典出: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目不窥园”。
经典今读:
“目不窥园”,讲的是西汉的大儒董仲舒整日埋头苦读,竟然没时间抬头看看窗外的风景。
董仲舒是广川人,广川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景县。董仲舒从小酷爱读书,年轻时就研究《公羊春秋》,历经时日,便成了这方面的权威,景帝时取得博士名衔。在当时,博士不是学位,而是一种徒有其名的官位。作为学者型官员,有“通才”“鸿儒”之名,学术功力极其深厚。汉朝思想家王充曾说:“董仲舒者,文之乌获也。”即文坛翘楚的意思。很多人都以给他当弟子为荣,纷纷拜在他的门下。据说由于弟子太多,有的徒弟名义上跟他学了三年,连面都没见着。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先给易王刘非当了十年国相,又给胶西王刘端当了四年国相,堪称是诸侯国职业国相。后来董仲舒觉得当官还不如搞学术研究,就辞职回家做学问去了。由于他名气实在太大,关起门来也不得清闲,汉武帝每有大事,便“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可见董仲舒当时有多牛。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作《举贤良对策》,系统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是西汉新儒家思想形成的经典学说。
董仲舒做学问非常专注,数十年如一日。关于董仲舒读书“目不窥园”,《史记》有记载:“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汉书》这样说:“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王充在《论衡》中是这样说的:“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王充所言向后人提供了更多信息,也就是董仲舒“目不窥园”的故事发生在他研究《公羊春秋》的青年时代。但另一位学者桓谭在《新论》中却又说:“董仲舒专精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似乎又说董仲舒快到六十了仍然“目不窥园”,说法与王充的相矛盾。但不管是年轻时的三年还是“年至六十余”,董仲舒“目不窥园”应是千真万确的。
能说明董仲舒“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例子还有一个。汉武帝时期,上流社会有很多讲究,有的规矩非常古怪,比如骑马不能骑母马,骑母马要被人嘲笑,而且自动失去名流俱乐部的会员资格,“摈而不得聚会”。董仲舒当然属于名流,而且应属于名流俱乐部终身荣誉会员。他却不理这一套,《太平御览》说他“尝乘马不觉牝牡,志在经传也”,就是说,骑马分不清到底骑的是公的还是母的,或者根本就不想搞清,因为他骑马时都在读经,对那些可笑的世俗根本没往心里去。
慧眼看经典:
读书学习,需要专注。对于一般人来说,三年不窥园,既做不到,也无必要;但手上捧着书,心里想着窗外的风景、街上的美女、酒店的美食,这样读书,还不如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