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39800000049

第49章 守望心灵(7)

1968年暑假,表兄叶含弘从柳州回重庆探亲,顺便来我家小住。看到我读书不得要领的情况,忍不住给了我一些指点。表兄说:“自学必须有道,否则事倍功半。学习文学需要读的书太多,你在大巴山里不可能找到这些书,所以不现实。”我记得他曾经给我讲过尼采的名着《查拉图拉如是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中国的诸子百家等,知道表哥之言不虚。那么学数学怎么样,我问,因为朋友当中王宗笠鼓励我自学数学。表兄想了一想,说:“学数学也不现实,因为你在大巴山里没有好的老师。”我不免有点怅惘。表兄显然有备而来,他说:“与其在文学上拾个一鳞半爪,倒还不如抓紧时间学一门外语。

学习外语不需要很多书籍,一套教科书就奠定基础。而且一步一个脚印,步子将迈得比较坚实。再说,虽然现在外语是个冷门,将来说不定大有用场。”

表兄的点拨,使我茅塞顿开,决定自学英语。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自学英语的能力。当时书店里没有英语教科书出售,我就去找自己初中的英语老师陈知勇,陈老师慷慨地把他在大学使用过的许国璋主编的《英语》的第一、二册借给我。另外,我又在父母的书架上找到了几本红卫兵抄家时漏掉的英文简易读物,包括《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三人出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等。找到学习资料后,我决定返回大巴山“面壁修行”。我意识到自己的行动是跟一个庞大的体系抗争,我不知道这抗争的结果,但是我年轻,我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真理。

这时达县地区的所有社办林、茶场都已经解散,大批的“老三届”新知青因为毛泽东在1968年底发表的《12·22最新指示》涌进了大巴山,我们这些1964、1965年下乡的老知青也就跟新知青一样插队落户。我和1964年同一批下乡的好朋友饶传辉、汪勃来到新店公社姚家坪的二大队二生产队落户,住在一个名叫挂鼓岩的小院里。院子里原来住着三家人:西厢住的是大队主任张志兴一家,他的妻子我们叫表婶;西北转角屋住着姚富云一家,我们跟着生产队里的人叫他“土哥儿”,叫他的妻子袁嫂嫂;东北转角屋住姚礼祥老伯和他的女儿一家,他的女儿我们叫木姐姐,他的上门女婿叫李成交,我们叫他老李。我们三个知青住在东厢的吊脚楼上,楼下是一间闲置的牛圈。我们跟院子里的乡亲相处得非常融洽。就在这面对青山、绿树环合的小院里,我开始了漫长的自学英语之路。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每天早上起来,就拿一本书,找个僻静的地方读半个小时的英语。白天在地里劳动,每次“歇稍”的时候,我就躲到一边,掏出书来默默念上几段,总是避免让人听见,以免招惹是非。晚上收工回家,轮到我煮饭就边煮饭边读书,以至经常把饭烧焦;不该我煮饭时,我就干脆在院子里或寝室里读书。

为了争取时间学习,我私自定了一个规矩:一年的时间一半贡献给集体,一半留给自己。按照我们的劳动能力,只要劳动半年就能挣足自己全年的口粮,不会成为生产队的负担;自然,年终结算时不欠生产队的钱,也就不会招来农民的反感。虽然我不是全年出满工,但是我一旦出工,总是全力以赴,从不偷奸耍滑,而且特别喜欢在别人不喜欢出工的坏天气上坡劳动,因为这样的日子生产队收工较早。我和两个“插友”还专门争着干其他人不愿干的活,如打燕麦,干半天就能挣12个工分,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大的效益,是种“名利双收”的勾当。那时我身强力壮,善于学习,通过几年劳动实践,已经谙熟生产技术,是生产队的全劳动力,干起农活来,不让生产队的任何一个“把式”,所以尽管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仍获得当地农民的交口称赞。

说来也奇怪,在茶场那个知青成堆的环境里,我的自学半途而废,而且终年辛苦,不得空闲,最后落于孤独和麻木;插队落户之后,我们生活在贫下中农当中,反而找到了学习的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当然,在农村学习英语的确使乡亲们匪夷所思。同院老李的儿子万平和张主任的小儿子良平经常过来看我读书,看到我书上的洋文,非常好奇,问这问那。我可以给他们讲解一些书上的故事,却无法给他们解释我心里的秘密。我自学英语的事不胫而走,邻近的草坝公社二大队有一个回乡知青叫陈前炯,很有文才,曾叹息生不逢时,做长诗《苦荞之歌》抒发怀才不遇的慨叹。他从旁人口中听到我自学英语的事,说我学的是“屠龙之技”。我听到哑然: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教育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我又如何敢说英语不是“屠龙之技”呢?对这样善意的嘲讽,我只是一笑置之,仍一如既往地自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之所以能够这样罔顾现实,是因为我做着一个梦。梦什么呢?梦的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女朋友,是重庆七中高六七级的学生,长我一岁。她不仅漂亮,而且心地善良。她在荣昌县插队落户。虽然两人天各一方,但鸿雁传书,互诉衷情。我对姑娘做出了许诺:耐心等着我,我会有成就、会脱颖而出的。爱情成为我学习的动力,支撑我在崎岖的道路上攀登。

人需要梦,因为梦总是比现实更美好。

1971年6月,我离开新店,参工到达县地区万福铁厂。刚到万福铁厂时,我被分到灰石场当“特重体工”,我的工作包括抡12磅重的铁锤,将大块的石灰石砸成小块,然后装进平车,送到卷扬机上,等大卡车拉到高炉上去,工作很辛苦。

我和其他二十几个工友住在公路边的工棚里,除了一张床,别无他物,床上挂起一副蚊帐,就算是自己的小小天地。每天下工之后,工友们有的打扑克牌、有的嬉笑打闹。工棚外面,运送矿石、焦炭、生铁的卡车鸣着喇叭过上过下,路上尘土飞扬。我就躲在自己的床上,专心阅读从家里带去的原版英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陶醉在那动人的故事里。忘情之时,似乎自己也成了故事里那位身世飘零而又终于如愿以偿的主人公。

那时,单位里经常有政治学习。我对政治已经非常厌倦,总是千方百计逃避。趁着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我悄悄溜出会议室,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小河边,或者读书,或者对着清澈的河水、青山、田舍上淡淡的炊烟和悠然自得的水牛驰骋想象……直到太阳落到山的后面,阴影渐渐覆盖布满卵石的河滩,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宿舍。

1972年,万福铁厂的子弟校办起了初中,缺少教师,尤其需要英语教师。学校领导听说我的英语不错,就通过厂宣传科把我从灰石场调到学校。当时厂里有不少分配去的大学毕业生,本来他们才是子弟校教师的最佳人选,但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斯文扫地的年代,大学生都愿意留在机关科室,或者在工区当技术领导,谁愿意到子弟校当保姆?工厂领导只好找工人队伍里的知青来充数。

我出身于教育世家,对教书这个行业至少没有反感。我也知道,学校工作会让我脱离体力劳动,给我更多的读书机会,何乐而不为?于是欣然去学校报到,从此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其时我24岁。

在学校,我开始了更系统的自学。因为一方面我知道自己知识欠缺,为不误人子弟,必须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自学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当时主管教学的罗启孝老师对我特别关照,分给我一间九平方米的寝室。从此我下课后,回到寝室,把门一关,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学业有明显的长进,先后学完了许国璋的《英语》一至四册。

第二年暑假回家,我在重庆的外文书店里买了当时唯一的英语口语教材《林格风》及其唱片,又买了一台电唱机。有了它们,我下了课就经常关在寝室里听《林格风》。

《林格风》并不容易听懂,尤其是第二册以后,难度加大。我有些急躁,写信向父亲请教。父亲是复旦大学毕业生,1949年以前因为工作关系常跟洋人打交道,英文很棒。他来信这样指导我:“《林格风英语教程》第三册,书上原名为“AdvancedEnglishCourse”,应译为“高级英语教程”。我已试听了其中几张唱片。听起来真觉得很是“高级”。“高级”

在于:1.每篇教材里的生词、成语不少,需要花工夫查字典,需要工夫去理解;2.唱片里的说话速度真快,快得异乎寻常;3.文章体裁特殊,多半属于新闻报道、实况广播之类。这类“高级”之处,待到你自己听到唱片时,便会自知。”父亲告诉我,之所以听起困难,是因为不熟悉教材的内容,只要熟悉教材的内容,听起来就不仅容易,而且有味了。我遵照父亲的指导,交替阅读课文和听唱片,果然奏效。一两年的工夫,就基本上攻克了《林格风》。

父母知道山区缺乏信息,还不时从重庆给我寄来英文的《北京周报》和《中国建设》。

关于如何阅读《北京周报》,父亲在信上说:“这个刊物看起来比较枯燥一些。但在当前自有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学会看它。不必每册每篇都看,我以为一册之内,只要看一、二篇文章或者一、二段消息报道就行了……为了节约时间,又能掌握阅读《北京周报》的能力,不妨在某一期上着重看看有关某一方面的文章,而在另一期上又着重看看另一方面的文章或消息报道……遇到《北京周报》上的文章或消息是在中文的报章杂志上发表过的,我以为最好找到有关的中文报章杂志来对照着看……”关于《中国建设》,父亲说:“这种杂志看起来比较富于兴趣。你看《中国建设》,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看其中的一些文章……遇到富有意义的词句,还可以抄写抄写,用心记记。”父母送来的资料,不仅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而且为我搭起了自学英语的阶梯。

到万福铁厂子弟校不久,我结识了沙滩公社小学的李尚志老师。李兄是四川内江人,196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文化大革命中却被糟蹋圣贤的政府分到沙滩小学教小学和“戴帽”初中的数学。李兄是那种大智若愚的人,他不仅有数学天才,而且爱好诗词歌赋,古诗写得很有章法。其中一首题为《自勉》的七律写道:“平生夙愿竟若何,为国争光志不磨;不作孤芳寻自赏,愿为滴水汇江河。攀登岂畏千般险,读书不辞万卷多;回首征途才一步,宜将剩勇奏新歌。”“文革”以前他从来没有下过象棋,分到沙滩完小之后才学下棋,但是他天分过人,棋艺日新月异,尤其善于下盲棋,不仅跟他的老师“张胡子”过招,而且能跟几个人同时对弈,很快成了沙滩象棋一霸。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很快跟李尚志结成知心朋友,除了在一起打乒乓球、下河游泳、合奏器乐(我拉手风琴,他吹笛子),还切磋自学英语的体会。

古人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跟李兄交往三年有余,收益可以车载斗量。

自学不但需要正面的支持和帮助,而且需要反面的刺激和鞭策。逆境使弱者沉沦,使强者奋发。在万福铁厂的七年多时间里,我屡遭挫折,所幸的是,这些挫折不但没有压垮我,反而成就了我。

1973年,父母来信说,高等院校要重新开门招生了,只要有单位推荐,任何人都可以报考。听到这个消息,我又激动,又不安。激动的是-我自修了好几年,学业有了明显长进,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实现自己求学的愿望。不安的是-报考需要单位推荐,我在万福铁厂无亲无故,没有臂膀靠山,找谁推荐?思忖再三,我鼓起勇气去找厂里主管宣传教育的魏副书记。

魏书记是万福铁厂的第二号人物,据说他原来是平昌县某乡镇的一个裁缝,土改时参加了革命,后来调到万福铁厂工作。因为他有小学文化程度,办事又四平八稳,所以官运亨通,坐上了万福这个所谓“达县地区的鞍钢”的第二把交椅。只要他同意推荐我,我就能够参加考试。

找到魏书记不是很容易,我等了几天,终于在离厂部不远的地方把他截住。我知道他很忙,就匆匆地向他陈述了自己的要求。最后我战战兢兢地说:“魏书记,我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即使参加考试也多半不会被录取,但是我希望领导给我一次检查自己学习的机会。学成之后我一定会报答领导对我的培养。”

魏书记慢条斯理地说:“你的要求我知道了,让我们研究研究再作答复。”然而几个星期过去了,我没有听到任何回音。

那年秋天,厂里所有主要干部的儿女,凡是符合年龄条件的,都上大学去了,包括魏书记的千金;而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时的心情岂止是“失望”二字可以描述!

也就是那一年,东北一个名叫张铁生的知青在高考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成为“四人帮”推行文化专制的工具。

常言说,福不双降,祸不单行。自从到万福铁厂工作之后,不顺心的事一个接着一个向我扑来。1973年7月12日,河南省马振福公社中学学生张玉琴因为不愿意学英文,受到老师、学校批评,一时想不开,竟投河自杀。这一下,“四人帮”找到了进一步摧残中国教育的“钢鞭”,炮制了臭名昭着的《五号文件》。

1974年2月,这个文件一下达,我们这些中学英语教师首当其冲。本来我们的困难就够多了,英语教科书充斥着知识垃圾-第一课是“LongLiveChairmanMao”(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ALong,LongLifetoChairmanMao”(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第三课是“Theworkingclassistheleadingclass”(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这样乌七糟八的内容,莫说我一个初中毕业生,就是一个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也没有高招。一些顽皮的学生知道这个文件后,公开向我挑战,他们口口声声说:“不学ABC,一样闹革命。”有的学生甚至当着我的面把英语书撕烂,以示挑衅。我那时血气方刚,愤怒到几乎要对学生动武的地步。反智主义的逆流不仅毒害了我的学生,而且剥夺了我仅存的一点职业自尊。

更糟糕的是,跟我交往了五年的女朋友因为我陷在万源,几乎没有调回重庆工作的可能,经不住她父母的劝说和社会环境的压力,在同我的关系上开始退却。和我一起下乡的好朋友饶传辉当时已经参工回了重庆,十分了解我的处境,为了成全我和我的女朋友,他愿意跟我对调工作。我断然谢绝了这样的好意:我宁愿一辈子打光棍,也不能让朋友作出这样的牺牲!1973年,我跟女友的恋爱关系经过几度风吹雨打,终于结束了。说实话,我对这样的变故应该早有思想准备。在那个时代,年轻人在就业、迁居方面没有自由,在终身大事上自然也就缺乏自主权,更何况我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也实在狼狈。痛失所爱之后我很难过了一些日子,继而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和出路。想来想去,悟出一条道理,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同类推荐
  • 一个冒雪锯木的清晨

    一个冒雪锯木的清晨

    我喜欢深夜的那种静谧,几乎听得见呼吸。我的许多话语这个时候就会汩汩涌出。有意思的是,因为这种习惯,我发现许多的雨和雪都是从深夜开始下起的。而别人要等到天亮以后,才明白这个世界在昨天夜里又发生了什么。这时我才发现,一个人对世界的触摸有多深!
  • 玄学与魏晋南朝诗学研究

    玄学与魏晋南朝诗学研究

    本书对玄学与魏晋六朝诗学的关系的研究,将注重从基本的诗学范畴和诗歌史问题着手,如玄学“言意之辨”与诗学的“言”、“意”范畴的关系、“言意之辨”从“得意忘言”到“言尽意”的发展及其诗史意义、玄学自然观与“体物”诗学的产生、“自然”作为文学批评范畴的确立等。通过对魏晋诗学的基本范畴及诗歌史基本问题的分析,探讨玄学与魏晋诗学的发展与建构的内在关系,是本书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
  •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

    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的一位天才诗人。在苏联时期,命途多舛,最后自缢而死。作品长期得不到出版。苏联解体后,国内出版界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给茨氏以极高的评价。她的诗作,包括散文和书信,重获出版,尤其诗歌,迅速获得世界性的声誉。译者王家新是我国少数有实力的诗人,翻译过策兰等不少著名的外国诗人,译笔一流。本书所译作品多系首译,为国内其他茨氏文本所未见。
  • 女囚档案

    女囚档案

    想要作品好看,足够的文字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尽管生活远比虚构的故事精彩,但具体到某个案例中,能够把案件故事讲述得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并且讲出点社会意义或者人性特点,这就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还要舞出精彩来。深入的采访、独特的角度、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一个纪实作家必备的素质。来自真实的震撼,加上理性的法律思考和人文关怀,正是丁一鹤这套图书的突出特点。本书解密中国女囚鲜为人知的隐秘生活。
  • 纸边界

    纸边界

    本书将收录的诗篇分为:卷一:边界——黑暗中的行走卷二:边界——向北卷三:向南、边界——词语的异地他乡。
热门推荐
  • 耗子先生对不起

    耗子先生对不起

    她,是朋友口中的“义气一哥”,为了朋友,她向来两肋插刀,上山下海,死而后已。朋友恋爱了,怀孕了,眼看好事将近了,以为大红包拿定了。一夕之间,竟然被甩了,孩子没了……某人大呼不平,扬言要为好友讨回公道,气势磅礴地挥舞着要为民除害的大旗,杀入了对方基地。他,V市出了名的花心萝卜一枚,换女人的速度令人发指,凭借背后家族的强大势力以及那一张貌美如花,祸国殃民的脸,仍旧让无数女人飞蛾扑火不怕死地前仆后继地扑倒在他浅蓝色牛仔裤下。当他正在跟一堆女人聊得热情如火时,不知是从哪家精神病医院逃出来的泼妇二话不说就将自己从温柔乡中抓了出来,要自己负责。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剑行九歌

    剑行九歌

    画得清风,画不得梦;今生渡红尘,只为寻找到任何有关你的讯号;红尘中几人明了,百战黄沙,只为你回眸一笑。剑天铭为了寻找半年前突然消失的妻子,孤身一人离开故乡。茫茫人海,沉沦世间;我且为妻战尽世间强者!任他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我寻你之心亦从不曾遗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本书介绍了营养的基本知识,运用现代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来研究食品营养价值、食品卫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加工过程中各种营养素生化变化情况。
  • 水木年华的青春记忆:怒放

    水木年华的青春记忆:怒放

    (水木年华首次独家披露与青春有关的音乐记忆。卢庚戌进军文坛的第一部小说。汪峰、李健、老狼、叶世荣鼎力推荐。)一个陌生而意外的电话,“打搅”了马路平凡、无聊的生活。电话的主人是李爱,马路的旧情人,因感情问题从美归国。旧情人回国,与马路产生情感纠葛。在相亲网站给人情感帮助的马路因此陷入情感危机。他不得不向侯亮、郑天亮等朋友求助,几个多年好友因此打开记忆的大门。
  • 跨种族之忌

    跨种族之忌

    黄明昊莫名其妙的来到一个城市,哇!居然还认了一个超有钱的老爸!老爸把他安排到一所还算不错的高中后就走了。遇到裴煜,可裴煜的身份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还有冷漠神秘的同桌范丞丞,宋玉刘晓,玩转悠悠球的社长毕雯珺,像小狐狸似的李希侃,星途跌宕的蔡徐坤,低年级的空之神樱初音,等等等等,他们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呢……PS:大厂女孩们可欢迎前来入坑?~(?ε`)
  • 汉末称王

    汉末称王

    魂入大汉,争雄天下,诸侯彼此算。曹孟德,孙仲谋,回天乏术难一战。刘玄德,百折不挠,头颅依然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谋臣显手段。贾文和,郭奉孝,余子琐琐不足看。荀文若,鞠躬尽瘁,仍怀旧大汉!决胜千里,披坚执锐,良将展才干。陈元龙,张文远,文武声名谁敢犯?许小弟,神勇盖世,一锤魂飞散!天灾人祸,兵凶战危,白骨岂一半?功成名就,回看江山,心中徒嗟叹!没有系统、没有神功、没有热兵器,这是一本原滋原味的三国。第一卷基本都是铺垫,所以请稍微耐心一点,后面的精彩不会让你失望!
  • 伊人来自古代

    伊人来自古代

    古代千金也玩游戏,且看她如何坑死队友不偿命
  • 青春不朽,岁月不腐

    青春不朽,岁月不腐

    时光匆匆,我们之间还能用什么形容?友情如故?爱情如初?不!我们早以物是人非。那一段洁白无瑕如琥珀样的纯真年代,虽然以随岁月河洸匆匆逝去,但记忆里,那一幕幕依然鲜明如昨。曾经的天真无邪;曾经的情窦初开;爱,由浅到深;缘,由聚到散……(再见)为何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流年几度暗偷换,把昔日青春靓丽的脸庞,换成如今满布沧桑的面孔。青春散场,年华谢幕……你我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