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了足够的能力,还要看客观环境允不允许自己出头,这里所说的“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大势”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围人对你支持的程度。
“大势”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硬逼着自己去“出头”,虽然不能说一定不会成功,但会多花很多气力;“人势”若无,想强力“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种下仇恨的种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所以,与对手势均力敌之时,不战,自然可以降低损伤,可以和对手维持和谐的关系,同时也可以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对方的动向,以便做到“知彼知己”,那时即使对手先出手,自己也可以镇定迎战。
而如果对手弱于自己,那么即使他百般挑衅,也不要受骗上当,要坚决不与之一般见识,因为与能力低下者甚至是跳梁小丑式的人物“交战”,不仅白白消耗了自己的精力,还会令自己变得鄙俗起来,即便赢了也不光彩。
美国有一位名叫阿扎洛夫的作家,由于他的努力和勤奋,他的前半生有着辉煌的成就。
然而,在他的后半生,由于他在故乡小城里与一个名叫马利丁的文坛小丑较上了劲,并将其视为竞争对手,结果使他的后半生与前半生判若两人。
马利丁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实现名利双赢,就以卑鄙的钻营伎俩不断地在报刊上制造一些低劣的花边新闻,并向阿扎洛夫叫板。
凭着阿扎洛夫的人品和地位,他本不该去理会这种“跳梁小丑”式的人物,但是,不幸的是,他被这个小丑激怒了,并丧失理智地与马利丁在小报上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论战。
结果,这个马利丁靠着阿扎洛夫既得到了名又得到了利,而阿扎洛夫则在无端地空耗青春与生命的同时,成了世人耻笑的对象,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和一个德才兼备、光明磊落的人做对手,竞争中因对手的出色,可以带动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从而获得竞争的快感。
而和一个能力比自己差十万八千里的对手“交火”,只会使自己在离成功越来越远的同时,给世人留下笑柄。
所以面对“弱”于自己的人,我们一概挂出“免战”牌。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在一个森林里,一个自不量力的鼹鼠很羡慕森林之王老虎的威风,于是找到老虎,要向老虎挑战。
它对老虎说,如果自己胜了,老虎就将森林之王的位置让给它鼹鼠;如果鼹鼠输了,它就此远离老虎统治的这片森林。
老虎想也没想就断然拒绝了。
老虎说:“如果我接受你的挑战,不管结果如何,你都是最后的赢家,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和一只鼹鼠打架。
赢了老鼠的老虎还算得上森林之王吗?所以,不是我不敢答应你,而是我不屑于选择你这样的鼠辈做对手!”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常常会遇到竞争对手。
没有对手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但我们绝不可以选择那些无能昏聩的人来做对手,因为无论是选择朋友还是选择对手,都是对自身品质、见识和智慧的一种检验,它重要到关乎人的一生。
6.以退让开始往往会以胜利告终都说是“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
人生在世,为人处世要学会退让。
让则通,通则顺,一顺百顺,顺风顺水,顺心顺利。
退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谋略。
赫蒙是美国著名的矿冶工程师,毕业于耶鲁大学,又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
可是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文凭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
那位大矿主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所以就不相信有文凭的人,更不喜欢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
当赫蒙前去应聘递上文凭时,满以为老板会乐不可支,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赫蒙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听了不但没有生气,相反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并没有学到什么,那三年就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过来一样。”想不到赫斯特听了笑嘻嘻地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就这样,赫蒙运用了必要时以退为进的策略,轻易地在一个非常顽固的人面前通过了面试。
也许有人认为赫蒙那样做不十分合适,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既不伤害别人又能把问题解决。
就拿赫蒙来说,他贬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学识如何,当然不在于他自己的评价,就是把自己的学识抬得再高,也不会使自己真正的学识增加一分一毫;反过来,贬得再低也不会使自己的学识减少一分一毫。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
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
人们常常不会正确地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最后也会改变态度。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是为人之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
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
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尤能取得绝佳效果。
7.退后一步,才能冲得更远《韩诗外传》中也有一个关于螳螂的故事。
以前齐庄公出猎时,见一只螳螂直向庄公乘舆的前车轮而来,庄公大叫:“停车!那是什么?”左右御者答道:“那个东西叫螳螂。
是一种只知进不知退的小虫,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而一味地向前冲,做出与人拼力的样子,实际上一战即被消灭!是一种无知的动物!”“它若为人,应该是天下的勇夫吧?”说着庄公故意绕过螳螂而行。
齐庄公可谓有隐忍心的君主,他虽然同情螳螂这种敢于进攻、置生死于不顾的精神,但对于它的行为却并不欣赏。
深知它只不过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勇夫”而已。
“无谋”即是没有“城府”,不懂计算、测量、运筹等。
对这种人,人们向来是持鄙夷态度,视之为“匹夫之勇”。
自古以来,儒家就提倡崇文而轻武。
这一点从封建统治的结构也可窥见一斑。
历代武将都受制于文官,实际操作国家政治的宰相、丞相,向来是文人占绝对多数。
即便是武将,也要有文韬武略,逞“匹夫之勇”的人绝无成大将之可能。
这是因为“文”代表智慧、策略。
懂文韬方可称之为君子。
君子向来善于经营,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因此足以凭信,而那些没有智慧的人都不过像螳螂一样是有勇无谋的勇夫。
所以我们要懂得:退后一步,才能冲得更远;反省一下,才能爬得更高。
凡事要学会变通,不可钻牛角尖,变通就是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进退取舍。
当你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能进退自如的时候,你就会少一些失败,多一些成功。
一位龙虎寺学僧在墙上画了一幅龙争虎斗图,请无德禅师评鉴。
“画得很好,但没有把握好龙与虎的特性。”禅师说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向下压低。
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学僧们心领神会,其中一位又看了墙上的画一眼,分析说:“这幅画是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感不足。”“为人处事与参禅修道的道理一样。”禅师进一步说道,“退后一步,才能冲得更远;反省一下,才能爬得更高。”这则故事明确告诉我们:退一步,才能冲得更高更远。
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击败俄奥军队;在1807年弗里德兰战役中,俄军又一次战败,实力大大削弱。
刚登基的亚历山大一世为了积蓄力量,使用了新的斗争策略,以卑微的言辞讨好对方,处处显示退让的姿态。
与此同时,为了对付英国,拿破仑也极力想拉拢俄国。
亚历山大一见到拿破仑就投其所好:“我和你一样痛恨英国人,你对他采取各种措施时,我将是你的一名助手。”1808年秋,拿破仑邀请亚历山大在埃尔富特举行第二次会晤。
这次会晤,是拿破仑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以法俄两国的友谊来威慑奥地利。
消息传到俄国宫廷,激起一片抗议声。
皇太后在给亚历山大的信中说:“切勿前往,你若去就是断送帝国和家族的荣誉。
悬崖勒马,为时未晚,不要拒绝你母亲出于荣誉感对你的要求。
我的孩子,我奉劝你,及时回头吧。”亚历山大却认为,目前俄国的力量还不足,还得佯装同意拿破仑的建议,应该“造成联盟的假象以麻痹之,我们要争取时间以做准备,时机一到,就联合英奥促成拿破仑垮台”。
抵达埃尔富特后,亚历山大恭言卑辞,在两个星期的会晤中,与拿破仑形影不离。
有一次看戏,当女演员念出伏尔泰《俄狄浦斯》剧中的一句台词“和大人物结交,真是上帝恩赐的幸福”时,亚历山大装模作样地说:“我在此每天都深深感到这一点。”一天,亚历山大有意去解腰间的佩剑,发现自己忘了佩带,拿破仑看到后,便把自己刚刚解下的宝剑,赠给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装作很感动,热泪盈眶地说:“我把它视做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将永不举剑反对您。”1812年,俄法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十分尖锐,这时亚历山大认为俄国已做好准备,于是借故挑起战争,最终打败了拿破仑。
后来亚历山大说:“拿破仑认为我不过是个傻瓜,可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开心。”亚历山大以退为进,麻痹了拿破仑,为争取最终的胜利赢得了时机。
“退”只是为了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向,或腾出一些空间;好比两车相逢,有时必须自己先退让,才有前进的可能。
当正面对战已无取胜可能,而且将耗损自己实力时,可暂时后退,以保存实力补充战斗力。
“退”只是一种手段,主要是使对手进入一个对他不利但对我方有利的战场。
但要退得不让对手起疑心,要退得艺术。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懂得进退取舍的人就一定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8.主动退却,避开功高震主之嫌做人做事不可强出风头,才华尽显,要懂得适当伪装自己,否则,你的光芒将会招来他的妒嫉、排挤和不满,对自己前程大为不利。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妨碍人生的最大害处不在外部环境,而在于自己。
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
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