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虽然是大国、强国,但要想一举拿下虞国、虢国两国也有困难。虞、虢两国虽然是小国,但两国互为盟友,守望相助,晋国先攻打任何一个国家都意味着与两国同时开战。因此,晋献公苦苦思索,要想一条妙计,拆散虞国和虢国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
晋国大夫荀息历来足智多谋,他知道晋献公的心思,于是向晋献公献上一条妙计。荀息说,听说虞国国君虞公贪财好利,目光短浅,我们不妨从这一点下手。我们给虞公送上良马、美玉等重宝,就跟他说,我们要攻打虢国,跟他借路通过。虞公必定见利心喜,答应我们的请求。等我们经过虞国打下了虢国,回头再和虞国算账。
晋献公听了荀息的计策之后,觉得不错,但还是有一些顾虑:一方面,晋献公听说虞公虽然好利昏庸,但虞国有一位贤臣叫宫之奇,深谋远虑,说不定会识破计策;另一方面,晋献公也有些舍不得送那么厚的礼给虞公。荀息了解了晋献公的顾虑之后,劝他说,虞公昏庸无能,宫之奇虽然有可能识破我们的计策,虞公必定不能采纳他的建议;至于宝物,说是送给虞公,其实不过是在他那里寄存一阵子,我们先灭虢国,在灭虞国,灭掉虞国之后,宝物还不是就重新回到您的手中了?晋献公觉得荀息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派荀息带着厚礼前去虞国。
荀息带着良马美玉前往虞国,向虞公献上厚礼,并传达了晋献公想要借道攻打虢国的请求。虞公一是不敢得罪晋国,二是贪图眼前这些宝物,不但答应了晋国的请求,居然还表示要派兵助战,帮助晋国攻打虢国。宫之奇在旁听了,觉得虞公的所作所为十分不妥,等荀息走后,宫之奇劝虞公不要帮助晋国,谁知虞公的心思正放在刚收下的那些宝物上,哪里还会理会宫之奇的话?
不久,晋国就派大夫里克、荀息率军途径虞国去攻打虢国。虞公果然派出自己的军队协同晋国军队作战。虢国本就是小国,实力不如晋国,哪里抵挡得住两国的联合进攻?很快晋国军队就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下阳是虢国和虞国之间的战略要地,此时已经为晋国所控制,而且晋国也通过这一次军事行动摸清了虢国和虞国的虚实,为下一步继续行动做好了准备。
三年之后,晋国兵精粮足,准备有所行动。于是晋献公再次派荀息,又带一批重宝送给虞公,并提出借道的要求。这一次,宫之奇对晋国的险恶用心看得更加清楚,他劝谏虞公说,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关系,就想嘴唇与牙齿一样,唇亡则齿寒,虢国如果灭亡,虞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晋国给您送这么重的礼,无非是希望您贪图宝物,出卖虢国,等晋国拿下了虢国,回头必然要对我们下手。然而无论宫之奇怎么劝说虞公,虞公却始终不肯采纳,他反而认为晋国是自己的同姓之国,肯定不会对自己下手。于是,虞公又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请求。
宫之奇见虞公不肯采纳自己的忠言,知道虞国已经是必亡无疑。为了避祸,宫之奇带领全家悄悄逃走了。
晋献公此次亲率大军远征虢国,声势浩大,志在必得,很快就打到了虢国都城上阳,团团围困。虢国失去了虞国这个盟友,孤立无援,本国力量又实在是弱小,难以抵挡晋国军队的进攻,因此没过几个月,上阳城就被攻破,虢国就此灭亡。晋国军队凯旋,依然从虞国借道。晋国军队经过虞国时驻扎,顺便发动突然袭击,一举生擒虞公,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晋国用荀息之计,一举灭亡两国,而且晋献公之前送给虞公的各种宝物一件不少,全部取了回来。
荀息的计策巧妙,后世有人模仿荀息的计策却没有成功,这个拙劣的模仿者就是三国时期的周瑜。
周瑜为夺取荆州,三番五次用计,却都被诸葛亮识破,尤其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出,着实让周瑜郁闷。后来,吴侯孙权又派鲁肃前往刘备处催讨荆州,要刘备尽快出兵攻取西川,以便兑现“攻取西川便归还荆州”的诺言。刘备、诸葛亮得知消息之后,计议一番,由刘备接见鲁肃。
鲁肃见了刘备,说起荆州之事,刘备按照先前和诸葛亮商量好的计划,忽然大哭起来。鲁肃连忙问其中的缘由,这时候诸葛亮出来,对鲁肃说,本来说好取了西川归还荆州,但后来我主公一想,西川刘璋也是汉室宗亲,和我主一样都是汉朝骨肉,不忍夺他的基业。可是眼下孙刘两家已经结亲,如果不取西川,不能归还荆州,面子上又过不去,因此我主才触动衷肠。还是要请子敬(鲁肃的字)回去代为求情。鲁肃听了这话,不知说什么好,只好回去复命。
鲁肃回东吴途中,先经过周瑜屯兵之处,周瑜问了情由,说鲁肃上了刘备、诸葛亮的当。周瑜说刘备早年依附刘表,就常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何况西川刘璋?鲁肃如此回去复命,主公孙权必定大怒。鲁肃求计于周瑜,周瑜就说,你现在也不必去见主公了,就再回去跟刘备说,他们不忍心去取西川,我们派兵去取,取了之后送给刘备,就算我们东吴给的嫁妆,然后却要把荆州还给我们。另外我们的军队经过荆州的时候,要他们赞助些粮草。
鲁肃听了之后说,西川路途遥远,况且有崇山峻岭之险,要攻取西川恐怕不容易吧?周瑜却说,你还真以为我要取西川?我这是假途灭虢之计,骗刘备、诸葛亮出城劳军,就势拿下,夺取荆州。鲁肃这才明白,于是又回荆州见刘备。
鲁肃按照周瑜的意思对刘备、诸葛亮说了,诸葛亮听了之后,不等刘备说话,忙不迭地答应,说多谢吴侯的好意。送走鲁肃之后,刘备问诸葛亮这是什么意思,诸葛亮大笑,说周瑜使假途灭虢之计,小孩子也骗不过,让他放马过来,看我怎么对付他。
周瑜接到鲁肃的消息之后,以为刘备、诸葛亮都已经中计,大喜,收拾军马就要出发。一路上周瑜以为这次终于可以报仇雪恨,十分高兴。不久刘备派糜竺前来迎接,说荆州已经做好劳军的准备,周瑜听了更加高兴,打发糜竺回去报信。
谁知到了荆州地界,静悄悄地并无一人,周瑜疑惑,率军直到荆州城下,见城上站着一人,却是刘备手下大将赵云。赵云问周瑜说,大都督您此次来到底是什么目的?周瑜说,你怎么还不知道,我们要打下西川换荆州,从你们这里路过,希望你们能赞助些粮草。赵云说,大都督您的假途灭虢之计早已被我们军师识破了,我们主公以信义名扬天下,西川刘璋也是我们主公的兄弟,如果您真的去打西川,我们主公就准备归隐,再也不管天下事了。周瑜见事情败露,就地想要攻打荆州,荆州城中伏兵齐出,杀败吴军。随后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分别从各处杀来,喊声震天,都说要捉周瑜。周瑜一气之下,旧伤复发,昏迷不醒。
周瑜醒来之后,气愤不过,率军沿江而上,真的要去打西川。诸葛亮却给他送来一封信,说西川千里迢迢,地势险要,实在难以攻取,而且周瑜如果远赴西川,曹操势必率军下江南报赤壁之仇。周瑜见了信,长叹一声,终于打消了取西川的念头。经此一役,周瑜病势更加沉重,不久就死去了。
点评:晋国的荀息利用了虞公贪财好利、目光短浅的弱点,计策大获成功,可是周瑜依样画葫芦却失败了,其中的原因不过两点:一是周瑜的对手不是愚蠢的虞公,而是精明无比的诸葛亮;二是周瑜用来诱惑诸葛亮的“香饵”也太过小儿科,真的如诸葛亮所说,连小孩子也骗不过:周瑜声称取了西川作为嫁妆送给刘备,却换回荆州,那何不直接用荆州做嫁妆算了,费那个劲干吗呢?所以说,同样的计策,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才能取得成效,机械的模仿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三十六、屈瑕智取绞国
公元前700年,中国历史正处于春秋时期,列国混战,大国争霸,烽火不休。这一年,楚国出兵攻打小国绞国。绞国过去曾经帮助过楚国的敌人,当时楚国树敌太多,抽不出手来对付绞国,现在楚国腾出手来,就想报这一箭之仇。楚王这一次是下定决心要教训绞国,杀鸡儆猴,给别的国家看看,于是不仅派出大军,自己还亲自出征。楚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绞国则是蕞尔小国,两国的实力差距是明摆在那里的,楚军出兵之前,根本没有想过会遇到什么困难,只觉得凭借自己军队这么强大的实力,大军所到之处,绞国还不是立刻化为乌有?因此楚军上下都没有把绞国放在眼里。
谁知道等楚军来到绞国都城城下,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原来绞国早就知道自己实力不济,正面决战根本不可能是楚军的对手,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固守不战。楚军到了之后多次挑战,绞国军队坚决不肯出头。楚军要硬攻城池,绞国军队就凭借自己都城险要的地势和坚固的城墙进行防守。楚军人数虽然比绞国军队多几倍,装备差距也很大,但是绞国军队占了地利,楚军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一连攻打了一个多月,损兵折将,耗费粮草,但绞国都城依然屹立,始终无法攻破。
楚王见自己的军队在这么小一个国家身上居然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不由得大怒,可是发怒归发怒,他自己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面对易守难攻的地势,楚军真是狗咬刺猬,没处下嘴,有浑身的劲也使不出来,气得楚王火冒三丈。
楚国大夫屈瑕此次随军出征,屈瑕一向以足智多谋著称,细看了一个多月的形势,他深感绞国都城不是强攻能够打下来的,真要一味这么硬打,不知道要消耗多少兵力和粮草才能成功。于是屈瑕就向楚王进言,说大王您空有冲天之怒,我料此城绝非硬攻所能拿下,必须出奇计才能奏效。
楚王知道屈瑕这人一向说话严谨,谋定而后动,如果没有较大的把握,他是不会表达意见的。听了他的话,楚王知道他心中肯定已经有了主意,忙问该怎么办。
屈瑕说,绞国都城易守难攻,硬拼收效甚微,必须想办法把绞国军队诱出城外,然后才能发挥我们兵力和装备的优势,战而胜之。他们早就打算在城中长期坚守,粮草自然早就准备得十分充足,但是我料他们肯定没有足够的柴火可用,我们已经围困了他们一个多月,城中的柴火只怕是快要用尽了。如果没有柴火,光有粮食也不能做饭。所以我们不妨从柴火这一点上想办法。我想我们可以让一小部分士卒换上百姓的服装,放下兵器,拿起斧头,装扮成樵夫在周围的山上砍柴,绞国军队见得多了,必定忍耐不住,出城抢柴。我们一开始不要惊动他们,让他们抢走一些柴火,他们占了一点小便宜之后,防备之心就会慢慢松懈。等到他们麻痹大意,派大部队出城抢柴的时候,我们设下伏兵,断他们的归路,聚而歼之,然后攻城。
楚王听了说,计倒是一条好计,只是有些简单,不知绞国军队会不会上钩。屈瑕说,大王您放心,绞国虽小,军心浮躁,浮躁就一定头脑简单,这样简单的智谋对付他们正合适。有这样他们急需的物资作为诱饵,他们肯定会上当。楚王于是听从了屈瑕的建议,派小队士兵假扮樵夫,上山砍柴。
再说绞国都城之内,绞侯正在为城内柴火不多而犯愁,心说精心做了长期坚守的准备,哪知道百密一疏,居然忘了准备柴火。忽然听手下人报告,说城外山上有些樵夫,三三两两地砍柴,看起来收获不少。绞侯听了,心中一动,但随即疑虑顿生,忙问这些樵夫有没有楚军保护。手下人报告说,目前来看没有。绞侯心想,别是楚军的诱敌之计吧?可是又挡不住柴火的诱惑,于是下令,派小股部队上山劫夺柴火,但绝不能多派人去,以免中了楚军的计。
绞国的抢柴小分队第一次出击就收获颇多,缴获了大批柴火,还抓了三十几个樵夫回城。绞侯详细审问,樵夫们都说自己不过是周边的百姓,本来害怕战乱,不敢打柴,后来见仗老是打不完,再不打柴一家就要饿死了,这才冒险上山砍柴。绞侯听了之后,才稍稍放心,此后隔三岔五就派人出城上山抢柴。
连续数次,绞国军队都收获颇丰,绞侯的戒心也渐渐地打消了。不过由于每次派出的都是小股部队,收获再多也是有限,城里缺柴的问题没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而经常性地出城抢柴,风险太大,万一哪一次碰上楚军,恐怕就要遭受损失。于是绞侯下定决心,派大部队出去捞把大的,以后就再也不出城抢柴了。
这一日,绞侯下令全军出动抢柴,只留极少数部队守城。绞国大部队出发之后不久就碰到了一群砍柴的樵夫。樵夫们见绞国部队来抢柴火,吓得背着柴火没命奔逃,绞国部队哪里肯舍,拼命追赶,不知不觉就追出去很远。好不容易追上了这些樵夫,绞国士卒刚要动手抢柴,忽然听得杀声大起,楚国的伏兵一齐杀出,将绞国军队围在了包围圈内。绞国部队这才知道上当,可是为时已晚,只能接受被全歼的命运。楚军随后乘势直取绞国都城,绞侯失去了自己的主力部队,城内只有少数人马,实在难以抵抗,只好出城投降,和楚国签订了城下之盟。
点评:屈瑕这一招,名叫“抛砖引玉”,如同钓鱼一般,先安排下香饵诱惑对手,前期不妨给对手一些甜头,使对手思想麻痹,等到对手放松了警惕的时候,忽然给予致命一击。古往今来多有这种案例,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前人的智慧,学会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三十七、管仲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得贤相管仲之助,使得齐国逐渐强大起来,称霸天下,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然而,虽然齐国已经获得了中原各诸侯国的承认,但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不服王化的国家,他们是根本不管霸主不霸主这一套的,收服这样的国家,就成了齐桓公和管仲的下一个目标。
有一天,齐桓公召集群臣召开议事会议,管仲主持会议。大家正在讨论国事,忽然有人来报,说北方的燕国派人来向齐国报告,北方少数民族山戎入侵燕国,杀死百姓,焚烧房屋,劫掠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军队奋力抵抗,但仍然抵挡不住山戎骑兵的攻势,不能保护自己的百姓,于是来向霸主齐国求救。
齐桓公听了报告之后,就拿这件事征求群臣的意见,群臣有人说应该援助燕国,也有人说派兵救燕无利可图,不必出兵。大家讨论了一阵子,渐渐静了下来,都望着管仲,想要听他的意见。
齐桓公见大家都不说话了,就问管仲意见如何。管仲思考了一下,坚定地说,山戎是北方的蛮族,不服中原王化,经常出兵骚扰北方的燕国、赵国,是北方边疆上的一个大祸害。我们齐国作为中原各诸侯国的盟主,不能只考虑自己国家的得失,要承担起保卫整个天下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出兵。不仅要出兵,而且一定要战胜山戎,从而进一步巩固我们作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意见,和管仲一起,亲率齐国的大军出征,救援燕国,攻打山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