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78100000025

第25章 文化(9)

在明清两代,贵州是个文运不佳的偏远地方,总共出不了几个进士。但是,好歹也是一个省,生员(秀才)的名额还是不少的。因此,就像现在高考一样,进学(中秀才)的标准就比较低。考生能够完篇,无论优劣,差不多就会录取。有时,甚至做完破题,下面空着,也可能录取。反正是筷子里面拔旗杆,高一点儿就行。正因为如此,每年都有“高考”移民混进来。明朝的江浙名士徐渭,就做过贵州的高考移民。画画的好,但八股文却总是上不去,没办法。

晚清洪杨造反之前,胡林翼是做过安顺知府的。但是,胡大人只在剿匪上有所贡献,在劝学方面,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事迹。所以,尽管今日剩下的文庙和学官,里面肯定留下过他的足迹,但安顺的读书和不读书的人,估计没有因此而有多少改变。

贵州多移民。安顺这地方的人,多来自重庆。因此,安顺话跟重庆话非常相似。但目前能看到最早的移民,却跟重庆无关。是明初傅友德、蓝玉西征时留下的驻屯军的后代。问起他们来,都说自己的籍贯是南京,连哪个巷子都说得清清楚楚,尽管时间已经过了六百多年,这些巷子多半不在了。这些屯军的后代,被当地称为屯堡人,说话跟一般安顺人不一样,其声调经常被拿来开心的。,屯堡人现在还有很多,依然住在过去的堡寨里。他们中的中老年妇女,还穿着青布长衫,左衽,头上包着花布头巾。乍一看,还以为是少数民族。一问,人家回答说,我们是大汉族。的确,她们的服饰,是未被满人改造过的原装明朝汉服。比我们这些后来的汉人,更加纯,有资格自称大汉族。

明朝留下的屯堡,现在有的还在,里面还住着屯堡人。堡寨修的相当坚固,所有的建筑,都是堡垒,有碉楼和枪眼。在冷兵器时代,即使攻破了寨墙,巷战肯定能坚持很久。可是,屯堡最吸引人的东西,却不是这些石头砌的城堡,而是地戏。

安顺的地戏,一般是被人称为傩戏的。但是,地戏其实跟我们一般所说的傩戏,除了有面具以外,没有多少共同之处。本质上讲,地戏不属于各种类型驱鬼驱邪的宗教表演,而是有情节,讲故事的世俗戏剧。安顺地戏有点儿像川剧,一人唱时众人和。但不会变脸,一副面具扣在脸上,一演到底。地戏没有专业演员,所有人都是当地的农民,确切地说,是屯堡农民。

没有专业演员,演技就高不了。翻跟斗,打把势,就玩得不漂亮。加上屯堡人没有中原那样的庙宇以及祠堂,所以,也没有专门的戏台。演的时候,就在一块空地上插面旗,昭示各方,就可以开演了。地戏虽然简陋,但生旦净丑一应俱全,跟过去的传统戏剧一样,旦角由男人扮,反正也不需要什么表情,一副俊俏的面具全有了。

看了看地戏的本子,居然全是历史剧,从武王伐纣,到大明英烈,全套的。每个环节不一定真实,旦演得相当细。我看过宋高宗泥马过江一段,不长的故事,足足演了一个多小时。当年的时候,据说正月里要唱一个月。现在看到的脚本,都是后来整理的。当年就靠农民口耳相传,真亏了他们。

事实上,所谓的地戏,就是当年的屯军自娱自乐的玩意。离开家乡,来到这人地两生的所在,周围都是深怀敌意的少数民族。一群种地的武人,跟城里的读书人,又没有关系。若要保持跟家乡的文化联系,只能靠这通俗讲史故事。把这故事演出来,就成了地戏。

地戏是汉人的文化,文庙也是。但是,同在一个地方,两者却隔得那么远,似乎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实际上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关系。文庙的丝竹韶乐,跟地戏震耳欲聋的锣鼓,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上面的不理下面的,下面的地戏也就进化不了。下面的不睬上面的,安顺的文运还真就昌盛不起来。

安顺的小吃和麻将

贵州的安顺,是座古城。但是,这已经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事了。现在的安顺,除了少数几座为了旅游保存下来的古堡,整个城市,跟中国其他城市一样,统统现代化了。全国一致的高楼大厦,火柴盒似的住宅楼,再加上举国一致的广告牌,霓虹灯,站在街上照张相,任谁也辨不出这是哪里。记得当年苏联有个电影,说的是两个城市的住宅楼建的一模一样,结果甲城的人到了乙城,进到跟自己家一样的楼里,同样的一个单元,一个门,居然钥匙还能打开门。因此阴差阳错,成就了一段姻缘。我想,这样的好事,现在该轮到中国了。

不过,20世纪90年代,安顺还很有点儿古城的模样。石子铺成的街道,大屋檐的老房子。临街的铺面,一块块破旧的门板。门前一个个穿着棉布长袍,坐在火炉前的老人,手里还拿着一支破旧的水烟壶,不时地咕噜咕噜抽上一口。如果你想跟老人聊聊,老人根本不问你哪儿来的,顺手递上一个茶碗,一块烤洋芋,聊就是,天南海北。这样的街,很旧,也很脏,但在这样的街上,有很多好吃的小吃。什么豆腐圆子,丝娃娃,怪鲁饭,即使简简单单的烤洋芋,也烤的冒油,吃到嘴里,都好吃的不得了。旧街上小铺子里的饭菜,简单得一塌糊涂,好吃得一塌糊涂。什么辣子鸡,炒猪皮,牛肉粉。吃上一次,就老是惦着再吃下一次。所以,安顺这个地方的人,除了打麻将,满脑子想的就是吃。这顿吃完,就开始策划下一顿上哪儿吃。顺便说一句,那个地方的东西,无论鸡鸭鱼肉,还是洋芋蔬菜,都不含什么脂肪,怎么吃,都吃不胖的。

不过,每次出去吃之前,当地的朋友会告诉我,记得先吃点儿黄连素,说是否则会拉肚子的。听人劝,吃饱饭,除了吃火锅,每次做老饕,都遵命先吃黄连素。还好,几次到安顺,美食享用不少,但拉肚子却一次也没有。说起来,安顺这个地方,也有挺豪华的酒店,里面看着挺干净的,生猛海鲜一应俱全。但是,真正的安顺人,一般都不会去那里消费,街上的小摊和小铺,才是人们去的地方。做同样小菜和小吃的摊子或者店铺很多,但哪一家好吃,大家都知道。越是破烂而且脏兮兮的小铺,生意就越火红。就是在外面排队死等,也得等在这家吃。至于别个店铺,大概只能做点儿外地人的生意。

安顺人的麻将,跟川人一样,打的很有境界。反正在街上走,无论什么时候,耳边都会听到搓麻将的声音。屋里打,屋外打。街头打,巷尾打,白天打,夜里打。真的不知道这里的人什么时候上班挣钱,总是在打麻将。赶上婚丧嫁娶,大家在屋外支起棚子,众多亲友摆上一个个的桌子,集体麻将表演。哪怕死人挺在旁边,照打不误。不断地有新人加入,吊唁的,匆忙跟死者磕个头,马上有人摆上桌子,立刻开打,谁家人缘好,关键看这家办事时麻将桌的多寡。

我的一个学生放假回家,老妈非常高兴,接连几天给他做好吃的。突然有一天跟他讲,太难受了,我都好几天没好好打麻将了。学生说,你不是天天都在打吗?他妈说,这哪儿算。于是一头钻在亲戚家,连续几天几夜鏖战,回家后长出一口气:这回算打了回好麻将。这里的人,如果单位安排出去旅游,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麻将游。带着麻将出去,走到哪儿打到哪儿。回来谈体会,说的都是手气和输赢。麻将没有不沾钱的,但输赢都不大。安顺这个地方工资收入不高,打大了,大家都受不了。有钱的人,也有大赌的。有老板的司机拉着老板去赌,等到回来的时候,连车带司机都换主人了。好在,这样的事并不普遍。老百姓都是持之以恒地小打小闹,连续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麻将就是一种人际交往的仪式,如果不能跟当地人打上几宿麻将,是无法进入他们的社交圈的。

成都人好泡茶馆,也好麻将,人生在茶馆和麻将之间来回窜。安顺人则是在小吃和麻将之间来回穿梭不停。即使再瘾大的麻友,也不肯饿的时候啃口方便面将就。到了饭点儿,就得出去吃。而且吃什么到专门那个店,一点儿都不肯马虎。吃完了,点评一下(因为有时候也有做差了的),然后再继续回到麻将桌再战。如果有店铺的老板连续几次做不好,那么,立竿见影,这个小店的生意就砸了。用不了一天,所有人都转移吃场,奔另一家了。好在,安顺总会有让人吃得舒服的小店冒出来。

善于做美食的安顺人,似乎从来不屑于将自己的美食带出安顺地界。怎么劝,怎么诱惑都没有用。这些年,似乎贵州菜在京城已经有好多家了,可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家安顺人开的馆子。安顺人的饭菜和小吃,就是给安顺人吃的,如果外面的人想吃,到安顺来。

谣谚里的北大荒

一生中,由少及壮,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北大荒度过的。北大荒这个概念,其实很糊涂。对于某些人来说,好像整个东北都是北大荒,而在东北,在似乎专指最北边的黑龙江,而到了黑龙江,人们认为只有在三江和松嫩平原的一些荒无人烟的地带,才是北大荒。当年清朝流放地宁古塔跟这个地带比起来,已经相当繁华了。这个地带,自1947年起,陆续来了从军队转业的军人开荒屯垦,建立国营农场。而我,就是在农场长大的。

踏上北大荒土地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这个歌谣: “北大荒,好地方,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对于现在的北大荒,这个稍显悲凉的歌谣基本上是不合适了。大部分地方,既不见兔子也无狼,但姑娘却一点儿也不少。可是我小时候,这个歌谣还相当贴切。兔子满地都是,冬天小伙伴上山套兔子,一串串地拎回来。上山砍柴,也时常见到兔子乱窜。狼也能看见,只是距离稍远点儿。上中学时,学校养的猪,一不留神就被狼给赶走享用了。更小的时候,狼经常在房子后面蹲守,在场院睡觉,家里养的鸡鸭什么的,基本上是人狼分享,而狼吃的更多。因此,另一个歌颂北大荒的歌谣是: “棒打狍子,瓢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确看见过人空手在雪地里抓到过狍子,而且我也亲自用脸盆起过小鱼,也在屋子后面的柴垛里,发现过野鸡。唯一遗憾的是,女人的确比较少,那时候年纪小,没有性的意识,感觉不强烈,只是看见有拉帮套的男人存在,提醒人们这个严峻的问题。较早的移民,对我们来说,就是公社的人,拉帮套现象,稀松平常,隔几家就有一个。所谓拉帮套,就是女人在丈夫之外,还有一个或者几个副夫,稀里糊涂地在一起过。就像马车,除了驾辕的马,还有几匹边上拉套的。过去,北大荒人烟稀少,女人更少。需要产生制度,于是,一种独特的婚姻制度就形成了。大体上,在北大荒,跟一夫一妻制一样,这样的家庭没人少见多怪。早期的农场,女人也少,所以,早期移民的拉帮套现象,也传染给了农场人。不仅农场里的山东知青这样做,连转业官兵,也乐此不疲。我的小学同学,就有好几位,家里实行这样的制度。我家邻居,也有。依稀记得那个阿姨长得相当漂亮,对我们小孩也格外友善。“文革”时,我的父母都被关了起来,我和小哥哥一起生活,周围人大多欺负我们,但她不,连句冷言冷语都没有。

关于北大荒,还有一个谣谚叫做: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不过,小时候野生人参没见过,即使有人挖到了,我们这些孩子也不在意,那时人工种植人参还不时兴,所以,整体上对人参没印象。貂皮则见过,见过当地土著猎人(早期移民)戴着貂皮大帽子,有的还穿貂皮大衣。可是乌拉草却随处可见,一到冬天,几乎家家离不了,小孩子对于貂皮和乌拉草的记忆,都跟严寒有关。那时北大荒冬天很冷,零下40度是经常的事。外面传说,北大荒冬天屋外在撒尿,撒出去的尿会冻成一条弧线的冰棍,显然有些夸张。但如果撒尿的时候,如果手上沾了点儿尿液,回屋的时候千万别直接用手拉铁的门把手,一碰,手就被粘下一层皮。冬天的雪也大。经常一夜大雪,早上起来,门开不开了,被雪堵上了。上山砍柴,雪深没膝是常有的事,走路的时候,得用手来帮忙,把腿拔出来。下雪不可怕,越大越好,我们小孩子可以在房前屋后挖雪地道,修雪工事,正经八本地打战争规模的雪仗,小部分地上演电影《地道战》的故事。可是,雪后如果刮风,刮大风,就比较可怕了。北大荒冬天的风冰冷刺骨,多厚的棉衣都能吹透,人称“大烟泡”。一刮起来,对面不见人。这时的雪,是沙子似的雪,风卷起雪粒,打在脸上,就像鞭子抽一样。这个时候,如果能戴上一顶貂皮帽子,长长软软的貂皮,把整个脸都埋了进去,再大的风也不怕。在北大荒生活,脚的保暧都非常关键的,这就需要乌拉草了。最标准的装扮,是一副鞋底打上皮底的毡靴,里面塞满了乌拉草。有这样一双毡靴,再冷的天,都冻不着你。可是,那时的我们,根本穿不起毡靴,只有胶皮的棉鞋,于是大人就在胶皮棉鞋里,塞上乌拉草,因此我们的鞋,个个都比该穿的号要大许多。这种空心而且柔软的草,不仅保暖,而且吸潮。只要每天晚上把草掏出来烘干,没有毡靴,也能过冬,虽然小脚趾头也经常会冻伤。

北大荒生活我记忆最深的一个谣谚,是这样的: “农工农工三件宝,镰刀绳子破棉袄。”那是我已经中学毕业,到农场连队(类似于农村的村庄)做了农工之后,老职工告诉我的。的确,我发现老职工们,的确多数都离不开这三件宝。镰刀是干活的工具,但刀不离手的目的,却未必是为了给公家干活,碰上野菜,弄一点儿,带回去喂鸡鸭;回家路上,领导看不见,顺点儿地里的庄稼;如果在水泡子旁边干活,扎个猛子,运气好摸条鱼,都离不开镰刀、绳子。破棉袄就更是宝贝,即可遮风,也可以挡雨,在地头困了,还可以铺上眯上一觉。后来知青来了之后,在地里野合,也用得着破棉袄。所以,即使夏天,农工们出门干活也带着破棉袄。 在我记忆里,那时农场的农工,是北大荒这块土地上,最勤快的人,而且有工资。即便如此,他们的生活,也很不容易。

曾经的余杭

余杭有两个,一个新的,一个旧的。我说的是旧余杭。旧余杭是我外婆的家乡,近代出过三个大名人。一位是大学问家章炳麟,俞樾的高足,20世纪中国最牛的国学大师,后来的北大,文史部分的教授,大抵是章门弟子,后来留学的海归不满,发牢骚,动辄嘟哝“某籍某系”,指的就是这些章门徒子徒孙。另外两个也很有名,而且一起成的名,一个杨乃武,一个小白菜。清末一起冤案,造就了两位名人,在市井,两位比章炳麟名头更响。小时候,妈妈给我讲她妈家乡的事,只提杨乃武和小白菜,不提国学大师,还自豪地说,小白菜就在她们街上做尼姑,外公还跟她说过话。

1974年的春夏之际,我在余杭住了三个月。

那年,我17岁。早一年,我的脚受了点儿伤,别人不在意,自己也不在意,结果,一年过后,脚痛得不得了,在农场治来治去,不得要领,走路依旧一瘸一拐,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说干脆回老家养养吧。于是,我跟学校请了长假,要求在不留级的前提下离开半年,大概鉴于我这个特殊学生总是承担老师的课业,而且包揽了学校的文艺宣传的脚本,学校居然痛快答应。就这样,我这个籍贯填着浙江的小北大荒人,终于踏上了父母之乡的土地。

同类推荐
  • 唐宋词人审美心理研究

    唐宋词人审美心理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唐五代词人审美心理研究、北宋词人审美心理研究、南宋词人审美心理研究、审美之旅与现实人生。
  • 在天边:此心安处是我乡

    在天边:此心安处是我乡

    本书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字,弥漫着乡愁的韵味,这是文人们记忆中的故土、记忆中的乡村,乡村里的那些人和发生过的故事,都是远在海角天边的游子们无法割舍掉的情愫。本书引用了苏轼的词句,文中所含情绪亦可用这一句词来概括。
  • 一生必读的随笔美文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生必读的随笔美文大全集(超值金版)

    优秀的哲理美文如漫天繁星,总会令人应接不暇,又唯恐落得沧海遗珠之憾。为了让读者感受中外哲理美文的风格和魅力,使读者获得美好的享受,汲取更多有益的精神食粮。本书提炼的哲理美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着或阐释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
  • 沉船

    沉船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诗”写作版图上,阿尔丁夫·翼人的长诗写作具有启示录的价值和意义。但似乎有很多专业研究者对他以及他多年来的长诗写作缺乏必备的了解。
  • 重庆慈善志愿者纪实

    重庆慈善志愿者纪实

    《重庆慈善志愿者纪实》开宗明义指出。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无论哪个历史时代或何种社会制度,都不会放弃自己国家和民族传统中,那些极力倡导与沿袭的主流价值体系:爱国,奉献,忠诚;民族精神,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重庆市慈善总会志愿者总队总队长刘崇和,以及他的团队数十年践行主流价值的无私奉献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复兴的希望,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广泛的传播者、忠诚的执行者和自觉的实践者!
热门推荐
  • 霸爱:黑暗守护者

    霸爱:黑暗守护者

    她原本的闪星影视集团的傲娇千金,儿时车祸失明,父母离世,被送进了孤儿院。明知不是意外,却无力与恶魔抗争,在黑暗中痛苦挣扎……十二年后,她微笑走进闪星,为复仇,却遭遇重重磨难……然而,黑暗中却多了一缕阳光,神秘男神悄无声息的走进她的世界,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但却无法触及……
  • 偏偏不说我爱你

    偏偏不说我爱你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挣扎在律政、金融、投资领域,与各路精英过招的世界里,爱到底是什么?男神的拥抱和吻来的那么突然,然终究是空梦一场;生命中难解的冤家成为一生中的挚爱,却抵不过另一个人编织的情网,我愿意沉醉在你编织的情网里,一生一世。“我只要你的真心!”从三个男子的口中说出,而我却偏偏双唇紧闭,“我爱你”这三个字太过于沉重,无法启齿,让我用我的一生去承诺,让我用一辈子的真情来填补这三个字的空白。
  • 僵尸大学生

    僵尸大学生

    他是一个大学生,是一个不折不够的废柴,却只因一个偶然而改变,成为了僵尸的始祖。看他如何破千古棋局,笑傲世界。虽是僵尸却比任何人都有感情,一生只爱一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TFBOYS忘不了你

    TFBOYS忘不了你

    三个女生与三小只的爱情故事,对爱不变,他们对四叶草有着十年的约定,在十年的舞台上幸福
  • 重生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重生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青春年少的岁月总是令人怀念,因为那些抓不住的流年。年轻时总有不该犯的错,如果能重来。不会让爸妈失望,不会让老师总生气,不会让友谊失联,不会让成绩难看,不会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里虚度光阴,不会让那个埋藏心底的他,像鱼儿一样消失在岁月的洋流。纪飞翎:你怎么这么粘人……柳絮:因为我是好不容易才和你在一起啊,很努力很努力才奋斗出来的呢!
  •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

    名字与文化密不可分,名字透射着社会秩序、礼节礼仪、价值判断、宗教信仰、群体审美等文化信息。一些人的名字简直就是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关键词,透过他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追寻历史发展的轨迹,体味不同时代的风貌。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中西人名,包括真实名字、绰号、外号、笔名、庙号、谥号、年号等。通过对名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精彩纷呈的文化表征。
  • 鬼道小吏

    鬼道小吏

    千丈茫茫之境,无光无味,只记得最初和尽头,忘了中间,就这样走了千年。三界“神、魔、傅”,六道“妖、鬼、佛、仙、暗、冥”。这明明是很神秘的职业,为什么我过得这么悲催?贺遗泽看着高中课本不禁悲从中来。他上了四十年,四十年高中啊,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 轮回天棺

    轮回天棺

    杨子华因连天的加班而困顿的爬在办公桌上睡着,却不想被上司借机羞辱并开除。然而颓然回家,却又遭遇诡异灵事,命在旦夕……不为无情仙,只做有情人……
  • 龙腾花都

    龙腾花都

    无意间获得上古神器,传承千年神功。辉煌千年的蜀山剑派,美女如云的玉女门,是敌是友?神秘诡异的始皇陵隐藏着什么惊世秘密。一个国际大盗,一个会道法的老僵尸……竟然是他的小弟。他的口号:保护美女的安全是我的义务,嗯!是贴身保护。聚敛财富是我的本能,这是我的,那是我的,嗯!全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