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皋也知道自己根基尚浅,就想通过与王室联姻的方式来巩固地位,提升血统,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文圣王为妃。这下,庆州城里的大小贵族们可炸了锅了。这些人治国安邦没什么本事,捍卫起自己的血统地位来,一个赛一个的义正词严。
“夫妇之道,人之大伦也。今弓福,海岛人也,其女岂可配王室?”朝堂之上,旧贵族们捶胸顿足、声嘶力竭。
作为骨品制贵族的代言人,文圣王深知,没有这些人的支持,他的王位也会不保;而贵族出身的他,骨子里也是看不起张保皋的。为了利益,他决定向旧贵族们妥协。
张保皋的贵族梦破碎了,几十年的努力,一朝东流。
张保皋恨,恨万恶的旧社会,恨那些不学无术的旧贵族,更恨两面三刀的文圣王。
846年,面对旧贵族的步步紧逼,56岁的张保皋决定孤注一掷,起兵叛乱。这就是朝鲜半岛历史上著名的“弓福之乱”。
文圣王知道政府军打不过实力雄厚的张保皋,就派一个叫阎长的刺客假意投靠张保皋,然后趁张保皋酒醉之机将其刺杀。
一代海上王,就此殒命。五年后,由张保皋一手创立的清海镇也被撤销。
不过,韩国人并没有因为张保皋曾经作乱而鄙视他,而是把他看成民族英雄。为了纪念张保皋,韩国成立了“张保皋大使海洋经营史研究会”、“海上王张保皋纪念事业会”来研究张保皋的生平事迹。1993年,一艘以张保皋名字命名的潜艇下水服役;2005年,韩国国家电视台KBS耗资150亿韩元,拍摄了韩国第一部武侠历史剧《海神》。这部电视剧长达70集,投资超过《大长今》,再现了张保皋传奇而辉煌的一生。
叁 遣唐岁月
难波港(今日本大阪)前,风和日丽,成千上万的人将港口内外挤得水泄不通。对日本上下而言,这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日子,两艘巨大的帆船静静地停靠在海边,每艘帆船都被装饰一新,油亮的船身、雪白的风帆、飘扬的彩旗、健壮的水手,这是日本当时最高科技和航海水平的象征。鼓乐声中,侍臣们唱起了天皇写的诗歌,为这支时隔多年准备再次渡海前往大唐的使团送行。
希望你们渡大海如平地,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不日平安归航!
在举国上下的祝福声中,帆船缓缓起航,搭载着自强的梦想,向大海那边的大唐前进。
重开遣唐使
早在隋朝统治时期,执掌日本大权的圣德太子就曾先后4次派出遣隋使(600年、607年、608年、614年)渡海前往中国学习隋朝的文化和制度。而日本民间前来中国学习文化和科技,则要追溯到更早以前。遣隋使是遣唐使的先驱,也是中日官方文化交流的开端。
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当年前往隋朝留学的僧人惠齐、惠日等人学成归国,此时的中原大地,唐朝取代隋朝,也继承了隋朝的磅礴大气。在他们眼中,新建立的唐朝要比隋朝更繁荣、更强大、更先进。回国后,他们就向舒明天皇建议继续派使团赴唐学习。
舒明天皇没有立刻行动,而是决定先观望一下。武德之后,是为贞观。在李世民君臣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国力迅速增强,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外交战争也取得节节胜利,俨然已是东方最强大的帝国。这一切,日本上下看都在眼里。
630年(唐太宗贞观四年),在经过一系列精心准备后,日本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其中既包括了精通汉语、才学出众的使臣,也包括了精心选拔的僧人和留学生,可谓群英荟萃。这不是日本第一次向中原王朝派遣留学使团,却是首次真正意义上向大海对岸的唐朝派出遣唐使。
当时,从日本渡海前往中国并不容易,海船不但会遭遇风暴,还可能被吹到台湾地区甚至越南等地,但这一切都挡不住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决心。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然后在九州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经朝鲜半岛穿越黄海,最后在山东半岛北部上岸。
此后,经历了大化改新的日本逐渐强大起来。伴随实力增长的,是日本的野心。日本统治者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争夺东北亚霸权的实力,因此就把战略重心从学习唐朝、与唐朝和平相处转移到了染指朝鲜半岛上。日本一边与有着密切经济贸易关系的百济结盟,一边拉拢高句丽,骚扰唐朝东北边境,并多次在暗中支持两国侵略新罗。
随着朝鲜半岛局势的日益紧张,日本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直到白江口海战惨败后,日本上下才像被抽了一记耳光那般清醒过来——唐朝是如此强大,唐朝的战船是如此的先进,如果不学习唐朝,日本永远不可能称霸东北亚!
在自强与称霸双重目的的促使下,日本上下痛定思痛,决定忍辱负重,重新派出遣唐使,以极为虚心、谦卑的态度去向唐朝学习。
日本人不怕吃败仗,因为他们敢于直面惨败,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奋发自强,哪怕是卑躬屈膝、奴颜婢膝,也在所不惜。弱小时付出的代价和屈辱,等国家强大起来后,就能加倍地夺回!这,正是日本的可敬与可怕之处。
日本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630~669年,共7次。使团规模较小,船一二艘,成员一二百,主要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以朝鲜半岛沿岸航线为主。
中期:702~752年,为鼎盛期,共任命成行4次。使团规模巨大,分乘4艘海船,成员500多人,主要走南方诸岛航线,以求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并有大批留学生和僧人长期留唐。
后期:759~874年,为衰减期,共任命9次实际成行6次。这一时期,遣唐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和僧人留唐时间也随之减少,以直接横渡东海为主要航路,在扬州和明州登陆。
630~895年间,日本一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成行16次,其中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唐朝使团回国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为了迎接长期滞留唐朝的留学生而派出的“迎入唐使”,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遣唐使是12次。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也在客观上保证了两国间的交往,即便如此,在当时的技术和知识条件下,海上航行仍然具有很大的风险,来往使团和商船经常因遭遇风暴而遇险,轻则被吹离航线,重则翻船沉没。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为百余人,仅一到两艘船,到了中后期,其规模逐渐扩大,一般为500余人,4艘船,838年第18次出使竟达651人。遣唐使团的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和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僧人、留学生,以及各类随员及工匠水手。
遣唐使团成员的选拔十分严格,其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甚至连相貌风度、言行举止也在考核标准之列。被选派前往唐朝的留学生和僧人都是品行优秀的青年,就连他们的随员也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
遣唐使团到达唐朝后,会受到沿途官府的盛情接待,并由专人护送前往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唐朝政府负担。遣唐使团抵达长安后,则会被安排住进四方馆,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外交活动。遣唐使臣一般会在长安等地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游历和购买商品,充分领略大唐风土人情。回国前,唐朝政府还会设宴为遣唐使饯行,并赐予大量礼物,最后由内使监将其一行送到沿海港口启程回国。
唐人把对外交流看成是民族自尊和荣誉感的体现,所以对遣唐使格外礼遇,随使团前来的留学生大多被安排到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完成学业后还可以在唐朝政府工作,同行的僧人也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师求教。遣唐使船队归国时,唐朝政府也会派出使节陪同回访,大批中国典章书籍、文物工具也随着使团被带往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制度和文化。遣唐使对日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封建化进程。遣唐使回国后,便以大唐为样板完善行政机构,制定了如“大宝法令”等法律制度,并开设各类学校,推广汉话,学习汉字,为国家培养统治人才。
第二,学习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回国都会带回大量的书籍、佛经、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作品,还从唐朝引入了围棋、马球、蹴鞠、斗茶等娱乐活动,就连衣着、历法、时令也尽量仿效唐朝,遣唐留学生和僧人还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日本的假名文字。
晁衡与鉴真
阿倍仲麻吕(698~770年)无疑是众多遣唐使留学生中的佼佼者。
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不满20岁的阿倍仲麻吕因汉学出众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来到唐朝后,阿倍仲麻吕以优异成绩考中进士,还凭借过人的学识和品行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重用,历任校书、左补阙、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和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等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李隆基还给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晁衡。
753年(天宝十三年),晁衡思乡心切,希望能与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古麻吕等人一同乘船回国探亲。李隆基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任命他为回访使者,护送第十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一同出海的还有一位名叫鉴真的扬州高僧。
鉴真,俗姓淳于,688年出生在扬州,14岁时入扬州大明寺为沙弥,四年后受菩萨戒,21岁时随道岸禅师来到长安,在实际寺受具足戒。在长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博览群书,与年轻时的玄奘一样不拘泥于门派之见,遍访高僧,求学不倦,在佛学之外的建筑、绘画、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造诣。
在长安求学6年后,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经过16年的传道授业,鉴真不但被推举为大明寺方丈,还成为东南佛教界的领袖,受其传戒者多达4万余人。
742年,也就是鉴真随晁衡第五次出海的11年前,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就曾专程赶到扬州,恳请鉴真前往日本讲经布道,为信徒授戒。鉴真慨然应之,无奈前五次出海都因风浪太大而未能成功。
不幸的是,晁衡和鉴真的船队在再次遭遇到了海上风暴,鉴真及其他两艘船冲破风浪抵达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却下落不明。晁衡遇难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城中。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幸运的是,晁衡搭乘的海船并没有沉没,而是随风飘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
755年,晁衡和其他从海难中逃生的幸存者辗转回到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晁衡在唐朝生活、任职达54年之久,为传播盛唐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770年,73岁的晁衡在长安去世。与此同时,鉴真已经在日本生活了10年。
鉴真到达日本后,受到孝谦天皇和圣武太上皇的隆重接待,受封“传灯大法师”,并且受命与日本另一位华严宗高僧良辨一起管理日本佛教事务。在日本的10年中,鉴真把盛唐先进的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知识带到了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
晁衡和鉴真是唐代中日友好交流的象征,也是唐朝取得东北亚霸权后盛唐文明向周边邻国传播和产生深刻影响的见证者。
895年后,遣唐使被废止。
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的原因很多。
首先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内忧外患加剧,国力衰退,“偶像”气质减弱;其次,经过200多年的学习和吸收,日本全盘唐化取得了很大成果,学习唐朝的迫切程度和热情逐渐减弱;再次,随着东海丝路新航道的开辟,唐朝赴日贸易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无需再依靠遣唐使船队输入唐朝商品;最后,选拔派遣遣唐使耗费巨大,旷日持久,还会受到海上风暴和唐朝地方藩镇武装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
大多数人认为,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是在894年(唐昭宗乾宁四年)。当时,已接受任命,但尚未出发的第19次遣唐大使菅原道真给宇多天皇上了一道奏疏,意思是朝鲜海峡有新罗的海盗出没,遣唐使团即使能够到达唐朝,也会因为中原地区的战乱而陷于危险之境,所以建议天皇取消这次出使。
宇多天皇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次年起停派遣唐使。但实际上,直到907年唐朝灭亡,日本朝廷都没有正式做出停派遣唐使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