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蜂蜜,可别踢翻了蜂窝。
--戴尔·卡内基
想象一下,一天早上你起床后,发现你的每一个动作--从你选择穿什么衣服,到你与父母及朋友打招呼的方式,到你在教室内回答问题--都被记录在一块儿大家都看得到的记分板上。你当然觉察到你的得分会改变人们对你的看法【就像你也会因别人的得分而改变对别人的看法一样】,可是,你却搞不清自己什么样的决定和行动会增加你的得分,什么又不会。事实上,你开始怀疑:莫非自己在这世界上的任何作为,完全只是一场偶然?听起来挺像个噩梦的,对吧?不幸的是,这噩梦却是真实的,而且它就发生在你每天都去的学校里。在人生中,很少会像在学校里,可以这么清楚地分辨出你是不是这一伙,不是我们这一国就是他们那一国,不是超酷就是没救的蠢蛋--并且还不时地被提醒,你在哪儿出了糗。
最近一项关于12岁到16岁学生的研究显示:30%的学生曾在学校经历过欺侮,也许是受害者,也许是加害者,或可能两者都是。我得知这个数据时,很感惊讶,但是,接受采访的青少年可是完全不表意外,他们只是表示,这个数据可能还偏低了。他们很多人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以下是14岁女孩朱莉的经验:
我们班上有个叫玛丽的女孩,每个人都爱拿她开玩笑。她是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班上10分钟做完的测试,她得花上一个小时。她对芭蕾舞很着迷,谈来谈去总离不开她的舞蹈课。还有,她的样子……我尝试对她好,不过,我也没少跟着别人糗她。她会自我解嘲,并不想让人知道她因为这些话语而受到伤害。不过,她妈妈告诉我妈妈说,她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痛哭一场。当我妈妈找我谈这件事时,我觉得很不好意思。我告诉妈妈,我是想帮她打抱不平的,但是真的很难。我自己也想被同学喜欢,我可不想为了支持她而成为同学的靶子。以前也有人开我的玩笑,所以,我知道那种感觉有多糟……
朱莉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她就是一个身处两种立场的人。一个人既然了解被孤立与被嘲笑的痛苦,又怎能让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呢?这似乎有点令人不可置信。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推敲朱莉的话,就会发现虽然她以前也被人糗过,但是她并不能真正体会玛丽的处境。如果朱莉真的能发挥同理心去感受,那她就不可能不帮玛丽说句公道话。事实上,朱莉只是对她妈妈的批评做出了一个回应而已。戴尔·卡内基曾说过:“批评是无益的。它只能激发一个人的防卫心,促使他誓死为自己辩护。”
卡内基很看重批评造成的伤害,因为他总是将“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列为第一条人际关系原则。看看朱莉的例子,很明显我们不该像她那样。她容许自己批评玛丽,嘲笑她的外表与个性,又抱怨不帮忙并非自己的错。我们可能会想自己绝不会像朱莉那样,其实这种想法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批评了。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是要在这里批评朱莉,卡内基深信:“批评、责备、抱怨是任何人都会做的,可是,了解与宽容他人却需要自制力及品德。”其实,我们可以由朱莉的身上学习,我们都知道被人糗的滋味不好受,由朱莉的例子,我们也可得知伤害别人也不好受。没有人喜欢自己成为一个恶霸--或是不敢仗义执言的鼠辈。不过,你完全用不着让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人人都可以学会少批评别人,学会处理麻烦的状况。
放弃批判
在高中的学校生活里,每天都有人被糗或流言缠身,而且,几乎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干净无罪的。
--莉莉,16岁
知道自己应该有同理心,和自己真的有同理心完全是两回事。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早就有人告诉过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吗?设身处地真有这么难吗?也许我们就是不想抛开脑海中固执的刻板印象。终究,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说法,要来得简单多了。什么运动健将都很蠢啦!拉拉队长胸大无脑啦!要不就是学国际象棋的都是白痴啦!我们不愿把每个同学当做独立的个人来看,虽然我们每个人小小的心愿,不过是希望不要被别人贴上标签罢了。事实是,如果我们人人都能真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那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办公室里都不会再有这些语言暴力了。
这不表示,你得放弃所有形成你个人特色的意见及想法。批判与成见,和善意地提出建设???的指正是大为不同的。我把你搞糊涂了吗?这么看好了!即使你一针见血指出他人的过失,并且你的抱怨也不是瞎编的,可想叫人改变他的行为却几乎不会产生效果。卡内基引用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的理论作为证明:“斯金纳的实验证明,动物在奖赏下,学习的速度与记忆的牢固程度,远比受到惩罚高得多。后来的研究更证明,人类也是同样的情况。批评、指责从来无法令人作出长远的改变,通常只会引发仇恨。”你觉得听起来荒唐吗?在你回答之前,先做一下测试,看看你是否能分辨,建设性与破坏性批评的差异。
你的死党顶着一头剪糟了的头发来上学,你会:
A.陪她到洗手间看看能不能想办法弄好看一点。
B.提醒她总有一天头发会长长的。
C.等到中午在嘈杂的餐厅吃饭时,告诉她下课后赶快奔到商场去,你听说那里正有帽子大甩卖。
你喜欢的是雏菊,可是你的男友在你们认识的周年纪念日带了一束玫瑰花来送你,你会:
A.立即接过玫瑰,告诉他花儿有多美--你大可以之后再找时间,提醒他你有多爱雏菊。
B.谢谢他,告诉他你喜欢玫瑰,但更喜欢雏菊。
C.告诉他如果他注意听你说话,就会知道你爱的是雏菊,而且认为玫瑰太老套。
你那音感很差的妹妹要去参加学校音乐剧的试演,你会:
A.把你那极具音乐天赋的朋友请过来,给你妹妹来个临阵磨枪。
B.建议她等到下学期有非音乐剧的戏剧时,再去参加试演。
C.对她表示疑问:什么时候《悲惨世界》变成了一出搞笑剧?
你妈妈又把牛排煎过头了,你会:
A.吃吧!又死不了人。
B.在盘中拨动一下,就像吃了一点,等一下再偷偷来碗麦片充饥。
C.问她是不是要吃到崩掉一颗牙才算数。
有两项真理,是关于批评的:第一,每个人都是批评者【起码有时候是】;第二,每个人都讨厌批评者【即使不是每一次】。有时候,我们给别人提供一项客观的看法,别人听起来却会像个批判。而且,如果我们本想提供建设性的批评,没有经过斟酌说出的话却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不过,除非你患上老说错话的慢性病,否则这种擦枪走火的事不该常常发生。所以,如果别人常常见你开口就害怕--而且你以上的问题回答过“B”或“C”--那表示你是该留心自己的言语了。
最重要的原则是,在你想尖酸刻薄地说话前,考虑一下如果别人对你说同样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当然,我们都会生气发脾气,我们也总免不了说些不够体恤的话。不过,看看当我们骂人时会发生什么后果。
有一次,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批评我的穿着,她说我看起来难看死了。我立刻叫她闭嘴,给我滚开。忽然间,我自己同时感到受伤、愤怒、难过、糟糕透了。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所有受伤害的情绪都转变成了恨意。我恨她!
--贝丝,17岁
唉!我们可不希望自己成为上述事件中的任何一方。这并不是说你永远不能建议别人作出改善,而是说当你要这么做时,你要找出方法,确保你的语言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开口前,一定要确定自己的用意真的是宽大的。先问自己:
·我所要批评的这件事,究竟对方有没有能力改变,或想不想改变?【提示: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排除有关一个人的外表、言辞、走路的样子、笑声或衣着。当你想谈论这类内容之前,问问自己到底有何动机。你为什么这么说?你要说的对你本人及对方都没有一丁点儿好处,只能不必要地伤害别人,你可能因此失去一个朋友,而多出一个仇敌。】
·我要对方注意的,是一件可能改善并且不至于太难改变的事吗?
·我的话足以制止他采取冒险的或不好的行为吗?
·我是否真心地以他的最大利益来考虑?
如果你对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你最好把你的想法留在自己心里吧。起码等到你能找到更有建设性的方法时再说。
善用负能量
当你面对别人的负面情绪时,要做到“三不”可能是最难的一件事了。你这一生中,少不了要被人批评。别人会不公平地因为你可能想的、说的、做的或是没想到、没说、没做的事而责备你。我保证别人会抱怨你,也会向你抱怨其他人。在你未来的人生中,总会碰到一些人想拉你下水。你无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但是,你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回应。你可以决定,要不要让他人伤人的言语破坏你的心情,粉碎你的自信,使你对批评者甚至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气愤不已。或者,你也可以不在意这些不公平的批评,好自为之,证明这些批评都是错误的。
美国少女杂志《17岁》【Seventeen】主编鲁本斯坦【Atoosa Robenstein】在接任《都会少女》【Cosmo GIRL】杂志主编时才满26岁。当时,她面对着众人的嫉妒,尤其是年纪比她大的员工。《大都会》【Cosmopolitan】的编辑建议她先采取主动会比较好。鲁本斯坦说:“我发了一份电邮给两个人【其中一位现任另一家杂志主编】,邮件是说:‘你很有经验,我很尊重你。关于有谁适合在我的部门工作,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两人中的一位女士想回给另一人,结果错发到我这儿来了。邮件内容是:‘看来我们的摩登小女孩,要找个文法老师呢!’
其实我是一个习惯看别人优点的人,所以我花了一分钟才意识到她的意思。我当时很难过,一分钟后她走过来对我说:‘刚刚不小心发错了邮件给你,你不用看了,就把它删了吧!’当然,已经太晚了。我不但当时没说什么,一直到后来也没说什么--倒不是怕她,而是我真心相信人应该永远向别人释出善意。我把她丢过来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火箭燃料了。”
那份火箭燃料,鲁本斯坦说,帮助她把《都会少女》办得红火极了,《都会少女》就像火箭升空一样,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少女杂志。她解释说,越多人批评她或质疑她的能力,她越要坚定地证明别人是错误的,她也就越要把杂志办得更成功。
当你面对批评、责备或抱怨时,不论它们公平与否,你也有同样的选择。你可以反唇相讥,但是那既不能改善你与他人的关系,也不能解决你的问题;或者,你也可以在回应前先停顿一下,想想有什么积极的行动可以证明这个人说错了。
实况调查
★过去六个月,是否有过因为你说的话,你的朋友、男/女友、家人或同学不跟你说话,虽然只是暂时的?
★你是否曾在学校或其他场合糗过别人?
★你是否觉得你的朋友、家人、同学或男友过分敏感?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你的回答有一个甚至三个都是肯定的,你多半违反了“三不”原则,而把你周围的人推远了。找张纸来,写下一两个最近你给别人提出的具体的而可能冒犯他人或令人生气的评语。你当时的动机是什么?当时的状况让你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先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情况可能会有什么不同?
下一步,再想一个在过去六个月中,有人曾不公平地批评、责备、抱怨你的事。他们说了什么?你当时如何回应?你是立即反击,还是将他人的负能源作为你的火箭原料?请将你的回答写下来,并记下你能采取的不同回应。
本章精华
戴尔·卡内基本人对于劝阻别人尽量不要批评、责备、抱怨,可以说是满怀激情的。事实上,他认为由本书中所能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提高设身处地、站在他人角度看事情的意愿。如果我们对人真能常怀同理心,我们就不会妄下判断、恣意批评。在生活中,谨守“三不”原则,能让我们成为更可爱的人、更好的朋友,并比较可能由他人身上得到我们想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