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张弼士由清廷委派为佛山铁路总办,后调闽广农工路矿大臣,上疏《招商兴办铁路》奏准,即邀张氏兄弟回国商讨兴办铁路事宜。当时榕轩带重礼入京觐见光绪皇帝,张氏以己瞻“天颜”、得沐“殊恩”,怀着感激的心情,接受了工部和矿务铁路总局提出的意见,决定筹建潮汕铁路。
1903年,已被清廷委任为粤汉铁路和广东佛山铁路总办的华侨巨商张弼士,在清廷召他回国商议国事时,特邀请张榕轩一同回国洽谈兴办铁路事宜。张榕轩立即应允前往。他向清廷提出在韩江下游修建潮汕铁路的计划和成立公司的章程,很快获得清廷批准。在侨(商)办铁路的利益方面得到光绪皇帝的具体保证后,即着手筹建,成立潮汕铁路有限公司。铁路的勘测设计,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负责。
潮汕铁路总预算金额为300万银元,其中张榕轩、张耀轩各认100万银元,谢梦池认25万元。不足之数,由张氏兄弟包下,并于1904年4月正式创办潮汕铁路公司,张榕轩、张耀轩出任董事长。1904年8月底,勘测和划线工作顺利完成,同年9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两年之后,1906年10月,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潮汕铁路线建成。它南起汕头,北止潮州,全长39千米,同年11月25日正式通车。1908年筑至意溪,全长42千米,实际投资额为302.58万银元。
潮汕铁路从1906年通车到潮汕沦陷(1939年)的33年间,对韩江中、上游梅州属下各县及赣闽边境的华侨和物产进出汕头港口起到一定作用,抗战前韩江一带华侨和客商由汕头进出国门,多乘坐过这条铁路的火车,曾给人们留下抹不掉的记忆。
潮汕铁路的兴建,在我国近代史上开创了民办铁路之先河,清政府曾多次嘉奖。潮汕铁路建成后,清政府为表彰张氏兄弟的业绩,于1907年改授张榕轩为三品京候补,后又被委任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改授张耀轩为四品京堂候补。
张榕轩、张耀轩热爱家乡振兴中华的宏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为人所传颂。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笔题写“博爱”两字,送给张氏张兄弟。
◎故事感悟
张榕轩、张耀轩两兄弟被誉为近代华侨中的先驱拓荒者和著名华侨实业家以及爱国侨领。他们为振兴中华大力创办实业,并不遗余力修筑铁路。这种爱国热情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体现。
◎史海撷英
张氏兄弟的慈善事业
张榕轩兄弟乐善好施,对于侨居地和祖国的公益事业鼎力资助。1902年,以张榕轩名义捐献8万两银给广州一所高级中学作基金。张氏兄弟还曾捐赠10万元给香港大学,并以张耀轩名义捐建岭南大学一座两层的“耀轩楼”(在今中山大学校园内)。捐资4000元光洋给梅县松口公学(即今松口中学)。他们还捐资家乡的溪南学校、铜琶桥等公益事业。
他们在侨居地棉兰独资创建华人敦本学校和捐建各埠中华学校校舍,并捐资造棉兰日惹河大铁桥和捐建“济安医院”,对病人实行医药免费治疗。此外,还在棉兰老湾海口捐设麻风医院,收容医治麻风病人。
陕西闹旱灾、北京发生饥荒筹赈时,榕轩兄弟都先后捐出巨款帮助,受到清廷荣奖。
1910年,江南开劝业会,张氏兄弟带头捐款30万元,以倡导“实业救国”。
1911年武昌起义后,张耀轩在同乡的同盟会会员谢逸桥的发动下,曾捐出了一笔巨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在其大力相助带动下,南洋华侨亦踊跃捐款资助。
◎文苑拾萃
潮汕铁路
潮汕铁路自潮州西门外起至汕头厦岭,由当时爪哇华侨张榕轩集资兴办。1904年3月开工,1906年10月竣工,全长39千米。该路因不让铁路落入日本侵华军手中而于1939年被拆除。
这也是中国第一条华侨出资兴建的铁路。
用“三角”击败“铁锚”
◎有道之世,以人与国;无道之世,以国与人。——《淮南子》
陈万运(1885—1950年),又名遇宏,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幼年读过私塾。1900年到江苏省南汇县周浦镇三阳泰烟纸店当学徒。1912年,与沈九成、沈启涌(均为观城人)在上海四川北路鼎兴里合资开设制造烛芯的手工作坊——三友实业社。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实行经济统制,三友实业社因此生产停滞,入不敷出,资金几乎耗尽。1944年,陈万运坚辞总经理职务。1950年10月17日陈万运在上海病逝,终年66岁。
宁波商人陈万运是三友实业社的领军人物,不仅开创了中国毛巾工业的先河,而且还是个著名的爱国人士,特别是日军占领时期,其爱国表现为后人所敬仰和称道。
1912年4月,陈万运与朋友沈九成、沈启涌开设三友实业社,制造洋烛烛芯,产品商标定名为“金星”牌。不久,陈万运看到当时日货“铁锚”牌毛巾充斥市场,很受市场欢迎;而国产毛巾却因质地粗糙,少有人问津,于是萌发了生产优质国产毛巾,以国货代替日货的想法。何况毛巾是千家万户所需的日用品,市场容量很大。于是陈万运增资3万元,成立三友实业社股份有限公司,在杨树浦引翔港购地30亩,建造规模较大的生产总厂,生产“三角”牌毛巾,与西邻日商东华毛巾厂(生产“铁锚”牌毛巾)抗衡。“三角”牌于1919年在北京农商部注册备案,其图案是由一个圆圈加内三角组成,寓意三人同甘苦、共患难。
产品出来了,但要打开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角”牌毛巾质量不如“铁锚”牌,价格也高于日货,自然要败下阵来。为了赢得市场,陈万运聘请了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纺织专家把好技术关,仔细研究日本毛巾的技术优势,又针对日本毛巾花色单调、洁白度不足的缺陷,采取有效措施。他们把生纱漂白改为熟纱漂白,使毛巾的吸水性、手感、白度、纱支脱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当时漂炼工艺上的革新。接着,三友实业社继续开展毛巾花式的研究。他们把原来生产多年、式样单调的红蓝档式毛巾改进一下,用鲜红色在雪白平布上印上“祝君早安”字样,还为大宗客户免费加印字号。以后,三友实业社又研究生产新颖别致的多片综织造的回纹浴巾。这三招,招招都使国产毛巾的质量得到了巨大飞跃。投放市场后,深受广大用户青睐,甚至远销东南亚一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进口欧货烛芯中断,日商乘机抬价,英美洋行所属在华洋烛制造厂就向三友实业社订货,并预付订金帮助扩大生产。1915年12月,三友实业社增资至3万元,并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17年建造规模较大的工厂,除生产烛芯外,还生产毛巾、被单等棉织品。三友实业社所生产的“三角”牌毛巾,畅销国内,把日货“铁锚”牌毛巾挤出了中国市场。由于经营管理得法,企业发展很快。从1912年至1931年的不到20年间,资本额从450元激增到200万元,发行所遍及全国各大城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思想深入人心。三友实业社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在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刊登激发爱国热情的广告,如新产品“透凉罗”问世时,就有“透凉罗”打倒“珠罗纱”、“护卫国货的成长也是国民天职”等广告,还聘请漫画家张乐平、叶浅予等为三友实业社绘制宣传画。诸如此类行动,打破了日商、英商毛巾在上海市场的垄断。市民争用国货、爱用国货,商人也经销国货。“三角”牌毛巾从此销售日广,全盘占领了上海市场。日货“铁锚”牌毛巾则节节败退,后来一蹶不振。
企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关键是尊重知识,重视技术,起用能人。陈万运对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无不招致延聘,罗致门下。曾花重金引进留学归国的专家,然后再派他们进入日商企业“留学”。但陈万运对纨绔子弟却深恶痛绝。他曾在《机联会刊》发表一篇题为《三爷》的文章。文章说,“少爷”、“姑爷”、“舅爷”这些人都依仗后台,好逸恶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企业若招收这类人进厂,休想大展宏图,谋求发达。此文发表后,曾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
三友实业社由于经营管理得法,企业发展很快。三友实业社的产品之多、营业之盛,在当时实业界中也是屈指可数的。随着“三角”牌毛巾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三友实业社的利润也水涨船高,职工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工商企业。陈万运还在厂里设立图书馆、俱乐部、医疗室等设施,处处为工人福利着想,因此三友实业社的工人们以社为家,凝聚力极强。不久,三友实业社又盘买了杭州通益众纱厂和鼎新织布厂,改为三友实业社杭州分厂。陈万运集中精力经营杭州分厂,实现了自纺自织自染自整。
“九一八”事变后,三友实业社生产总厂的工人们抗日热情高涨,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了三友抗日义勇军,多达四百余人参加。陈万运亲任大队长,队员自费做了军装,天天在上班前操练。上操时,背了木质步枪,上了铅皮做的刺刀,高唱自编的战歌:“我国不幸,水灾兵祸受尽折磨;暴日兴兵,强盗杀人放火。我们要精忠报国,要把那日本帝国主义打破。”抗日义勇军还在厂门口高墙上贴了一幅巨型宣传画,标题是“定要收复东北三省”,画的是一个义勇军战士,拿着长枪对准日本兵。陈万运因为发展民族工商业,因此也遭到日本政府和日本商人的仇视。
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夕,日寇到处寻衅,蓄意挑起战争,并制造了“日僧事件”。1932年6月三友实业社被迫停产。
抗战爆发后,杭州沦陷,工厂被日军侵占。日军找陈万运任维持会长,但陈拒不降敌,深藏在杭州郊外杨梅岭山洞中,乘机潜行赴沪。翌年,日方又企图诱使陈万运与其合作经营,被拒绝。12月9日、10日,《申报》、《新闻报》等各报竞相登载此消息,支持陈万运的爱国行为。陈从杭州潜回上海,为维持三友实业社职工的生活,在租界制销国药,以后代销其他厂部分棉织品。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实行经济统治,三友实业社因此生产停滞,入不敷出,资金几乎耗尽。1944年,陈万运坚决辞去了总经理职务。
1950年8月,爱国实业家陈万运在上海新昌路金椿里职工宿舍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终年66岁。他生前俭朴自廉,死后身无长物,连丧葬费也由公司筹措。陈万运虽然生不逢时,但依赖其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和爱国热情,在近代上海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故事感悟
陈万运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他更是身体力行支持抗战事业。他也是富商大贾,也曾富甲一方,但他的一身浩然正气可歌可泣。
◎史海撷英
女间谍制造“日僧案”
据史料记载,1932年1月18日下午,日本僧人天崎启升等五人打着“修行”的幌子,在马玉山路(今双阳路)三友实业社毛巾厂门前敲鼓击钟,还向厂内投掷石块。其行迹引起厂内义勇军的注意,义勇军成员紧跟其后。天崎启升等人见状逃窜。此时,由日军特务长官田中隆吉和女间谍川岛芳子事先雇佣的打手,化装成工人模样混入义勇军之中,对日僧用石块猛砸猛打,造成一死二伤的惨状,并将责任嫁祸于三友实业社工人身上。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日僧事件”。第三日凌晨,日本宪兵大尉重藤千春带领日本浪人团体“日本青年同志会”六十余人袭击了三友实业社,纵火焚毁厂房,损坏机器,还打死前来的工部局华捕1人,打伤2人。
战后,田中隆吉在自供状中称,他知道三友实业社是“非常共产主义的,是排日的根据地”,于是就让川岛芳子巧妙地利用三友的名义杀死日莲宗的化缘和尚,借机挑起事端。于是,1932年1月28日晚11时30分,日军发动了战争,第二天即占领了三友实业社。
“日僧事件”也成为“一·二八”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文苑拾萃
纺织强县——高阳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的纺织品遍天下。20世纪上半叶,产量占华北地区的三分之一,有“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之誉。改革开放以后,高阳纺织开始了真正的腾飞,产品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高阳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纺织强县”。
目前,高阳纺织业已发展成为集纺、织、印染、供销、服务门类齐全的工商业体系。产销量分别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的毛线、巾被、毛毯三大主导产品铸就了高阳纺织业的辉煌,使高阳成为全国最大的巾被专业市场和全国最大的棉纱集散中心,并先后被国家、省授予“中国纺织基地县”、“中国毛毯之乡”、“河北十强特色产业县”等称号。
近代“实业救国”的先驱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徐润(1838—1911年),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广东省珠海市北岭村人。15岁时,少年徐润随叔父徐荣村到上海,进入英商宝顺洋行当学徒。他极其勤奋好学,又有悟性,所以深得洋行上下看重,19岁已获准入上堂帮账,24岁升任主账。不久,接任副买办之职。1868年,徐润脱离宝顺洋行,开始自立门户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