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5500000017

第17章 我的岳父岳母

芮欣虹

我的岳父陈升,于1930年2月出生在永宁县望洪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地主放牛,当过长工,被抓过壮丁。1952年3月在永宁王太堡试验场(自治区农科所前身)当临时工,第二年被转为正式工人,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生产组长。连续八年被评为场“先进工作者”。

1960年4月的一天,岳父正在地里组织工人挖田,忽然接到通知,林科所所长(原王太堡试验场场长)马寿桃要找他谈话。马所长讲,组织经过研究要调我岳父陈升到灵武园艺试验场工作,任队长。马寿桃所长说:“陈升同志,灵武园艺场是一个新建的场子,那里急需垦荒造田,需要人手,你是党员,要服从组织上的调动。”岳父听了很震惊,早就听说那里是一片荒滩,条件极为艰苦,许多人都不愿意去。

岳父是个苦孩子,自幼受了很多磨难,这次组织谈话,他思索了很久,心里想组织调我去灵武工作,是对我的信任,只要下决心苦干,什么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员。他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下了到艰苦地方磨炼的决心,决定到灵武去,这一去就是40多年。

1960年5月初的一天,他借来一辆自行车,头顶烈日,捎着铺盖卷,从仁存渡口过河,用大半天的时间连问带找赶到了园艺场。向东望去,见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荒滩、起伏不平的沙丘、成堆的坟墓。沙蒿、灯索草、毛头刺漫山遍野,问了几个老乡,他们讲,这就是过去马鸿逵训练士兵、处决犯人埋死人的地方——教场滩。岳父放眼四望,这里荒无人烟,横沟竖壑,七沟八梁,艰苦程度果然和人们传说的一样。

报到后,梅林场长安排他任大队长,负责老园子的工作。大队下属有两个生产小队,大队书记是王生业同志。第二生产队的书记是李金民同志,队长是转业干部李锡明同志,职工大部分是浙江人,生活习惯不同,说话听不懂。当时的场部就在老园子里,全是土房,面南面北各一排,每排四间,西面一排是库房。场部后面是职工住房,也是土房,共有三排,每排六间,赵生贵、余国法、刘生强等职工就住在那里。我岳父与技术人员江育杞、袁志诚等六人住在场部西面的一个破旧的大库房里,睡在土炕上,铺着从老家捎带来的小条毡。吃住条件十分艰苦,与以前工作过的王太堡试验场比较,差别太大了。岳父想,既然来了,就得安心干,不能辜负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岳父带领全队100多名职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开荒整地中。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硬是靠铁锹、背篼、架子车开垦出了一大片园地,就是现在的二站一级片区。

1962年,当时正值“低标准”时期,大家一日两餐,每顿吃的是二两米熬的稀饭,主食不够,岳父安排人到荒地里拔野菜补充着伙食。住的条件也非常艰苦,因人多房子少,许多人只能两家合住在一间低矮、狭小、漏风漏雨的房子里。那时的条件极为艰苦,人们的生活都很困难,职工佟万鑫父子俩(儿子佟小宝),刚到园艺场时,土炕上铺着麦草和一张破席子,没有褥子和被子,白天穿的衣服晚上再当被子盖,场里出资给缝了一床被子,因肚子饿又悄悄地卖了买粮吃。

两年后大队撤销,岳父被调到老园子当队长。他带领全队职工在修剪、施肥、淌水、挖田、除草、看管、采收等生产环节上苦干,每天收工时再对当天工作进行检查。对每一棵树的修剪,每一个树盘的翻挖,每一个渠埂的豁口修筑都精心地勘查,从质量上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经过一年的苦干,金秋十月,他们迎来了一个丰收年,超额完成了承包任务,得到了场党委的表彰奖励。每位职工都得到了100元奖金,场领导特别肯定了岳父的工作,专门奖励岳父130元。大家拿到奖金后,都非常高兴,纷纷讲是陈队长组织得好,他的苦干精神带动了大家。

1964年成立老三队(现在的一队),岳父被任命为书记。当时职工们都在“大食堂”吃饭,一个生产队办一个灶,有百十号人吃饭,凭饭票打饭。早饭是一个椽子形馒头一碗稀饭,中午饭是一碗米饭一勺菜(白菜、莲花菜、山芋等),晚饭是一碗面。9月的一天,“大食堂”的铁锅烂了个洞,吃饭成了大问题,不能让职工饿着肚子干活。火烧眉毛之际,岳父带上绳子、木棍,骑自行车赶往灵武城,找遍了仅有的几个商店,都没有那种大型号的铁锅。听营业员说银川才有,岳父毫不犹豫地骑上自行车向银川方向赶去,在仁存渡口乘船过河,到中午12点多赶到了银川,吃了一碗稀稀的调和饭后,就在人生地不熟的银川打听卖锅的商店。几经周折,买了两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因为铁锅太大、太重不好拿,岳父就在自行车上用木棍固定成方形架子,请营业员帮助把大铁锅反扣在上面,周围用绳子捆紧固定好。当时已是下午2点多,他一刻也不敢停留,又从原路返回。骑在坑坑洼洼石子路上,大滴的汗珠洒落在地上,腰腿酸痛又困又乏,他多想停下休息一会儿,但想到职工们下午要吃饭,岳父就给自己加劲。经过近4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在晚饭前赶回到“大食堂”。在大食堂前,他汗流浃背,使尽了力气的双腿不停地哆嗦,累得气喘吁吁,坐在石头上起不来了。大家很吃惊,很多人围了上去,有些人还跷起大拇指说:“陈队长,你真是个铁汉子。真不敢相信这两口锅是你从银川用自行车捎回来的。”

一年后,场里决定开垦三队荒地。场领导反复考虑,这次工程任务重,条件艰苦,没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胆略是难以胜任的,他们反复权衡又调岳父到三队任书记。那几年的风沙特别大,在沙窝里平田整地,有好多次刚刚整好一条渠坝,一夜之间就被大风刮平了,职工们很痛心。但风沙再大,也阻挡不了职工们开荒平田的决心,岳父身先士卒,在他的带领下,全队职工凭着一遍不成来二遍的干劲,硬是平整出了现在三队的一大片园地。六七月里,天气炎热,沙丘像个火焰山,穿着鞋都烫得人无法立足。有的人为了找点凉处,只能踢开几寸厚的沙子凉一凉。尽管条件艰苦恶劣,但干群一条心,凭着苦干实干的精神,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了场里交给的任务。

1966年,二队要扩大果园面积,场里又调岳父到二队当书记。在带领职工开三队五号进水渠时,实行自愿组合,时间紧,任务重,于是那些身强力壮、手脚麻利的人早已三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地组合好了,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自然剩余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好由岳父带领组合成一组,在岳父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这个组没有落后,照样完成任务。令人感慨的是工作中无论是修渠整地还是挖田锄草,岳父从不搞特殊,职工干多少活,岳父就干多少活,常常都是干完自己的一份工作后,又忙着去帮助体弱多病的职工干,直到干完才回家,因为岳父深深知道干部的影响力很大,身先士卒是干部必备的素质,关爱他人是干部的品质。

有一年淌冬水,寒风刺骨,傍晚岳父穿着大衣,带着铁锹和洋镐出了门。到了深夜,只听到水声作响,却不见水淌到田里。他拿着手电筒,寻着水声去找水源,结果发现因天气寒冷、渠道太长、高低不平、水流受冻流得非常缓慢,水头竟然已被冻住,水从渠里溢出来淌到了路上,到了渠口一看,渠水冲起的砾石、土块和冰块冻结在一起。岳父站在渠口上,立刻拿起了洋镐,借着微弱的月光,破土砸冰。几个小时过去了,水路总算完全畅通,此时的岳父早已汗流浃背,忘记了寒冷。淌完七八块田后,岳父才感到寒风袭来,腿脚像冰一样凉,两个裤腿早已被破冰时的渠水渗透并冻成了硬棒。自此岳父的左腿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后来大家知道了这事,都说陈书记不要命了。直到现在,天阴雨湿,疼痛时刻折磨着他。

进入了20世纪70年代,昔日的荒山秃岭终于变成了绿洲一片。小树渐渐挂果了,看着沉甸甸的果实,岳父首先想到果实采收拉运问题,果园里路面不平整,车颠起伏,果实碰压伤痕严重,造成损失和浪费,一年的收成会大受影响。于是在苹果采收的那段时间里,岳父每天天没亮就起来,拿着工具将问题路段修理平整,上班时间到了再回来打“上班铃”。有时顾不上吃饭,就和职工一起投入到紧张的采收工作中。手扶拖拉机驾驶员们看到被平整的路面都说,这肯定是我们的“老黄牛”陈书记干的。

采收期前夕,职工们开始准备采收用的大大小小果筐,岳父利用业余时间帮助职工剪柳条、编筐,有时一干就是半夜,手被柳条磨得血淋淋的,腿上也到处都是柳条摩擦的伤痕,苹果筐编制完了,他的两个裤腿也磨烂了。有一年,苹果丰收,场里果窖装苹果的大筐不够用,岳父非常焦急,他和岳母利用下班后的时间,一个编筐,一个剪条,义务为场里编果筐几百个。很多职工讲:“陈书记白天已经够累了,晚上还不停地干,不仅自己干,连爱人也动员起来一起干,真是把心都放在园艺场的事业上了。”岳父的心里想到的是集体,自己虽然很累很辛苦,但看到树上的苹果装筐进了果窖,他的心里也就踏实了。

“文革”期间,一些极个别心理阴暗的职工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诬陷岳父“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特别是平时一些拈轻怕重、好逸恶劳的极个别曾受到岳父批评的职工谋算着要批斗整倒岳父,但是正义的群众保护了岳父,他们讲:“这样一心为公的好干部要遭批斗挨整,天理何在?”他们阻止了这种行为。岳父在群众的保护下,没有挨整,但那些年月,很多职工看到这样的情景——岳父的话少了,干活更加卖力。岳父为那些曾被冤枉过、被陷害过、被批斗挨打过的老干部和科技工作者感到痛苦和不平。在那些岁月里,他无可奈何,只能用沉闷的心情和超过自身体力的劳动打发着岁月,倾吐着自己的郁闷。

几十年工作的辛勤,他被职工冠以“老黄牛”的称号,党组织和职工也给了他赞誉和肯定。1980年,岳父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时间过得很快,岳父已在园艺场当了20多年队干,当时的党委书记武永基考虑到岳父年龄大了,也辛苦了几十年,安排他去管理场里的大库房,他常常不分昼夜地干活,把化肥、水泥、油渣、钢材、木材、果箱、包装纸等物资都管理得井井有条,进库支出账目记得明明白白,库房里的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把库房管理得如同五金商店的柜台一般齐整。1983年,园艺场苹果丰收,很多水果出口蒙古、苏联,也销往国内很多省市,运贮任务很大,果窖管理人员缺少,考虑到岳父工作细致精心,场里又调岳父到果窖工作。岳父和其他几位同志严把进出关,维护了集体利益和园艺场的声誉,受到了场党委的肯定和职工的好评。

1990年10月,劳累了几十年的岳父退休了,过着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幸福生活。

闲暇时,他常常回忆着过去发生的事情并讲给一些年轻人和后辈人听:白凤魁书记铁锹不离身、一直战斗在生产一线;王英场长关键时刻跳入水中用棉袄堵豁口;李生福书记开荒植树、造福后代;聂振涛、朱献旺、陈位芳、李春耕等同志勤劳踏实、吃苦在先;卢钟琦、何守南等同志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还有当年全场干部职工共同战风沙、冒酷暑、斗严寒的场面,都使他难以忘怀。他把这些讲给后辈人听,意思是让他们遵照老一代林业工人的足迹行进。有时他静悄悄地坐在沙发上陷入沉思,我们儿女们知道,他在深深地怀念着曾经和他共患难、勤奋工作的同事们,我们也知道他将半生心血奉献给了党的林业事业。他希望园艺场这片热土兴旺发达,园艺场的明天更美好。

我的岳母马秀珍,1941年3月出生于宁夏永宁县,姊妹三人。岳母生性好强,自小就挑起了家中的担子。1958年,17岁那年,春寒料峭,还未成年的她就被大队当做壮劳力派到开挖西干渠的工地上,当她到达工地后,才知道全大队只来了两位女性。岳母虽然年龄小,但有一种非常顽强的性格。她和男劳力分一样的工,干一样的活。不论是挖土,还是背土或者拉独轮车,她挥汗如雨,不畏苦不怕累。那是20世纪最艰苦的年代,工地上劳动强度大,伙食又很差,工地上死人的事常有发生。岳母硬是凭着坚韧毅力,整整干了一个月,才挖完渠。就在她拖着疲惫不堪的双腿进入家门时,发现比自己小九岁的妹妹已饿得昏了过去,岳母连忙将在工地省下的一点干粮喂给妹妹。再看看她体弱多病的父亲也已饿得奄奄一息,她赶快挖野菜,求人帮忙接济。在岳母的精心照料和操持下,她的两个亲人才没有被饿死,度过了那个“低标准”最难熬的岁月。

挖西干渠,让岳母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让她学会不畏困难,形成了坚强的气质。在家中辛勤操劳解救亲人,让岳母增长了生活能力,使她临危不乱,更加冷静。她一边作为壮劳力与大人干一样的活,一边还要照顾年迈的父亲和9岁的妹妹。直到1959年,在命运多舛的岳母19岁时,岳母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留下姊妹俩人相依为命。

1960年,岳母在灵武园艺场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她在工作中不拈轻怕重,不畏苦和累。不论是集体劳动,还是分组劳动,她都干得快、干得多。1963年场里建了四个猪圈,饲养了50多头猪,队上要安排一人去做这个工作,当时的二队书记李金明选中了岳母。岳母知道喂猪工作的艰辛,但她没有推辞,她知道这几十头猪对职工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可是职工们年底的盼头啊,多少人就想着过年时能有点肉吃,岳母爽快地承担了这一重任,备料、拌食、喂猪、背土、清圈,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特别是背土垫圈,活重而且辛苦,岳母先将背篼放在一个木头架子上装满土,然后再背起,登上圈墙边垫的两块石头上,把土倒在圈里,再用铁锹把土散开。就这样每天从几十米远的地方挑土,来回几十趟。冬天寒风刺骨,棉袄被背篼磨烂了,肩膀被背篼磨得青一块、紫一块,夏天往圈外挖肥清圈又臭又脏,她也毫不畏难,把猪圈清理得非常干净。她在猪舍一干就是两年。过年宰猪时,大家看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猪,高兴地和岳母开玩笑说:“你人长得高,喂的猪也大。我们分到了肉,过了好年,真要感谢你啊。”看到职工们分上了肉,岳母十分欣慰,工作的劲头更大了。

早年失去亲人的岳母,学得一手好针线,从裁剪到缝纫技术娴熟。平时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有需要裁剪缝补的,岳母总是热情帮助。尤其是逢年过节,家里热闹非凡。岳母忙得不亦乐乎,无偿为大家做着一件件的衣服。为使他们穿上新衣服过年,她伏在缝纫机上一做就是半夜。20世纪70年代,一时兴起了中山装,岳母最先学会制作中山装,掌握了挖制四个口袋的诀窍。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场里有个职工为给儿子赶制一件黄色中山装,请求岳母无论如何帮忙,她只好停下家务活赶做衣服。虽然是孩子穿的衣服,但裁剪、缝制、熨烫等工序一样不能少,她坐在缝纫机前,一个下午没有直起腰,终于在当天晚上缝好了衣服,这位职工非常感谢。岳母的针线活越做越好,场里及周边农民家里娶媳妇、嫁女儿的衣服也都请她做。无偿的帮助,使她与周围许多职工和农民成了好友,如同亲戚一般,至今都有着密切的来往。多少日日夜夜,勤劳的岳母不是搓麻绳,就是纳鞋底。常见到她的小腿因搓麻绳而红肿,她的手背因纳鞋底而起了老趼。她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辛劳着,她不知做了多少双鞋,这些鞋除了儿女穿,有些还送给困难人家的孩子们穿。

20世纪70年代,园艺场职工主要用柴做饭取暖,而这些柴都是修剪果树时捡拾回来的树枝。每年春季修剪果树的时候,园子非常热闹,职工们忙完一天活计后都领着孩子拾捡分给自家的树枝,拾好后还得找人拉车运回去,然后锯剪成一尺多长的节段堆放整齐晒干备用。一年秋天,有一户职工搬进了二队,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没有柴,也没有炭,无法做饭,全家人十分着急。岳母得知后,非常慷慨地把家里的柴送给他们一部分。当时孩子们都不理解,全家辛辛苦苦拾来,好不容易剪好码成垛的柴,随随便便让他人抱去烧,自己家里不够了怎么办?岳母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还不懂事,他们家太困难,娃娃多,不能看着不管,要善待他人。我们家烧柴时节省着点,明年他们就有了。”从岳母语重心长的话语中,她的儿女逐渐懂得了“上善若水”的哲理。

随后场里又搬来了许多人家,其中有两户生活十分困难,岳母得知后,经常把家中已经不多的粮食拿出来送给们。岳母是一个热心人,谁家有大事,都会有她忙碌的身影。岳母家里有一口大铝锅,尺寸很大,自家很少用,但只要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这口锅就派上了用场。岳母的儿女们都说这口锅是岳母专门买来给人帮忙用的。几十年里,帮助别人已成了岳母的一种习惯,善待他人已成了她的一种品质。

我的妻子还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使人感到岳母人品的清正。在1977年,我妻子8岁的弟弟陈卫军在场部院内的一个做木活的工地玩耍,在锯木渣里捡到了一个钱包,拿回家后,岳母看到里面装有几百元现金。在70年代,几百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目。岳母十分着急,她说要赶快找到失主,于是她连忙带弟弟赶到场部,把钱包交给了办公室主任,让主任协助找失主。第二天就找到了失主,当时失主万分激动,他说做梦也没想到丢了20多天的钱包,能失而复得,遇到这样拾金不昧的好人太难得了。一定要给予重谢,但是被岳母婉言谢绝了。

1992年,劳累了几十年的岳母退休了,这一年她51岁。

1996年7月初的一天下午,岳母在骑自行车时不慎摔伤,致使股骨颈骨折。自此,顽强善良的岳母和双拐为伴。生性坚毅的岳母虽然拄着双拐,却仍有着一股乐观精神,自强自立不减当年,乐于助人依然如故。她单脚踏缝纫机,利用旧衣边料做鞋垫,除儿女们使用外,还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她以极大的热情在晚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每当听到她房间缝纫机转动发出的声响,我们子女们仿佛看到了岳母用坚韧大写的人生,听到她高唱着一首顽强欢乐的生命之歌。

我们看着一双双岳母做成的鞋垫,有这样一种感觉:穿着老人家做的鞋垫,风雨无阻,温暖流淌心扉;心里踏实,行得端走得正;航向不偏,人生坐标不迷。

勤苦了几十年的岳父岳母就是这样,凭着他们对集体的热爱,对生活的挚爱,对同事的关爱,在峥嵘岁月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园艺场的发展添加了一抹浓浓的绿色。

岳父岳母是园艺场第一代创业者中的一员,他们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他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精神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他们那一代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类推荐
  •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郑振铎讲文学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郑振铎讲文学

    本书介绍了郑振铎先生如何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本着弘扬平民通俗文学、贬斥歌功颂德文学的原则,以平民化的文学观、史学观、美学观统驭全书,同时又以具有独立气骨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眼光对文学和历史做出精辟分析,用优美的文笔将中国数千年的文学史娓娓道来,以散文式手法铺陈行文,晓畅雅致,是一部集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身的文史学名著。
  • 高唱低吟

    高唱低吟

    任海成出诗集,要我作序。我希望他请一个文学界的名人来作,那对扩大他本人及诗集的影响有帮助。但他执意地说,我是他的恩师,对他帮助最大,也最了解他。
  • 汉诗·春秋诗篇

    汉诗·春秋诗篇

    “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这是杜甫客居草堂时的一幕景象,也可以是130O年后映入你我眼帘的夕光晚景。事实没有差别,只有“说出”的差别。亲爱的朋友,又是一年新春,《汉诗:春秋诗篇》也将换颜上路,希望更多的人与我们结伴同行。
  •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愿你遇到很好的朋友,从此孤单时也有陪伴;愿你喜欢上一个很好的人,从此难过时也有动力;愿你对自己的生活有信心,不管前路是否模糊;愿那些没能珍惜的青春和回忆,在你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后能在心底认真而又平静地告别;愿那些错过的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还能再度相逢;愿你能够明白,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有它的意义;愿你即使被伤害过依旧有去爱这个世界的能力,变得坚定又温柔。
  • 书香醉我

    书香醉我

    本书收录的书评及读书笔记大多是作者读后的所思,基本上算是读书札记。这里的书评大多是有感而发,自觉写作。也有个别篇什是受朋友所托。主要内容包括: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冒烟的石头》读余、踏得钢丝成大道——闲说《谁能牵猫散步》等。
热门推荐
  • 倘若星辰念而不忘

    倘若星辰念而不忘

    顾念之是某IT公司的一个软件工程师,25岁的时候却查出得了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奈何与她相匹配的骨髓类型又很难找到,她自己也觉得可治愈的希望渺茫。顾念之垂眸,她还没有谈过恋爱。如果就这样死了,遗憾就大了。抱着这样“临死胆大什么都不怕”的心理,借着醉酒的借口,顾念之强吻了刚认识不到七天的小哥哥。顾念之吃干抹净之后还不打算负责,穿上衣服就跑回国。心想,反正自己也活不了多久了,就不祸害人家了。可是当她坐在病床上百无聊赖的时候,身后响起了一道声音:“顾小姐你好,我是你的主治医生顾辰西。”顾念之看到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她能转院吗?女主慢热,男主霸道会撩。
  • 断与空

    断与空

    这是关于“断”的故事,一切,开始于一个名为“空”的世界(ps:本书后期规模会很大,不过作者还在上学,所以不定期更新)
  • 罗崇敏演讲集

    罗崇敏演讲集

    罗崇敏,男,汉族,1952年12月生,云南江川人,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现任国家督学、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曾为下乡知青、乡村卫生员、工厂工人、学校教工、党校教员、机关公务员。曾在江川县政府办公室、江川县政府、中共江川县委、中共新平县委、玉溪市委办公室、中共玉溪市直机关工委、玉溪市委、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委、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履职。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系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哲学学会、经济学会会员。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流淌的爱

    流淌的爱

    美丽善良的女孩颜玉在骨髓库志愿者捐献中结识身患白血病患者、高干子弟左旋。颜玉以自己的骨髓成功地挽救了左旋的性命,并与之结为夫妻。左旋荣升银行行长,其婚姻也开始出现危机。丈夫的背叛,令颜玉历经了流产坠胎等刻骨铭心的伤痛,在痛苦的折磨中,颜玉与作家倪之乎演绎出一段相互寄托之情。在左旋贪污事发入狱后,颜玉理智地和倪之乎分手,病中被查出白血病,倪之乎用自己的骨髓救治了颜玉。左旋、颜玉、倪之乎,他们的生命因爱而奔流着各自的鲜血……
  • 莫小林的归乡旅途

    莫小林的归乡旅途

    小说讲述了大学应届毕业生莫小林第一份职业结束后归乡的旅途见闻。
  • 寄生四灵情舍

    寄生四灵情舍

    二十八宿,分四灵:掌东青龙,守南朱雀,护西白虎,镇北玄武附四灵命定之身展开难舍难分的城镇恋爱情节………………
  • 做人做到位(新版)

    做人做到位(新版)

    做事业就是做人,做生意同样首先是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做一个能让自己的心灵放飞的人。用点心思,琢磨做人的道理,提升做人的修养,为自己奠定一生成功的基础。
  • 别拿咸鱼不当锦鲤

    别拿咸鱼不当锦鲤

    顾思一:只要不去惹麻烦,我就能安安静静当个肥宅。麻烦:嘻嘻,别嘛,大爷来玩嘛!QAQ福尔摩斯柯南诸位大仙在上,信女顾思一求大仙救我于水火之中。大仙:你这儿不归我们管,自求多福吧。
  • 桃花劫:天成佳偶

    桃花劫:天成佳偶

    轻抚琴,叹浮生,碧桃花下感流年;妙韶华,偶相遇,惊鸿一瞥桃花劫;嫁衣灼灼踏桃花,容颜夭夭映红烛;叹一段浮生万年,品一曲风花雪月;恩恩怨怨几时休,浮浮沉沉几世停;刀光剑影,迷了谁的心,冷了谁的情;犹记那碧桃树下少年,玄衣墨发,出尘如仙;犹记那荷花池旁少女,素衣白雪,绝代风华;旖旎桃花簌簌落,凝眸处浮生桃花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