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42300000008

第8章 儿童心理的发展与行为管理

孩子是每一个家长未来的希望,是父母爱的结晶,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学会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位成功人士。那么如何教育好孩子呢?这就涉及家庭教育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主动了解孩子心理的发展、行为动作的表现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好地培养孩子。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就以性和习、性与伪的形式论述心理发展的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但这些思想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直到20世纪20年代,儿童心理学在我国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儿童心理学工作者认真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并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1)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外部矛盾,是心理活动和发展的重要源泉,认知和行为的矛盾是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根据辩证法的观点,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2)在儿童不断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和儿童当前的心理水平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像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时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主要矛盾一样,是个人和现实的矛盾。

(3)人的心理发展包括各个方面的发展。大家都知道,发展是一个多重矛盾体,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这样,既包括生理和心理等内部矛盾,又包括生活实践中物和人、人与人之间等的外部矛盾,是一个矛盾综合体。

(4)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各分几个层次,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不可分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随着外因的变化而变化,现有的内因又是在过去外因的影响下形成的。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积累的过程,儿童心理到底是怎么发展的?下面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影响个人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外界的,另一方面就是自身的,或者天生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也是如此,一方面是来自自身的遗传和生理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和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和生理发展情况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有时候孩子的喜好和父母的喜好差不多,例如,小红的父亲喜欢吃番茄、西瓜,不喜欢芹菜,而小红也是这样的喜好,这就是遗传。这就说明,那种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特征就是遗传的生物特征。

在1920—1930年,我们发现了存在于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通过染色体突变和基因变化,认识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会影响遗传并引起遗传基础的变化,但对基因的分子基础和突变是如何产生的仍不清楚。20世纪40年代以来,我们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这样就可以复制遗传物质。这方面研究的发展,为我们理解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更多的科学基础。

那么,遗传和生理发展到底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大家都知道,孩子身上很多特点都是先天遗传的,如智力有障碍、先天愚钝,就是因为染色体遗传不正常,其中一对多了一个染色体,这样对后天心理的发展影响很大。由此可见,没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就没有良好心理发展的优先条件。当然,世界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别,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个别差异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儿童的性格,间接影响儿童以后的爱好,例如,有的孩子生性好动,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可能成为著名的画家或作家;有的孩子喜欢欣赏,有可能成为一名鉴赏家……这种遗传的差异性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可能性。据李其维等对双生子(同卵67对,异卵34对)智力相关的调查报告,每对间智力的平均差和标准差,同卵是9和6.9,异卵则是15.04和14.01,差异非常显著。这充分说明遗传差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具有重大的影响。

婴儿出生后,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大脑的发展。当婴儿的大脑在不断发育时,他的思维和行动也会相应地发展,如会慢慢地识别一些物体,会慢慢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影响着婴儿心理的发展。因此,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社会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我们前面说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不仅来自内部,还有外部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社会生活条件一方面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又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方向和个别差异。

孩子出生后,会慢慢接触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妈妈爸爸的话、周围人们的讨论都会使婴儿在大脑里琢磨,这就促进了婴儿的心理发展。而且,每个孩子因为受周围影响的不同,心理的发展水平也会不同。例如,周小红的父母是教师,韩晓丹的父母是农民,那么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就会不同,孩子从小所受的文化熏陶也会大不一样。所以,周小红的心理发展就会趋向拘谨和注重文化及教养,而韩晓丹就会趋向大方、勤劳。这是因为双方父母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方式不同。

社会对儿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成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进行的,而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正反映了社会的要求。不同的儿童因为环境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再加上自身的遗传因素的不同,就会导致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的不同。

二、行为管理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一个不可预知的美丽图画,虽说我们不可能知道明天的事,但我们通过对儿童的发展研究,却可以了解他们发展的普遍动态,知道孩子想做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学前儿童

1.语言行为及对策

3岁以内的孩子处于婴儿期,被我们称为学前儿童。几个月的婴儿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这又叫幼儿习得语言的咿呀期。其中好些音是周围人的语言甚至人类的语言都不用的,而且先天耳聋的孩子也有同样的表现。到一岁半左右,儿童开始逐步进入独词句阶段,每次用一个词表达意思。如孩子一手拉着母亲,一手指着糖果说“要,要,要”,表示他要吃糖果。当儿童快进入两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将两个独词句迅速地连起来说,称为双词句阶段,如孩子拉着母亲的手说:“妈拿拿拿。”母亲问:“拿什么啊。”孩子回答:“拿爸爸。”儿童从两岁半到3岁起,说的话逐渐加长,句子里的语法关系也开始复杂起来,称为电报体阶段。那么怎样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呢?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1)完整地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是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交往的工具,是表达的最佳方式。有了语言,人们才可以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是社会和个人共同发明的,人们创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完整语言是针对过去那种机械孤立、支离破碎的语言学习而提出的一种语言教育观,它提倡自然和完整的语言学习,认为应重视语言能力而非孤立的语言技巧,强调语言的交际意义,强调语言和认知、情绪、学习、经验等密切相连。所以父母应该从整体出发,完整地教孩子如何说话,使孩子更好地习得语言。

(2)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工作很关注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根据社会语言学观点,儿童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习得语言能力,还要习得交际能力。目前“交际”受到有关学科的重视,近来语言学界对“日常语言”更加重视,有关学者认为语言研究应重视探究人们日常的语言运用。美国1978年生效的《95—561公法》规定,所有儿童都应掌握交际能力,并首次将口语和阅读、书写放在同样的地位。日常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有表现力的、形象的,因此还要通过文学作品教学等方法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交际水平。

(3)以整合方式获得儿童语言。美国儿童语言教育专家卡洛—乌尔福克在近年的研究中提出,应将儿童语言学习视为一个整合系统,语言学习系统有四个范畴:语言代码范畴,包括语音、语素、句法、语用、语义;语言内容认知范畴,包括符号化、表征、记忆、知觉、概念化、感觉;语言表达范畴,包括说、写、理解、语言制作和言语感知;交际环境范畴,包括内部交往的需要、愿望与外部的刺激和强化。在这一基础上,人们提出了整合模式。整合模式提倡以整合方式获得儿童语言,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语言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配合,如果脱离其他方面的发展进行语言教育,结果必然事倍功半。

(4)把语言教育置身于活动和游戏中。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换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语言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换作用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语言学家索绪尔和哲学家皮尔士同时提出建立“符号学”的构想。语言与其他符号系统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语义和语境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学习内容不需要事先挑出来,最有用的语言是在情境中经常发生的语言,因此,要让儿童在活动、游戏等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高频率出现的语言。

(5)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习得语言的能力,而且,儿童还会因为他们不同的文化环境导致词汇的差别,由此可见,环境对儿童的语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情绪良好的环境,创造交往的机会和丰富多彩的环境。

(6)文学熏陶。我们都知道,当我们很难记住一些东西时,只要把他们编成歌曲或是其他易记的东西,我们就会记住了。同样,我们以儿歌为例,儿歌是以较小的儿童为对象,既具有儿童特点,又具有民歌的艺术风格,是儿童所喜爱的一种可吟可唱的简短诗歌。它从儿童心理出发,反映儿童生活、思想、感情,格调明快,语言亲切,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富于音乐美。它具有很多作用,如提高儿童学习语言的愿望,使儿童形成语言符号系统,能培养儿童最初的美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所以利用文学作品进行语言教育,是事半功倍的教育途径。

2.认知行为及对策

认知一般被定义为一系列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正是这些过程能够使我们获得关于世界的信息并对其加工处理。认知的目的是控制环境,通过对环境一定程度的控制,满足我们的需求。婴儿的基本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知觉、学习和记忆,还包括注意机制。

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它包括婴儿的视觉、听觉和空间知觉。

一是婴儿的视觉。现在没有哪个父母会怀疑自己的新生儿能看到周围世界中的某些东西,但孩子能看得有多清楚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婴儿的视觉包括婴儿的视敏度和颜色视觉。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俗称视力,它在婴儿出生后最初的几个月中发展非常迅速。颜色视觉是个体对光谱上不同波长光线的辨别能力,简称色觉。婴儿的颜色感知发生很早,冯晓梅在1988年采用习惯法的研究结果表明,80%的出生8分钟到13天的新生儿(被试12人)能分辨红和灰,说明出生两周内的新生儿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二是婴儿的听觉。出生两天的婴儿快速吮吸奶嘴时,扬声器发出[ba]的声音,他通过快速吮吸学会了如何获得这个声音的操作。如果他制造出的声音改变成[pa],吮吸的速度就会再度加快,这表明婴儿对音素的差异有知觉。三是婴儿的空间知觉,它包括婴儿的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的反应,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来定位的。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程度的反应。White(1971)的实验发现:两个月的婴儿已能在物体逼近时产生保护性闭眼反应,3~4个月的婴儿这种能力已经发展得很好了。

3.情绪情感行为及对策

情绪是维持和促进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心理功能,它是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应。

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行为充满了情绪色彩,这是学前儿童有别于年长儿童或成年人的突出特点。表情传递是人类婴儿生存的第一个心理工具,具有全人类普遍性。新生儿通过表情,诸如皱眉、微笑、哭声和四肢运动,向成人表明他们是处于饥饿或饱足、病痛或舒适的状态,或表明他们是愉快、痛苦、厌倦或愤怒。婴儿还通过表情吸引成人接近、拥抱或抚慰、哺育他。新生儿期间,新异性或运动刺激可引起注视的兴趣表情,痛刺激可引起痛苦的表情,异味刺激可引起厌恶表情。婴儿出生后的3~4周对高频语声,4~6周对向他点头的面孔会产生微笑,3~4个月会有悲伤表情。两个月的婴儿在接受药物注射时、4个月的婴儿在手臂活动受到限制时会出现愤怒表情。7个月婴儿在“视崖”实验中出现了惧怕的表情。

依恋,一般指某一个体的人对另一个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正因为这种感情,婴儿在不高兴时就会亲近这个人,当这个人亲近别人时,婴儿就会表现出不满。

(二)童年期儿童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的时期,相当于小学阶段。在这期间,儿童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生活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促进了他们心理的快速发展。总的来说,这时他们处于刚入学阶段,心理水平还停留在不随意性和思维抽象概括性阶段,还不能将自己全身心地控制在学习上,所以上课时就会时不时地开小差,不能专心上课,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

1.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

客观生活条件的变化和要求可以促进和改变心理的发展。幼儿进入学校,生活就会突然产生变化,会有一定的压力,感觉不适应。因此,幼儿园和学校必须重视他们生活脱节的现象,做好两者的衔接工作,帮助刚入学儿童顺利地进入学校生活的状态中。

在幼儿园方面,教师和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幼儿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好习惯,培养语言、算术的基本功,但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为儿童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并不要求学得太多,否则会给他们增加压力,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学习阶段,教师必须多多努力,组织大班儿观小学生上课和活动情况,帮助儿童熟悉小学生活,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而且童参为了帮助小学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在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园应建立幼儿的学习和品德档案制度,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品德和智力发展等情况,以便小学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掌握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儿童的效率。

在小学方面,开学时,首先要对入学儿童进行两周的常规训练。儿童入学前,家长就应教育孩子上课要认真,早上要早起,不能迟到,等等。当儿童一入学,教师要集中时间对儿童进行学习习惯的常规训练,教育儿童听见上课铃声就要进入教室上课,当教师来到教室时要起立问好,端正学生坐的姿势,发言要举手,上课不可喧哗等。但要注意的是,凡事不可过急,应该慢慢来,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要循序渐进,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2.童年期儿童活动的发展

生活条件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心理的发展变化,而生活条件的改变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儿童在生活中的活动就会促进心理的发展。

3.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发展

学习动机是儿童进行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的学习动机。初入学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动机常常是被动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些刚入学的儿童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也是被动的,如当问他为什么来上学时,他会说是妈妈爸爸叫他来的,或是说自己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且很多孩子看见别人都背着书包上学,很羡慕,或是因为妈妈要给他买新书包,所以禁不住诱惑才上学的。因此,他们学习的动机是受外界的刺激诱惑产生的。还有些孩子因为领略到考试拿高分而被表扬的自豪,所以不断努力学习。而且当孩子越来越大时,他们学习的动机更是变为考上一个好的高中或大学,便于以后好找工作,这些学习动机是不对的。

当孩子读小学时,他们会有了自己所谓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说“我长大要当一名教师,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等。这是因为他们在教师的教导、家长的引导、电视节目的影响下,开始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但是这些理想太遥远,没有联系实际,一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能成为学习的动力。这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理想会随之变化的原因。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把孩子的理想和行动联系起来。

家长在这个阶段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因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发展儿童心理和解决主客观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在儿童入学的第一天起就着手培养,因为初入学的儿童完全不懂有关学习的任何习惯,所以应该趁着他们刚换环境,有积极性,抓紧时间教导他们。例如,书写时,教会他们笔的握法、坐的姿势、书写时的严格笔顺等。在家里,家长要监督孩子做作业时不可以三心二意,要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完成作业。

此外,家长要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发现孩子的天赋(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孩子的特长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4.童年期儿童的劳动活动

劳动最光荣,小学生的劳动主要是指广义的劳动,包括自我服务的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四种。劳动可以发展儿童的肌腱,参加打扫卫生等劳动,可以使孩子的整个身体活跃起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劳动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个性,锻炼坚强的意志。劳动还可以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如通过种蔬菜,会了解到很多关于蔬菜的知识。

上小学后,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梳洗,自己整理书包、削铅笔,自己整理被子、叠衣服,而且应该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打扫卫生,在外面通过实践教育孩子。而且在每次劳动后,让孩子谈谈自己的优缺点,然后家长再加以正确的指导,这样会培养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品质。

童年期儿童参加劳动是一个不断努力和理解的过程。苏联的鲁庚根据实践经验,将小学生在劳动课中掌握劳动技能的动作综合成四个阶段,并提出了教师和家长在确定儿童掌握劳动动作时的评定标准:

①掌握动作的方式。看儿童只是模仿,还是在学习别人的动作时加入自己的新动作,或者能够在更高水平上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活动。

②对个别动作进行分析。看儿童是否能区分和联合个别的动作,把它们应用到新情境中去。

③动作和结果的关系。看儿童是只注意动作本身,还是能把动作和结果联系起来考虑。

④理解动作的目的性的程度大小。

⑤在劳动中词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的大小。

以上是评定儿童掌握劳动动作阶段性的标准,下面来说说小学生各阶段的发展情况。

第一阶段:

学生掌握的动作是通过模仿的,他们尽量回忆教师所教的动作及其顺序。

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只能做一些孤立、简单、彼此不相联系的动作;只能注意一种动作,不能同时注意两种动作,而且在动作过程中,各部分不相协调。

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动作和结果联系起来。他们首先注意的是动作而不是结果。

学生不会使自己的动作和目的配合起来。

词的作用比演示的作用小,教师如果只用没有演示的口头指导,不容易引起小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容易使他们理解怎样操作。

第二阶段:

小学生开始摆脱完全的模仿,在教师的指示下,利用过去掌握的简单动作,有的自己还能想出点主意来。

学生能够把个别动作结合成一组动作,并应用于新情境之中。

学生的兴趣已从动作转移到结果,并能自己调节,排除一些多余的、不必要的动作。

学生理解动作的目的时,有时会为了达到目的而忽视中间环节。

词的作用增加。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指示,照着去做。

第三阶段:

学生能根据任务要求独立地做出简单的动作,并能把这些动作连接起来。

学生能预见不复杂的动作结果。如在劳动前能讨论怎样做得更好些。

学生能对自己的动作进行简单分析,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动作有目的性,但没有完整的工作计划。

词的作用越来越大,无需教师演示学生就能理解指示,并能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第四阶段:

学生能按照教师的指示,独立地把某些复杂动作结合成统一的、有目的的动作,并把基本的动作应用于新情境。

学生能预见动作的结果,并能将动作和结果联系起来。

学生不仅能看到近的目的,还能看到远的目的,并能制订计划,实现这一目的。

学习自我检查的能力提高。

词的作用更大,不用演示。学生能独立地编制计划、讲述计划。

以上四个阶段,表示小学生掌握劳动动作的发展过程,它同样适用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动向,有利于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

5.童年期儿童语言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语言发展特点是:口头语言在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和上阶段完全不同的是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显著地发展起来。

(1)口头语言的发展。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口头语言也在不断进步,如发音的精确度增加,词汇不断丰富,句子结构日益复杂,等等。正如我们很多人英语表达能力不行,但成绩好一样,这时期的孩子也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神态紧张、声音偏低、发音不准,内容简单、词语缺乏,语句重、脱节,语病普遍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些情况呢?下面来简要地解释一下:

口吃,俗称结巴,男孩多于女孩。口吃的基本特征:言语发音器官的肌肉痉挛,往往第一个字说不出来,中途某个词难发或间断,产生个别词的多次重复现象,说话很费力气。产生口吃的原因有:因为突然发生意外,儿童产生震惊,引起口吃;在生人面前很紧张,思维堵塞因而产生口吃;儿童因为觉得好玩,常常模仿口吃的人说话而产生口吃。听口吃的人说话要有耐心,不要催促、责备、讥笑,更不可以模仿寻开心,那会增加口吃儿童的自卑感。这种病不是吃药或手术可以治疗的,根本原因在于消除紧张和自卑的情绪。训练朗读有利于口吃的矫正。

嗫嚅,即发音含糊不清,如大舌头或某些发音不正确的现象。引起嗫嚅的原因,大多与口吃相似,基本上是非器质性的,部分是由于发音器官不健全。这些缺陷可以及早医治,或多练习朗读。

口头语。有些儿童在讲话时常夹杂“这个”或“恩”等多余重复的词汇,这可能是讲话时思想跟不上言语,逐渐养成了口头语。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帮助儿童慢慢说,逐渐克服。

(2)内部语言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在产生内部语言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一种自言自语的过渡形态,这种形态可视为幼儿内部语言发展的萌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自言自语的形态逐渐减少,最后被内部语言所替代。

儿童进入小学后,思维会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儿童的内部语言迅速得到发展。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儿童解答计算题,这就要求儿童要仔细思考,慎重下笔,这就会促进儿童内部语言的发展。

书面语言对内部语言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我们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思考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或事情为什么要发生等,这都需要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的发展,还与集体生活中的其他互动相联系,特别是我们在进行团队活动时,如篮球比赛,我们都需要独立的思考。

(3)书面语言的发展。

书面语言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意义重大。儿童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打好读、写、算的基础,他们在学习书面语言的过程中,无论是认识字形,还是提高阅读和书写能力,都要通过分析、综合的积极思维活动,即通过对词句仔细的分辨,以及积极的记忆过程来进行。因此,书面语言的掌握对儿童认识发展的过程有着重大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儿童掌握好书面语言呢?大家要知道,书面语言的掌握有一定程序,包括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过程。

识字是儿童掌握书面语言的基础。汉语是由形、音、义三者构成的,儿童识字常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所以他们对常用词的音和义基本上已经掌握,而对字形的辨认和识记比较困难。由于中国汉字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很多初入学的儿童常常只是笼统地反映字形的大致轮廓,容易忽略字形结构的细节,造成写字时缺斤少两。所以,根据这些,教师和家长可以采用“综合—分析—综合”的方法,先让孩子看一个大致的轮廓,然后再细致分析字形结构和笔顺等,最后得出新的综合体。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阅读朗诵的水平,还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写作水平等。阅读速度也是阅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儿童开始是一个一个地念,慢慢地开始流畅地、有感情地阅读,这说明儿童的阅读能力提高了。

鼓励儿童多思、多写,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小学儿童写作能力的发展,一般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也就是口述阶段。让小学生从口头造句、看图说话开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二是过渡阶段。可以从两方面过渡,一方面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的东西,另一方面是模仿阅读过的材料,练习写成文字。三是独立写作阶段,就是儿童根据题目的要求自己独立写出文章。

同类推荐
  • 走出心灵误区——战士心理问题

    走出心灵误区——战士心理问题

    本书作者通过广泛的部队调查,收集到近百例基层部队官兵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案例,并着手对这些案例进行了科学的剖析和解释,力图说明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影响因素。
  • 和谐师生:沟通的力量

    和谐师生:沟通的力量

    本书是“中小学教师教学丛书”中的第三册,本书阐述了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基本理论,就师生之间最常见的沟通障碍及其起因做了深度分析,并大量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课堂管理、解决学生问题等方面的实用技巧,是一本教师必备的实用手册。
  • 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随着美剧《LieToMe》的热播,国内微反应丛书陆续出版,微反应正在通过多种媒介与大众接触,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应用微反应。面对大量的潜在读者群体,本书适时推出,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微反应、学会应用微反应。姜振宇所著《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为狭义微反应(市场销售火爆)。而《我的第一本微反应书》从广义微反应(包含微表情、微动作、微语义三部分内容)着手,结合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将广义微反应从生理机制到心理现象,再到外部行为进行详细透彻的讲解。
  •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本书以饮食心理为基础,结合生理学、营养学等知识深入地解析了人们饮食行为背后的秘密,全面介绍了国内外诸多科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对饮食行为的研究,揭示了贪吃、馋嘴、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爱吃零食、夜间进食、厌食等行为背后的真相,引导人们在认清饮食恶习危害的同时,从心开始,冲破内心的贪念,塑造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习惯。
热门推荐
  • 就让我的爱与你无关

    就让我的爱与你无关

    我的爱与你无关,这本书,是讲述了一个80年代出生的小女生,在从小就受到歧视的情况下离开父母在舅舅家艰难的茁壮成长,在花季的年纪遇到深爱的人,他们深爱对方,但是男助教却不幸身患重疾,需要很大笔钱,在男朋友的家人全部把家中的贵重物品变卖以后,女主角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然而在最后,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既然深爱,又为何会是这样的结局呢?后来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在正文中寻找答案吧!
  • 苏粟不能忘

    苏粟不能忘

    那五年影响了你青春的人,对你来说那么重要的人,最后却伤害你最深。
  • 重生之大佬哥哥都宠我

    重生之大佬哥哥都宠我

    她是初家的小公主,却从小丢失。回归初家之时,家中已有养女。重生前,哥哥们对初音厌恶至极,却独宠养女。但养女却还哥哥们破产,最后初音收留了他们,帮助他们中东山再起。但在哥哥们东山再起之后,初音离开了。重生后。初音再也不管这些事了。但是哥哥们和前世不一样了。(女主是科研大佬马甲女神)
  • 黑雪、黑雪

    黑雪、黑雪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书灵愿望

    书灵愿望

    《书灵愿望》书灵:宿主这样好吗?宿主:听我的!书灵规则:1辅助宿主完成任务2只能绑定一个宿主宿主:以后都听我的!书灵:我应该怎么办?宿主有毒!
  • 嫡女猖狂:麻辣世子妃

    嫡女猖狂:麻辣世子妃

    前世,楚飞烟痴心错付,死于非命。今生,楚飞烟桀骜不驯,逮谁撕谁。伪善姨娘?撕!恶毒闺蜜?撕!骄傲皇子?撕!纨绔世子?撕……好吧,这个人脸皮太厚撕不动。楚飞烟眼中的世子轩辕皓:“腹黑奸诈惹人烦,她只想离他远远的!”世子轩辕皓眼中的楚飞烟:“心狠手辣算计多,可爱可爱实在可爱!他要把她娶回家,啦啦啦!”【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总裁的蜜糖小甜妻

    总裁的蜜糖小甜妻

    沐星雨回国和朋友相聚在酒吧,上洗手间时却无意发现平时最疼爱他的男票在和其他女的干着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高贵的她怎么能承受的了男票的背叛?所以,一气之下的她踢开了女洗手间的们,拉出了衣衫不整的女人狂踢一顿,又扇了那男的一巴掌,随即潇洒的转身而去……回到座位上的沐星雨,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一口气就解决了桌上的酒,殊不知她的动作却引来了角落一个男生的注意力……“呵呵,沐星雨我终于找到你了,这次我再也不会让你从我的掌心里逃走了……”角落里的男生暗暗的说道。
  • 时空逆战:安尘依恋

    时空逆战:安尘依恋

    (注:EXO同人、主灿烈、亦凡、钟仁、世勋)自幼身怀异能的她,娱乐圈的王牌,人称亚洲小天后,不料却跌入了另一个时空,卷进了神魔战争,闯入了他的心里。“我是宋瑾安。”“别人都称呼我的尊名尘灿,但你可以叫我的本名。”
  • 游在异世

    游在异世

    惊醒之时发现自己身处冷兵器战场,被人救下发现忘记身世来历。这个世界的他应该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生存下去,又怎么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