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42300000048

第48章 家庭教育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学校教给学生技能,而家庭则培养孩子的人格形成。尽管目前我国中小学开始不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家庭的教育才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决定因素或者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土壤。而这土壤如何,也就决定了孩子这棵心理素质大树长得怎样,是茂密的还是稀松的,是健康粗壮的还是不堪一击的。那么这土壤中会有些什么样的养分影响了这大树的成长?

一、家庭教育要素的影响

各家提出的家庭教育要素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因素有:家长素质(尤其是文化和道德素质);家庭生活条件(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家庭教育态度(教育目的和对子女成长期望);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法。这些要素值得我们思索和关注。

(一)家长素质与社会经济地位

通过与家长的大量接触和对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及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了解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了解到目前青少年的家长年龄都在40岁左右,步入中年,这个年龄段的家长情况是差异很大的。有的事业有成,有的在生产第一线辛勤工作,有的因单位不景气而为生计奔波。这些家长不管处于一种怎样的境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现代社会中都面临着一种空前的竞争压力。由此他们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和烦躁的心理。他们的这种心理情绪,往往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或对孩子疏于管教,或缺乏耐心,易激动。他们迫切希望孩子成长,早日成熟,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较忽视,因此在管教孩子时,往往容易陷入各种误区。如有的家长对孩子平时关心很少,只看成绩,成绩好就不加节制地加以奖励、放任。有的家长由于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影响了自身的情绪的平稳,又不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当教师向其反映孩子问题时,往往易发愁,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问题。

有的家长在管教孩子方法上也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行为的影响,采取家长说了算或粗暴的简单方法,使孩子与其情绪对立。孩子的行为有时是无意识的、冲动型的,犯了错误,往往看到了结果才感到后悔。这时的孩子需要帮他分析、指导、指点迷津,“说了算”“粗暴”的方法只能适得其反。而且管教方法也会影响孩子的交往,在处理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的态度上可看出,正确的引导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行为发生的根源,从根本上去改正,特别是家长的宽容能影响孩子处理好同伴间的矛盾,能谅解对方,适可而止。而家长表现出的烦恼、抑郁、训斥、粗暴既影响了孩子活泼个性的成长发展,也会反映在孩子身上“不讲道理、蛮横、攻击”行为增加,产生明显的好斗心理,这不能不说与家长心境不好、专制管教孩子有关。当同学间产生矛盾时,家长态度的不一,产生的教育效果明显不一样。

(二)家庭人际关系

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但是当前却从很多侧面或正面可以看到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出现问题。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中显得更为珍贵。

天津市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的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亲子关系问题,大都表现为父母与子女沟通困难,孩子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或行为;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网络、游戏成瘾问题;青春期交友问题。相关统计显示,近70%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涉及亲子关系。厌学、网络成瘾等问题,有些也是从亲子关系问题衍生而来的。虽然这来源于天津市的调查,但是这就是社会的缩影,该调查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谈到夫妻对子女身教时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只有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所有这些对儿童教育有很大意义。父母(夫妻)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办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诚实、自信、向上、进步,或是口是心非、言行相悖。或者说孩子的长处或缺点,首先来自于父母,这就是所谓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夫妻对孩子的教育重在身教,夫妻在孩子眼前树立良好的、言行一致的榜样,孩子也会按父母严格要求去做。倘若没有这一条,家庭教育也就成了空谈。

因此,每个家庭、每对夫妻不光要考虑怎样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自己身体力行地去做、去实施。这样的教育方式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夫妻关系是否和谐也同样被孩子感受到,并把相应的交往模式带到自己对外的行为交往模式中去。

(三)家庭教育态度

有人曾在10所幼儿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350名幼儿进行了“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为什么”的调查:

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而且还打得很痛。妈妈说买支枪给我玩,爸爸说不给,我讨厌他!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妈妈好。爸爸打我时,妈妈帮我对付爸爸。

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这种红白脸的教育屡见不鲜。即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采用打、骂、训的态度和方式;另一个则唱白脸,采用哄、逗、护的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父母双方故意为之,希望给孩子一个有人疼、又有人教的环境,另一方面是在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要求不一致,会导致不良后果。

1.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父母在家教中扮演不同的脸谱,对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评判,采取不同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是非混淆、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这很不利于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2.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如果父母在家教中分工,一惩一纵,一严一松,很容易使孩子在家里只怕一个人,只听一个人的话,使孩子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喜欢溺爱、袒护自己的一方,而远离严格要求的另一方。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父爱和母爱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全面发展。

3.影响教育的时效和效果

孩子犯错误时,需要父母立即进行相应的教育,告诉他们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以后如何改正。适时的教育不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会心服口服。如果在孩子出现过错时,唱白脸的包容袒护、不管不问或管不了,等到唱红脸的回来再旧话重提,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红白脸教育让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甚至因为逃避责罚或迎合表扬而隐瞒过失、编谎说谎。有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比例为17.3%,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家长所采取该教育方式的比例9.24%。

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所受到教育应该说都来自一个合力,即父母的整体效应,双方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合力。需要的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严母慈父,而是每个家庭成员要在孩子的教育上态度一致,需要严的时候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慈,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如此配合默契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给孩子最有利的成长环境。

(四)家庭教育内容

我们从中美两国的教育内容来看其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

1.中国家庭教育内容的侧重点

家庭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传承性,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传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家庭教育产生影响。《曾国藩家书》是了解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内容的一部重要文献。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数量保存下来最多的。这些家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共10大类。可见,传统中国家庭教育在内容上非常丰富。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在上述各类教育中,曾国藩强调对子女进行修身(勤劳、俭朴、自立、有恒等)、读书与学问等方面的教育。曾国藩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并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堪称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可以说,曾国藩实现了儒家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他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也是如此。

“立功、立德、立言”之人生目标服务的传统家庭教育内容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在当代社会,“立功”的主要途径还是学习文化知识,最终考上大学,因此家庭教育强调文化知识教育,但这种文化知识教育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家庭也注重对孩子进行“修身”品格教育。具体表现如下:

(1)功利性的文化知识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成为学校“知识本位”教育的延伸。很多中国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学校放学了,但自己远未到下课的时候,回家便是回到了另外一个课堂,父母便是自己的“私塾”严师。的确,除了学校以外,我国的家庭教育俨然是进行知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中国的家长们在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方面可谓煞费苦心: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考试前夕,只要孩子坐在书桌前,全家人都会将自己活动的声音降至最低;餐桌上,经常会有家长精心准备的益智健脑、增强记忆力的食物;出去逛街,家长最喜欢带孩子去的地方是书店;除了学校的上课时间,家长还不惜重金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或者送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此外,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注重功利性文化知识教育的还有一表现是,如果孩子文化知识方面较为薄弱,那么,家长则为孩子选择某方面的技能(如乐器演奏、舞蹈、绘画等)加以训练。让孩子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使之能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已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一种风气,目前全国各地培训市场的火爆是最好的证明。本文之所以将这类培训也归入家庭文化知识教育内容的范畴中,是因为绝大多数家长并不看重艺术本身对孩子的陶冶作用,而是将其作为孩子升学加分的一个有利条件。可以说,这是我国家庭教育重视功利性的知识教育的一种变体和延伸。

(2)品格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爱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前家庭品格教育之所以注重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初,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家庭中出现了大批独生子女。1984年底,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进行了统计,当时,我国的独生子女已达3500万,在所有有育龄夫妇的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占21.2%。独生子女与提倡“多子多福”的传统家庭结构形成了巨大反差,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唯一的一个孩子显得特别珍贵,“溺爱”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十分突出的问题,独生子女在品格上的一些缺点也渐渐凸现出来,比如,自私冷漠、缺乏爱心、任性妄为等。

近年来,独生子女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该如何进行独生子女教育成为很多教育者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家长也积极地从自身着手,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孩子品格的培养。在爱心培养方面,着重于教导孩子爱家人和爱他人,主要表现在对孩子孝心的培养以及教育孩子要积极地关心、帮助家庭以外需要帮助的人。在行为习惯方面,主要是教育孩子懂得谦让、讲礼貌以及遵守社会公德等。

2.美国家庭教育内容的侧重点

美国家庭在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美国人有这样一个信念:成功靠努力争取,而不是靠继承。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获得成功。因此,在美国,对孩子进行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孩子更好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立生存,需要培养孩子三方面的能立:自立的能力;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学会理财。因此,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社会实践教育和生存教育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①自立能力培养。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美国孩子是爬大的,这种说法并不为过。在美国,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上前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过来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头破血流。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睡,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一开始,孩子肯定会因害怕和不习惯而大哭大闹,但家长会狠下心来置之不理,以此来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美国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打零工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的零花钱大部分来源于这种自力更生的劳动所得,他们视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为耻。孩子上学靠贷款,工作赚钱后慢慢还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爱孩子,也不是因为父母供不起,而是一种自立能力的锻炼方式。在美国,送报纸是很多孩子赚取零花钱的一个途径,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起床,把报纸事先一份份地分好,然后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送,寒冬腊月也不例外。有时,父母看了心疼,会开着汽车送孩子沿街送报。其实,孩子送报赚回的钱还不够汽油费,但家长认为,培养自立的精神更重要,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美国人把劳动看做自立的手段,劳动致富的观念根深蒂固。20世纪20年代股票交易造就了不少暴发户,人们不凭诚实的劳动而靠投机也能发财。这种现实对劳动致富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之较之前淡薄了许多。然而,在美国文化深层之处,传统观念仍被许多美国人所重视,尤其是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

②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家长会留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美国家长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判断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把选择的权利留给孩子自己。在日常生活小事上,比如早上起来穿什么衣服等,家长会把选择权完全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决定;在有关孩子自身的较为重要的事情上,如交友、升学、就业等,家长也不会替孩子作出决定,在美国,这被视为对孩子自主权利的侵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在孩子作选择时,家长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孩子参考。

其次,鼓励孩子就自己能理解的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美国家长很注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在很多问题上,他们会征求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独立判断、对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看法的能力。

③理财教育。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而理财能力关系到孩子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学会处理好与金钱的关系,他们把理财教育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理财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情况下,中国孩子的习惯是零花钱没了再要,而美国父母是定时定额一次性支付,在下一次领取零花钱的日期还没到来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孩子不能再要额外的零花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支配零花钱,以培养孩子的预算和合理消费的能力。一旦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家长不会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家长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美国家长还注重培养孩子养成存钱的习惯。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减少送给孩子昂贵物品的次数,并向孩子解释: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现在就不得不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以此激发孩子存钱的兴趣,并养成珍惜劳动所得的习惯。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孩子为自己的电话费以及一部分生活开支付账。家长常会翻开家庭开支账本,告诉孩子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合理开支,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明白家长的辛劳。

(2)注重个性发展的品格教育。

个性张扬是美国人的一大特性,这与美国家长在品格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是分不开的。美国父母们常能宽容孩子们的顽皮、淘气,不太注意小节,不会以过多的规矩来约束孩子,同时他们也会对孩子的奇思异想给予鼓励,这就为孩子独特个性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美国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对孩子行为和思想的个性培养上,还表现在对孩子生理特性的重视上。有一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曾经有一段时间,根据孩子的体貌定制芭比娃娃在美国风靡一时。一对夫妇也为他们的女儿定制了一个作为生日礼物。礼物送到的那一天,全家人兴奋地打开了包装,一个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娃娃展现在大家面前。可奇怪的是,这对父母却要求退货,理由是他们的女儿左眼要比右眼略大一些,而这个娃娃两只眼睛却是一般大。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中美家庭教育在内容上存在以下几点差异:

(1)中国家庭教育偏向于知识本位的教育内容,美国家庭教育则注重于孩子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正如本文提及的,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成才教育目的层面的一个重要的子目标。因此,文化知识教育理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孩子日后成功融入社会的必备素质。但是,在素质教育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分数还是孩子升学的最重要指标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文化知识教育实际上只局限在分数教育层面。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而且也成为家长的命根。这是值得广大家长注意和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文化知识的教育并不应该是只关注考试分数的教育,它还包括培养孩子爱思考、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掌握如何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分数并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家长们应该将分数看淡一些,还文化知识教育以本真的面貌。毕竟,分数不是万能的,孩子成长路上将会遇到很多困难,而这些困难不是考试能得个好分数就能解决的。美国家长注重孩子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的教育内容很好地培养了孩子的自立意识和尽早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多美国孩子到了18岁都能离开家庭,依靠自己的能力独自生活。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多问题。美国一位大学教授指出,家长不能让孩子过度从事这种业余打工活动,因为长时间的业余打工会干扰孩子完成学业。的确,美国学生的学业质量一直是美国教育方面的一个大问题,除了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因素,家庭教育也是导致这一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关专家还认为,孩子花过多时间打工,会剥夺他们参与重要的家庭和社交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同时,不应该将家务和零花钱直接挂钩,因为做家务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做一点家务就给予相应报酬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只看到其中的利益关系,而忽视了作为家庭一分子的责任。

(2)在品格教育上,可以看出,中国家长对孩子爱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实质上是对孩子社会性品格的一种培养,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会之中。而美国家庭教育则注重品格教育对于孩子自身的意义,有助于孩子彰显自我个性,发现自我的价值。

(五)家庭教育方法

研究表明,父母长期不当的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心理特征,从而为心理障碍、神经症的发生提供了病前心理基础。父母对子女的健康过分担心,对孩子的事情横加干涉;当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时给予无理的拒绝,在旁人面前过分批评、责骂甚至羞辱孩子;当孩子犯错误时给予严厉的处罚,等等,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从而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父母的偏爱易使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受到过分的照顾和溺爱,容易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性和缺乏韧性等不良的心理特点;父母的过度保护可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交发展,使其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以致使子女形成缺乏自信、过分自我约束和依赖等不良的心理特点。相反,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子女有心理问题的较少,父母表达的正性情感多,就易使子女形成开朗热情、自信、有独立性、有坚持性,积极情绪较多的心理特点。

麦考贝和马丁(Maccoby&Martin)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权威、专制、放纵、忽视四种类型。

1.权威型

权威型即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影响家庭教育效果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权威。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最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是可以信赖的和值得尊重的,也就会主动听从父母的教育指导,其社会化过程相应会比较顺利。反之,假如父母权威地位缺失,则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遵从,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

父母权威缺失现象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加及成人感的产生,导致其重新看待父母。假如父母此时自身素质及教育中出现了问题,就会使自己的权威地位下降甚至丧失,这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中发现,那些出现较严峻问题行为的孩子往往是由家长权威的缺失导致的,详细表现为有的孩子一听到父母说话就会表现出烦躁,还有的孩子公开和父母争吵,严峻的甚至打骂父母。

父母权威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素质及行为存在问题,比如粗暴、酗酒等,这会使处于青春期追求完美的孩子感到不可接受,从而看不起父母;另一方面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比如过度教育,时时刻刻都在对孩子进行说教;或过度赏识,对孩子有求必应。

因此,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人格。此外,父母自身的言行及良好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需求的满意要适度,给孩子留有一定的需求空间,即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就可以成为问题行为矫正的强化物,当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时可以作为奖励,以便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避免权威地位的丧失。

2.专制型

专制型的父母命令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独立自主的要求,因此他们的孩子容易退缩和恐惧,女孩到了青春期仍然被动、依赖,男孩则可能趋于反叛、攻击;父母在家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享有无上的权威。父母从来不考虑子女的感受,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总是代替子女思考,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子女必须要按照父母的认识和意志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有过高的期望,缺少宽容,有太多的限制和过分的不允许,教育子女语言和方法简单,态度生硬。

专制的父母常对孩子实施“高压政策”,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干涉过多,管教过于严厉。教育中对孩子态度生硬、方式方法简单,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用命令式的言行使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经常以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性格压抑、心理自卑,从而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行为。通常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被动地位,成绩很差。

3.放纵型

放纵型的父母对孩子极少或根本没有限制,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使孩子易趋于反叛和攻击,也易趋于自我放纵。溺爱式的放任,字面的含义是“将子女沉浸在父母的关爱之中”,即出于对儿童的关爱,家长对子女有求必应,尽可能甚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去满足子女的所有要求和期望,对子女的言行不加分析地给予赞扬或默许,因为这些家长觉得这是对子女最好的“爱”。在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过程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放任型教养方式。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把关爱都集中在一个子女身上,另一方面,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父母也觉得应该尽可能满足子女的需求。

毫无疑问,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无私的付出是出于善意的,是希望子女尽可能地避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溺爱,对子女将来的社会化,即对子女今后适应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独立生活通常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首先,被溺爱的孩子缺乏遵守秩序和规则的习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秩序和规则总是围绕他们而变化,他们总是觉得,即使有秩序和规则,也是为别人而设,自己总是例外。他们幼年的经历很容易使他们形成这样的思想,即只有别人为自己让步,而没有自己为别人让步,所以,满足自己的利益总是首要的目的。由于在家中只要向父母提出要求,就必定会得到满足,所以,他们在今后的群体生活中,一旦自己的需要一时得不到满足,可能因缺乏自制力而违背社会生活的准则。正是儿童早期经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儿童在长大后形成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思想,并可能发生严重的损人利己乃至违法犯罪的行为。

其次,被溺爱的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过分溺爱子女的父母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因为这些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需要忍受任何不便,无须做任何需要勇气和冒险的事情,就可以如愿以偿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后,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其他人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当做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但从小受溺爱的孩子要么会认为这是周围环境对自己不公平,因而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怨恨情绪,要么觉得这些困难是无法克服的,因此放弃努力。

最后,从亲子关系的角度看,溺爱子女的父母多少会认为,自己对子女是完全的付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所以孩子应该和父母的关系十分紧密。可是,这通常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因为,随着子女的长大和要求的增加、提高,父母总有不能满足子女要求的时候,这时,子女不一定会将其理解为父母不能再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会觉得父母的态度变了,因此对父母产生不满。父母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而缺乏对孩子的解释,子女会认为父母无须任何努力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也不会对父母怀有感激之情。相反,当他们进入社会独立生活遇到苦难时,他们会开始埋怨过去父母没有给他们解决问题的经验或者剥夺了他们锻炼的机会,这反而导致子女对父母的责怪、怨恨。许多违法青少年的犯罪经历与他们早期在家庭中所受的溺爱是有密切关系的。

4.忽视型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甚少,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一切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这样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工作繁忙、交际应酬多、业余时间少的父母之中,他们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很少与孩子交流,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

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容易形成冷漠、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不遵守纪律、具有攻击性、情绪不稳定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出现不良行为问题。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成长环境中的孩子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较差,并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也有许多孩子表现为性格内向、情绪不安、对人冷淡、兴趣范围狭窄、缺乏理想。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有研究发现,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选择权威型(民主型)方式的比例就高;反之,选择专制型、放任型、忽视型方式的比例就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她)掌握的知识越多,思维方法更正确,看问题、处理事情更客观、更理智,对他人地位与权利更尊重,更注重他人的内心感受。因而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来尊重,能结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较为科学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视野狭窄,所接触的知识有限,易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因此在教育子女时,多凭自身经验办事,对子女不够尊重,较易处于成人中心的立场,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子女;有的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现实生活中也有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却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的例子。

还有研究还发现,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他们的生育年龄对其采用不同教育方式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意义。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关心备至,期望甚高。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不会因为生育孩子的年龄段不同而有所改变,从根本上决定家长教育方式的还是家长自身素质、个性特征及孩子特征等因素。

二、家庭结构的影响

(一)单亲家庭和完整家庭的教养方式无明显差异

在中国,长期以来与单亲家庭这一家庭形式相对应的概念并不是单亲家庭,而是诸如“不完整家庭”“残缺家庭”“破碎家庭”等,这一状况反映了人们对单亲家庭这一特殊家庭的感性认识和直观感受,即单亲家庭是有缺陷的、有问题的。并且往往只强调它的负面影响而忽略其对社会有益的一面,尤其是在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方面,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给单亲家庭的父母和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带来了许多压力和痛苦。

因此,有的学者指出,不能仅从负面探讨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事实上,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巴巴拉·卡申研究了1970年至1980年出版的研究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的社会心理学文献,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比起其他具有同等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们,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的儿童更具有感情调适的能力;除非本人因家庭情况而遭欺辱,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有高度的自尊心,智力也比较发达;但在青少年时期,犯罪率也较高。卡申的基本结论是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如果不遭受贫困的骚扰,这种家庭的多数孩子就像双亲家庭的儿童一样,都会有所作为。比尔格和考夫曼对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做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认为,在世界任何地方,单亲家庭,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都有哺育儿童和向儿童提供感情支持的功能。当这种家庭与庞大的相关亲属家庭结合起来时,它们就能比孤立的核心家庭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感情支持,就能为自己的家庭成员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这点来看,没有哪种单一的家庭模式可以为成长中的儿童们提供一个完美的发展环境。母亲—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其他各种家庭模式一样,都可以提供社会化的支持体系和方法,使他们在感情、智力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特别是相对于充满冲突、争吵的家庭来说,单亲家庭对子女往往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苏联著名社会学家B。A。瑟先科在《夫妇冲突》一书中阐述了家庭冲突对下一代的消极影响:孩子在充满矛盾、父母要求不一致的环境和家庭气氛中缺少宁静、和平、幸福、安定——一句话,缺少儿童精神与心理健全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发生神经、心理病态的危险急剧增长;行为的放纵与缺乏自制力日趋发展;孩子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道德习惯上瑕疵日益增多;孩子越来越不习惯于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孩子往往会产生对自己双亲的反感,有的甚至对一方怀恨在心。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也证实,在形式上完整的、稳定的,但实际上父母唇枪舌剑、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更易受到不良刺激和加重心理压力。对单亲家庭的实地调查也发现,有的单亲家庭子女学习成绩非常优良,个性发展也相当好,绝不亚于完整家庭的孩子。

(二)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对教养子女方式的影响

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温暖理解、偏爱被试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即父母教育水平对教养方式的影响趋势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取负面教养行为越少。造成这种差异可能存在的原因有:由于社会舆论的影响,正面的教养方式得到广泛的宣传。使得家长更倾向于采用一种正面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而另一方面,由于被试选取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被试是在同一个地区的一所学校选取,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选取的学校位于郊区,学生的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所抽取的问卷中,父亲和母亲拥有大学学历的各只有一位,其他的大部分父母学历都集中在初中和小学。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由于这些学生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很少学习教养子女的知识,很少去与子女交流,把教育子女的任务大都交给了学校或长辈,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养家糊口或置办家业上,当儿女做错事或表现不佳时,父母非打即骂,因此子女很少甚至不能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更感受不到父母的呵护与喜爱。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单亲与完整家庭不是影响教养方式的主要因素。尽管存在争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产生何种作用、导致何种结果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事实上,一个有责任感的善于自律的单亲,只要给予孩子正常的爱和正常的教育,完全可以培养出一个在一切方面都堪称健全的孩子。特别是如果不在身边的父亲或母亲也能同样担负起对孩子的责任,那么,单亲的孩子就能够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甚至更优秀于其他孩子。正如台湾学者指出:形成单亲的过程对于家庭本身而言是一种“意外性危机”与一种“创伤的经验”,至于对于子女而言,究竟是一种危机抑或是一种催化心智发展的机会,必须视家庭功能的正常运作、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凝聚力及亲和关系而定。换言之,若单亲家庭和谐发展,且亲子关系健全,则子女可能因处于破碎家庭中而更独立、更有责任感,且可分担共同支撑家庭的责任。

长期以来,单亲家庭都被看做是问题子女产生的家庭,但实地调查发现,有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非常优良,个性发展也相当好,绝不亚于完整家庭的孩子。然而,在形式上完整的、稳定的,但实际上父母唇枪舌剑、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更容易受到不良刺激和加重心理压力。中国研究离婚问题的专家、北京大学博士吴德清指出:离婚家庭子女可能在生活安排、心理正常发育、学习成绩、子女品行等四个方面承受不良后果,但离婚家庭子女所承受的不良后果,并不是完全由离婚本身所引起的,许多其他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离婚家庭子女的成绩与他们所处的学校有关,如果教师理解和关心这些子女,那么,他们中的优良者相对会增多,离婚家庭子女的成绩还与他们的监护人有关,如果子女被送到祖母或外祖母家看护,那么他们学习成绩差者相对多一些。此外,有些离婚家庭子女身上的伤痕还受到选择性的影响,离婚夫妇往往具有一些个人特征,如早婚、作风问题、过失行为等。这些个人特征的存在使得夫妇在离婚前就关系不和,子女早就受到影响,因而离婚后子女很多方面差于双亲家庭的子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

(1)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问题。

现在的孩子,既希望家长能够尊重自己、平等相处,又希望得到在学习上的帮助和督促。这就需要家长既要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教养子女的科学方法。单亲家庭的家长更应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社会发展变化、家庭结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今天,家庭模式也将朝着多元化结构方向发展,其中单亲家庭在这个家庭结构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此,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更新教育观念。

只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顺利解决子女存在的问题。要想与子女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促进子女健康发展,父母在施教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思想教育。除了家长,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也起到很大的帮助。一方面要维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另一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②适度的关爱,适宜的管束。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有“理智的爱”,是爱与严的统一,而不应是“溺爱”。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要求,也就没有教育。大量教育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严格要求,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因此,一个想把子女教育成才的父母,一定要把自己对子女的爱上升为严格要求,既要民主,又要权威。允许子女在适当的范围内独立自由地活动但不放纵。

③尊重子女,多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家长应学会尊重子女,认真倾听子女的心声,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体会他们的思想和感受,站到他们的位置上去听、去看、去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子女实施教育,提出要求,子女也会欣然接受,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父母的思想境界、文化素质、脾气性格以及和睦与否对子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子女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们应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共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类推荐
  • 你体内的囤积欲

    你体内的囤积欲

    本书介绍如何在囤积分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以现在的方式生活,以及怎样运用一些具体有效的做法来改善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而过上更整洁、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 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本书包含了:感知与适应——骚动中走好第一步、命运——立起不倒的人格、好心情——痛并快乐着、心与性——困惑的“玫瑰之战”等章节内容。
  • 你是哪种动物1

    你是哪种动物1

    这是一门让你了解自己和他人个性的心理学,一门助你变身恋爱达人、职场精英、交际高手的心理学。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将人类个性代入60种动物角色中,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心理学体系——动物个性心理学,直接引发了日本个性心理学研究的热潮。掌握了个性心理学,你便可以轻松了解自己,看清别人,躲开各种危险,避开各种纷扰,轻松搞定各种人际关系,快速成为个性分析高手。现在的日本年轻人都爱玩“角色检索”,你也来试试吧。12类动物、60种动物角色,你属于哪种动物角色呢?
  •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本书正是从日常生活现象着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帮你揭密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同时,本书还将教你一些实用的心理技巧,帮你应对生活中的常见难题。
  • 心理学与驭心术

    心理学与驭心术

    本书用心理学解析处世技巧,告诉你如何巧妙驾驭他人的心理。内容包括:攻破他人心理防线找准人性的软肋迂回前进攻心术念好感情紧箍咒循循善诱巧驾驭等。
热门推荐
  • 夜雨闻铃

    夜雨闻铃

    江湖武林,东凌霄、西风雨、南毒门鼎足三分,凌霄阁会神魔相遇,人们惊叹于风雨楼楼主萧楚的王者风范,心悸于毒王门门主残叶的枭雄气焰,一场神魔之战就此拉开序幕,当真相揭开,他们该何去何从,到最后究竟是谁赢了,输的又输了什么。
  • 快穿之今天也要美美哒

    快穿之今天也要美美哒

    狐妖妖一步傾人魂,十步傾人城。掌管三千位面给男女主爱情的道路上增加绊脚石!啊!呸,是考验的主神直到三千位面崩坏,女主其实是白切黑,导致位面女配含恨而死,由于怨气太大不愿坠入轮回,于是狐妖妖就去三千位面给女配报仇,顺便找到真正的女主,归还其气运。ps:作者简介废(?>?<?)
  • 杀手穿越之霸道王爷好妖孽

    杀手穿越之霸道王爷好妖孽

    她是顶尖杀手,刚结婚,只因背叛自己所爱之人,想不开而跳河自杀,一朝穿越,竟成了沐府的大小姐。说姐打了鸡血,不好意思,姐姐我就是来虐人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贱女重生

    贱女重生

    前世,他人辱我,我忍;夺我所爱,我忍;抢我所属;我忍。娘,你教我,凡事要忍耐,女子不可善妒,也不要去计较那么多。娘,我都听你的,只要你开心,快乐,就好。可是为什么,他们连你也要从我身边夺走,我恨,我恨苍天无眼,坏人长命,好人苦长命短。难道非要等到阎罗殿才能洗冤,坏人才有恶报。不,我不要,我要他们现恶现报,今世债,今世偿。萧水琏怀着重重恨意再次睁眼,只是她不知道,她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她改变的是这个天下。生灵涂炭,家恨国仇,乱,人世乱,心更乱。不变的,只有那一份执念,守护自己最重要的人,只有这个永不改变。还有亲们,虽然一开始有点小黑暗,但是我保证,结果绝对不黑,只是故事的发展需要,一开始有点黑暗系。而且本书有点慢热,但是保证精彩的在后面,会越来越精彩的!
  • 噬魔神君

    噬魔神君

    穿越男,两次穿越之后竟然附生一狐族女子的身上,这让主人公,非常的悲哀,经过夺舍,却又发现这具身体又不适合修炼魔法与武技,主人公感觉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了,且看主人公如何从一个废柴摇身一变,成了震动仙魔神的噬魔神君
  • 逍遥创始神

    逍遥创始神

    一个平凡的都市青年是怎样成为创始神的呢?天界强如如来佛祖、玉帝、太上老君、菩提老祖、镇元子之流都在追寻着什么?在主角林凡的带领下,你会发现传说中的远古神兽,你会经历无比神秘的禁地,你会认识众多传说中神仙的真正面目。让我们一起来逍遥快活吧。
  • 帝凌九重天

    帝凌九重天

    纪元破灭,万族显圣!有凤族大圣为保血脉,化身玲珑世界,庇护后世!有龙族大能为保太子,封印万载,破世而出!有风凌魔帝,为度劫难,沉睡万年,后世苏醒,逆袭九天!且看三十三重天破碎,九重玄天重塑后,黄金盛世的到来!“我褚风以风凌魔帝之名,昭告九天,号召王下七武海降临,逆袭而起,争霸天下,傲世九重天!”且看沉睡万年的风凌魔帝,以诗书为器,以万法为宗,携兄弟,揽女仆,勾女圣,戏女妖,霸天骄,制女神,收女帝,成就九天第一帝尊!“万族天骄,九天之子,黄金盛世,我来了!”
  • 枫醉清醒时

    枫醉清醒时

    我在人群里见过你,从此我闻过的风是你,淋过的雨是你,感受的日光是你,我爱你,在你最爱的枫林里等你。我愿意为了你放弃天下,放弃恩情,放弃兄弟的时候,才发现你已经走远,我终究再也找不回你来。
  • 废柴男逆袭:我要称霸江湖

    废柴男逆袭:我要称霸江湖

    一个无夜仙境圣人阁的少阁主,一次意外流落尘俗。曾经是日后统领一大门派的天才之骨,却落得孱弱之躯,变成废柴学生。谁说废柴不能练就傲视之才,谁说废柴终究沉寂。做学生一样能够风生水起。这是一场门派的较量,是一场豪门的争斗。待查明真相之日,就是一统江湖之时。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