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26300000002

第2章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萌芽阶段(1840-1900年)(2)

导致古代中国学者未能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历代王朝的对外政策。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海外政策,积极开放的很少,竭力压制的为多。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备受推崇,引以为豪。其实,正是那位组织下西洋活动的永乐皇帝,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民间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海禁措施,沉重打击了中国的造船业和海外贸易。所以,有学者认为,郑和实际上是明朝“厉行海禁和敌视海外移民”政策的“执行者”,这一政策的结果是“毁灭了中国走向海洋大国的机遇”。就郑和本人而言,虽然他被现代中国人公认为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但是在《明史》中,郑和是被归在“宦官”传中的,寥寥数语、错误甚多。他不仅没有跻身于文武功臣之列,甚至排在“隐逸”、“方伎”、“外戚”和“列女”之后。二是古代中国的文化体制。古代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是儒家学说,孔子等“圣贤”所写的著作被尊为经典。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还精心设计出了一套周密的考试与官员选拔制度,用科举制度的魔棒驱使着社会精英们埋首苦读,以成功地登上仕途,获取高官厚禄。

而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则是儒家经典。这样,研读儒家经典就成了唯一的“正途”,其他知识则被视为旁门左道。在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探险,而且还建立航海学校,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搜集与分析海外知识,组织专家绘制航海图,鼓励研究航海问题(例如经纬度的测定)。这些促进海外贸易和海外探险的政策措施,在古代中国是见不到的。在古代中国上层学者中,专题研究海外交往问题的很少,终生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的人则更少。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中国人是在100年前开始研究郑和下西洋的,而欧洲学者却在500年前就已经注意到郑和了。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人往往从经济的角度把海上丝绸之路看成是一条贸易航路,而在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视为海外各国向中国进行朝贡的外交通道。

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文化积累、强大的政治优势,古代中国一直是东亚的文明中心,而海外各国则被视为落后的蛮夷番邦。《清朝文献通考》在介绍周边各国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表达了这种观念:“大地东西七万二千里,南北如之,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诸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元朝的张翥在为《岛夷志略》所写的序中则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中国文明中心观:“大抵一元之气,充溢乎天地,其所能融结为人为物。惟中国文明,则得其正气。环海于外,气偏于物,而寒燠殊候,材质异赋,固其理也。”既然中国是世界的文明中心,那么中国皇帝自然就成了天下共主了。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曾明言: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以内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这样,外国与中国的关系,就是“称臣纳贡”的朝贡关系,连接中国与海外各国的海上航路,则成了海外各国前来向中国朝贡的“贡道”。明朝政府对各国来华的海上朝贡路线有明确的规定,例如日本“贡道由浙江宁波府”,暹罗“贡道由广东”,吕宋“贡道由福建”,等等。梁廷枏在《粤道贡国说》的前言中说:“我朝威德覃敷,远无弗届。朝鲜一国率先效顺,厥后琉球、越南、日本相继叩关,咸称属国,同奉正朔,久列藩封,方物贡期,胥归定例。此外,则西海穷陬,从古未通之国,靡不向化输诚,梯赆航琛,来庭恐后。入贡道路,例按海洋远近,分隶沿边各省,宗伯掌之。”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紧闭的大门,动摇了传统的朝贡体系。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明确规定,自此之后,“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条约还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样,中国由原先的闭关锁国一下子变成了海禁废弛,国门洞开。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的英国人,不再被视作是虔诚的朝贡者,而是被看成是“贸易通商”者,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海上交通线也从蛮夷“贡道”转变成了“通商”航路。

虽然今天的中国人都把1840-1842年的中英鸦片战争看成是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划时代事件,但在当时,清朝的统治者们并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他们闭目塞听,自欺欺人地把这场战争轻描淡写地称为“夷衅”,顽固地拒绝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学习世界。只有林则徐(1785-1850年)、姚莹(1785-1853年)、魏源(1794-1857年)、徐继畲(1795-1873年)、梁廷枏(1796-1861年)、夏燮(1800-1875年)等极少数先知先觉者睁开了眼睛,怀着救亡图强的强烈责任感,开始虚心而冷静地观察正在剧变的世界,其代表作有:

(1)魏源的《海国图志》。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1840年7月6日,浙江定海被英军占领。9月16日,英国陆军上尉安突德在舟山测绘地图时被乡民捕获,送到宁波府。当时在宁波负责浙东防务的是钦差大臣伊利布。魏源“为友人邀至军中,亲询夷俘安突德”,并结合其他材料,写成《英吉利小记》。

有人评价说,这本书“像是在中国封闭的门窗上第-次捅开一个小洞眼,透进一丝外部世界的光亮,使人们最初窥见了英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1841年春,道光皇帝将伊利布撤职查办,任命裕谦为钦差大臣,到浙东指挥抗英。魏源加入到裕谦的幕府中,但数月后辞归。同年夏天,被免职发配到新疆伊犁“赎罪”的抗英主将林则徐路过江苏京口,与魏源“对榻倾谈”,并嘱咐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海国图志》以林则徐所译的《四洲志》为基础,“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于1842年编成,共50卷。1847年,扩充成60卷,1852年,增补为100卷。

(2)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徐继畲,字健南,号松龛,山西五台人。1826年考中进士,在陕西、福建等地做过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徐继畲调任署理汀漳龙道,积极筹划漳州、泉州一带的海防。徐继畲在鸦片战争中深得朝廷器重,不断升迁,1843年任福建布政使。“是时正值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其中福建一省就独占了神州和厦门两口”,徐继畲主持了紧张而复杂的对外通商事务,并因出色表现而升任为福建巡抚。1850年,一名英国传教士及一名英籍医生租住神州城内神光寺的两间房屋,当地一些士绅要求立即把英国人驱逐出城。而徐继畲则认为不宜操之过急,而是应当设法使英国人自觉自愿地搬离,以避免激化矛盾。最终,徐继畲被革职。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徐继畲被重新起用,“受命管理京师同文馆,成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第一个大学校长,而且是第一所外语学院的校长”。徐继畲的名作《瀛寰志略》于1844年开始撰写,初名《舆图考略》,后经扩增,更名为《瀛寰考略》,最后定名为《瀛寰志略》,共10卷,1848年刊刻。

(3)梁廷枏的《粤海关志》、《海国四说》和《夷氛闻记》。梁廷枏,字章冉,广东顺德人。梁廷枏出生于名门望族,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是当时著名的收藏家、戏曲家、书画鉴赏家、历史学家。鸦片战争前,曾任广州学海堂学长,广州越华、粤秀书院院监等职。1836年,梁廷枏受两广总督之聘编成《广东海防汇览》。1839年,编成《粤海关志》30卷,比较全面地梳理了粤海关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广东与海外各国的通商历史,被誉为是“我国第一部海关志,……是一部海关专志,同时也是一部海关通史”。鸦片战争期间,梁廷枏成了林则徐的幕僚,为抗击英国侵略者积极献计献策,深得林则徐赏识。1846年,梁廷枏根据西方译著以及中文资料,写成了《海国四说》。此书由《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和《粤道贡国说》组成,其中的“合省国”就是美国,“兰仑”即英国伦敦。他的另一部著作《夷氛闻记》大约完成于1849年,主要记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同时简要回顾了英国对华贸易的早期历史。

(4)姚莹的《康輶纪行》。姚莹,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姚莹自1808年考中进士后,曾游幕广东,后在福建、台湾、江苏等地做官,对海外形势比较了解。鸦片战争期间,姚莹任台湾兵备道,领导台湾军民在“抗英保台”中取得重大胜利。1841年9月和1842年3月,两艘英国人的船只在台湾沿海搁浅,船上的英国人成了俘虏。

1842年6月,姚莹与台湾镇总兵达洪阿奉道光皇帝之命将其中的139人“就地正法”。在英国人的强大压力下,清政府将姚莹、达洪阿革职问罪。最后,姚莹被降级派往四川。从1844年到1846年,姚莹又被两次被派往西藏。在往返四川藏的途中,姚莹不顾冰天雪地、道路崎岖,刻意留心沿途山川风俗,多方搜集资料,1846年完成《康輶纪行》的初稿,1848年定稿,共16卷。

(5)夏燮的《中西纪事》。夏燮,字谦甫,安徽当涂人。夏燮生长于一个学术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长于史学,兼擅韵”,著述丰富。鸦片战争期间,他正担任直隶临城训导,当时“恶声方戢于村鸡,讹言又传于市虎。于是蒿目增伤,裂眦怀愤,爰蒐集辑邸抄文报,旁及新闻纸之可据者,录而存之”,为撰写一部关于鸦片战争的专史而积累资料。但迫于恶劣的政治环境,他一直将《中西纪事》书稿“藏之笥中”。1859年以后,夏燮对他的书稿又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增订成24卷,于1865年公开出版。此书比较系统地回顾了欧洲人在中国沿海的活动过程,着重研究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鸦片战争前,虽然英国人在中国沿海已经活动了200多年,但中国人对于英国依然所知甚少,有许多认识是完全错误的。鸦片战争中,中国人对英国的无知暴露得彻底无遗。鸦片战争的战火已经燃烧了近两年之后,1842年5月道光皇帝还要求在浙江前线的扬威将军奕经向英军俘虏问明以下事实:英国女王“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大清帝国的堂堂皇帝对英国的认识尚且如此,他的臣民们则可想而知了。

在上述几部著作的作者中,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都直接参加了鸦片战争,并且发挥过重要作用。夏燮虽然不在沿海,但一直在深切地关心着战争的进程。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事实,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是何等的愚昧无知。魏源写道:“苟有议翻夷书、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则一旦有事,则或询英夷国都与俄罗斯国都相去远近,或询英夷何路可通回部,甚至廓夷效顺,请攻印度而拒之,佛兰西、弥利坚愿助战舰,愿代请款而疑之。以通市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向,莫悉其离合,尚未可谓留心边事者乎?”在他们看来,这种无知状态的形成,知识分子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魏源指出:“儒者著书,惟知九州以内。至塞外诸藩,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姚莹则以更加严厉的文笔地批评说:“儒者习于所见,皆以侈谈异域为戒……坐井观天,视四裔如魑魅,暗昧无知,怀柔缺术”,结果“误天下国家也”。

所以,“时至今日,海外诸夷侵凌中国甚矣!沿海数省既遭蹂躏,大将数出失地丧师,卒以千万取和”,其原因“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偾败至此耳”。

同类推荐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西乐鉴赏手册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西乐鉴赏手册

    本书主要从以下阶段的鉴赏讲述西乐的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等。
  •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姓名学(历代经典文丛)

    中国人的名字,不仅是用来区别彼此的符号,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无论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字,还是名号、小名、浑号、笔名、艺名等等,无不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要想取个好名字,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
  • 流苏与娜拉

    流苏与娜拉

    一个是流苏,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她抓住了众人虎视眈眈的范柳原,努力做太太;一个是娜拉,她重重地摔响夫家的门,踏着高跟鞋走到广阔天地里,开创新生活。她们是民国女性的典型代表,一个安稳,一个飞扬。全书以这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女人为出发点,纵观民国,随意点染,说尽民国女性的爱恨嗔痴、恩怨情仇。一篇篇短文,像一块块碎锦,傲然夺目,全部拼贴起来,真可谓是迤逦多彩的民国女性百态图。
  • 钱与民俗

    钱与民俗

    自从社会进入货币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时代,钱就广泛地介入了社会生活。在中国帝制稳步行进的历史中,国家货币在大多数时间都强硬地执行着控制经济、引导经济的职能。在社会生活中,钱的作用十分显著。为了钱,人们相互争逐、抢斗、厮杀、暗害。唐代诗人罗隐的《咏钱》诗写道:“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小人”把“钱”作为行恶的“梯媒”,可能确实是常见的情形。“愁肠”、“睡眼”一句,说到钱可以消释愁苦,可以振奋精神。而豪门贵族的“狼虎性”的形成和暴露,也往往是和对于钱的疯狂追逐相关的。
  •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中西文化理解与中国主体观的兴盛:以清末出洋游学游历为实证个案

    基于“大历史”和“大教育”的研究范式,构建“中西文化理解”的分析框架,提出“中国主体观”的研究理论模式——偏重以思维衡量标准,即注重考察明清之际到清末时期“中西文化理解”进程中存在的“中国主体”意识的阶段发展与深刻变化,从而深入探析明清之际以来中国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文化基础,探索其中形成与发展的深层根源,进行文本的解读与历史的诠释,阐述内涵特征、递嬗过程与影响作用,由此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化思维发展逻辑形态特征。
热门推荐
  • 花下洛

    花下洛

    那年夏天,在她家门前的那棵花树下,第一次遇见她。。。
  • 原道之初

    原道之初

    隐藏在都市中的仙侠世界,一段不为人熟知的奇异故事,一个纷纷扰扰的‘仙人’世界。
  •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

    康德谈人性与道德

    本书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所著,人类对其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人类心灵激发其肉体所作的各种动作的结果。依我看来,人类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自己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有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 超凡御宠师

    超凡御宠师

    万物皆凡品,只有超凡才是所有生灵的归宿。每个生灵都有自己的超凡之路,登上超凡,才能登上世界之巅。重生归来,少年便要登顶超凡,让着世界再也遮不住他的眼。
  • 白灵之谜

    白灵之谜

    传说,千年前白灵岛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岛屿,因为有一名唤白灵的神降临于此,守护了此岛千年,因此改名为白灵岛,然而,传说也不过是传说罢了。可在千年后谁又会相信一个神灵的传说会真的出现,白灵传说再不是一个传说故事,而是一场人与神的牵扯。p.s.这是套路文吗?应该不是吧,只能说,慎入~
  • 女武神之盾

    女武神之盾

    于此对神圣之枪冈格尼尔起誓:此身为盾,永护吾主。我的女武神大人,我会守护你,直到诸神黄昏,直到未来永劫。
  • 二战重大决策秘闻

    二战重大决策秘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近60年,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带走了地球上9000万人的生命。从战火中出来的人们绝不会忘记那人类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今天的人们同样不会忘记,当年是谁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是谁使6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卷入到这场毁灭性的灾难中?又是谁导演了这一幕人间惨剧?这里讲述的是战争背后的战争,这里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没有战场上的血腥,然而这里有比硝烟和血腥更令人惊骇的内幕——那些导致战火纷飞的硝烟和人与人之间相互杀戮的秘密决断。
  • 千年之旅

    千年之旅

    她,是孤儿,更是齐家的掌上明珠。13岁那年的异世之旅她得知了一些秘密。原来,她最爱的妈妈竟是自己的姐姐,原来,她本来就是异世之人,原来,她的出生仅仅是为了成就父亲的野心。现世中,父母的丧生让她对他产生了误会。异世之中,面对那相似的容颜,她该如何?面对早已变质的亲情,她该如何?面对由父亲导引的阴谋,她又该如何?命运之轮已悄然运转,她的使命,她的人生将由自己的心选择……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你说的我还在听

    你说的我还在听

    一夕重生,她感不到惊讶,有的只是平静,褪去了所有的情感告别了那一世,却不想在与他再遇时动情。她傻傻的再次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他,却不想发现他的情早不在,他爱的是那一个自己的虛壳,或者说,只是他的母亲。让她没有意料到的是深藏不露的欧阳谨,竟然会爱上她,爱得卑微,爱得无悔。是他为她抹去伤痕,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悄然进到她的心。“谢谢你,从前是我不记得你,但是,欧阳先生,从现在开始,你的一语一言都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里,我不允许你不经过我的同意离开!”她抬起头,如水的眸,定定地望着他。"好,”欧阳谨轻轻将她拥入己怀,轻声道,“你听好了,我也不准你再次离开!”秋风清冷,却再也不足以冰了她的心……
  • 林立传

    林立传

    一枚神戒,一座黑塔,混元门的传承。千年的追忆,万年的传承,林立究竟来自哪?修真界,仙界,神界?是同一个维度,还是不同层次的界位!传统与科技的争锋,谁起谁落,谁降谁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