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55400000028

第28章 海河卷(28)

艰苦的条件下,林县百姓千方百计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用水。为了生存,林县百姓多在自己的院里或地边打旱井挖旱池,积存雨水、雪水,或修一些小型渠道,引山泉,拦河水,尽管这样,遇到旱灾,别说灌溉农田,就连人畜吃水也难维持,人们不得不翻山越岭,远道取水吃。据建国初统计,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其中跑2 .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181个村,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的有94个村,跑5—10公里吃水的有30个村,跑10—20公里吃水的有两个村。

水资源短缺,影响了人民健康水平,加之卫生条件差,致使各种地方病、传染病时有发生,给广大群众带来极大的痛苦。林县解放时,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十分薄弱,群众有了病缺少医生治疗,多有求神拜佛治病。1949年前每年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30%以上,仅求神拜佛而用去的钱不计其数。特别是食道癌、肠胃病、气管炎、软骨病、聋哑病、甲状腺肿、疟疾、妇女月经病、白带病等极为普遍。高家台、石板岩、朝阳等深山区村60%的群众患有甲状腺肿病,有的人仅几岁就染上这种疾病,一辈子痛苦。因为缺水,山区贫困,生活痛苦,所以,在旧社会林县人有“六怕”:一怕不下雨,二怕洪水冲,三怕下冰雹,四怕霜和风,五怕土匪抢,六怕讨租粮。因水源奇缺,闺女们跑下山,媳妇不上山,婚姻问题成了山区群众生活中一件难事。

因为缺水,生活艰辛,文化生活更是落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林县解放时,只有一所中学,11处完小,能入学的大部分都是富裕户子弟。临淇镇南山一带方圆10多公里仅有一处学校。泽下乡七峪村397户,当时除武老殿和他的孩子识字外,其他多为文盲。因为缺水,逼得许多穷人九死一生,含泪忍痛离开故土,到外省异乡落户。山西省长治市南部有个村庄,因全是林县人逃荒去后新创建起来的,故取名“林移村”。

水成了林县百姓的心病,也成了百姓的盼望。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视水如命,盼水想水心切,许多村名冠以水为佳,诸如张家井、李家池、洪河、柳泉、曹旺水、龙送水、砚花水等等,连给孩子起名也都带上个水字,如男孩子叫“水旺”、“水生”、“兴水”、“来水”,女孩子叫“水英”、“水莲”、“水娥”等。因为缺水,在林县大地上屡见不鲜地出现村村兴建龙王庙,户户能闻祈雨声。一眼井旁数通碑,一座池边几个亭,为掘井人歌功,给挖池者颂德。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河北省滋阳县人谢恩聪任林县知县,主持开凿洪峪渠,长18里,宽1尺,解决了椒园至辛安数村农民的生活用水困难,俗称“谢公渠”,后人立谢公祠纪念他。人们视山泉为“圣水”,省吃俭用,淌汗流血,祈天求神,找水、寻水、挖水、引水……然而,水的问题一直未能如愿,干旱缺水一直如一把刀子架在林县人民的脖子上。

就是这样世世代代地在这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林县百姓形成了特有的水意识。水几乎充斥着林县上下各阶层共同的生活关注和精神世界。这也就是林县民众凭着一颗赤诚的心,要忍饥挨饿、劈山斩岭引漳河水的思想基础和动力。

历史上从来旱灾像巨石压在林县广大群众的头上,解放后虽有所改观,但1959年的大旱,再次把生存的危机摆到了林县人民特别是林县党和政府的面前,林县的带头人们举起了兴修长渠,引漳入林的大旗!

举旗人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河南有两个著名的为人民当带头人的标兵,一个是兰考县的焦裕禄,一个是林县的杨贵。正是在杨贵及林县领导班子带领下,才创造出“红旗渠”的人间奇迹。

200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常青的文章,高度评价了红旗渠建设中县委和杨贵同志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文章指出:

“连日来,随着络绎不绝参观的人群和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红旗渠精神展》成为首都北京的一个亮点,并在人民心中形成一个共识:时代需要弘扬红旗渠精神。

“毫无疑问,红旗渠已经成为一座丰碑。正如红旗渠精神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样,红旗渠这座丰碑,也是一座无字碑:它是一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丰碑,也是一座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丰碑,更是一座为民执政的丰碑。

“只有为民执政,才能真正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做出惠及60万林县百姓的重大决策。在当时的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是主要的负责人之一。这位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太行山的儿子,是‘怀揣改变山区面貌、造福林县人民’,实际上也就是‘为民执政’的愿望和理念来当县委书记的。他像当年带队打仗一样,率领调查组翻山越岭‘摸大自然的脾气’,终于弄清楚:水是制约林县人生存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千百年来,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想的是水,盼的是水,梦的还是水。缺水成了群众的心头之患,也成了领导者的心头至痛,因此,杨贵决心‘把天上水蓄起来,把地下水挖出来,把境外水引进来’,这才促使了林县县委做出修建红旗渠的重大决策,最终使红旗渠成为‘一渠水、一渠浪、一渠电、一渠社会主义的蜜’。

“只有为民执政,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百姓的福祉为最大的政绩。对于共产党的执政者来说,能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而为民执政的思想和理念,又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和基础。从杨贵的经历看,他在林县当了10多年的县委书记,与县委一班人带领几十万林县群众,耗时10载,在险滩峡谷中修建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不愧是为民执政、确立正确政绩观的典范。作为县委书记,能够在自然、经济、政治环境都不太好的条件下,以自己10年心血换一渠之成功,确实难能可贵。何况,修渠能否真正成功,成功之后能否公正评说,在当初并不完全肯定。但正是有了为民执政的坚定决心,他才把一切个人得失置之度外。这和时下一些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习惯做表面文章、热衷搞形象工程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只有为民执政,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正确的决策变成现实。修建红旗渠是林县县委的决策,在当初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几十万林县人民为什么能够不怕流血牺牲、不惧严寒酷暑、不怕旷日持久地落实县委决策拼命修渠呢?说到底还是因为这是得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去民愁的好决策。事实证明,只有为民执政,领导者的决策才会受到群众最大限度的支持,领导者也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文革’中,杨贵被打成‘走资派’撤职罢官,林县群众却暗中保护他,给他兜里塞鸡蛋,往他怀里揣烙饼,都是因为他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而工作的。

“当初杨贵下决心修渠时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谁修渠、靠谁修渠’。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党的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思考‘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红旗渠做出了回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就会永葆青春。

“红旗渠,一座为民执政的丰碑。”

文章讲到点子上了。在这里,我先讲两个人们较为熟知的故事。

一个是毛主席接见杨贵给杨贵下决心开山修渠吃了“定心丸”的故事。

1958年11月1日,杨贵在新乡地委参加县委书记会议。晚饭后,他到附近的新华浴池去泡澡。他刚一跳下洗澡池,地区公安处处长高雷就到澡堂来找他。浴室里雾气腾腾的,看不清人,高雷扯着嗓门朝里喊:“杨贵同志在里面吗?”

“在里面!”杨贵大声答应。

“快穿衣服,有急事!”

杨贵不等擦干身上的水珠儿,迅速穿好衣服,跟着高雷上了吉普车。

吉普车向新乡火车站方向驶去。高雷处长兴奋地告诉杨贵:“毛主席的专列已经开到新乡火车站了。主席要找地、县委的同志座谈。”听说要见毛泽东,杨贵心中一阵激动。见到毛泽东,向他汇报什么呢?杨贵认真地思考着……吉普车很快驶进了新乡车站。

新乡火车站是京广线上的大站。毛泽东的专列停靠在一个僻静的站台旁。杨贵随地委书记耿起昌和其他几位县委书记登上专列,走进一间大会客室一样的车厢。车厢的一头是一张长会议桌,另一头是用沙发围成的小会客厅。省委书记史向生把大家一一介绍给毛泽东。

毛泽东高兴地握住杨贵的手说:“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套嘛!”杨贵谦虚地说:“我做得很不够,目前林县还有一些人吃不上水呀!”毛泽东示意大家在沙发上就座后,座谈会就开始了。座谈中,毛泽东面带微笑,不断提问,谈话亲切而风趣。在省、地委的领导同志汇报过情况后,杨贵也谈了由他任总指挥的“林南清”联合钢铁指挥部的情况。毛泽东问杨贵:“你们一天能炼多少吨钢铁?”杨贵说:“大约二三百吨,但绝大多数是硫铁,铁渣也不少。”毛泽东又问:“灰生铁有多少?”杨贵如实地说:“不到10吨,而且大部分是用回收的废铁和砸碎的铁锅投炉的。”

见杨贵实话实说,在座的省、地委领导都捏着一把汗:眼下正是党中央发动全民炼钢运动的高潮,省里又在反“右倾”,杨贵说话也不把着点“门儿”。这时,毛泽东把目光投向四座,向大家提问:“杨贵同志刚才讲的情况,是不是带有普遍性啊?”省委史向生书记见毛泽东发问,只好实话实说:“据了解,各个钢铁基地现在炼出的铁大体都是这样。”毛泽东轻轻地点了点头。

毛泽东接着问杨贵:“林县有多少人?”“60多万。”“林县有林吗?”杨贵答:“山上土薄石厚,原有一部分自然林,这次大办钢铁砍了不少。”毛泽东又问:“办钢铁你们上了多少人?”“地委让我们上15万人,我们目前只上了五六万。”“五六万人怎么住啊?”“都住在野地里。”毛泽东的表情立刻严肃起来:“五六万人住在野地里,生病的多不多?”杨贵说:“现在还不多,但已经有了苗头。”毛泽东做了一个不赞成的手势说:“天冷了,那么多人睡在野地里,冻病了怎么办?”

杨贵的心情很沉重,他还有更焦急的事情要向毛泽东汇报:“林县经过兴修水利,今年的秋粮作物获得了大丰产,可惜不能全部收回来……”“这是怎么回事儿啊?”毛泽东追问道。“精壮劳力出来办钢铁,庄稼顾不上收,棉花顾不上摘。群众住在野地里,大便都用棉花擦屁股,眼看着雪白的棉花被糟蹋了。”

毛泽东把目光转向大家:“好不容易修了水渠和水库,长了好庄稼,却没有人收。这怎么能行呢?大炼钢铁不能再上人了,已经上去的留下少数人建设小高炉,其他人马上撤下来!一部分人收庄稼,一部分人搞水利,要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兴水利。”

毛泽东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大家解开了“紧箍咒”。杨贵也有了主心骨。座谈会之后,林县数万大炼钢铁的村民愉快地回到了丰产的农田,回到了兴修水利的工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兴水利!”那天在专列上,毛主席把这句话重复讲了好几遍。杨贵和林县人好比吃了“定心丸”,心里亮堂堂的。

这个故事我是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年11月30日周燕的署名文章中读到的。它给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个是杨贵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如果从上到下都有这种说真话不媚上的作风,那么我们就不会再犯“大跃进”浮夸风的错误;二是杨贵当时已经是能见毛主席的“先进人物”了,他不保守,敢为天下先,这种品质使他举起了红旗渠这杆大旗。

第二个故事是杨贵被副总理批评的故事,这是在中央台“百家讲坛”讲红旗渠时让我记住的故事。

1961年的7月初,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来到了河南省的新乡七里营视察,当时他就参加了新乡地委在豫北宾馆召开的一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有人趁机向他反映林县的问题,说林县现在老百姓吃不饱,生活非常难,但是林县县委死抱红旗不放,现在还在大搞什么红旗渠工程。这样一来,谭副总理就非常生气,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国内经济非常困难,老百姓生活非常苦,当时为了体恤民情,中央是一再下令,国内所有的基础工程项目全部下马,全国实行百日休整,那么你在这个时候,不顾老百姓死活,谭副总理爱民心切,他怎么能够不愤然大怒,马上把杨贵叫过来,如果情况属实,一定要严肃处理。

第二天会议开始了,当这个主持人说到县委书记发言的时候,大家谁也没有说话,大家这个目光都齐刷刷地盯着杨贵。杨贵这个时候,他心里也很清楚,这个会就是针对他开的,但是他心里面想不通啊,作为共产党的干部,不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吗?那么我们党不就是要为人民谋利益吗?

从林县的实际出发,为人民谋利益不就是要修渠引水吗?这也错了吗?想到这里,杨贵用双手撑着桌子,他就站了起来,如实把这个心里话说了出来。杨贵说,林县千百年来饱受缺水的苦难,多少人因为水卖儿卖女,多少人因为水离乡背井,又有多少人为了这个水家破人亡,他们惜水如命,林县历史上因为没有水饿死的人成千上万。他们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共产党来了,乡亲们才看到了一点希望。现在的红旗渠,第一个战役,我们已经打赢了,自然灾害是事实,但是你光坐在那儿,等老天爷恩赐你,是战胜不了自然灾害的。不修渠也可以,我的乌纱帽保住了,但是遭罪的还是老百姓。我们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性原则不允许我眼睁睁地看着地里长不出庄稼,十几万人要翻山越岭远道去挑水吃,我们修渠为什么?为的是给人民一条生路,为的是林县的老百姓,为的是后代子孙,我们问心无愧。如果有错,那么责任在我,但是我说的全部都是事实,请组织上调查。杨贵在说话的时候,很多人都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因为谭副总理是以工作认真严厉出名的。但是,谭副总理一句话没有说,一直在静静地听着他的发言。休会的时候,谭副总理是第一个步出会场的。会议结束以后,谭副总理马上派人组成调查小组,到林县调查,调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杨贵说的,全部都是事实。谭副总理对林县修建红旗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明确要求河南省委一定要支持林县修建红旗渠工程,红旗渠的风波转危为安,让人们的心踏实下来,于是红旗渠工程全面展开。

这两个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红旗渠的开工修筑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有了以杨贵为代表的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的带领,红旗渠才有可能在3年自然灾害极其艰苦的困难时期创造出“太行天河”的人间奇迹。

同类推荐
  • 你若阳光,明媚自来

    你若阳光,明媚自来

    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全书分为七辑:第一辑“心灵履痕”,第二辑“阡陌红尘”,第三辑“真情相依”,第四辑“生命感悟”,第五辑“书香绕梁”,第六辑“爱倾人间”,第七辑“原乡情浓”。书中收录了作者日常随笔一百余篇,虽然记录的都是平常的读书、工作、生活,但平淡中蕴含真纯。书中文字情感真挚,或回忆过去,或关注生活,或思索人生,充满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相约Barroom

    相约Barroom

    循着季节的轮转而来,踏着青春的鼓点而来——相约Barroom,带给少男洁白的风帆,招展憧憬;带给少女款款的芬芳,留驻韶华。是青春期待的召唤,是爱情的彼岸挂满神秘果实的顾盼,是一片绿洲招摇的处女地在远方的依恋……捧着Barroom,总有一份诚挚的祝福,守望在紫丁香的雨巷,总有一份灿烂的笑靥,洗去你心头的阴云。或明或暗的灯光下,两人谈着谈着就有点投缘了,他看着她,发现浅浅几口酒更衬得她梨涡轻漾,齿颊留香,惹人怜爱,就有点沉醉了。
  • 梁晓声文集·散文2

    梁晓声文集·散文2

    《梁晓声文集·散文》尽可能全地收录了梁晓声迄今为止创作的全部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渗透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风俗人情的移易、人性心灵的内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史诗似的描绘了时代的全景,讨论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
  • 红墙回忆(上)

    红墙回忆(上)

    红墙高大雄阔,红墙阻断了普通百姓的视线。红墙内是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红墙内是共和国领袖的住地。这里,有波澜起伏的政治风云,有领袖人物的真实人生,有领袖们的感情生活。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落花生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落花生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热门推荐
  • 我与阎罗有约会

    我与阎罗有约会

    阴间之主不见,谁料却在我的身旁,当起了刁蛮又可爱的妻子,藏在扇子里的美女与老婆沆瀣一气,把我欺负的够呛,当年的文化人为什么拿起武器,只因为师傅懒得理你,看昔年的诸葛如何崛起,等待着你的可能不只如此。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新人写书不容易,喝杯茶接着唠嗑。
  • 历史的屋檐

    历史的屋檐

    贵州有句古话中“屋檐水滴落旧窝坑”,意思是总有旧事发生,也表示一种传承的惯性,亦或者一种家族或者民族精神等等,在其中有些传承是手艺,有些传承是脾气,而有的传承则是命运;有的在传承中死亡,有的在传承中辉煌,可总有人在历史的水坑中跳出来,活成自己的样子。也有的,只是在水坑当中争扎,再次上演一些旧事。
  • 修凡记

    修凡记

    本书说的是仙界逍遥仙帝下凡努力当一个凡人的故事,他偏偏喜欢不能飞升的门派,看他如何在一个四流门派混的风生水起。逍遥仙帝语录:在凡人界,俺也能坑蒙拐骗偷;俺也能欺负高手;俺也能泡美女!总的来说,当个凡人,真的挺好!此书非种马,非王八之气。诙谐搞笑为主,历练为辅,夹杂着那么一点阴谋。
  • 开局从纳兰嫣然开始

    开局从纳兰嫣然开始

    斗破苍穹里,他怀抱着纳兰嫣然柳腰温柔声道:“浪荡一生,钟情一人,微风十里,只想要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

    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

    本书将参禅的观念、方法和心态做了系统化的说明,旨在引导读者了解和参修祖师禅法,使读者可以在现实的环境和身心现象中,自由自在地活出精彩人生。
  • 九极衍诀

    九极衍诀

    修仙一路,与天争、地争、己争。凝气、化莲、炼尘、锻骨、化神、纳法、凝界、仙尊、天尊、道尊。仙陨凡尘,小子得遇,踏上修仙之路……
  • 青衫磊落采蘑菇

    青衫磊落采蘑菇

    游戏里的一次路见不平,莫芝芝被迫卷入了帮派和职业玩家之间的的争斗,可是啊喂,为什么没有人告诉她,那个叫青衫磊落的超级能搞事的职业玩家竟然是她得罪过N次的大学同学。很多年后……莫芝芝:看到没?江湖上虽然没了姐的身影,依旧流传着姐的传说。晋磊:麻烦传说小姐下楼拿一趟快递。莫芝芝:你又网购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晋磊:是新口味的套套,蘑菇口味的哦~莫芝芝:你去死!
  • 来自异世界的魔法天才

    来自异世界的魔法天才

    刚考上大学的伊凡因激动骑车来到了山上,不幸堕入深渊,无意中得到来自来异世界魔戒,从此人生走向了新的高潮。
  • 商界小卒

    商界小卒

    我是商界的无名小卒,努力,拼搏,战斗,一路前行,再回头时,不知不觉已踏上群山之巅。因为商界在手,天下我有。--白小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