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88900000016

第16章 丰盈心态养出的孩子改变世界(1)

3.1 家的使命和影响力

对一个男人而言,哪里是最困难也因而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在家里!和他的妻儿待在一起。在那里,他的一切言行都是真实的,在那里,伪善被清除,真诚得以滋长。

——沃尔夫冈·西姆松

家的影响力

家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充满爱的坚固堡垒。在外面,我们可以戴上各种面具,但与家人在一起,我们的真实则会毫不掩饰地展示出来。因为在家里,没有什么奖励需要我们去争取,没有什么人需要我们去取悦。如果家是我们自私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所在,那家将会变成一个充满操纵、控制和折磨的地方;然而,如果家成为一个学习爱与被爱的地方,如果家里有这样一种使命和目标,它就会有一股强大的祝福力量,并影响整个社会。

在由社会学者理查德·戴尔完成的后代研究中,这种影响得到了有力的诠释。马克思·杜克斯(生于1700年),两百多年前住在纽约,他以冷酷无情著称,并和一个“作风开放”的女人结了婚。在他的1200多个后裔中,130个进过监狱(7个是因为谋杀,平均刑期为13年),310个是流浪汉,190个是妓女,60个是惯偷,还有680个是酗酒者。他们对社会没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贡献,而仅仅为了监禁他们,并把他们引上正路,纽约州政府就花费了上百万美元。

与此同时,另一位名叫约拿单·爱德华兹(生于1703年)的人是一名传教士,也住在纽约。他雄辩而有力的演讲和文章至今仍被人广泛引用。在他的929个后裔中,430人成为传教士、牧师或神学家,另外有100位律师,60位法官,60位医生,60位优秀作家,100位大学教授,14位大学校长,3位市长,3位州长,1位掌管过美国财政部,7位入选美国国会,2位入选美国参议院,1位曾任美国副总统。至今,他的家族没有浪费国家一分钱,但他们为美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我家的家庭价值观

当想起你的家,你和你的配偶是否曾经想过,你们的家庭将给社会留下什么?我们的祖先会想到家谱、家训、家业和家传秘方,因为他们明白家庭的重要。作为一个现代中国家庭是什么样的,是这一代人的祝福所在,家人都很喜欢并希望共度时光的地方吗?

在我们家,我们有“十大家庭价值观”的讨论。比如,我们想要养育出谦卑而有责任心的孩子,他们以别人为中心,而不是沉浸于一己之私。其他价值观还包括:我们为能生活在同一个家里而兴奋;我们希望能作为一个家庭单元来一起服务别人等。

这些关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家庭的整体焦点和目标,也能让我们对其他一些分散我们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说“不”。比如,我们家庭价值观之一是热切服务别人,每个人就可以找到各种机会去实践:我先生借助他的工作,我借助我的邻里关系和养育子女的网络,而我的孩子借助他们的学校和社区。这些机会固然很好,并且符合我们的家庭目标,但是,它也剥夺了我们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割裂了我们家庭的整体。

作为一个家庭整体,我们积极寻求各种办法一起服务别人。我们不是把孩子留在家,自己远去甘肃志愿教英语,而是请求甘肃的教育部门允许我们为这些孩子们创办一个实验班,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大家庭来一起教授英语。虽然这对教育部门来说是个额外的麻烦,但这样做不仅对我们服务的孩子们很有好处,而且我们整个家庭也能从中获益,因为我们学会了在帮助别人时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甚至我们最小的3岁的儿子,也参与其中体现了价值。

在一起做很多事情,彼此扶持帮助的价值,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去体育馆打羽毛球还是周六上午做早餐,这意味着大儿子经常要放缓自己的步调,好让小弟弟们跟上。有时这并不那么让人愉快,甚至可能很烦恼。不过,通过彼此帮助扶持,彼此欣赏,我们学会用种种方式彼此相爱。

传递使命感

中国的家庭比较缺乏的一种家庭价值观就是,传递一种使命感。父母着力于帮助孩子获得各种技能,比如弹钢琴或解决一道奥数难题,但忽略在孩子身上培养一种使命感。这意味着对一个孩子来说,最高的目标是考试得高分,进好大学,获得一份好工作,或者是有良好的行为和品格。然而,如果没有帮孩子认识到他们是独特的,他们的生活自有其目的和意义,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会没有方向,就难以拒绝他们身边的种种分心之事和诱惑,因为他们没有更确信的理由。于是决定对于他们来说变得复杂和困难。当他们要对分心之事说“不”时,更多是出于担心在竞争中被打败的恐惧感。然而,如果有更坚定的“是”的理由,就可以激发他们欣然地说“不”。

凯文15岁时经历过一次艰难的挣扎。他那时非常喜欢一个女孩,而那女孩也喜欢他。他们是很好的朋友,非常想成为一对情侣。当凯文觉得他快要放弃曾经的承诺——进大学之前不谈恋爱时,他邀请自己的父亲和他讨论这件事情。

他爸爸告诉他万物各有其时,而最优的生活次序应该是:理想、使命和配偶(Master,Mission,Mate)。一旦你确定了你为什么理想服务,以及你将通过什么方式完成这一使命,那么找一个和你志同道合的配偶就不难了。然而,如果你前两件事情尚未明确规划,就先找到一个配偶,意味着两个没有目标的人一起相处,甚至可能是两个兴趣相悖、没有共同基础,或根本就志向相反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会导致一生的痛苦、孤独和冲突。这个合理的解释使凯文轻松地做出决定:和这个女孩维持朋友关系。

之后,他和那女孩经过一次长谈,跟她解释他非常重视和她的友谊,以至于将困惑、自私和矛盾带进友谊中来。虽然他们都很遗憾不能将感情再往前进一步,但他们能够继续做朋友,并以朋友的身份思考种种办法以促进彼此成长,而不是寻找另一个人作为可能的配偶,来满足他们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和欲求。如果没有更高一层的目标,对凯文来说,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就是向他的欲望屈服,使他的友谊走向下一个层面,而不是欣然决定,将对欲望的满足延迟到生命中更适宜的时节。

精华在家庭中传递

把这些家庭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在他们身上培育出使命感和命运感,要用上一生的时间。价值观像风一样无形而难名,但培育它们的方式却很具体。像在喝咖啡时的讨论,或弯腰盯着一张小脸告诉他,即使你因他不听话而处罚他,你依然爱着他。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其壮观和华美令人目眩神驰,其中展现出来的那些中国元素,比如我们的发明、艺术、服装、语言和武术,我认为并非真正的文化精华。比较而言,真正的文化精华,是在家庭中世代传承的,因为价值观或技能正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的。举例来说,中国的古代中医并没有获得过任何系统性教育,他们的孩子作为他们的学徒长大,而已经精通医术的父亲则是从他们的父亲和祖父那里传承而来,每一代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再加建树,进而青出于蓝。

我母亲的医生,他在我母亲的整个成人阶段,都照顾着她的健康,他是我们家庭的朋友和可信赖的健康顾问。他们一家常和我们一起用餐,并且在做决定的时候,我的父母也会咨询他的意见。如今,他的儿子接替了他的工作,负责我们家人的健康问题。

他对我父母健康史的了解,使他对我的健康状况有独特的洞察,而这在许多方面是其他医疗技术所不能胜过的。这种在家庭内部“师傅带徒弟”的传承不仅适用于医学,而且也适用于我们的文化,包括艺术、音乐、武术、杂技和其他可以代代相传的技能。

虽然技能或艺术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更大的价值则是世代绵延不绝的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这种关系。甚至在选择终身伴侣方面,父母给子女提供的参考意见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在,我正开始欣赏和感激父母的明智。

我们的文化尊重年纪和权威,我们的社会清晰地界定了领导和权威的角色,以及管理的秩序和结构,无论是在个人家族中还是在政府所管理的大家里。当每个家庭的父亲都能够用爱引导,以身作则,为了他们所引导的人们的益处而牺牲其自身利益时,祝福将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个社会。

中国以前是一个著名的礼仪之邦,可是多少年来一直缺乏爱,而爱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柔和的西方价值观。不过,当你用礼仪配合爱心,把爱作为你所有行为后面的驱动力,会将“礼仪之邦”推向更高的境界。

当今社会,我们应重新重视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建设,同时要超越那些彼此分离、互不相关的表面元素。我们要在中国的传统当中重新发现金矿,使之和取自西方的精华相结合,并将这些精华融入快速、现代而且高科技的生活中去。那么,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将成为我们奋斗、牺牲和努力的最大受益者,而这些努力是要和当今流行的浅薄、自我中心和盲目的物质至上的文化对抗的。

一则古老的犹太预言说:那一天终将来临,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父母们有着神圣的使命,一个崇高的使命,要以你的承诺健全你的家庭。这个国家不需要更多的老师,而需要更多愿献出生命,真正去保护、培养他们的孩子的父母,如此,这些孩子也能保护、培养他们的一代。那时,祝福将奔流不息,遍布大地。父母们,你们愿意挺身而出,接受这一神圣的使命吗?

3.2 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

处理焦虑的具体建议

焦虑是一种包含恐惧、不安、担忧的感觉。焦虑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

有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大脑逐步适应了压力和焦虑,它会习惯性回到压力和焦虑的状态。还有证据表明,当人还很小,甚至意识不到“什么是压力”时,压力便找上了门。那些时常处于压力中的孩子们,他们的大脑结构被塑造成习惯处于焦虑的情绪之中。也就是说,即使不存在令人感到压力和焦虑的理由,他们的大脑还是会自动找到理由让心态回到焦虑状态,就好像大脑怀念焦虑,没有焦虑会不习惯。

在我们周围,很多孩子从小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视表现而定的。换句话来说,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时,便得不到爱的反馈。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没有安全感,会长期处在焦虑状态。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为父母后,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改进,就容易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后代,无意中将焦虑和压力而不是快乐满足传递给孩子。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正视和解决自身的焦虑问题,就会变成恶性循环,甚至影响孩子的将来。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轻度的焦虑,这里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但如果你常年饱受焦虑折磨,建议你去寻求专业帮助):

①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亲戚或同事,他们过着忙碌而充满挑战的生活,同时保持着乐观和轻松的生活态度?如果有,去观察、学习和效仿,向他们征求处理焦虑和竞争的方法。

②多看看励志性主题的电影和书籍,向主人公学习如何通过努力战胜困难。我是伟人传记的忠实拥,如特蕾莎修女、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以及其他一些有着丰功伟绩的英雄们。他们的勇气和品格总是鼓励着我要充满希望、乐观地看待问题,有勇气去面对内心的挣扎。

③让你的周围充满好榜样,寻找能帮助你成长的人生导师。观察他们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如何扫除人生路途上的困阻。

④生活充斥着太多压力必然会给人带来焦虑。我的先生和孩子发现,定期运动有助于他们减压,因为运动会令身体产生一种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的激素。

⑤形成定期自我反省的习惯。问问自己,焦虑究竟从何而来,看看焦虑的产生是否和成长环境和养育模式有关;问问自己是否还受过去的经历影响,包括影响现在的想法和决策。请下定决心,不要再让那些使你焦虑的过去继续影响你,专注于当下现实。

⑥反思时,形成用笔记下所思所想的好习惯。比如,当你焦虑时,写下最糟糕的情况将会是什么,还有要是发生了,打算采取什么措施。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即使面对最糟糕的事情,你也不会跟以前一样束手无措。阅读之前写过的日记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让人惊讶,很多以前害怕的事情在今天已经不值一提。这会让你越来越有勇气,更乐观地面对未来。

⑦多年来,我形成了冥想的习惯。事实证明,这比我之前知道的很多方法都有用。佛教的冥想推崇的是大脑中万物皆空,而基督教讲究的是在冥想过程中,只想着那些能解放你的思想、充满正能量的事情,代替那些伤害你、让你焦虑的负面事情。我经常做的是《圣经·腓立比书》第4章6~8节的练习,也就是: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

让我们做父母的一起通过以下步骤,用那些好的、有爱的思想代替恐惧,克服焦虑,培养一个丰盈的心态吧。

第一步:表达感谢。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列出来,不吝于向孩子表达感谢。多肯定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第二步:将你的担心扔给上帝吧。勇于承认你并不是事事都能掌握,尽情地想象万能的上帝将负责你的现在和你的将来,不要将自己捆绑在那些遥不可及、无法解决的焦虑身上。要知道,担心忧虑对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只会让心情更加焦虑而已。

第三步:开始思念一些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德行,和值得称赞的事和想法。这有可能是一张照片、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或者是任何能带你远离焦虑、释放正能量的事物。当然,最理想的状况就是专注于孩子那些真实、值得表扬奖励的方面,哪怕只是给孩子一个单纯的微笑。如果你想不到这些,也没关系,花点时间看看孩子小时候的照片,回忆你们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吧。我的孩子们就经常和我一起翻看相册,回忆那些美好的过往。不骗你,这些美好的记忆真的能成为我们的力量源泉。凯安就曾经说过,当他怀疑自我,身边无人可以倾诉的时候,他就会打开自己的相册,提醒自己拥有那么多的爱。一想到这些,他马上就会笑起来,情绪也高涨起来。

没什么是不可改变的

依恋理论是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和玛丽·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提出的,这一理论奠定了之后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西尔斯博士提出的依恋养育思想的基础。依恋理论证实,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与母亲(或照顾者)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这个孩子在为人父母后,也能与自己的孩子和他人形成安全稳固的情感依恋。这种依恋关系建立在母亲(或照顾者)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上。这一理论给那些阅读了《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的新一代母亲们带来了巨大影响。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种影响无疑都是有益的,因为它让许多母亲在孩子幼年时选择待在家里,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让孩子们获得安全感,形成情感的依恋。但是从另一些方面讲,这也给很多母亲造成极大的焦虑,因为这些母亲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从自己父母身上获得安全的依恋,安全感的缺乏使她们在孩子已经准备好冒险的时候不敢放手,单纯因为自身的焦虑和紧张,使孩子失去了冒险、失败和受伤的机会。她们总是担心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问题。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她们呼应孩子的每一声啼哭,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难以下定决心执行自己为孩子定下的界限。这样的结果就是,她们活生生地剥夺了孩子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从跌倒和失败中学习的机会。这种不安全感和恐惧造就了一代“直升机妈妈”和“草莓儿童”。“草莓儿童”是指那些外表美丽,但是内心却很脆弱,面临一点压力就会被打倒的孩子们。

对于没有安全感、总是焦虑的父母来说,学着放手让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培养自身的依恋情感,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情感依恋只能在幼年时期养成。实际上,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情感依恋在成年之后也完全可以习得。除非母亲能从他人身上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否则她是无法从根本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消除焦虑的。

玛德琳·莱文在《教好你的孩子》中进一步阐述了依恋理论:

当父母表现出温暖、支持、稳定以及情感的协调时,孩子们才能习得安全的情感依恋。成长于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才能在未来探索世界时充满信心,在处理各种压力时信心百倍。有安全感的孩子们一般自我感觉良好,并感觉值得被爱。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那些能力不够的父母与孩子们之间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这些父母总是太过着急,自身情感不健全,难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由此一来,这些孩子与他人形成健康关系的能力就被损害了,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而且,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不是在与他人相处时有困难,就是怀疑自身。这表明,我们或多或少都可能成为我们父母的样子,用父母教养自己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总会有人说这句话,“简直不能相信,我越来越像我妈妈”。

在心理学领域,个体如何与外部世界形成关系以及个体如何感受自身,依恋理论依然很重要。然而,理论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归纳系统。在成长早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确实会形成强烈的、难以磨灭的印记。但是人的一生有无数的可能性。即使是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们也有可能在经历中逐渐成为坚定的人,比如遇到一些可靠的成年人愿意张开羽翼为他们遮风挡雨,给他们带来温暖、依靠和支持。而原本有安全感的孩子有可能因为不幸的遭遇而成为没有安全感的成人。父母的教养模式确实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影响,但不可否认,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不可控不可预见的因素也能影响孩子。要承认“不可控”三个字真的有些痛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早期的经历如何,我们都可以改变自身。[选自玛德琳·莱文《这是育儿遗传吗?真不敢相信,我现在越来越像我的母亲了》,282~283页,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12年版。]

有充分的研究表明,焦虑的潜在结果是思想僵化。父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运用某一特定的育儿方法或理论时思维僵化。当他们看到别人采用一种与自己不同的育儿方法,而且得到的成果“与预期一样”时,会感到难以接受。我们习惯于评价或是纠正别人,不允许别人有不同,又或者谴责别人没有按照正确的方式做事,陷入旧时所习惯的焦虑状态。这种类型的思维定式根植于根深蒂固的恐惧和完美主义,即使披着宽容、善良和无条件爱的外衣。我见过很多父母,孩子一哭就去抚慰,因为他们笃信哭是对孩子的伤害;我也见过很多父母逼着孩子训练,只求在比赛中孩子能获得奖牌去满足父母对“成功”的定位,他们无视孩子的哭声和请求,因为他们自信,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对孩子最好。

另外一种对情感依恋理论的错误解读是,一旦思维定式在幼儿时期形成,那么这种依恋将无法再获得。这是对人类适应能力的轻视。我和先生在教养课堂上曾经谈过一个很普遍的公式:

亲密关系+管教=顺服

恶劣关系+管教=叛逆

这是根据麦道卫博士的著作《6A的力量》提出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是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这个基础,任何依恋都不会发生,所有的限制也会被认为是控制。然而,一旦奠定了这项基础,我们就需要考虑养育的高层次情况,通过培养和管教孩子的态度和习惯,培养负责任的孩子。没有外部的压力和训练,孩子永远都不会成熟,永远保持着孩子的状态,被自身的感情和欲望所奴役。当下很多悲剧的产生都源于家庭对孩子无条件的溺爱,忽视对成熟度和负责任个性的培养,以及父母过于注重孩子外在表现是否良好。真正安全的情感依恋,是指父母足够成熟、勇敢和智慧地把爱与管教都给予孩子。

当我们的孩子还小时,我和先生对“给孩子的限制到底多严格比较合适”这样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我先生的父母从小对他非常宽容,总是准许他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这导致他总是被同龄的孩子们认定太专横和自以为是,因此欺负他。我们的孩子出生后,他决定要严格要求孩子们,这样一来,才不会重蹈覆辙,经历一些他曾经经历过的痛苦。这是我先生总结自己过去的经历得出的结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因此我没有安全感,孩子们一哭,我就感到特别焦虑。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在“界限”方面达成一致。首先,我们要检验自我,坦然承认自己的过去和独特的性格会给自己管教孩子的风格带来偏见与影响,然后卸下自己的思维定势,形成一个健康的、有弹性和有自我检讨和调整能力的育儿风格。

我从小就形成了完美主义和焦虑的性格特点。因此,当回忆自己建立依恋关系的过程时,我非常感谢那些让我有机会重建安全感的人。没有他们,我可能也变成了一位神经质的“直升机父母”。我现在仍在摸索当中,但是当焦虑冒头时,我能马上意识到。也许我的依恋经验能抛砖引玉,鼓励如今许多的焦虑父母抛弃焦虑,寻求安全和自由的情感依恋。

我重建依恋的故事

移民意味着去往一个全新的国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说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毫不夸张地说,移民就意味着新生。孩子们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过基本的日常生活。

我从中国台湾移民到加拿大是一个失败的情感依恋例子。移民后,我是当地学校唯一的华人,面临着种族偏见。我与新社区并没有形成强烈的依恋,只是很高兴能身处其中而已。

我第一个较为强烈的情感依恋是在MIT形成的。大一时,我是全校100个国际新生中的一员,得提前一周报道,由师兄师姐们照顾我们。国际事务学院的院长尤金(Eugene Chamberlain),非常仁慈、亲切,他的办公室与我的宿舍离得很近。他对我来说,渐渐成为父亲一般的长辈。很快,我活泼的个性得以在高接纳度的校园里展现,我积极投入到国际学生协会的活动之中。我有位叫约翰林的师兄,他来自委内瑞拉,是国际学生协会的主席,他带着我进入这个协会,并视我为自己的妹妹。他总是在选课、旅游以及恋爱等方面给予我建议。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我的潜力和领导素质,给我机会与他一起协调各种活动,为我提供资源,使我在大二时有机会操办了一个有60个国家学生参加的会议,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分享各自的文化。最终我成功接替他成为国际学生协会的主席。同时,我也不断得到尤金院长的帮助,要知道,他可是一个资源宝库。对他们的依恋在今天仍然在继续。从这个协会走出来的一群好友,即使已经分散世界各地,可是仍然保持着联系,关系依旧亲密。当几年前尤金院长去世时,上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去参加他的葬礼。为他哀悼的“子女”有国家领导人,世界500强企业的董事长,也有像我一样的普通家庭主妇。尤金院长一手带着我进入大学生活,他的爱和鼓励以及社团兄弟姐妹们的支持和帮助使我最终收获了友谊和接纳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自愿年复一年担任MIT的面试官,因为MIT是我的第二个家。

在这之后,我还有更多的“第二家庭”:我的婚姻学习小组,在洛杉矶的妈妈公主小组等等。我有幸遇到了带领我们前行的导师,也遇到了能一同前行的朋友,我们亲如兄弟姐妹。我们在波士顿的牧师和师母,不但主持了我们的婚礼,还带我们上了一整系列的婚前辅导课程。当年牧师开着破旧的车,穿着最简朴的衣服,与妻子带着他们两岁的女儿,穿越整个校园帮助我们。他们简直成了我和先生的家长。当我的孩子们还小时,他们的三个女儿总是陪着我们那几个精力充沛的男孩玩,这样才让我们有时间和他们一起探讨婚姻与为人父母之道。现在我们的孩子都大了,我们也为别的有需要的家庭做着同样的事情。我后来才知道他和妻子竟然都来自极富裕的家庭,但他们身上丝毫没有任何奢华生活的影子,而是默默地将时间和经历慷慨地给予如我一般需要帮助的学生。

我们来到北京也是出于一种类似于“乡恋”的情结。在动身之前,导师建议我们第一年先适应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我们的孩子进入中国当地学校学习,我们也逐步和孩子同学的父母建立起友谊。我和先生在北京找到了新的人生导师。导师和他的妻子会慷慨地和我们分享他们在中国生活的经验,以及在中国的工作之道。从导师身上,我们目睹了他们在工作中的成就,对中国的热爱以及无私的奉献。来自千乡万才公司的林光信博士夫妇就是值得我们信任的导师,他们介绍我们一家去甘肃教英语,这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形成了新的情感依恋。我们到现在还与甘肃的一些学生保持着联系。就这样,中国变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

环境和境遇带给我的力量,使我获得了足够的情感依恋和安全感,让我懂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能够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任何困难和恐惧。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在爱孩子时,不放弃让孩子养成规矩的努力,以及为了孩子能成长为有见识有担当的人,对孩子采取适当的“严爱”,这样一来,我才能保证孩子成长为与我们有共同价值观的人。

3.3 走出婚姻里沿袭的模式

原生家庭对人的婚姻有很重要的影响。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需要剖析自己原生家庭的环境,看清里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努力地走出沿袭的模式,建立自己全新的幸福婚姻和家庭。下面是几个原生家庭对子女婚姻影响的实例,希望对读者有所借鉴和帮助。

实例1:否认问题的存在

鲍勃的父母分床睡已有多年。除了必需的沟通,他们几乎不和对方交谈,并且从来不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对方的爱意。但是即使是这样,鲍勃的家庭生活仍然是安静有序的,父母没有过任何争吵。在和安娜结婚一年后,鲍勃用两个人的存款去投资朋友的一个项目,结果失败了。安娜发现此事后感到很受伤,因为鲍勃投资前没和她商量就擅自动用了这笔钱。于是,安娜搬到了另一个房间睡。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分房睡三个月了。鲍勃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道歉或试图寻找办法让两人能对这个重大的经济决策失误释怀,而是选择假装一切照常。安娜渐渐地心灰意冷,对这段婚姻关系开始失去希望。鲍勃在孩童时代养成的冲突应对机制使得他能够自如地应对父母的冷战,但当他组建自己的家庭时,他却不会正面解决冲突,不知道要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鲍勃这样的应对机制,要么会导致安娜彻底崩溃,要么会激发安娜反抗,直至失去信心,最终和他离婚。

实例2:逃避、幻想、理想化现实、假装不在乎、发呆

李强生长在一个父母每天都会争吵的家庭。如果哪一天父母没有争吵,母亲就会对父亲或他唠叨不停。对此,李强经常选择去看书或玩电脑游戏以逃避母亲的唠叨。和YY结婚后,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家,李强就会习惯性地看电视或是玩电脑游戏。看到他明明闲着却不帮忙干家务,YY感到很懊恼,于是就在李强身边唠叨。李强不但不倾听妻子请求帮助的心声,不改正自己的行为,反而越来越专注在自己的游戏上。他这种应对的机制在孩童时代,当身处争吵不停的家庭时可以帮助他避免伤害,但成人后仍使用这种机制逃避冲突,他注定会重蹈覆辙。他的逃避,使他难以享受与妻子更亲密和谐的关系,令夫妻关系日益糟糕。

实例3:压抑感受、麻木、冷漠自己、跟自己的感觉隔离

蕾切尔是家里“没人要的孩子”,总是惹继母生气。她的亲生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为了给她更多的照顾,父亲选择了再婚。父亲工作很忙,经常出差,而年轻的继母很讨厌她。为了应对这种状况,蕾切尔试着让自己变得麻木,让自己与真实的情感隔离,决定一旦有机会就远离这个家。后来,她找到合适的人后就结婚了。但她发现自己很难对自己的丈夫有很深的情感。久而久之,她的丈夫也发展出了自己的应对机制,那就是变成工作狂。由于蕾切尔选择将自己的情感隔离,无论好的坏的情感,这导致她在婚姻关系中无法与丈夫有更进一步的亲密感。

实例4:转移情绪(愤怒、忧伤)到别人身上

玛利亚的妈妈经常受到婆婆的严厉指责,丈夫却没有为她挺身而出。对此她愤怒不已,但是又不能多说什么,因而只能迁怒给女儿玛利亚。渐渐地,玛利亚也学会将她的情绪转移,将怒气都发泄在“安全”的人或事物上,诸如学校里看起来呆笨又弱小的男孩。有时在街头也能看到类似的景象。比如,在餐馆里被妻子责骂的丈夫往往会对身边的服务员发飙;因婆婆而恼怒的妻子常常会冲营业员大声指责说他们收费过高。这种应对机制可以避免重大的冲突和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家庭战争,但是同样也妨碍了冲突的真正解决以及妥协的最终达成。这种根源问题若不被解决,将会一次又一次地浮出水面,产生越来越多的挫败感和愤怒感,从而需要新的途径来转移这些不良情绪。

实例5:转移目标

电影《活着》诙谐且形象地刻画了转移目标的方法如何有效。为了转移丈夫的注意力,不让他因为儿子输光了家里的钱而动怒,妻子特意用一块湿布给丈夫擦脸。擦脸让丈夫忘记了愤怒,儿子赌博的事也不再被提起。直到有一天,儿子赌光了所有家产,全家人被扫地出门。转移目标这种方法对于孩子逃避问题也许管用,但当孩子长大成人需要面对成人世界的现实问题时,再使用这种方法就会是致命的。因为错误行为越是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就越致命。除了要学会转移目标以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长大成人后足够成熟,并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好赌的儿子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家庭为他承受恶习的后果,并开始从教训中学习今后该如何过自律的生活。

实例6:情感补偿

戴安娜一直都是个“好女孩”,但她的父亲却喜欢喝酒,因此常常因喝酒成瘾而被解雇。她的母亲一边得忍受别人轻蔑的眼光,一边还得出去做清洁工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同时还得设法去改变丈夫不良的行为。事实上,戴安娜从未有过真正的童年,因为在很小的年纪她就得一边自我照顾,一边帮母亲打理整个家庭。母亲工作一直很辛苦,因而很容易突然情绪失控而动怒,对身边的每个人大声斥责。尽管如此,戴安娜还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班里的成绩也是排名第一。她不自觉地变成了完美主义者,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高标准、严要求。后来,在她的婚姻里,她变得难以尊重自己的丈夫,因为丈夫常犯令她难以忍受的错误。她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井井有条地操持着自己的家。尽管她对这个家劳心尽力,但家里却缺少欢笑。后来有了孩子,她变得愈发焦躁,对家里的卫生过分地要求完美,甚至开始把丈夫当佣人使唤,差遣他随时待命做各种事情。不久,她的丈夫就开始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工作上,与另一位愿意耐心听他抱怨的异性伙伴共事,这伙伴能给予他妻子所不能给的关爱和友谊。不自觉地,戴安娜孩童时因照顾家庭而形成的完美主义,在婚姻关系中逐渐地将自己的丈夫推离了自己。

很多时候,拥有两种截然相反应对机制的人往往最终会结成连理。当婚姻里发生碰撞时,各自使用自己的模式去反击,这必然会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并且这种模式将代代相传,继而阻碍我们甚至下一代与心爱的人发展亲密的良好关系。

长大或变得成熟,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能够以正面、深思熟虑和客观的态度坦然面对自己负面的情绪,将之与已发生的事区别开来,并着手解决(无论它是冲突还是挑战),而不是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包围。成熟意味着有勇气及时解决难题并有责任感地兑现自己的承诺。

希望我们都能有这样的勇气来摒弃孩童时代的应对机制,努力学习沟通、解决冲突、处理问题,试着学习道歉,原谅自己和配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组建自己的家庭时也能用健康的应对手段来处理负面情绪和棘手的难题。

3.4 完美主义的特征和修正

完美主义的特征

①做错一件事后,很难不去想这件事。

②要是失败了或犯了错,会对自己很失望。

③做事一定要做到完美,差一点都不行,不然就干脆不做。

④不愿意尝试新的体验,因为害怕被拒绝,也因为没有十足的把握。

⑤有强烈的竞争倾向,很难输得起。

⑥跟别人争论的时候很难主动认错。

⑦对自己、对别人的期待都非常高,也容易自责和论断别人。

⑧认为家长对自己的期待过高,自己无法达到。

⑨常常给自己强加压力,虽然觉得很累,但还是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必须要做好。

⑩常常觉得自己“应该”如何。

[11]认为寻求别人的帮助会让自己显得软弱,宁愿靠自己慢慢摸索。

[12]即使很多人都放弃了,还继续试图完成这件事。

[13]很难彻底完成一件事,因为不断修正。

[14]要是别人做错了,觉得有必要去纠正他们。

[15]对自己或别人都缺乏耐心。

[16]对别人的要求和期待很敏感。

[17]经常为自己制定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18]很介意在别人面前犯错。

[19]项目开始前常常拖延,因为惧怕失败。

[20]永远不能满足。无论获得什么成绩,总觉得“不够”,很难知足。

[21]有强烈的控制欲和倾向。

[22]心态长久焦虑,总担心事情做不完,做不好。

[23]看事情很悲观,总是抱着最坏的打算,怀着负面的期待。

[24]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挣扎和痛苦,所以会回避风险。

要是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现象,你已经有比较显著的完美主义倾向了。不及时有效地处理这种倾向容易导致忧郁症、婚姻问题,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甚至走到极端——自杀。

如何修正完美主义

①接纳自己原本的模样,学习去爱真实的自己,而不是爱一个你认为你应该成为的那个人。

②当做错一件事以后,勇敢认错,从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提醒自己:我没有必要十全十美,因为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然后不要再去想这件事或为错误继续痛苦,让发生的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③容忍与接纳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一颗钻石用独特的瑕疵证明它的真实,因为每一颗钻石都有独一无二的瑕疵。要是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模一样的美,世界肯定很单调,很无聊。

④尽量只要求自己在非常在乎的一两个方面做到卓越,其他的方面让自己“足够好”就可以了。当你放低要求,不再追求十全十美,你会发现自己的出错率也降低了。

⑤寻找一个能够鼓励自己、支持自己的社交圈。朋友们会帮你知道,你是否对自己或某件事的期待过高或不实际。他们也能够帮助你建立自信,帮助你停止自责。

⑥认识到你的任何进展都是在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建立实际、可衡量的小目标,清楚自己不可能短短一两天就能马上改变,允许自己慢慢地进步。

⑦把眼光放在位于终点的目标,而不是一味要求有个完美的开始。让“一次进步百分之十”成为自己的小目标,不是一下子就百分之百。

⑧要是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或内心自责的声音,你需要去寻找一个专业人士来帮助你,避免日益陷入忧郁的状态。很多人都偶尔需要外来的帮助,这很正常。要是你封闭了自己,不主动寻找帮助,很难让自己走出完美主义控制下的阴影。

3.5 意外的收获:跟随自己的价值观

现在的中国父母很“焦虑”,因为我们大都只有一个孩子。在无法参考过去时代经验的环境里,在西方理论不一定全部适合国内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摸索新方法。以前大部分父母有好几个孩子,要是第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失误,还有老二老三可以纠正改进。而如今,唯一的孩子就不能失败,也没有失败的空间。矛盾的是越不能失败,越有更多让人担忧的现象:孩子一出生就要去著名幼儿园报名,幼儿园有考试和面试;小学生们的时间被课程挤得没有游戏空间;中小学生严重缺乏睡眠,体育、音乐、美术课被轻易取消,被题海代替;学生肥胖率和网游上瘾人数日益增加,视力问题和留学的低龄化日益突出……

我和先生也是在这种环境里养育我们的三个孩子的。我发现,周围人群的速度越快,我越需要慢,甚至停下来,思考大家正在疯狂奔跑的方向是否是我们所要的。我常常在试图看得更远一点的时候,发现大家正在恐慌奔跑的前面就是悬崖。当我们做了让周围朋友担忧的、逆社会潮流方向的决定后,却发现我们获得了意外的收获。指导我们前行的指南针不是随着社会流行做法而飘忽不定,而是根据我们内心的价值观。

我们认为夫妻才是家庭的中心,而不是孩子。在为孩子做出教育的选择时,我们以“父母”为中心,尽量不因为孩子而换工作、搬家、买车、买房子。我们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策划家庭该走的路,坚决不过度消耗家庭的资源,给我们带来过大的压力,给孩子带来不实际的期待。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当孩子看到我们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时,他们能够效仿我们为人处事的心态和品格。

为母校MIT担任多年的面试官,纯粹是出于我的兴趣和热情,是完全志愿的。但是站在面试官的角度看教育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也帮助我对养育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特洞察。在我的人生中,最美好的收获都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和价值观、逆社会潮流的决定带来的,决定的结果让我们全家受益。人生没有公式,我建议父母们多多聆听自己的心声,走少有人走的路。

只要全家在一起互相陪伴,就会发现一路的风景多么美好。教育的过程比终点更值得庆祝与享受。只要我们在一起,就能够怀着感恩的心回忆过去,坦然无惧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因为我们不孤独。

以下是我们林家的10个核心价值观。你们有机会坐下来一起讨论你们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了吗?

①敬畏上帝

②以别人为中心

③感恩心态

④谦卑/容易受教

⑤祈祷的生活方式

⑥负责任

⑦根本的信心

⑧跟随圣灵的带领

⑨顺服上帝

⑩内外一致的正直

3.6 父母要支持哪种教育体制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萨莉·克拉克森在《母亲的使命》一书中说,儿女原本是上帝在婚姻中的祝福和一种托付,而现今,一旦孩子只是为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或只是由于性行为导致的副产品,那么,在教育这项既实际又艰难的工作中,父母就会推卸责任,孩子的价值观培养、智力开发、沟通和情绪调节等就会缺乏,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也就随之缺失。

这是我所读过并经常参考的有关母亲的最好的书之一。在我逆大众流行的教子观念而行的亲身经历中,它给了我宝贵的帮助。当时流行的观念认为,我选择陪孩子待在家里度过他们的幼年,纯粹是浪费我在MIT所受的教育。

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人选

曾经和朋友一起吃饭,她给我讲了她一个朋友的故事。那个朋友和她十来岁的孩子矛盾重重,于是她决定把孩子送往加拿大去接受“更优良”的教育。然而孩子根本没有学习和读大学的欲望,父母的建议、威胁、说理或是哄骗对他也都没用。是孩子的过错吗?我说,如果父母都是忙碌不堪的职场人士,那结果就会是这样。

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悲剧。许多忙碌而成功的父母认为,孩子成功的关键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更好的教育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钱来支持)。令我困惑不解的是,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是抚养孩子最合格的人选,这些聪明人却并不自知,他们把最宝贵的孩子托付给习惯溺爱孩子的祖父母或“职业看管人”,或者干脆把孩子送往一个“更先进的文化”中接受教育。谁更爱孩子多一些?是他们自己,还是保姆?保姆可能没有什么教育背景,也没有什么家庭使命感。把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打发到美国或欧洲,就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让他们突然之间就愿意听父母的话了吗?

在有孩子之前,我和先生花许多时间帮助“太空小孩”,比如为一些只身住在洛杉矶的孩子们提供咨询帮助(他们的父母在亚洲工作)。我们看到了整整一代聪明又有天分的孩子的挣扎和困惑:为什么声称爱他们的父母,却不想花时间和他们相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无非就是好成绩。我们听说有这样一位极端的母亲,她的儿子因为没被伯克利或者斯坦福大学录取自杀了,在葬礼上,这位母亲站在儿子的棺材边说:“如果他不能进入伯克利或者斯坦福,他最好还是死吧。”她听不到孩子内心的哭号,甚至在儿子因母亲对他的拒绝而奔赴死亡时,这位母亲仍然无动于衷。

我的求学经历

我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的,祖母认为我和两个妹妹不值得受教育。父亲作为家里的长子,注定要继承一个庞大的企业。他的想法不像祖母,他把我们送到加拿大读书,那时我们身边没有其他华人。父亲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但要汲取两种文化的精髓,并化为己有。我在对有色人种存有偏见的英国文化中长大,逐渐形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不认为哪一种文化更高级。现在我住在北京,在这里我反倒发现了一种让我烦恼的大众倾向——认为一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好。父母在因孩子的教育问题面临各种选择时,这种倾向尤其显得真真切切。在嘈杂声中,他们或者支持这种教育体制,或是支持那种教育体制。但我认为,最好的教育体制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选择的,如此一来,父母和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成了伙伴。

不要将问题两极化为东方和西方,我相信不管孩子是在哪种教育体制中长大的,他都可以成功。在此,我引用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的一段话:

在本书以下部分,我们会持续运用中国二元哲学里的阴阳太极图。我们特意选择这个象征符号代表高瞻远瞩的公司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些公司不用我们所谓的“非此即彼”来约束自己——那是一种不能轻易接受矛盾的理性观点,认定两种表面冲突的力量或理念不能同时并存……此处我们不只是谈论平衡。“平衡”意味着中庸路线、彼此各半。高瞻远瞩的公司不在短期和长期之间寻求平衡,追求的是短期和长期都有优异表现……

不合理吗?大概是吧。罕见吗?不错。困难吗?绝对。可是正如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点明的,“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动能力。”这正是高瞻远瞩的公司具备的。

在整个自然界中,你会发现同样的矛盾现象:光既是粒子物质又是波能量,量子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充满了这种矛盾现象。生活与自然是一幅充满“并且”而不是“或者”的画卷。我认为只有一方面存在,另一方面才成为可能。没有自律(在东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就没有真正的创造力(在西方被高度提倡的品格);没有竞争(东方式的)就没有合作(西方式的);没有坚韧(东方式的),激情(西方式的)只是浪费情感,然而,没有激情的纯粹坚韧将把一个人的生活引向无趣和枯燥;没有自我认知(西方式的),谦卑(东方式的)将变得空洞,而离开了真正的谦卑,自我认知将变成自私。

凯文的两种求学经历

凯文在汉语教学的北京当地学校待了四年,然后去了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校读高中。凯文是我三个孩子当中最有想法也最健谈的,在上高中的第一个学期,我经常和他交流。他告诉我,他四年前刚进入汉语教学环境时,虽然那时他根本不认识一个汉字,也没有从其他地方了解中国文化,但相比起来,他这次进入英语教学环境的调整更加困难。因为北京本地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善,乐于助人,他在适应和融入陌生环境的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真心实意的帮助。而在国际学校,基本就靠自己了。

凯文还告诉我他面临的诱惑与挣扎。西方的中学是由受欢迎的孩子统治的,那些受欢迎的孩子并不一定是聪明的学生。这些人可能是“帅哥”或运动员,还有比赛中做带领、为运动员加油的漂亮的啦啦队队员。而在凯文所在的国际学校,受欢迎的孩子是乐手和重金属音乐爱好者,这些人炫耀着油亮的长头发,看上去他们的精神似乎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太空飘浮。这就出现一种普遍的“降低标准”,在此影响下,那些对各种事物能发表独到见解的孩子会因为太有头脑太聪明而被别人认为很“愚蠢”,装痴扮傻的风气反而大为流行。学校,只为达到最低的期待做基本的、少量的努力。

当时作为学校的新生,凯文急于和受欢迎的孩子打成一片,因为他自己本身是个吉他手,并有自己的乐队。不过,他特别关注那些易于被忽视的人。很快,凯文发现自己既和那些受欢迎的人交上了朋友,也和那些不受欢迎的人交上了朋友。但是他能感受到游走在两个圈子之间内心的挣扎。

更复杂的是,凯文所有的朋友都有稳定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凯文很挣扎,他要抵抗这种影响——仅仅为了避免被贴上“不正常”(变态)的标签就把自己和某个女孩连在一起。他告诉我,他有时真怀念在本土学校读书时的那种简单天真。在那里,种种事情规划明确,界定清晰,也没有彼此不相往来的朋友圈。

正如凯文所说,诱惑和挑战在国际学校更加微妙。对一个学生来说,国际学校更容易迷失自我,更容易屈服于同伴的压力,变成他们本不该成为的某种人。

不过,在国际学校,他有探索新事物、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空间,并能因此得到鼓励。但在本土学校里,他被要求把注意力只放在书本学习上,在某一科获得某种成绩,而不是放在动手学习和发现的过程上。然而,国际学校的自由同样是把双刃剑,获得更多自由的学生,有一部分人把它用在了喝酒和无所事事上。

通过凯文的经历,你是支持本土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呢?

3.7 让家庭与学校互补

美国2011年在社交网站上最常被分享的40篇文章中,排名第二的文章是《老师真的想告诉父母的》(What Teachers Really Want to Tell Parents),文章里收集了老师给父母的各种建议,做出了四大总结:

①老师是教育者,不是保姆。

②不要为孩子制造借口。

③要是你不尊重孩子的老师,如何教孩子尊重他的老师?

④我们是老师的教育搭档,不是审判者。要是父母不好好对待老师,只会让最优秀的老师离开教育,而剩下的只是“不惹事”的保姆。

我曾在新浪微博上转发了这四个建议,引起了大量争论,有人质疑我是否了解中国国情,是否知道真的有很恶劣的老师存在。然而,在北京多年,这些我还是了解的。我也认识很多对教育充满热情和理想的老师和校长们,确实有优秀的老师因为对教学环境灰心或遇到态度恶劣的学生父母而离开教育事业。我面试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申请者,我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跟学校都有着积极的关系。习惯跟学校对立的父母会把自己的不满从一个学校转到另外一个学校。不满的原因不同,但是不满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改变。

如今在城市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选择,就近入学,考进重点学校,自费读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甚至出国寄宿。在北京等地还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探索在家上学的道路。无论父母选择哪所学校或者哪种教育体系,都有可以抱怨的空间,但是也一定有可以称赞的亮点。

我观察到,被美国一流大学成功录取的中国孩子们,分别来自于不同层次或类别的学校。他们的父母虽然对学校有不满,却怀着积极的态度陪伴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跟学校对立,对学校教育的方式表达强烈不满。我也观察到,无论在哪种学校,这些孩子的父母们都善于用他们的优势和资源跟学校互补,就像夫妻在婚姻磨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一样。

教育的最根本功能是育人,而老师是育人的主体,因此学校里最重要的是师资,而不是学校的硬件或使用什么教材,采用什么教育理念。在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习背景的时候,研究者们发现有五位物理学获奖者是纽约同一个高中老师教出来的。洛杉矶著名的五年级老师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quith)所在学校的学生多来自新移民或贫困家庭,但他的学生几乎全部进入了好大学。他的学生自愿早上6点30分就来上学,不仅学规定的语文、数学等课程,而且自己组建乐队和剧社。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一个人能够在小小的空间里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刚来北京时,我们选择让孩子进入北京本地学校读书,因为我们无法教他们汉语。我们没有抱怨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因为可以在家里弥补,我们尽力利用学校的优势让孩子受益。本地学校功课繁忙,我们尽力帮孩子争取更多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玩耍和发展个人兴趣。到了国际学校作业不多,我们教他们管理时间,获取更多的做题机会,打好基本功。

孩子该走怎样的教育之路,父母拥有选择权。所以父母需要对自己有了解和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成长。每个家庭的选择不同,因为每个家庭的优势和弱点不同。盲目跟从别人或社会流行去选择学校,只因担心被别人赶上或被潮流淘汰,是最不理智的。相反,了解自己的家庭,根据自身优势去选择,虽然会遇到周围人的不理解,甚至反对或耻笑,却是最聪明的选择。

认识自己,认识孩子,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去选择能和你们互补的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个再美好不过的礼物。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把关者。孩子要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不在于学校,而是父母。

同类推荐
  • 富孩子的赢配方

    富孩子的赢配方

    本书以童话形式,将儿童成长过程中涉及的全方面的财商知识以活泼生动的语言融入曲折有趣的故事中,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符合目前全社会关注儿童财商教育这一天形势。每节的小故事可以独立成篇,同时又以小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线,贯穿全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合小读者的阅读爱好,同时也不失为家长和老师课余培养孩子财商的辅助工具书。本书将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教育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一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等教育思想巧妙地隐含在故事中,避免了因语方枯燥乏味而使儿童了无兴趣的弊端。
  • 妈妈讲给妈妈的故事

    妈妈讲给妈妈的故事

    人生路上,你是不是常被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困扰?生活的迷茫、职场的紧张有时候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也许本篇文章的经典励志小故事和哲理小故事能缓解你的压力,同时给你一点启发,一些感悟,这些励志故事和哲理故事为你的成功指明方向,提供动力,激励……
  • 帝王将相家训

    帝王将相家训

    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自小便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且涉世较深,深知个人功名与家庭兴盛得来不易,因而他们把家庭教育看得很重,例如教导子孙要刻苦学习、安分知足、节俭持家、孝顺父母、友爱兄长、谨慎处世等等。
  • 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

    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

    《给孩子幸福一生的励志书》是一部以全面提升中国家族教育水平和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常识、呵护孩子的梦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引导孩子求知好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给孩子一个健康心理等方面着手,以经典的教育故事为主体,探讨了家族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凝炼出了闪光的教育智慧。这不仅是一本献给所有父母的教子课本,同样是一本所有家长的修身指南,更是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
  • 平民教子经

    平民教子经

    该书从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入手,通过事例,分为“要成龙先成人”等10个专题从正反两方面汇集了前人教子的经验。
热门推荐
  • 梦醒时分的那一刻

    梦醒时分的那一刻

    在现实生活中的邢星,总是做一些奇怪的梦,直到他来了,这一切,慢慢世人皆知....
  • 帝宠六宫:本宫是宠妃

    帝宠六宫:本宫是宠妃

    她墨媣凊一朝太傅嫡长女。一朝入宫等待她的会是一世恩宠还是等不完的阴谋诡计?一朝为妃太傅府又是新的面容。什么姨娘?竟不把母亲放在眼里,谁知庶弟庶妹接连出生。欺负我墨媣凊的人那就试试看!什么皇后的陷害?姨娘的不满?她墨媣凊通通不放在眼里。
  • 静默之铭

    静默之铭

    闺蜜的一个玩笑让本该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在一起了,然而闺蜜也喜欢上了那个他。“为什么?她到底哪里比我好?”“……”“如果当初撞到你的人是我,你会喜欢我吗?”“对不起”“我懂了”既然你对我无情就别怪我对她无义了
  • 开挂宿主总是不在线

    开挂宿主总是不在线

    1v1甜宠系统:宿主,你的江山,你的霸业,你的王呢?!!!宋歌打了个哈欠,拍拍睡得正熟的人,“在这儿呢!我家宿主明明是大佬,为什么还要装萌新,是欺负它吗?一脸懵逼的男人脸色瞬间阴沉,“你想欺负它?”宋歌挑眉,“我负责欺负你,你负责打江山,创霸业,还有成为我的王。”
  • 我和大圣的三世情缘

    我和大圣的三世情缘

    ‘我原本以为我会孤独一生,但遇到你之后我才发现,这是缘分未定。’第一世,我本为花果山一个小小桃树,看着你成为齐天大圣,成为斗战胜佛,我也想出去闯闯,可是我寿命将至,已无精力。第二世,你下凡历劫,我只是一个和你有渊源的凡人,不值一提。第三世,我和你平起平坐,倾城绝色,就在这里,打开我们的故事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冰山酷爱:魔女饲养法

    冰山酷爱:魔女饲养法

    他大概是第一个从相亲会场被赶出来的亿万富豪。然后,他拣到了一个从天而降的少女……她是异界光明阵营里唯一精通黑暗系魔法的天才魔法师,亡灵魔法光明魔法全不在话下。一次失败的魔法研究将她自己送去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的天空没有龙而是飞机,那里的铁盒子里还可以放出影像!于是当冰山酷总撞上腹黑魔女,就只有天雷勾动地火,撞一个火花四溅、暧昧丛生。——“光明系魔法?黑暗系魔法?还有命运系的大预言术?你到底是什么人?”——少女舞动着法杖,露出一个坏坏的笑容:“你猜~”
  • 双生错恋

    双生错恋

    初见,一黑衣背影万里江山如画,不如卿之华容许是前世姻缘,今生孽缘纠缠黑衣是你,白衣是他双生的面庞,我错认了爱他喜梨花,喜白衣,我喜他知他不是你,我便去爱你两情相悦,两心相交,身相依,爱相连一句承诺,一场婚新娘是我,新郎非你意外生子,结局惨死杀我的人是你,一剑穿心一千年,他养我,你等我重归于世,不识你他是师父,我所爱之人你我陌路可怜天公不作美双生子与双生花前世记忆在小妹身上而今生你错认了我,我错爱了他你和他所爱所念之人都是她而我,只是一个多余之人“流浪,别跟着我,娘想静静。”“三哥,我不要你用尽生命保护我!”“溪哥哥,玘梦是个好女孩。”“花心姐姐,你怎么没有胸呢?”“司无颜,你就是不要脸!”两人与双胞胎之间的两世纠缠,爱你的颜?爱你的性格?爱你的过去?爱你的现在?过去干我何事,现在的我爱现在的你!“我只爱你!”便是我今生的执念!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