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203300000003

第3章 千里别,风雪一身

十年,凄凄南柯梦

第一次离家远行,第一次漂泊在外,他还只是稚嫩的孩童,却不得不用大人的神态武装自己,坚毅地走在路上,把思念埋在心间,把心事锁在骨髓的最深处,不让人轻易触碰到那片柔软。

白家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也不算什么富贵人家,父亲白季庚兄弟五人,大都是七品的小官,生活并不十分富足,但可保衣食无忧。乐天在叔伯兄弟间排行二十二,他小小年纪,避难江南,投靠的是任溧水县令的从叔父白季康,以及他任乌江主簿的十五兄,还有其他一些在江南任职的白氏族人。

同为白氏族人,他们给了乐天很好的照顾,给他提供了不错的物质条件,但他们到底只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如何抵得上十一年来关怀备至的父母至亲?乐天日日思念着远在符离的父母兄弟。

可是他回不去。北方的战争仍在继续,如火如荼。那年十月,朝廷派遣增援襄城的五千泾原军在途经长安时发生兵变,唐德宗于仓皇间出逃,泾原军首领占据长安称帝。十二月,李希烈攻陷汴州。这一切对唐政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德宗兴元元年正月,王武俊、李纳、田悦见称王并无多大利益,便自去王号,归顺唐朝,恢复唐职。只是这并没有给乐天带来多少归家的曙光。二月,一位名叫李怀光的朔方节度使叛唐,北方重新陷入战乱的旋涡。

他只得继续留在江南,只是这一留,便是十年。十年,在这未经战乱的远方,在这一派繁荣的富庶地,他无心喜欢西子湖总相宜的淡妆浓抹,亦无心赏钱塘江“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的大气磅礴,更无心观虎丘山的“江南丘壑之表”。

楼台亭阁,小桥流水,一座座巧夺天工的杰作,一幅幅湖光山色的优美画卷,这赢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的江南水乡,却无法填补一颗漂泊他乡的空虚少年的心,无法慰藉羁离之苦,只会常常勾起他无限的乡愁。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那一年,他十五岁,写下了这首《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诗中寥寥数言,却凝集着化不开的思乡之情,映照出江南游子内心的苦闷与惆怅。

故园的风景被绵延万里的楚水吴山阻隔,至亲骨肉,天各一方。孤单旅居江南的少年,抬头北望,却再也见不到那熟悉的天空、熟悉的景致、熟悉的人。那亲近的家乡人,在哪里才能寻到归处?只能靠鸿雁传书,聊寄思乡之意。

长在书香门第、从小便接触诗词歌赋的乐天,仿佛天生就有用诗文托怀的才华。漫游江南十年间,他观百姓疾苦,阅博文诗书,情到深处便挥洒点墨,一首首文采与情感兼具的诗作便应运而生了。

那时他只是一个无名的小孩子,虽然才华横溢,却无法出人头地。韦应物、房孺复等任职于江南的大文豪,让乐天很是羡慕,他多想与他们一起,把酒言欢,赋诗写词,抒发情怀,但却苦于自己只是个无名小卒,一直寻不到契机。

他曾在宝历元年所作的《吴郡诗石记》中写道:“贞元初,韦应物为苏州牧,房孺复为杭州牧,皆豪人也。韦嗜诗,房嗜酒,每与宾友一醉一咏,其风流雅韵,多播于吴中,或目韦、房为诗酒仙。时予始年十四五,旅二郡,以幼贱不得与游宴,尤觉其才调高而郡守尊。以当时心,言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

因其幼贱,不能与敬仰思慕的文豪游宴。那一刻,乐天知道出人头地何其重要,他要出人头地,哪怕谋得苏、杭一郡也足矣。游历江南,他慢慢改变,慢慢开始知道进士之名,慢慢想要苦读诗书。

他有一首《望月有感》,诗云: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人隔五地,明月共对,五处相思,同一情怀。这是一个思乡的日子,亲人们一定在各自所在的地方思念着彼此。就像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家是一个让人温暖的地方,而那里最让人留恋的不仅仅是关于山山水水的记忆,更是与亲人们朝夕相处的那份亲情。

离家之后才知道珍惜相聚的时刻,年少轻狂,不知道家人的可贵。弟兄们从小一起长大,从来没有别离这么久,不知道他们过得是否安好。

不如归去,可是如何归去?十余载,泪沾巾。多少次午夜梦回,乐天总是在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不知家在何方。

山清水秀的江南温柔地,吴侬软语,却化不开乡愁,解不掉思念,而在病中时,这份思念便愈加迫切,愈加强烈。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这首《除夜寄弟妹》便是乐天于病中所写。那份细水长流的忧伤之感,深深刻在这首诗里。他因思念不能寐,导致百忧生,又因百忧生,滋生出更加绵延的思念,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相见,他在等着相见的那一天。

漆黑的夜,让人看不见尽头。太阳渐渐落下去的时候,黑暗就开始侵袭着世间的一切,它无孔不入,没有任何一个角落可以拒绝黑暗的光顾。只有那微弱的烛光可以给恐惧的人带来些许安慰。

他曾经收到家里的信笺,得知母亲又生下了一位幼弟,取名白幼美,小名唤作金刚奴。那时他还小,不知金刚奴为何意,但却对弟弟的小名儿很感兴趣,他专门查阅书籍,才知道“金刚”意为“金中最刚”,有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之意,是佛教中的一个护法天神。“奴”字多指女子,但也可以形容小男孩儿。

他对这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弟弟很感兴趣,他多想回家去,去逗一下这个刚刚来到人世间的幼弟,摸摸他胖嘟嘟的小手,亲一下他粉嫩的脸颊。可是北方的战事仍在继续,他不能回去,他回不去。

这份无能为力的思乡之情,总是在夜深人静时向他袭来。他多想大醉一场,忘记那让人窒息的苦闷,哪怕是暂时忘记也好。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酒醒时分,那思念更加来势汹汹,让他毫无招架之力。

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

夜深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

酒精,只能给人片刻的麻醉,终究无法冲开积在胸中的愁绪。深夜酒醒,愁思仍在,不消反增。如何才能抑制住这份怀乡恋家之情?如何才能排解心中的苦闷?如果一切的一切只是南柯一梦,那该多好。

只是一切都不是梦。旅居江南十载,他无时无刻不在思恋着自己的亲人与故土,奈何兵荒马乱,交通不便;奈何经济拮据,返乡之愿难遂。他无奈,他苦闷,本是翩翩少年,却不能过得开怀,再加上体弱多病,他的心更是凄凉一片。

但是这份凄凉,这段长期的漂泊岁月,使他接触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的劳苦大众。他把他们的疾苦看在眼里,对他们有着深深的同情。而这份同情,在他的人生阅历中慢慢升华为一份更加深沉的情感,成就他写出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为劳动人民呼吁、控诉的诗文。

人只有经历挫折才能变得更加成熟。有人说:幸福与不幸相伴而生,对待事情的态度决定了结局。他深入而广泛的社会接触,他深刻的现实体验,使他很早便没有了稚气,长成了深邃的男子。世事万千,一切皆在变化之中,历史的车轮碾过,从来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我们看见的永远都只是结果。

生逢乱世,总有些无可奈何的凄凉,十年的苍凉,十年的成长,十年的形单影只,十年的离群孤雁。漂泊在他乡的人儿,就像池塘里的蓬草一样,随着秋风摇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停止。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只希望这一切能够快一点儿结束,他只希望团圆的日子快些来临。

只有经历了刻骨的生离死别才知道生命的可贵,只有经历了战乱才知道和平的美好。十年,他的那颗漂泊已久的心染上了太多风霜,可是那颗心仍然在炙热地跳动,那里写满了对团圆的向往,写满了对和平的渴望,写满了至爱大义。

长安,初至荟萃城

长在流离岁月里的少年,漂泊在世间,任云卷云舒,看沧桑变化。

十六岁,热血的年纪,翩翩的少年,心里装着的总是满满的梦想和抱负。那一年,乐天怀揣着憧憬和希望,来到了唐朝国都——长安。

他不是名门之后,也没有深厚的背景荫庇,更没有财力铺平前路。他只是长于小户人家的儿子,父亲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官,没有多大的权势,也没有什么影响力,虽可保衣食无忧,却再不能给予他太多别的东西。功成名就,凭借的只能是他自己的才华和奋斗。

孤身一人在江南的日子,使他睿智和成长。他和那些空有抱负、高谈阔论的年少公子不同,他知道机会的重要和现实的残酷,他懂得如何为满腹的才华寻一个用武之地,他要到繁华的都市去,到一个人才荟萃之地,施展经纶之才,期待遇到一位识得千里马的伯乐,给予自己实现“兼济天下”抱负的机会。

那时自封为“天下都元帅”的叛军首领李希烈已被部下毒死,于是他趁着淮西战事渐渐平复,趁着那根紧绷的战争之弦稍稍松弛,前往那繁华的国都,进行一段追梦之旅。

当时的长安城,流光溢彩,是名副其实的繁华世界。那里的巷弄街道,纵横交错;那里的楼阁宫殿,星罗棋布;那里的房舍屋宇,鳞次栉比;那里的红男绿女,意气风发……

那里不只是唐王朝的国都,更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按行业分类的有秩的商店,琳琅满目间写满豪华:绫罗、锦缎、刺绣,华丽间透着大气;铜器、铁器、陶瓷,精致间透着特色;还有古董店陈列的各朝各代的稀奇宝贝;不远万里从西域运来的葡萄等少见水果……一切应有尽有,想到的,想不到的,都可以寻到踪迹。

从淳朴的新郑小城,到秀美的符离小镇,再到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他看惯了小家碧玉的静谧闲适,第一次来到这熙来攘往的长安城,迎面的气息给他陌生、新奇、兴奋之感,原来这便是天子脚下的皇城名都,这便是名不虚传的荟萃城。

只是他不能沉醉在这令人炫目的繁华间,这里的热闹,这里的车水马龙,这里的喜笑颜开,熙攘欢乐,都与他无关。他看着轿子里在人流中穿过的夫人,看着骑着骏马飞驰而过的壮士,看着敲锣打鼓热闹经过的送亲仪仗队,突然觉得空添了几分寂寞,只因这里的热闹没有属于他的一份。

他一个人走在这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偶尔停下来看看,那是一种闹市之中的孤独,因为一切的热闹都与自己无关,他仿佛只是这热闹中的局外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也没有人在意他的喜怒哀乐,他就只有自己,一个人走在长长短短的巷子里。

他想要成为这份繁荣的局内人,他想要在这个国都站稳脚跟,在出仕入仕间有所成就。初至荟萃地,他要寻的便是这样一个契机。

他要去拜谒当世享有盛名的大诗人顾况。顾况,一个才华横溢的名士,宰相李泌的挚友,朝廷的著作佐郎,掌管着国史编撰和重要文件起草的工作,在朝野间也极负盛名,求访之人常常踏破门槛。只是他是孤傲清冷的性子,对徒有虚名的攀附之徒瞧不上眼,虽然宅院常常门庭若市,他却很少赞誉他人。

乐天神色庄重,仔细地整理衣袍,小心翼翼地把要带去的诗文藏在袖筒里。他想要得到这位前辈的指点,也想要得到这位名士赏识的荣誉。只是他知晓顾况的秉性,内心不免带着几分忐忑。

他只是初出茅庐的少年,虽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孤勇,但终究容易让人瞧不起。当顾况听到一副谦逊之色的来者名曰“白居易”时,便戏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顾况的不屑之意溢于言表。一个无名后生,居然敢叫“居易”二字,是不懂生活的艰辛还是不知存活的不易?京城长安,物价昂贵,在这里居住谈何容易!

乐天将那戏谑之言真真切切地听在耳里,却恍若不知其中的调侃之意。他拱手鞠躬,表现得更加谦逊,但颇有几分不卑不亢地说:“大人说的是。不过,我这次来长安并无久居之意,只是为了向大人献上拙诗,敬请大人不吝赐教。”

说话间,他从袖筒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诗稿,毕恭毕敬地呈到顾况面前。他知道顾况虽然孤傲,但却是爱才之人,只有出彩的诗文才能让那不屑的戏谑之言不攻自破。

顾况随意地翻阅着诗稿,很是漫不经心,但当他看到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眼睛璀璨生辉,不知不觉间已吟咏出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他仿佛看到了那郁郁葱葱的小草,虽然曾经被人践踏,被寒冷摧残,被烈火焚烧;虽然曾经荒凉一片,受尽折磨,最后被茫茫的白雪轻轻掩藏,但春风吹过,又是一番极富生命力的景象,宛如雄赳赳、气昂昂的百万雄师,既有柔弱的美丽,又有侵蚀万物的气魄。

这首送别诗,白居易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用春草繁茂,指友人间的绵绵深情;用古原野草倔强求生,指自身的顽强不息。全诗言简意赅,用典贴切而巧妙,极好地显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顽强的秉性。

对眼前的少年,顾况仿佛懂得了几分,原来他并不是虚有其表的公子哥儿,当即对他刮目相看。

顾况说:“白公子有如此高的诗才,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久居长安,就是久居天下又有何难!老夫刚才的话不过是句玩笑话,请白公子不要介意。”

风儿轻轻地吹动着小树,嫩绿色的新芽开始慢慢冒出小脑袋,蠢蠢欲动,准备长出翠绿色的枝条和新叶。春雨贵如油,细细的雨,轻轻地落下,就像是水汽一般,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这是在下雨。

在顾况的赞誉下,白居易的诗名开始大著于世。他找到了那个契机,在荟萃城长安的首次亮相非常之成功。顾况身边的朋友也开始知道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以后的前途自是不可限量。

顾况的赞赏对乐天的年轻心灵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他更加发奋学习,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一直坚持每日挑灯夜读,不敢有所懈怠。

十七岁那年,乐天作了《王昭君二首》,没多久便在长安城广为流传。人们争相传抄,更使他名噪一时。那年夏天,长安城天气热得很是高调,聒噪不已的蝉,倦怠的树木,盛夏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汹汹而来,就算空坐在房间里都会汗流浃背。

相传,难耐酷暑的乐天很需要冰块降温,奈何冰块在炎热的天气下极其抢手,价格也很是昂贵。他并没有太多钱财买冰块,但卖冰者认得他,也仰慕他的才情,便任其装取,分文不收。他如孤雁般飞临繁华地,如今,这天子国都下的热闹终于有了他的一份,他成了长安人很是喜爱的年轻诗人。

一切开始慢慢走向正轨,只是生活艰苦,再加上不分日夜的刻苦攻读,终于,劳累拖垮了他的身体。来到长安城的第一个除夕,热闹的都市更加热闹,只是这份热闹却触动了他心里最脆弱的地方。“每逢佳节倍思亲”,华灯初上的夜晚,他因病无心出游,只能靠家书慰藉一颗失落的心。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他叹了口气,挥笔在展开的宣纸上写下这样的诗句,这一刻,初来长安的那份寂寥感重新回到心间。

十八岁,转眼将是弱冠之年,只是这一年,乐天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几乎夺去了他的生命。他无奈地写道:“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

本是壮志华年,本应意气风发地奔走奋斗,可他却只能在床上辗转,这是何等之孤独,何等之沮丧!

长安城这样的繁华之地,乐天这一介清贫书生想要长久居住,是何等不易?这时他接到了父亲的家书,原来,战乱之下家里的生活日渐拮据,已无足够的财力维持他在长安的开支。

灾荒连年,物价飞涨,繁华的都城只剩浮夸的表象。此时此刻,在冷酷的现实面前,他终于真正体会到了那所谓的“居大不易”。那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的苦涩滋味,真可谓五味杂陈。

他终于明了,“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在这荟萃城里,仅仅凭借才情诗德,没有仕途功名,很难功成名就。五尺男儿,却仍要家人供养,他只觉惭愧难当。

初至长安,他内心激荡,带着满怀的憧憬。可如今,他要离开了,长安城记住了他的名字,只是过不了多久,这名字便会湮没在熙来攘往的潮流之中。

总有一天,他还是会回到这繁花似锦的荟萃城,带着真正的功名。

归家兮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游子的一颗思乡之心,谁人能懂?伊人醉,梦里千遍轮回,只恨时光难退。想念,有时候宛如冬日的暖阳,让人心生渴盼,这份渴盼,有时会像脱缰的野马,一心只向着家的方向狂奔。

德宗贞元四年,白季庚在徐州的任期已满,朝廷便将其派遣至江南改任检校大理少卿兼衢州别驾。乐天刚从长安城回到江南,便收到家书,得知父亲即将南下的消息。那一刻,他怔了许久,仿佛无法解读父亲洋洋洒洒的文字间传达的意思。

父子情,相思意。一晃间,未见亲人面已有六个年头。六年,说长不长,但其间的岁月却是难挨的分分秒秒。乐天百感交集,从此以后,他不再是孤身一人,父亲即将来到他的身边。

父子的相聚,在他的梦里演练了太多太多遍,只是幸福来得太过突然,来得太过真实,猝不及防间,触动了他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他多想让父亲看到自己这六年的成长,六年的阅历,六年的学识,六年的人生思考,还有六年的报国之志。

他的心回归到从前,仿佛找到归属般放下了所有的防备。原来在父亲面前,他仍然是那个稚嫩的孩童,他只想让父亲看到一个让父亲欣慰骄傲的儿子,只想把六年来自己一切的一切都一股脑儿地倾诉给自己最最亲爱的父亲。

他急切地拿出在长安城广为流传的《王昭君二首》给父亲看,这一刻,他只是一个儿子,他只在乎父亲的看法,只想得到父亲的赞誉,哪怕只是只言片语。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其一)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其二)

这是他第一次以诗文评价历史人物,字里行间透着的哀怨,仿佛如他亲身经历般深刻。瓦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还有牧羊人时远时近的歌声;一抹绿色静静地蔓延着,几缕青烟飘在偌大的草原上,显得那么孤独;淡紫色的纱衣随着舞步轻轻飘起,又落在草地上……

碧绿的簪子,繁花盛开般的容颜,她是草原上的仙子。时间从脸颊和指尖流过,留不住。容颜渐渐失去了色彩,不知从哪一天开始,镜子里的人不再年轻貌美。是风沙盗走了她的美丽还是忧伤抢走了她的光彩?

他实写昭君不愿留在荒芜之地,却不真正点破,只道昭君在盼望着君王相赎,却毫无怨言,反而怕君王为自己难过;只道她叮咛汉使的言语,“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后世有太多描写昭君的诗句,赞她绝世美貌,写她远赴他乡和亲的哀怨。但白居易目光如炬,另辟蹊径,着眼于昭君和亲之后的生活。那时候,她只是一个在塞外盼望着回家的平凡女子,但是那个第一眼看见她便惊艳万分的帝王早已经想不起曾经有一个柔弱的女子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和平。

或许他知道,以和亲之名远嫁塞外,是昭君不能摆脱的宿命,所以他写她,只哀不伤。这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子,就算洗尽铅华,依旧是动人心弦的,这样的女子,受尽苦难只为成就那抹让人世世代代铭记的美丽背影。他只用寥寥数语,便使王昭君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形象跃然纸上。

白季庚见乐天已经开始用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观来评判历史人物,颇为欣慰。他知道这六年的岁月,儿子已长大成人,几年的游历和辛苦,成就了如今颇有见识的乐天,他打心眼儿里觉得高兴,也为儿子自豪。

父亲任衢州别驾的日子,虽说不能与乐天日夜相伴,但终究算是有至亲伴在身边,他的情感有了依托,心灵得到慰藉,不再如从前般惶然孤独。另外,父亲还在经济上给予他资助,他又可以像在长安城那样,一边漫游,一边学习。

德宗贞元七年初春,他刚刚结束一段游学旅程回到父亲身边,望着父亲略显苍老的容颜,蓦然想起故乡慈爱的母亲,想起可爱的弟弟们。母亲是否已长出白发和皱纹,弟弟行简是否挺拔了身姿长成睿智的少年,从未相见的幼弟金刚奴,是否知道他这个一奶同胞的哥哥……

他的思乡之情经过沉淀,愈加浓烈,难以压制。虽然他只在秀美的符离住了不到一年,但那里有自己的母亲,有曾经生活过的院落,便成了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家。十年前,他在那里的甬道挥别泪眼婆娑的母亲,十年后,他多想踏着曾经的路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家。

十年,回头望时,只觉恍然如梦,只是各种滋味,萦绕心中。十年前,他只是个懵懂孩童,稀里糊涂地离家远走,可如今,他已二十有余,长成了一副大人模样,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亲情,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光宗耀祖,什么是报国酬志……

十年,可以改变许多,沧海变桑田,小苗变大树,世事变幻无常,可以永恒的唯有情与思念。阔别十载的家,他对它的眷恋依旧强烈,这份强烈的眷恋促使他创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画出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这一年,他便在这愈加炽烈的思念中,写下了这首名为《江楼望归时避难在越中》的著名诗作。

满眼云水色,月明楼上人。

旅愁春入越,乡梦夜归秦。

道路通荒服,田园隔虏尘。

悠悠沧海畔,十载避黄巾。

初春际,明月夜,身处异乡的游子,独上高楼,眺望处,云水之色,漂泊间,愁思满怀。本是繁花似锦时,春意满怀,却奈何旅居他乡,失意满怀。兵连祸结,如何归家,只得在那一场场勾勒的夜梦之中,那归乡的道路,那路边的田园,那幽幽的沧海,一遍遍在梦中浮沉。

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儿啊,你们还好吗?他抬头看见那轮明月,心中丝丝酸楚。日升日落,月缺月圆,可以等待,可以期望,可是逝去的时间却再也无法回头。那些想要的景致,如果只能存在于记忆的最深处,是否太过伤感,太过无可奈何?既然耐不过时间,又斗不过生死,那默默忍受下的苦还有多少意义?

那就归去吧,既然思念已经如此深沉,人生已经没有多少个十年用来想念和等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恰逢父亲在衢州任别驾的时间已满,朝廷还未下旨指明下一个任职地点,如此一来,父子二人便借此之机,一同北上,回到那阔别已久的符离埇口家中。

北风吹,黄沙漫天,原来故土早已不复旧日模样。近乡情怯,他百感交集,曾经和着泪水送别他的母亲,是否仍在十里之外的黄沙中等待着自己?行简长成什么模样了?他是否仍会追在自己身后亲昵地唤哥哥?幼弟金刚奴又是如何的光景?

他想着,想着,脑海里盈满的却只是旧时的人、旧时的时光,仿佛时间停滞,没有向前走过那么远。十年的间隙太大,他想象不出现下的光景,也不敢想象现实的光景。

父亲看着他不安的神色,没有言语,只是拍拍他的肩膀,露出笑容。

那笑容透着了然和鼓励。原来父亲一直都懂得。那如潮水般袭来的不安,又如潮水般退去,他找到了那份归家的真实感,他已行走在归家的路上,随着欢快的鸟儿飞翔。

归家兮,归家兮。

重逢处,符离小记

跋涉千里,风餐露宿,他又见着了符离城北的那片田园。他的家,便在这座因符离草而得名的小城。

举目远眺,他只感物是人非,一片寂寥。田地上已经长满了杂草,附近的村落也已经没有了人烟,以前的繁荣景象早已消失。山河破碎,人人自危,祖宗留下的基业,早已成为昨日的辉煌。

行走在大大小小的路上,看着满脸疲惫、携家带口匆匆赶路的人,他只觉温馨,禁不住感叹骨肉亲情的力量。无论生活如何变化,只要大家彼此依靠,相互照顾,便总能找到新的方向。

突然之间,他只想快马加鞭,快点归家。北埇城,南汴河,漕运码头,舳舻之会,这军家必争之地的符离,本与乐天何干,他不在乎,也无须在乎。只是从十一岁举家搬到这里的那一年起,他便开始在乎,他的母亲、兄弟生活在这里,这里的繁华与没落便与他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归家兮,不日之间,家已离自己不远。白居易跋涉北上,回到符离的家中,那里有等待着他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家终于不再只是记忆中如符号般的字眼。

跨进家门的刹那,喜出望外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她细细端详乐天,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般掉个不停。那个在自己身边撒娇卖乖的孩童,早已长成棱角分明的大人,染了风霜的眼神如炬,她心疼这样的儿子。

乐天也在细细打量母亲,在自己慢慢长成男人的时间里,母亲的双鬓已染上青白,额头也已有了浅淡的皱纹。原来母亲也开始苍老,不复当年模样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他想起小时候自己生病时,母亲便会担心地守在床前,不眠不休,生怕自己会有闪失。他想起自己孑身一人漂泊他乡时,母亲的家书只说家中一切都好,勿挂念,却从不忘叮嘱自己注意身体,不要太过劳累……

母亲这样无悔无怨地付出着,从来不求回报。而自己,却从未在母亲身边尽过一点儿孝心,每每想到这里,他都深感惭愧。望着母亲被泪水打湿的惨淡容颜,他内心阵阵酸涩,那句卡在喉头的“娘”,他唤得百感交集。“娘,儿回来了!”话未说完,泪已如雨下。

“娘!十年来儿子不能承欢膝下深感惭愧,请受儿子一拜!”他慢慢跪下,叩首,再叩首。一切都不是梦境,他已归家,回到母亲身边。

他看到母亲旁边略显拘谨的弟弟们,那个明眸皓齿的翩翩少年便是当初跟在自己身后不停叫“哥哥,哥哥”的行简吧,另一个绑着小小发髻,偎在母亲身边的稚嫩孩童便是从未见过的幼弟金刚奴吧。迎着他的目光,两个弟弟拱手唤声“哥哥”,他再次热泪盈眶。

他想起小时候的光景,金秋时分,落叶纷飞,他与弟弟在榕树下摇头晃脑地背书,可是一颗心早就跑到了那泛着香甜气息的果园。一个眼神交换,趁母亲不注意,他们便溜了出去,在果园里玩乐摘果,笑着闹着,好不畅快。

虽然有时候,也会因为贪玩遭到母亲责罚。但现在回想起来,那责罚也像蜜饯般让人怀念。儿时的一切都太过美好,儿时的趣事是人生之中最纯美的回忆,无意间想起,一幕幕,仿佛发生在昨日。

曾经,他只能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来表达对亲人的眷恋,只希望有一个午后,能与父母兄弟促膝长谈,共享天伦。如今,重逢处,父母兄弟围绕,他有几百个日日夜夜,向母亲诉说衷肠,与父亲共话情意。

十载漂泊,十载漫游,十载所见所闻所历,他增了阅历,长了见识。苏州韦应物、杭州房孺复的体面与荣耀,长安城顾况的讽刺与称赞,让他明白,唯有刻苦攻读,参加入仕考试,才能出人头地,成就功名。

他与母亲畅谈自己的鸿鹄之志,报国之愿,告诉她自己要勤修于学,走科举之路。母亲听后,很是安慰,她知道儿子乐天是心怀天下、肯于苦行的孩子,她要在背后用最深沉的母爱给予他最大的支持。

回家后,他不再躁动不安,不再孤寂难耐,一颗心慢慢沉淀安稳。但是他没有流连于符离的山水美景之中,也没有沉醉在父母兄弟的浓浓情意之中,他开始埋头苦读,严于律己,不肯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后来在写《与元九书》时,乐天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说: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因昼夜苦学,不遑寝息,他上火消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母亲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她虽然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也真心为儿子的刻苦勤奋高兴,但儿子憔悴无神的模样却让她很是心疼。她不忍打消儿子的积极性,只能在饮食上多下些功夫。

有时,她也会劝乐天稍微休息一下,和朋友一起去清秀山水间散散心。可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乐天相交好的朋友皆非贪玩之辈,他们在一起也只是讨论读书方面的事。

十年后,乐天写了一首名为《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的诗篇,描述了他与三五好友一起生活的情景:

刘兄文高行孤立,十五年前名翕习。

是时相遇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

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

衡门寂寞朝寻我,古寺萧条暮访君。

朝来暮去多携手,穷巷贫居何所有。

秋灯夜写联句诗,春雪朝倾暖寒酒。

陴湖绿爱白鸥飞,濉水清怜红鲤肥。

偶语闲攀芳树立,相扶醉蹋落花归。

张贾弟兄同里巷,乘闲数数来相访。

雨天连宿草堂中,月夜徐行石桥上。

我年渐长忽自惊,镜中冉冉髭须生。

心畏后时同励志,身牵前事各求名。……

朋友,是一个怎样的字眼?光影下的午后,或许是偶然,又或许是注定,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留下斑驳的影儿,他们有了相遇的契机,再加上志趣相投的把酒言欢,刘五、张贾弟兄、张彻、贾餗等人,便成了他在符离不可多得的好友,偶尔聚首,谈古论今,自有属于他们的惬意。

他们这伙人年龄颇有些差距,刘五已是三十而立,而乐天只有二十出头。可是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惺惺相惜间,他们成了不分彼此的忘年之交。刘五住在一座颇为萧条的古寺,乐天喜欢那里,常常去寻他,偶尔碰上雨天,便会留宿在古寺的草堂,一来二去,乐天也生出些许禅意。

好友间的缘分,从来都与年纪无关。

有家,有友,虽读书苦累,但他只觉生活安稳,甘之如饴。只是岁月流转,流年纷飞,在符离的日子,不知不觉间跑得飞快。

贞元八年二月,春天还未爬上柳梢,便传来荆南节度使李皋病死的消息,襄阳城一时军乱,府库钱财遭到哄抢。听闻这场骚乱的德宗,便把樊泽派遣到襄阳任刺史,也把闲散在家的白季庚派去协理。

“本道观察使皇甫政以公政绩闻荐,又除检校大理少卿兼襄州别驾”。于是朝廷一纸诏书,独当一面的父亲即刻启程南下,只是这一次,终点在那略有名气的襄阳城。

在符离埇口,乐天告别孤寂,告别惶恐不安,享受家之温馨。只是才一年,他便要送别一齐归来的父亲。归期未有期,他不知父亲何时能归,也不知下一个告别的会不会是自己。

他有些害怕,害怕孤身一人的漂泊。

同类推荐
  • 中国钢琴神话李云迪

    中国钢琴神话李云迪

    本书掌握了许多过去从未纰漏的材料和图片,从音乐和激励的角度阐述了李云迪的成长环境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合集。本书由苏联著名陀学研究专家多利宁编辑,是研究、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基础、最直接的资料。回忆录呈现了多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理解其人其作颇有助益。
  • 重建大王坪内寿夫

    重建大王坪内寿夫

    坪内寿夫是一个相当特异的事业家。第一,他不象一般事业家,一心只追求“创业”的成就与名誉。来岛集团180家公司,除了二三家以外,大部分都是他人创业后,面临倒闭或业绩不振的状况下,由他接收重建的。第二,他所接收的公司职业种类不胜枚举。第三,他超越了一般性概念,忏然以独裁者自居,并以其个人的“人性”与“金钱”支配集团。第四,他置身于当代经济的褒贬漩涡,却愈见其毅力。第五,他同时拥有经营大战略的头脑,及注意细节小事的敏锐。这样特异的企业家是如何造成的呢?其特异所具意义如何?这种特异的创意与手法,是否可以运用在一般的企业上?这正是本书将解开的疑惑。一般人视坪内为重义理的“四国大将”,但在同业、同时代人眼中,他却是一个无视于达官显要、看法见解不同于常人的异类。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3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3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 龙血至尊

    龙血至尊

    武道大陆,强者为尊。天神宗首席大弟子林星辰携至宝不灭剑魂重生废材少年,从此开启一段传奇之路。一卷古经吞噬天地灵气,一滴龙血淬炼无上圣体,一柄古剑杀遍万里之敌。“这一世,我要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快意恩仇行天下,创造无上霸业!”
  • 流云佛魔掌

    流云佛魔掌

    一个黑道少年无意中被教主练功陷害,江湖风波诡异,小人物胸无大志,一次次死里逃生,一次次好色,被美女屠杀,自己一步步周旋于争雄天下的故事
  • 重生之庶女轻舞

    重生之庶女轻舞

    本以为不争不斗便可以在深宫之中安静终老,没想到一朝风云变幻,竟被恋人当做权势的牺牲品。含恨自杀,却意外重生,且看她一步一步逆转自己的人生。皇上,是她前世冷情的夫君;王爷,是前世背叛她的恋人;丞相,是她铁石心肠的父亲。重生之后,再不让任何人来决定她的人生!本不想再与他再有瓜葛,没想到兜兜转转却总是逃不开,他欲要权倾天下,她却只想一生一世一双人。“我若为妃,你终生不得纳妾!”她冷眼看着他。“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他目光含情。
  • 陌路相逢

    陌路相逢

    他们情牵七年;七年后,夏谦逸遇到了沈浅珂,寥寥数面,记挂心上?七年后,顾朗清再次出现,本以为是一场求仁得仁的爱情,却不想等来一段心伤;七年后,夏谦逸离开沈浅珂的世界,本以为是默默守候,却不想换来牵挂。顾朗清,沈浅珂,夏谦逸,陌路相逢,究竟会是一段怎样的纠缠?
  • Red Eve

    Red Ev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卿自佳人

    卿自佳人

    卿自佳人,奈何做贼。她本是一个聪明,美丽,活泼的富家小姐,无奈因为家里连遭变故,被大火毁掉了容颜,经历坎坷,以甚至被恋人“抛弃”,为了查清真相,寻回母亲珍贵的首饰,在险境中被相似遭遇的美男救治,从此两人辗转江湖,变成了“盗贼”,有人说她是侠盗,帮助过很多人,有人说她是传奇,与两个年轻男人纠缠不断,爱恨缠绵,但最终与爱人终成良缘,从江湖全身而退。
  • 海楼寂

    海楼寂

    他——是那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孤怜花。他——是惊才绝艳的三殿下顾惜朝。但他——也是元素之子随着近几年来元素的诞生,传统武功也渐渐与其矛盾。看那惊才绝艳顾惜朝如何征服这混乱的世界。只不过,在这混水中,他还能保持最初的那份初心吗……
  • 罗宋探案:疯猫

    罗宋探案:疯猫

    一位独居空巢老人,被发现死在家中,尸体被家养的猫啃食,成为热点新闻。警察介入调查,发现案情并非之前推测的自杀,而是另有隐情。经过周密推理,抽丝剥茧,最终证实老人系被人谋杀,而猫只是凶手用来毁坏犯罪痕迹的工具。 以独居空巢老人为核心议题,融入精密的犯罪推理,并在破案之余对社会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延伸,剧情细节充分,线索清晰,思路缜密,社会推理佳作。
  • 丧尸王的最强系统

    丧尸王的最强系统

    轮回千年,今生成为丧尸,手握百万丧尸大军。你说什么,说我没空军?我的丧尸蝙蝠,丧尸鸟不会飞?什么你说我没水军?我的丧尸水蛭,丧尸大白鲨不是水里的?
  • 00后.宫

    00后.宫

    离奇的穿越,碰巧的相遇,出处未知的提示,真挚的友情,平凡的爱情,无限的瞎想,属于00后的清朝世界,属于00后世界观的粗略描述。主人公谢昕童与朋友们的一段清朝故事,短短10几年,相隔300多年的两个时空在同时进行着什么?一个个英伦风信封里的奇妙是什么意思呢?在那00后会干出些什么事呢,会影响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