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27000000014

第14章 罗斯托茨基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正当梨花开遍天涯,河上飘落柔漫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前苏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主题曲《喀秋莎》

一曲委婉动听的歌曲,带着我们重回那片白桦林,在那个战争年代,五个女孩英勇地献出了自己青春的生命;在那个战后年代,罗斯托茨基让我们再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她们朝气活力的身影,尝到了饱含泪水的苦涩悲剧。

一、真正的战士——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生平与创作〕

罗斯托茨基(Stanislav Rostotsky1922—2001),1922年4月21日生于雷宾斯克(安德罗波夫)城,是前苏联著名的电影导演,人民艺术家。1936年,他曾在爱森斯坦导演的《白静草原》(1935—1937)中演过配角。1941—1945年,他参加了卫国战争。这次战争经历不仅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也让他对战争的残酷与泯灭人性有了切身体会,使他之后的战争影片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人文关怀和对于人性的深沉思考。

1992年春,罗斯托茨基到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曾说,像他这样1922年出生的人,经历过这次战争的,只有百分之三的幸存者,他是这百分之三中的幸运儿,但他失去了一条腿,后来安上了假肢,是二等残废军人。战后他才正式开始从事电影工作。1952年,他以惊人的毅力读完了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课程,还做过爱森斯坦和柯静采夫的学生。

1956年,罗斯托茨基关于土地题材的处女作《土地与人民》诞生。1958年拍摄的《宾科夫村发生的事情》再次涉及了农村生活中的矛盾和复杂现象。

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70年代的苏联电影正处在转折和第二次高潮期,这一时期随着苏联文艺界思想的解冻,电影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尤其是反映普通人情感,反思战争与人性的影片格外引人注目,包括当时的青年导演丘赫莱依的成名作《第四十一个》,此外还有《晴朗的天空》、《雁南飞》等等。这一时期的罗斯托茨基也创作了不少战争题材的影片,如《五月的星》、《七面风》(或译《临风而立》)等。1968创作的《等到星期一》还获得了1969年第6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苏联电影进入相对稳定和持续繁荣期。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风格更加多元化,各种艺术主张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由于纪实美学的思想得到普遍接受,这一时期的电影更注重展现人物思想情感领域最隐秘的活动,突出人性的魅力。《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之一。

1972年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根据前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者瓦西里耶夫生于1924年,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所涉题材广泛,以卫国战争题材最为显著。他的这部发表于1969年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被誉为是苏联军事文学第三阶段的里程碑式著作,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据瓦西里耶夫回忆说,他当时十分爽快地就把小说托付给了罗斯托茨基,他说他信任这位导演,喜欢他的影片,认为罗斯托茨基经历过战争,是个真正的士兵。而导演罗斯托茨基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拍摄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成为当时除《恰巴耶夫》之外赢得最大世界性反响的前苏联由小说改编的战争题材电影。翌年便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和全苏电影节一等奖。1975年还获得了列宁奖金,被誉为是苏联第三代军事片的代表作品。

1977年,罗斯托茨基的《白比姆黑耳朵》获1978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1985年他拍摄了《石上树》,此后鲜少有作品问世。罗斯托茨基一直与中国人民保持着友好联系,曾经三次访华,并且担任过第2届(1995)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后又作为嘉宾参加了第3届(1997)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4年,罗斯托茨基在寄给《当代电影》1994年01期的专稿《永远要有信念——对一些现状的思索》中讲到,自1987年他既没有拍片,也没有著书立说,而选择了这么多年的沉默,是因为俄罗斯的现状:广播、荧屏、报刊纷纷议论流传的不是真知灼见而是各种蜚语流言;银幕上充斥的是暴力、性,弥漫的是令人麻木不仁、精神空虚的沮丧情绪;各式各样花哨的广告无孔不入却对人民日益加剧的贫困视而不见??这种种现状让他没有欲望再说什么了。因为不想做个只为利益的“职业家”,不想让艺术被商业禁锢污染,于是这个坚持着自己信念的艺术家选择了沉默。无法与整个社会抗衡的他只能在文章中表达着自己对社会发展的焦虑和不安,守着自己内心的坚持诚挚地呼吁。

2001年8月11日,罗斯托茨基在赶往列宁格勒州参加第九届俄罗斯“欧洲之窗”电影节的途中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80岁。罗斯托茨基从影50年,为俄罗斯电影的发展倾尽了心力。他不平凡的人生,让他成为苏联电影导演中“真正的战士”,他享誉全球的艺术才华,让他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1934年4月,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明确写入作家协会章程中。此后直到解体,苏联一直实行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针。作家协会章程中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即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这个首先由文学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此后便成为苏联其他艺术创作,包括电影创作的普遍指导原则。

虽然早在20年代的苏联电影,如爱森斯坦的《罢工》、《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的《母亲》,杜甫仁科的《土地》以及其他一些表现革命变革的影片中,已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反映现实的发展,把人民群众表现为历史推动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但直到3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里程碑之作《夏伯阳》的诞生,以及《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伟大的公民》、《波罗的海代表》、《政府委员》和《马克辛三部曲》等一批优秀影片的出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才最终形成。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作为不断发展的美学体系,力求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思想,不断在新的水平上对客观现实进行社会—历史的思考。在具体创作上,按照党性、人民性的原则,在作品中再现革命的进程,肯定社会主义现实,塑造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新时代的英雄人物形象。即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所主张的“为大众的艺术”,而不是具有抽象意念的知识分子的艺术;是要表现富有社会内容的内在冲突,而不是强调形式主义的外在冲突;是要去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而不是仅限于即兴的人物速写。此外,高尔基的名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就是人民的眼睛、耳朵和声音,是人民情感的表达者”,更是将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提升到艺术家所持的立场的高度来认识。但当人们把方法作为一种限制性很强的艺术规范来实行时,有时也限制了艺术个性的发展。

经过整个50年代文艺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讨论,“方法”所包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艺术手法上的多样性和独创性,以及内容上对人内心世界的挖掘表现等方面被加以强调,同时在创作上还出现了如诗电影、散文电影、思考电影等不同的流派和主张。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真实反映苏联人民精神面貌的作品,如50年代的《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我住的房子》、《列宁的故事》、《共产党员》、《生活的一课》、《没有说完的故事》、《狂欢之夜》、《高空》;60年代的《晴朗的天空》、《主席》、《士兵的父亲》、《人与兽》以及其他一些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

70年代至80年代,苏联文艺界断断续续地持续着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讨论。许多不同理论声音的出现,使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同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表现手段和手法也在不断探索中。这一时期的作品出现了众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样式的作品,如《奖金》、《我请求发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个人问题访问记》、《白比姆黑耳朵》、《列宁在巴黎》、《大地之子》等,以及一些在格调上与以前明显不同的影片,如《途中考验》、《女政委》、《自己去看》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指导着整个苏联的文学、艺术界,无论哪种艺术创作都不可能偏离这一艺术主线。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苏联的电影艺术家们,包括罗斯托茨基在内,他们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烙印。但不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本身还是艺术家们在此方法指导下的创作实践,都曾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中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它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创作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而且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发展、日本战后的独立制片运动、新中国电影创作的思想和方法,甚至许多民族电影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可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电影思想和电影文化现象,它成为有声电影以后,世界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极为突出的一部分。

〔军事爱国主义影片〕

军事战争题材是前苏联电影的主要题材。无论是战时鼓励人民斗志的“战斗电影”还是战后英雄主义主题的“纪念碑”电影,又或者是苏联“解冻”时期的“新浪潮”电影,都是经历过卫国战争并付出沉重代价的苏联人民对战争阴影的释放,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前苏联的战争题材影片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主要表现的是苏联人民英勇反抗法西斯的斗争,影片讴歌人民英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与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情,号召人民投入战斗、保卫祖国。这一阶段与苏联电影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重合,这段时期苏联电影由于战争及国内政治运动等影响处于衰退、停滞期,众多电影大师被整肃,电影故事片产量也逐年下降,仅有歌颂英雄和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影片和少数为逃避现实而创作的名人传记片得以传世。战争题材的作品有纪录片《莫斯科城下大败德军》,战争故事长片《她在保卫祖国》,以及“纪念碑”电影《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攻克柏林》等。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是苏联电影的转折期,也是苏联电影“新浪潮”的开始,《第四十一个》便是“新浪潮”的第一部作品。这一阶段的战争影片融入了更多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是反思战争的残酷和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心理上的创伤,以生还者的眼光和心灵回顾历史,具有鲜明的“非英雄化”倾向。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是新浪潮的四部杰出代表作:灿烂夺目的“银幕上的诗”《雁南飞》,人道主义的悲歌《士兵之歌》,以及《一个人的遭遇》和《伊万的童年》。此外罗斯托茨基在这一阶段创作的《七面风/临风而立》也是非常优秀的代表作品。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苏联解体。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像前两个阶段那样走“理想化英雄”和“非英雄化”的极端,“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将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有机结合,既表现战争的冷酷,又颂扬英雄的悲壮,用战争的形象检查今天的和平生活,检查我们和当时的英雄有哪些差距,这使得影片更富于人情味和人性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是这一时期的发韧和典型代表。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同样表现女性与战争的影片还有《战争中没有女性》、《我记着的和我热爱的》、《狙击手》等,而表现儿童与战争的《自己去看》因为诗的艺术与纪实内容完美结合,成为苏联最后一部战争题材的“诗电影”。除此以外,还有《方尖碑》、《活到黎明》等代表作。

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战争与人性的交锋

影片采用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72年出品;彩色片;片长182分钟;苏联高尔基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摄制。

编剧:鲍里斯·瓦西里耶夫、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导演:斯塔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摄影:维亚切斯拉夫·舒姆斯基;主要演员: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饰瓦斯柯夫)、依莉娜·舍夫丘克(饰丽达)、奥尔迦·奥斯特洛乌莫娃(饰冉妮娅)、依利娜·道尔迦诺娃(饰索妮亚)、叶列娜·德拉别柯(饰丽萨)、叶卡捷莉娜·马尔科娃(饰迦尔卡)

获奖情况: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列宁奖金。

〔要点提示〕

1.影片如何表现战争与女性的强烈冲突?

2.体会影片的细节化的人物描写和情境营造。

3.分析影片独特的时空转换和色彩运用。

〔剧情简介〕

1942年夏天,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两个高射机枪班驻扎在一个小车站旁的村子里。车站周围是战略要地,敌机经常来轰炸或骚扰。一天,上校前来视察,准尉抱怨他的士兵们经常到农家买私酒喝,还与当地妇女暧昧不清,他要求上校给他派些不喝酒的战士来。

上校满足了瓦斯柯夫的要求,派来了一批女兵。这让出身农家、性情憨直的瓦斯柯夫头痛不已。但在与这些叽叽喳喳,比喝酒的士兵更不好管理的女兵们相处期间,他逐渐开始了解他的战士们。

丽达是女兵中惟一的已婚女性。18岁那年,她与奥夏宁一见钟情并幸福地结合,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但战争爆发后,上了前线的丈夫再也没有回来。丽达将儿子寄养在母亲家,而她要求来这里驻扎,是因为她可以抽空回去看望儿子和照顾母亲。不久前得知丈夫阵亡消息的她对德寇充满了仇恨。

丽萨是个护林员的女儿,从小在森林中长大,朴实单纯。有一次,父亲带回一位英俊的年轻人,丽萨一眼就迷恋上了他,给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愿意以身相许,但年轻人拒绝了她,回城了。丽萨对同是农家出身的瓦斯柯夫准尉颇有好感,常常在他被姑娘们奚落时帮他说话。

冉妮娅是个活泼热情的姑娘,身材修长,美丽大方,因为爱上了有妇之夫,独自跑到前线来寻找爱人。上级担心她与那位风度翩翩的团长的事情会造成坏影响,便将她调来此地。

索妮亚性格文静,热爱诗歌。她和米沙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相识,可还没来得及品尝爱情的甜蜜,米沙就应征入伍了,临走送给索妮亚一本勃洛克的诗集,索妮亚把它带在身边,常在夜里吟诵。

迦尔卡在孤儿院长大,胆小怯弱,她渴望美好的爱情却又总是自惭形秽。冉妮娅用火钳为她烫了一头漂亮的卷发,她在大家的赞美声中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瓦斯柯夫在上校的指示下为姑娘们烧水,让她们洗热水澡。兴奋异常的姑娘们尽情欢笑,展示着青春和活力。女房东感叹:“这些女兵长得多漂亮。”瓦斯柯夫却说:“再漂亮也一样,子弹打进去也要完。”

一天,班长丽达在看望了母亲和儿子后返程的途中,发现了在邻近的树林里空降的德寇,立即回去报告准尉。经过分析,他们认为这些德军可能企图破坏附近的交通线。于是,瓦斯柯夫带领一支由丽达、冉妮娅、丽萨、迦尔卡、索妮娅五个姑娘组成的小分队到林中去搜捕德寇。在与敌人交战中,姑娘们一个个都牺牲了:丽萨在回去请求援兵的途中,被沼泽无情地吞没,在绝望挣扎之际,她脑海里还憧憬着战斗过后与准尉一起唱歌的幸福时刻;索妮亚为了替准尉拿掉落的极具纪念意义的烟袋而被德军杀害;胆小的迦尔卡在看到德军尸体时,惊慌之下跑出掩体,被德军的子弹击中;冉妮娅为了掩护准尉替受伤的丽达包扎,挺身而出引开敌人,在击毙德军的同时自己也中弹倒下;最后仅剩的班长丽达自知她受的伤是致命的,不想拖累瓦斯柯夫,她托付瓦斯柯夫去找她儿子,随即开枪自杀。

失去了5位女战士的瓦斯柯夫满腔仇恨地直捣德寇在林中的扎营地,他的英勇和无畏震慑了敌人。最后他缴了敌人的械,押着四个德国俘虏朝驻地走去。途中,他见到以少校为首的援兵迎面奔来,与此同时自己也因伤口流血过多而晕倒了??

许多年之后,已白发苍苍、左手截去后安上假手的瓦斯柯夫带着已成长为青年军官的丽达的儿子来到当年战斗过的树林里,找到了当年这五个女兵的坟墓,给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的墓碑。一些没有经历过战争、到当地来旅游的欢乐的年轻人,也都不由自主地对着墓碑肃立致哀。

〔赏析解读〕

在苏联伟大的爱国战争开始的时候,很多女人参军的积极性并不落后于男人,她们认为自己能够像男人一样战斗。但当真正进入军队时,从未受过训练的市民们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苦,尤其是女人。严苛的军纪,尺码繁多但总是嫌大的军服,繁重的体力活??许多年后,那些幸存的女战士们说:对她们来说,战争,不仅仅是恐怖??她们自己都惊奇自己熬过来了。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讲述了一群女战士,她们用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书写了祖国这一光荣的历史。

(一)战争·女人 黑白·彩色

大自然让女人分娩,是为人类繁衍生命,因此,最不自然的似乎就是“女战士”这个词——女人带来死亡。一方面体现生命,一方面趋向死亡,这似乎是人类生活中最令人难以置信、无法调和的“不和谐”现象。而影片恰恰通过女战士的特殊视角来切入这样一场残酷的战争。

战争本是泯灭人性的,“一个士兵在战争中牺牲——这不管看上去多么令人难受,多么悲痛,但毕竟是意料中的事,是严酷的战争中必然发生的事情。然而,一个年轻的姑娘倒毙在敌人的子弹下,这却是令人发指的违反常理的悲剧,它会引起人们特别强烈的悲痛,因为这些姑娘本是为了爱情和繁衍后代而来到人间的。”瓦西里耶夫如是说道。在此基础上,影片很明确地表达着一个思想:那就是强烈的反战意识。战争本来不该是女人的事,她们应该和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但是,令人诅咒的法西斯却逼着那些柔嫩美丽的花朵在战争中失去了应有的青春和生命。

影片的小说作者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摄影师维·舒姆斯基都参加过卫国战争,凭借着他们对战争的真切感受,影片有着感动人心的真实感。我们知道,在二战中俄罗斯人民蒙受的牺牲最为惨重,他们一共损失了二千多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这二千多万人中的五个鲜活的个体,她们来自不同背景,有着不同性格,背负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她们并不完美,不是“无性别”的“高大全”式的正面人物,也不是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她们就是普通的平凡的人,青春的活泼的姑娘们。影片虽被称为战争片,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用来展现女兵们充满情趣的营地生活,而且采用多角度散点透视的方法展现出她们各自的身世、爱情和过去。既起到了介绍人物和表现这些女兵的乐观主义精神及其不同性格的作用,也充分展现出年轻女性的美和生命力。

影片中有一段全然表现出女兵们的女性美的场景——“澡堂”场景。因其中的女演员都是全裸出镜而使得影片在苏联上映时差点将这30秒的艺术奇迹给删掉。在这个场景中,女性身体的展现丝毫没有给人任何不洁的联想,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纯粹的、原始的、圣洁的女性的美和青春活力。小说中的描写是这样的:

那天正好是沐浴的日子??姑娘们在更衣室里打量着这个新来的女兵,像瞧什么稀罕物件似的——

“冉卡,你真是个美人鱼!”

“冉卡,你的皮肤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儿!”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

“不走运的女人!”基梁诺娃长叹一声,“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军装——这比死还难受。”

少女的美丽在这一身军装中被埋没。这种“美的毁灭”让人们看清战争对所有事物美好属性的剥夺。它摧毁一切,即使是生命最原初的性别本质。影片的反战性质在这里表露无遗。在影片后半,当五个女兵一个接一个地在与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牺牲的时候,带领着她们的指挥官瓦斯柯夫准尉发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鸣:“在战争时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后,到了和平时期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你们非死不可吗???如果将来有人质问我:这些男子汉是怎么搞的,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的妈妈保护好,而使她们饮弹而亡呢?”垂死的丽达在听了瓦斯柯夫这一番撕心裂肺的自白后,轻轻地说:“不必这样,我们在保卫祖国,首先是祖国??”祖国,最伟大的母亲,保卫好祖国,才能保护千千万万个母亲。影片在爱国主义的前提下,对女性与战争的强烈冲突发出了难以自抑的痛苦诘问:为什么男人没有保护好他们的妈妈,让给予生命的母亲去摧毁生命去面对死亡?这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对战争沉痛的思考。

在影片中,罗斯托茨基用独特的电影结构深化了这一反战核心。《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着相当复杂的时空结构,但导演通过不同色彩的切换表现不同的时空转换,既有鲜明的对比作用,也简洁易懂。影片共有四种时空关系,由三种不同的色彩表现:影片以战争结束二十年后的和平生活为基础,开头和结尾处的和平时期的生活是用真实自然的彩色胶片来表现的,并以红色为主色调,如姑娘的红衣服、火红的枫叶等,体现和平年代生活的明丽、欢快;故事主体发生在过去的战争时空,战时的生活和战斗场面用黑白色彩表现,突出战争的冷峻与严酷;在故事的主体时空中又有当时人物对战前生活的回忆,这就是过去的过去的超叙事时空(脑海中的现实),这部分采用了夸张的高调彩色来表现,如在丽达的第一次回忆中运用了几近超现实主义的白色调的风格;此外还有人物的幻想所造成的超叙事时空,这一部分也是用彩色表现,同时也依照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加丽娅在回忆基础上的畅想——坐在弯月上,就充满童话感而不现实。

主体部分的现实战争和回忆幻想两条线索通过色彩的鲜明对比而交相辉映,使影片对战争反人类、反人性本质的控诉更加有力。这部影片同时也是部关于爱情的影片,现实中,有丽萨对准尉的含蓄的爱、房东太太对准尉的朴实的爱,而那些充满温暖的回忆和畅想,也几乎都是关于爱的。但法西斯的侵略,德寇的虐杀剥夺了人们享受爱与幸福的权利,践踏着爱情的尸骨和幸福的残骸。影片表现的是战争与人类文明、个人幸福的绝不相容,也充分体现出女性之于战争的悲剧性。

据作者瓦西里耶夫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不过实际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牺牲的五个战士是男兵,而他有意将男兵改成了女兵,从而使“战争和女人”的冲突被尖锐地提了出来,令文学和电影都变得更为沉重和震撼。

(二)平民英雄主义

70年代的苏联影片注重人性、人心的深入刻画,因而这一时期的战争影片有机结合了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英雄不再“神圣化”、“理想化”,而更具有人情味,更趋向平民化。影片中的五位女英雄,都不是完美的。丽萨感情用事,太过冲动而导致自己陷入沼泽牺牲了;冉妮娅时时展示着自己的女性美,当准尉命令她去找内衣当绷带使用时,她却拿来了不吸水的丝绸内衣;迦尔卡在战争中总是躲在一旁一枪不发,最后还因自己的冒失丧命??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准尉瓦斯柯夫,他在面对这群女兵时表现出来的憨直无奈,气得跳脚的种种神态也让人忍俊不禁。

影片通过镜头的积累和细节的描绘使这些平民英雄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生动形象。这一个个仿佛从我们生活中走出来的姑娘们会在第一次杀了人后伏在尸体旁呕吐,会因害怕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而开不了枪,这种种真实的反应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战争。

同时,影片还给出了新的“英雄”的定义。片中没有用宏大的战争场面来表现英雄的英勇无畏,只是刻画了一场规模不大的局部游击战。而战斗的指挥官瓦斯柯夫也只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朴实憨直、对女兵毫无办法的大老粗,但是当他一旦面对战斗时,他的机智勇猛和丰富的经验就表现出来了。他有着身为指挥官的强烈责任感,不仅身先士卒而且善于保护下属,有正义感。就像小说中对于瓦斯柯夫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的描述:“在这次战斗中,瓦斯柯夫记住一条:决不后退,决不能让德寇上岸一步??这时,他胸中满怀激情,仿佛整个俄罗斯都在他背后,仿佛他,瓦斯柯夫,此刻是她最后一个儿子和保卫者,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只有他、敌人和俄罗斯。”

而影片中胆小怯懦的迦尔卡在战斗中始终恐惧着,最后也因自己的恐惧失去了生命。面对其他姑娘的指责,瓦斯柯夫帮她辩解:“胆小鬼?我没有发现,这是缺乏经验。”而当迦尔卡真的因怯弱惊慌而死的时候,瓦斯柯夫却隐瞒了真相:“迦尔卡是在与敌人的对射中牺牲的。”残酷的战争,对一个谎报年龄参军的年轻女孩来说,她的行为已经是个英雄,只是保卫祖国的沉重使命超出了她所能承担的负荷。

冉妮娅是最有光彩的英雄,她为了爱情上战场,却为了战友的安全引开敌人,她美丽的身躯最终布满弹孔地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感伤凄美。或许每个人参军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也许并不那么“崇高”的初衷,导演也没有刻意回避她们性格的弱点,但最后观众和瓦斯柯夫,以及和平时期的年轻人们都认可她们是卫国英雄,血肉之躯的英雄,平凡的英雄。罗斯托茨基在谈到影片的目的时说:“看了它,你会真实地感受到什么是战争,什么是人;你的灵魂会受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崇高洗礼,另一方面,你又会真正明白,崇高的真谛其实是平凡,英雄的本质不过是普普通通的甚至有许多瑕疵的血肉之躯。”

影片的编剧,小说原作者瓦西里耶夫曾说:“我比较倾向于浪漫主义的热情奔放。我无力摆脱那种必须含泪为自己的主人公唱安魂曲的感情。”而导演罗斯托茨基也表示:“我们有责任做到使人们不忘记他们,至少要让他们在银幕上复活。”他们做到了,因为这几个名字飘扬在了苏联电影和文学的历史中,留在了每一个读过小说、看过电影的人心中。我们依然记得,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里,有五个青春飞扬的少女,在森林中的小小战役中,悄然逝去,她们的生命和爱情,都一去不返??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罗斯托茨基发掘了一批新演员,这批扮演女战士的青年女演员如今也都年过半百,有了各自的事业和家庭。2003年3月17日—22日,“瓦斯柯夫”和“丽达”、“冉妮娅”来到中国哈尔滨电视台拍摄《远东魅影·2003》专题片,并参加了哈尔滨波特曼酒店俄罗斯饮食文化节。三位主演访华不但聊起了当初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的各种幕后趣事,也动情地再次唱起影片的主题曲《喀秋莎》。可见,无论相隔多久,这部影片依然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中,它的光芒,永不会褪色。

附录一 罗斯托茨基主要电影作品

1.1956年《土地和人民》。

2.1958年《宾科夫村发生的事》。

3.1959年《五月的星》。

4.1962年《七面风/临风而立》。

5.1966年《当代英雄》。

6.1968年《等到星期一》(获1969年第6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

7.1972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8.1977年《白比姆黑耳朵》(获1978年第21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并于1980年获苏联列宁文艺奖金)。

9.1985年《石上树》。

附录二 参考文献

1.韩莓编著:《西方电影》,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2.郑亚玲、胡滨编著:《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3.潘天强著:《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同类推荐
  •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毛泽东瞩目的现代俊杰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旨,在于研究、探索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轨迹,研究、探索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观、革命现、世界观,透过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老年毛泽东对中国乃至世界若干著名风云人物的评价,力图抒发领袖胸怀,展现巨人风采,并从中窥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以供广大读者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艺出版社确定这个重大选题,出版这套丛书是有魄力和远见的,显而易见,这套书颇具可读性,也是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的。
  • 近代西方哲学之父笛卡尔

    近代西方哲学之父笛卡尔

    本书是“千年十大思想家丛书”之一。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网上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活动,评出了十大思想家,本书对排名第八的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进行了介绍。
  •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精选了马克思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记录的主人公们,有下岗工人,有退伍军人,有大学毕业生,有普通职员,还有回乡农民。在这个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的创业时代里,他们的生活,都因自主创业而变得更精彩、更充实。
  • 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

    伉俪革命家--廖仲恺与何香凝

    本书描写了廖仲恺与何香凝几十年的革命救国历程。廖仲恺与何香凝伉俪是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家和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本书描写了廖仲恺与何香凝几十年的革命救国历程——年轻的伉俪追随孙中山踏上了创立民国与捍卫共和制的旧民主革命之路;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他俩为建立、巩固首次国共合作和实施三大政策,英勇奋斗,前仆后继;廖仲恺为国殉职洒下一腔热血后,何香凝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夫志继续勇猛前进,为抗战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热门推荐
  • 想和你一起吹风

    想和你一起吹风

    他们在你不情我不愿的情况下定了婚,开始的相看两厌,到最后的惺惺相惜,经历无数,成为了彼此翘首以盼的惊喜。
  • 王者荣耀之耀世七星

    王者荣耀之耀世七星

    暗杀星,王者荣耀中最强的战队,曾经引领战队取得全球总决赛冠军的队长——张星韵,却因拒绝商演和采访引起老板不满,副队长乘机联合队员将其排挤刁难,无奈之下,张星韵只好宣布退出俱乐部,东山再起……
  • 快带走这只妖

    快带走这只妖

    放学路上无意间捡到一只装在箱子里的黑色哦猫,谁曾想他是当代妖王——白星辰。天哪,快把他带走,我只想过正常的生活呀。
  • 不可思议的异样人生

    不可思议的异样人生

    我没有你想象中的东西,对啊,所以这是你失败的理由吗?吴明看着尸体,笑了笑
  • 命里繁星之遇你

    命里繁星之遇你

    “来,乖,吃药。”“那你喂我。”“好啊,嘴对嘴喂怎么样!”“啊,你流氓!”当腹黑高冷的她遇上傲娇重情的他,虽是甜蜜,但他并不是她的良配,而她亦然!!
  • 早安校草大人

    早安校草大人

    他是圣樱学院的一枚邪魅冷酷的校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她她就像一个天使一般的存在没想到双方的老人竟然为他们定下了婚约天哪他们还没成年啊可怜两个孩纸都不知道肿么回事,就被亲爸亲妈卖了,妈,我好好学习我不嫁给落叶凌好不好,某丫头不死心地说道,不好啊,雨沫沫你这辈子都是我的你逃不出我的手掌心,某校草腹黑地说道,对对对,叶凌这孩子多好啊,嫁给他你就享福吧,某丫头母亲煽风点火道,于是阿!媳妇儿啊你就从了我吧,我们一起造个可爱的奶娃吧!不要啊不要我不要,我自己都是奶娃阿!没事呢我疼你啊,从了我吧砰,,,,门关上了造娃娃的道路开始了
  • 团宠太子妃可盐可甜

    团宠太子妃可盐可甜

    作为一个不能修炼的废物,陆柒言可谓是不称职,说好的不会修炼,却吊打一众高手,明明是个废物,却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修炼,炼丹,驭兽,医术,炼器信手拈来,这也罢了,她还偏偏有个好身世,还有个让人羡慕的未婚夫――太子殿下:易凌霄1v1甜宠无虐
  • 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内容提要本书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教会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让孩子快乐起来、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入手,讲解了孩子不懂事的原因,就怎样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 守护甜心之心的蜕变

    守护甜心之心的蜕变

    “你们终究还是要背叛我,还是要离我远去吗?!”......她,日奈森亚梦,在经历种种坎坷之事后,选择了离开,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身份,走上了复仇的道路。他们是否能认出她,是否能抚平她心中的伤痕?曾经的美好貌似远去,而长久的是陪伴。她又是否能够原谅他们,将破损的美好回忆重拾?复仇之路上,她的心一次次被触动,是否还能变回曾经的那个亚梦?
  • 大佬都逃不过真香

    大佬都逃不过真香

    床上的人眼里突然多了几分玩味,故作疑问:“你叫什么名字?”清梦本就不确认是不是他,听他这样问,坚定了不是的想法,淡淡道:“清梦。”止烨眼中笑意更深,“清梦啊......“他脱长了音,留人遐想,莫名多了几分暧昧:“我叫星河呢。”清梦一时不懂,我又没问你名字:“???”这分明就调戏自己,她恼羞成怒,喝道:“!滚!”谁知,眼前这人,哈哈大笑,“哈哈哈......小丫头,几年不见就不认我了?嗯?”笑完眼神炽热的看着她,里面装满了无数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