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44500000003

第3章 矿产冶炼发明与发现

植物探矿

有些植物或植物群落与生长地区的土壤及地下的矿物成分有关联,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植物来寻找矿藏,并把这类植物叫做指示植物。用指示植物寻找矿产资源的方法叫植物探矿,它是当代地质勘探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

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发现了指示植物,并利用它们来寻找有用矿物。在公元前3世纪~5世纪的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记载着一种名叫“蕙棠”的植物,它只生长在金矿附近,当然,它到底是什么植物,现在很难查清。单纯从名称上看,可能是一种兰科植物,但蔷薇科植物的山楂属、李属等都有许多种类与之相近。

从公元前5世纪时的名著《禹贡》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已颇有研究。在这部著作中,出现了有关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术语。因此,可见那时的人们已掌握了有关指示植物的丰富知识,并且已经用这些知识来寻找有用的金属矿物。但是,可能出于保密的原因,这些史料对植物探矿的详细叙述不多,所以至今尚未能拿出充分的根据来揭开这一历史发现之谜。

不过,在公元后,植物与矿产关系的记载资料越来越多。约完稿于公元380年的《文子》中,记录有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资料:“山中有玉者,木旁枝下垂。”现在发现公元6世纪至少已有3本关于植物探矿的专著。其中一本叫《地镜图》的著作记载道:“草茎黄秀,下有铜器”,“草茎赤秀,下有铅”。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他的《酉阳杂俎》中也写道:“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韭,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

尽管上述史料多出自文史学家之手,其真实性如何还大有可以商讨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纪元前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充分注意到了植物生长和许多微量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著名天文学家、医药学家苏颂在《图经本草》中曾记录了一种叫马齿苋的植物,“其节间有水银,每干之十斤中得水银八两至十两者”。也就是说,这种植物含有相当数量的汞,从每10斤这种干燥的马齿苋中可以提炼出8至10两汞。

问世于公元1421年的《庚辛玉册》,系统地记载了一些植物和矿物间的相互关系,其中写道:“蔓菁中含有金气,石杨柳中含有银气,艾蒿、粟和大小麦中含有铅、锡气,三叶酸中含有铜气。”

相比之下,欧洲人认识指示植物就晚得多。公元1600年前后,英国的查洛纳爵士兄弟,在约克郡吉斯巴勒找到一个铝矿。查洛纳爵士发现矿区及附近的栎树叶子比其他地区的栎树叶子更显深绿,树木显得矮小,但主杆粗壮,枝繁叶茂。查洛纳爵士想,这会不会和地下的铝矿有关呢?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推断。后来,在意大利另一个铝矿地区证实了查洛纳爵士的推断。如果这件事算是欧洲人利用指示植物探矿的首次尝试,那么它大约比中国古代记录下同类的事例晚了2000多年。

天然气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利用天然气的国家。在欧洲,英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国家,时间是公元1688年,比中国晚了1800余年。

天然气是一种燃烧热值较高的燃料,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甲烷,另外还有少量低级烷烃、烯烃。在古代,人们把生产天然气的气井称为“火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鸿门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也。”西河郡鸿门县在今陕西神木县一带,上述记载说明当时那里已经有了火井,距今约2100年。西汉扬雄(前53~18)所著的《蜀都赋》中也有天然气的记载,说四川地区有“火井”。这是中国生产天然气和拥有天然气井的最早记录。

祖先们最早开发生产的天然气,主要是用来煮盐,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在四川成都和川西临邛(今邛崃县)等地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都刻有煮盐图,即利用天然气煮井盐水以制盐。西晋的张华在所著的《博物志》一书中记载道:“临邛有火井,深六十余丈,火光上出,人以简盛火,行百余里,犹可燃也。”“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上煮盐。”东晋时期的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述了临邛取井水煮盐的情况。此外,《初学记》,刘敬叔的《异苑》,《续汉志》,西晋左思的《蜀都赋》,以及《御览》、《元和志》、《太平广记》等古籍中也都有“火井”的记载。这表明中国在2000余年以前就开始使用天然气。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除对气井煮盐有更详尽的文字叙述外,还绘有插图,清楚的表现了古代天然气井的井架、水塔、笕管、石圈井口等结构。

中国的天然气开采技术在当时也比较先进,像小口深井钻凿法,套管固管法,笕管引气法,试气量法和裂缝性气田的钻凿等技术,均为世界首创。

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是最早发现煤和使用煤的国家。

我们的祖先最早把煤叫做“石涅”,后来又叫“石墨”、“石炭”。古籍《山海经》里曾写道:“女床之山其阴多石涅。”可见煤作为一种矿物质,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被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所发现和利用。这在我国的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如《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弟日窦广国,子少君……为其主人入山作炭,寒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据考古学家考查发现,在我国汉代的冶铁遗址里,有冶炼时使用的各种燃料,其中就有煤饼(即蜂窝煤)。这一重要发现,说明在西汉时期,煤已经不仅用于工业,而且那时的人已经会把开采出来的煤制成煤饼。

据史料记载,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曾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修筑铜雀台时,在室井内储存了煤,以备打仗时燃用。后魏时期的一本古籍《水经注》上,有这样一段话:“邺县西三台,中日铜雀台……上有冰室。室有数井,藏冰及石墨。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由此可见,当时的皇家贵族已经开始利用煤作燃料。

到了隋朝,煤在民间已经开始通用。历代的王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独揽厚利,把煤作为自己的专卖品。到了宋朝时期,朝廷已经设有专门卖煤的职务了。到了元代,人们把“石炭”开始称为“煤炭”。

在明朝时期的一本古书《神宗实录》中,记载了一次煤业民户反抗封建统治者而进行群众性斗争的史实。这说明,我国的煤业生产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大的生产行业,煤的开采与使用也已经十分广泛。

明末清初时期,我国的煤业已经达到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平,而且已经能炼出焦炭。欧洲有关煤的开采的最早记载,见于13世纪,比中国晚了1000多年。而且直到18世纪才会用煤炼出焦炭来。

钻井技术

钻井技术在中国可上溯到公元前4世纪。李约瑟博士曾公正地评价道:“今天勘探油田所用的钻探井或凿洞坑术,肯定是中国人发明的。”事实确是如此。在西方连杆式钻井技术和现代化的旋转钻头技术中都能找到中国古代技术的痕迹。西方的深井钻探技术实质是从中国传入的,而现代石油工业也是建立在比西方要早1900多年的中国技术基础之上。

中国钻井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与制盐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座盐井出现在古巴蜀地区,即现在的四川地区。在古代,运输业极不发达,海盐很难运到地处内地、道路艰险的四川。但古巴蜀的人们发现自己的脚底下就蕴藏着丰富的岩盐和含盐分很高的卤水,他们即因地制宜,开采地下盐以食用(四川人称食盐为盐巴)。在四川,产盐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自贡地区,井架林立的自贡因此有“盐都”之称。

采盐的需要促进了深井钻探技术的发明和发展。战国时期,盐井均为大口浅井,到汉代逐渐变为小口深井。钻井深度越来越深,钻透盐层再往下便是天然气层,卤水制盐需要熬制,使用当地天然气作燃料既方便又经济。由此可见,天然气就是在深井制盐业的促进下开发的,两者的发明基本上是同时出现。

由于天然气层较深,要开凿气井必须有优良的钻井设备。中国当时已有先进的铁制业,为钻井提供了铸铁造的钻头。动力则用人力。人先跳到杠杆的一端把钻头抬高,再跳下来使钻头砸下去。钻井用的竹缆是由10多米长的竹条制成的。竹缆具有很强的抗拉强度,与一些钢缆的抗拉强度相当。而且竹缆有极好的挠性,容易绕在钻头提升鼓上。竹缆的第三个优点是遇水后强度增加。通常使用的大钻头长约3米、重达140千克,用来冲击岩石,扩大由小钻头钻的孔;小钻头只有几十千克重。

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古巴蜀人民发明了一系列专用的钻井工具,总结出一整套钻井技术,开凿出一大批很深的天然气井。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清乾隆年间,自流井地区(现自贡)有一口天然气井深度为530米,产气量为每日160立方米。到了清朝末年,钻井深度达1200米以上,日产1万立方米天然气的气井有10多口。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开采天然气过程中发展的深井钻探技术,大约在1828年传到欧洲。当时一位名叫英伯特的法国驻华外交官给法国一个科学协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亲眼看到中国人用周长10多米的轮子,转动50次,提取一桶桶盐水。有位名叫约巴德的工程师,据此立即试用了中国人的方法。后来,约在1834年,欧洲人首次成功地用中国的钻探技术开凿了盐井,1841年又用于开凿油井。1859年,德莱克上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石油湾用中国的竹缆方法钻出了一口油井,而此项技术很可能就是从当时在美洲修筑铁路的中国劳工那里获得的。至此,中国的深井钻探技术迅速传播开来,被世界各国仿效采用。

铜矿的开采

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对铜矿的开采最晚到商朝时期就已初具规模。

1989年1月27日《中国文物报》报道,在江西瑞昌铜岭,科学家们发现有一处中国商朝时期的大型铜矿遗址,这是科学家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一处采铜遗址。这个遗址的面积约25万平方米。科学家们在已挖掘出的3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有竖井24口,平巷3条,露天采矿坑一处,选矿槽一处。这些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商代时期就已会采用竖井、平巷、坑采等联合开采方法来开采矿物。

1979年4月,科学家们在湖南麻阳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的铜矿遗址,这里有古代的矿井14处,其中一处还是露天开采,其余的是地下开采。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曾发掘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处铜矿井,这个古矿井保存得非常完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历史实物。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两处井口:“十二线老窿”和“二十四线老窿”,两处相距300多米。“十二线老窿”的发掘点距地表面达40多米,在这5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发现了8个竖井和一个斜井。竖井的井口直径约80厘米。“二十四线老窿”的发掘点距地表面50多米。在约12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里,有5个竖井,1条斜巷和10条平巷。竖井的井口直径一般是110到130厘米,比“十二线老窿”大。

像这样的采矿规模和技术,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很少有记载。宋朝孔平仲写的《谈苑》中讲到了铜矿开采情况。书中写道:“韶州岑水场,往岁铜发,掘地二十余丈即见铜。今铜益少,掘地益深,至七八十丈。役夫云:地中变怪至多,有冷烟气中人即死。役夫掘地而入,必以长竹筒端置火先试之,如火焰青,即是冷烟气也,急避之,勿前,乃免。”这段话讲的是今广东韶关一带,据说那里原来的铜矿比较丰富,现在铜矿少了。文里所说的“冷烟气”可能指的是含一氧化碳较多的天然气。这里讲到了矿井的深度和防止天然气的办法,但对整个矿井的结构没有记载。在明朝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曾提到:“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穴”,“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到清朝时,中国关于矿井的文献记载才逐渐多起来。譬如王菘的《矿厂采炼篇》、张泓的《滇南新语》等。

铜镜

在原始社会时期,世界上是没有镜子的,人们只能以清澈见底的水,来显示自己的容貌。那时,中国古代人想出了一个用陶盆盛水照自己的影子的办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有“监”这个字,形状如人临器皿俯视的样子,即古文中所说的:“人监于水”。在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有“监,临下也”的解释。

现在的镜子多采用玻璃材料,然而在中国古代,人们却是“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时间是非常早的。古籍《黄帝内传》上写道:“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玄中记》中曰:“尹寿作镜,尧臣也。”这说明,中国早在大约3600多年前的商朝,就已会做铜镜了。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里,发现了5面商代后期的铜镜。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实物。

铜镜在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于中国。那时,铜镜的镜面多为圆形,虽然铜镜上大都没有文字,但刻有各种花纹。在现在的故宫博物院里,就收藏有一件花纹是蛙形的战国铜镜,实为罕见。

西汉时期,汉武帝曾在宫殿里设有专门掌管铜镜的“尚方官”。当时的铜镜非常厚重,形状仍为圆形。有的铜镜背面还有吉祥语,如“长命富贵”、“长宜子孙”等。当时有的铜镜还有透光效应,一般称为“透光镜”,这种铜镜只要一遇到日光或灯光照射镜面,与镜面相对的墙上就会出现镜子背面的花纹的形象。这种铜镜被古人称为“魔镜”。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又创造了浮雕纹饰的画像镜。画像镜多以历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如姜子牙、孙悟空、伍子胥等人物造型。

唐朝时期,铜镜仍比较厚重,因为镜子内锡的成分增多,镜面显得洁白光亮。其形状有圆形、八棱形、菱形,以及带把的铜镜。花纹有蝴蝶、葡萄、猛兽、凤鸟、鹦鹉和人物故事及神话传说、打马球等。这说明,那时中国的铜镜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发展。

宋朝时期,菱形的铜镜开始流行起来,而且一般都带把。但到了宋朝后期,中国铜镜的制作水平却开始下降。元、明、清三代,除仿制以前朝代的铜镜外,铜镜的制造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中国开始流行玻璃镜子,铜镜也就因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风箱

风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世界上最早的鼓风设备。这种古老的设备能够使炉中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考古学家从文献记载上看到,中国古代的大哲学家老子曾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其实就像一个很大的皮革做的鼓风器,里面充满了空气,所以天不会塌下来。它越是活动,放出的空气就越多。”“橐龠”就是古代的一种鼓风器,是“风箱”一词的古称。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4世纪,因此科学家推断出,中国早在公元前4世纪时,民间就已经普遍开始使用风箱这种鼓风器了。

在中国古代,风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尤其在冶炼金属方面,风箱更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宋朝时期,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发明了一种双动式活塞风箱,这种风箱有许多优点,所以刚发明出来,就在中国民间普遍使用,甚至直到今天,北方农村中有些地方仍在使用这种风箱。

双动式活塞风箱整体为一个矩型的木箱,箱内用一个隔板又分为两层,上层内装有活塞,活塞与拉杆相连而且又和风箱外的拉手相接,在活塞与隔板相接的地方,有一些羽毛,这样可以防止空气溢出。下面一层是风道,隔板的两端有两个风口,箱两端各有一个进风孔,口上装有一个活瓣,活瓣可使空气只朝一个方向流动。使用这种风箱的时候,只要把风箱上的拉杆一拉一推,即可使空气往复运动。这样炉中的焰火在风的吹动下就会越烧越旺。风箱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战国时期的皮革橐龠到东汉时期的木扇式水排,直到宋朝时期的双动式活塞风箱。风箱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鼓风器,使中国古代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处在世界先进行列。

公元16世纪时,中国的风箱传入欧洲。1916年,欧洲人在中国发明的风箱上做了一些小的动力改进,因而发明出双动式水泵,但他们所运用的动力原理却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19世纪时,一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世界上最完美的鼓风器就是根据中国风箱改进的水泵。可见中国古代发明的风箱在世界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炒钢技术

钢分为许多种,其中有一种叫做“炒钢”。为什么要取这么个怪名字呢?因为这种钢在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像炒菜一样,所以叫炒钢。

这种炒钢的原料是生铁,制造的要点是要先把生铁加热到液态或是半液态,然后利用鼓风或撒入精矿粉的办法,使硅、锰、碳这些元素氧化,最后把含碳量降低到钢和熟铁的成分范围,就制造出炒钢来了。炒钢的产品多是低碳钢和熟铁,但是如果控制得当,就会得到中碳钢和高碳钢。

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掌握炒钢技术,是世界上最早会制造炒钢的国家。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河南巩义市发现了大量的中国汉朝时期的炒钢炉。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当年的炒钢产品。科学家用精密的仪器分析,那些炒钢中的含碳量为1.28%,有的只有0.048%。

世界上最早有关炒钢的记载,见于中国古代东汉时期的《太平经》第七十二卷,书中写道:“使工师击冶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耶。”这里的“水”就是指生铁水。

炒钢的优点是它的成分可以适当控制,所以生产率比较高,质量也比较好。18世纪中叶,英国也发明出了炒钢法,在当时的产业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马克思,曾怀着极大的热情对当时英国炒钢的发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不管怎样赞许这种炒钢法的优越性,也不会夸大了对这一革新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把由矿石直接制造成钢的工艺叫“一步冶炼”或“直接冶炼”;如果是把矿石先炼成生铁,然后再由生铁炼成钢,则叫“两步冶炼”或者是“间接冶炼”。炒钢的生产过程也和“间接冶炼”一样分两步:先炼生铁,后炼钢。因此,中国古代对炒钢的发明也可以说是世界上“两步冶炼”的开始。这是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重大发明。

矿产文献

《五藏山经》,是中国古籍《山海经》中的一篇,写于公元前5世纪。它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中国矿物。比国外最早的矿产文献——希腊学者乔菲·司蒂斯记有16种矿物的《石头志》文献约早200年。

青铜冶炼据考古发掘和古书《史记·封禅书》等记载,中国在夏代已经冶炼青铜,进入青铜时代。许多考古表明,中国在冶铜技术和规模上,殷商已很发达,西周进入鼎盛时期。距今已约4000年,表明中国是世界最早冶炼青铜和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

黄铜冶炼

三国时期魏人钟会在《刍荒论》中有关于冶炼铜锌合金——黄铜的记载。此距今已约1700多年,表明中国是世界最早冶炼黄铜的国家。

白铜冶炼

晋代常璩著《华阳国志》已有铜镍合金——白铜的记载。元明时按铜四镍一的比例,大量用来制币。此距今已约1600年左右,比外国(英国、德国于1823年始制成功)约早1500年,表明中国是世界最早冶炼白铜的国家。

胆水炼铜

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曾青(即胆矾、胆水)得铁,则化为铜。”东汉《神农本草经》中也有关于胆水炼铜的记载。此距今已约2000年,比国外(欧洲1947年正式开始采用)约早1500年,表明中国是世界最早用胆水炼铜的国家。

合金比例

古书《周礼·考工记》有铜锡合金的详细比例记载。此距今已约2500年,表明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合金比例的国家。

铝合金

195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宜兴周处将军墓发掘出的铝饰片,经考证鉴定含铝85%。它比国外最早制得的时间(德国孚勒于1827年始制得)早1530年,是世界最早的铝合金。

失蜡铸造法

是铸造器形和雕镂复杂器物的一种精度较高的铸造方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失蜡铸造法的国家。湖北随州战国时代曾侯乙墓出土的尊与盘上玲珑剔透的透空附饰,是确认用失蜡法铸造的铜器,其时代为公元前5世纪。淅川县出土的用失蜡法铸造的春秋时代的几件铜器,在时间上比前者又提早120多年,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用失蜡法铸造的实物。北宋王溥(922~982)著的《唐会要》中记载,唐开元年间(713~742)使用蜡模铸造开元通宝,这是中国关于失蜡法的最早记载。

铜鼓铸造

中国最早的古代铜鼓,是1975年底到1976年初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楚雄万家坝发掘古墓时发现的4件古代铜鼓。这4件古代铜鼓是在挖掘的79座古墓中的第23号古墓中发现的。从鼓的纹饰等来看,属于早期雏形鼓,是用铜、锡合金的青铜,采用合范法铸造的。鼓都比较小,最大的一面口径只有47厘米,高40厘米,胸径65厘米,足径70厘米。装饰花纹简单,鼓面均有太阳纹。鼓内壁有稚拙的云纹、四足爬虫纹或菱形网格纹。鼓内有烟熏的痕迹,说明当时的铜鼓是从釜演变而来,尚处于乐器、炊器分工不甚严格的初级阶段。经测定,这4件铜鼓的制作年代距今2640年,相当于春秋中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铜鼓。

铸币

发掘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代(前14世纪~前11世纪)晚期墓葬中,共3枚,形似贝币中的齿贝,青铜铸成,距今已3000多年。国外最早的铸币(前7世纪小亚细亚吕底亚人曾制铸币)早400余年,是世界最早的铸币。

锻币

现考古发掘出的锻币形状似铲(一种古代农具),锻造而成,其形式有“耸肩”等多种。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韩、赵、魏诸国。距今已约2500年,是世界最早的锻币。

纪年币

淳熙元宝钱,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制造。从公元1180年(淳熙七年)开始,所制钱币上即加铸制造年份。比国外(欧洲)最早的纪年币早300多年。

生铁冶炼

于江苏六合县考古发掘出的生铁,经考古学家化验分析,此铁年代属春秋时代晚期,含碳量在2%至6.67%之间,为白口生铁。距今已约2500年,是世界最早的生铁。

可锻铸铁

创制于战国时期,在中原一带多有考古发掘。如属耐冲击的黑心可锻铸铁,属较强硬的白心可锻铸铁。这些都比国外最早的可锻铸铁早约2200多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可锻铸铁的国家。在河北藁城发现的商代(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铁刃铜钺,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陨铁锻造的铁器。江苏六合县程桥镇两座东周(前770~前256)墓中出土的铁块和铁条,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生铁实物,其中的铁条,是经过锻造丽成的铁器残部。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前475~前221)铁铲,也属可锻铸铁。中国古代的可锻铸铁技术在魏晋南北朝后逐渐失传。1670年,英国的鲁伯特获得可锻铸铁技术专利。1722年,法国炼出白心可锻铸铁。1926年,美国炼出黑心可锻铸铁。

球墨铸铁

1956年在河南省巩县铁生沟考古发掘出的铁器,经专家鉴定,发现有些铁器的截面均分布有典型的球状石墨,是典型的球墨铸铁。此距今已约2000多年,是世界最早的球墨铸铁。

硬模铸锅

创制于春秋战国之交时期,用这种方法浇铸的铁锅,不会有毛疵和砂眼。此距今已约2500多年,中国是世界最早的用硬模铸锅的国家。

水力鼓风机

创制于公元31年,由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制造,主要用于冶炼铁。比欧洲早1100年左右,是世界最早的水力鼓风机。

铸造学专著

是由清代浙江省炮局监制军机龚振麟作于公元1840年~1842年间的《铁模铸炮图说》,载于《海国图志》书内。此著距今已150多年,是世界最早的铸造学专著。

金属外镀术

湖北出土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宝剑、吴王夫差的宝剑,陕西出土的秦始皇陪葬陶俑坑出土的3把宝剑,埋在地下2000多年都还光亮不锈,十分锋利。经现代科学研究,这些青铜兵器都经过很好的外镀处理。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金属外镀术的国家。

制造炭黑

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人们已知用烧制的松木来制炭黑,并配上胶来制胶墨。北魏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卷九·合墨法》中,更详细记载了制造炭黑的方法。此距今已约1600年,它表明中国是世界最早制造炭黑的国家。

制造焦炭

广东新会县有一南宋末年(1270年左右)的冶铁遗址,内有供冶金使用的焦炭,它比国外最早的焦炭(英国于1788年始制用焦炭)约早500多年,是世界最早的焦炭。

海水煮盐

据研究考证,中国夏时已产盐,主要为海水煮盐。主产于福建沿岸等地。殷商时,规模扩大,不仅有海水制盐,且有湖水制盐,不仅有制盐工人,且有管盐的“盐人”。战国时,有池水制盐,也有井卤煮盐。最早距今已约4000年,表明中国是世界最早的产盐国。

井盐生产

最早产于四川省临邛(今邛崃县)。据《华阳国文·蜀志》载,此地制井盐,“井有二水(即卤水),取井火(今名天然气)煮之,一封水得五织盐”。后成都出土的汉代“盐场画像砖”,仍有用天然气煮井盐的场面。此距今已2200多年,是世界最早制井盐的地方。

制盐工艺

中国上古制盐工艺,起源甚早。据记载和考证,殷商时代已有海水煮盐工艺,周朝时期已有湖水煮盐工艺,春秋战国时已有池水晒盐工艺和井卤制盐工艺。这些工艺中。海水煮盐工艺最早,距今约4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制盐工艺。

同类推荐
  • 大众语典谜语(2)

    大众语典谜语(2)

    《大众语典谜语》,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为谜语熟读类工具书。
  • 中国涉县女娲祭祀文化

    中国涉县女娲祭祀文化

    为了进一步向全国推介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已经列录国家级名录的,我们决心利用出版专著这种形式,组织县内外的专家和作者进行编著,有计划分步骤地出版发行。本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望社会各界多提宝贵意见。
  • 读故事学国学

    读故事学国学

    本书涉及国学知识:“哲学星空”、“史书巨著”、“医学经典”、“书画长廊”、“戏曲文化”、“文学殿堂”六个方面,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经典读本。
  •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终于定稿了。该书能够最终定稿并付梓,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编者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王正好、沈军两位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出版平台。
  •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困窘的潇洒:民国文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热门推荐
  • 进击的巨人之第10巨人

    进击的巨人之第10巨人

    他身为艾尔迪亚与阿克曼的混血,却出生在马莱帝国,被马莱人当做家畜。而马莱人又把阿克曼一族当做恶魔的走狗,畏惧他们的力量,又被迫成为马莱人的小白鼠被马莱人进行第10巨人的实验,可这居然是个幌子,巨人实验真正的目的是…
  • 诡秘女主

    诡秘女主

    她是在大清王朝A级通缉令上名列榜首的匪首,她是嘉庆皇帝作梦都想抓到但至死都抓不到的魔女,她是一个诡秘女主,她究竟是谁?
  • 金牌相公,溺宠财迷妻

    金牌相公,溺宠财迷妻

    惨遭车祸穿越了!庶妹刁钻?智商太低,手段太次,要不是我闲着无聊,都懒得陪你玩!姨娘伪善?喜欢装么?那就试试看,就怕到时候你笑都笑不出来!被逼嫁人?为了捡一块钱被撞死穿越成郡主,应付庶姐姨娘还要被逼婚?惹不起,我逃婚总可以了吧!
  • 修真觅道

    修真觅道

    修真,修真,何为修真?人有轮回转世,天地亦有轮回!当一方天地开始萎靡,覆灭。修真者也逃不开天地轮回的灾祸!且看生死轮回阴阳见,魂归大道天地间!
  • 镇守港的舰娘

    镇守港的舰娘

    提督是提督府的核心提督府是镇守港的核心提督的任务是给舰娘一个温暖的家舰娘的存在是为了一起建立起这个大家庭舰娘不仅仅只因为活跃的战争之上也要参与进维护家庭的责任一个出色的舰娘不仅仅只是在战场之上赢得无上的荣耀同样也可以在建设镇守港的任务上发挥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荣耀权力责任这是提督的镇守港也是舰娘的镇守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荣然

    重生之荣然

    夏默然重生回高三,势要弥补遗憾,第一步减肥,第二步成为学霸,后面几步还在筹划ing等等等等,第一步刚结束,怎么就有男人找上来了?居然还是个高富帅!那还犹豫什么,冲就完了。女主可盐可甜,其实本质沙雕,嘘~
  • 封神战队之英雄联盟

    封神战队之英雄联盟

    在这个全民英雄联盟的时代,一个普通学生——飞羽——组建自己的战队,带领一群兄弟一步一步地走上职业联赛的舞台,一路之上有汗水有收获有冷嘲热讽,最终完成了大多数人眼里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 鹿晗——我家男神是傻狍

    鹿晗——我家男神是傻狍

    原创小说“宝宝你看那儿,小狗好可爱”“是呀,像你一样”……“我想你”“嗯,直白点”“我想和你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