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39800000001

第1章 县域经济(1)

对加快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的重要途径,是富县的关键,是富省的依托。目前,“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江西振兴”的共识,已经变成积极主动的共为。各地正在形成自我加压、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面对这一热火朝天的喜人形势,笔者感到,有必要持既积极又冷静的科学态度,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点理性的思考。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学会从天、地、人三个角度观察问题,切实做到从实际出发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要从天、地、人三个角度来看问题。发展县域经济是个系统工程,各县的情况千差万别,如果从这三个角度来观察和处理好发展县域经济的相关问题,将能避免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从而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繁荣。所谓“天”,即为“天道”,是指经济规律。要搞好县域经济,必须研究和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倘若不懂市场经济规律,不研究市场经济规律,便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经济发展方略,也不可能做到立足本县谈发展,跳出本县看本县,也就无法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规划经济布局,从而发挥自己特有的长处、竞争优势和潜在能力。更危险的是,还可能出现重大的经济决策失误。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市场为空间,以相互交织的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为轨迹,以生产要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等多种实物形态为载体的增值型价值循环。很明显,县域经济的运行效率与效益已不再取决于域内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程度,而越来越取决于其价值循环的规模与速度,以及循环半径的大小。因而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经济模型在市场已经开始发育的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由县域经济循环受制于资源转向受制于需求,由域内自给型转向域内规模型,由域内封闭型转向域外开放型。这就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决策必须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尤其是上项目时首先必须考虑大环境的影响,必须考虑经济规律的影响,思路要围着市场转,最主要的是及时把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情况变化,不能盲目跟“风”跑。现在有不少地方准备上一些“夕阳产业”,接受外地或外国的淘汰产业,这就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其后果是令人担忧的。所以说,从经济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懂“天道”,要明白“天道不可违”。所谓“地”,即为地缘,即指县情,包括地理环境、历史状况、文化素质、经济基础、气候条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发育程度等。这也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认真研究的小环境。本县的小环境有什么特点,如何发挥这些特点,是审视地利的重点。各县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势。地利的优势往往是别人难以取代的。因而应当立足本县的产业优势,并通过对优势的培植、延伸、创新、生成高品位的特色经济,才能有所作为。否则,脱离本县实际,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将难有所为。所谓“人”,即为民情,是指本县干部群众的心态情绪和投入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发展县域经济,人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是上策、根本之策。应当从本县的文化板块分析入手,对影响自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与此同时,县级班子要勤政廉政善政,同唱一台戏,共念一本经;要认真推行依法治县的方略,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一个县,领导清正、管理有方,“人和”也就不难了。广大干部群众投入经济建设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了,办法就自然多起来,困难也容易克服,发展后劲也就会不断增强。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知识在经济中的含量

目前,仍有不少同志认为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高度的经济形态,县域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经济距我们太遥远,是可望不可即的事。因而在确立县域经济发展的方略中,在实施的各项政策中,未能主动思考应对措施。其实,知识经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对此谁认识得早,谁就占据了主动。县,是宏观与微观、上层与基层的衔接点,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经济单元。但是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知识密集度也较低。这并不等于县域经济就不能走知识经济发展的道路,更不等于知识经济不能在县一级落脚。走向知识经济阶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有文章可做。要多在基础性工作上下功夫,而不要在速度上盲目攀比。应当高度重视教育,增大对教育的投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既为高等学府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又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一批实用人才,从而提高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应当注重科技成果的引进和推广,不断把最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从而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逐步实现向知识经济的跨越;应当不断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从量的扩大为主转向质的提高为主,从外延扩展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从投资拉动为主转向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应当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实施“能人带动”战略,不断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谋求有效益的、高速度的发展。

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既要重视工业经济,又要坚持各产业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农业

据了解,许多县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都是运用重点突破战略,着力主攻工业。按理说,抓住突出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时机,通过扩充总量、盘活存量、加大有效资产重组力度,把发展工业的着力点放在巩固提高和扩大增量上来,使工业经济成为本县的主体经济的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它不能涵盖,也不能代替一切。恰恰相反,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就越重要;工业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作用越明显。因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统筹安排,必须认真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稳定一产,提高二产,强化三产。农业的领导力量不能弱,物质投入不能少,社会化服务队伍不能散,农业的条线机构不能“断奶”,应切实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做到多方位开拓、多层次开发、多成分发展、多形式搞活,使三产真正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一翼。当前,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面临着一个市场问题。农业连年增产,农产品日益丰富,但部分农产品出现了卖难,农民增收困难。工业也是这样,主要工业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使部分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品销路发生了问题,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这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非常现实而又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要牢牢把握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工业看工业,运用开放的思维,重新审视工农业相关度及协调的问题,努力实现“工业农业连锁发展,两道难题一起求解”。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抓工业的技术改造,抓产品质量;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搞好招商引资;大刀阔斧地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工农业的生产要素;老老实实地融入市场,规范竞争。这样,才能使经济运行质量有保证,县域经济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加快。与此同时,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立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时,充分考虑县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重视生态可持续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县域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老区建设》1999年第12期)

关于山区小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宁冈县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属典型的山区小县,本文试结合其特点就山区小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作一探讨。

一、山区小县的特点

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宁冈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明显发展。但受山区小县下列自身特点的影响,至今县域经济发展步子不快,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一是区域的边缘性,使其交通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二是人口少,耕地面积有限,经济总量小;三是现代科技生产水平低、生产手段落后,尤其是劳动者的商品意识差;四是农业的产业链短,农副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五是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吸引外来投资,扩充经济总量难度较大。

二、山区小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向

山区小县的特殊性决定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同其他类型县份的差异性。为此,山区小县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切实按照“小县大开放、小县大县城、小县大产业”的思路,着力实施以下四大战略,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一,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突出发展县城经济。要重视发挥县城经济的“龙头作用”和“带动效应”,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突出加快县城经济的发展,为山区小县县域经济形成强有力的“增长极”。发展山区小县县域经济,主要走实现劳动力转移和乡村城镇化两条路子。一是走以发展县城经济为重点,带动中心集镇促进劳动力转移的路子。要通过实施“引农造城”“以地造城”等多项政策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县总人口的分布实现县城、集镇、农村各占1/3,县城外延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为山区资源的流通集散、加工增值提供基地,为山区劳动力的转移和信息的汇集提供场所,为大中城市对山区的辐射和牵引提供“桥梁”,努力使县城经济成为全县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县城成为全县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二是走以发展县城经济为依托,带动农村集镇实现城镇化目标的路子。针对当前山区小县实现城镇化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点的实际,要坚持“小城镇、大战略”发展方略,把加快城镇建设与突出发展县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县城经济的发展,使县城经济在促进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真正起到“龙头经济”的牵动作用,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支柱。

第二,运用重点突破战略,着力主攻工业。山区小县必须把发展工业与农业这两道难题一起解决,实施以发展工业带动农业、以工兴农、重点突破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当务之急尤其要抓住突出发展县城经济的有利时机,通过扩充总量、盘活存量、加大有效资产重组力度,把发展工业的着力点放在巩固提高和扩大增量上来。一方面,要通过“三改一加强”,努力提高企业有效开工率,使现有工业企业稳固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招商引资以及扩大城区、增加就业机会等多种渠道,改造一批有发展潜力、后劲大的工业项目,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工业项目,设法形成中小企业群,扩张工业增量。总之,山区小县要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在产业方向上,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资源为基础;在经营机制上,要坚持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在筹资渠道上,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转到集体、社会、个人多方筹资相结合;在布局上,要由分散布点到集中连片开发,并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在发展目标上,要从单纯追求产值、数量引导到提高质量与效益上来;在管理上,要重视引导技术、人才,并注重新产品、名牌产品的开发。

第三,坚持以特色型战略求效益,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山区小县要加快发展步伐,关键一点就是要坚持以特色型战略求效益、谋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优势的培植、延伸、创新,构筑特色产业链,把县域经济打造成特色经济。以宁冈县为例,要走出自身的特色经济之路,必须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入手,在发展特色农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上求突破。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一是主攻产业化经营。结合山区土壤、气候等有利的自然条件,加大“两草一竹”(席草、菌草、毛竹)的生产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两草一竹”产业化经营,使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成为“龙头”产业。二是主攻多种经营。要大力发展“三李一叶”(芙蓉李、柰李、水黄李、茶叶)绿色食品和“三木一藤”(杜仲、厚朴、黄柏、绞股蓝)森林药材,重点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拳头产品。当前尤其要继续壮大县内杜仲、厚朴、黄柏药材生产基地,使其真正发挥出京九沿线最大的“三木”药材生产基地的生产效益。在发展旅游业上,把宁冈建成一个融革命胜迹和自然美景为一体、服务于全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山城”。

第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山区小县经济后劲乏力,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未得到优化。为增强山区小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县域经济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其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其二,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软环境;其三,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井冈山报》1999年4月5日)

新形势下县级政府怎样抓经济

县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地域。县域稳定和发展,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经济振兴,而且关系到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要使县域经济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当务之急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县级政府到底应该怎样抓经济?

不可否认,目前仍有不少县级政府尚未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运作方式,导致既有“越位”又有“缺位”。如,政府未走出替代企业组织产供销和模拟市场的误区,对企业干涉过多,所扮演的是大经理,而不是政府的角色;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未采取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来遏制经济粗放型增长的势头,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顺利转变,影响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总之,存在着该政府做的事情不去做,或者是做得不够好,而不必做的事情却偏偏要去做的怪现象。

那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同中央政府、省、市级政府一样,是充当市场经济“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的角色。主要应当认真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第一,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对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理应不折不扣执行。经济调控涉及全局和局部、中央和地方利益的重新分配。应当看到,如果中央和省级缺乏必要的集中决策和宏观指导,由各县市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就难以实现合理布局的要求,也谈不上“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执行国家调控政策时,必须强调中央的权威,必须强调地方政府要与中央保持一致,不允许对中央政策或束之高阁、或阳奉阴违、或层层变通。同时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本县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政府与市场作为经济调节方式是一对矛盾,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二者的关系,合理定位市场中的政府角色,变原来的“万能政府”为“适度政府”,使政府既不超脱于经济生活之中,也不是处在无所不能的地位。政府角色应由原来的所有者、经营者、决策者转变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调控者,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的营造者和保护者、市场失灵的纠正者和收入分配的调节者。使市场导向同政府自觉设定的利益关系有机结合起来,使政府在尊重价值规律的前提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适度地调节市场,激励各经济主体自觉依照政府的宏观管理要求行事。尤其是要还权于企业,科学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管理经济由“指标型”转变为“服务型”;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要求界定政府职能,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要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局面,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生产管理职能分开,从搞好产权制度改革,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着手合并、精简机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全面取消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实现政企分开。

第三,规范政务管理,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经济环境状况如何是县级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这方面,县级政府有许多事可做,比如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实行产业导向,消除地区经济封锁,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扶持本地龙头企业、特色经济。目前,特别应注意抓好两件事。一是努力改革、完善政府机构和体制,优化政府行为。必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时进行政府机构和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改善和完善政府的组织机构、决策机制、运作机制、监督机制等,要提高政务的透明度,使政府的干预行动受到更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从法律、制度和机制上防止政府工作人员把权力作为资本参与市场的交换过程,保证政府调控行为和经济政策的超脱性和公正性,从而切实优化政府行为。二是规范政务管理,改善投资环境。要自觉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特别是要运用好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吸引民间投资。应当对政务管理工作中的许可、审批、登记、收费、认证、裁决、处罚、强制及办事程序、办事效率和投资服务等方面的行为作出较为全面的规范。

第四,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认真执行各项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条例,健全管理体制。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立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时,充分考虑县域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重视生态可持续能力建设。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搞好计划生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要花大力气,搞好与企业、个人的发展和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利、电力、城建等,从而增强发展后劲。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科学论证,量力而行,注重投资结构合理性,严把质量关。

第五,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县级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首先,要根据本县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本县所属较大区域以至全面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进行谋划。有了发展战略,才能有条不紊地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才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其次,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力提高县域经济的运行质量。一要找准突破口,保持连续性,以改革促进展。二要注重扩大经济规模。根据本县的经济优势与市场要求,选择和培植具有支撑力和牵动力的支柱产业,依靠资源优势建立经济优势。三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找出切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当前遇到了许多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诸如,如何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之真正走出困境;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如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如何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承受力差的阶层;如何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面对这些问题,都应以市场经济的观念去思考、去解决、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

(《农村发展论丛》1999年第22期)

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标志着我国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又一次觉醒。毫无疑问,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县域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源”。与此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主要表现在:

首先,由于粗放式、高耗能、低水平工业发展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加上工业“三废”得不到有效处理,还有农药、化肥、农膜的残留,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体恶化。其次,由于长期采取掠夺式开发、粗放型经营,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速度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再次,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尤其是县域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短缺,使不少地方只能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天然优势维持短暂的繁荣,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十分有限。最后,由于县域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缓慢,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政府评价观,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对原生环境问题(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的破坏性影响)和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空气、水、土、食物的污染,以及噪音和辐射线对人体的伤害)重视不够,调控不力,不愿多投入,结果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上述情况表明,强化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合理控制人口,摆脱目前困境,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实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了。

二、县域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是“发展”

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强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除数量增长还包括质量、效益的提高,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基本同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并要求较好地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很显然,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发展,“满足当代人需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是和传统的“发展观”相比,它追求的是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持续发展。尽管近些年来县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从各个县的自身需要来看,只有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才能解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逐渐提高,并为发展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持可持续发展。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逐步改变发展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把保持生态和发展经济统一起来,要想办法在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走传统的“经济唯一”“增长优先”而不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路子,也不可一味强调,“环境至上”“发展服从生态”,否则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要以发展经济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建设保障经济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县域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如何把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三项任务统一起来,使县域经济逐步成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县域经济发展统一体,是摆在县域经济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第一,切实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实现小康,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体目标。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与脱贫致富联系起来。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广开生产经营门路,提高非农产业的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只有消除贫困,使县域内广大群众富裕起来,才能构筑起保护和建设环境的能力。而在当今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充分认识资源比较优势,走资源资本化开发之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二是努力优化县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增强经济活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培育块状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四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地创办企业,通过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

第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人作为生产者,最有效的生产能力及创造能力并不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或劳动力的质量。所以高素质的人才才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宝贵财富。一是实行优生优育,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大脑结构性能,从而促进智力优秀和体格健壮的个体繁衍,为人口素质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数量前提。二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发展教育始终放在县域经济的首要地位。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基础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扩大教育覆盖面。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以及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否则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后劲不足。

第三,加强环境整治和保护。环境保护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树立“环境也是宝贵资源”的观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一是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使公众自觉地参与环境管理和建设。二是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参与环境保护。一方面要防止新污染产生,尽量舍弃“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的生产企业模式;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工业污染进行限期治理。三是增加造林面积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投资比重,大力植树种草。四是推行清洁生产,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核心内容为“节能、降耗、减亏、增效”。它包括:清洁的能源、原料,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最终将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料与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企业产品生产、消费与环境相容。五是发展环保产业,以高科技为先导,确定龙头企业实现环保产业规模化。

第四,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态环境的基础。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对造福人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逐步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经济赋予了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又可达到节约使用能源的目的。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要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前提下,通过组织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和环境保护工程,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从而实现县域内各种资源和生态要素的优化组合。三是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通过走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路子,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解决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问题,以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老区建设》2000年第8期)

发展县域经济大有可为

县域经济的提出,是行政编制的需要,是财政体制的需要,是客观实际的需要,是改革实践的需要。县域经济是多部门的综合体;是在一定空间进行的,包括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牵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又与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活动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的三维结构。它不是各部分经济活动的简单汇总,而是各组成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

县域经济属于中观经济,从宏观经济看,全国或全省的经济条件和经济管理手段比县域经济齐备,县域经济总量分析包含的范围小,只是一种更小范围的区域经济;从微观经济看,县域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法人,而是县行政区划内微观经济活动量的总和。从条块关系看,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县不是一个“细胞”,而是一个具有超细胞功能的“细胞集合体”。从县域经济的范围、规模来看,县域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经济,其构成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与行业经济相比,县域经济是较为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是国民经济块状结构的基本单元。具体地说,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域、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从其特性看,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行政性、独立性、开放性、市场性、特色性等鲜明特征。

县是我国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地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经济振兴,而且关系到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江西省工业基础薄弱,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不多,仅仅依靠中心城市和龙头工业企业来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县域经济上来。与此同时,我省的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85%以上的人口、95%以上的国土面积、2/3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70%的工业增长份额、超过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4.4%的财政收入都在县这一块。但总体水平均不高,与浙江省相比,浙江66个县(市)中,财政亿元以上的有47个,占72%;我省只有33个,占37%。浙江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板块”规模大,最主要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快,工业份额高,商贸繁荣活跃;而我省县域经济的结构特征是传统农业比重高,工业份额低,市场发育差,商贸不发达。我们应当看到,差距就是潜力,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大有希望。

希望就在于明确奋斗目标及找准关键因素;就在于积小胜为大胜的不懈努力之中。今后要切实把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提高整体水平作为各县的奋斗目标。关键因素有五个:一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二是要有一个顺应市场趋势、适合县域特点的发展思路;三是要以人为本,培育壮大一支敢拼搏、善管理、廉洁奉公的管理经营队伍和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城乡劳动者;四是要创造一个优良的投资和经营的软环境;五是要围绕建立一个稳固、平衡、强大的县级财政来展开工作。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应当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增加县域稀缺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供给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根据新古典主义生产函数理论,经济增长由储蓄率及由此转化的投资率决定。但欠发达地区县域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人才浪费现象严重,这一事实使通过增加要素供给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成立。因此,能否创造出对资金、人才的有效需求,创造出让资金、人才扎根,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显得更为重要。

误区之二:产业结构调整到“三、二、一”的格局,则最为理想。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当然是一篇大文章。目前,我省县域经济中三大产业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且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问题更为突出。从现实出发,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应当贯穿“精一强二大三”的发展战略,一般要以主攻工业和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步伐为重点,县政府应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上面,再以二产、一产发展情况为前提,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否则将是无本之木。至于有不少县盲目提出发展高新技术,显然不可取,县域工业仍然应以传统产业为主,努力推进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误区之三:政府把整个县域经济当作一个大企业来进行运作,就能获得较快发展。这是计划经济思想的当前翻版,这样的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实际上,很多不需要政府做的事,我们的政府也做了很多,当然其中很多事不仅没有做好,而且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此外还有一些政府作用的真空,有些应该由政府来管理的事情政府并没有管,造成了一些管理漏洞。其实质是一个“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实现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的再一次转移,转移到使用正确的方法领导现代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来。要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改革和调整政府工作机构,构建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高效精干的政府。政府要从直接管理企业的事务中退出来,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过渡到主要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从直接操作产业项目的事务中脱离出来,过渡到主要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府服务中来。

误区之四:先发展起来再说,发展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快,困难就小;发展慢,困难就大;不发展,则更困难。但是,如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以牺牲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要防止低水平的产业同构,要注意环境保护,要把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以有机食品为主的食品产业、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从而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学习与宣传》2000年第6期)

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县的建设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实践已经证明,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可以使农民增产增收增效益,而且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与国际上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理论相呼应,适应全球农产品的贸易和消费的新走势。生态农业是持久振兴农业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大计,是对“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农业战略的最好体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把建设生态农业作为新战略并使之得到有效的推行,关键在于大力建设生态农业县。

在我国,县域经济从来就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是在县行政区划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建设生态农业县,能较好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四大矛盾(即掠夺性经营思想、小农业思想、条条各自为政和短期行为),在县一级可以形成合力,把各项工作组装配套、协调发展;能够把发展经济、建设环境和培植资源结合起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能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创造条件。我们可以肯定,倘若大多数县能成为生态农业县,并进一步成为生态经济强县,那么经济强省、经济强国也就实现了,建设山川秀美的战略目标也就能实现。

推进生态农业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有力措施。

第一,要树立新的观念。新形势下,农业要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农业要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打响绿色品牌,用无公害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农业要由传统的仅仅依靠耕地向整个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要由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促进食品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促使食品工业朝方便化、程序化、功能化、专用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农业要由主要注重物质投入的资源型产业向既重视物质投入更重视智力投入的知识型农业转变。

第二,要用系统工程方法。把我国悠久的有机农业、用养结合、五业互补等传统的农业经验和现代先进的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制定一个科学的综合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规划要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原则,使农、林、水、牧、副、渔各业协调互补,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落实好生态项目。各县应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出发,遵循“先易后难、稳定发展、积极推进”的原则,确立相关项目。一是尽快建立区域性绿色生态屏障。在各支流源头及灾害多发陡坡地段,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严禁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将林地划为农业建设用地,以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从而扩大森林保护区;高标准建设城镇绿化带,引山、水、绿入城,使城镇变得绚丽多姿。二是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田园化建设,兴修引水工程,整治淤泥严重及病险坑塘、水库,加强渠系配套,改造渗漏严重的简易渠道,扩大灌溉面积,提高保证率。三是加快小水电开发和沼气工程建设,依托这些工程项目,使山水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经济持续发展。四是努力探索生态农业生产化之路。用无公害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产业,并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名优特产为先导,按照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原则,调整农村产业和农业内部结构,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要充分认识到,一草一木都是生态经济资源,都可以形成地区特色,把产品推到国际市场。要注重完善服务体系,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技术开发和应用,解决好产品销路问题。五是全面进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污染治理工程,提高城镇、工矿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率,今后不应搞污染环境的加工工业企业。

第四,要依靠科技进步,为生态农业发展注入活力。要把继续和发展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建立健全高起点、高速度、规范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机制,推动生态模式。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科教兴农的自觉性。

第五,要积极筹措资金。一方面,财政安排的支农专项资金、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要集中捆起来使用,重点用于各类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和有机产品开发;另一方面,注重吸纳民间资金,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形成多元投入的格局。

(《企业经济》2000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两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两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领导我们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次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正式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丰硕成果。本书深入探讨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 为联合国发言

    为联合国发言

    本书将由对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和其工作的界定开始,围绕联合国发言人在纽约总部的典型工作、战争时期的业余活动,陪同秘书长出访,联合国和欧盟的联合发言人、战区的信息市场、新闻发布会、与记者的关系等许多层面一一展开。
  • 定位中国

    定位中国

    这是一个浮躁、迷茫的年代,房子、就业、物价、养老等不仅成为生活的困扰,甚至影响了一批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认知。我们四处奔波,竟不知不觉中,在这个时代迷失了自己。本书以时事热点切入,宏观的视角加之接地气的论述,不仅使读者认清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更具深刻意义的是,它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坐标系和原点,使我们能够找到自己所应处于的合适位置。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我国走过的六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同我党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的体制、制度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党的工作和建设知识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国情,理解相关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工作服务水平,为党政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 话说小康

    话说小康

    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了国内外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成了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一个关键词或者叫热门词汇。2003年元旦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报道,江西一家生产灯笼的工厂在灯笼上写上“幸福小康”四个字,因为反映了大家的心声,生意特别好。元旦戏剧晚会上有一幅春联的横批也是“全面小康”。一位离休老干部写诗赞道:“小康企盼数千年,华夏今朝初梦圆;更把蓝图全面绘,人民一步一重天。”“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凝聚起亿万人民火热的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强大生机!
热门推荐
  • 天衍皇帝

    天衍皇帝

    天衍皇帝曾经统治着辽阔的华夏疆域,但此时的衍王朝诸国鼎立,寂默已久的乱世之轮重新开启,每个帝王踩着层层叠叠的尸骨都想要踏上最高的王座。而武功强大到接近神明的高人大都隐于高山孤岛,他们都在等待那个来自地狱中的王,他曾在三百年前被封印,现在即将苏醒……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编码重构

    编码重构

    随着现实和网络界线的消失,名为“零域”的全新世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你能够使用的武器,却是你手中的移动设备……
  • 极品并肩王

    极品并肩王

    一位现代穿梭于人才市场的三流大学生穿越到一位自小不学无术、连家人都不容的坏人身上会发生怎么的蝴蝶效应?继续恶行,或是痛改前非?又或者有了其它变故?一切皆在极品并肩王中……极品并肩王1群:36135398;极品并肩王2群:125922760。欢迎各位有诚意的王爷们入住王爷群,热烈讨论王爷的私生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首席骑士:天才驱魔师

    首席骑士:天才驱魔师

    千古传承,三族纷争,乱世硝烟的背后谁是推动一切的魁首?正义之盾,魔界皇子,血族元老,亘古不变的战乱将在这个时代被终结!
  • 圣约与苍穹的龙骑士

    圣约与苍穹的龙骑士

    千年之前,诸神以天威助人类驱逐魔族,一统天下。千年之后,恶魔卷土重来,诸神荣光不在。遥远的北方,白银的雪国是骑士的故乡,他跨越千里,游历天下,与太古的神明缔结圣约,驾驭六天龙王归来,守卫国家的荣耀,守卫人类的希望,守卫……挚爱的皇女。
  • 嫡妃至上

    嫡妃至上

    流落在外十六年的五虎上将之女洛以岚一朝回京,一双素手,翻覆之间,便搅得盛京风云变幻。各路牛鬼蛇神层出不穷,抢走了父亲战功的亲叔叔。想要将她利用得渣都不剩的当今天子和天子他儿子。各方人马,暗潮涌动。洛以岚本想为父昭雪,揭露小人嘴脸之后便翩然离去,可接连而出的真相,最后却牵扯出一段足以颠覆乾坤的王朝秘闻。还有身边那个人总是阴魂不散肿么破?帝京云波诡谲,盛世风云变幻,天下棋局博弈,爱情难以圆满。一切都指向了她和她最爱的人。进退两难,生死抉择。来自异世的精英女将绝不让这个王朝扼住命运的喉咙。既然如此,那么——繁华起,繁华落,她便一身烈衣,横刀立马,陪那人踏遍这斑斓壮阔天地。————ps:男强女强、宠文无虐、1v1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六道通天录

    六道通天录

    科技,魔法,修真,不过是文明对法则的探索;炮舰,奥术,神通,无不是生命对命运的挑战……六界,六大族,六道,无尽虚空,孕育过怎样的世界?当科技与神秘交融,它们的结局又会指向何方……ps:欢迎加入书友群六道通天录Ⅰ,群号码:61675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