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341400000006

第6章 约翰·洛克菲勒

约翰·洛克菲勒:石油大亨悟透金钱辩证法

文/凌云

提到洛克菲勒的名字,我们都很熟悉。别的不说,纽约的洛克菲勒广场是一个地标建筑群,那里一年一度的圣诞树点灯仪式,是美国人迎接新年的假日季正式开始的标志。2018年的圣诞树来自纽约沃基尔镇,是一棵约为22.8米高、树龄75岁的挪威云杉。这棵圣诞树上按惯例要挂上数万圣诞灯饰,并在顶部装上重900磅的施华洛世奇水晶。主楼有70层,高260米,楼顶有著名的360度观景台,可以看到曼哈顿全景。而曾经作为美国经济繁荣的象征又影响了21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纽约世贸大楼,也是在洛克菲勒家族的推动下建造的。

这个家族的开创者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国人习惯称他J.D.洛克菲勒,我们称他约翰。他依靠标准石油公司起家,开创了美国的石油产业,他的后人又控制了大通曼哈顿银行,在华尔街呼风唤雨,成为绵延一个多世纪的豪门巨富。而和他一起创业的哥哥威廉·洛克菲勒这一支,后代则与花旗银行结下很深的渊源。直到今天,这个家族的任何动作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人们对这个家族还是充满兴趣。比如,2018年3月,家族第三代族长戴维·洛克菲勒(我们称他戴维)在纽约的一处宅邸出售,卖了3300万美元,比开价2200万美元高了50%。

洛克菲勒又是全球闻名的慈善家族。约翰是美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大慈善家之一,建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大众教育委员会等许多机构,捐助建立了芝加哥大学,一生捐献了5.4亿美元,折合今天的货币大概超过百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洛克菲勒家族还有长寿的基因,约翰生于1839年,1937年去世,活了98岁,而他的孙子戴维在2017年以101岁的高龄去世,是家族里第一个活过百岁的。这个家族可谓福寿双全。

由于洛克菲勒家族都非常低调,约翰甚至不允许家族后辈写自传。只有戴维撰写过一本回忆录。他被称为最像祖父约翰的人,基辛格、曼德拉、安南等名流都为他的回忆录点赞。当然,所谓花无百日红,这个当年的美国最富有家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也在摊薄。到如今,这个家族健在的成员还有不到200人,净资产大约100亿美元,和许多富豪新贵相比已经难称耀眼。在戴维之后,家族也没有再出现在商界、政界及公众中都有极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但这一切并不影响洛克菲勒的传奇魅力。他作为现代石油产业的开创者,其经营之道究竟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其领导力体现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一个不朽的话题。而在戴维这位洛克菲勒家族传承者的眼中,祖父约翰的人生传奇也同样体现了他的商业智慧。

创业混战:以人无我有站稳脚跟

人们经常说,约翰·洛克菲勒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垄断了美国的石油业,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托拉斯,他也成为美国最富的人,甚至就是石油业的化身。这些都不错,因为他就是和石油业一起成长起来的。

在创业之初,还没有建立市场秩序,各路英豪还在一片混战的时候,需要的就是精心琢磨,干一行研究一行,做到人无我有,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

约翰非常能钻研业务,这一直是他的长处。他曾经在一家机械厂流水线上打工,工厂在为陆军制造机车手提袋,他的工作是把带着铜铆钉的带子缠在铁环上。第一天,他的手就被锤子砸青了。如果换了别人,可能会很生气,或者会抱怨这个工作太糟糕了,最多也就是向老板要点赔偿。但约翰却向老板提出留下来研究一个用受伤的手继续工作的方法。后来,他终于琢磨出一个木头橛子,用它把铆钉固定住以后,就可以用一只手轻松地工作了。第二天,老板看到这个发明,夸奖了他。他的工作速度提高了一倍,也因此而得到了更多的机会。这就是人无我有: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方法。

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开出了美国第一口油井,石油开采迅速在美国兴起。克利夫兰很快成为炼油业的中心。因为炼油工艺相对比较简单,肉商、面包师甚至制造蜡烛台的商人都纷纷转投石油业,当地在1862年有12家炼油厂,3年以后就增加到52家。约翰当时已经和伙伴克拉克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觉得炼油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也开始投身其中。但是他没有炼油的经验,就拉了一位叫安德鲁斯的化学家一起兴办炼油厂。

大家都在炼油,质量参差不齐。为了在和别的厂家的竞争中胜出,约翰就把重心用在炼油质量上。他曾经收购了一个名为利马的油田,产量很高,但是它的原油含硫量比较高,炼出来的煤油很臭。约翰却坚持要将它买下来,甚至在面对公司其他高层的反对时,表示愿意自掏腰包承担风险。后来,在安德鲁斯等化学家的努力下,他解决了含硫过高的问题,降低了炼油成本,使这个油田源源不断地带来利润。这又是人无我有——有一种更好的技术,带来了更优质的产品。

1870年,约翰和他的弟弟威廉以及安德鲁斯等人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他说,这是为了联合技术和资金,采取更经济高效的经营方式。而他之所以把企业定名为标准石油,意思就是要建立起石油业的高标准。而在他的生意做大以后,人无我有还是他的一个竞争法宝。

人无我有的优势不一定局限在产品本身,包括物流等配套的服务方面,也可以想办法做到人无我有。当时,克利夫兰的许多炼油厂在需要运输的时候才和铁路公司打交道,平时就把铁路公司甩在一边,铁路生意因此很不稳定,运价也比较高。其他人没有想到铁路可以成为炼油厂的竞争优势,但约翰想到了。他和当地的两家铁路公司都签订了秘密协议,以提高运量换来运价优惠。后来,他的竞争对手说这是不公平的竞争。约翰辩解说,虽然铁路公司会公布标准运费,但实际上从不按这个价格收费,都会给优惠,至于优惠多少则要讨价还价了。

当时,标准石油公司为铁路公司创造很多方便,比如大批量出货、提供装卸车设备、定期运货、自己负担保险,等等,为铁路节省了运营成本,所以得到铁路公司的特殊关照,生意也越做越大。约翰和铁路的关系,又是人无我有。

今天在中国,许多行业领先的企业往往也是拥有某种同行所没有的优势。比如顺丰,就有自己强大的运输能力,不仅有自己的飞机,甚至还要建自己的机场;京东的仓储能力在业内也是一流的,这都是“人无我有”。甚至市场的培育,也要靠“人无我有”的意识。企业的规模和市场的规模并不一定是合拍的。当企业发展超前于现有市场的规模时,可能同行都在等待甚至放慢发展速度,而你能够主动去培育市场,就会获得别人没有的机遇。

在标准石油公司经营的早期,石油产品主要是用于点灯的煤油,但很多地方的消费者还不习惯使用煤油灯。约翰说,我们要先生产煤油灯,再让人们用煤油。标准石油公司以低价出售了大量的煤油灯和灯芯,还经常向第一次购买煤油的消费者赠送煤油灯,值得一提的是,标准石油公司提出的第一批广告口号里就有一句“为中国灯加油”,当时很多中国消费者就得到过它的免费煤油灯。吉列公司也学到了这一招,用赠送剃须刀来确保消费者会继续购买剃须刀片。

可以看出,约翰·洛克菲勒确实是把炼油这一行的上上下下都琢磨透了,才能在别人忽视的地方找到优势,形成标准石油“人无我有”的优势。

高速扩张:用规模赢得胜机

在站稳脚跟的同时,要尽量扩大规模。规模发展是赢得胜机的关键。这种扩张,既有横向的同业购并,又有纵向的产业链构建。今日中国工商巨头都不约而同走了这条路,而约翰·洛克菲勒就是这条路的开创者。

约翰扩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他在1870年建立标准石油公司,当时的资本是100万美元。到1872年,他就控制了克利夫兰几乎所有的炼油厂,还在纽约市控制了两家炼油厂。即使在市场看起来不那么景气的时候,他也要求部下加紧收购炼油厂,开发新的油田,提高产量。等到经济复苏的时候,标准石油公司因为未雨绸缪,很快能取得更大的收益。

标准石油公司后来成为一个庞大的托拉斯,也是美国第一家现代化全面综合型经济企业,综合了从井口的生产到给顾客的最终送货。标准石油公司的产量很早就达到了一天2.9万桶原油,而且有自己生产油桶的公司,有庞大的储油罐,有炼油厂,甚至连油漆和胶水都是自己生产的。

到1882年,所有这些相关企业联合在一起,成立了一家名为标准石油企业的公司,一共有42位股东,当时的资本是7000万美元,这个扩张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比12年前的标准石油公司资本金增加了69倍。约翰继续扩张,但当时俄亥俄州的法律不允许一个母公司拥有其他公司的股票。1982年,俄亥俄州法院下令解散这个公司。约翰·洛克菲勒就在新泽西州又成立了一个标准石油公司(新泽西),因为新泽西法律是允许他继续收购的。

约翰最大的乐趣就是“买买买”。当时,他每年从标准石油公司和其他投资里得到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万美元。他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者苏格兰城堡没有兴趣,也不屑于投资艺术品、游艇等当时的富豪们最喜欢的“玩具”,他把这些钱的很大一部分又投资到铁矿、运输、制造等各种产业,其中最出名的是铁矿生意,他控制了明尼苏达州富饶的梅萨比岭很大一部分。到19世纪90年代,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石油产业的3/4,而约翰的个人财富到1910年达到了约10亿美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因为垄断程度太高,到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解散标准石油公司(新泽西)这个托拉斯。它控制的38个企业,都变成了独立的公司。这几十家公司至今还存在,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亚美,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初,约翰还买了纽约几家银行的股份,其中包括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前身之一权益信托公司。1921年,他把投资这家银行的股票给了儿子小约翰。虽然直到1929年,洛克菲勒家族都没有直接参与银行管理,但后来戴维却当上了大通银行总裁,干得风生水起,把这家银行打造成“银行家的银行”,人们甚至把它称为洛克菲勒的“家族银行”。整个家族的事业版图得到了重大扩张,归根结底要感谢约翰·洛克菲勒坚持不懈地做大规模。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对资本的高效运用。约翰·洛克菲勒通过资本的扩张而实现规模经济,建立了现代社会的经济骨架。戴维是这样评价祖父的:“祖父对石油业的整合,其最终结果是更便宜、更好、更可靠的石油供应,从而帮助美国从一个分散型农业国家转向高度集中的工业化的民主国家。”

持续发展:建起和谐的生态环境

对约翰来说,经营企业的时候下手要狠,心胸要宽,竞争要精明,也要有气量。不要为了赢而赢,而要努力建立起长久的伙伴关系。和气生财,这是短兵相接的商场更高明的商道。

约翰的父亲有句名言:“我一有机会就骗我的孩子。我希望让他们变得聪明点。”这句话,约翰听了一半。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甚至可以说是精明的人,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把企业做大。比如,克利夫兰发生大罢工,他就趁机收购那些陷入困境的炼油厂。对于不愿意就范的对手,他经常采用的手段包括,把市场上的原油控制起来,让对手陷入原料短缺;通过旗下的子公司发动价格战,挤垮实力比较弱的对手;利用自己和铁路公司的关系,限制对手能拿到的车皮;把市场上的设备和零部件都买光,拒绝出售零部件给竞争对手。

当然,约翰也因此而不断受到攻击。他被当时威斯康星州的州长拉福利特称为“他那个年代最大的罪犯”,还有人把他称为“强盗男爵”,说他打高尔夫球就是为了活得更长一些,好赚更多的钱。直到现在,坊间还流传很多故事,比如标准石油公司骗取寡妇和鳏夫的财产,把竞争对手的炼油厂炸掉,不择手段毁灭对手,等等。

这些故事很多是编造的。实际上,相对于竞争对手,约翰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大度的。换句话说,他没有按照他父亲说的“一有机会就骗人”。他曾经澄清有关他抢夺寡妇财产的传言。他在克利夫兰有个做润滑油的生意伙伴巴克斯,在1874年去世,约翰经过谈判,买下了巴克斯夫人手里的工厂股份,当时她出价7.1万美元,约翰还价6万美元,还用1.9万美元买下了巴克斯公司的石油存货。但交易结束后,他收到巴克斯夫人的一封信,抱怨交易不公平。约翰回信说,当时自己给了对方两个选择,可以拿股票,也可以拿现金,对方说不想再涉足这个行业而选择了现金。约翰表示,如果对方反悔,可以收回股权,或者也可以取得公司的一部分股票,只要支付原价即可。巴克斯夫人拒绝了这两个提议。约翰后来公布了巴克斯哥哥写给他的一封信,以证明自己并没有占寡妇便宜。信中承认约翰给的价格是市场价的3倍,并说巴克斯夫人在这件事上是“钻牛角尖”。

由于收购条件比较优惠,当时有些公司为了有机会被标准石油再次收购,甚至故意重新开张。老爷子约翰的合伙人都叫苦不迭,但他还是坚持继续收购,通过这些行动来培养与同行良好的关系,建立信誉,减少企业扩张中的阻力,稳住所扩张的地盘。约翰后来说:“有人说我强迫石油界的人加盟企业,我还不至于如此目光短浅。如果我真的使用这种伎俩,我们还能维持一生的友谊吗?”

当一个新的市场、新的产业兴起的时候,总是不规范的。在商业竞争中,遭遇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挑战,甚至被舆论抹黑,这都是很正常的。即便像约翰·洛克菲勒这样的超级富豪,即便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比较成熟的国家,也要面对这样的挑战。重要的是保持锐利的眼光,不要受干扰,同时也要记得在必要时“吃亏是福”的道理,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

大胆用人:建立有战斗力的团队

电影《天下无贼》里有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缺?人才!其实,约翰所在的19世纪和20世纪也一样缺少人才。

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约翰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必须用人。他曾经讲,仅仅把人组合起来并不能保证获得成功。在一个优秀的组织中,每一个人都要提供这个团体其他成员所没有的才能。也就是说,他很看重人才之间的互补性。另外,他又很重视用人不疑的道理。他说,许多人都害怕和别人分享利益和决策权,这种害怕会阻止他们去找到黄金拍档,一定要克服这种恐惧心理。

约翰自己就是这样大胆用人的。早年,他希望拥有自己的船舶来解决运输问题,但他对此一无所知,于是就决定向行业内最权威的人求助。这是一位从事矿石运输的专家马塞,是约翰的竞争对手,非常内行,经验丰富。约翰表示,想请马塞为自己建造最大型、最精良的船舶。马塞说,他不希望约翰进入这个行业。约翰说,他也知道马塞是自己最大的竞争者之一,但他认为马塞是个诚实而正直的人,非常希望达成合作,并愿意付给马塞可观的报酬。马塞最终被打动了,双方签了协议。

约翰对马塞百分之百信任,马塞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当时,在五大湖区有十来家造船厂,马塞一家一家问他们的建造能力。有的说能造1条,有的能造3条,一共能造12条。马塞请他们来投标,但没有直接宣布要造多少船,大家以为大概是造两三条,都想争取订单,报价都很优惠。最后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中了标,马塞也为约翰争取到了最好的造船合同。

随着标准石油公司的壮大,约翰在管理上的主要精力放在给重要岗位找到合适的人,然后全权委托。后来他甚至很多年都不去公司总部,公司照样运行得很好。他投身于慈善事业,还是沿袭了他管理标准石油公司时候的经验,用人不疑,并且重用专家。他在1901年成立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自己担任理事会总裁,创办期间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一旦研究院成立后,他就不再干预管理,而是把指挥权完全交给了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他认为这些人才是专家,让他们管是合适的。

对于业务经营和管理人才,要有气魄来用其所长。对于普通劳工,则要善待。当然,作为美国的超级富豪,年收入百万美元的约翰,与平均年收入三四百美元的劳工阶层之间,天然地存在着矛盾。所以,他也必须努力缓解这种矛盾。他曾经说,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首先要保障员工的福利,“我不知道还有比这更好的管理方法了。”他自豪地说,标准石油公司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罢工。

其实,在这方面,他也是有过教训的。卡罗拉多有一个煤矿小镇拉德洛,那里有一家科罗拉多燃油与铁矿公司,约翰拥有40%的股份,他的儿子小约翰·洛克菲勒,也就是戴维的父亲,则在公司董事会任职。但当时他俩都没有直接参与管理,董事会的会议都是在纽约举行,小约翰也从来没有去考察过企业的经营情况。1913年,当地矿工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工资待遇,认可工会。僵持几个月以后,州长动用国民警卫队镇压,造成10多名妇女儿童在燃烧的帐篷里窒息死亡。最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出动联邦军队才把罢工压制下去。但公众知道洛克菲勒家族是大股东,他家门前出现很多人示威游行,谴责他们的所谓罪行。

这件事,约翰让儿子去处理。小约翰开除了科罗拉多燃油与铁矿公司的负责人,聘用了后来当上加拿大首相的麦肯齐·金,到科罗拉多去和矿工们会谈,甚至和矿工们的妻子跳舞。最后,他们建立了一个“行业代表计划”,大大改善了劳资关系。他后来还把说服美国商界重视劳资关系当作自己的一项工作,甚至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提供这方面的咨询。而约翰对儿子的处理相当满意。在这之前他已经开始交班,而这件事过后不久,他就把自己剩下的所有资产都交给儿子去打理,大概是5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0亿美元。

这件事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约翰确实比较看重劳工的福利;第二,他对子女的培养除了重视他们的经商才能,更重视他们的人品、道德情操和做事的视野。

投身慈善:为企业找到崇高目标

约翰的后人不仅成功地守住了家业,也将慈善事业发扬光大。后代中还出了多位投身公职者。在家族第三代也就是老约翰的孙子戴维这一辈,出了一个福特时代的副总统,还出了阿肯色州的州长,下一辈还有一个阿肯色州副州长。家族中还出了一位联邦参议员。而戴维不仅是著名的银行家,还曾会晤二百多位国家元首,周恩来总理也接见过他。

在约翰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完成了从商人到慈善家的转型。这种形象转变在后代中更加明显。今天人们说到洛克菲勒,更多地想到的是慈善和公益事业。这也正是约翰又一个高明之处:为企业找到崇高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企业的良好声誉。

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约翰的思路。通常,大公司的产品往往更贵,因为是名牌。但约翰的做法不一样。他并没有靠垄断地位来提高价格、赚取超额的利润。相反,美国的消费者发现,随着标准石油公司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石油产品比如煤油的价格在大幅降低。这是约翰的决策。他相信一个道理:买卖规模大一些,产品单位利润小一些,这是良好的经商之道。价格越便宜,人们就会买得越多,也就越能够享受到标准石油公司产品带来的便利。

戴维分析过老爷子约翰这样的商人的行为动机。戴维说,那些认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欲望是企业家唯一驱动力的想法是错误的。虽然赚钱的欲望是一个重要的动机,但是还有其他的动机,其重要性常常不亚于赚钱。他在一篇论文中说,企业家身份本身代表了一种机会,用于满足人的发明创新、追求权利和冒险本性。事实上,对许多人来说,追求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目标。经商的乐趣之一就是完成自己制订的计划,实现重要的目标,创建某种不朽和无价的东西。他说,“祖父约翰一定会赞成这些论点”。

从20世纪开始,约翰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慈善事业上。他成立大众教育委员会,因为他希望在美国南部建立一个公共教育系统,让黑人和白人都受益。他为此先后捐了1.3亿美元。1913年,他创立洛克菲勒基金会,是他慈善事业的顶点。他捐出了大约1.8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会援建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资助了当时中国流行的许多传染病以及营养不良等问题的研究,培养了不少医生和护士。后来,基金会又致力开发玉米、小麦和稻子的新品种,为绿色革命做出了贡献。

有人说,约翰这样做纯粹就是一辈子贪婪赚钱之后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一种公关活动。还有人说,是现代公关先驱艾维·李为约翰制订了详细的公关计划,包括创建基金会、经常在街头施舍叮当响的硬币,等等,塑造出一个心地善良的、慈祥温和的老头形象。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准确。约翰对于通过慈善做公关并没有什么兴趣,甚至不允许芝加哥大学用他的名字。他做慈善,就是为了提升企业和自身的格局。

总结约翰·洛克菲勒的成功之道:第一,通过“人无我有”的特色赢得优势;第二,通过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第三,以精明而大度的竞争手段赢得商业伙伴;第四,大胆用人,并重视才干与道德两个方面,建立强大的团队;第五,既努力挣钱,也努力回报社会,让崇高的目标引导企业永续发展。

延伸阅读 超级富豪的金钱观

文/凌云

在洛克菲勒家族,挣钱是个光明正大的事情。约翰的孙子戴维就说过,挣钱能力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利润产生了就业,创造了财富,以任何其他社会或经济体制所无法实现的方式给予人们力量。正因如此,所以谁都不应该因为赚钱而感到羞愧。

约翰就是这样,他对于金钱是很有感觉的。约翰出生在纽约上州的一个农场里,是六个兄弟里的老二,家里不算富也不算穷。七八岁的时候,他就在妈妈的支持下做了第一笔买卖。当时他养了一群火鸡,妈妈给他一些牛奶的凝乳喂养。养大火鸡以后,他把它们都卖掉了。这件事他津津乐道,因为几乎没有什么支出,都是利润。

1953年,他14岁的时候,一家人搬到了俄亥俄州。他们在克利夫兰附近买了房子,后来约翰在当地上高中,毕业以后在一所大学读过短期的商业课程。他相当聪明,6个月的课程3个月就学完了,然后就在当地一家代理农产品的公司当助理会计。这个工作,他是碰了几个月的壁以后才找到的。老板说,“我们给你这个机会”,但是没有提薪酬。

老板3个月没给他一分钱,他照样干得很卖力。随后老板给了他50美元,相当于每月16美元多一点,并且告诉他,以后他的月薪提高到25美元。约翰在财务方面是“一点就通”。他的上司是公司的总簿记员,而他在第一年的年底就接了这个工作,年薪500美元。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有一次他在邻居的公司里,正好遇到有个管子工来收账。邻居看了一眼账单,就吩咐簿记员把钱付了。约翰想起,自己公司也聘请了这位管子工,但是每次管子工来收账,自己都会仔细核对每一个项目,哪怕一分钱都要替公司节约,避免让老板的钱流进别人的口袋。他当时想,像邻居这样对钱满不在乎地做生意,是不会成功的。

所以挣钱这件事,确实不必太着急,只要努力去做,机会自然就有了。但是一定要把钱看得很重,重视钱的价值才能认真地挣钱。

从本性上说,约翰是一个比较谦虚的人。当然他的生活还是很富足的,过的是富豪的日子,但是相比其他类似的富豪,他算是很节俭的。当时,卡内基、范德比尔特等富豪家族都在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上修建豪宅,但是约翰找了一条偏僻的街道,在那里买了一栋很大的褐石房屋,在旁边还买了好几栋,预备将来家族人丁兴旺之后够用。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做人是很讲实惠的。

一般的人买了新房子,肯定要大肆装修。约翰·洛克菲勒这样的豪门,会怎么装修呢?答案是不装修。这房子的原主人是一位叫阿尔贝拉·沃莎姆的女士,约翰也不在乎继续用她老气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具和红色的墙纸。

他对自己的形象也不太在乎。其实他年轻的时候很英俊,但是后来他出现脱发,头发全部掉光了,戴上了假发。有的人说他的形象令人厌恶。他的唯一嗜好可能就是骑马。他养了好几匹马,喜欢在纽约的中央公园跑马,有时候还和弟弟以及好友比赛。

约翰吃东西也挺有意思。他早上一定是吃燕麦片,不过加入的是黄油和盐,而不是奶油和糖。他吃得很慢,每一口都要细嚼慢咽,他觉得这对消化很重要。他说,连牛奶都应该嚼一下,事实上他还真是这样干的。

约翰很少单独用餐。他的朋友和下属,包括很多来自克利夫兰的熟人,经常和他一起吃饭、聊天,气氛很轻松,而且饭桌上从来不谈生意。他其实是个蛮幽默的人,喜欢给大家讲段子,很少板着脸。他最喜欢和他侄女以及他的老管家开玩笑。管家是埃文斯太太,身材矮胖,个性开朗,嘴上也不饶老东家,经常回敬老头子的幽默。孙子戴维回忆说,有一次他邀请祖父吃他做的全鸡宴,当时已经90多岁的约翰和埃文斯太太都来了,吃得很高兴,说那顿饭味道很好。平时,每天吃完饭大家就到客厅里,客人们聊天,约翰就坐在一个舒适的椅子里打瞌睡。晚上,他总是早早就上床睡觉。

约翰饮食很随和,但是他不喝酒。他是一个很虔诚的教徒,所在的教会有严格的生活规则要求,不可以喝酒、吸烟、跳舞。不过他也不评判和自己信仰不同的人。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对他的朋友阿奇博尔德,后者是个嗜酒如命的人,约翰老想“改造”他。

细看老约翰的饮食习惯,要吃粗粮,细嚼慢咽,少吃糖,不喝酒,吃饭的时候保持愉快,这些都很科学,很有助于养生,难怪老爷子活到90多岁。而他的饮食习惯里贯穿着一种自律精神,这也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

约翰有一个生活信条:没有善举的信仰是毫无意义的。所以他后来做了大量的慈善事业。可以说,他前半生研究的是赚钱的艺术,后半生追求的是花钱的艺术,或者叫作给予的艺术。他有一个习惯:记账。每一笔支出和收入,小到1美分的慈善捐款,他都要记录下来。如今他的账册保存在洛克菲勒档案中心。他说,自己对数据极为看重,有一种追求细节的热情。他对景观设计非常有兴趣,曾经亲自设计了自己乡村住宅的景观,甚至还搞了个小苗圃。当然,苗圃的账本也都保留着。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在新泽西种的幼苗,几年以后就能大大升值。后来他得出结论,经营苗圃是个好生意。

但是他记账还有一个特别的目的:他要把十分之一的钱捐献出去。这是他遵循基督教理念的体现。随着他的收入增加,他的捐赠数量也增加了。到19世纪80年代,约翰感到自己在捐赠方面力不从心了,不是没有钱捐,而是怎么把捐出去的钱用好。他认为自己不仅要给人钱,而且要给得聪明。他说:“给钱很容易造成伤害。”所以他请来知识渊博的盖茨,为自己设计一套更加周密和系统的方法,对接受捐款的个人和机构进行评估。后来他们处理了约翰超过一半的财富,剩下的钱大部分交给约翰的儿子,而后者也继承了这种慈善传统。

约翰做慈善是对事不对人。他的一个女儿曾经在瓦萨尔学院读书,当时有位年轻的耶鲁教授哈珀经常去开讲座,一来二去,两人就认识了。约翰很欣赏哈珀的工作热情。芝加哥大学建立后,他请哈珀来当校长。两人私交很好,周末哈珀经常去约翰家做客。当时有媒体就拿这个说事儿,说约翰是因为私交而给芝加哥大学捐钱,甚至还刊登了漫画,约翰被讨钱的哈珀追得狼狈不堪。约翰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说,哈珀当校长时,从来没有向他要过哪怕1美元,他们也从来没有谈到芝加哥大学的财务问题。捐助芝加哥大学的时候,他采用的方法和捐助其他大学的流程一样,由专门负责财务预算和管理的大学职员提出申请,学校负责此事的委员会和校长每年固定时间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开会,讨论学校资金需求,而约翰本人一般不添加意见,更不需要私交。

约翰能够把捐钱的事业做得这么大,可能和他做事的专业思路有很大关系。他后来用商业协作的方法来管理慈善事业,并说,最好的慈善机构应该是由最有才能的人通过高效的方法进行管理,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的效用。他甚至主张建立慈善托拉斯,来吸引商界中最优秀的人才。他认为,成功的商业人士是一个高尚的阶层,这应该也是他对自己的定位。

专家点评 洛克菲勒的管理习惯

北京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创始人杨思卓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1839—1937),世界石油大王。他建立了石油行业的标准,创新了慈善基金模式。他是全球第一个亿万富翁和世界首富。他谱写了平民阶层奋斗崛起的传奇故事,是“美国精神”的耀眼典范。与众多富豪不同的是:洛克菲勒不仅成为美国商业神话的主角,而且投身慈善事业,谱写了慈善新时代的华彩乐章。

16岁的洛克菲勒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干货店当职员,每星期赚5美元。19岁,他下海经商,倒卖谷物和肉类。从这时起,洛克菲勒将每一笔收支记录在册,甚至不漏掉一个便士的慈善捐款。经过三年积累,22岁的洛克菲勒进入石油业,并于1870年创建标准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1910年,洛克菲勒的财富已达10亿美元。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而他就是他,他知道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任何设计都是有缺点的,他不计毁誉,把自己设计成了商界的维纳斯。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洛克菲勒和他的商业帝国的话,那就是:设计运气,把握时机。他在给儿子的38封信中写道:“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我承认,就像人不能没有金钱一样,人不能没有运气。但是,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等待运气光顾。我的信条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他在石油界实施的变竞争为合作的计划恰恰验证了这一点。在石油业一片混乱之时,他主动出击,22家竞争对手归于标准石油公司的麾下,最终让他成为全美炼油业的唯一主人。能够主宰命运,危难就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

他的管理理念中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习惯”。无论是商业、子女教育和财富传承,为什么洛克菲勒能持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说到底,这和他的管理习惯密不可分。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MBA课程,洛克菲勒的十条管理习惯可以说是即学即用,非常了得。其中,管理习惯第五条:“持续收集员工反馈,从而识别挑战和机遇。”在他的管理公式里:决策力=眼力+脑力+心力。

管理习惯第九条提出,所有员工都可以定量地回答他们是否度过了美好的一天或一周: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关键数字,与公司季度的关键数字一致;持续收集员工和客户反馈,从而识别挑战和机遇。如果他活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数字经济大王。

同类推荐
  • 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

    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有效解决当今企业遇到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外部人力资源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这样的变化,《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从企业经营者的视角重新审视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不仅需要管理,更需要经营。中国本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能够产生实际价值为衡量标准,合理配置有限的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以增加人力资源产出。作者将着眼点放在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激励杠杆,用最少的人创造最好的业绩。希望企业能真正找准绩效考核的出发点,转变用人观念与用人模式,优化岗位与人员配置,使个体与组织有机地融为一体,促使企业经营业绩获得大幅增长。
  • 像赢家一样炒股

    像赢家一样炒股

    解读股市赢家的妙股秘笈,汇集投资精英的实战智慧。帮助广大股民们进行卓有成效的长线实战。长线是金,即使是在一个赌性十足的短线为主的市场里,坚持长线投资的人仍然是最大的赢家。投资不投机。巴菲特的传奇并不遥远,罗杰斯的神话触手可及。
  • 中国企业伦理管理与社会责任研究

    中国企业伦理管理与社会责任研究

    八个与中国企业密切相关的议题。①企业行为的伦理学与经济学分析;②企业重复不道德行为的诱因;③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联系和区别;④声誉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⑤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羊群效应的交易成本分析;⑥基于外部情境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⑦企业社会责任情境下政府规制的发展趋势;⑧社会企业的兴起与中国发展。本书围绕中国企业伦理管理和社会责任主题,从内因和外因深度重点探讨,对研究中国企业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 大赢靠德

    大赢靠德

    本书结合现代企业和员工,对“德”进行了全面探究;引用了大量的企业案例,对企业的“德文化”和员工的“德意识”进行了全面剖析;提供了一套修炼员工德行的翔实方案,把看拟抽象的“德”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本书适合企业、政府机构进行团购,适合人群为公司中层、员工及公务人员。
  • 成功企业的12个基础

    成功企业的12个基础

    越是容易进入的行业,超容易被淘汰;越是热门生意,越容易摔跟头。记任这样一句话吧:只有赔钱的老板,没有赔钱的行当;只有疲软的商品,没有疲软的市场。
热门推荐
  • 折花染凤

    折花染凤

    谁说天帝一定得是龙?今儿就有一只凤凰霸长空!谁说错过便永恒?错、错、错。错过,只为遇见更好的你!记得前世却忘了今生,记得今生却丢了前世,一个小心试探,一个不敢纠缠,血雨腥风,她香消玉殒,他以自身骨血助她重生,她却要与他大哥成亲……只要遇见对的人,不管如何错过,坚持初心,终有传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养成

    异世养成

    当藐视四方大陆的天骄魔女被所谓的正义人士算计封印时,谁也没想到她会疯狂到召唤异界恶灵来代替自己的灵魂进入自身来为自己报仇。可惜的是倒霉的她刚好遇到时空乱流把同样倒霉的夜千寻给召了过来当红色的瞳孔被黑色代替时命运的齿轮开始逆转
  • 神启联盟之超神系统

    神启联盟之超神系统

    “系统,话说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啊?你这也太违反物理常识了吧?游戏中的东西都能成真?”“宿主,麻烦你稍微长点儿脑子,你都穿越了,还搁这儿谈物理常识?”“也对……”“嗯……那你好好解释一下,我这都抽到的什么玩意儿?”“根据基本的物理常识,苹果掉下来会随机砸到一个人,只不过每次都没砸中你。”“所以这就是你这个不科学的系统跟我在这儿谈物理常识的理由?”陆千,龙国走向国际的大咖级明星and……电子竞技职业选手。
  • 人间烟火好好吃

    人间烟火好好吃

    化学里有一条能量守恒定律,一个的减损必然有一物的增添,使其得以平衡。这就好像是冥冥之中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好了前因后果,就像她和他的遇见。
  • 余生漫长你是炙热

    余生漫长你是炙热

    从宋妍一出生起就注定了她是唐毅的妻。他们俩个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让人羡慕的小情侣。同是豪门出生却是不同的性格,他冷漠无情,却唯独宠她一人,她活泼可爱,却只对他情有独钟。
  • 酥糖分你一半

    酥糖分你一半

    三年后的又一次见面,谢晟就把俞抒刚刚买的一袋小酥糖给撒了一地。撇了撇嘴又做了个鬼脸“谢渣男,再也不见”谢晟却弯了弯嘴角“小短腿,还会见的”上了大学,谢晟疯狂追求俞抒。最后同居的时候发生一点点火花...女主(俞抒)是个数学贼烂,英语却出奇的好的小可爱。男主(谢晟)则是个斯文败类,考试次次年纪前十,篮球还打得好,还喜欢欺负我们的小可爱。妖孽学霸兼体育老师宠儿×数学贼儿烂的古灵精怪小可爱甜宠文
  • 斗罗之一朵绿莲花

    斗罗之一朵绿莲花

    一个只有新手礼包的主角,在觉醒一级先天魂力后带着青(绿)莲花和一把剑苟发育苟成大佬的故事。作者因为压力大来写文放松心情的,文笔惨不忍睹请见谅。
  • 斗罗大陆唐秋转

    斗罗大陆唐秋转

    唐三前世的同门师弟唐秋在经历了唐门覆灭后,穿越到五万年后的斗罗大陆上。同时,毁灭唐门的人也悄悄来到了斗罗大陆......
  • 末世之你有枪吗

    末世之你有枪吗

    用一把枪去支配这个末世大神作家,最新小说,《末世之你有枪吗》风雨无阻未曾断更,等你来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