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567000000002

第2章 有一种境界叫舍得

舍,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俗话说:“万事有得必有失。”得与失就像小舟的两支桨、马车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佛家讲:“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失去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所以,丧失与收获、追求与放弃,本就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看待得失。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放弃娇嫩白净的肤色;要想永远拥有掌声,就得放弃眼前的的成绩。梅、菊放弃安逸和舒适,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大地放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春天放弃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进硕果累累的金秋;船舶放弃安全的港湾,才能在深海中自由航行。

郁达夫说:“勇者并不是蛮勇之谓,凡见义不为为非勇,欺凌弱小为非勇,贪图便宜、使乖取巧、自私自利皆为非勇。”

一位作家多年前在日本某寺求得一帖,是为上上大吉。帖中许多内容都已忘怀,唯有一句因为经常炫耀的缘故他牢牢记下了:遗失之物能够找到,等待之人一定会来。的确,没有比这更值得炫耀的预言了,把它移赠给谁都是吉祥祝福:前者为失而复得,后者则是如愿以偿,人生几乎不再有缺憾。

一个青年非常羡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于是他跑到富翁那里询问他成功的诀窍。富翁弄清楚了青年的来意后,什么也没有说,而是转身从厨房拿来了一个大西瓜。青年有些迷惑不解,不知道富翁要做什么,他只是睁大眼睛看着,只见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块。

“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呢?”富翁一边说一边把西瓜放在青年面前。

“当然选择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

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用吧!”

于是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了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当青年还在津津有味地享用最大的那一块的时候,富翁已经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块。接着,富翁很得意地拿起了剩下的一块,还故意在青年眼前晃了晃,然后又大口吃了起来。其实,那块最小的和最后那一块加起来要比最大的那一块份量大得多。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能得到人生的大收获。

该放就放,当松则松,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洒脱。生活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圆,正因有了残缺,我们才会有梦。放手也需要一种勇气,洒脱地将目光放在前方,才有可能远眺极致的风景。

放弃是一种智慧,放弃是一种豪气,放弃是真正意义上的潇洒,放弃是更深层次的进取!你之所以举步维艰,是你背负太重,你之所以背负太重,是你还不会放弃。你放弃了烦恼,你便与快乐结缘;你放弃了利益,你便步入超然的境地。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大事业者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他们都知道放弃、如何放弃、放弃些什么。

学会放弃吧,放弃失恋带来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浪费精力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解释,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金钱的贪欲,放弃对虚名的争夺……凡是次要的、多余的,该放弃的都应放弃。

放弃,是一种境界,是通往幸福的一条必由之路。

“舍”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自由

一老一少两个和尚一起到山下化斋,途经一条小河。两个和尚正要过河,忽然看见一个妇人站在河边发愣,原来妇人不知河的深浅,不敢轻易过河。

老和尚立刻上前去,把那个妇人背过了河。

两个和尚继续赶路,可是在路上,老和尚一直被小和尚抱怨,说作为一个出家人,不应该沾女色,你怎么能背个妇人过河?

老和尚一直沉默着,最后他对小和尚说:“你之所以到现在还喋喋不休,是因为你一直都没有在心中放下这件事,而我在放下妇人之后,同时也把这件事放下了,所以才不会像你一样。”

小和尚听了,顿时哑口无言。

故事里的小和尚确实很可笑,喋喋不休地指责同伴。背的人还没说什么,看的人却这般过不去,实在是因为他的心胸有些狭窄。

其实,生活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我辈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许多事业有成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感慨:事业小有成就,但心里却空空的,好像拥有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总是想成功后坐豪华游轮去环游世界,尽情享受一番。但真正成功了,仍然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了却心愿,因为还有许多事情让人放不下……

对此,台湾作家吴淡如说得好:“好像要到某种年纪,在拥有某些东西之后,你才能够悟到,你建构的人生像一栋华美的大厦,但只有硬件,里面水管失修,配备不足,墙壁剥落,又很难找出原因来整修,除非你把整栋房子拆掉。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所有的人会不知道你是谁,你也很可能会不知道自己是谁。”仔细咀嚼这段话其中的味道,我辈不就是因为“舍不得”吗?

很多时候,我们舍不得放弃一个放弃了之后并不会失去什么的工作,舍不得放弃已经走出很远很远的种种往事,舍不得放弃对权力与金钱的角逐……于是,我们只能用生命作为代价,透支着健康与年华。但谁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美丽像沙子一样在指间溜走?而我们却很少去思忖:掌中所握的沙子数量是有限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捞不回来。

自在的快乐便是佛家所说的那种境界,“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如果一个人茶饭不宁,百种需求,千般计较,自然谈不上是真正的放下,又如何去感受快乐?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一位哲人曾说:“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事实的确如此,生活中有两种爱抱怨的人,一种是爱抱怨别人的人,另外一种人则是喜欢抱怨自己的人。前者容易清醒,后者则经常执迷不悟,一旦认为自己错了,就消沉,不再振作,让抱怨在心里生出“毒瘤”,并任由这颗“毒瘤”毁掉自己的一生。

在南美洲,有两个人因为偷羊而被官府抓获,官府要将他们刺字、发配。家人不想就此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于是筹了钱款来赎他们,结果这两个人都被赎了回来,可是烙在前额的两个英文字母ST却再也不能去掉。ST是“偷羊贼”(sheep thief)的缩写,这种刑罚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有些不人道,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惩罚犯罪的最佳手段,因为烙在前额上的字母永远都去不掉,所以人们为了避免遭受这种羞辱,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以身试法。

可是这两个偷羊人却因为一时贪心,犯下了偷盗之罪,所以就不得不带着那两个代表着耻辱标记的字母,继续在人们面前生活和工作。这对于任何一个有羞耻之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难堪,也是一种考验。

当时,在这两个偷羊人之中的一位,每天从镜子中看到自己前额上的烙印,都觉得这实在是一种奇耻大辱。他简直不能想象自己无时无处都要带着这种耻辱去面对异样的目光。他整天都不敢出门,最后终于连家里人看自己的眼神他也忍受不了,于是他移居到了另一个国家,希望到一个从来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去开始新的生活。

可是,当他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家后,每逢碰到不认识的人时,对方仍旧会奇怪地问他这两个字母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心情始终不能平静,每天都感觉生活痛苦不堪,终于抑郁而终。死后,有好心人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埋在了一处荒山野岭之中。那个地方只有他的一座孤坟,也许从此以后他才算免去了心头的羞辱,因为那个地方几乎没有人去。

与前面那个偷羊人不一样的是,他的那个伙伴虽然也深知自己以后的处境,而且他同样对自己过去犯下的罪行感到羞愧。可是他并没有像前面的那位一样远走他乡,而是在人们异样的目光下和一些人明里暗里的嘲讽中留了下来。他心想:虽然我无法逃避偷过羊的事实,但我仍旧要留在这里,赢回我曾经亲手葬送的声誉,赢回众人对我的尊重。

从此以后,他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果实来孝顺父母、养育家人,而且每当邻居有困难的时候,他都会义不容辞地主动帮助。一年一年过去,他又重新建立起正直的名誉。邻居们每逢有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这个大好人,在邻居的介绍下他还娶了一位温柔美丽的妻子,并且生下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时间一晃而过,他的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而他则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有一天,有个陌生人看到这位老年人头上有两个字母,就问当地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那个当地人说:“他的额上有两个字母,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我也忘了这件事的细节,不过我想那两个字母是‘圣徒’(saint)的缩写吧。”

第一个偷羊人之所以一辈子闷闷不乐,最后郁郁而终,是因为他心里放不下对自己的抱怨,所以面对自己已经犯下的错误,选择了逃避。而第二个偷羊人能够放下抱怨,理智地面对曾经犯下的错,并努力改正,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逃避不能改变任何事情,而只会使自己的心灵受到更大的伤害。

可见,不抱怨自己,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课。没有人是圣人,所以,没有人能够一辈子不犯错误,犯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同时还抱怨自己。因此,宽容别人的同时,也要学会宽容自己,不一味抱怨自己,这样,忧愁就会离你越来越远,而快乐则会离你越来越近。

记住: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舍下一切,才是开始处

有人说,世上从来没有命定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所以,不要总是羡慕他人的自在与洒脱。他们获得幸福的原因也很简单:不执着于缘。懂得放下,就可以开始新的人生,也便易得逍遥,快乐无穷。

南怀瑾心中对那些逍遥的人很倾慕,认为这些人真正能够做到“放下”二字。做了好事马上要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便是心有所住,不能解脱。一个人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这才是大英雄本色。无论怎样得意也是那个样子,失意也是那个样子,到没有衣服穿,饿肚子仍是那个样子,这是最高的修养,就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过,达到这步修养太难。

真正的人生该如何过呢?南先生认为重点在“随”字。时空的脚步永远是不断地追随回转,无休无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河水能够冲走泥沙与污浊,时间能够抹去人类的一切活动痕迹,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也没有绝对的真理和绝对完美的事物,人所能做到的就是“随”,顺时顺应,随性而走。

庄子临终前,弟子们已经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知道后笑了笑,幽默了一次:“我死了以后,大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够丰厚?你们还能再增加点什么呢?”学生们哭笑不得地说:“老师呀!若要如此,只怕乌鸦、老鹰会把老师吃掉啊!”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飞禽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吗?把我从飞禽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你们可真是有些偏心啊!”

一位思想深邃而敏锐的哲人,一位仪态万方的大师,就这样以一种浪漫达观的态度和无所畏惧的心情,从容地走向了死亡,走向了在一般人看来令人万般惶恐的无限的虚无。其实这就是生命。

在上个世纪,一位美国的旅行者去拜访著名的波兰籍经师赫菲茨。他惊讶地发现,经师住的只是一个放满了书的简单房间,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

“大师,你的家具在哪里?”旅行者问。

“你的呢?”赫菲茨回问。

“我的?我只是在这里做客,我只是路过呀!”这美国人说。

“我也一样!”经师轻轻地说。

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吧。每个人的一生都像一场旅行,你虽有目的地,却不必去在乎它,因为你的人生不只拥有目的地而已,你还有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如果完全忽略了一路的风情,人生将会变得多么单调和无趣,活着还怎么称得上是一种享受呢?

每一道风景从眼前过了,每段缘分与自己重逢再离别,你仔细回味一番,充分享受个中的滋味,不必耿耿于怀得失,在痛苦时想想快乐,快乐时忆苦楚,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生命才会充满温暖柔和的色彩。等到缘分过了,风景没了,等待你的还有另一波风光和快乐,之前的一切便可放下,享受眼前此刻。开始的背后是放下,为什么人们悟不到呢?

时间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瞬间,但人在生命的旅程中却不能停滞不前,总沉湎于过去。只有不停地向前走,才能摆脱重重阻碍,得见白云处处、春风习习的旅行终点。

心里舍下,方为真舍下

我们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事实上,回头未必是岸,所以人要自救。有一种说法,人会身处苦海,是因为心中横亘着一根梁木,只要将这根梁木放下,就能做生命之舟的船桨,带我们离开苦海,驶向无忧的彼岸。

彼岸人人想去,难的,是放下。弘一法师出家时,离别了两位妻子,这万缕柔情一头牵曳着两位幽怨女子的苦心,一头牵曳着无上光明的法心,怎么斩、怎么断?可是法师毅然放下了,一去不回头。这是万缘放下自逍遥的洒脱。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的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在篓子中,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了石头后,禅师问他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

他回答说:“感到越来越沉重。”

禅师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

那人默然,不能回答。

这人向往解脱,但禅师告诉他解脱的方法时,他就默然了,由此可见,放下有多难。

放不下,是因为没看破。佛法在分析人生的基础上更是看破人生。看破人生实际上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肯定,因为我们只有透过醉生梦死的虚幻人生,看破功名利禄是过眼烟云,把人生的恶习一点一点克服掉,才能够显示出人生的价值。不看破这虚幻、迷惑的人生,我们人生的价值是永远不会显现出来的。看得破就能“放下”,“放下”了也就看破了,也就不再执着于小我,这样就能步入离苦得乐的解脱之道。

抚州石巩寺的慧藏禅师,出家前是个猎人,他最讨厌见到和尚。

有一天他追赶一只猎物时,被马祖道一拦住。这位讨厌和尚的猎人,见有个和尚干扰他打猎,就抡起胳膊,要与马祖动粗。

马祖问他:“你是什么人?”

石巩说:“我是打猎的人。”

马祖问:“那,你会射箭吗?”

石巩说:“当然会。”

马祖说:“你一箭能射几个?”

石巩说:“我一箭能射一个。”

马祖哈哈大笑:“你实在不懂射法。”

石巩很生气:“那么,和尚你可懂得射法?”

马祖回答:“我当然懂得射法。”

石巩问:“你一箭又能射得几个?”

马祖回答:“我一箭能射一群。”

石巩叫道:“彼此都是生命,你怎么会忍心射杀一群?”猎人虽以杀生为本,但杀取有道,这叫不失本心。

马祖语含机锋地问:“哦,看来你也懂一箭一群的真义,可怎么不去照一箭一群的法则去射呢?”

石巩说:“我知道和尚一箭一群的意思,可要让我自己去射,真不知道如何下手!”

马祖高兴地说:“呵!呵!你这汉子旷劫以来的无明烦恼,今日算是断除了。”于是,石巩便扔掉弓箭,出家拜马祖为师。

慧藏禅师真可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慧根,是机缘,其中的因果妙不可言。杀生的猎人,转眼间就成了救世的和尚。所以说,放下,不在明天,不在后天,就在此刻。

有人想放弃什么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总是犹犹豫豫,一次一次下决心,一次一次要改过,却总没能成功。本来可救渡你的梁木,总横亘在心中,没有成为桨的机会。可笑,可叹,又可怜。

功名利禄过眼忘,荣辱毁誉不上心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贪腐者们追求的那些东西其实不外乎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到头来终究是一场空而已。

有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的妻子贪婪而且吝啬,对于做好事、行善,连一点儿钱财也不舍得,你能慈悲到我家里来,向我太太开示,行些善事吗?”

默仙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下来。

当默仙禅师到达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可是却连一杯水都舍不得端出来给禅师喝。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你觉得怎么样呢?”

信徒的夫人说:“如果手天天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啊!”

默仙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

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展开成了一个手掌,并问:“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

信徒夫人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趁机立即说:“夫人,不错,这都是畸形,钱只能贪取,不知道布施,是畸形。钱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而出。”

握着拳头,你只能得到掌中的世界,伸开手掌,你能得到整个天空。握着拳头暗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暗示过于慷慨,信徒的太太在默仙禅师这么一个比喻之下,对做人处事和经济观念,用财之道,豁然领悟了。

有的人过于贪财,有的人过分施舍,这都不是禅的应有之处。吝啬、贪婪的人应该知道喜舍结缘是发财顺利的原因,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布施的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去做。否则,就是很不纯粹的施舍了。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降临世界的时候,手是合拢的,似乎在说:“世界是我的。”他离开世界的时手是张开的,仿佛在说:“瞧,我什么都没有带走。”世间的道理大多都是相通的。

一个人是否追求名利,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荣辱观。有人以出身显赫作为自己的荣辱,公侯伯爵,讲究某某“世家”、某某“后裔”;有的人则以钱财多寡为标准,所谓“财大气粗”“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以及“死生无命,荣辱在钱”“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等等,这些俗话正揭示了以钱财划分荣辱的现状。

以家世、钱财来划分荣辱毁誉的人,尽管具体标准不同,但其着眼点、思想方法并无二致。他们都是从纯客观、外在的条件出发,并把这些看成是永恒不变的财富,而忽视了主观的、内在的、可变的因素,导致了极端、片面的形而上学错误,结果吃亏的是自己。持这种荣辱观的人,往往会拼命地追逐名利,最终导致这些身居要职的人总是铤而走险,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攫取这种不义之财,必然会遭受一定的报应。

一切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要意识到一切都可能因时空转换而发生变化,就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些,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

悬崖深谷处,撒手得重生

禅宗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都放掉,万缘放下,才能够逍遥自在,万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在圣严法师看来,“必须放下”归因于因缘的聚散无常。

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关系,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还有不可抗拒的“无常”,事情的发展不会总是按照我们的主观想象进行,沟沟坎坎不可避免,大多数时候,万事如意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罢了。

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为此备受打击,一病不起。

这时,一位过路的僧人得知这个情况,就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来到他的床前,从怀中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了一眼,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地把尸体埋了。

书生正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的丈夫掀起了盖头。书生不明就里,就问僧人。

僧人解释说:“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个人就是她现在的丈夫。”

书生听后,豁然开朗,病也渐渐地好了。

书生之所以会病倒,是因为他不能承受这样的打击,也无法坦然地放下曾经的感情,但是一旦明白因缘际会,他的妻子有自主的选择,书生放下了,也就解脱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适时的放开不仅是治病的良药,有时甚至会成为救命的法宝。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了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发发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地说。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悬崖深谷得重生看似一种悖论,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禅理。佛法中有言:悬崖撒手,自肯承担。“悬崖撒手”是一种姿态,美丽而轻盈。放手之后,心灵将获得一片自由飞翔的广袤天空,在瞬间释放与舒展。在英雄传奇与武侠故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主角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下面是湍急的流水,身后是凶悍的追兵,主角仰天一叹,回眸一笑,纵身一跃,与飞流激湍融为一体,令众人不由得扼腕叹息。但是,似乎所有的故事大多连着这样的后续:崖壁上的一棵怪松,或崖下的一泓深潭,总会像母亲温暖的手掌一样,稳稳地将其托起,备受青睐的勇士们还往往能够在这常人到达不了的奇异之地意外发现千年宝藏或旷世秘籍。

这样的故事无意中契合了禅宗的某些观点,禅修者必须有所舍得,才能有所收获。圣严法师说唯有能放下,才能真提起。放得下的人,不仅要放下自己,还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放下也并非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指不再存对抗心,也不再有舍不得,要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没有丝毫的牵挂或舍不得,能如此,才谈得上是自在,是解脱。

所谓回头是岸,岸貌似远在天涯。天涯远不远?不远。放下的时候,天涯就在面前。

得失常挂心,宠辱皆心惊

有一只木车轮因为被砍下了一角而伤心郁闷,它下决心要寻找一块合适的木片重新使自己完整起来,于是离开家开始了长途跋涉。

不完整的木车轮走得很慢,一路上,阳光柔和,它认识了各种美丽的花朵,并与草叶间的小虫攀谈;当然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木片,但都不太合适。

终于有一天,车轮发现了一块大小形状都非常合适的木片,于是马上将自己修补得完好如初。可是欣喜若狂的轮子忽然发现,眼前的世界变了,自己跑得那么快,根本看不清花儿美丽的笑脸,也听不到小虫善意的鸣叫。

车轮停下来想了想,又把木片留在了路边,自个儿走了。

失去了一角,却饱览了世间的美景;得到想要的圆满,步履匆匆,却错失了怡然的心境,所以有时候失也是得,得即是失。也许当生活有所缺陷时,我们才会深刻地感悟到生活的真实,这时候,失落反而成全了完整。

从上面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尽善尽美未必是幸福生活的终点站,有时反而会成为快乐的终结者。得与失的界限,你又如何准确地划定呢?当你因为有所缺失而执着追求完美时,也许会适得其反,在强烈的得失心的笼罩下失去头上那一片晴朗的天空。

据说,爱斯基摩人捕猎狼的办法世代相传,非常特别,也极甚有效。严冬季节,他们在锋利的刀刃上涂上一层新鲜的动物血,等血冻住后,他们再往上涂第二层血;再让血冻住,然后再涂……

就这样,很快刀刃就被冻血掩藏得严严实实了。

然后,爱斯基摩人把血包裹住的尖刀反插在地上,刀把结实地扎在地上,刀尖朝上。当狼顺着血腥味找到这样的尖刀时,它们会兴奋地舔食刀上新鲜的冻血。融化的血液散发出强烈的气味,在血腥的刺激下,它们会越舔越快,越舔越用力,不知不觉所有的血被舔干净,锋利的刀刃暴露出来。

但此时,狼已经嗜血如狂,它们猛舔刀锋,在血腥味的诱惑下,根本感觉不到舌头被刀锋划开的疼痛。

在北极寒冷的夜晚里,狼完全不知道它舔食的其实是自己的鲜血。它只是变得更加贪婪,舌头抽动得更快,血流得也更多,直到最后精疲力竭地倒在雪地上。

生活中很多人都如故事上的狼,在欲望的旋涡中越陷越深,又像漂泊于海上不得不饮海水的人,越喝越渴。

可见,得与失的界限,你永远也无法准确定位,自认为得到越多,其实可能失去也会越多。所以,与其把生命置于贪婪的悬崖峭壁边,不如随性一些,洒脱一些,不患得患失,做到宠辱不惊,保持一份难得的理智。

坦然地面对所有,享受人生的一切,得到未必幸福,失去也不一定痛苦。得到时要淡定,要克制;失去时要坚强,要理智。兜兜转转,寻寻觅觅,浮浮沉沉,似梦似真,一路行走一路歌唱。像圣严法师所言:“做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可以不拜佛不敬神,永远地感恩生活的赐予,便会获得最美好的祝福。”

提放自如,可得大自在

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境界高者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不断自省,又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泽被四方,更像一只皮箱,提放自如,得大自在。

世事变幻,风云莫测,缘起缘灭,众生在岁月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一路鲜花烂漫鸟语虫鸣,也仍旧不能湮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无常。承担与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气与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处之,更非常人所能达到。

圣严法师将人分为三类:第一类,提不起、放不下;第二类,提得起、放不下;第三类,提得起、放得下。

第一类人占据了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他们只懂享受,却从不承担,内心却又放不下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像是寄居在荨麻茎秆上的菟丝子,攀附在其他植物之上,毫不费力地汲取着养分,却从不奉献什么;第二类人有担当,有责任心,而且往往目标明确,会一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向上攀登,而一旦有所获得时,却舍不得放下,只会拖着越来越重的行囊,艰难上路;第三类人有理想、有魄力、有担当,而且心地坦然,头脑睿智,可攻可守,可进可退。

一天,山前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往上爬去。斗转星移,不知又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也就没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折断了腿,活着与死了,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自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草房,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抹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个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轻人又开始写作,不久,他就以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只有忘我才能超越。

故事中从山上跳下去的那位登山者就属于圣严法师所说的第二类人,他执着地追求着攀登上世界最高峰的荣誉,而一旦愿望实现,他却不能将之放下,再继续前行,所以他自认为只有绝路可寻;而另一位年轻人之前也有了轻生的念头,但因为不能违背和石头的承诺,所以他才有机会了悟真正的禅机——世界上更高的山在人的心里。

收放之间,人们总能不断得到提升,只有放下名利世俗的牵绊,怀有朴质自然的初心,才能不为外物烦扰,真正提起生命的意义。

有拿得起的勇气,更要有放得下的魄力

提放自如,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提起需要承担责任的勇气,放下也需要斩断妄念的魄力。圣严法师说人生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所以当提即提,当放即放。我们应该将自己的心当做布袋和尚手中的口袋,既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在唐代,有一位著名的禅僧布袋和尚。一天,有一位僧人想看看布袋和尚有何修为,问道:“什么是佛祖西来意?”布袋和尚放下口袋,叉手站在那儿,一句话也没说。僧人又问:“只这样,没别的了吗?”布袋和尚又把布袋扛上肩,拔腿便走。那僧人看对方是个疯和尚,也就起身离去了。哪知刚走几步,却觉背上有人抚摸,僧人回头一看,正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伸手对他说:“给我一枚钱吧!”

布袋和尚放下口袋,是在警示我们要放下,随即又把布袋扛上肩,是在教我们拿起。其实哪里有什么放下与拿起呢?只不过有时我们需要放下,有时需要拿起,而我们却常常该拿起时拿不起,该放下时放不下。放下时不执着于放下,自在;拿起时不执着于拿起,也自在。不论是拿起与放下,都不要被染着,那才真自在。

大多数人,总是提不起意志和毅力,却放不下成败;提不起信心和愿心,却放不下贪心和嗔心。他们渴望成功的辉煌,惧怕失败的窘迫,却又不能为了成功而坚定意志,付出努力;他们热衷于享乐,渴望获得而不愿付出,一旦愿望落空,即会怨天尤人,怨恨心搁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样的人,度己不成,又不肯接受他人的教导,难堪大任,期待他们去救济众生简直是妄想。

布袋和尚口袋的提起放下看上去一切自然,实际上也是有所选择的,就像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什么应该提起,什么应该放下,都不是灵光一现就能确定的。在这个问题上,圣严法师为信徒们做了引导。

首先,要把去恶行善的心提起,把争名逐利的心放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去恶行善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行善是分内事,止恶也是该主动承担的责任。善恶的标准不能以个人的价值观为判断,而应该以佛法因果为准则。名利的纠缠如毒蛇猛兽,只要贪心起,必定会招致厄运。古语云“嚼破虚名无滋味”,真正的智者应该孑然一身,不受虚名牵绊,也不为富贵诱惑。

其次,要把成己成人的心提起,把成败得失的心放下。成就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别人,只有充实了自己,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在充实提高的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要能够在成功中积累经验,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而并不只是沉醉在成功的快乐或者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最后,要把众人的幸福提起,把自我的成就放下。佛陀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是所有信徒应该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把世人的幸福挂在心上,而抛却自我的观念。

释迦牟尼成佛后,走在街上,遇见了一个愤怒的人。这个人对释迦牟尼有仇视的态度,他一直仇视佛教,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他看到众生都这么尊敬释迦牟尼,心头更是难受,便生出一个毒计,想害死释迦牟尼。

他和众生一样,跟在释迦牟尼的身后,在释迦牟尼没有注意的时候,他蹑手蹑脚地靠近释迦牟尼的背后,趁世尊讲佛法的时候,便抓了两大把沙子,向世尊的眼睛扔去。

终究应准了那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在沙子扔出去的那一瞬间,突然来了一阵风向人吹来,沙子全部都吹到人的眼中,他疼痛不已,倒在地上。

他气急败坏地在地上翻滚,整个脸都涨得通红。

众生看到这一幕,都嘲笑他。面对这么多锐利的目光,那个狠毒的人不得不向世尊跪下。

这时,释迦牟尼平静而洪亮的声音响起:“如果想玷污或是陷害善良的东西,最终会伤害了自己,众生切记!你也起来吧。”

这个人听后感慨万千,也终于大彻大悟。

觉悟之前的这个人,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在乎的,什么是应该放下的,所以才会被自己的心魔所困,以至误入歧途。释迦牟尼面对提放已经自如自在,所以才能够平静面对心怀不轨的人,并诚恳地教诲他,使他得以开悟。

圣严法师提醒我们要放下散乱的心,提起专注的心;放下专注的心,提起统一的心;放下统一的心,提起自在心。唯有这样,才能放松身心,提起正念,彻底放下,从头提起。

人生难有真圆满,输赢得失且笑看

在河的两岸,分别住着一个和尚与一个农夫。

和尚每天看着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看起来非常充实,令他相当羡慕。而农夫也在对岸,看见和尚每天都是无忧无虑地诵经、敲钟,生活十分轻松,令他非常向往。因此,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共同念头:“真想到对岸去!换个新生活!”

有一天,他们碰巧见面了,两人商谈一番,并达成交换身份的协议,农夫变成和尚,而和尚则变成农夫。

当农夫来到和尚的生活环境后,这才发现,和尚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那种敲钟、诵经的工作,看起来很悠闲,事实上却非常烦琐,每个步骤都不能遗漏。更重要的是,僧侣刻板单调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虽然悠闲,却让他觉得无所适从。于是,成为和尚的农夫,每天敲钟、诵经之余都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在彼岸快乐工作的其他农夫。

至于做了农夫的和尚,重返尘世后,痛苦比农夫还要多,面对俗世的烦忧、辛劳与困惑,他非常怀念当和尚的日子。

因而他也和农夫一样,每天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对岸步履缓慢的其他和尚,并静静地聆听彼岸传来的诵经声。

这时,在他们的心中,同时响起了另一个声音:“回去吧!那里才是真正适合我的生活!”

其实,人生不需要太圆满,有个缺口让福气流向别人也是件很美的事。而面对这不圆满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知足之心,能够笑看输赢得失。以下几个方面可助你达到这种境界:

1.赞美孤独

笑看输赢的人总是能够给自己留出时间,享受独处的欢乐,整理往事、展望前程,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内心贫乏的人,生性急躁,喜欢喧嚣和热闹,一刻也离不开从他人眼中找寻自己赖以生存的保障,独处将倍感寂寞,但自身环境却又窄得令人窒息。笑看输赢的人,独自承受个性滋润、修身养性。他享受宁静和孤寂,在反省中看见自身的不足。他把自己准备得很充分,再投入步调紧凑的生活中去。

2.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

笑看输赢的人发自真心帮助别人,不计较名利,因为他知道奉献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快乐,更加丰盈。

3.笑看输赢

笑看输赢的人不计较得失,因为他相信相对于整体而言,损失的不过是小小的局部。他们不会耿耿于怀,不会老是对自己怨艾和指责。知道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并宽恕自己和他人,他只是采取行动来挽回损失。满心喜悦地做着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4.放弃“多多益善”的想法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倘若不断追求物质上的“更多、更好”,那么精神上永远不会得到满足。

总之,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欠缺,笑看人生中的输赢得失,同时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其实很多。

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者成大器

北方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严重缺水,院子里有一个大缸,承接雨水,用来洗衣服。此刻,一个小女孩正在生着闷气,原来,是几个淘气的孩子把这缸水搅得浑浑浊浊的而每当她闻声而来,那几个淘气包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小女孩气得直跺脚。奶奶看她被几缸水弄得心神不宁,便安慰她道:“你的心怎么比水缸里的水还容易混乱?那些恶作剧的孩子,你越在乎,他们就越高兴,如果不理他们,时间一长,他们就只会觉得自讨没趣。不要担心水,只要不去管它,它最后会变清的。”

听了奶奶的话,小女孩不再去理会那群调皮的孩子。他们果然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水,自然也就澄清了。

那群淘气的孩子就如同淘气的命运,总是时不时地给你捣点乱,被搅浑的水,则如同遭遇困境的人生,然而只要不过分在意,以平和的心态坦然应对,正如睿智的奶奶所开导的那样,顺其自然,自然会柳暗花明、水清见底。

迪斯尼乐园建设时,迪斯尼先生为园中道路的布局大伤脑筋,所有征集来的设计方案都不尽如人意。迪斯尼先生终于无计可施,一气之下,他命人把空地都植上草坪后就开始营业了。几个星期过后,当迪斯尼先生出国考察回来时,看到园中几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和所有游乐景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不觉大喜过望。他忙喊来负责此项工作的杰克,询问这个设计方案是出自哪位建筑大师的手笔。杰克听后哈哈笑道:“哪来的大师呀,这些小径都是被游人踩出来的!”

过分追求,不得其道,顺其自然,反而浑然天成。生活中似乎有着一双无形的手,操控着世间的一切,而它就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你越是挖空心思去追求一种东西,它越是想方设法不让你得偿所愿,而当你放下心中的执念,听从命运的召唤,许多事情,自然将水到渠成。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许多事情无法为人事所全然掌控,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命运的机缘,充满着无限的奥妙。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痴愚之人往往不能自拔,好像脑子里缠了一团毛线,越想越乱,陷在了自己挖的陷阱里;而明智之人则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会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静下心来,世间的一切烦恼与忧愁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禅学告诉我们应当保有一颗平常心,切切实实地把握住眼前的一切,实实在在、平平淡淡地去过有意义的生活。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不可以强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某些东西或许我们终生都得不到,而我们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太过在意一些东西,只能徒增烦恼,一切顺其自然,生活反而会十分惬意。因此,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我们应当保持“随时”“随性”“随喜”的心境,顺其自然,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来面对人生,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顺其自然者,当成大器。

随遇而安,尽心就是完美

人生百年,能够完全顺着自己的想法而来的事情不多,所以先人说“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们一生中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有些挫折、失败等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而在这些不如意的事情已经发生后,唯一能使我们的心灵保持平静的方法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不对人发难,让自己“随遇而安”。正如林清玄所说,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一天,一位中年人从农村搭公家运东西的车子回城里,车到中途,忽然抛锚,那时正是夏天,午后的天气闷热难当。在赤日炎炎的公路上无法前进,真是让人着急。可是,他当时一看情形,就知道急也没有用处,反正得慢慢等车子修好才可以走。于是,他问了问司机,知道要三四个小时才可以修好,就独自步行到附近的一条河里游泳去了。河边清静凉爽,风景宜人,在河水中畅游之后,暑气全消。等他游泳兴尽回来,车子已修好待发,趁着黄昏晚风,直驶城里。

经过这件事情后,他逢人便说:“真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随遇而安的妙处由此可见一斑。

假如换了别人,在这种情形之下,可能只好站在烈日之下,一面抱怨,一面着急,而那个车子也不会提早一分钟修好,那次旅行也一定是一次最痛苦、最烦恼的旅行。

在突然遭遇危难之时,随遇而安也能让人拥有一份平静的期待,这更胜过绝望的呐喊。

一条航行在南太平洋上的船,突然遭遇飓风。风如利刃,把船体劈得伤痕累累。飓风过后,船的功能差不多已损毁,它只能如一艘小艇般在茫茫无际的海洋中游荡。

船上的人在等了几天后见还没有救援的船来,开始变得慌乱、焦躁了,他们漫骂,他们哭喊,他们到处扔自己的东西,好像死亡即将来临。

这时,有一人对他们说,他近日拥有了一项特异功能:可以半年不吃任何东西而活着。所以他希望船员和乘客们把东西和写下的遗嘱交给他,他会带给他们的亲人。

这样的话语,居然没有人怀疑。所有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人身上,而他们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变得冷静下来了,彼此倾诉着心事。

遇险的船终于被另一条船发现,船上人员得救了,因为最终那份随遇而安的冷静,他们避免了因疯狂而船毁人亡。

陶渊明说: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一个睿智之人是不会抱着忧虑而愁眉不展的。就像古人说的那样: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聪明豁达之人都会用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对于随遇而安,林清玄是这样说的: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学会随遇而安,你能够轻松地挫败生活中许多看似不可战胜的困难。如果你不幸被生活中的黑暗偷袭,那就把它当做一次疾病好了。这,是面对生活最为强硬的方式。而且,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所缺乏的。

每个人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不是每个人都有反抗命运的能力。如果无力反抗,那么,就安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放松心情,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时时勤拂拭,越过人性三重门

佛门中人要求戒色戒欲等,其中的这些“戒”就是人生旅途中的关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关隘,人生最难过的是君子三戒:少年戒之在色,男女之间如果有过分的贪欲,很容易毁伤身体;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不只是指打架,而指一切意气之争,如事业上的竞争,处处想打击别人,以求自己成事立业,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老年人戒之在得,年龄不到可能无法体会。曾经有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反而斤斤计较,钱放不下,事业更放不下,在对待很多事情上都是如此。

青年时代,最具吸引力的是异性,最令人神往的是爱情,最难以节制的是情欲。饮食男女,原本无可厚非,但一旦过分便会贻误终生。

到了壮年,名誉、地位、权力、财富,都匍匐在脚下,但又不是可以无限开采的资源,进退、得失、上下、去留,现实残酷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于是,争中有斗,斗中有争,争斗之中,用尽了心思。斗争中的人生又何谈恬淡的乐趣?

及至老年,一切皆已定局,再发展已无能为力。这时,一个“得”字,害人匪浅。在乎已得,对待事业,就会无所用心,意志衰退,贪图享受,得过且过;对待官职,就会恋恋不舍,不肯让位。在乎未得,就会眼红心跳,孤注一掷,贪得无厌。

三戒如同人生的三个关隘,闯过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闯不过,便是拿了一张不合格的人生答卷,轻则半生虚度,重则一生荒废,甚至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有一座泥像立在路边,历经风吹雨打,它多么想找个地方避避风雨,然而它无法动弹,也无法呼喊,它太羡慕人类了,它觉得做一个人,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到处奔跑。它决定抓住一切机会,向人类呼救。

有一天,智者圣约翰路过此地,泥像用它的神情向圣约翰发出呼救。“智者,请让我变成人吧!”圣约翰看了看泥像,微微笑了笑,然后衣袖一挥,泥像立刻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青年。“你要想变成人可以,但是你必须先跟我试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马上可以把你还原。”智者圣约翰说。

于是,青年跟智者圣约翰来到一个悬崖边。“现在,请你从此岩走向彼岩吧!”圣约翰长袖一拂,已经将青年推上了铁索桥。青年战战兢兢,踩着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链环的边缘前行,然而一不小心,一下子跌进了一个链环之中,顿时,两腿悬空,胸部被链环卡得紧紧的,几乎透不过气来。

“啊!好痛苦呀!快救命呀!”青年挥动双臂大声呼救。“请君自救吧。在这条路上,能够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圣约翰在前方微笑着说。青年扭动身躯,奋力挣扎,好不容易才从这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你是什么链环,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愤然道。“我是名利之环。”脚下铁链答道。

青年继续朝前走。忽然,隐约间,一个绝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然后飘然而去,不见踪影。青年稍一走神,脚下又一滑,又跌入一个环中,被链环死死卡住。可是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回应,没有一个人来救他。这时,圣约翰再次在前方出现,他微笑着缓缓道:“在这条路上,没有人可以救你,只有你自己自救。”青年拼尽力气,总算从这个环中挣扎了出来,然而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两个链环间小憩。“刚才这是个什么痛苦之环呢?”青年想。“我是美色链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经过一阵休息后,青年顿觉神清气爽,心中充满幸福愉快的感觉,他为自己终于从链环中挣扎出来而庆幸。青年继续向前走,然而没想到他又接连掉进了欲望的链环、嫉妒的链环……待他从这一个个痛苦之中挣扎出来,青年已经完全疲惫不堪了。抬头望望,前面还有漫长的一段路,他再也没有勇气走下去。

“智者!我不想再走了,你还是带我回原来的地方吧!”青年呼唤着。智者圣约翰出现了,他长袖一挥,青年便回到了路边。“人生虽然有许多痛苦,但也有战胜痛苦之后的欢乐和轻松,你难道真愿意放弃人生么?”“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欢乐和愉快太短暂、太少了,我决定放弃做人,还原为泥像。”青年毫不犹豫地说。智者圣约翰长袖一挥,青年又还原为一尊泥像。“我从此再也不受人世的痛苦了。”泥像想。然而不久,泥像被一场大雨冲成一堆烂泥。

人的一生需要迈过的门槛很多,稍不留神我们就会栽在其中一道坎上。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或许最重要的则是迈过金钱、权力与美色三道坎,就像孔子所说的“人生三戒”一样。

其实,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这“三戒”的内容,都应当牢记在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礼”约束,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便能顺利走过人生的几个关口。

生死如来去,重来去自在

面对生命,圣贤之辈没有觉得活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下面是一则关于庄子和骷髅的寓言故事:

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突然呈现出原形。庄子用马鞭从侧旁敲了敲。于是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遇上了亡国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的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子女留下耻辱、羞愧而死了呢?抑或你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抑或你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

庄子说罢,拿过骷髅,用作枕头而睡去。

到了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的情况真像一个善于辩论的人。看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拘累,人死了就没有上述的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的有关情况和道理吗?”

庄子说:“好。”

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做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

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返回到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中去,你希望这样做吗?”

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虑地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的劳苦呢?”

相传六祖慧能禅师弥留之际,众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大家都将他视为再生父母。六祖气若游丝地说:“你们不用伤心难过,我另有去处。”

“另有去处”四个字,发人深省。慧能把死当做了一段新的旅程,不但豁达、开朗,而且使生命在时间、空间的价值得以继续延伸,远胜过有些人虽然活着、却只有华美装饰的躯壳、而无真我的风采!

禅的哲学注重真我,所谓真我就是人的精神,也是天地之正气。真我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之所本。人类的文化宝藏,哲学、科学、宗教、教育和任何思想情感,等等,其实都是由无数真我的延续、不断地累积而成的。这些真我,数千年迄今,其实都是活生生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造福于人类,这些真我并没有死去。

禅宗有关超越生死的看法,很值得今天还看不透人生、想不通生活或对死亡心存畏惧的人参考借鉴。禅宗重来去自在,生死也有如来去。参透这一玄机,我们就不必天天再为生老病死而恐惧不安,或对于家庭亲朋甚至世间的虚华富贵有所舍不得,至少可以活得开心一点、快乐一些。

有生必有死,有得必有失,生死是人生必经的旅程,不要把死看做是个终结,也可以同慧能一样,走向“另一个去处”。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生命的收与放,本质都是一样的。面对生死,悠然自得,便是真正懂得了生命。正如丘吉尔谈及死亡,他说,酒吧关门的时候我就离开。

看透死亡,就会达到一种全新的人生高度,站在这个高度上俯瞰生命中的所有悲喜成败、烦恼纠葛,人心中会自然生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凭借这种胸怀和气魄,做事又怎么会不成功呢?

同类推荐
  • 张居正直解《孟子》(全集)

    张居正直解《孟子》(全集)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四书”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直解”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日讲”,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最好的一部四书读本。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内心的丰盈富足会成为一种能量,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幸福。本书以佛门智慧为指引,引领人们从做人、做事、行善、经营财富和名利、经营情感等方面平衡身心,迎接富足,并在富足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财富观和爱情观的引导下,用智慧处理生活,让内心达到健康、充实的状态,让幸福不请自来。
  • 辩谬篇

    辩谬篇

    辩谬篇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的著名作品之一,诠释着哲学中逻辑思维的真正涵义。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其中辩谬篇就是其中一部对逻辑具体剖析的书籍!
  • 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本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居家交游、求学问道、气节名利、建功立业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菜根谭》的深刻人生哲学。
热门推荐
  • 过去的终将会成为记忆

    过去的终将会成为记忆

    对于父母对于朋友对于暗恋对于学校,从刚开始的懵懂,到后来的理解。也有和同学的趣事,还有关于老师……
  • NBA之咸鱼翻身

    NBA之咸鱼翻身

    “于闲,于闲,请问为什么你能拿到总冠军?”于闲微微一笑,“不过是咸鱼翻了一下身而已”
  • 快穿3w

    快穿3w

    “您还蛮幽默的。”君之忧淡定地回答道。一直专心在家攻研机械的君之忧,竟被从天而降的盒子砸的当场去世,醒来却莫名其妙被一个自称为系统的不明物体给盯上,相信科学的她,肯定不信~可谁知系统二话不说就将她穿越到了三千凡世,要她成功完成所有任务复活,反之灵魂将会彻底消失。想要完成一项旷世著作的君之忧,当然不会放弃生的机会!可为什么任务都有些难攻略啊!——精分总裁:裤衩上面有我最爱的东西哦~ 病娇皇子:姐姐,你的血好甜好甜。 堕魔上神:即使天下人都唾骂我又如何?只要能护得了她,背弃光明,投入黑暗,我一切都能甘之如饴。 —— 写文快自闭了,此文是用来放松,随缘更新。
  • 上古世纪之黑暗崛起

    上古世纪之黑暗崛起

    被誉为一代枭雄的顶尖高手,为了完成妹妹的愿望,遭到三大军团的追杀,从而陨落。本以为这一切都会结束,却是没想到,宁邪带着记忆重回到世纪开服前。一切只为了守护……【交流群4-5-8-4-7-1-6-6-2】欢迎各位写‘上古世纪征文’的作者朋友和看这类文的朋友进来一起讨论……
  • 追梦的人:朝阳夕下

    追梦的人:朝阳夕下

    一群1997年落榜的高中生,遇上工业时代,大环境给了他们再次梦想的翅膀,他们将如何选择?他们追梦的途中,会有怎样的故事?当时代转变,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 无极天道之主宰

    无极天道之主宰

    天道天道,以天道证人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行健之天道得人人平等的地势坤,两道结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宗,终得大圆满。善哉!善哉!盘古开天辟地,巫妖岁月洪荒;万物繁衍更替,女娲造人大德。人与日月争辉,大道滚滚如前;世间万丈红尘,权在吾一念之间。、、、、、、
  • 安若浅初

    安若浅初

    “你有什么资格站在锦司身边?他是高高在上的王子,你算什么?”面对情敌的质问,她莞尔一笑,淡淡回答:“第一,拼家世,我认为周氏并不比南氏差,相反还能与他比肩;第二,拼实力,我想浅笑Book的经营历史绝对不会逊于风华集团;第三,拼背景,在H市谁敢跟卿尘集团争老大。还有,锦司的外公是南洋大学艺术系教授,奶奶是南氏集团董事长;我哥是国际钢琴师Artist—an,卿尘集团总裁;我嫂子是歌后楚临湘。”“……”哑口无言,情敌完败!
  • 三国的女人

    三国的女人

    《三演义》里把刘备塑造成正统,因此说他不好色,说他的观点是:女人如衣服,可以随时脱掉,换了云云。实际上,演义里掩盖了许多史实:比如,一向被看做极其正人君子的关羽,和曹操争一个女人这样的事,不能提;也是正面形象的张飞,在田野里虏获一个小女孩的事,同样不能提。等等诸如此类的。本文宗旨是:为三时期,被战争淹没的女人、以及女人在这段历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名。“作用”,向来有正面,有负面甚至有反面的,笔者不做历史、道德的评判。就是这个样子,随便你怎么评判,那是你的事情。总之,三时期有女人,女人是推动三进程的一只手。
  • 好累啊系统快滚

    好累啊系统快滚

    我去,我不就睡个觉吗?怎么脑袋里就突然多了个系统?驾驶员养成系统?我要这个东西干嘛?拿来当滴滴司机么。。
  • 斗天玄尊

    斗天玄尊

    风雷际会天穹动,少年浴火成飞龙。踏碎轮回神魔界,逍遥只为守红颜。他只身一人,单剑单弓,立誓要斩尽邪魔护我山河。哪怕面对天穹乾坤动,也毫不退缩!就算对抗魔妖兽三界,亦笑傲九天!乾坤动!山河碎!天穹灭!看一代天骄,挽弓射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