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57900000007

第7章 感恩教育课程设计

所谓感恩教育课程化,即是开设一门感恩教育课,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向谁感恩,怎样感恩,成为一名“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一门课程。”由中央教科所和重庆市教委联合主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坛暨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会上,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毕诚在主报告中这样明确地提出来专家建议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程【N】.重庆商报,2007-12-9。

与其他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途径一样,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课程化是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感恩也要教,建议开课程”感恩也要教,建议开课程【EB/OL】.新浪网:新闻中心,2007-12-09.

在本章,笔者仅对高校感恩教育课程化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但是作为补充,笔者在本章最后安排了2个链接:一个讨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感恩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另一个是小学感恩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一、高校感恩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

感恩教育课程化十分必要。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就学校来说,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依托课程来完成的。人类教育的历史表明,课程化是人才培养的好方法。既然如此,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为什么不尝试课程化的教育手段?诚然,开设“感恩课”不是灵丹妙药,课程化也不是感恩教育的唯一途径;甚至有人担心感恩教育课程化会将这个原本实践性十分突出的道德教育变成知识的教育,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别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EB/OL】.华龙网:时代信报,2007-12-10.

(一)对感恩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门课的论争

对于那些实践性特别强的价值观类的教育问题,是不是要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来完成,历来是有激烈争论的。感恩教育就是这样。对感恩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门课程的论争,反映人们对感恩教育方式的重视。

“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一门课程。”专家建议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程【N】.重庆商报,2007-12-9。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毕诚此言一出,随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议论纷纷。人民网、凤凰网、网易等知名网站以“北大博导建议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程”为题进行报道,其他报纸、网络也进行了广泛报道和评论。将“感恩教育应成为一门课程”这句话到网上百度一下,就能够找到相关网页1,220篇。这个数字还在增加。足见人们对于感恩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门课程这个问题是十分的关心。这种关心事实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当前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加强感恩教育的高度重视。

分析其中的观点,无非两派:一则赞成,一则反对。首倡者毕诚老师认为,中国德育教育是一种索取的教育,学生只会索取不会付出,不知感激和珍惜;感恩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感恩也要教,建议开课程。附议者认为,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忽视了感恩教育;感恩不是简单的回报,而是一种责任,感恩教育是人性教育,因此“每一所学校都应普及感恩教育这一课”。反对者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发来否定学校开设感恩课的必要性,认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指出“感恩课”不是灵丹妙药,喊出了“别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的口号别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EB/OL】.华龙网:时代信报,2007-12-10.

以上是部分观点的罗列。笔者站在正方的立场上,反对“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说法,因为“不是灵丹妙药”就全盘否定感恩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的做法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正如世人不可能等到生产出了“灵丹妙药”才去打针吃药一样。我们已经发现了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是必要的,试图通过课程化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尝试更是难能可贵。诚然,我们习惯于应试教育,只要进入课堂立马就变了味,这是要高度警惕的,但它不应该成为课程化教育尝试的绊脚石,“怪胎论”不过是个教育方法问题。总之,不能说食物有毒就什么也不吃。对于学生教育来说,课程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以下是对感恩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门课程的部分争论观点,分正反两方面来看:

1.正方观点

北大博导建议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北大博导建议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程【N】.华龙网-重庆商报,2007-12-09。

“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一门课程。”2007年12月8日,由中央教科所和市教委联合主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坛暨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活动在重庆开幕。

“中国德育教育是一种索取的教育。”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毕诚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我们不时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对素未谋面的个人或集体机构给予的帮助,有些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感谢,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只知道拿钱而不知还贷,给学校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任意挥霍父母给予的钱财,只会索取不愿付出,这些都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感恩是一种智慧,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开设一门课程。”毕诚说,感恩意识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培养,感恩教育重在引导,重在从日常生活、学习的事情引发,由小知大。

不可忽视“感恩”这一课黄名金。不可忽视“感恩”这一课【N】.襄樊日报(数字报),2008-09-02。

“进了新校园,感觉太幸福了!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好好读书,将来也要当解放军!”新学期伊始,四川都江堰市十局学校六年级二班的周竹猗一踏进崭新的校园,就被眼前一间间整齐的板房教室感动了。随着北街小学的学生代表用清脆稚嫩童音大声朗读“感恩倡议书”,该市“感恩世界、感恩社会”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及签名仪式悄然拉开帷幕。(2008年9月1日《成都晚报》)

其实,感恩教育不仅是灾区学校的事,每一所学校都应普及“感恩教育”这一课。诚如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毕诚所言:“感恩教育应该成为一门课程。”没有历经挫折与困境,对于“感恩”的认识或许不够深刻。灾区学子在地震过后,对于“感恩”的理解从狭义上升到广义,这是一种灾难教育磨砺出来的可贵品质。

然而,在感恩的背面,我们不时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对素未谋面的个人或集体机构给予的帮助,有些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感谢,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只知道拿钱而不知还贷,给学校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任意挥霍父母给予的钱财,只会索取不愿付出,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也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灾区学校选择在开学之际开展“感恩”这一课,我们不应忽视其所彰显出来的励志效应。感恩意识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培养,感恩教育重在引导,重在从日常生活、学习的事情引发,由小知大。因此,别小看了灾区学校“感恩”这一课,一个人要学会“感恩”一时容易,而要真正学会一辈子也懂得“感恩”,实属不易。

开“感恩课”的现实意义

周祖荣

长期以来,感恩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一些父母对孩子毫无原则的溺爱、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绝不只是对父母之恩简单的回报,而更多的是需要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及自尊意识,让他们懂得感恩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

感恩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培养,感恩教育重在引导。学校可通过“感恩课”开展一些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如给自己最多恩泽的人写封感恩信、送一件小礼物;每天为他人做件好事;讲一个感恩小故事,等等。要让每个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向谁感恩,怎样感恩,借此养成感恩的习惯。

学校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能够使学生们的精神得到洗涤,心灵变得更加纯洁。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会拥有一方晴空,就会拥有永远的快乐。学会感恩,拥有快乐,这就是学校开设感恩课的意义所在。

2.反方观点

开设感恩教育课程不是好主意来自wang791911303的博客,

主张在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程的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教授毕诚。他是在重庆举行的、由中央教科所和市教委联合主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坛暨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交流活动中提出这个主张的。毕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提出,我们不时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对素未谋面的个人或集体机构给予的帮助,有些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感谢,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只知道拿钱而不知还贷,给学校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任意挥霍父母给予的钱财,只会索取不愿付出,这些都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感恩是一种智慧,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开设一门课程。”毕诚说,感恩意识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培养,感恩教育重在引导,重在从日常生活、学习的事情引发,由小知大。(2007年12月9日龙华网—重庆商报)

从上面引用的资料看,毕教授之主张开设感恩教育课程是基于“我们不时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而他认为这“都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既然责任在学校,自然应该由学校来解决。于是,他便主张“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开设一门课程”。

我理解毕教授的良苦用心,也相信毕教授所说的“一些学生缺乏感恩”现象值得重视。但我对毕教授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却是一点也不敢苟同,至于他因此主张在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程,我以为这就像大力士握紧拳头向影子扑去一样——毫无意义。

“一些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应该是真的,但“缺乏感恩”却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学校教育能担当得了的。孩子挥霍父母的钱财大多是父母纵容的结果,贫困生不还贷款也有许多个不相同的原因,至于陌生人或集体机构的帮助——媒体上议论很多——你要他怎么感谢!当学校收费的合理性还不大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让学校教育学生“感恩”,难道不是一句空话?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对的,但这一定必须是他认可的实实在在的“恩”。而且,感恩、报恩也有不同的形式,并非一时一地一定看得见。我记得毛1泽1东是受过章士钊等人的恩的,但回应大约是在几十年之后。有些人给别人的“恩”甚至可能是一个生命:美丽的丈夫是为国家与集体救火而死的,我的父亲(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是为救两个落水者而终身残废的……他们付出的别人其实也无法感谢。当我们真的要“教育”别人感恩的时候,我们其实要面对许多困难。

而且,现在学校其实有一门涉及感恩的课程的,那就是思想品德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政治课。可惜的是这门课从小学到大学都不大受学生的欢迎。当然不能全怪学生,空话没有人相信,讲空话的人也没有人会相信。道德衰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群老师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说大了是一百年的动荡自然会冲垮两千多年的道德防波堤,说小了是文革以来的急剧变化带来一系列道德问题。因为冲击是从外边来的,解决起来自然不能从道德自身。学校教育说得越多,也许恰好会适得其反。

毕教授的心肠是好的,但他开的药方却一点用都不会有。我想他应该知道现在的思想道德教育课是失败的,而且今后还会继续的声名狼藉。但他似乎没有想到这不全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要真正解决需要先从制度入手,从确立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入手。现在,教授主张开一门新课,作报告也许可以讲一大堆“重要的废话”,然而要解决问题,则无异于隔靴搔痒。

所以,阿岔可以肯定地说——开设感恩教育课程不是好主意。

以下是摘录的部分网友对该观点的回复:

张阳:

说得好!严重支持你!感恩问题绝不是开什么课可以解决的!现在很多专家学者们只要看到有什么问题,就马上要求开什么什么课,比如学生一自杀得多了,就马上呼吁要开什么生命教育课,心理一异常得多了,马上就要开什么心理健康课,这是极其简单而愚蠢的对策,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成效!这样的专家学者完全是骗子!

网易博友161:

感恩教育绝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是一种渗透在整个社会中的文化救赎。

作为教育领域的学者,首先从教育领域寻求突破,感恩不是一门课程,是一种渗透在教育行为中的心灵互动。

博主的观点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每一个领域的人都无法肩负自己的责任感,这才是时代的危机!

“感恩课”不是灵丹妙药

于立生

看似缺什么,就给补什么;指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就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如此行为,不免令人有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

记得我念书时,学校开设的关涉做人的课程,就有《哲学原理》、《人生哲学》等。现在一些人文学者编定的大学语文,主张“大语文”,推重人文教育,说白了,也就是教做人……凡此种种,还不够?如果这些都不够,新添个“感恩教育”课程,又能奢望其起到多大作用?

以大学生而论,果真就一定那么缺乏感恩意识吗?我就不太相信。古语有云:“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学生们会不知道?大学生也是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了,就真有那么的不堪,那么的不会做人?

即以毕诚教授所提到的贫困生欠贷问题论,所牵涉面广矣。工作不好找,大学生中也有一些“毕业即失业”的;而找到了呢,又多薪水有限,物价在上升,薪水却难涨……自顾尚且不暇;顾也只顾得了今天,顾不了明天。相信恶意欠贷者,不免也是有的;但大多数人可能不是不还,而是暂无能力,以致欠贷吧?如果生存现实得不到改善,单指望开个“感恩教育”课程,又能起到多大效果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说得直白而朴素。

(二)感恩教育从高校课堂缺失产生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中因“忘恩”而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大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教育的主战场——学校来说,这些不良现象与学校教育不够落实,尤其是长期忽视感恩教育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学校是有责任的。

感恩并非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对其回馈以感恩的眼光,从而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如何“点拨”的呢?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在我们的教科书中,传统感恩教育并非完全没有,从小我们就能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听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真正系统的感恩教育却罕见得很,更不用说开设感恩课。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过多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较少对学生情感和人文的教育,教育成了应试怪胎,学生成了应试机器。学生没有接受到足够的感恩教育,未能形成强烈的感恩情感,是不会产生感恩行动的。学生是来接受教育的,学生的无知就是教育的过错。丢了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我们的教育就只能是“半截子”的教育,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为教育与引导的不足,许多学生对于“什么是感恩”认识不清,从而对于“如何感恩”就更不明白了。

首先是对于“什么是感恩”认识不清——认识模糊、歪曲甚至错误。经济社会处处体现出利益,使大学生产生了错觉:认为感恩是一种利益交换,今天你给我,明天我还你,如此而已。他们忽略了:感恩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人情债”,更是对于人间真情的发自内心的一种珍惜。有人教育你、帮助你、赏识你、重视你……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懂得感恩的人,会为此而感到幸福;而不懂得感恩的人,看到的只是冰冷的利益交换,没有人情温暖,不觉得别人为我们做的事情是值得感激的,甚至怀疑别人的帮助是否出于真心的关爱。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就是对“感恩”二字的理解,也存在着误解: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感恩”就是“感谢恩人”的意思。“恩人”者,乃于己有大恩大德者也。对于绝大多数亲人朋友来说,他们的恩情并不能够上“大恩大德”。即便是父母之爱,也往往如涓涓细流,让子女不知不觉。认为大恩大德才叫“恩”的错误认识,让大学生漠视恩情的存在。

其次是对于“如何感恩”十分迷糊。因为不知“什么是感恩”所以就不懂“如何感恩”。2008年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胜全显。农村中学生感恩教育状况调查报告【Z】.校本教研,2008(10)。有34%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找一份好工作”;46%的学生认为感恩是“今后考上好大学”、“参加工作挣大钱”;60%的学生认为感恩是“参加工作后往家里寄钱”;有高达78%的学生认为“感恩是未来的事情”——他们就是带着这些糊涂的认识来到大学校园的!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认识到,大学的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就目前而言,高校感恩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由于中小学教育缺失而大学补偿型”教育毛晓华。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5)。因而,应注重“基础”,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知恩、识恩、感恩的情怀和意识,将本应由小学、中学进行的感恩教育“补偿回来”。

而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他们并不差感恩之心,差的只是报恩技巧之“临门一脚”,这种“技巧”也是需要教的。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学生,他们对恩人心存感激,但是由于不懂得如何表达,或者是“羞于表达”,从而被我们误解为不懂得感恩,这种情况是常有的。时下有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对老师的感情越来越淡,越来越不懂得尊重老师、感谢老师。其实,这里边有老师们的错怪因素。有不少学生,他们对老师的付出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也深知“知恩不报非君子”,可是由于缺乏感恩“技巧”,不知道怎样来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恩,用什么方法来报恩;另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实现老师所期望的理想而感到心中有愧,无言面对老师,不敢看望、问候和当面感谢老师。这些情况导致的不感恩,不是思想问题,而是技巧问题,是差“临门一脚”的工夫,需要教育和指导。笔者在上课的时候做过一次随机调查,题目是问感谢信的格式,50个学生没有一个能够完整准确地回答上来。2005年《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就有一则题为“大学生不会写感谢信”的报道:南京一位大学生不慎将手机丢在公交车上,认领失物后想表示谢意,随同失主来的同学建议应该写一封感谢信送给车队。本是区区小事,失主却难为情地说:“我已经忘了感谢信的格式。”于是求助其同学代写,不料,给出建议的这位同学也不知所措,说“我也不会”。工作人员称没有必要写感谢信,两人才红着脸走了大学生不会写感谢信【N】.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5-11-1。简单的感谢信,本属于小学五年级学生就能手到勤拿的基本功,大学生却不会写!这种“传统文化技能缺失现象”告诉我们,感恩技巧的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的问题只有靠教育来解决。因此有人呼吁:高校应该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不无道理。感恩教育不应从课堂缺失。

长期以来,感恩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一些父母对孩子毫无原则的溺爱、忽视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绝不只是对父母之恩简单的回报,而更多的是需要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及自尊意识,让他们懂得感恩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通过“感恩课”,开展系统的教育和深入的实践,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老师对自己有教育之恩,同学对自己有协助之恩,社会对自己有关爱之恩,祖国对自己有呵护之恩……从而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学会正确的感恩方式,养成高尚的报恩习惯,成为一名“懂得感恩的人”。开设“感恩课”,进行系统的感恩教育和情感训练,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洗涤,心灵变得纯洁,人格变得健全。学会感恩,拥有快乐,这就是学校开设感恩教育课的意义所在。

(三)感恩教育课程化对加强感恩教育的独特作用

诚然,开设“感恩课”不是灵丹妙药,课程化也不是感恩教育的唯一途径;感恩教育应该生活化,重在过程,这些丝毫没有否定课程化在学校感恩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化也不一定就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听老师像牧师一样讲感恩故事。开设“感恩课”,通过系统的感恩教育与实践体验,并将课程成绩学分化,是强化感恩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课程化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根据《百度词典》的解释,课程的作用有四:①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②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③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④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百度词典:

首先,课程教育专门化的优势,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教育是在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由专业的教师指导,采用专门编写的教材(讲义)。这“四专”,是课程教育明显的优势。将感恩教育变成一门课程,每周(或者每期)有专门的时间上课(讲授或讲座),有相对稳定的场地(教室或者其他活动场所),再加上专业的教师指导,甚至还有专门为这门课程编写的感恩教育教材。这样的教育总比随随便便、偶尔一次感恩教育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吧?

其次,课程教育系统性、规范化的特点,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课程教育是由老师在“四专”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教育,并且有规范的课程考评体系,规范的学籍管理和严格的纪律保障,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最佳。系统性和规范化的教育对学生良好感恩道德的形成非常重要。在长期的课程熏陶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感恩认知,形成感恩情感,产生感恩行动。学生的绝大多数知识和能力都是通过系统的课程教育方式获得的,谁说它就单单不适合于感恩教育呢?

再次,通过讲课和活动,不仅可以传授学生感恩的知识,还可以教会学生感恩的正确方法。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感恩行动的付出,不仅需要有关感恩的正确认识,而且还必须懂得正确的感恩报恩的方法技巧,否则,纵使有天大的感恩愿望也不会变成真正的感恩行动。如果感谢信都不会写大学生不会写感谢信【N】.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5-11-1。怎么办?或者出现“跳楼尽孝”式的“古典尽孝”现代版的悲剧怀抱《道德经》跳楼“救”父母【N】.天府早报·成都新闻,2004-3-26。又当如何?课程化感恩教育,不仅教给学生系统的感恩知识,使其形成良好的感恩情感,而且还教给学生感恩报恩的正确方法,从而使学生不仅知恩识恩,而且能够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恩报恩。

最后,感恩教育课程化有利于逐步探索感恩教育的操作策略。目前进行的学校感恩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感恩教育操作策略,有些甚至是形式主义地搞搞活动,这样的行为不会有多大的效果。通过长期一贯的、专门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教育,可以逐步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学生感恩教育的操作方法和成功策略,为成功的感恩教育积累实践经验。这样的尝试和探索是值得的。

总之,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各种教育课程化。课程化是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感恩课与传统课程的区别

“感恩课”作为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价值观类教育课程,其教学应该体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扬弃和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19世纪初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在我国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本位,学围绕教转;以教案为本位,上课是一种封闭的教学过程;以书本为本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按照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

问题是,感恩教育还有别的选择。“感恩课”应该体现为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扬弃和超越:

(一)感恩教育的养成性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程设计

的扬弃“感恩课”不能一学期上完课了事。作为一门养成教育课,我们应将“感恩课”分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放置于整个大学四年来养成。因此,“感恩课”将是大学里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门课程——长达四年。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感恩教育模式:大学一年级:树立感恩认知。这时学生刚进大学,思想比较单纯,可以通过讲感恩故事、算读书账,对一些感恩和不感恩的大学生的正、反事例进行比较分析等开展感恩认知教育,做到知恩识恩;大学二、三年级:培养感恩情感。结合学校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等进行,比如设立“大学生感恩节”、评选“大学生孝星”,以及开展专门的感恩实践、体验活动等,营造感恩氛围,培养感恩情感。同时还应该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开展感恩实践和体验;大学四年级:塑造感恩人格。可以通过开展毕业生系列离校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情怀。比如开展“感谢母校,回报社会”、“文明离校·爱心捐赠”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接受大学教育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毕业后应该努力回报国家和社会。这时,学生的感恩情感达到高潮,感恩人格基本完善,作为大学阶段的感恩教育才算完成了。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堂教学

方式的扬弃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而感恩教育却高度依赖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仅仅掌握了感恩的知识,并不代表具备了感恩的心,成为感恩的人。只有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经常性地做出感恩的行动,才被称得上一个感恩的人。因此,在教学上,“感恩课”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知识教育十分重要,因为没有感恩的知识,就不可能有高度的感恩情怀,当然就不会产生报恩的举动。但是,传统课堂教学过分重视知识传授会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感恩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因此,“感恩课”在时间安排上强调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全程实践,在教学方式上体现为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评价上建立“活动参与式”实践评价体系。感恩教育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操作上,就是推行诸如“菜单式学习”的做法:学校开出一个详细的要求学生活动参与的项目种类明细,活动内容要丰富全面、符合学生实际,活动要求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点选择相应数量种类的活动项目,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要求,完成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达到了规定的学分,才算课程合格。

(三)感恩教育的体验性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堂教学

方法的扬弃高度重视体验是“感恩课”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感恩教育忌讳单纯的知识传授,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都需要通过大量的体验来获得。因此,体验教育在“感恩课”中十分重要。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感恩、把握感恩,在现实行动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具有缄默特征的东西交融在一起,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感恩教育。如开“算账”课感知父母恩、大学校园设立“感恩节”,举办“我为父母洗一次脚”南香红。华中科大特殊作业:爱父母就给他们洗一次脚吧【N】.南方周末,2004-04-08。或者“回家给父母磕个头”我们都该给父母磕个头!【EB/OL】.人民网:网友之声【2007-1-24】.

浙江省德清县英溪小学总结出的“采—读—品—行”四步教学法就是很好的感恩体验教育。德清县英溪小学课题组。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EB/OL】.富阳教研网.

(四)感恩教育的效果隐形性特点决定了感恩课对传统课堂

教学考核方式的扬弃感恩教育属于价值观类的教育,不适宜使用测验等传统考核方式。对于价值观类的考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的一个大难题。但方法总还是有的。笔者主张通过“感恩教育学分制”来推进考核评价。即规定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必须要参与的活动内容和项目,从教育效果上来说,多数活动和体验,只要学生参与了,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得感恩体验,反映感恩情感,因此学生参与了活动就算是达到了教育效果,所以考核评价看活动参与的数量、种类和性质。为此需要制作一个“感恩活动登记卡”,真实、详细记录学生活动参与情况、体验的实际效果。记录工作主要由为学生专门配备的政治辅导员来完成,老师只是适当的指导。这些“卡”或“表”尽管可能不科学不合理,但至少做了一些尝试,而且活动量化就是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做到了,其思想还是或多或少会有所进步。因此,学分制这种“活动参与式”考核评价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考评方式的扬弃。

三、高校感恩教育课程设计方案

大学开设“感恩课”,不应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学分制等有效的手段,达到强化感恩教育之目的。操作策略上,笔者主张从大德育的观念出发,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时间上“全程化”,空间上“立体式”,内容上“系统性”的感恩教育新模式,并配以全程动态的“活动参与式”的科学化考评,促进感恩教育科学化。

(一)培养方案设计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感恩教育新模式。

学校开设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感恩教育》课,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必要的学分和修学条件,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上,可以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以讲座、活动方式完成,还可以实行“学分制”:规定学生四年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相应的学习、活动和实践、体验任务内容——完成了就给予规定的德育学分,准予毕业;否则不能毕业。

笔者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方案:将《感恩教育》课分成课堂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课堂教学安排一学期的时间(最好是新生的第一学期),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感恩道德的理论教育,形成初步的感恩意识,学会基本的感恩技巧;而知恩感恩的习惯,则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在大量感恩实践、感恩体验过程中逐步养成。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式”(或“三段式”)感恩教育模式:

大学一年级:树立感恩认知。认识决定行动,一个人只有从内心里认同一种观点,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其行动才会变得自觉。如果一个人不知恩,那必定也不会感恩。因此,高校首先应使学生全面树立正确的感恩认知。这就要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在他们因为考上大学而心存感激之时,来一个《感恩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感恩之理,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老师对自己有教育之恩,同学对自己有帮助之恩,社会对自己有关爱之恩,祖国对自己有呵护之恩。懂得为什么要感恩,向谁感恩,怎样感恩,成为一名“感恩的人”。这时学生刚进大学,思想比较单纯,可以通过摆故事、讲道理,算读书账,对一些感恩和不感恩的大学生的正、反事例进行比较分析等开展感恩认知教育,做到知恩识恩。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感恩情感。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感恩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情感上内化、升华,逐步建立感恩情感。这就要通过大量的感恩实践、感恩体验过程来完成。可以借鉴一些学校实行的德育学分制:规定学生在这两年内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相应的学习、活动和实践、体验任务内容(具体内容应由学校提供菜单,由学生选择)——完成了就给予德育学分,准予毕业;否则不能毕业。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领导,开展相应的活动,为学生完成规定动作提供条件。主要结合学校教育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等进行,比如设立“大学生感恩节”、评选“大学生孝星”、举办“我为父母洗一次脚”南香红。华中科大特殊作业:爱父母就给他们洗一次脚吧【N】.南方周末,2004-04-08。活动等,营造感恩氛围,培养感恩情感。同时,学校还应该走出校门,到工厂、社区、监狱、敬老院、孤儿院等设立感恩教育实践基地,为感恩实践和体验提供稳定的场所。

大学四年级:塑造感恩人格。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会乐观的面对社会、面对挑战,面对自己的人生,增强抗挫能力。可以通过开展毕业生系列离校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情怀。比如开展“感谢资助自己完成学业的人”、“感谢母校,回报社会”、“文明离校·爱心捐赠”、“真情告白——赠言母校”、“拜访一位恩师”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国家、社会、父母为自己完成学业所做的付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他们能够接受大学教育、顺利完成学业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毕业后应该努力回报国家和社会。这时,学生的感恩情感达到高潮,感恩人格基本完善,作为大学阶段的感恩教育就算完成了。

(二)课程内容设计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挖掘感恩教育素材,构建从知恩、感恩到报恩、施恩教育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体系。

感恩教育是一个提高学生感恩意识,从知恩、感恩到报恩、施恩的过程。一般来说,感恩教育的内容无非包括感恩父母、亲人和朋友,感恩学校、老师,感恩社会、国家,以及感恩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引领学生感恩父母养育、感恩师长教育、感恩祖国培育,感恩自然孕育,从而成为一个“感恩的人”。为此,我们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要求,认真编写教学大纲,努力开发校本感恩教育教材,丰富感恩教育内容。就教育材料选择来讲,需要挖掘中华传统感恩素材,更要搜寻身边活生生的典型人物、事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感恩教育。具体来说,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教育学生知恩识恩。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太多的爱与给予,以至于都不知道要感恩了,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帮助学生挖掘出这些大大小小的恩惠的价值。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唤起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调动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向谁感恩。

其次,要教育学生知恩图报。知恩就得回报。识恩、知恩之后,应当以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才会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意识。图报,当从感谢做起。向别人表达谢意是尊敬与礼貌的最高表现方法,也是维系人际关系最安全的方法。学会真诚的感谢,于人于己皆有益。另外,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称得上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老师的细小帮助、对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也是报恩的表现。

再次,要教育学生施恩不图报。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自己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又不苛求回报,即施恩不图报。施恩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甚至在必要时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品格。

最后,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报恩方式。大学生中,错误的抱恩之举屡见不鲜:如因为哥们儿义气接受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学的邀请,“帮忙”打架;碍于情面“帮助”好同学考试作弊,甚至充当枪手替人代考,等等。知恩图报,并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也不是无原则、无是非地对所有人的感谢。知恩图报既可以在力所能及和必要的时候报答施恩者,也可以转而由人及人,报答和帮助他人和社会公众。这对于施恩者而言,无疑是更大的报答。

(三)教学方法设计

讲授、讲座、活动、体验相结合,一二三课堂相结合,“采—读—品—行”四步教学,构建讲授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为此,在教学方法设计上,需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立体式”的教学。

讲授与讲座在感恩教育中不可或缺。讲授,主要指课堂讲授,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好方法。它充分利用理论的影响力、教师的说服力和故事的感染力,让学生学习知识,明辨是非,形成情感;而讲座则是专题性质的讲授,它超越课堂的局限,通过大师的影响力和理论的推演力达到教育之目的。二者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恰恰相反,很多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时都极其不重视讲授与讲座。

活动与体验是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感恩教育忌讳单纯的知识教育,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活动和体验才能获得。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感恩教育生活化。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694。感恩教育尤其是这样。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通过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进行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体验感恩、把握感恩,在现实行动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具有缄默特征的东西交融在一起,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感恩教育。如开“算账”课感知父母恩、大学校园设立“感恩节”,举办“回家给父母磕个头”活动我们都该给父母磕个头!【EB/OL】.人民网:网友之声【2007-1-24】.

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是感恩教育的好方法。作为思想教育课程,单一的课堂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感恩教育既要利用传统课堂(第一课堂)的优势进行教育,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第二课堂)进行教育,还要充分利用最现代化的网络手段(第三课堂)进行有效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的任务重在感恩知识的传授,通过系统的知识教育,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恩认知;第二课堂是在感恩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系列活动、亲身体验,获得感恩情感,学习感恩方法。包括校园感恩专题活动、校外实践基地感恩体验活动等;第三课堂主要是利用青年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将第一、第二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延伸进去进行的教育,如开办专题网站、举办网络活动、设置感恩人士QQ聊天群、网上专题阅读与资料查找等。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是感恩教育的好方法。

“采—读—品—行”四步教学法感恩教育立竿见影。“采—读—品—行”实际上是体验教育的四个步骤:采,即采集感恩故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大量的感恩教育资源;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的感恩故事。让学生亲自去认识,去感知,并将它们采集起来,编辑成感恩故事小册子,获得感恩教育的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本身就是一次感恩教育。采集需要到图书、网络中去,也应该到社区、企业中去,关键是在自己家庭、朋友身边,在校园、师生之间用心寻找。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探究体验过程;读,即阅读感恩故事。这是将采集到的感恩故事进行成果分享的过程,也是感恩教育氛围的营造之举。组织交流阅读感恩故事,摘抄感恩名句,组织感恩故事会、演讲赛,还可以送感恩故事“三下乡”。特别提倡学生回家给父母讲述感恩故事,提高对感恩的认识;品,即品味感恩真谛。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也是感恩教育非常关键的一环。老师要组织学生对收集的感恩故事进行深层品味,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体会,借助语言、文字如感恩感言、感谢信、读后感、心得体会,以及用书法、漫画、歌曲和其他文艺节目等形式将故事内容表现出来。特别提倡组织大规模的“感恩经典诵读”活动,积极的氛围能够迅速升华感恩情感,领悟感恩真谛;行,即做出报恩施恩行动。有感恩之心还不行,关键是要见行动,人的行为习惯是靠长期训练日积月累的形成的。学校要出台措施提出要求积极引导,如填写“感恩活动登记卡”,进行红榜表扬、德育加分等,使报恩施恩蔚然成风。一是要引导学生在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教师节母亲节,开展报恩实践活动;二是提倡大学校园设立“感恩节”,在这天,每个学生都要深思感恩的人,做出报恩的事;三是要将感恩活动经常化。要将学生感恩实践与常规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感恩意识、学习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通过以上“四步教学法”,感恩教育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四)考评机制设计

考试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构建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动态的“活动参与式”评价体系,促进感恩教育课程考核评价科学化。

课程评价体系的完美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开展和成效的取得。根据培养方案之设计,该课程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分为课堂学习效果评价和实践活动效果评价。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的感恩认知,而这些内容都是相对确定的,因此用课堂考试这种传统方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没有问题的。考核的具体形式,可以灵活掌握,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但一般而言书面测验比较规范和最为常用。这个方面与其他课程考核评价无异,本文只作简单说明。文章主要对实践教学效果做一些探讨。

感恩教育的评价侧重于过程评价,传统卷面考试只能作为辅助。“别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别将感恩教育异化成应试怪胎【EB/OL】.华龙网:时代信报,2007-12-10.

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举”。从这个目标来看,其教育效果评价只涉及两个评价指标:一是考察是否具备“感恩之心”,即是否获得感恩情感;二是考察是否经常做出报恩、施恩的行动。“感恩之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但它总要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当他做出感恩之举时,我们就说他具有感恩之心。可见,这两个评价指标已经集中到一点——感恩行动。这样一来,我们对感恩教育效果的评价就简单化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见其行。所以,对于价值观类的感恩道德评价,我们能够找到可以对其相对科学的考察评价方法,即“活动参与式”评价方法。

根据感恩教育培养方案的“全程化”设计理念,过程评价要贯穿大学四年。即第一学期为理论学习,考核评价以感恩知识评价为主;以后各期以实践和体验为主,其考评以活动参与数量和实践效果为依据。考评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注重学生在感恩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通过观察,采用鼓励的评语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注意考查学生所参与活动的性质和实践效果。评价方式多样化:行为、语言、书面表达均可,比如任务完成、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亲身体验等。在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具体实施上,作为贯穿四年的“活动参与式”课程评价,笔者主张通过“感恩教育学分制”来推进考核评价。感恩教育学分制的实质就是要推行在学生自助基础上的感恩教育量化。华东师范大学新千年以来推行的“德育学分制度”,以及吉林省教育厅在省内高校普遍推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等的经验都表明,对感恩教育进行量化考核是可行的。操作上就是推行诸如“菜单式学习”的做法:学校开出一个详细的要求学生活动参与的项目种类明细,活动内容要丰富全面、符合学生实际,活动要求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点选择相应数量种类的活动项目,但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要求,完成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达到了规定的学分,才算课程合格。整个活动过程强调学校的领导,老师的指导,有序地开展,规范地评价。评价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接受同学的监督。从教育效果上来说,多数活动和体验,只要学生参与了,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得感恩体验,反映感恩情感,从而向达到感恩效果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因此学生参与了活动就算是达到了教育效果,所以考核评价看活动参与的数量、种类和性质。为此需要制作一个“感恩活动登记卡”,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量化评价表”,真实、详细记录学生活动参与情况、体验的实际效果。这个工作主要由为学生专门配备的政治辅导员来记录完成,老师只是适当的指导。这些“卡”或“表”尽管可能不科学不合理,但至少做了一些尝试,而且量化就是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学生做到了,其思想还是或多或少会有所进步。总之,感恩教育的量化考评是有办法的,是可以做到科学的。

综上所述,作为祖国的栋梁,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感恩。感恩教育是促使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重要环节,而课程化则是加强这种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开设“感恩课”,构建时间上“全程化”、空间上“立体式”、内容上“系统性”的感恩教育模式,并配以全程动态的“活动参与式”的科学化考评,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就能够更大程度地达到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邓艳葵。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一)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历史和实践已证明,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流于形式,也不可限得太死,否则,就不能获取应有的实效性。传统德育的效果不佳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单一的价值观以及其自始至终由外及内的“外烁”倾向。而“感恩教育”,则需基于对个体道德的理解,人性的尊重,把握主体内心情感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必须由内向外的“内省”。因此,单一的“外烁”学科化倾向已不适应作为高校德育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的特殊要求和现实需要。

1.对高校感恩教育课程论意义上的反思,明确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必然

在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使用的校本课程是从西方文献中引入的,或者说,校本课程本质上是一个西学概念,它是指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由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即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言之,就是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而所谓“校本课程开发”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从各种课程论文献中对于其含义的认识,见仁见智刘旭东。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0。笔者认为,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出发,以学校为实施场所,由课程开发组成员进行的一系列课程目标拟订、课程结构设计、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材料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与改进活动,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

目前在中国校本课程开发虽然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领域,但随着多样化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成为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高等教育领域的校本课程开发却有着更丰富的内容,并已成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生的差异和个别性,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校本课程开发的这一灵魂昭示我们对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也促进我们对“感恩教育”等高校德育课程在课程论意义上的整体反思。

多年来,中国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知识中心的课程倾向,课程与学科或与教学科目的总和等同起来,知识是最重要的课程要素,知识的标准化、统一化处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支配地位。这种对以学科为依据的课程的过度倚重,形成了我们可称之为学科主义的课程构型。在这一整体构型中,德育课程成为其同构因素,换言之,高校德育理论在整体上必然也是学科主义的曹世敏。校本课程的制度意蕴与学校德育【J】.上海教育研究,2003,(04)。学科主义的高校德育理论的重要表现:一是高校德育课程的学科化;二是德育的学科课程处于正宗地位。这种对高校德育的学科课程的不适当的强调,形成了高校德育课程主要是一种以学科内容为依据的课程形态,以学生为依据的课程如活动课程和以社会为依据的课程如社区实践则体现不足。如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被确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已是人们的深层意识和日常叙述,在人们的意识深处,似乎高校德育的学科课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唯一依据或来源,而其他课程仅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补充或拓展,以学生为依据和以社会为依据的课程始终处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的从属或边缘甚至“虚无”状态。由此,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的“感恩教育”也不免滑入学科主义的歧途。然而,众所周知,高校“感恩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07)。鉴于高校“感恩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则必须避免对其学科课程的不正当的强调,而应着力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从而使教师、学校、家长、社区多方联动,挖掘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感恩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2.高校“感恩教育”的现实需要突显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综观各高校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却显薄弱。归其原因,一是如上所述,高校“感恩教育”陷入了学科化的倾向;二是在高校道德教育中,没有足够重视“感恩教育”,认为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主要精力应放在技能的培养,“感恩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主要是中、小学的事。的确,“感恩教育”应从小抓起,在大学阶段才讲感恩教育似乎为时已晚朱美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7,(09)。然而,多年来在中国,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不敢对孩子的学习掉以轻心,始终将高考摆在第一位,可以说,高考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样一来,学校的育人功能被忽略了,尤其是感恩教育被忽略了,学生几乎进入了情感疏导的荒漠,也使得他们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外表坚强但性格脆弱,遇事有冲劲但是却经受不起挫折,行事独立但又有时充满依赖性,他们胸怀大志,但是做事却有些盲目,而且更多的时候喜欢自以为是,爱支配别人,甚至有时连最基本的礼貌和礼节都不懂或不屑一顾,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与众不同和富有个性,对于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他人的帮助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旦有疏忽,或者没有替他们想到、做到的情况就认为是亏欠了他们而大加指责朱美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7,(09)。曾有学者对一千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近日80%的学生与父母的主要联系方式是打电话,且主要动机就是要钱,有22%的人从来没有或很少想到,在佳节之际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有56.7%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甚至有近20%的人认为长大后不一定或不应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02)。可见,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十分淡薄的,加强高校“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此外,从当代社会需要来讲,加强高校“感恩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感恩教育”是“四个学会”的综合体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同年12月,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这本《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书提到,教育的四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个学会归纳了人应该如何学会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独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各种潜能,以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黄正福。感恩教育——大学生的德育必修课【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02)。“感恩教育”正是这“四个学会”的综合体现,它教育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独立和坚强,学会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等等。其次,高校“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共十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开展“感恩教育”,使大学生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成为知恩图报的典范,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为加强高校“感恩教育”,有学者建议,将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确,高校应充分重视“感恩教育”,将其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德育课程改革,依据社会和学生需要,开发和实施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二)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条件

1.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高校“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因此,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说来,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在家里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校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培养,还有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生存,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以健康的心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实践性原则。高校“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激发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就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说教为行动,就要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在现实行动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具有缄默特征的东西交融在一起,进而在这种交融和行为表现中丰富、发展感恩品质,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感恩教育。因此,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应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不例外。即在其开发与实施中应注重实效,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落实,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体验和感受,考虑教学的开放性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考虑课程学习的成果体现、交流与学习评价,重视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吴艳华。浅谈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J】.理论界,2006,(11)。同时在考虑学生的教育需求外,还应充分考虑学校和当地社区课程资源,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开发出实效性强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2.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

以人为本发展观代替文本发展观。长期以来,主导高校德育理论教学的观念是一种文本发展观。所谓文本发展观,简言之就是以书、教材为本,从理论出发的发展观。在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备课而忽视“备人”;只重视讲抽象理论而忽视人的实际,只注重文本逻辑而忽视人的需要;只强调文本阐释而忽视社会实践等等张鸿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J】.教育艺术,2007,(02)。其基本特征是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脱离人的需要和发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予学生的积极情感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理论教学虽然在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做过一些改革,但具体实践中能满足大学生在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理论、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缺乏;单一的教育方法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和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文本发展观在高校德育理论教学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必须克服以往教学所存在的弊端,突破传统的文本发展观,确立人本发展观。所谓的人本发展观,就是既要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又要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既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根本目标,又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既要尊重人、关心人,又要培养人、教育人。具体到教学上,就是要把教学的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书本、理论体系和概念出发,努力做到“感恩教育”等高校德育理论的教学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明确而独特的办学宗旨。从总体上讲,国家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只能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几乎不可能照顾到各类各级高校的具体特殊性杨明权,袁书卷。关于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这也正是为何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为此,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以高校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为前提,也就是要依据高校具体的办学定位、教育资源和学校环境以及师生特色确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发与实施“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高校明确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为前提,是不可能进行“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基于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因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的产物,它只有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横向交流体制发挥作用。这种开放的横向结构具备广泛而通畅的交流渠道,能够分散权力,有利于小组工作和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预期的成果。

师生的积极参与。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Stenhose)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导力量和最终实施者,教师的态度、经验、知识、能力等对课程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师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也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发展。学生主体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可以使支持主体的基础——主体本身得到发展。因此,如何使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前提是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案例

中国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已进行积极开发,并付诸实践,下面陈述一个案例并加以分析,以求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1.案例陈述

某高校针对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的情况,开发与实施“感恩教育”校本课程,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走进“感恩”世界,体察“感恩”内涵。让学生通过书报、电视、广播、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收集以“人与人之间、动植物与动植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爱”为主题,尤其是以“亲子之爱”为重点的古代诗文、成语及当代时文、俗语和歌曲。通过收集、筛选、整理、摘抄、交流、歌咏,让学生们感受爱与被爱,揣摩“感恩是什么”,从而走近“感恩”,达到“我懂感恩”的目的刘冠军。让“感恩”在学生心灵生根【J】.新课程研究,2006,(02).【10】邓永超。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J】.教育探索,2006,(10)。

第二阶段:挖掘“感恩”主题,体验“感恩”情境。举行“感恩诗文朗读会”,让学生参加入情入境地吟咏《游子吟》等感恩诗文;举办“爱心永恒演唱会”,让学生模拟演绎《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经典片段;开展“我要感谢的人和事”为主题的征文,让学生写出“我要感恩”;进行“我的成长历程探究”,让学生调查自己从孕育到出生、取名、成长的故事,走访妇幼门诊,收看生产实况录像,写出探究报告等。挖掘“感恩”主题,体验“感恩”情境,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感恩”,变“我懂感恩”为“我要感恩”刘冠军。让“感恩”在学生心灵生根【J】.新课程研究,2006,(02).【10】邓永超。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J】.教育探索,2006,(10)。

第三阶段:走进“感恩”活动,体认“感恩”价值。搞社会调查,写报告、体会;参加社区服务和义务劳动及献爱心、送温暖、凉爽活动;写祝贺信、感恩信;设立爱心基金,开展扶贫、救灾、捐款、捐物活动;高校与社区、部队、工厂、农村开展道德使者活动,开展联谊竞赛、树典型活动等。让学生们在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体悟和认同“感恩”,具备“感恩”之心,养成“感恩”的习惯邓永超。感恩教育: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J】.教育探索,2006,(10)。

第四阶段:开发“感恩”课程资源,拓展“感恩”的内涵和外延。学校环境、教师、学生、社区及家庭都会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在开发与实施“感恩教育”校木课程过程中,建立起师生、生生以及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深刻挖掘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拓展“感恩”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常抱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使学生不仅会爱自己和家人,还会爱他人,爱家乡、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2.案例分析

此案例紧紧扣住高校“感恩教育”的特殊性,根据高校学生学习的实际和需要,由浅入深地进行“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整个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抛开只重视按现成教材“备课”而忽略结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备人”的文本观,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积极挖掘社区、部队、企业、家庭等各种“感恩教育”课程资源,教育和引导学生从“我懂感恩”到“我要感恩”再到“实践感恩”。开发与实施的步骤明晰,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灵活性、实效性突出,符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要求,不妨是一种可以借鉴的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样式。

3.几点思考

第一,“感恩教育”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资源意识。要从感恩的细节入手,点滴小事皆可为课程资源。

第二,“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注重对学校、家庭、社区多方面要素的充分利用,保证学校、家庭、社区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否则可能因部分家庭和社区人士认识的偏颇出现“5+2=0”的现象。

第三,“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将给教师提出更多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课程角色,由传统教材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和行动研究者,不断提高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具体的“感恩教育”的目的和活动内容开发和选择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并正确评估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学生的发展情况李维春。德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9)。

第四,“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发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及多元化模式。各地区及学校应根据实际,具体实施开发策略,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开发模式。

第五,“感恩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把其作用扩大化,要引入其他教育活动,防止出现愚忠愚孝。

链接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感恩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仙居县安洲中学课题组。来自豆丁网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的重要性

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通过感恩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感恩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广大青少年。因为现在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约有3.67亿,约占总人口的28%。因此他们是否具有感恩之心,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败,而且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对初中生加强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90后的孩子,许多是四二一家庭中的一,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家庭、他人要求很高,但对自己要求很低,不懂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在目前的初中生中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热衷于过生日到饭店请客,几个人一桌能吃掉上千元,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很少有人记得并关心父母的生日,(见《感恩父母调查表》中的调查分析);他们中有些学生家庭并不富裕,还互相攀比竞相购买手机、MP4等非学习必需品。更有甚者如《中国人口报》上刊登过一篇的文章《爱不妨藏起来一些》,作者曾一相情愿地以自己的美好愿望为女儿设计锦绣前程,几乎倾尽了心血并牺牲了所有空闲时间,赶场似的带女儿去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等,当有一天她患病卧床时,13岁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却劈头盖脸地问:“为什么还不做饭?懒猪!”

2.不懂得感激老师的教育之恩

在学校中常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不尊重老师的人格,辱骂老师;不服从教育,顶撞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作业不认真、考试也不认真;甚至还出现学生打老师、杀老师事件。2008年10月4日晚自修发生在山西朔州二中学生杀老师的惨剧就令人不寒而栗!刚走上讲台一个多月的郝旭东,当晚在其担任班主任的高一0816班巡视时,被一名正抽着烟的16岁男生李明(化名)残忍杀害。没任何杀人理由,据李明自述,他弑师是因为恨所有老师,当晚不管是哪位老师,他反正见谁就杀谁。

3.不懂得感激社会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却只知受恩,不知感恩。据报载,有位老人十几年省吃俭用把自己十几万的存款捐助了几十位贫困的学生,可这些人中很多毕业以后未去看望过老人一次,甚至没有打过一次电话给他。老人所做的这一切肯定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但从学生的角度,他们也确实缺乏应有的感恩之心。爱心大使丛飞的死更让我们沉思。11年来,丛飞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孩子而家财散尽。可是当他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期间,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中,却很少有人来看望他,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竟有人抱怨:“你不是说供到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

4.缺乏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大自然对我们是无私的,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环境。然而当鲜花开满校园时,有的学生去偷摘据为己有;当校园草坪绿草如茵时,有的学生硬把本没路的草坪踩出一条路来;当校园每个角落都放有垃圾桶时,有的学生偏把吃东西的空食袋、可乐瓶随便丢弃在校园中。校园尚且如此,校外尤甚。

总之以上这些现象在我们的学生中已不是个别现象。他们往往从自我的角度来选择行为方式而不考虑他人,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贪婪等性格。然而初中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最强,再加上初中生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性,因此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加强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让学生学会感恩,他们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和合作,让自己更幸福、快乐!才能让自己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思品课课程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许多初中生非但没有感恩之心,更谈不上感恩之行了,而这些都源于他们没有感恩之情。而思品课是一门拨动情感的道德课,人格训练课。其基本点是: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心路历程),根据现代教育突出“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教育主题,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基本价值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这一总目标告诉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这块内容,并且课本中很多教材涉及感恩教育,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这一资源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知恩、感恩。

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

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根据这一分类目标,我们教师应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不只是热爱人类,而且要热爱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和自然界本身。人类的繁荣大多是依靠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创造的:从我们身上的衣物到维持我们生命的食物和治愈我们伤病的药品。没有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就没有人类生命的延续。从而应该懂得善待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有怜悯之心,珍惜生命的价值,帮助弱小与不幸的人。只有懂得爱,青少年才会爱父母、爱师长、爱同伴、爱社会。从爱生命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知恩、感恩。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根据这一分类目标,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口多,资源有限,环境问题突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知道,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我们的明天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必须杜绝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从而最终认识到:我们得学会善待环境,学会感恩自然界的赐予。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根据这一分目标,我们得让学生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根据我们课题组老师对初中思品课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认识及初中生目前存在的现状,我们选择了利用初中思品课课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一主题为切口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懂得回报父母的爱;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老师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教我谋生的手段,我应该学会感激老师、尊敬老师;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爱,使他们感激社会对自己的关爱之心,学会回报社会;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一切,从而学会善待自然,珍爱野生动、植物,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对感恩教育的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主要以宗教为基础,从初始就与宗教有密切联系,并与宗教一起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通过感恩节等活动,使孩子从幼年起就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要感谢上帝的赐予,感谢他人的帮助……”等感恩思想感染。美国中小学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和美国精神教育的课程,一般有社会课来承担,在90年代初提出的10点建议中,要求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等美德,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同时也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他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日本的一些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讲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应该感谢老师;他人关心帮助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他人。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有定期的感恩祈祷,以此固定而必须进行的形式,来培养教徒的感恩情结,其实也就是培养一种道德契约责任,受恩者以行为或心灵来酬谢给予自己好处的人和社会,佛教里也有善有善报一说,虽然是从因果和施恩者自己角度阐述佛教精神,其实也有包含有受惠者知恩必报之意。

2.国内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原本就是“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二十四孝”历来为国人所传诵,孝顺的人多被人们所赞扬。《水浒传》中假李逵遇上了真李逵,本遭杀无赦,但一句“家中有80岁老母”,便被留下一条性命。在古时,孝道是做人的一个起码原则。

现如今,国内很多省市、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做了很多探索,如:在上海,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初中生守则》,在黑龙江,将从明年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如: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是《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尊重”作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等,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了探索。

三、研究内容

(一)概念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分三个层次进行,即:知恩教育,使学生知道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他人之恩、党和国家之恩、人民之恩;感恩教育,使学生感悟自己成长离不开父母,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同学,离不开社会上所有的人;报恩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简单的物质回报,重要的是以自己成人、成才回报,以自己力所能及,身体力行来回报,要有立志报效之行。

(二)对初中生感恩状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对感恩父母状况的调查分析(调查表见附件1)

我们针对本校初一、初二学生发放了500张调查问卷表,共收回有效问卷467张,我们对收回来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号调查项目对学生所填写答案的统计A(人数和%)B(人数和%)C(人数和%)D(人数和%)

1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98(21%)369(79%)

2你能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吗?32(7%)47(10%)211(61%)103(22%)

3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吗?112(24%)126(27%)229(49%)

4你在家里经常帮父母做事吗?117(25%)121(26%) 84(18%)145(31%)

5你会厌烦父母亲的唠叨吗?149(32%)79(17%)238(51%)

6父母生病的时候65(14%)323(69%)79(17%)

7父母批评你的时候61(13%)308(66%) 98(21%)

8父母误会你的时候182(39%)248(53%)37(8%)

9你知道自己父母最喜欢吃的菜吗?61(13%)323(69%)84(18%)

10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关心过吗?42(9%)355(76%)70(15%)

11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来时51(11%)360(77%)56(12%)

其中第1题、第3题、第9题是调查孩子对父母的了解情况,上述数据分别是21%、24%和13%,说明孩子对父母了解的比较少。其他有的题是针对孩子思想或行为方面的,从数据上显示孩子在思想上想着父母、行为上帮助父母的也很少。反过来,如果让父母说说自己的孩子,他们恐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父母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可子女却很少了解父母、关心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作为子女我们在享受这份浓浓的爱时,为什么就体会不到父母艰辛呢?为什么就感知不到父母的喜好呢?为什么就不能关心、体贴一下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帮父母做点微不足道而自己又力所能及的事呢?我们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多有点感恩之心呢?面对这份调查结果我们课题组老师觉得有点痛心,同时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作为老师有责任教出有良心、懂得感恩的一代人。

2.对学生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大自然的调查

其中,感恩老师的调查表我们共发放了500份,在收回来的有效问卷中我们抽取了200份进行了统计、分析,情况如下:(感恩老师调查表见附件2)

序号调查项目对学生所填写答案的统计A(人数和%)B(人数和%)C(人数和%)D(人数和%)

1上课过程中,老师讲的内容你都懂,你会56(28%)104(52%)40(20%)

2上课过程中,老师讲的内容你都听不懂,你会40(20%)114(57%)46(23%)

3上课过程中,老师讲的内容你听懂了大部分时,你会70(35%)100(50%)30(15%)

4当老师上课讲错题目时,你会18(9%)22(11%)16(8%)144(72%)

5当老师冤枉你的时候,你会36(18%)124(62%)40(20%)68(34%)

6当老师声音沙哑时,你会128(64%)38(19%)30(15%)44(22%)

7在路上,碰到老师抱着一大沓作业本时,你会16(8%)46(23%)138(69%)

针对以上数据分析,我们觉得学生对老师心存感激的并不多。如:通过第一题的调查,只有28%的学生能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他们已经听懂了老师讲的内容还在坚持继续听,可要是进一步深究的话,这28%的学生里面有多少是因为尊重老师、感激老师的呢?这里面又有多少是因为怕老师而不敢不听课呢?

我们为人师得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感激他人,让学生知道:父母、老师是每个人一生都得学会去感激的。老师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一个连自己的父母、老师都不愿感激的人,是没办法去感激这个社会的。

3.感恩社会和感恩自然还在调查统计中

(三)思品课感恩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年级课本资源知恩、感恩目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珍惜新起点》

“新学校”

“新同学”

学会适应和热爱自己的新学校,感谢新学校给自己提供了新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热爱新校园,应爱护新校园的一草一木,并感谢校园环境。

学会与新同学交往并学会感激同学对自己的关心、帮助,学会感激,我们才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第三课:《珍爱生命》

引导学生从珍爱生命、认识生命多样性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自然界生命与人的生命关系的广阔平台上认识到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进而认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珍爱生命推到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悦纳自己的生命,提升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什么样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大自然、感恩给予自己生命的人、感恩让自己健康成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中的人。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

“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在教这一目内容时,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帮助,所以我们做人应该心存感激,时刻提醒自己去感激周围每一个人,学会对他人的帮助说“谢谢”。

对学生分析: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既受到家长的呵护、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解决学生与家长的矛盾,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学生每天都会和家长打交道,体会到家长的关心、爱护和教育,学生也会对家长献出爱和孝心。进一步涵养孝亲敬长的美德。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与父母更好地沟通,感受爱、奉献爱,涵养道德。

对父母要体谅他们的用心,多看他们的长处,体会他们的苦衷;对自己,要从亲情、道德、责任等多角度严格要求自己,学会对父母感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知道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学生面临的问题: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和教育,然而,学生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应该在思想品德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会感受爱、向亲人献爱心,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也是涵养学生道德的基础。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重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讲述“父亲节、母亲节的来历”让学生知道:

(四)利用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探索

结合课本资源和学生实际,采取一系列教育方法与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的教育和让学生进行“报恩”的实践。

1.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的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落实课本知识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父母、老师对他们的付出和期望,了解社会和国家给他们创造的优越生活、成长环境,使学生感悟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同学,离不开社会上所有的人,也离不开自然界的一切。

如:在上《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时,通过讲尊敬老师的毛主席、为了回报祖国母亲对他的哺育之恩而毅然回到祖国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故事,使学生感同身受的懂得自己同伟人、科学家一样,成长、成名都是离不开父母、祖国的哺育,也应该向他们一样感恩父母、祖国。

2.利用感恩活动,强化学生“知恩、感恩”之情

编一期“感恩”手抄报。学生用新颖的排版、鲜明的主题,丰富的内容编写了一张张“感恩”手抄报。报上刊出了有关“感恩”个案的事迹,“感恩”的名言、诗歌等,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学唱几首“感恩”的歌。如《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如《感恩的心》等。让学生在优美的歌曲旋律中逐渐感受到老师、父母等给予的无私的爱,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

收集有关“感恩”的名言、诗句。让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与书本对话,与网络对话,收集到“感恩”的名言、诗句。如:“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等。

设计“感恩”的广告。用既真实、生动,又讽趣、幽默的画面去感染学生。

进行“感恩”演讲比赛。通过演讲,让学生对自身进行一次感恩的洗礼。

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歌舞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亲身感受一般,从中得到熏陶。

写一篇“感恩”的文章。让学生回忆在自己的成长路上,父母、老师、朋友等为自己付出的爱,把感人的事迹写下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有的学生写了在自己生病时,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有的学生写了老师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有的写了朋友对自己的帮助。

以各种方式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开展有声有色的“感恩”系列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孝、知孝”的热情。

3.进行以活动体验为途径的报恩教育

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里,不但传承了中国的历史风俗习惯,而且还积淀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可利用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中学生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发节日教育资源,并建立以传统节日为主的报恩体验活动。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长辈的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感恩的情怀!

(五)利用思品课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典型教案、典型的活动设计(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力求把切实可行的活动设计呈现给大家。)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实验对象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以文献研究(具体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李伟平、姜明红:《感激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姚继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鲁洁主编《德育新论》,新浪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的话题)、问卷调查等方法为主;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为主,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等;在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再次用调查研究、统计研究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课题组成员都是承担过县课题的负责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所有成员对本课题研究内容都有浓厚的兴趣,自愿为本课题付出时间和精力。

课题负责人徐秀英负责实验教学及撰写研究报告,负责已结题的县课题有:《发展性评价在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成员:张润芝负责实验教学和编写典型课堂实录,负责已结题的县课题有:《人本家庭对初中生自主能力发展的作用及实践研究》。林卫近、张伟兵负责设计调查表和统计调查结果。林卫近负责的县课题《初中思想政治开放性作业探究》已结题。

六、课题研究步骤与人员分工

时间步骤工作内容2008.7-2008.10准备阶段学习内容参与人员具体

时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李伟平,姜明红:《感激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姚继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鲁洁主编《德育新论》课题组全体成员2008.9讨论怎样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2008.9设计《感恩父母调查表》、《感恩教师调查表》,开展调查,分析数据课题组全体成员2008.10收集整理初中阶段思品课教材中有关感恩教育的资料课题组全体成员2008.10集体备课《感恩父母教案》课题组全体成员2008.10.192008.11-

2009.10实施阶段

(1)利用课堂和课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知恩教育

(2)利用感恩活动,强化学生“知恩、感恩”之情

(3)进行以活动体验为途径的报恩教育课题组全体成员开展相关论文写作:初中生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张润芝

许炜方2009.7完成阶段性报告:如何运用课本资源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徐秀英

林卫近2009.92008.11

2009.10实施

阶段讨论会:学生交流自己对他人表示感激后的心情和感受张伟兵、张润芝主持2009.10材料分析整理徐秀英、林卫近2009.10—

2009.11总结阶段《感恩父母调查表》、《感恩教师调查表》《感恩同学调查表》、《感恩社会调查表》后测数据分析徐秀英、林卫近

张润芝、张伟兵

杨小可、许炜方撰写经验总结报告、完成典型课堂教案、典型的活动设计徐秀英、张润芝

杨小可将课题研究成果在县内其他中学推广课题组全体成员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突破点

(一)课题研究的突破点

(1)本课题的研究试图寻找最佳切入点,充分利用思品课的课程资源对当代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促进学生感谢生命的自我健康成长,树立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的生命意识,使学生知恩图报,不忘国之恩、党之恩、社会之恩、老师之恩、养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帮扶之恩……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之情感生根、开花、结果,帮助学生懂得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以德报德的道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能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

(2)更新思品课教师课堂教育观念。转变老师课堂“灌输”的教学法,让教师从注重学生分数转向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注重学生家庭社会实践、注重指导学生慢慢地进行人格、人品的转变,最终让学生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的、知恩图报的人。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积累感恩教育的成功案例,并进行推广。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研究报告、典型的教案、典型的活动设计

附件1:感恩父母情况调查表

在世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纯的爱是母爱和父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爱、不求回报的爱。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又是否了解自己的父母呢?我们对父母又是否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呢?请你如实填写下表好吗?

1.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A.知道 B.不知道

2.在父母亲特殊的日子里,你能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吗?

A.是的 B.偶尔有 C.没有 D.不习惯

3.你知道父母的健康状况吗?

A.知道 B.不知道 C.知道一点

4.你在家里经常帮父母做事吗?

A.是的 B.偶而有 C.从来没有 D.父母不让做

5.你会厌烦父母亲的唠叨吗?

A.会 B.不会 C.看自己当时的心情

6.父母生病的时候

A.很关心,送他(她)去医院并能细心照顾B.他(她)叫我帮助,我才去做

C.不过问,管自己走了

7.父母批评你的时候

A.虚心接受

B.口头答应但把它当耳旁风

C.理都不理有时还跟他(她)大吵一架

8.父母误会你的时候

A.耐心解释,尽量让父母清楚事情的真相B.不解释,不理他(她)就是了

C.跟他(她)吵一架甚至离家出走

9.你知道自己父母最喜欢吃的菜吗?

A.知道 B.知道一点 C.一点也不知道

10.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关心过吗?

A.关心 B.有时关心 C.从没注意过

11.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来时

A.让他们休息一下,或帮他(她)敲敲背或帮他(她)倒好热水

B.管自己去做作业或看电视

C.埋怨他们没做饭,催他(她)们快做饭

附件2:感恩老师调查表

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是老师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老师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幸福并教我们怎样去获取幸福,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成才付出了艰心,我们对老师是否具有感恩之心呢?请你如实填写下表,了解一下你自己,好吗?若发现自己以前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今后请学着去改正好吗?

1.上课过程中,老师讲的内容你都懂,你会

A.继续认真听

B.不听了,但不影响老师上课

C.开始顾自己玩了

2.上课过程中,老师讲的内容你都听不懂,你会A.继续认真听,努力把它听懂

B.不听了,但不影响老师上课

C.开始顾自己玩了

3.上课过程中,老师讲得内容你听懂了大部份时,你会A.继续认真听,努力把全部内容听懂

B.不听了,但不影响老师上课

C.开始顾自己玩了

4.当老师上课讲错题目时,你会

A.上课直接指出来,并很得意的样子

B.课后去办公室跟老师说,觉得上课当着同学的面指出来会让老师没面子C.背后议论老师,嘲笑老师

5.当老师冤枉你的时候,你会

A.当面顶撞,据理力争

B.当面不说,背后议论,骂老师

C.先听老师讲,再态度诚恳地向老师解释

6.当老师声音沙哑时,你会

A.认真学习、听话、体谅老师,让老师可以少说话B.借机吵闹,觉得自己报仇的机会来了

C.帮老师管理说话的同学,让老师放心

7.在路上,碰到老师抱着一大叠作业本时,你会A.主动上前帮老师

B.不管老师,只顾自己走路

C.老师叫我我才上前帮忙

附件3:感恩父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养育之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抱有感激之情。

(2)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让学生初步掌握感恩的方法和途径,做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好孩子。

(3)借助多种方法进行情感渲染,激发学生尽情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知道知恩图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

(2)让学生认识到感恩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一种美德。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感恩的方法和途径,并能做到在生活中运用。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家长您好:

我是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即将学习关于感恩父母的话题,其中包括家庭责任以及感受家庭温暖的内容。这部分对于孩子很重要,所以特别需要您的帮助与支持。下面有几个题目供您选择,您挑选一个或者两个内容,然后告诉孩子,在他稍做准备后,与他进行一次交流,学生会把您的回答带到我们的课堂上来。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谢谢。

题目: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你对于他(她)的付出一定很多,有很多事情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

孩子生病

孩子惹祸

孩子得到夸奖

上幼儿园时,孩子的喜怒哀乐

学走路的情形

同学:你好!

在你的家人做好准备之后,请你准备好录音或摄像设备,把你父母讲的有关你的点滴点滴情况录下来,带回学校我们一起交流,好吗?(注意:请提前请你试一试,不要出声音。)

2.挑选作业

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教师事先要听一听、看一看,挑选效果好、比较典型的在课堂上播放。(这里的工作量比较大,注意兼顾各种家庭类型。)

3.做课件

事先收集、扫描学生的儿时照片,做成课件。(目的:给在课堂上比较害羞、不爱发言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二)学生准备

1.收集儿时照片

2.“家长访谈”录音或摄像

三、教学过程

(一)感悟亲情,引入主题

导入:

听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目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师:你从歌声中想到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二)感受疼爱,激发情感

多媒体出示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照片

师: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少不了爸爸妈妈的疼爱,从你呱呱坠地那一刻起,爸爸妈妈就在我们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在你的记忆里,一定有许多的小故事,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讲述:生病的时候、受委屈时、父母送伞送雨衣、带自己去玩等等。

多媒体展示:情景剧场:《妈妈的唠叨》

蒙蒙放学回家,书包一扔,马上投入到了电脑游戏。(游戏的声音)

妈妈:蒙蒙,回来就打电脑,快写作业去

蒙蒙:知道了。(头也不抬,继续打)

妈妈有点生气地说:快,写作业去。

蒙蒙不耐烦地说:知-道-了

妈妈:你这孩子,越上学越没长进,你看人家明明整天学习,而你呢?就知道玩!蒙蒙情绪激动地说:整天就是明明,明明的,他好,怎么不让他给你做儿子?

妈妈顿时提高了声调,生气地说:白养了你十几年,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就这样气我!

蒙蒙:天天唠叨,天天唠叨,你烦不烦呀。

妈妈:你!我要不是你妈妈,谁管你呀!

蒙蒙捂着耳朵:烦死了,以后不用你管!“砰”地关上门。

只留下妈妈呆在原地,默不作声。

师:怎么看待这件事?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及时引导、渲染

师:其实,我们与爸妈的冲突,也是爱的冲突。

爸爸妈妈在我们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所给予父母的并不对等。

多媒体出示: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的哭着

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当你5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涂鸦

当你6岁的时候,她给你买既漂亮又贵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

当你7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

当你10岁的时候,她为你准备了你的生日,而你连她生日是几号都不知道

当你11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当你12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作为报答,你转身进屋把门关上了当你13岁的时候,她问你“几点回来”,而你回答:烦死了

(播放录音:1.孩子学走路时的回忆2.生病时的情景)

多媒体播放《母亲》歌曲

三、赞美亲情,升华情感

孟郊的《游子吟》,学生朗诵:

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

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他的名字叫父爱。

母爱像高山似大海,她包容着一切。阴雨时节,一把雨伞送来了她的深情,父爱如天空似溪流,他囊括着所有。傍晚时分,一杯热奶送来了他的关怀,

是父母把我们的人生点缀的更美,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的所有所有!

师:那么我们每天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生发言

师:让我们把爱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让父母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浓浓爱意。

在《感恩的心》的音乐声中结束。

链接2:小学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行动能力的研究——草桥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EB/OL】.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2010-11-11】,

一、课题开发准备阶段中的诊断与共识

1.健全组织,加强管理。

2007年9月,学校本着学习共同体理念,本着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思路,成立了以林艳玲为组长,以科研主任和德育主任为副组长,以8位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的课题研究小组。即:通过学校共同体、年级共同体、班级共同体建设,进行课题的实施。同时,为保证按照保质完成课题研究,学校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三级管理保障体系,并确定了相关责任。即:校级主领导管理体系,主要负责校本开发的设计及协调保障;教导主任主管体系,负责策划制定开发方案,理论支持,指导实施等具体管理工作;年级(科任)组长分管体系,负责组织年级(科任)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集体教研,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

学习共同体的成立与课题三级管理体系的建设,明确了分工、责任,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夯实了组织基础。

2.自我诊断,找准方向。

通过多年学校发展及研究实践我们认为:做好自我诊断是拓宽思维方式,再认识学校资源,着眼发展增长点的有效方法。为此,为使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在体系、在特色,课题研究前期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随机听课、座谈与访谈、分析前期工作情况等方式对家长期望、学生需求、教师经验、资源状况等学校存在的开发优势及不足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优势:在前期感恩教育活动实践中,学校、老师许多成功做法,积累了大量盥洗生活的感恩活动优秀个案。如:倒背书包活动、感恩日记活动、家庭岗位体验活动、五样游戏等等;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于德育工作、活动育人、学科育人的理解更加深入,品尝到了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给班级管理、教学工作等带来的巨大作用;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与科研教育专家的合作共勉,建立了浓厚的工作友谊,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厚实的理论支持;学校的感恩教育已深入人心,植入了全校家长、师生的心中,为学校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深度开发校本课程奠定了重要的氛围环境基础。

不足:感恩教育活动很多,但相对独立,各个活动之间缺少一条主线贯穿,缺乏系统性;活动的层次不清,缺少递进性。

3.理解分享,达成共识。

那么如何拓宽、放大对学校发展优势分析的视野,从学校所处的本土环境特色、文化各级各类资源、物质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并将它们变成新的研究目标和现实的基础和条件,是本次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课题组本着分享经验,达成思想共识的思路,组织了全校教师感恩教育成功案例交流,交流后分组讨论,什么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心动?心动后怎样激发情动?情动后如何转化为学生实际的道德行为能力?通过聆听与讨论,老师们达成了如下共识:

第一;让学生参与教育其中,能够让学生理解感恩的真谛,能够较好地让学生增强感恩认知。

第二;必须通过体验后的交流,进一步激发感恩情感。

第三;通过进一步激发情感后的再体验再交流形成感恩意识,继而落实感恩行动。落实在行动上的感恩教育才是最有效果的教育。

第四;以往的感恩教育结合节日开展的比较多,相对独立,或突发奇想,缺少连贯性及递进性。

针对以上共识,课题组继续追问,怎样才能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递进性呢?通过讨论大家认为:

第一;根据小学生特点及他们的接触范围,确定知恩感恩内容。

第二;根据各年龄学生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具体内容。

通过课题前期的自我诊断与达成共识,借助教师间的对话和内省,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找到了自身认识理解与教师实践工作感受体会中的差距,进一步理清了课程开发组织实施的步骤、认识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同时与老师们一起更加明确了实现课题研究最终达到学生道德行为能力转变的良好途径。

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阶段中的整合与对比

1.构建体系框架

A.课题组根据与全体教师达成的共识,扩充一些优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框架初步搭建活动,并确定了课程开发的纲要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达到的目标等)即: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将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学段四个层次进行。三个学段:低、中、高学段。四个层次:感恩父母、感恩教职工、感恩同学、感恩社会。

B.全体教师丰富完善大纲内容

在课题组初步确定出课程后,丰富完善大纲。

C.专家指导点拨、引领提升

D.基本形成感恩教育框架

本内容依学生年龄特点分成三个学段四个层次进行,即:

三学段:低、中、高学段。

四层次:感恩父母、感恩教职工、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每个层次围绕一个重点。

感恩父母: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重点围绕“减轻父母家庭负担,不给父母添麻烦,做懂礼貌的好孩子”进行。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重点围绕“体凉父母辛苦,珍惜父母劳动成果,做力所能及的事”进行。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重点围绕“实现父母愿望,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进行。

感恩教职工: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重点围绕“尊重教职工,做懂礼貌的好孩子”进行。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重点围绕“回报教职工,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重点围绕“超越自我,做学校主人”进行。

感恩同学: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重点围绕“团结友爱”进行。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重点围绕“合作互助”进行。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重点围绕“理解宽容关爱”进行。

感恩社会: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重点围绕“遵守社会规则,提高环保意识”进行。第二学段(三四年级)重点围绕“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进行。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重点围绕“社会公益”进行。

课程内容体现层层递进的规律。

2.编写课程内容

各年级组教师根据已有经验、依据校本课程框架中的目标要求,首先对本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突出现代社会中本年度按学生特点,讨论制定实现感恩目标的各个具体内容设置。

一年级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教育主题重点内容具体内容感恩

父母不给父母添麻烦,做懂礼貌的好孩子懂得对父母有礼貌;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父母会使用“您”。

2.回家主动向父母问好;分别时主动与父母说再见!

3.就餐时,懂得礼让,如,先让父母就座,能够主动摆碗筷!

4.按时起床,并学习自己起床穿衣、洗漱等。

5.学习自己整理书包与学习用具,不让家长送学具到学校。感恩教职工尊重教职工尊重教职工,对教职工有礼貌

1.见到教职工主动问好,分别时主动再见。

2.学会对教职工使用“您!”“您好!”“谢谢!”

3.不随便动教职工的东西。

4.迟到或进办公室先喊报告,经允许在进入。

感恩同学团结友爱学会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1.与小朋友相处会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如:早上见同学主动问好,会正确使用“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谢谢”等。

2.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与小朋友互相谦让、友好相处,不打架。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自己解决不了找教师解决。

3.借东西是要经同学允许,并做到及时归还。

感恩社会社会规则了解并落实小学生规范

1.了解并落实“小学生守则”

2.了解并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年级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教育主题重点内容 具体内容

感恩父母不给父母添麻烦,做懂礼貌的好孩子对父母有礼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父母会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

2.不与父母顶撞发脾气,看电视不与父母抢台,要征求父母意见。

3.就餐时,主动把好吃的夹给父母。

4.回家主动独立写作业,不用父母提醒督促。

5.自己对照课表准备第二天的学习用具。

6.学习自己洗澡、自己剪指甲。

7.学习自己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

感恩教职工尊重教职工尊重教职工;

不给教职工添麻烦

1.吃饭时守纪律,饭后自觉收拾残局,剩饭不乱倒。

2.不破坏公共卫生,自觉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便在镜子、墙壁、桌面等地方涂抹乱画。

感恩同学团结友爱学会尊重、帮助同学

1.看到同学有困难,能够主动帮助。

2.尊重弱势群体,做到不起外号、不嘲笑。

3.不随便翻动同学东西。

4.借东西时要经同学允许,并做到及时归还。感恩社会社会规则遵守交通规则

1.了解常用交通标志和常识。

2.了解并遵守“交通规则”

三年级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教育主题重点内容 具体内容感恩父母体谅父母辛苦体谅父母

珍惜父母劳动成果

做力所能及的事

1.知道父母生日,祝父母生日快乐,做父母高兴的事。

2.父母下班回家能主动问候、接过爸妈手中的东西并准备拖鞋,主动问候。如:爸爸,您辛苦了!

3.自己刷碗、洗袜子、领巾、学习整理自己的书桌床铺等!

4.不乱花零钱,不挑吃穿,不像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具体拓展)。

5.养成回家主动学习的习惯,如:预习、复习、作业、检查、读书等。

6.放学直接回家,不在外面逗留;外出活动与家长打招呼。

感恩教职工回报教职工理解教职工辛苦

做力所能及的事

1.学会打扫卫生区,室内外卫生不用老师操心。

2.主动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

3.不随便动教职工的东西。

4.迟到或进办公室先喊报告,经允许在进入。

感恩同学合作互助学会与同学合作

1.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做到,与同学友好合作,不发生矛盾。

2.在与同学合作中能够做到,尊重他人。

感恩社会社会公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1.掌握简单的人际交往礼仪,初步学会人际交往。如:见客人主动问好等。

2.有公共场所公德意识,落实公共场所基本要求。如:遵守公共秩序,排队上车,不随地吐痰、丢垃圾,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

四年级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教育主题重点内容 具体内容

感恩父母体谅父母辛苦体贴父母(关注、关心、照顾);

做力所能及的事

1.在父母生病时,主动问候、端水、送药。

2.父母劳累的时候,主动问候、倒茶、捶背、捏腿等。

3.父母不高兴呼吁自己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尽量让父母开心起来。

4.适当的做家务,如:洗碗、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房间。

5.学习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学习计划。

感恩教职工回报教职工理解教职工辛苦;

养成好习惯

1.铃声响后,马上坐好,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举手发言,认真书写。

2.自觉保护环境。如:发现垃圾主动捡起。

3.自觉爱护公共财物。

感恩同学合作互助初步形成合作能力

1.在与同学的合作中能够做到:分工合理,主动谦让,有协作意识,不以自己为中心,会听取意见。

2.在合作中主动帮助同学,共同进步。

3.在合作中鼓励同学,并与同学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共同面对挫折与问题。

感恩社会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

1.学会与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友好相处等。

2.自觉遵守公共场所规范,提高自身公德素养。

3.增强环保责任心,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如:爱护花草树木,节约水电,爱护公共财物等。

五年级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教育主题重点内容 具体内容

感恩父母实现父母愿望,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了解家庭情况和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学会为父母分忧

1.了解父母的工作。(工作的内容、时间、地点、环境等)

2.了解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尤其是了解自己学习生活支出比例。

3.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愿望(交流与书信等形式)冻得作为学生要用好成绩回报父母。

4.生活上不攀比,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不让父母操心。

5.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或有冲突时,学会用交流沟通的方式解决!

感恩教职工超越自我,做学校主人珍惜集体荣誉,有集体荣誉感

不做有损集体的事

1.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贡献力量。

2.认真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做违反的事。

3.主动学习,互相帮助。

4.对于不良现象敢于批评指正。

5.不搞小团体。

感恩同学宽容关爱学会宽容同学

1.遇到问题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先找自己原因,不责怪同学,能站在同学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2.能够体谅同学的过失与错误,说话不伤人。

感恩社会社会公益能够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1.在社区中发现问题,能够及时与管理人员联系。

2.为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了解应急电话,遇到问题能及时拨打相应电话。

六年级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教育主题重点内容 具体内容

感恩父母实现父母愿望,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期望努力实现父母的期望

1.理解父母辛苦工作是为自己好,父母的批评教育也是为自己好。

2.主动学习,学会做人。

3.克服困难,改正缺点。

感恩教职工超越自我,做学校主人努力为集体争光,为集体献计献策,贡献力量1.发挥自身特长,努力为集体争光。

2.能通过正当渠道为教师、班级、学校才是合理化建议。

感恩同学宽容关爱学会关爱同学

1.对同学有爱心,能从心理上给予关心和帮助。

2.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主动关心帮助。

3.对生活中能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如:对生病的同学主动问候、补课等,对突发事故的同学……

感恩社会社会公益主动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1.主动捡拾垃圾、清除小广告等。

2.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

3.了解应急电话,遇到问题能及时拨打相应电话。

通过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纲要指标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此套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专家共同研究、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产生、共同完善基础构建完成的,是集体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系统性。

在框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六个年级不同重点内容、具体内容的制订,看出此套校本课程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3.在借鉴已有成功经验基础上,研究制订实施方案。

学校首先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共同回顾我校“感恩教育”所走过的路程,明确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然后,以年级组教师为单位形成合力,针对本年级教育的内容研究、制订实施方案,然后实践、调整、完善。详见《在感恩中成长》教师案例。

如1:2008年教师的一次“感恩教育”成功经验分享情况记录:

一、学校和各班感恩教育成功案例及补充建议:

(一)教育活动方面:(分成几个方面:家庭、同学、教师、社会)

1.感恩父母

(1)模拟抱小孩。

(2)制作自己的成长册或电子成长册(配以感想—孩子和母亲)。

(3)家庭岗位固定(摆筷子,洗袜子、内衣),贵在坚持。

(4)了解在自己出生时,父母的心情、感受(父亲在母亲怀孕时、产房外等各阶段的心情和感受)。

倒背书包:活动前介绍《报母恩》材料。看录像活动后:日记形式写感受.

倒背书包一日(9月底)在低年级举办这个活动(现在的新入学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没有搞过)

翻照片,忆成长:适于中高年级。每学期可以搞一次,除了家庭中的照片,将学校活动的照片也保存下来,建立孩子在班级里的成长记录,(每班建一个公共邮箱,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对没有照片的同学去翻看别人的照片,以讲故事的形式作出一个展板,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班会形式。(10月份)

家庭岗位:结合年龄特点,学生自定劳动岗位,每天坚持劳动,措施:家长定期填反馈表,定期举行家庭岗位技能展示(一学期两次),分享快乐。

孝敬日:保留洗脚活动,有的可以加一些如:按摩、刷碗、搞家庭卫生或写一封孝敬父母的感谢信(自选一项)。

有选择性地讲24孝故事(视频)、把孝敬日日常化,看平时父母的需要,不要拘泥于形式。以周记形式围绕感恩内容写,也可推广成孝敬周。

我的生日,妈妈的难日:(保留,看生产录像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口生日蛋糕应该给妈妈吃,给妈妈唱一首感恩歌。

护鸡蛋:在中高年级以班级的形式开展。

2.感恩同学

夸夸我的好朋友,有朋友真好,真正的友谊等班会辅导。

将素质拓展训练中的活动做适当变化,在每班开展。

3.感恩社会

从生活的社区入手,捡社区的垃圾,擦楼梯扶手,擦窗台,擦健身器材。(每学期组织一次)将活动情况照下来,做展览。

西部学校手拉手活动,建立爱心存钱罐,爱心书信,鼓励学生进行书信交流,互通友谊。

4.感恩教师

让孩子判一次全班的口算或是听写。然后交流;或是将孩子分成不同的组,体验老师不同的工作内容,然后全班交流,将老师的工作罗列到黑板上。

讲汶川地震中的教师为学生奉献自己的事迹,再让学生做介绍,感受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无私的爱。

六年级:感恩系列活动:写感恩日记、学唱感恩歌曲、绘画感恩图画、会讲感恩故事。以上教育活动分年级段、分时间、分内容固定活动和随机活动相结合。形成感恩教育活动体系。活动应及时反馈,有激励机制。

(二)结合学科教学方面

语文:

感恩日记(观察、感悟、和父母交流、再感悟、与同学交流、提升……循环往复,不断提升)

父母之爱故事会: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搜集的故事、看到的事情、听到的事情、课前两分钟,结合语文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背景音乐、相关图片照片视频)

剪贴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自办小报,主题是:爱的萌芽。

六年级:语文:结合课文进行感恩教育,从课文中找到感恩信息、感恩事迹,阅读感恩书籍,摘录感恩语言,书写感恩习作,交流感恩的体会,提升感恩的理念。

周记形式记录感恩活动历程。

数学:

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素材,如学习统计等知识时,有意识与感恩结合。统计每月父母为自己花多少钱,统计自己为家里做了几件力所能及的事等等。根据这些信息整编数学习题,加深强化学生对感恩活动的认识。

珍惜学习用具,自己动手制作学具。家长出口算,从感恩家长角度,提高自己口计算正确率。

音乐:

学唱〈感恩的心〉加手语,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微笑北京〉手语歌。

《读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白发亲娘》。

美术:

结合节日和活动开展主题绘画展。图文并茂的形式体现感恩教育过程。体育:

健身、人身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明确保持身体健康和安全也是感恩父母)。品德: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穿衣、叠被、整理书包,不让妈妈操心。

(三)节日教育方面

家庭情感:父亲节、母亲节、妇女节

建议措施:制作感恩卡,孩子和家长角色互换,体验做父母的辛苦。

父亲节:了解父亲在家庭中的辛苦,夸夸我的好爸爸和父亲学习一项生活的技能。翻照片忆成长,和父亲一起回忆成长历程。用自己的语言或行动表达对父亲的养育之恩。

母亲节:了解母亲在家庭中的辛苦,夸夸我的好妈妈,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说一句感恩的话。翻照片忆成长,和母亲一起回忆成长历程。

结合年龄特点去开展适合孩子的活动,不必做统一要求。

妇女节:给女性长辈写感恩信、绘画感恩图片、唱感恩歌曲等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女性长辈的感恩之情。

民族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

建议措施:了解、体验、宣传民族文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简单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与传说,建议在中高年级去搞活动。缅怀先辈事迹,讲先辈的故事,交流感恩体会。

爱国主义节日:七一、八一、国庆

建议措施:参观博物馆。

七一党的生日: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日的来历,看有关电影七一党的生日:回顾党的发展历史,搜集图片,感受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艰辛,讲党的发展的小故事,讲身边先进共产党员的事迹,使学生学会感恩祖国,感恩共产党。

八一建军节:观看战争电影,“南昌起义”参观军事博物馆,写观后感。感受中国军队的强大。举行军训活动,拥军活动。

国庆节:观看影片《开国大典》交流感想,了解国家历史背景,使学生体会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是非常光荣的。学会感恩为祖国民族解放和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图片展(壁报,手抄报)举行歌唱祖国的歌唱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摄影等活动。搜集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进行展览。

尊长爱幼:教师节、儿童节、重阳节、劳动节

建议措施:重阳节看望亲人,或去敬老院做实事。真正的尊重亲人,尤其是老人。提示父母去看望或者问候他们的父母。

劳动节:了解国际劳动节的来历,亲身体会参加劳动。将感恩社会的活动,如:

擦楼梯等的活动放到这一天去做。还可以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享受劳动的快乐。寻找身边的劳动模范,树立榜样。

六一儿童节: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让孩子在享受幸福快乐的同时思考幸福快乐是从哪里来的。

低年级:我和父母比童年。结合当今幸福生活,抒发给予幸福生活的长辈、父辈的感恩之情。举行互动的庆祝活动。

教师节:上课时对老师说“节日快乐”为老师写一封感谢信(与老师之间发生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自己看到老师的某些方面自己的感受等等。)

(四)必看电影

低年级:《宝莲灯》、《海底总动员》、《背着爸爸上学》《乡村女教师》、《冰河世纪》、《长江七号》、《弟子规》。

中高年级:《妈妈再爱我一次》、《暖春》、《漂亮妈妈》、《黑暗中的舞者》、《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神奇遥控器》、《开国大典》、《雷锋》、《闪闪的红星》、《红岩》、《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南昌起义》、《后天》。

(五)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文化:

硬件:主题雕塑、爬山虎、种月季花。垃圾桶应有特点,可供分类回收。

软件:美化、校园文化墙、橱窗、充分利用楼道墙壁,把学生通过绘画出的感恩内容分类,布置墙壁。

班级文化:

像拓展训练中的团队一样,有自己班徽、感恩的班训、中队名等。利用班集板报发布感恩信息。展现班里感恩教育历程,随时更新。

干净整齐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班级文化,学校对各班应规范管理,墙壁不可贴挂杂物或纸张,可充分利用教室后的宣传板报。

班级门口设置能展示本班风格的宣传感恩的班训、班徽(规格统一)。

(六)其他方面

(1)必看的图书:类似于朱自清的《背影》等相关感恩父母的书籍。《我看见了大海》。

高年级同学可以读一读《心灵鸡汤》中相关感恩的内容。《感恩故事集》。

共同搜集关于感恩的篇目,争取每班一套(最好人手一册)。

(2)在学生校服上突出感恩特色。印制感恩校标。

(3)学校设置不同的体验岗位,如体验清洁工工作,食堂师傅工作等。

在打饭时,自觉排队,学生应该向食堂师傅说谢谢,吃多少要多少,不要浪费。学会谦让,大让小。自己的餐盒自己刷自己带。

二、根据所教学生及学科特点,思考下学年的感恩教育如何开展?

(1)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去。利用家教结合,建立家庭联系本,利用显示屏进行及时宣传活动进程,让家长了解并支持我们的活动。

(2)安全教育:当伙伴受伤时你该怎么做?

(司马光砸缸)别人帮助了你该怎么做?

英语:

结合感恩节进行感恩教育,体会东西方文化差异。通过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反馈父母,感恩父母和老师。

劳技、科学、综合实践:

运用以上学科所学知识,能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故障,减轻父母的负担。

(3)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

每周的升旗活动时,国旗下讲话,发挥党团员的作用,进行国旗下教育。

体育:

低年级段的亲子活动,为所有的学生和家长组织一个拓展活动,增加亲子感情。美术:回首奥运,看祖国腾飞,百米长卷绘画。

如2:四年级第一学期“感恩教师”实施方案:

教材说明:

本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会感恩,善待他人。

由于本册教材适用于小学生,所以课程设置以实践活动为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力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本课届时教师节,我们希望能把社会的大环境和校园里的活动相融合在本校四年级内开展一次感恩教师演讲比赛。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了解、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感受教师的奉献精神。

(2)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与教师之间的故事。

(3)在体会教师工作艰辛、感受教师奉献精神的同时能够外化感情,进行演讲,抒发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写出身边的真人真事,教师可以在观察前进行一些指导,这样既能提高效果又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四年级段的学生较之高年级学生,有更强的表达欲望,更爱发言交流,教师若能善加引导效果会事半功倍。

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一颗感恩的心,拥有了感恩的心就会得到幸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理解别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快乐,发现美好,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活动内容

“感恩教师,不忘师恩”演讲比赛

观察身边的教师(不限本校),以感恩教师为内容,参加演讲比赛。

(三)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理解教师,能够从内心深处感谢教师为学生所做的一切,感激教师的培育之恩。

(2)通过此次活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从观察到写作,从写作到演讲,虽然学生的年龄有一定局限性,但通过此次活动能使学生得到锻炼与提高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3)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其实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甚至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物如果你耐心的观察,细细的体验就有惊喜地收获。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从小培养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样才能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参加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五)具体要求:

1.比赛细则

初赛在本班举行,每班推选出5名优秀选手(共15名)选手参加决赛。

2.评分标准

A:紧扣主题,内容充实,文字优美(4.5分)

B:声音洪亮,表述清楚,语言流畅,感情饱满(2分)

C:服装整洁,仪表端庄,肢体语言动作协调(2分)D:脱稿(1分)

E:时间限制不超过三分钟(0.5分)

3.记分方法

比赛中所有评委同时现场打分,统计出平均分数为选手最后得分。

4.奖项设定

本次演讲比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9名。

5.时间安排

前两周:启动活动,动员学生用心观察,选材,完稿。修改稿件,准备演讲。

第三周:修改稿件,准备演讲,班内初赛。对班内推选出的优秀选手进行辅导。

第四周:决赛,表彰优秀选手总结

注:教师可根据每个班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如观察方法,写作技巧,演讲技巧等。

我感谢关爱我的人,他让我体会了幸福;

我感谢我爱的人,他让我懂得了珍惜;

我感谢不爱我的人,他让我学会了自爱;

我感谢藐视我的人,他唤醒了我的自尊;我感谢伤害我的人,他砥砺了我的意志;

我感谢欺骗我的人,他增进了我的智慧;我感谢背叛我的人,他成熟了我的判断;

我感谢绊倒我的人,他强化了我的双腿;

我感激所有帮助我成长的人!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他不仅传授我知识,还教会了我感恩……

三、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活动与效果、反思与完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年级教师按照课程内容,认真研究学生道德行为转化机制,并遵循规律,开展了丰富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1.加深体验程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恩认知

“体验教育”的含义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教育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知的过程,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感恩教育体验简单地说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原本的善的一面。唤醒感恩认识,才可能产生感恩的情感,最后转化为感恩的行为。

在前两年的感恩父母的教育中,曾开展了一日“倒背书包”活动,学生一日倒背书包,伴随着学生一日校园生活,活动后,从大量给妈妈的感恩信以及体验感受中,我们看到了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体验了妈妈孕育自己过程的艰辛,唤醒了孩子心中的感恩之心,激发了学生一定的感恩情感。但通过认真回顾整个体验过程我们又发现,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太辛苦,减轻了书包的重量,有的同学只背着空书包体验,有的同学没有理解活动意图,肆意的倒背着书包玩耍。这个活动仅能让学生体会怀孕过程的艰辛,而妈妈怀孕过程中的小心呵护的因素并没有体验到。为此,将体验活动升格为“护蛋”行动。即:让学生在载重倒背书包的基础上,身上带着一个生鸡蛋,体验妈妈孕育过程中的小心呵护。当天的最后一节课组织学生再次写了体会。

体验教育的升格、程度的加深,代替了德育的说教与身教,将传统德育形式化引向了有形,将传统德育的空动引向了生动,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心中感恩的情感,为指导学生实践道德行为能力奠定了认知基础。

2.通过体验后的交流,实现心动到情动的转化

加强交流沟通、实现理性提升是学校校本教研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途径,同样,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点拨、引领也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实现思想共鸣,形成道德意识的良好手段。

案例一:通过日记交流,激发学生感恩情感,为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做铺垫。

观察日记是学生喜欢的写作形式,它是学生眼中世界的再现。因此写观察父母的日记,就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在记录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苦和恩情,从内心主动改变自己的认识,达到理解父母,回报父母恩情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校本课程中安排了中高年级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学生开始写观察父母的日记,内容比较简单,多数学生只是一两句话,甚至有的学生说,没有观察到什么。分析原因发现,写得简单和观察不到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懂得生活中的哪些细节体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对此,首先以一位同学吴**的日记作为例子进行交流指导:

(学生日记交流)今天一大早,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和往常一样,妈妈把早饭就已经做好了。吃完了早饭,妈妈问我:“要不要带一个酸奶?”“不了。”我背着书包就走了。

(教师适时点拨)他读完后,老师问:“在他的日记中,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白了,父母的爱就体现在平时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当中。教师进一步指导:妈妈会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面部表情怎样?妈妈说完之后,我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们有开始讨论起来,最后又请吴**回忆当时的事情。

(点拨后学生日记修改)他说道:当时我睡得正香,妈妈轻轻地拍了拍我,小声叫道:“快起来吧,赶紧吃饭,该上学了。”我睁开眼,看到妈妈正笑眯眯地看着我。我赶紧坐起来,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发现妈妈和往常一样,早已经把热腾腾的馄饨准备好了。我吃的时候,妈妈眼里都含着笑。吃完饭,我拿好书包刚要走,妈妈赶紧问我:“要不要带一个酸奶?”我说:“不了”,背着书包就走了。

(教师再点拨并组织再交流)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评议一下,第二次和第一次的日记哪个好?好在哪儿?学生们马上回答:“他第二次抓住了他妈妈的动作和神态,更具体了。”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你们从他说的这段话看出了什么?学生:“他的妈妈很爱他,看着他吃饭,妈妈的眼里都含着笑,说明妈妈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其实,我的妈妈也很爱我,我相信所有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话音未落,课堂内响起了一片掌声。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日记,学生再写观察日记时观察就更加细致了。

经过一段的时间,学生写得观察日记已经很细致了,并且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一些意识开始发生着变化,从文字中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恩。同时发现学生关注和记录的内容都是生活方面的。

(再次交流讨论充实内容)于是结合学生的日记让学生交流讨论:除了在生活方面,父母还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对自己的爱?通过讨论学生逐渐地意识到父母还从自己的学习方面、做人等方面给予了我们无私的爱。接下来的日记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有些写父母省吃俭用给自己报课外班;有些写父母怎样和自己一起做难题和奥数题;有的写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父母是怎样鼓励自己的;还有的写全家如何帮助别人……

(发现问题)这时学生的日记观察细致了,内容丰富了。但是也发现多数学生都是写一些描述性的语言,缺少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再次点拨)在读了几位同学的日记后,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么好的爸爸和妈妈,你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这时,再问那几位读日记的学生,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有几位学生马上脱口而出:“我知道了!”“还要写出自己感受!”“不但要写出感受还要写出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做!”“还有,就是要加入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日记才有价值。”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了。感恩父母之情油然而生。

案例二:学校孝敬日,给父母洗脚活动。

其实为父母洗脚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它却是一件需要家长和学生都必须克服一定的心理障碍才能完成的事。在校本课程的安排中,我校确定了每年3月31日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所有的孩子都要为父母洗脚,据第一次孝敬日活动统计,全校600名学生中有578名为自己的父母洗脚。(12名学生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洗脚)每个班都在周一的班会上开了以“为父母洗脚”为题的交流会。教师们利用本班学生的独特感受进行引导,使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认识到,从生我们到养我们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我们长大了、懂事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我们理所应当为父母做些事情了。

有的同学写出了:今天是星期六。晚上,我吃完晚饭休息一会儿,主动给妈妈洗脚,我先接一些凉水,再倒些热水,然后把手伸进去试试,温度不烫手,但是还感觉到热,然后我把妈妈的袜子脱了,我说:“今天,我给您洗脚,您要在里头多泡会儿脚,这样脚即可以解乏,又可以促进脚部血液的循环。”然后,我去拿香皂,过了十五分钟,我给妈妈的脚打香皂,打完了揉一揉,再把香皂沫洗掉。我想洗一个脚都这么麻烦,我小时候吃饭、喝水、洗脚,都离不开妈妈的照顾,我深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澡,以后我天天给您洗脚,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妈妈高兴地说:“我女儿长大了,知道关心父母了,真是我的好孩子。”今天我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周六。

有的学生在谈感受时说:“我为父亲洗脚的时候,没有想什么,只是想快完成任务。但是当我看到父亲那慈爱的眼神时,我知道父亲对我的做法是满意的,此时我们明白了平时我们父子之间缺少这种表达的机会。爸爸他需要!洗完后爸爸说了一句:谢谢儿子!自从我记事以来,是我从爸爸那里听到的第一次,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才为爸爸洗了洗脚就让他这样高兴,平时父母为我做很多事情我怎么就没有感觉到高兴呢?看来,我确实为父母做得太少了,同时我也感到,父母真的很爱我!”多数的孩子在谈完感受之后都认为,从此父母对自己说话“客气”多了,家庭关系得到了改善。

在教师交流会召开时,有些教师反应,布置洗脚作业时,有的同学窃窃私语,有些同学偷偷笑,对此次活动还抱着担忧的态度,但通过洗脚日记的交流,前后对比,看到了学生的变化,不少学生读着读着自己的日记流下了眼泪,这眼泪里有悔恨从前不知父母恩的泪;有感到父母为自己付出激动的泪。从这些泪花当中我们看到了,孩子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被激发出来,变要我做好到我要做好,真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感恩意识的增强,收获了学生感恩行动

按照校本课程的进度要求,遵循着“提示注意—观察体验—交流共鸣—转变行为”的规律,每个年级组每位教师都在认真实施课程进度,不仅收获自己教育经验的丰富,同时也收获着学生行为的转变。

案例一:《镜子上的小手印》二年级教师杨进伟

每个学校的楼道门口都会摆着一面大镜子,目的是让同学们在镜子面前照照自己,看看自己的面容、服饰是否整洁、规范,是否符合学校的要求,但很多同学不了解镜子的用途,好奇心强,总爱用手摸一摸,结果镜子上留下了许多不同的小手印,给清洁工带来了许多麻烦。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我利用班会,把学生带到镜子前问,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老师和同学。有的说看到了小操场。我说:是呀,镜子可以把自己照到的范围都展现给同学们看,里面像一个小世界,除了这些我们还看到自己的衣服是否穿好了,扣子是否对齐了,帽子是否戴正了,它还可以检查我们的仪表和行为。那么你们对着镜子笑,镜子会怎样?“镜子也会映出灿烂的笑容”,对,那请同学们往下照一照,看我们的笑容还是不是刚才那样美丽灿烂清晰的。“不是,我们的脸上有很多花手印,不好看了”,那就让我们赶快擦擦吧。学生们开始拿着布和水擦玻璃,但是水多了布湿了越擦越花,没有水的布怎么擦不干净。学生们累得满头大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勉强过关。问我:老师,这玻璃怎这么难擦呀,我的胳膊和手都酸了?这时我组织同学们回班开始交流感受,并问他们学校的郭阿姨为了我们每天能照到灿烂的笑容,前些日子每天都要一个人与玻璃上的小手印打交道,而且不止一次两次,只要一脏了,就要擦,想一想她是什么感受?“很累”、“但是为了我们能照到自己,她再累也得做”、“为了我们,阿姨太累了。”我们以后不能再用手摸了,我们要像感恩爸爸妈妈那样感谢阿姨给我们带来的干净,不能再给阿姨添麻烦了,我们还要当小卫士去守候,和郭阿姨一起保护玻璃的明亮。那么,再说一说每天为我们服务的其他老师和叔叔阿姨吧。学生们说到了教师,食堂的叔叔阿姨等等。

通过对学生的教育以及观察体验活动的开展,不仅学生的思想有了变化,在行动上也有了改变。随便摸镜子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见到老师和工人叔叔阿姨主动问好。每天食堂的阿姨给班里送汤时,都会听见洪亮的“谢谢阿姨”的声音。

案例二:《改选风波》五年级王雪华

我班有两个女孩——小傅和小刘,小傅性格稳重,成绩好,有很强的能力;小刘活泼开朗,思维活跃。两个女孩从小就在一起,是好朋友。可是,最近她俩的关系有点紧张,原因是在班级改选干部时,小傅没被选上,据传是小刘私下说小傅的“坏话”并且和许多同学说不选她。两个人谁也不理谁了。

改选风波过不久,我发现小傅变了。课上变得心事重重,再也不举手发言了。即使举手,也只是在我提的问题非常简单的时候。而小刘还是老样子:马马虎虎、说说“小话”。为此,我找到小傅问问她到底怎么回事?没想到一向文静的她号啕大哭。我连忙问她怎么了?她一边哭一边跟我说她上课不举手是怕回答错了小刘说她。看到她那委屈的样子,我心里也非常难受,连忙安慰她!而我又找到小刘问问情况,她满不在乎地说:“没有啊?我没有说她。”我提醒她要处理好同学关系,而她依然故我。

一次,学校要评健美天使。班里有一个同学提名小刘。但立刻遭来了大家的反对。此时,我看到小刘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我眼睛一亮:啊,机会来了!我跟全班同学说:“其实,小刘同学是有一些不足,但是她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在运动会上奋勇拼搏,为我们班赢得了荣誉。你们说该不该选她为健美天使呢?”

再一次找到小刘,我和她聊了起来。“听说你跟小傅挺好的?”她看着我,过了一二十秒才说:“以前还行。”“是这样,小傅经常跟我说你,她说有好几次他为了收作业回家晚了,都是你等着她。有不会的题也是你给她讲。她说她很感谢你!我以为你们很好呢!”我又跟她说:“你在运动会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为你自豪!大家不选你,我觉得你挺冤的。”小刘抬起头看了我一眼,什么都没有说。“但你想想,为什么大家都不选你呢?”“因为,……”“被人冤枉的滋味确实不好受,那你想想,你有时候冤枉小傅,她的心里好受吗?”她垂下头,轻轻摇了摇。“再想想,大家最后为什么又选你了?”她抬起头,看着我说:“因为大家想给我一次改正的机会。”我接着说:“对啊!大家是这样宽宏大量。你怎样对待别人呢?比如小傅,被你打击得上课都不敢举手了,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帮助她。”小刘连忙对我说。“怎么帮她呢?她都不敢说话了?”“老师,我跟小傅说,让她别害怕,大胆举手,我不说她了。”听到这里,我感到很欣慰,我说:“是个好方法!但现在小傅‘怕’你,你说的话管用吗?要不,你先跟她和好,你再说话她就听了!”“行!”小刘痛快的答应着,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我看见两个女生又在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了。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小矛盾,我觉得心里惬意极了!其实,仔细想想,我没有进行什么说教,而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体验到被冤枉的委屈,体验到被原谅的轻松,从而去感恩同学,帮助同学。这不是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效吗?

其他案例见《草小案例集》

通过教师案例中反映出的教育痕迹和孩子们的变化,他们学会了主动地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的情感,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原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从而形成学生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不是靠生硬的纪律来维持的,而是从学生的心里流淌出,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感恩父母中让学生学会了自理、自立、坚持、孝敬,在感恩教职工中让学生学会了进取、文明、守纪和服务,在感恩同学中让学生学会了关怀、宽容、鼓励和友爱,在感恩社会中让学生学会了帮助、奉献、给予和付出……学生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动情,在动情中改变,在改变中提升道德行动能力。

4.在道德行动的反复中完善更新

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各项活动的开展,虽然唤醒了同学们心中美好的潜能和情感,转变了学生的行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学生的行动也渐渐少了。他们必定还是孩子,稚气未脱,天真可爱,好玩好动,没有定性,一切行为都需要在反复中、循环递进中养成形成。经过总结反思,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了完善与更新。例如:把感恩教育分为了“知恩感恩践行”三个部分:通过体验要让学生知父母生育之恩的辛苦:在前两次体验的基础开展把鸡蛋放到书包中的载蛋护蛋活动;第二还是知父母养育过程的艰辛与爱护,组织全校同学开展了“育苗”行动,每个同学在“易拉罐”中养育一个草子,记录养育的行动,记录草子的变化,两个月进行比较、交流。感恩活动中组织同学们“翻照片、话成长”、“辛勤的父母”、摄影大赛及交流活动、“亲情账单”等活动,活动后组织学生以书信方式向父母表达感谢之情。报恩阶段添加了家庭岗位的确定;学写“我家二十四孝故事”的活动。在知恩、感恩、报恩三个环节中,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变化,安排了日记形式贯穿始终。

5.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大气候

道德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为了形成学校浓厚的感恩文化,促进各年级校本课程的实施,学校还在每周升旗仪式上安排了“感恩时刻”环节,随时报导学校感恩教育中的典型事例等。各学科也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如:教学有关“母爱”的一首歌时,以学校正在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为背景,以学生已进行的“倒背书包”体验活动为基础,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旋律的感受与欣赏,唤醒了学生内心的体验感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之深,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并对自己以前对父母的种种不孝引起反思,进而主动忏悔。

那么,要解决道德的“知行矛盾”,仅有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优化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型、立体化的育人环境,我校为了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感恩情况,与周边学生居住的社区建立了共建关系,于每学期初和期末进行走访调查,学期中安排学生社区实践活动等,通过与社区配合,建立“立体”的教育网络,力争搭建一个“净化”的社会环境中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恩熏陶,达到道德行动能力的提高。

6.通过总结与评价促进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评价分为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情况及学生活动情况的评价;价原则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对学生情况的评价:

自评:参与者自评行为改变。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或对照评价标准自我评价。

他评:根据教育内容的重点请不同的人员参与评价。如“感恩父母”的评价,采取下发家长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电访、学生间互评等形式,了解孩子在感恩父母方面的情况,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态度、看法,以及他们对深化德育校本课程改革的意见与建议。如:十月份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低年级组就以调查问卷的形势反馈学生在此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家长对活动的看法。

形成性评价: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基本每月有感恩教育的重点内容,每月都根据重点教育内容和各班级结合实际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为此,学校还设计了“感恩父母星”、“感恩教职工星”、“感恩同学星”、“感恩社会星”,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内容,在评价后颁发给学生相应的奖章。

终结性评价:指学期末,根据形成性评价情况和一学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终结性评价优秀的学生,学校颁发“感恩之星”奖章。

在评价方式上,采取了写活动观后感、写日记、集体交流、讨论等,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识,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提高道德行为能力。

(2)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自评:按照学校课程开发计划对照自己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依据校本课程框架基本目标对照教学对象发生变化的改变,对自己的教育内容、形式、效果等进行自我评价。

他评:主要参与对象是学生、家长、学校。学生评价:重点是访谈与座谈法——在感恩教育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们班或你自己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请为老师的感恩教育提点建议。家长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在感恩教育中,您的孩子有变化吗?分别有哪些变化?您认为孩子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为学校的感恩教育提些建议。学校:感恩教师——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体现在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上;感恩职工——主要体现在早晨见职工主动问好,保护学校环境不给清洁工添麻烦,爱惜粮食不浪费,听从职工教导上;感恩同学——主要看班级学生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氛围;感恩社会——主要看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情况。

形成性评价:每个阶段的重点教育内容基本结束后,教师要交相应的教育材料——相应数量的教育案例或教育实施方案、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的相应教育内容的评价标准;组织本班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教师依据校本课程计划,对课程开发的过程等情况进行总结;学校根据家长的反馈、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师实际开发与实施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3)对校本课程评价:

自评:学校对照校本课程标准和学校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自我评价。

他评:请专家对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征求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以及同行的意见。

形成性评价:在开发与研究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及时地进行评价。如:学校在进行每个重点教育内容时的评价调整。

终结性评价:主要征求专家、教师、家长的意见,进行综合评价,写成书面报告的形式。

(4)通过实施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感恩教育”班队活动展示,一般都要请家长走进班级,一起参与其中。

同类推荐
  •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本书对“绥西屯垦”的历史渊源、组织管理、成效、作用、影响等内容作了研究,分析了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做出了客观评价。具有史料价值及研究的创新性。
  •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从城市战略发展的视角出发,根据特大城市特点(多圈层、国际化、广辐射等),分层构筑、分步研究。在理论层面,对上海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不同空间主体包括创新城市、创新城区、创新新城(智慧新城)、创新都市区(创新城市—区域)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在应用层面,主要研究上海多层级空间体系(创新城市—中心城—新城—都市区)在多领域(社会—经济—建设—管理)的创新发展任务,提出上海创新驱动在各空间层面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决策,最终形成一个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完整框架。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

    1979年,哈佛学者傅高义教授在日本社会经济腾飞的前一刻,发表了惊世之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定义了之后十年“向日本学习的风向”。2016年在中国的新版亮相,傅高义特别撰写新序,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的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深入研究日本的现代组织、经济团体、企业文化和官僚制度等社会结构和管理案例之后,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古已有之的美德,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从日本社会模式的成功中亦可窥一二:日本的教育水准高且普及度好;社会治安好,犯罪率较低;有一套培养精英官僚、抑制腐败的有效体系;强调认同感却不缺乏竞争性的企业文化;提供合理保障又不致养懒汉的福利体系,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有关“日本第一”这个说法的热议时,傅高义强调:“我说‘日本第一’不是指日本经济是全世界最强大的,而是要告诉美国人,日本是如何发展的。”复旦大学美研中心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专家沈丁立译新版序。
  • 语文教学的趣味词语设计(下)

    语文教学的趣味词语设计(下)

    语文教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此情况下,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根据广大青年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云龙舞

    云龙舞

    文登首部以文学形式反映家纺业发展史的全景式史诗般长篇纪实文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二百零四个个性鲜明的主题。从文登家纺的源头说起,结合家纺产业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详细描述了驰名中外的工艺品“云龙绣”的发展历程。
热门推荐
  • 豪门盛宠:圈养无赖娇妻

    豪门盛宠:圈养无赖娇妻

    少时,她个性骄纵、张扬跋扈,打架逃课无恶不作,是所有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女孩。而他却是品学兼优、人人称赞的模范学生。很多年后再见到她,他已经站在金字塔顶端,她却像只被人丢弃的小猫,独自蜷缩独自舔伤。于是,他把她捡回家,好生照料看管,把她的猫爪子磨的锋利,谁惹她不高兴挠死谁。别人问,把她宠成这样无法无天真的好吗?他答:我就喜欢她到处闯了祸回来跟我撒娇耍无赖的样子!
  • 重影刘林

    重影刘林

    人总是要死的,死后的事不知道,生前的事又能知道多少呢?还不都是道听途说罢了!真真正正的你自己现在又哪里徘徊?为什么要留下躯壳在这无尽的黑暗里受尽苦难?我受够了这里的生活,灵魂被活脱脱的一丝一丝的剥离,我的苦我的痛我眼前无尽的黑暗,又有谁知晓?今天的我,就是明天的你,就是你路人!——重影刘林
  • 我不是女主之第一傀儡师

    我不是女主之第一傀儡师

    我不是女主,我真不是女主!哎...前面那个女猪.....额某人回头:书呆子,还不快点跟上!
  • 都市共享自己修仙

    都市共享自己修仙

    “按照委托人要求,你正在变帅,颜值爆表!”“你正在灌顶,到达筑基后期!”“你正在变纯洁!”李誉得到一个修仙系统,只要将自己共享,就能获取修炼资源。“神医?天师?全能特种兵?美女,你就说是要我当仙尊还是丹帝吧!”
  • 隐藏的大佬光环

    隐藏的大佬光环

    小城少年云钦,孤儿院长大,无亲无故突降巨额财产,被魔都高校录取是音乐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各方老总相中的女婿人选马甲掉了一地,藏都藏不住所有人看自己的眼神都是不可思议云钦觉得,这不是件好事,做事可高调,人生需低调——————————————————可能有的人不知道,世间有种不为人知的光环,叫隐藏的大佬光环
  • 历代兵制

    历代兵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傅义司别惹我

    傅义司别惹我

    傅义司,你既然不能给我幸福,那就别来招惹我!“我…妙妙,你听我说”俊秀的身影和娇小的身影纠缠着…“没什么好说的了。”“你,还是去陪你的未婚妻吧!”大步离去。”唔,傅义司你放开…”久久,“妙妙,你再等等我,我会给你一个交代的好吗?”
  • 我的世界:远古征途

    我的世界:远古征途

    我的世界的现实版,是那么与现实相似,本书带给你精彩!
  • 济世神验良方

    济世神验良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痘变形计

    青春痘变形计

    西北某大学校园内,徐文与学校众多女生都是好友,只要上完课或者没有课的时间里就和女生在一起浪,而爱情公寓后代成员也在此学校中,虽然他们不是主角,但出现次数也是挺多的,想知道他们几个在学校里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吗?敬请期待吧。徐文是根据作者大学生活的室友而取的化名,关谷神秘是关谷神奇的儿子,吕品?是吕子乔与陈美嘉的第二个孩子,曾加是曾小贤与胡一菲的孩子,他们三个都是不约而同的报考了同一所学校,至于为什么报考这个学校,他们说:想看看祖国的大西北。其它人员都是随机出现的,所有都不是主角,不再一一介绍。本小说是作者大学生活时室友同学中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改编而成,加入爱情公寓成员,只是因为作者是爱情公寓十年老粉。OK,拜了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