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舍是一个珠宝商人,同时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一次,比舍带领了500商人驾着几艘船入海采宝。他们一路顺遂,很快到达了珠宝产地。
商人们登岸后,看到遍地的宝石便贪心地搬运。转眼间,所有的船都被耀眼的珠宝装满了,但商人们仍不满足,眼看船只就要被压沉了。比舍不断劝告大家不能超载,可是被贪欲迷惑的人们听不进他的劝告,他们宁愿死也愿不舍一粒珠宝。无奈之下,比舍只好把自己船上的宝石全部抛弃,驾驶着空船与满载而归的船队离开。果然,船队刚刚入海,超载的船全都沉入海底。幸好还有比舍的空船,他将500商人全部救出。
当500商人坐着比舍的船到达陆地后,一个神出现在海面上,并将比舍抛弃的珠宝全都给了他。
比舍失而复得后十分欢喜,但他看着其他人憔悴烦恼的样子,于心不忍,于是又把自己失而复得的珠宝与众人平分。
商人们想获得更多,不懂放弃,反而失去更多。很多时候,只有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要想有所得,就要学会放弃。为了更好的明天,就要放弃眼前的小利,只有勇于舍弃的人才是智慧的人。成大事者永远都是勇于舍弃,能够高瞻远瞩的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活于人世间,我们必须学会放弃。人的一生很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顾及到,而世界上又有那么多炫目的精彩,这时候,放弃就成了一种大智慧。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如果想兼得“鱼和熊掌”,恐怕会连鱼也得不到。
从前,摩罗国的一位富翁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临终前,他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嘱咐他们要好好平分他的遗产。话未说完,富翁就去世了。
面对着万贯家财,兄弟二人在贪念的诱惑下开始争夺,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分配遗产,都不能令双方满意。于是,一位老人建议他们,无论什么东西都从中间平分就能平均了。兄弟二人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迫不及待地将所有东西都从中间,小心谨慎地分成两半。
转眼间,他们的万贯家财,就变成了一堆堆一文不值的破烂。
兄弟二人困于钱财,被财物耍得团团转,最后还是失了钱财。如果二人懂得舍弃一些东西,也许结局就不会这样。
其实,放弃是另一种获得。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放弃娇嫩白净的肌肤;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弃咖啡和可乐;要想获得掌声,就得放弃眼前的虚荣。梅、菊放弃安逸和舒适,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艳丽;大地放弃绚丽斑斓的黄昏,才会迎来旭日东升的曙光;春天放弃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进硕果累累的金秋;船舶放弃安全的港湾,才能在深海中收获满船鱼虾。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重,之所以背负太重,是因为还没学会放弃。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渴求,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放弃了烦恼,便与快乐结缘;放弃了利益,便步入超然的境地。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于是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变得贪心。追求越多,失望也越深,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有。所以一定要保持头脑的清醒,越是身陷嘈杂越要守住简单,做好取舍,才能收获更大的幸福。
舍一分利心,得一份简约
【佛心智语】
多布施一分钱财,就多舍去一分贪心,多收获一分善缘;多清空一分财富带来的负担,就多体会到一分简单生活的真谛。
有些人在活着的时候对名利和财富异常重视,到死都不肯放手,但在死后,这些名利钱财都不再属于他们,所以活着的时候吝啬物质上的付出,就显得毫无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都要把千金散尽,而是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应当保持自然,不要太吝啬。适度的物质享受是合理的,一旦过度就成了奢侈;而死死攥住手里的钱,自己不肯用,更不肯施与他人,更是大错特错。
人从出生到死亡,不过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在生命的过程中,如果只想着做一个守财奴,那么赚再多的钱也没有任何意义。这些钱在我们生时,是束缚的枷锁,在我们死后不知又将成了谁的枷锁,不如舍去,换取更多的温暖。那些用了的钱财,才是自己的。
金钱和财富很美好,常令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地追求。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财富也未必总能令人快乐,只有超越其存在,才能享受生活。佛家告诉世人,真正的金钱观,是要对金钱等物质上的东西喜于接受,也喜于付出。
有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的妻子贪婪而且吝啬,对于做好事行善,连一点儿钱财也不舍得,你能到我家里来,向我太太开示,使她能行些善事吗?”
默仙禅师是个痛快人,听完信徒的话,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当默仙禅师到达那位信徒的家里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可是却连一杯水都舍不得端出来给禅师喝。于是,禅师握着一个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这样的,你觉得怎么样呢?”
信徒的妻子说:“如果手天天是这个样子,这是有毛病,畸形啊!”
默仙禅师说:“对,这样子是畸形。”
接着,默仙禅师把手伸展开,并问:“假如天天这个样子呢?”
信徒的妻子说:“这样子也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趁机立即说:“夫人,不错,这些都是畸形,对钱只知贪取,不知布施,是畸形;只知道花用,不知道储蓄,也是畸形。钱要流通,要能进能出,要量入而出。”
握着拳头暗示过于吝啬,张开手掌则暗示过于慷慨,信徒的妻子在默仙禅师这样的比喻中,对为人处世、经济观念、用财之道,都豁然领悟了。
有的人过于贪财,有的人过分施舍,这都不是禅道里所讲的财富观。我们应该知道喜舍结缘是发财顺利的原因,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布施的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去做,同时也别忘了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否则,就不是纯粹的施舍。
在现代社会,许多有钱人都乐善好施,对金钱可以慷慨解囊。他们认为,钱财并不总是给他们快乐,而散财、做慈善事业,反而让他们找回了幸福感,这是一种正确的财富观和布施方式。
对于普通的人来讲,虽然没有大笔的财富,但也不必要为了金钱而变得锱铢必较。钱财是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而不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提心吊胆,或者终日汲汲而求。
那些被我们牢牢攥在掌心的财富,到最后也不可能永远为我们所有。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自己用出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多布施一分钱财,就多舍去一分贪心,多收获一分善缘;多清空一分财富带来的负担,就多得到一分简单生活的真谛。
布衣桑饭,知足就能开心
【佛心智语】
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没有一块美玉是无暇纯净的。
《金刚经》有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种大彻大悟很难有人做到,舍也好,得也罢,最高境界恐怕不是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之后作出的判断,而是在看淡了名利,看淡了自己,看淡了世间一切“法”之后,一种随意的“舍”。
我们常人且不论达到这种境界,最起码应当学会舍,舍弃生命中多余的欲望,知足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这是《道德经》中的名言。孟子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两者说的都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对于一个不知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没有一块美玉是无暇纯净的。古人“布衣桑饭,可乐终身”,一个不懂得知足的人,即使拥有荣华富贵,也摆脱不了愁苦。
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自身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欢乐,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便能保持心理平衡,不掉进贪欲的牢笼,不得解脱,既看不到眼前的幸福,也看不见生活未来的方向。
从前在普陀山下有位樵夫,世代以打柴为生,他整日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但仍然常常揭不开锅。于是,他老婆天天到佛前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让他们脱离苦海。
苍天有眼,大运降临。有一天樵夫突然在大树底下挖出一个金罗汉,转眼间他就成了百万富翁!于是他买房置地,宴请宾朋,好不热闹。亲朋好友都像是一下子从地下冒出来似的,纷纷赶来向他表示祝贺。
按理说樵夫应该非常满足了,总算知道荣华富贵是什么滋味了。可他只高兴了一阵子,就又犯起愁来,吃睡不香,坐卧不安。他老婆看在眼里,不禁上前劝道:“现在吃穿不缺,又有良田美宅,你为什么还发愁呢?就是贼偷,一时半会儿也偷不完啊。你这个丧气鬼!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到这里,不耐烦地说:“你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怕人偷只不过是小事,关键是十八罗汉我才得到其中一个,其他十七个我还不知道它们埋在哪里呢,我怎么能安心呢?”说完便瘫软在床上。樵夫整日愁眉不展,落得疾病缠身,最终离幸福和健康越来越远。
樵夫的不幸在于不知足,太过贪婪。很多人认为,不知足者常乐,似乎只有不知足才能不断进取,才能不断拥有。其实不然,世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倾尽一生努力也无法得到的。明知不可得,却听从欲望的魔鬼引诱,在一次次徒劳的努力中耗尽心神、尝尽失望的苦酒,最终又怎能得到快乐呢?不知足,是因为得到的不再觉得珍贵,而认为不曾拥有的才是最好的。
在为买不起漂亮的鞋子而难过的时候,想想那些没脚的人,是否会释然?玉皇大帝让吴刚砍桂树,桂树砍倒了又会马上长起来,即便如此又如何?欣赏桂树重生的壮景,苦也知足,累也知足,即使是他人眼中的悲剧也知足。
知足常乐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大学》曰:“止于至善。”就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这样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最终碌碌无为。
生活的本质是简单,身外再多的繁华,最终也会褪尽铅华,只有简单永恒不变。知足意味着看透身外之物的清醒,意味着对简单生活的认同。我们应该明白:布衣桑饭,知足就能开心。
“只需一口井”的财富观
【佛心智语】
收取不义之财的人将永远受制于人,只有不违背良知得来的财富,才能让我们坦荡生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