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290600000001

第1章 青春之谜

周末的晚上,应朋友之邀去看京剧《杨门女将》,中国京剧院莅临成都演出。我这个人很少做随意性的事,那么一个不懂京剧的人架起势去看京剧,肯定是有原因的,其一,附庸风雅,想想那是国粹,自己一个文化人应当对之有兴趣才是;其二,怀想逝去的青春。

其一就不用说了,大家一看就明白。文人难免做附庸风雅的事。其二就有点儿暧昧了。有暧昧就有文章哦。我坦白。

我当兵时,在军区通信总站四营一连,我们连住在某野战军大院里。于是就有了双重领导,通信总站管我们,军里也管我们。我们连有一小半儿是女兵,想来他们也是愿意管的。管的一个具体标志,就是要我们参加军里的集体活动,比如看电影。

那个时候能有多少电影啊,我说的是七十年代末,《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加上个《英雄儿女》,最新鲜的也就是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几个英雄翻来覆去地在我们的眼前晃,晃得我们无比渺小。当然,那个时候生活枯燥,没有电视,鲜有书报,有电影看总比没电影看好。所以一通知看电影,值班的就叹气,不值班的就欢呼雀跃。

但唯有一部电影是例外,那就是《杨门女将》。

第一次看时,多少有些新鲜,看了后,回来还学着寇准说了几句“挂得挂不得”;第二次看时,就有些不耐烦了;第三次看时,觉得好难熬;第四次看时,知道了什么叫痛苦;第五次就愤怒了,大家一起叫:怎么又是《杨门女将》啊?!你想想我们当时也就十七八岁,哪里会喜欢那样慢慢吞吞的咿咿呀呀的戏文?

在我当兵的两年半时间里,我一共看了五次《杨门女将》,其中因为值班还逃脱两次。由此可见该军是多么喜欢放映《杨门女将》!因为我们是话务兵,消息灵通,很快就搞明白了军里为什么总喜欢放这部片子,原因很简单:军长喜欢,不,是酷爱。

军长喜欢,我们就没了脾气,我们和军长隔着千山万水,有脾气也没辙。只盼着放这部片子时,自己正好值班。因为不值班的一律不得缺席。全连集合,拿着小凳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连长的带领下,唱着《大刀进行曲》前往操场——我们连长只会唱《大刀进行曲》,而且只会前面三个字:大刀向,预备唱!

其实我对这个军长的印象颇佳。有一年军区来了个大首长,接见军直属单位,就把我们捎上了。大首长的文化水平有限,给我们作指示时啰里啰唆,絮絮叨叨,不知所云。当时军长就站在旁边,大首长一讲完他就讲,干脆利落地说,刚才首长作了三点指示,第一……第二……第三……我一听,佩服得不行,因为他说的三点,的确包含在大首长的絮叨里,他只是把它们扼要地提溜出来了。虽然军长个子不高,可我一下子觉得他很了不起。

1979年春,该军上云南前线去打仗,由军长亲率。我们守着空空的营院等他们回来。那个期间,我还亲自转接过从前线打来的报告噩耗的电话。当时线路不清晰,我在中间帮助传话。当我告诉后方这边,某某牺牲了,请他马上去烈士家看望他母亲时,这边的电话“吧”地一下掉在了地上,让我间接地体验到了战争的滋味。

后来他们得胜回营,东方歌舞团前来慰问演出,场面热烈。我们也应邀去观看。有个叫远征的女演员,给大家唱陕北民歌,一首又一首,怎么也下不来。无论她怎么鞠躬谢幕,大家都使劲儿鼓掌不停,啪啪啪地猛拍。也许是穿过枪林弹雨之后,对甜美的歌声格外迷恋。我记得远征大概唱了十几首,有些唱不动了(那个时候又不兴假唱),大家仍不放过她,我都有些替她担心了。这个时候,我看见前排观众席上,站起来一个矮墩墩的人。他转过身,面向大家。我看清了,正是军长,尽管他的脸色已变得黢黑。他抬起他那两个粗短的胳膊,张开大巴掌,轻轻向下按了按。顿时,满场的掌声倏地消逝,安静得让人感动。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幕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你说这样的军长,他喜欢看《杨门女将》,我们能有多大意见呢?何况他只是喜欢个《杨门女将》,他要是喜欢紧急集合,我们不更惨?更何况在反复观看《杨门女将》之后,我们全连战士的文化水平都有所提升,至少都认识了一个生僻字:“佘”,佘太君的佘。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那句话怎么说的?二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在我离开那个大院二十八年后,我认识了该军长的儿子——一个大校军官。当我知道他就是那个军长的儿子时,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是哪儿的人啊?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看《杨门女将》啊?

让我意外的是,他并不知道他爸爸有此爱好。他们家的孩子从小就很少跟父亲在一起。当然,他告诉我他父亲是山西人,这多少让我释然。于是我给他讲了我记忆中的他的父亲,好的不好的都讲了。在我这样跟他讲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有些事情,就这样永远无法破解了。他到底是因为喜欢京戏而喜欢《杨门女将》,还是因为喜欢杨门女将的故事而喜欢《杨门女将》,还是因为喜欢那些演员而喜欢《杨门女将》?不得而知。

无论因为什么,对我来说,都不再有怨气了,它只成为一个插曲,留在我青春的记忆里。

可是,这个周末的晚上,当我在隔了几十年之后再看《杨门女将》时,却迷惑不已,我怎么对这出戏那么陌生啊,除了记得佘太君挂帅之外,其余全忘了,忘得之干净,不要说不像一个看过五遍《杨门女将》的人,就连看过一遍的都不像。

我只记得那是部黑白片。

如同我的青春。

于是,在演员们卖力地念唱做打时,我不断地在反省自己,那个时候,我说的是我当新兵的时候,每次看《杨门女将》,我的心都在哪儿?我不可能打瞌睡,不可能私下聊天,更不可能玩儿手机。那么,眼睛盯着银幕,我的心在哪儿?我确定我的心不在银幕上,不然不会在看了五遍之后还记不住里面的情节,我一定是在胡思乱想。想些什么,已无从知晓。

虽然我还健在,但这件事,也已经成为无法求证的秘密了。就好像你忘记了存单上的密码,你去挂失,银行给你解密,但你忘记的那个数字到底是什么,永远都无法知道了。

呵呵,我的懵懂的糊涂的无法再来的青春啊。

谨以此文怀想之。

2006年10月

从往事门前走过

夏天最热的时候,我去重庆采访。采访完成时,接待我的小韩再次问我想不想去哪儿玩儿一下。他问得很诚恳。他已经是第二次这样问我了。头一次问我时,我想也没想就说哪儿也不去。除了太热之外,就是我对重庆太熟悉了,熟悉到了解它的一切缺点而忽略优点,如同对丈夫。可小韩再次问我时,我犹豫了。看得出他不是敷衍我,很真诚。然后他主动提出建议说,去北温泉怎么样?可以让你的小孩儿游泳。我说是不是太远了?他说不远,汽车1个多小时就到了。我说,那就给你们添麻烦了。

其实在我嘴上说路远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些想去了。语气里是半推半就的味道。一到重庆时我就想过,此行除了北温泉,其他什么地方我都不去。当然,我想去北温泉,并不是像杨贵妃那样喜欢温泉浴。虽然我们同是女人,我哪有条件养成这等喜好?乃是因为二十年前,我们一家因父亲的命运迁徙到了北温泉所在地北碚,我在那里读完了初中和高中。

这二十年来,我从未专程回北碚去看过,虽然它与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只有几百公里的距离。我也不知道我在回避什么。甚至有两次从它边上路过,我也没有下车去看一看。北碚在我的记忆里,似乎越来越遥远了。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很快就驶上了那条我热悉的路,准确地说是我熟悉的风景之中。路已经是新路了,修宽了不少,也平坦了许多。怪不得小韩说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原来的路程需要多一倍的时间。我一直盯着窗外,如同那些叶落归根的老华侨一般。同行的儿子有些晕车,坐在我的身边一言不发。从重庆到北碚,所经之处全是丘陵地带,坡坡坎坎上种着稀疏的庄稼。这里的土地少而贫瘠,农民的日子不大好过。但不知为何,包围在这些坡坡岭岭之中的北碚,却一点儿没显出穷困相。二十年前就是个很像样的小城,现在一定更繁华了。汽车到了北碚,街上的景色果然是热闹而又艳丽,乍一看和重庆已没什么区别,唯有那个汽车站依旧。因为我一眼就把它认出来了。旧的水泥大门,旧的候车木椅。读中学时,我做为班干部,曾带着同学去那里做好人好事,打扫卫生、扶老人上下车什么的。

我并没有对小韩说起过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五年,所以此时此地也不好意思叫他们把车停下来多看两眼。于是这些新的和旧的景色都从我眼前一晃而过。

车过我们家曾住过的那个地方时,我心里居然有些激动。我伸长了脖子往外看。可惜我们家住的那栋房子不在路边,而路边已被花花绿绿的广告牌遮住了,连我每天放学都要走的那排长长的台阶都没看清楚,车子就一晃而过。

心里的味道一下长起来。

小韩坐在司机旁边,不时地给司机点烟。他们谁也没注意到我的心情。他们已习惯带着客人去这种风景点游玩儿,习惯在熟悉的景色中赶路。他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来。儿子因为晕车,除了沉默只反复说一句话:妈妈还有多远?他也在赶路。只有我在漫游,或曰梦游。一种陌生的滋味儿悄然地蔓延开来。

这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呢?你说不好受吧,又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惬意;你说好受吧,它又令人非常感伤。我想了半天,想出一个词:怀旧。

尽管我没有看清楚那排阶梯,我却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背着个花布书包在阶梯上低头走着,她总是喜欢低着头走;还看到转过弯之后,那栋楼的四楼上,有一个头发花白的女人在焦急地张望。女人的丈夫,少女的父亲,在距北碚200公里的地方修铁路,每月回来一次。女人的大女儿,少女的姐姐,则在更为遥远的北方农村插队,所以女人和少女相依为命。

女人把少女盼回家之后,她们就吃晚饭。晚饭非常简单,一个菜,最多两个菜,放在一张方木凳上,两只小凳摆在两边,就成了饭桌。她们总是吃得沉默寡言,如同她们那没有多少色彩的日子。

女人总是皱着眉头,用手拄着她花白的头,陷在一张破藤椅里发呆。美好的往事让她心酸,悲惨的往事让她心痛。她不明白自己是如何落到这样一个境地的。她曾是那样一个令人羡慕的才华横溢的女记者……但少女毕竟是孩子,她无法明白母亲那一代人所遭受的风暴,无法理解母亲心里的辛酸苦闷。面对母亲那愁苦的模样,她只能认为母亲的不快是自己造成的。于是她变得十分自卑,低着头走路,寡言少语,尽管学习很好,却从来不敢有一丝骄傲的模样。

她学会了生活在内心世界里。

岁月一晃而过。少女高中毕业了。因为待业,母亲领着她回故乡去了。离开的时候,她竟然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很容易就走掉了。是因为这里留下了太多的灰色的记忆,还是因为待业的苦闷使她渴望到一个新的天地去看看?至今也很难说清楚。

总之,她一走就是20年……

一个绿阴掩映的大门……汽车忽然驶过一个绿阴掩映的大门,我差点儿忽略了它。

那是煤矿工人疗养院。没有任何修饰的大门丝毫未变,连门上的几个字也依旧,只是水泥门柱更加斑驳陆离。不知那门里的景色变了没有,斯人是否依旧?

上初三时,我们班上转来一个女生,姓李,说着一口好听的北京话。我到北碚五年,一直固执地讲着带有北方口音的普通话。她的到来,使我感到自己有了同类,就和她十分亲近。

她大概也如此吧?一个星期天,她邀请我去她家玩儿。她的家,就在这个疗养院里。她说她母亲刚调到这儿来工作。我就去了。我没有见到她父亲。她妈妈,一个疗养院的女医生,非常客气地接待了我。我感觉她是把我当作成人来接待的。除了招待我吃糖果外,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带我们去赏花。

当时是冬天,院子里有许多茶花正在开放。她走在前面,我们两个少女跟在后面。她告诉我们茶花的种类和特点,告诉我们院子里其他的花将在什么季节开放,都是些什么颜色和香气……以我当时的年龄,是不懂得欣赏这些的。但我为受到如此郑重的接待而认真地聆听着。我不愿轻慢了她对我的那份尊重。

但我心里始终不明白,她为什么要那样对我。

现在,在20年后,当我从往事门前走过时,我却忽然明白了。因为我似乎清晰地感受到了她20年前的寂寞。

是的,她一定是寂寞的,因为寂寞,才把我这个不谙人事的女孩子当成客人,当成来看望她的朋友。她从北京城来到这样一个小地方,独自和女儿相依为命,这中间,一定有着与我母亲相似的人生磨难。突然落入这样一个环境——依山傍水,远离都市,周围是陌生的面孔,她一定不知如何是好,她一定有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她是个知识女性,一定也和许多知识女性一样多愁善感。当她见到我时,就把我当成了她的同类,即使明知道不是,也想从中找些许安慰。当她走在花丛中向我们讲述那些花时,她并不在乎我们听不听,她需要的只是这种生活方式,她在讲给自己听。

可惜这一切,我却是在20年后的今天才明白到。而此时明白到,已完全不可能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了。我甚至忘了那女生的名字,只隐约记得姓李。因为只同学了半年,她就又转学了。她的家离我们学校实在是太远了。

也许对我来说,不需要弄清真相。就好像那女生的母亲不需要我真的能和她交流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只在乎形式。

可是我是多么希望知道那个女人后来的情况呀。她重新回到北京了吗?如果没回去,她适应那个偏僻的环境了吗?她重新找到感情的归宿了吗?我想如果我们此刻相见,我一定不会再一言不发地跟在她的身后了,我会和她聊得非常投机,我会告诉她我明白她的心情……

不不,又错了,我忘了一个最简单的规律……如果此时相见,她已不再是中年女人。该淡漠的已经淡漠,该忘却的已经忘却,该消解的已经消解,那不能淡漠、不能忘却、不能消解的,也已经沉淀为一颗颗心的结石,无法倒出。或许她会静静地坐在一边,听我和她的女儿诉说我们自己的心境。

岁月已将往事定格在那一刻,定格在茶花丛中。

不要去追寻。

车速忽然慢下来。我抬头,看见了北温泉的大门。终于到了!但我并不惊喜,也没有轻松和胜利的感觉。怎么回事?

我原来一见到它,总是有这两种感觉的。

小韩对我那急于想下车的儿子说,到了,到了,进门就是。但儿子脸色苍白,已很难坚持。他央求我陪他先下车。我望着他一时反应不过来,脑子似乎出了问题,但还是机械地领着他下了车。下车后他就吐了,我这才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我带着儿子来北温泉,他晕车了。我不是和我的同学们沿着江边走来的,不是来搞班队活动的。我已越过了20年的岁月。

牵着儿子我们步行进了公园。它居然还是老样子,一点儿没变,也许是因为20年前它就很像样了,所以人们不认为还要对它花什么、钱费什么工夫。我为儿子买了一罐冰镇饮料,安慰他的晕车,然后就漫无目的地走着。

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与我无关的。小韩赶上来,问我准备怎么个玩儿法,我半天回答不上来。他就介绍说,这里有钟乳洞,有温泉游泳池……他不知道我曾无数次地来过这儿,熟悉他所介绍的一切。我说,去游泳吧。我想我总不可能再蹲到河沟里去翻开石头逮小螃蟹,总不能再跑到江边去比赛扔石子,总不能再钻进钟乳洞里去捉迷藏……唯一适合我现在做的,就是游泳了。

泉水仍和20年前一样的温度,大概有30度吧。它们抚摸着我,浸透着我,使我无法自制地再次进入往事。我努力克制着自己,不去走进那个大门。我不想伤感,我是来散心的。可那是多么困难,往事的大门似乎有着一股强大的吸力,将我卷了进去……

我将脸埋进水里,为的是让泪水和泉水混为一体。我不明白我何以如此脆弱?在20年后,在一切都变得顺心如意之后,我为什么还要伤感?不是吗,我已经顺利地走过了青春岁月,成家立业,想得到的,差不多都得到了。我甚至觉得老天给我的,已远远超过了我所祈盼的,我为什么还要伤感?

儿子在温泉池中欢天喜地,一路上晕车的折磨已被抛在脑后。他不是往事,他是未来。记得他刚上一年级时回来对我说,我是祖国的未来。我和他父亲被他那份儿严肃、正经逗乐了,就开玩笑叫他熊未来。他不太好意思,但也没拒绝。和“未来”在一起,你不该陷入往事,你该从往事中走出来,走进新的生活之门。

傍晚时分,我们离开了北温泉。

于我来说,是结束了一次情感经历。那种浓郁的、快感与伤感夹杂的滋味儿,久久不能散去,绵延至今。仿佛一扇大门突然打开,将我吸了进去,我迷失其中,找不到出来的门……

也许我是心甘情愿迷失的。

因为并不是任何时候,你都能从往事门前走过。

1996年夏

黑白人生

成都人喜欢下棋,尤其好围棋。他们在黑白子之间,悟出了许多常人不可得的妙处。

丈夫算是其中之一。据他自己讲,上此道始于中学。眼下已经30出头了,十几年的功夫也没有见他入个级升个段什么的,可见不够高明。但他自己颇知足,围棋书是见一本买一本,40来块的云子都买了两副,就是“棋”鼓相当的对手难找。高了,输得太难堪;低了,又提不起劲儿。

说起来家里下棋的人不少,可都略逊他一筹。

有一次,我见老父亲坐在家中十分寂寞,就怂恿丈夫去陪他下一盘。丈夫宣称:让九子我才下。做父亲的哪有被儿子如此轻视之理?!本着士可杀不可侮的态度,老父亲予以坚决拒绝。儿子过意不去,改口说让五子,于是就坐下来“摆”。好像没多大功夫就了结了。收场时,做父亲的一脸羞愧的笑容,聆听做儿子的在棋盘上指指点点。殊不知,父亲此刻就断了和儿子的棋缘。

老父亲有女婿两个,皆宽厚人。所以老父亲偶尔也能赢上一盘或接近赢上一盘,颇鼓士气。但这时候,儿子往往讨厌地站在那儿指手划脚,说哪一步错了,哪一子是臭的。老父亲一般是不予采纳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儿子却像是自己要输了一般,脸色骤变,像吵架似地嚷嚷。我走过去把他推开。下棋这东西本来是自得其乐,都听你的,人家还有什么意思?儿子嘟嘟囔囔地转到别的房间去,但心神不定,不出1分钟又踱回到棋盘旁。这时老父亲的“失误”往往已造成严重后果,捉襟见肘。儿子便会哼一声,露出既心痛又幸灾乐祸的,有时还会很残忍地雪上加霜,指点姐夫几步好棋,加速老父亲的“覆灭”。

这种时候,大姐夫一般会将最后一盘棋输掉,即使赢也赢得很温和,让老父亲高兴高兴;而那个带着瓶底厚眼镜的二姐夫则表现出非凡的执着,以寸土不让、寸土必争的抗日精神和老父亲一拼到底。哪怕二姐在一旁拽衣角,老父亲拈棋的手发颤,也要杀到他不堪数子才罢手。

各人的德性,都在棋盘上显露无遗。

其实老父亲自己有一个固定的棋友,他棋友是同院子的另一位老人。“文革”中在“五七干校”放牛摔断了腿,行动不便。所以每次下棋,都是老父亲抱着棋子棋盘去他家,一去就是大半日。回来问他战绩,他总是说:最后一盘是我赢了。

丈夫戏称他们是“臭”到一块去了。我倒觉得这两位老人每日凑到一起下棋,很有些令人感动的意味。常常是那位老人的老伴儿,一个小巧整洁的老太太,上门来找老父亲。“我们老张请你去下棋”,只这一句话,老父亲就连连点头,放下手中一切的事情,抱上一套棋具就出门。母亲做好饭,见屋里没了人影并不疑惑,径直去张家唤就是了,老头儿十有八九坐在那儿。

后来,老父亲索性把两盒棋搁在了张家,自己又买了一副。张家老人原本有棋具的,只是棋子非云子。老人觉得,棋技虽然不高,但该享受的还是要享受到。单是摸着云子那感觉,听云子落在木盘上的声音,也是一种快慰。

这对老棋友在棋盘上互相给予的慰籍,我想,外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丈夫有位表哥,是个围棋好手。前些年他与他的表弟对弈,总要让上两三子,做表弟的还常输。

有一回他来到家中,大叹人生没有意义了。众人笑问何故,他答曰:新近得了儿子,入了党,升了官,马上又要去党校读书,理想都已实现,所以人生没有意义了。

众人都大笑,知道他是高兴而戏言。

他却极认真地说:只剩下围棋的快乐了。

但不知怎么,棋艺却骤然衰退。他的表弟竟意外地赢了两盘。以后不让子,又赢了一盘。这意味着他的技术水平已降于表弟同等。

这下人生又有意义了。每日一得空,他就骑车奔来,叫嚷着“摆一盘”,同时一个劲儿地解释上回输是因为头天没睡好觉、旁边有人说话干扰、或者烟抽完了茶没泡上等等无数客观原因。他的表弟则因为棋艺突然进入一个新纪元而激动万分,有邀必应。

战了几个回合,虽然也赢过,但技术水平等同与表弟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终于叹出口很长很长的气,认了。

但看着表弟喜形于色的样子,心里实在难受,就邀了一位好友来一煞表弟的威风。这位好友是真正的高手,当然是就业余爱好者而言。表哥与他下,都要他让两子。做表弟的想,自己先摆上三子,总会有赢的可能吧?

不料却输了,似乎还挺惨。再退一步,先摆四子,又输了。表弟于是心悦诚服,并感叹:围棋这东西真说不清楚。

这位围棋高手,是个30好几的“大龄青年”,在市政府机关工作,父亲是位社会名人,照说条件蛮不错的,可总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对象。表哥曾介绍过几次,都未成,据说多是在围棋上有分歧。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女子。此女子不仅会下围棋,且常翻译些日本棋书。大家都为他高兴,他本人也兴奋不已,并且表示要从市府机关调出来,调到群艺馆的棋苑当工作人员,沏茶扫地都愿意,只要每日能摆上几盘。

那迷棋的人下起棋来,可就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统统置于恼后。就算你容忍了他不做饭,可做好了饭唤他吃唤不动,还是免不了要生气的。

难得老母亲脾气极好,做好饭就一声声喊。可你好不容易将人喊离了棋盘,棋盘上的风风雨雨却上了饭桌。争不清楚了,又端着饭碗去看,用筷子指指点点。就这么着,一顿饭下肚,都不知吃了些什么。几个不下棋的女人们就骂,又无可奈何。

下棋时为了提神往往不停地喝茶。可灌一肚子茶水却忍不住去上厕所,有时实在是憋得影响思维了,只好去,一步三回头,站在卫生间里还大声嚷嚷,出来后一边提裤子,一边大踏步返回战场,皮带还没勒紧就腾出手来拈住一子落下。好在都是家里人,虽可笑也由他们去了。

丈夫有个同学,属大器晚成类。30出头才学棋,长进却颇快。起先根本不是丈夫的对手,很快就变得不分胜负了。处于这个阶段的棋迷,如走火入魔一般,每日脑子里除了黑白厮杀再无其他。有时找上门来对手不在家,他就如困兽一样在房里乱转。

偏偏他的妻子又极烦他下棋。在家里下,她唠叨不止,躲出去下,更是一顿饱训。她还特意跑来和我订“攻守同盟”,揭发我丈夫某日在他家下棋一整天,要我也随时揭发她丈夫。我笑着应允,自然只是应允而已。老实说,她丈夫在这种条件下还长足进步,真可算是逆境成才的又一例了。

我虽然支持丈夫下棋,可也不是没有原则的。这毕竟是业余爱好,况且我估计他也出息不到哪儿去,所以在时间上有所限制。丈夫于是就欺瞒我,下棋回来晚了,就云工作如何如何。可要不了几天,街头遇见一棋友,马脚就露了出来。棋友得意洋洋地问他服气不服气,3:2。我当然知道这3:2、5盘棋需要多少时间了,但却急于问他为何输:“你不是说他根本不是你对手吗?”丈夫傻笑:“下棋的人是这样的,先吹了牛皮再说。”我这才责问他为何骗我。他却两眼发直一声不吭,原来满脑子正琢磨着何日再打上门去,报这一盘之仇。

成天生活在棋迷中,不免受影响。

“十月怀胎”时,那位表哥就劝我读些棋书,说是可以修身养性,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极有好处。反正闲着,我就买了本《围棋七日入门》来看。每日看一章,7日之后果然也明白黑白之间是怎么回事了。于是,就摆上棋盘与老父亲对弈。没想到一上棋盘,我就如坠云雾之中,什么“打劫”、“粘”一概糊涂。这才知道下围棋实在不是件容易事,不是随随便便能学会的,而且还得打心眼里热爱才行。只好袖手旁观了。

当然,时间久了,自然也知道些名堂,懂得那输赢的道理就在于抢占地盘。慢慢又发现,紧张了一两个小时之后,点子时,双方不过就是多占或少占了一两子乃至几分之几子,差别极小。

如此想来,真不如一开始就坦坦然然地“摆”,不慌不忙地下,何苦那么紧张、那么焦躁不安呢?

可说是说,恐怕谁也做不到。也许就是这一两子之间,就见出不同的层次等级来。

人生大抵如此吧。

1989年11月

全家福

我的父亲是个生活有规有矩的人。这也许是长期军队生活造就的,抑或就是他的职业——铁路工程师造就的。比如夏天来了,他会先从工资里拿出10元钱,作为一个夏季的西瓜经费。当然,那时的西瓜几分钱一斤。再比如,无论我们家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只要在一起,每年必照一张全家福。

说全家福也就是4个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我姐姐很会照相,尽虽然她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会做表情,但至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照出来挺可爱。她像我妈,这个意思是说,我妈也会照相。我妈在照片上总是神采奕奕的,其实她心情并不好。较差的是我爸,尽管这事是他提出来做的,但并不等于他能出色完成任务。他一坐到镜头前就紧张,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照出来的表情就有些古怪。我像我爸,但比他更糟,所以我说较差的是我爸,那意思是说,最差的是我。

我的糟糕之处在于,只要一照相,我就会闭眼睛。我爸再紧张,至少还睁着眼呢,我却像个瞎子。每次照完照片,我就会忐忑不安,等着一周后取回照片看结果,那心情就像等考试成绩一样。我爸一取回照片来我就看他的表情。当然,他不会为我照相闭眼训斥我,但也不会为需要重新补拍而欢笑。所以,我只要一看到他没拿回照片,拿回的是一张补拍的纸条,我就知道自己又闭眼了。我无比歉疚,真的。我知道无论从经济上、时间上,还是心情上,我爸和我妈都不想一年去拍两次全家照,可也只能是去了。

所以一到拍照的时候,全家人站好了,摄影师调整镜头时,我妈就开始提醒我,山山,别闭。我爸说,山山,放松点儿。我姐说,山山,你可别又让我们浪费表情。我就在他们的一次次提醒中手心出汗,努力地瞪大眼睛。但凡是我瞪大了眼睛的时候,摄影师总是不按快门,等他按快门时,我已经坚持不住了,一眨,一瞬间的事,全家人的表情又被我浪费了。那时候不像现在,谁感觉自己眨眼了,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喊一声:哎呀,我眨眼了,重来一张!

由于我的缘故,我们的全家福很少有一次成功的,即使是那些补拍出来的,由于太紧张,我的表情也不好,有些滑稽,好像我的全部聪明才智都被调动起来瞪眼睛了。偶尔有那么一两回,我的神态比较自然,我爸我妈就会非常高兴,一个劲儿地说我是多么好看。我爸还会加印很多张,分别寄给我们的亲戚朋友和他的同学战友。我爸是个很重感情的人。

但我们的全家福却没能一直延续下去。“文革”中,被打成“白专道路典型”的父亲,被下放到很远的山沟里去工作,剩下我们母女3人;然后是姐姐下乡去了陕北,剩下我们母女2人;再然后是我当兵去了重庆,剩下母亲;再然后是母亲平反,回了杭州……有一段时间,我们全家“四分五裂”,4个人各自在一个地方垒窝,东西南北中,即使是过春节,也很难聚齐了。若干年后再聚齐时,人口已大大增加,刚好翻了一番,成了8口人。4个人的全家福就成了永远。

现在的我,已经“会”照相了。尽管还是做不出什么妩媚的姿态,但毕竟不会再紧张得闭眼了。有那么一两回,照出来的照片居然“看上去很美”。我还学会了掩饰,不管心情好坏,我都能面对镜头微笑,很高兴的样子。

可我是多么怀念和珍爱我们的那些“全家福”啊!

在那一张张的黑白照片上,充溢着往事的温馨和幸福。照片上,我先是坐在父母的怀里,后来站在父母的膝前,再后来站在他们的身后,我就在那些照片上渐渐长大。不管照片上的我是什么表情,我的心里都是快乐的。我真想用现在的一切,换回照片上的一瞬。因为那一瞬里,有我年轻的父母,有我天真无邪的姐姐,还有我遥远的童年。

2001年秋

不曾发生

1970年春,被打为“白专道路典型”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黑干将”的父亲,终于得到了重新分配工作的通知:离开学院,去四川修铁路。在此之前,父亲一直以为部队会开除他,所以听到这一安排他感激涕零,那时的知识分子太容易满足。接到通知一个星期后,他就率领我们全家,母亲、姐姐和我,迁徙到了四川。

我们在招待所一住下,父亲就赶到铁六师去报到。师干部科科长对父亲说,现在师下属有两个团需要工程师,一个是A团,一个是B团。父亲一听,脱口说去B团,因为B团是他的老单位,在调到学院之前他一直是B团的,包括抗美援朝的三年。可科长接下来说,B团因是临时配属给他们师的,故在此地没有基地,他们的家属一直住在工棚里。而A团是本师的,进入四川已多年,早在这里扎了根,有家属楼,孩子也能在当地上学。

这下父亲犹豫了。当时我和姐姐还小,一个读五年级,一个读初一。母亲身体也不好。父亲就说他再考虑一下。科长说,好,你好好考虑一下。明天早上我要去开会,但是我会把两个团的介绍信都放在这儿,你自己来拿一封去报到好了。

父亲回去后把情况和母亲一说,母亲马上表态道,当然是去你的老单位好了。母亲太了解父亲了,他是个只知道工作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两年又被整得够呛,太需要到一个信任他的老单位去工作了。父亲说,可是B团的生活条件太差了,你和孩子怎么办?母亲说只要大家在一起,苦就苦点。父亲又说,那孩子上不了学怎么办?母亲说,实在没学校我可以教她们两个。

父亲就下决心去了他的老单位B团。

父亲到B团后果然如释重负,心情愉快。更让他高兴的是,一个月后B团就奉命迁回了东北。这样我们全家又随着父亲来到了黑龙江的加各达齐市。我和姐姐进了那里的学校,有了新的伙伴和同学,继续延续着我们快乐的童年。

当时正值夏季,是东北最好的季节。天空晴朗,大地辽阔,一扫在四川的潮湿和阴郁,和我呆了7年的华北平原一样让我感到亲切。尽管我是个地道的南方人,但骨子里热爱北方。我常觉得我的前世是个北方农妇。尽管东北的冬天经常冻得我不敢出门,但那种烤着火炉听着窗外飘雪的感觉是非常美妙的。我尤其喜欢那里的桦树林,置身其中时,那一双双注视的“眼睛”让你眩晕。我在那里一呆数年,直到高中毕业。有一年冬天大雪之后,我和一个高个儿的、开朗的东北男孩儿一起去坐雪橇。结果在桦树林里迷了路,后来我们找到一座看林人的小木屋,看林人给我们喝了热热的茶,把我们送了出来。那男孩儿就把此事写成诗,写在桦树皮上送给了我。

也许那就是我的初恋?

不。这一切都不曾发生。

请原谅我的杜撰。

事实上是,父亲当时并没有和母亲商量,他独自在外徘徊良久,最终拿定了主意。他觉得在那样的形势下,自己根本不可能干什么事业,那么,就尽可能地给妻子和女儿们提供一个稍好些的生活环境吧。A团毕竟有像样的家属楼,孩子也可以顺利入学。于是第二天早上他来到师部,看到办公桌上果然放着两封介绍信。科长开会去了。父亲在稍稍顿了一下之后,拿起了那封去A团的。就在他选择A团后的一个月,B团果真调回了东北加各达齐市,那边有他们的基地。父亲心里很后悔,但他没吭声,也没有告诉母亲我们错过了什么。

我就这样被留在了四川,一直留到今天。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我跑东跑西去了很多地方,却至今没去过东北,好像我和那里绝了缘。

自从父亲告诉了我这段往事后,我总在想,如果当时父亲拿起的是另一封介绍信,我会是另一种人生吗?那种人生会比现在的更好吗?

我们对不曾发生的事总是充满了向往。

我们在这样的向往中弥补我们满是缺憾的一生。

2001年

小钱大快乐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花钱的气度并不和她挣钱的多少成正比。所谓“能挣也能花”是少数,多数情况是不能挣但能花、能挣却舍不得花。比如我,虽说不是富婆,比起身边几个朋友来,算是收入高的,但我在花钱上的气量比她们小多了。我若是哪天买了件比较贵的衣服,便会好些日子惴惴不安,像做了错事。不像我的女友,工资到手第一天,就敢买一件相当于一半工资的衣服或鞋或包,剩下的日子就在等下个月的工资中度过了。又比如,很多女人情绪低落时,往往以疯狂购物来调节,这招对我也不灵,我要那样情绪会更糟。所以我总想,自己的前世一定是个穷人,穷怕了,穷习惯了。

这么一推理我发现,曾给我带来快乐的钱都是小钱。真的。

第一笔让我开心的钱是一毛八分,我自己挣的。那年我12岁,读初一,班上一个女生约我去打牛草,卖给他爸爸的单位。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汗流浃背,且浑身痒痒,打了大半背篓牛草去卖。过完称人家把钱递给我时,我不好意思数,一把捏住就塞进口袋里,然后边走边悄悄用指头去捏。有张1毛的纸币,另外几个硬币我只好靠大小判断,最后确定一个1分,一个2分,一个5分。摸到5分时,心中竟涌起一股暖流,因为我一直以为是1毛3分钱。回家时路过水果店,看见人们在排队买西瓜。那是70年代,物资极其匮乏,水果店早已形同虚设了,偶尔来点儿水果必排队。我也跟着去排,排到了,只剩3个最小的。售货员一下称给我,就那么巧,刚好1毛8分。我乐滋滋地拿回家。妈妈和姐姐都喜出望外,西瓜虽小也是西瓜啊,我们已多日没吃过水果了。那天真是老天照应,3个小西瓜,每个都很甜,吃得我们母女3人幸福不已。

此生我的第一笔存款是5块,也是上初中。我们家那时每个月要烧200斤煤球,请人挑的话100斤5毛钱。但我妈要我去挑,省钱是一方面,更主要是为了锻炼我。我妈常说我们家不能养小姐。那时我们住在山城,到处都坡坡坎坎的,路很不好走。我一次挑50斤,挑一次我妈给我1毛钱。当然不能说是工钱,只说是买冰棍儿吃的。我舍不得买,除非天气实在太热,都存下来。加上父亲每星期给我的3毛零花钱(一个月1块2毛),一个夏天我就存到5块了。若不是有时嘴馋买了点儿零食,眼馋买了几块儿花手绢儿,我还可以存更多。

存到5块时我就沉不住气了,到底是穷人的底子,成天都念叨想买个什么,被我妈得知后,打起了“歪主意”。我妈告诉我百货商店里有很好看的花布,5块钱就可以做一件新衣服。我被说动了,跟她去百货商店买花布,做了件新衣服。上了当都不知道,还美滋滋的。一直到成家后我才明白,衣食大事本该由“政府”出资的,不该征用“民间”的钱。当然,我老妈也已为此事专门向我“致歉”了。

我的第二笔存款就多了,60元。那时我已经当兵,每个月津贴7元7角5分。需要说明的是,7角5分是女兵的卫生费,同年的男兵就只有7元。指导员上政治课动员我们勤俭过日子,让每月存5元。我也就听话,每月在司务处存5元,一个月剩下不到3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到了年底,从司务处一下领到60元,真觉得发了大财。我拿着钱,跑到军人服务社:给爸爸买了两瓶茅台酒,当时茅台酒9元一瓶;给妈妈买了两瓶花生酱,妈妈喜欢吃花生;给姐姐买了件的确良衬衣,大概十一二块;剩下的给自己买了个半导体收音机。哈,觉得自己就像个富翁,很开心。

再说说我的第一次旅游,也是小钱带来的快乐。1979年我考进大学,依然拿部队的津贴,一个月10块。因为要买书什么的,简直不够花,每月都得从伙食费里退一点儿出来聊作弥补。有一年春天我们3个女友相约去卧龙玩儿,3个人都是穷光蛋,就各自找了几件旧衣裤去附近的村子里卖,也没卖多少钱,大概七八块钱吧,又去退了点儿伙食费,凑了20多块钱,加上另外3个男生也凑了些钱,总计不超过50块,交给我保管。一路上我们能搭便车就尽量搭便车,能吃素面就吃素面,能睡车站就睡车站。6个人用那50多元玩儿了整5天。到卧龙后还假装社会调查,吃了公家的饭。这应该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自助游”了。

结束时,我把每个人坐公共汽车回校的钱一一分给大家后,就剩1分了。我一扬手,将那分钱扔进了锦江,然后开心不已、身无分文地回到了学校。

第二次旅游是母亲赞助的。放暑假前我收到我妈的信,信里竟然夹了50元钱,说为了奖励我学习好,让我这个暑假先到北京去玩儿几天再回杭州。把我高兴的,当时就跳了起来。那时我们家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四分五裂,我爸在长沙,我妈在杭州,我姐在西安,我在成都。每次放假,我们都要商量半天怎么集中。

我以这50元为基础,退了点儿伙食费,用一个北方同学的学生证买了张学生半票,就去了北京。在北京期间,我表弟提供住宿,他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读书,给我找了个女生宿舍。我每天坐公交车出游,去了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北海、香山,还有王府井,差不多北京有名的地方我全去了,最后还留下了够买回杭州车票的钱。可以说那次在北京是我玩儿得最开心的一次。后来再去北京,遇到的讨厌事就越来越多啦。

说到钱带给我的快乐,肯定要说到稿费。我现在差不多已经是个靠稿费谋生的人了。我拿第一笔稿费时是20岁,在连队当兵,在《解放军文艺》上发了一篇散文,稿费7元。那是我第一次拿到津贴以外的钱,属“意外之财”,不知如何是好,大概是从小家庭不顺的缘故,已学的很乖巧,便主动拿这7元钱去书店买书,捐给了连队。7元钱竟然买了十几本书,当然是按自己的喜好全买的小说之类。连里的战友也很高兴,以至于后来,连里的战友一看到书店来了新书就通知我,等着我再去买。

拿到第一笔“大稿费”时,我已经结婚,是一个中篇的稿费,400多元。我用它给爸爸妈妈买了个沙发,150元,给公公婆婆每人买了床狗皮褥子,160元;还买了许多零碎。我买一样,就在那个装稿费的信封上记一笔,后来信封上密密麻麻的,可见买了不少东西,着实过了一把花钱的瘾。

我此生的第一笔高消费,是买电脑。早在1991年,当时我只有2000元存款,便卖了自己的金项链,一举2800元买了台电脑,放在床头柜上,开始了我的电脑写作生涯。这是我很引以为自豪的一次花钱记录。以后的日子,我依然过得很节俭,或者说更节俭了。

至今我也没体会到过花大钱的快乐,所谓一掷千金,所谓挥金如土,所谓花钱如流水,到底是什么感觉呢?我无法体验。我也有几个很有钱的朋友,比如那种经常出国旅游要坐头等舱的,那种每周要去香港洗脸的,那种花几万快钱定一个选美比赛前排座位的……从他们的表情看,他们是自得的,自负的,但他们很少说到“快乐”这个词。他们会说很痛快,痛,并快乐着。实事求是地说,我永远也不想体会那种感觉,我估计我会受不了的。我一定是,痛,并不安着。

我肯定不鄙视钱。我只希望钱能带给我真正的快乐,那种良心安宁前提下的快乐。

2005年4月

学骑车

上大学时,我还不会骑车。每每看到别人尤其是比自己小得多的同学,骑着自行车左一扭右一歪地飞驰而过,或者浮雕般地定在车上,眼睛直视前方,从校门口那个大下坡呼呼地冲下去时,我就会在心里惊叹一声:好家伙,真了不起!接下来便有些自惭形秽,20大几的人了,什么时候才会骑车?

又一个春天来临时。班上几个同学约着去百工堰玩儿,并都嚷着骑车去。过去遇上这种情况,我总是被“搭”去的,并且练就了轻上轻下的本领,可这次要骑近3个小时的车,没人愿意再负此重荷了。于是,她们怂恿我也骑车去,还说,好学得很,然后马上拉我去操场上学。

空旷的操场跑道上,我战战兢兢地上了车,两手死命地捏着把,好像生家性命全都维系在那儿了。但车子死沉死沉的,一个劲儿往两边歪,毫不怜悯我的胆怯。我的手心已经出汗了,轮子也未向前滚动一寸。两个充当“教练”的同学反复给我讲解要领,我依然在原地扭来扭去,并且一阵阵惊叹。

两个教练累出一头汗,忽然心狠起来,强行把我弄上车,推着向前。

“蹬呀蹬呀,怕摔是学不会的!”

我定定神,用力一蹬,车子向前了;再蹬几下,不歪了;慢慢的,就完全稳住了。嘿,我心里一乐,马上自大起来:骑车不难嘛!

你们松手吧!我得意地叫了一声,就直冲冲地朝前蹬去。突然,我发现车骑到了跑道尽头,再往前,就是一个跳远的大沙坑了。

“拐弯!拐弯!”我听见教练在后面大声喊,可我连脖子都不敢扭一下,怎么敢扭胳膊,别无选择,只好直挺挺地冲进沙坑里。两个教练哈哈大笑地跑过来扶我。

不过这么一摔,胆子倒大了。摔不疼嘛!我又被扶上车,蹬、跑、拐弯,慢慢的,似乎找到了感觉。接下来,两个教练又教我“死上”,说是这样学得快。

这样折腾了近两个小时,她们宣布我可以出门了。

第二天大清早,天还黑黑的,我们几个旷课的家伙就溜出了宿舍。一辆最好的凤凰26让给了我。我运足气,跨车“死上”,车轮滚动起来。因为兴奋,我率先向校门口骑去。林阴路上冥无人声,风拂过脸颊,凉丝丝的,真是安逸得很呢。

骑到校门口,一个同学追上来让我等一等,说是还差一位。我这才想起我还不会下车,“师傅”只教了“死上”。我只好在校门口的空地上一圈儿一圈地绕。两个教练不解地问我:“你干什么呢?”我一边小心地拐弯,一边大声说:“还问呢,你们忘教我下车了。”几个人笑得都直不起身来。

“只能教你‘死’下了。”她们止住笑现场教练:“使劲儿捏闸刹车,然后一只脚着地。对对,这不就下来了。”

我试了两次,还行。那就“死上”“死下”吧。

终于上路了。经校门口那个大下坡时,我也像过去我钦佩不已的人那样,眼睛直直地向前,呼地冲了下去。虽然心惊肉跳,可确实很舒坦,不禁洋洋自得地想,人生又多了一种体验啊!

大下坡一直通到公路。我知道下了坡往右拐就是去百工堰的方向,于是呼呼直冲过去。

忽然,公路上响起了汽车声,接着是两道亮光。我已经冲到路边,本来只要稍稍拐一下骑到右侧就行了,但我却昏了头,向路中心冲去。

“刹车,山山,快刹车!”后面传来了惊慌失措变了调的大呼小叫,可我脑子里空空如也,什么神经也不起作用了。

车灯雪亮。因为天还黑着,从黑暗中冲出来的我眼前一片恍惚,只能听任自己从卡车前一米处冲过。冲到公路左边的一刹那,眼前又晃出一个车后搭着一对粪桶的骑车农民。我心想,这下完了,真的完了。于是索性一闭眼,听天由命吧,却不料在神的庇佑下,我竟从粪桶和卡车之间的夹缝里呼啸而过……真想丢开车把,做一个感谢神的手势。

等同伴们追上来时,我已经恢复了笑容。尽管腿软得要命,心跳得发狂,手心里全是汗,但我还是侧过头来朝她们笑笑。“要下来歇歇吗?”倒是她们声音还颤颤的。

骑车真好啊!天渐渐亮了,公路两边的田园风光一览无余,全是我最喜欢的那种饱含着生命汁液的绿色,麦子、蔬菜、胡豆、豌豆,还有秀丽婀娜的竹子。风是凉爽的,空气又如此清新,这一切都是坐汽车所无法享受的。我没来由地大声说话,大声笑,或者一声不吭,静静地体验这种愉快的心境。

我甚至得意起来,第一次骑车就很出色嘛。

快到终点了,胜利在望。

这时经过一个集市,人很多,且都是散散漫漫地走。我对刹车、打铃这两项职能依然掌握不好,见人在前就喊:“来啦,来啦!”别人弄不清来了什么,一回头我就毫不客气地撞上去。害得两个教练不得不一次次地替我说“对不起!”一个教练说:“不要喊来了,要打铃,铃是干什么的?”另一个教练也训斥:“要随时把‘对不起’放在嘴边儿,撞了赶紧说,免得吵架。”我连连点头。这时前面又出现一个老太太,这回我记住打铃了,可老太太一动不动,眼看要撞上去了,我又忘了刹车,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撞老人,千万不能!于是狠心把车头一偏,将前轮直直地送进了旁边一个小伙子的胯下。小伙子冷不防坐在了车轮上,呆住不动。我吓坏了,连连冲他的背影说:“对不起,对不起!”小伙子终于转过头来,咧嘴一笑:“小妹儿,你耍杂技啰!”我这才松口气,又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

就这么,第一次骑车,我就行程两个半小时,走了30多里路。那次玩了些什么,我全忘了,好像来去60里路,不为别的,只为了骑车。

1985年夏

同类推荐
  • 在彭德怀身边的日子

    在彭德怀身边的日子

    本书包括:在彭总身边:警卫参谋的回忆(1950-1966)、最后的年月(1967-1974)等内容。
  •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

    《图说世界名人: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介绍了,伽利略·伽利莱,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其成就包括改进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人们争相传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今天,史蒂芬·霍金说:“自然科学的诞生要归功于伽利略,他这方面的功劳大概无人能及。”
  • 商用雍正智慧

    商用雍正智慧

    本书试图提供已加工成型的诸多智慧。然心思如行云流水,无固定方法可言,无行迹可述。一旦智慧堕入成法与成迹,刻舟求剑,则难免要纸上谈兵,贻害自身了。虽有智谋珠玑之诸成例在先,但识得与用得者还在个人。以现代商战透析雍正智慧!康熙只是个开垦者,雍正才是种植者,乾隆不过是个收获者罢了!
  • 清朝那些人

    清朝那些人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界之战神无双

    异界之战神无双

    陈凡,一个来自异时空的少年,本性懦弱的他,却卷入了神与魔的争斗之中。天若欺我,不必再忍,逆转乾坤,唯我独大。魔若阻我,不必再躲,遇魔斩魔,纵横天下。当他站在无上宝座之位时,仰望苍天,俯瞰大地:老天爷,我不会再让你欺我半分!
  • 腹黑邪王:绝宠毒医大小姐

    腹黑邪王:绝宠毒医大小姐

    一朝穿越,丫鬟逃走奶娘背叛,爹不疼又没娘,自己身体还只有两岁,天啊!话说这两一脸猥琐的老人是谁?真的不是神经病院跑出来的?硬是要拉我去学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有就是,我好端端躺着睡,屋顶上突然掉下个人怎么回事?这人还戴了张极丑无比的人皮面具,看见我就开打。不,重点应该是:屋顶该修了!!!
  • 追妻之旅:钱途堪忧

    追妻之旅:钱途堪忧

    我,顾小七!作为一个生活在高科技城市的苦逼二货青年一觉醒来居然摇身一变成了逍遥国第一大商顾远帆的女儿,可喜可贺!上不用斗姨娘,下不用斗毒蛇姐妹,还有个哥哥疼,我太爱你们了!银子票子等着我,美男等下姐姐我马上飞奔过去找你!
  • 步步抢婚:溺宠豪门萌妻

    步步抢婚:溺宠豪门萌妻

    推荐菜菜新文《鲜妻在上:帝少绝宠100天》他神秘归来,一夜成为甘氏国际的霸道总裁。她身世离奇,身中奇毒。十二年前,救出被绑架的他,他许下“若有幸生还,必娶你为妻”的承诺。再见,他却阴差阳错把她的妹妹错认成了她。他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搞砸了她的婚礼,直至把她抢为自己的新娘,霸道地宣称:“颜晨曦,你这辈子只能是我的新娘!现在我就要你把欠了我五年的都讨回来……”一个小萌娃突然出现在他身后,抱着一个比她还高的玩具冲锋枪,指着他的屁股:“坏人,欺负我妈咪,先过我这关……”
  • 谜桶

    谜桶

    写实推理小说的最高峰!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百无一疏的证据收集;能否破解最缜密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不在场证明”大师克劳夫兹成名作;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山之作;不可思议的杀人事件。精心布置的繁复谜局;一次挑战逻辑思维的神奇之旅!
  • 尘缘寻仙录

    尘缘寻仙录

    这是一个普通人偶得仙缘踏上了修仙之路的故事这是一个平凡人在仙路之上苦苦寻觅挣扎的故事这,也是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
  • 清夜凝冰:生死相随

    清夜凝冰:生死相随

    她与他宛若盛开于冥界的蔓珠沙华,花叶永不相见。她与他之间,横桓生死与千年时光。他说,如有来生,我愿倾这世间一切,换你来生回眸一笑。她说,如有来世,我愿与你生死相随,即便魂飞魄散。婆娑的泪眼中,你终究渐行渐远渐无声;尘封的记忆里,这到底亦真亦幻亦虚妄。茫茫天地,只剩一缕洁白的清香……
  • 钟意你倾心我

    钟意你倾心我

    他南钟裔从未想过此生最执着的一件事就是喜欢一个人可以从小到老。而林倾心此生最心动的一件事就是不知不觉被这么个优秀的男人喜欢了一辈子吧。当南钟裔再次遇见林倾心,他表面很沉着淡定,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或许这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等她,这次他可能不会轻易放过她了。相识十年,分离十年,再遇见,我要你用余生弥补这二十年!
  • 真爱惹祸:萌宠小妖妻

    真爱惹祸:萌宠小妖妻

    她是不因世事的小妖精,只会闯祸。他是阅遍人间无数美色,却独独钟情于她的完美男神。她到哪里祸事便到哪里,而他,却无怨无悔地收拾烂摊子。某日,小妖精终于开窍,感动不已地问:“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他:“心甘情愿。”她:“如果我告诉你,我和你不一样,我……不是人类,是妖……”他宠溺一笑:“你若是妖,我陪你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