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70100000013

第13章 欧陆掠影(下)

神游袖珍国

蒙童时,听长辈讲国外奇珍异闻,说一个小国,长不及里,人不满千。举行足球比赛,常常把球踢到国外,要开出国证明,才能把球取回。全国只有一个警察,发生案情,警察一声哨响,全国都能听到,云云,当时印象极深。及长,才知道这个国家叫梵蒂冈,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的国中之国。

50多年后,孩提时的心愿,因一次机会而实现。袖珍之国展开了她无穷的魅力。

我们是从罗马进入梵蒂冈的。因全世界好奇者太多,游览梵蒂冈并非易事,必须耐心等待,分批进入。那一天,我们进入梵蒂冈时,首先看到的是教皇的卫队。这个卫队的士兵全部由瑞士人组成,多年不变,沿袭成制。之所以如此,皆因1527年5月6日,在罗马之劫中,卫队为履行职责掩护教皇撤离的战斗中,189名士兵有147名阵亡,卫队对教皇绝对的忠诚可见一斑。

18世纪为保卫法王路易十六,瑞士雇佣卫队浴血奋战,那场战役有786名瑞士雇佣兵牺牲,为了纪念他们的忠诚勇敢,丹麦雕塑家巴特尔·托尔森设计了“狮子纪念碑”(在日内瓦)以缅怀那些勇士。同时瑞士人自律甚严,富于牺牲精神,自然深得教皇们的格外青睐,使其世代荣膺这一令人瞩目的职业。作为曾经的军人,我深为其军人素养折服,并认为这是梵蒂冈的第一景观。

梵蒂冈位于罗马城的西北角,称为梵蒂冈高地,大概是这个国家名称的来源。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口不满千人的国中之国,袖珍之国,却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教皇的旨意从这里传向各国的教会,全世界的天主教徒也以此为“圣城”,每年来这里朝觐者不绝于途。把梵蒂冈称为全球天主教的首都,并非夸张。

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拜谒了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气势非凡,伟岸挺拔,但也阴郁得令人生畏。教堂的尖顶直上青天,真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了。雨果说,伟大的建筑就像高山一样,是几个世纪的产物。圣彼得大教堂前后建了180多年,横跨了3个世纪,无疑是一座伟大的建筑。据说,这座伟大的建筑的设计者,就是伟大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这位雕塑了《大卫》作品的伟大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建筑设计家。如果说《大卫》的艺术魅力令人惊叹,那么,圣彼得大教堂的形象则令人仰视了。望着这座巍峨壮观的建筑,米开朗琪罗以如此高峻的设计,是否想与上帝近一点,以便更清楚地向上帝宣示他的艺术思想,或表达对上帝的忠诚呢?

这座教堂虽享千年之寿,却未显丝毫的老态。大教堂以质地优良的大理石筑其外表,内饰马赛克等当时最好的装饰材料,穹顶则镶着彩色玻璃,华贵中透着神秘和庄严的色彩。教堂墙上是一组组宗教色彩甚浓的油画,人物极其精美,只是画面过于呆滞,缺乏法国印象派作品传神的功效。教堂墙壁上还雕有各个时期天主教的著名神职人员头像,比起油画作品,棱角分明,笔力刀工都颇具匠心。

到教堂忏悔的信徒很多,进得教堂,大都心事重重,脚步迟滞。当他们虔诚地匍匐于神父面前时,我在想,他们忏悔了什么?神父对他们宣谕了什么?即或是神也无法窥知的。忏悔完毕,他们神色已经十分平和,似乎已从自责和不安中解脱出来,如获新生。

望着这场景我暗忖道,宗教果真有如此功力,上帝果真原囿了他的孩子们的罪愆和过失?果真如此,宗教界就该是福地祥天,无欲无争的世界,但教堂外的宗教界,其血腥的现实又该向谁忏悔呢?

孩童印象中小小的梵蒂冈,瞬时间被放大了千百倍,充满童趣的传说,也让位于严肃的宗教。一个真实的梵蒂冈,醒了我童年的梦。

2006年10月17日

科隆撷英

科隆,德国名城,位于莱茵河畔,是莱茵河沿岸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德国的第四大城市,也是欧洲的古城之一,有“没到过科隆等于没到过德国”之说,科隆声誉可见一斑。

科隆历史悠久,市内年代久远之建筑比比皆是,虽遭二战炮火毁坏,但仍保留了许多。信步浏览,古城特色依旧很浓。

到科隆,不能不看大教堂。科隆最著名的教堂,当属建于13世纪的科隆大教堂,规模为德国之最。科隆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全部用磨光石砌成,整个建筑线条流畅,挺拔峻伟,傲岸云天,殊为壮观。双尖塔顶高达160米,是德国第一,欧洲第三高度的教堂。教堂高耸的尖塔直上蓝天,莫非在向上帝祈祷什么?我向尖塔望去,蓝天澄碧,白云悠游,耳畔鸽哨掠过,一派宁静景象。这座华丽、巍峨的教堂从13世纪开始设计,到19世纪建成,前后600多年,岂止是百年大计,简直可达千年大计了。惊叹之余,我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图腾,是不可以急功近利的,是不可以一时的政绩为取舍的,是不可以为满足某些大人物的审美而定夺的。科隆大教堂使我认识了德意志民族对信仰的坚定,对事业持久的恒定力。

那一天,我听着教堂悠扬的钟声,看到鸽群在钟声中起舞,在阳光暖煦的蓝天飞翔,看到虔诚的教民们进入教堂的宁静肃穆神态,心想,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度,怎么会发动了一场祸及欧洲几千万生灵的罪恶战争?当然,知耻的德意志民族已经虔诚地向全世界谢罪了,他们的忏悔已不容置疑了。

科隆的文化教育和艺术事业十分发达,著名的科隆大学建于14世纪,科隆体育学院为当时西德最高体育学府。里夏茨博物馆藏有中世纪科隆画派的作品,东亚艺术博物馆则收藏有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品。另有汽车博物馆,香水生产史博物馆等等。走在科隆的大街小巷,会时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艺术之风。

科隆,曾印有青年马克思的足迹。20多年前,我读过海因里希·格姆科等合著的《马克思传》。作者不惜笔墨,深情描述了青年马克思在科隆创办《新莱茵报》的情景。那是一段令马克思情怀激荡,理想和信念迸飞的岁月,加之如火的热情和过人的才华,《新莱茵报》在科隆诞生并发行了。报纸的总编由马克思亲任,恩格斯则为重要成员,当时马克思只有30岁,恩格斯则只有27岁。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极大的热情通过《新莱茵报》,指导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马克思甚至将父亲留赠的遗产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维持报刊的运转,而自己一家人仍过着清贫的生活。很快,《新莱茵报》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巨大恐惧。于是,对马克思的恐吓威胁甚至驱逐接踵而至。青年马克思虽称向旧世界宣战的无畏斗士,却也无法躲避噩运的袭击。《新莱茵报》终于停办,马克思也离开了科隆。在科隆的大街上,我希望从流动的秋风中闻到当年《新莱茵报》油墨的清香,从寂寥的街巷中能寻觅到青年马克思的足迹,甚至揣测,在我们走过的街巷中,当年是否闪过马克思躲避警察追捕的身影?岁月不逮,往事如烟,已然镶进了史册的马克思的青春风采,激情岁月,后人读来依然心情澎湃。

《新莱茵报》编辑部位于制帽人街17号,我们通过导游询问,以便致礼凭吊。但怪不得导游,当地市民也多未听说过。另外,二战中,科隆遭炮火轰炸极为严重,是否坍塌于战火之中,亦未可知,只能留下些许怅然和遗憾。

科隆的市民生活十分悠闲雅致。在科隆大教堂广场,我目睹了这样的场景:三位帅气的小伙子,在凝神演奏手风琴曲,节奏徐疾有致,曲调十分动听。三个青年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演奏中,表情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直到演奏结束,感情才从音乐的圣境中走出。演奏中间,一位风姿绰约的中年女性,把三杯饮料放在了演奏者前面,尔后红着脸退回。三位青年颔首举目,算是致谢,继续演奏着。一曲奏毕,三位青年喝完了饮料,那中年女性已不知去向。听众静得出奇,没人起哄喝彩,没有随意走动,只有加入的,没有离去的,是对音乐的理解,更是对演奏者的礼敬,有如在音乐大厅中欣赏交响乐,直到演出结束,才响起有节奏的掌声。这场街头演奏的见闻,似乎使我明白了,德国为什么会涌现出那么多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科隆大教堂,青年马克思逸闻,街头音乐演奏,使我对科隆充满了深情而美好的回忆。

2006年8月16日

慕尼黑剪影

此前,对慕尼黑颇有几分憎恶。说来也无道理,从未去过慕尼黑,憎恶何来?思来盖因这座城市是恶贯满盈、臭名昭著的德国纳粹党的发迹之地,更因它还是二战前夕,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首相达拉第屈从希特勒的压力,不惜出卖盟友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与德国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的所在地,遂为世人所诟。一时,慕尼黑在我心中几乎为黑道和恶谋的代名词。

直到走近这座城市,我才意识到,爱屋及乌与恨屋及乌同样的偏狭。纷纭往事早已风流云散,在被称为“僧侣之地”的这座城市,在二战的炮火中,教堂大都沦为瓦砾尘埃,但经战后重建或修葺,仍可见当年繁盛风貌。

作为德国古城的慕尼黑,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古典及文艺复兴的建筑作品举目皆是。其旧时王宫建筑之典雅精美,庭院游廊设计修饰之华贵,艺术馆堂造型之精巧宏阔,都令游客惊叹再三。

慕尼黑是德国著名的啤酒城,以城市命名的啤酒节,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影响之巨,遍及全球。到达慕尼黑的当天,我们即到著名的啤酒木屋,去感受浓郁的啤酒文化。入座未几,一位踱着醉步的七旬老妇人来到我们桌前,用生硬的汉语与我们交谈。导游兼翻译小周对我们说,这位老妇人的家曾住过留学的中国女学生,相处甚笃,便爱屋及乌地对所有中国人都很友好。其丈夫不幸去年仙逝,子女远在他国,故精神颇感孤寂痛苦。

于是,便几乎天天下午来到她和丈夫生前常饮的啤酒屋,微醺中,仿佛见到丈夫的影子,以此打发惨淡的时光。听后,令人感伤不已。

这位老妇人对中国人的友好情感,使我万分感慨。人民,不论国别、血统、民族,同样具有善良之心。良知,是人类最为可贵的品质。慕尼黑是被玷污了名声的城市,但这并不妨碍德意志民族重新赢得全球人民的信任。

1970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先生,向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无辜死难者长跪谢罪时,德意志民族忏悔并洗刷了自己的耻辱,以净化的心灵重入世界大家庭的怀抱。包括慕尼黑在内的德国大地,已为和平的阳光所笼罩。念及此,胸中块垒顿消,在苦涩的啤酒滋味中,品出了甘饴。

我重新认识了慕尼黑。

2007年3月29日

暮色维也纳

维也纳位于多瑙河右岸,曾是欧洲的大帝国——奥匈帝国的首都。

去维也纳的路上,也许是景色使然,也许为音乐之城所诱,心沉浸在朦胧的诗意中。黄昏的维也纳,却是无法用诗意表达的。

除了音乐,我对维也纳所知甚少。但这并不妨碍我想象它的历史,更不妨碍我感受它的文化以及城市的风情。典雅堂皇的建筑,洁净寂静的街道,暖色柔媚的街灯,随意飘落的叶子,风中有些萎顿的花草,以及从你身边悄然而过的行人,都在传达着城市的风范,都在流溢着城市的气质。

维也纳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城市,在街上举目四眺,是逶迤的、尚有白雪的阿尔卑斯山,著名的维也纳大森林布满了山麓和谷地。凝神北望,是巴尔喀山绿色的峰顶。蓝色的多瑙河从林中流来,托着秋的落叶,悄然穿城而过。维也纳如此宁静旷达的美,是大自然的造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维也纳是著名的音乐之城,全市近30座歌剧院,经久不衰的是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这已成为维也纳的城市之魂,或奥地利的国家之魂。望着蓝缎子似的多瑙河,那河面上仿佛漂流着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晶莹的涟漪,像是优美的音符,荡漾在河面上。虽时值深秋,仍可感到这首圆舞曲流畅优美的春的韵律。在音乐之城维也纳,你看到的,你听到的,你感到的,都是流畅悠扬的韵律,以及这种韵律之中的怡然之美。

崇尚思想家、艺术家的维也纳,市内有许多名人的雕像。我幸运地邂逅了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莫扎特的大理石雕像,流畅的线条,勾勒了莫扎特飞扬的神采和浪漫的风姿,如他的著名的《长笛协奏曲》,舒缓宁静又略带忧伤的曲调,一下子就攫住了你的心。另一位是贝多芬,暮色中的贝多芬,坐在大理石基座上,面色如生时般凝重,令我不由得想起他的名曲《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和《欢乐颂》。两位生前为维也纳带来了无数欢乐和荣耀的音乐大师,身后仍为这座城市积淀着文化的底蕴。贝多芬英年早逝,只在世上经历了36载春花秋月,然而,却把生命中的12个春秋留在了维也纳。其实,维也纳的名人雕像何止莫扎特和贝多芬,施特劳斯、舒伯特、弗洛伊德等大师们都在这座城市铸有永恒的雕像,但紧张的日程,使我们不得不与大师们擦肩。

行在凸凹的卵石路上,我们感受了一种古朴的韵味,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去体尝岁月的况味,去捕捉消失的流光碎影。市内见不到时髦的玻璃墙幕建筑,那幢幢米黄色的、青灰色的、显然有些历史的旧建筑,是那么令人赏心悦目。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等风格的建筑相融相谐,错落却不杂驳,神似却不雷同。看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名言,维也纳最配享用。

我们最向往的游处莫过于“维也纳金色大厅”。这是号称音乐之城的维也纳的标志性建筑。华美的造型,高贵的气质,使我们充满了敬重之情。影响遍及全球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便在这里举行。那不仅是维也纳,也是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盛大节日。维也纳因此名流云集,群星夺目。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等大师的经典作品,不时被指挥大师们、声乐大师们以及享誉世界的演奏家们演奏、演唱着。那天黄昏,我徜徉在这座大厅前,遐想着新年音乐会的盛况,《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如鸣耳畔,美妙得一时忘却心在幻梦中。

我知道,维也纳有一处名人墓园,许多有国际声誉的文学家、艺术家比邻而居地长眠在那里。我还知道,维也纳有一条贝多芬小路,幽静、雅致,充满了温馨和浪漫的风情,引得无数旅人徜徉流连,感受一代音乐大师的迷人韵致。而我们则因行旅匆匆,无缘向这些高雅的去处、高尚的艺术家墓冢拜谒。

暮色四合之际,多瑙河桥上的灯亮了。欧洲宫廷式的街灯古老高雅,燃着柔和的暖色,把平和的光波,投在桥下的水面上,漾起一串串珍珠似的涟漪。

音乐之城没有丝毫宣泄地沉入了夜的世界。

维也纳滤尽了我所有的杂思,我轻松地踏上了归途。回望时,心已经遗在了那里。

2008年11月28日

卢森堡大观

国家和首都同为一名的不多,卢森堡是其中之一。卢森堡大公国是欧洲小国,面积2500多平方千米,人口约50万。作为首都的卢森堡市,自然难有巴黎、罗马、伦敦、柏林等大都市气魄。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小国都城,却有着巴黎等城市所不及之巍然景观。我们一入卢森堡,便被这座城市的大峡谷所深深震撼。峡谷气势宏大,旷阔坦达,自有一番大家风范。卢森堡即沿峡谷而建,其景观凭谁也不能小觑。

阿尔泽特河和佩特罗斯河流经市区,极其自然地把城市分为新老两个市区。老市区古朴端庄,王宫华丽,教堂高耸,颇有中世纪风貌。新市区则有多处国际机构,如欧洲钢铁联营总部,欧洲共同市场法院,欧洲投资银行等。另外,国家重要的工业企业也大都设在新市区。从远处望去,雄伟中略显杂驳,不及老市区令人悦目。

连接两条河流的,是100多座桥梁,且大都高峻。与中国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自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其中最高的桥达85米,名为女大公夏洛特桥,更是蔚为壮观,为该市一大胜景。我们从一座无名桥上走过,虽值深秋季节,满眼仍是绿意充盈,来风仍是温煦拂面。但向桥下望去时,却不免有些心悸。

我们欣赏了令人震撼的佩特罗斯大峡谷的景色,市区就坐落于峡谷中。峡谷如刀砍斧凿般的陡直,气势雄浑,大气凛然,这是我在任何城市都没见过的城市景观。横跨大峡谷之上的,是著名的阿道尔夫大桥,像是连接峡谷两岸的脐带。

在卢森堡市区15千米外的一片山地上,安葬着美国著名的巴顿将军。汉白玉的墓石下,是他不屈的灵魂。巴顿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已是声名鹊起的将军了。他以优异的军人秉赋,在北非战场,在诺曼底战役后的战场,在向莱茵进军的诸多重大战役中,人们无法忘记他那气定神闲却又气魄宏大的指挥艺术。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许多国家授予他荣誉称号,而卢森堡大公国,更是把他视为自己的公民,授予他阿·德·拿骚骑士大十字勋章和战争十字勋章,这是卢森堡最高的荣誉勋章。然而,卢森堡的盛情却真的让巴顿永远留在了卢森堡,那是不久后的一次车祸,最终夺走了巴顿的生命,那一天,正是他度过60周岁生日后的第40天。巴顿将军被安葬在卢森堡哈姆大型美军公墓里,和先前葬在这里的、他的第三军团的6000名烈士同园共眠,这或许是惯于战场驰骋的将军最好的归宿。我无法忘怀卢森堡的短暂之旅,更无法忘怀对巴顿将军的绵长怀念,因为我曾经是军人。

中午时分,在一家中餐馆就餐。在异国他乡,品家乡风味,听熟悉的乡音,自然十分惬意。女老板也十分殷勤地兜售生意,于是,每人买了一套欧洲国家的旧币。价格虽然不菲,但老乡帮老乡,却并不心痛。更何况即将通行欧元,欧盟各国的旧币将不再流通,从收藏角度看,还是有价值的。

卢森堡,短暂却令我难忘的欧行之旅。

2007年12月13日

秋凉布鲁塞尔

在巴黎时,还是秋阳温煦,并无凉意袭来。然而到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却是阴霾密布,秋凉已浓了。不时吹来的秋风,使市区塞纳河上漂起了一片片金黄色的落叶。河水青碧如镜,落叶轻若扁舟,此中景色却也写照了这座城市宁静的美。

布鲁塞尔的绿化令人惊叹,市区树木参天,草坪盈地。别致的树木造型,更是引人入胜。有些街道或公园的行道树被修剪成树墙,行走其间,如在绿墙夹道中,尽管已是秋天,仍是满眼的绿意。

同欧洲许多都城一样,布鲁塞尔不乏旧世纪的王宫庭院,教堂神庙以及现代的艺术馆、大剧院等壮观建筑。哥特式、佛兰德式的古老建筑不绝入目,彰显着城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其氛围不逊巴黎等城市,故而有“小巴黎”之称。布鲁塞尔文化风气浓郁,且富有民族精神,因此,马克思、雨果、拜伦和莫扎特等革命家和文化巨人都曾在这座城市居住过。

布鲁塞尔大广场,是城市的中心广场,始建于12世纪。广场四周的建筑大多为中世纪的经典作品,举凡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风格比邻而立,相映生辉。著名的天鹅咖啡厅、雨果的寓所、路易十四的行宫等名居、名址坐落其间。

天鹅咖啡厅亦曾是马克思的居所,他在这里写出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惊世之作,影响了全世界,也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雨果则在他的寓所完成了《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这两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两部作品无疑都占据了世界文学高峰中的两座。人们在凭吊这些巨人时,不免会想,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巨人的目光,又是什么启迪了巨人们的思维,使这些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精华诞生在这里,而不是别处。

布鲁塞尔具有自由主义的传统,对各种思想持包容的态度,当19世纪马克思在欧洲许多国家不断遭到驱逐的日子里,布鲁塞尔却接纳了他。这恐怕是问题的答案。

广场雕像众多,仰望之中,仿佛置身于欧洲的历史名人之中。恺撒大帝、拿破仑、哥白尼、伽利略,以及毕加索、歌德、塞万提斯及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唐·吉诃德的雕像等,俨然成为一道凝重的历史人物景观。

不同时代的风云人物,不同国别的元首领袖,不同职业的名流大家,不同历史的云谲波诡的重大事件,都浓缩于一尊尊雕像之中。凭吊之余,不免感慨,岁月的回光,恍然如昨。

布鲁塞尔城市不大,却有700多个国际组织机构在此办公。著名的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欧洲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总部等。我们怀着别样的心情远眺了“北约”总部。但见“北约”总部哨兵荷枪实弹,戒备森严。阴云密布的天空下,北约成员国的国旗高悬。导游嘱我们不能太靠近,否则,哨兵要鸣枪示警。成立于1949年的“北约”,作为冷战时期的产物,在美国的控制下,充当着世界宪兵的角色,干过许多不光彩的勾当。阴翳的天气,阴森的“北约”总部,使我的心情十分“郁结”。

在北约总部的建筑群落前,从左侧起,依英语字母顺序依次竖着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和美国的国旗。在19面旗帜的中间,是一面蓝底白色的十字星旗,这面旗帜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标志。

北约组织成员国原本只有15个国家,近些年来,增加了匈牙利、波兰、捷克等原华沙条约国的成员国。

1999年苏联解体后,华约随之解体。冷战早已结束,北约却依然在扩军,而且依然有扩大之势。看来,西方的冷战在继续“冷”下去。

据说从空中俯瞰北约总部建筑群,很像横过来书写的中国汉字“围”字。他们到底要围谁呢?围世界他们没这个本事,毕竟世界并非北约一家,冷战也并非治世良方,那么只能是建筑设计师的无意为之。历史上那些逆潮流而动者往往作茧自缚,这个“围”字倒是耐人寻味。我们无法从空中鸟瞰,这种说法的真实与否,只能姑妄听之,姑妄思之,姑妄论之。

市政广场附近的一条小巷内,是“撒尿小孩于连”的铜像。据传说,当年西班牙入侵者撤离布鲁塞尔时,准备炸毁这座城市,勇敢的小于连用尿浇湿了炸药的导火索,保住了城市,于连却中剑而亡。人民为了纪念小英雄,铸造了这尊铜像,小于连也成为这座城市“永久荣誉市民”。

布鲁塞尔市政府每年都会收到世界各国为小于连做的衣服,其中包括中国赠送的唐装。望着小于连的铜像,我在想,一个如此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怎么能够允许“北约”在她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大地上设立总部呢?

在小于连的铜像面前,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政治家们,应该深思才是。一尊小于连撒尿铜像工艺品,置于我的书柜中,使我常常回忆起布鲁塞尔之行。

2008年2月6日

阿姆斯特丹风情

阿姆斯特丹使我感到惊奇。它没有巴黎那种雅致的情调,没有罗马那种沉稳的风格,也没有维也纳那种宁静的氛围,如此,便有了异样的美。

看秋天的街景,看被枫叶染红的运河,看色彩缤纷的游艇,看典雅的桥,看悠闲的市民,是阿姆斯特丹醉人的景致。她活泼,虽然略显轻佻;她张扬,却并非粗野;她时尚,却又蕴藉于古老的田园风光之中;她羁脱,宣泄的却是人性的真诚。阿姆斯特丹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阿姆斯特丹是因河得名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河穿城而过,市区河道密布,色彩亮丽的游船泊于沿街河岸,一座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又弥漫着迷人的水乡风情。原以为,欧洲的水城之冠非意大利的威尼斯莫属,不承想,阿姆斯特丹冠于威尼斯。全市大小河道160多条,架于其上的是1000多座桥梁,游艇自然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更令人惊异者,这座发达的都城,竟有数以万计的市民生活在“船屋”之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水上“船城”,俨然一大景观。

阿姆斯特丹历史悠久,不乏古老庄重的建筑。我们参观过市中心的达姆广场,是城市的发轫之地。富丽辉煌的荷兰王宫,是建于17世纪的巴洛克式建筑。森严的大教堂,则是建于15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几百年的岁月,并没有夺去她们的风韵,反而更增了一份成熟的美。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塔碑,专为纪念牺牲于两次世界大战的英灵们。相距咫尺,我们心祭为之祈祷,以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广场对面,是卡尔弗商业大街,建筑富丽堂皇,色调极其鲜艳,尽显了荷兰民族的浪漫风情。商业区的建筑色彩十分丰富生动,不乏绿、红、黄等色块,与罗马、巴黎等城市相比,明显要生动、灵秀得多。前者如果是面目冷峻的贵族,后者则是妩媚多姿的少妇。在罗马和巴黎有很重的压抑感,而在阿姆斯特丹,则只有轻松和惬意。我想,这与城市古老与否无关,而只与城市的性格有关。城市的性格,是市民性格的体现和折射,阿姆斯特丹其实就是一座风情万种的浪漫城市。

阿姆斯特丹文化底蕴丰厚,为欧洲著名的文人、名人雅居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踪迹。马克思曾在这里为工人讲演,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曾在这里召开过重要会议。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博物馆更是珍藏着世界级的美术瑰宝。如美术大师伦勃朗的代表作《夜巡》,著名画家凡高的《吃马铃薯的农妇》等,都珍藏于这座城市的博物馆。每年都有各国众多的美术爱好者光临此地,一饱眼福。阿姆斯特丹是大画家伦勃朗的家乡,他的故居已改为博物馆。此前,我读过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房龙著的《伦勃朗的人生苦旅》一书,洋洋洒洒60多万字,在我心中留下伦勃朗一生的许多生活印记,也使我格外留心这座城市的风情风貌。身在阿姆斯特丹,很想去其故居一谒,以表心意,惜未遂愿,终为一憾。另一位荷兰大画家凡高,也曾在阿姆斯特丹生活过。凡高的画色彩鲜亮醒目,这使我顿悟了,凡高画的色彩,其实正是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色彩。

荷兰风力资源丰富,全国各地都建有风车,号称“风车王国”。风力作为动力来源,在荷兰早期的围海造地、发展农业中都发挥过积极作用,功不可没。全国还规定了“风车日”,这一天,风车上都要挂上国旗,可见风车在荷兰人心目中的位置。现在的风车早已不再有早期的功能,而是作为文化遗产予以保留,作为旅游资源供外国客人参观。

怀着对风车的浓厚兴趣,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我们参观了阿姆斯特丹的风车庄园。古老的风车优雅地转动着,缓缓地诉说着古老的历史,又徒叹着辉煌不再的岁月,仿佛一尊尊古老的雕像,高傲、冷漠,令人尊敬却无法亲近。虽时值深秋,庄园却也花木葳蕤,并无凋零之感。庄园里湖水颇丰,且澄碧如洗。游艇画舫穿游其间,风情不逊我国苏杭。高大的风车一如欧洲远古的风貌,悠悠地转着,把人心带到古朴宁静的去处。那里没有兵燹之灾,无污染之害,很容易激起人们对伊甸园生活的追求或遐想。风车园里的木鞋加工厂令我们兴趣陡增。木鞋是荷兰的传统宝贝,在荷兰早期的填海造地中,穿上木鞋既保暖防寒,又坚固耐用,以致成为荷兰的传统用品。木鞋还是荷兰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男女青年订婚,男方要向女方赠送木鞋。那天我们看到的木鞋做工精美,色彩斑斓,造型灵动,鞋尖高高翘起,如待驰的小舟。荷兰在历史上是一个航海业发达的国家,同时,荷兰的海盗也曾是令人毛骨悚然。把自己的民族图腾制成工艺品,也许是荷兰人的心理使然。我又发现,这种明显有些像马戏团小丑穿的鞋子,脚尖翘起,显得俏皮机智,极富童趣,或许正是阿姆斯特丹的性格,令人忍俊不禁,爱不释手,于是买了几双,以馈亲友,并作纪念。

2008年8月16日

曾经的家园

踏上海参崴的土地(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隐隐有一种刺痛,这是我们曾经的家园。

100多年前,腐败的清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致使包括海参崴在内的4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易主。百年岁月,伤痕犹在,行旅故国山河,痛感“风霜未改,关河犹昔”,只是换了主人。

100多年后的海参崴,如今已难觅中国先祖的文化印记。只是在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在几张黄旧的照片上,从一些破败的器物上,才觅到了我们祖先的斑驳旧影。他们本是这块土地的主人,是这座城市最早的开拓者,但博物馆的介绍文章却颠倒黑白地把他们诬为外来谋生者。当时,我的心是百味杂陈,痛楚难名。

苏联解体后,大批中国人涌入这座城市,像祖先一样寻梦淘金。他们大部分从事商贸活动。在农贸商品市场,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熟悉的乡音。还有些在郊区种植蔬菜水果等,但不零售,只搞批发,盈利比较可观。在市区,亦可看到建筑工地上同胞的施工场景,这使我们在变味的旅行中,感到几丝慰藉。据说,已有一些成功的中国商人,与海参崴的上层人物交往密切,这多少也为中国人争回了一点颜面。

海参崴是一座粗线条的城市,楼宇建筑依山就势,大都年久破败,鲜有富丽堂皇的经典大作。市区的花树植被,也是任其生长,无人修饰,倒也平添了几分野趣。中国人承建的新宅,成为该市建筑的亮点。市内行驶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有轨电车,与大连旧时的情景相仿。苏联虽已解体,但公民的福利仍沿袭未改。据说就医、就学、乘车仍然免费。路上行驶的大多是从日本走私来的二手车。因价格低廉,车的主人也就不加爱惜,车容大都蓬头垢面,跑起来东摇西晃,成为街市一景。身在异国城市,总愿与祖国城市作一番比较,但海参崴这座远东名城,却早已成昨日黄花,不堪品评了。念及此,心头又不免一痛。

我们下榻的酒店,在海参崴属高档,但在中国,却是十分普通了。酒店一位俄罗斯青年,曾在哈尔滨学过几年中文,操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在酒店专事兑换卢布,赚取差价,生意颇好。同时又向中国客人兜售色情服务,收取介绍费,同样大有赚头。因为中国游客中,还真有不少乐此不疲者。这类事情在这座城市早已司空见惯,没人管这类闲事。

为我们导游的,是一位叫柳德米拉、爱称柳芭的俄罗斯少女。她在哈尔滨学了几年中文,但汉语显得生涩,与我们交谈极为勉强,因而总觉得对我们有些歉意。按照规定,导游是不允许与客人同餐的,但我们得知柳芭家境不丰,她又是刚刚涉入导游业,收入不高,因此常邀她同餐,且把我们从国内带来的食品送她,每次,她都十分腼腆。

游览了城市的一些景区,但值得一提的是火车站。海参崴火车站是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无法说清它的年头,但从样式看,至少有近一个世纪了。圆堡式的建筑尽显了俄罗斯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品格,从外表看,很像一座小型的艺术宫殿。车站候车室内的墙上,是表现俄罗斯风格的壁画以及人物雕像,色彩有些凝滞,人物的表情有些呆板,与列宾等创建的“巡回派”作品反差很大。

车站广场上,列宁的雕像引人注目,上身微向前驱,一手指向前方,与《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苏联影片中的列宁形象别无二致,是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形象。在列宁的雕像前,我不禁想起了他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即要废除沙皇俄国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把沙皇侵占的中国领土还给中国。可将近一个世纪了,无论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权,未曾还给中国一寸土地,曾经的家园仍然沦为他国的土地。

在这块曾是中国的领土大地上,我丝毫也未有过出国的兴奋,而只有莫名的伤感和压抑的心绪,挥之不去,拂之还来。

离开海参崴,回望身后的城市,我突然想起了费翔的一句歌词,“归来吧,归来哟”渐渐飘远的,是曾经的故乡的云。

我曾两次到过这座城市,每次来,都在冥冥中告慰先祖,每次离开,都对她怅望许久,是离愁?是乡恋?往事不堪忆,总有无法平抚的伤痛在心头。

2005年12月17日

凝固在西伯利亚的雪雕

西伯利亚应该有一组雪雕,它已经耸立在俄罗斯的历史中,也耸立在景仰它的人们的心中。

这组雪雕的背景人物,是沙皇俄国尼古拉一世执政时期,著名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

时间已经过了近两个世纪,但是,拂去岁月的风尘,这段历史依然会让人们为之肃穆动容。

带有理想主义,甚或浪漫主义的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失败了,等待他们的结果却无法浪漫。121名戴着脚镣的十二月党人们,被发配到遥远的西伯利亚。

一次骤然的事件,考验了这群妻子们对婚姻和爱情的忠诚。人们看到,她们对丈夫的痴情,几乎如宗教般的神圣。她们以柔弱的风情,肩起了巨大的痛苦,并以此告诉世人们,她们配做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尼古拉一世曾谕令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可以改嫁,但这些妻子们以异常高傲的行为蔑视了这道谕令。她们宁愿抛弃先前的所有,而跟着丈夫们远赴西伯利亚之难。

她们可以留在彼得堡,但他们不愿亵渎爱情。她们选择时甚至没皱一下眉头,那会伤害她们的美貌,会玷污她们纯洁的心灵。

闻讯时呼天抢地的号哭,离别时宛如不归的悲壮,在她们看来有些可笑。轻松地承诺一件沉重的选择,是对苦难的超越。

她们用生命去殉情,更用大爱去殉道。

以无悔的人生,追随灵魂的伴侣,即或面对炼狱,也不退却,还有比这更辉煌的人生追求么!

灵魂的追随何其幸运,流放的十二月党人,在漫长的苦旅中能感受到玫瑰的芬芳。

如果此前,她们只能称得上优雅贤淑,那么,这一刻,历史毫不迟疑地视她们为卓尔高尚的一群。

十二月党人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之梦破碎了。但他们却惊讶地看到,他们的妻子们却把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演绎得别致风雅,尽管代价几乎就是整个颠倒了她们的生活现状。

她们对丈夫的处境,卒然临之而不惊。没有移情,没有哀怨,悲苦的囚徒之旅,却如虔诚的朝圣之行。

对优裕生活的抛弃,对上流社会的告别,似乎未加思索,轻松而诺。如果不是精神的崇高,一定是基因使然。但不论哪一种,都够非凡的。

她们从此将与苦难为伍,去面对一个严酷的生活现实。但她们愿意作这种选择,于是,痛苦生存便成了神圣的使命。

在常人看来,山一般沉重的痛感,在她们或许只是轻轻的擦痕,痛感早已在灵魂的洗礼中消失。

西伯利亚,那片无法测量生命刻度的冰冷世界,接纳了一群圣洁的安琪儿。精致的鹿皮小靴子,华贵的大方格披巾,更有高雅的气质,在雄性的西伯利亚展示了一道美不可及的景观。

在此前无人踏过的雪原,却留下了这群贵妇人心灵的辙印。这片雪原收藏了这群女人的不幸和痛苦,覆盖其上的,是一片炫目的素白。

杂沓的脚步,穿行在通往森林的小路上。小路上长长短短、深深浅浅的脚印,应该是流放者心灵的诗行,每一行诗,都应该是献给妻子们的。小路的尽头,是有炉火暖着的木屋,那是流放者的沙龙。而沙龙的主人,则是这群妻子们。

那小屋的烛光,该不是圣诞夜的星河?西伯利亚雪原的星夜,因一群优雅的女人而异常璀璨。灵魂的追随,其美何大哉。

西伯利亚,远离物质的天堂,却是自由思想的故乡。更因这群高贵女人的到来,磨蚀了许多的粗砺,平添了许多的温柔之夜,温柔之乡。

从此,西伯利亚不再仅仅是雪原和冰海的世界,也不再仅仅只有牧猎的鞑靼人、拉雪爬犁的因纽特犬,那里更有拉季舍夫思想的火花,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格林卡、卡杰宁、雷列耶夫诗的吟唱。沙皇尼古拉一世没有想到,对十二月党人的流放,却使西伯利亚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灵魂。而支撑这批优秀灵魂的,是有着同样优秀灵魂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

她们把对长辈和子女的思念,沉入遥远的梦中,让浪漫的色彩,掩盖着痛苦的忆念。如此的情怀,少了悲悯,却多了崇高。

这群优秀的女人在西伯利亚干过什么,没干过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从她们决定跟随丈夫赴难的那一刻起,全世界已经对她们肃然起敬了。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爱情不是涅瓦河畔的散步,不是长凳上的叹息,有泥泞,有风雪,既然得一辈子生活”。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用一生的爱情,诠释了这一名言。

30年后,沙皇的特赦令,使十二月党人结束了流放生涯。但不少人已经在雪原终老此生。皑皑白雪,为他们隆起一方方纪念的冢丘。

回到圣彼得堡的十二月党人以及他们的妻子们,以别样的情怀,回望着西伯利亚雪原,那里有他们用无悔的人生、无悔的灵魂追随塑起的凝固雪雕。

2010年9月30日

小镇斯拉夫扬卡

从海参崴回国,先乘船到小镇斯拉夫扬卡。

一艘军用登陆艇改造的客轮,把我们送到了这座小镇。

扬卡,俄语意为有人居住的地方。斯拉夫扬卡,即俄罗斯人居住的地方。那么,这里是什么年代开始有俄罗斯人居住的?我虽极感兴趣,但却无从考据,因为从历史地图上看,这里是当年我国清朝前期的领土。

斯拉夫扬卡位于俄罗斯大彼得堡湾,南望哈桑,西与中国晖春陆路相通,是一个宁静的滨海小镇。滩涂及岸陆景色,有点像大连的老虎滩,只是多了些原始的野趣。几艘渔船年久失修,泊于岸边,任海浪拍打。几个戏水的孩子从船上跳入水中,不时激起一朵朵浪花。几只狗懒洋洋地在岸边游荡觅食,一群鸭子在污水旁呱呱叫着。

小镇广场有些破败,路面凸凹不平。广场的长木椅上,坐着几位很老的老人,他们并不聊天,而是向海的远方望去。他们在望什么?是等待回归的远航人,还是怀念自己当年远航的往事?当看见我们这些异国来客时,稍有惊异之色,继而复归沉默。广场有一处商店,旁侧是酒店、邮局等,算是商业区了。我去了商店,柜台上商品不多,只有面包、肠、酒等几种。售货员见有客来,并不搭讪,更谈不上热情服务,其冷漠表情,使我想起吃大锅饭时的中国商店。但俄罗斯不是已经私有化了吗?

小镇的民居散落在一片小树林中,白杨、白桦及松树杂居密布,与中国村落的有序布局,显然是另一种风格。居民的房屋大都简朴,甚至有些破旧。也有新建的别墅玲珑雅致,夺人心目。居民住宅前大都有一个很大的院子,已经过了产果期的果树,早已叶凋果落,只剩枯枝残叶,在秋阳下守着寂寞。秋霜后的蔬菜烂叶裸根。散乱堆放的农具,晒了不知多久的破渔网,油垢厚积的摩托车等等,使人想起不知被多少画家画过的油画,题目大抵叫“岁月人家”一类。

家家户户宅第的大阳台上,摆满了鲜花,色彩斑斓,花型曼妙,即或将要凋谢的,也呈一种令人爱怜的美。几乎所有的院子都种着向日葵,圆圆的葵盘,沉甸甸地垂着,完全不是凡高向日葵的灿烂之色。太阳的光线柔和,风很清爽,空气中是淡淡的大海和泥土混合的、没被污染的、沁人心脾的怡人味道。

晖春旅行社的刘先生来小镇接我们,安排在一家私人别墅,餐宿都在这里。别墅的主人是一位60开外的俄罗斯老人,与刘先生很熟。晚餐的面包、肠和马铃薯汤,味道尚可。别墅主人极其精明干练,餐后即向我们兜售俄罗斯邮票。我小时候就十分喜欢俄罗斯邮票,但很难得到。见有此机会,便兴致勃勃地选购了厚厚的两册,算是满足了少时的愿望。

别墅内清洁却很陈旧,木楼梯发出吱吱咯咯的声音。电冰箱陈旧得可以进博物馆了,电视机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我有限的俄语水平,只能听懂个别句子,无奈只能关闭,省得闹心。于是在昏暗的灯光下,欣赏刚从主人那里买到的俄罗斯邮票,这不禁勾起我少年时的回忆,时光仿佛又倒退了许多年,我作为一个少年集邮爱好者,是多么渴望得到包括苏联邮票在内的外国邮票,如今捧在手中的,是近千张苏联各个时期的,多个图案的,各种色彩的邮票,真有一种圆梦的满足。

夜深倦意袭来时,似有人在唱俄罗斯怀旧歌曲,什么《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抒情优美而又辽远深沉。待洗耳静听,四周一片岑寂。我知道,那是我的心在唱。令人惬意的,是这里夜晚的空气,真是出奇的清纯甘甜,森林的、大地的、野草和鲜花的气味混合成醉人的气息。

小楼灯光依稀,与秋夜冷寂的星光天上地下的呼应,彼此眨着眼睛遥视着,最后也都困倦地隐去。

第二天清晨,旅行社的刘先生安排我们踏上归程。回望小镇,隐在朦胧雾色中。骤起的犬吠声,响了很长一阵子,最后只剩下三五声,断断续续地吼着,直到和小镇一起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和听觉中。

2005年6月17日

对一首歌一条河一

片土地的遥远想象

青年时代,我常常打开地图,痴情地望着欧洲那条美丽的多瑙河,想象着它流经的保加利亚那片美丽的国土,想象着生活在这条河畔,这片国土上的一群少年。

如此动情于一条遥远的河流,一片陌生的国土上的一群异国少年,是缘于一首优美的保加利亚歌曲。

还是在“文革”时期,战友们悄悄地传唱着一首外国歌曲,歌名为《朋友》。词曲作者不详,只知道是保加利亚歌曲。

这首歌词意境很美,充满了友情,曲调抒情动听,听后便想学唱。在那个只能唱规定的几首兵歌,几首“语录歌”,几段“样板戏”唱段的年代,这首歌无疑具有天籁之美,我们被深深打动了,也深深陶醉于一种美好的感情中。

时间已过去30多年了,我仍能清楚地记得这首歌。歌词是:“我亲爱的手风琴你轻轻地唱,让我们来回忆少年的时光,春天驾驶着鹤群的翅膀飞到遥远的地方。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并不惋惜,我们深厚的战地友谊就在那行军路上,温暖我们的心,道路引导我们奔向远方”。

第二段歌词似乎更动情:“我亲爱的朋友不要忘,我们的母亲为我们准备行装,送我们渡过多瑙河畔,渡过艾里巴江”,然后重复第一段的后半部分。

这首歌倾诉了一群异国少年早熟的感情,唱出了他们肩负国家安危、民族兴亡重任的志向,也锁住了保加利亚那个美丽国度的一段难忘岁月。

这首在我的生命长河中流淌不息的优美歌曲,无数次地引我的心作遥远的想象。

我想象着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多瑙河,蓝缎子似的河水碧波荡漾,它溅起的每一朵浪花,都震颤着音乐家们的心灵,都激起词作者的美好感情,不然何以有如此美妙的歌曲。河面上一定是白帆轻渡,鹤翔鸥舞,或许有鸽哨悠扬,云雀吟唱。

河岸上一定有玫瑰怒放,那是保加利亚的国花啊!微风中一定弥漫着郁金香、风铃草、矢车菊及紫罗兰的芬芳气味。穿行于花海之中的,一定是灵动的、美不可及的彩蝶们。那飘飘洒洒的,一定是蒲公英的白絮在飞舞。

河岸的远处,一定是蓊郁的阔大森林,岚黛如染,山路蜿蜒,直通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白雪青松,高山大河,该是怎样的壮丽景色!

我想象着多瑙河畔,一群黄发碧眼的漂亮的保加利亚少年,他们初涉人世,稚气尚未褪尽,还未尽情享受无忧虑的少年时代的生活,便肩起了国家和民族的忧患。那时,他们的国家正遭受德国法西斯军队的野蛮侵略,巨大的变故,使他们感情早熟。于是,他们从军走上战场,结伴渡过多瑙河畔,去寻找游击队的营地,投入反法西斯的神圣战场。

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战争年代,他们歌唱行军中的友情,歌唱伟大的母爱,表达了感人的浪漫主义情怀。那乐曲中,已不仅仅有欢乐的音符,我听得出其中流淌着的几分悲壮的情绪。

我想象着多瑙河畔的母亲们,黎明拂晓或是黄昏时分,她们为孩子们准备行装,送孩子走向生死未卜的战场。多少叮嘱,多少祝福,都凝结在母亲们的送行路上。她们深知孩子在心中的份量,更深知祖国和民族在心中的份量,她们已送走了丈夫,又要送孩子上战场。对孩子的爱,对祖国的爱,叠加成动人魂魄的大爱。她们不是没有不幸的预感,但更有对祖国的道义。对孩子们深切的祝福,对胜利后重逢的期待,都飘荡在蓝头巾、红头巾深情的挥动中。

我在想象,这群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少年们,有着怎样的战斗历程,在激烈的战场上,他们的友情经历了怎样的考验,可曾有牺牲在行军路上的烈士?那位拉手风琴的少年,他的琴声可曾奏响在欢庆胜利的篝火晚会上?他们中间一定有战斗英雄,被鲜花簇拥着返回故乡,这群少年的母亲们,该会怎样为孩子们骄傲!当胜利的那一天来临时,当年的少年返回故乡,他们可会重唱这首令人难忘的歌?我还在想,这群少年可会依旧保持着曾经的友谊?。

歌声可以穿透岁月,感情依旧定格在最初的瞬间。2001年深秋,我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观光,终于见到了为之心仪已久的多瑙河,出神地印证着当年的想象。尽管这不是保加利亚的土地,但多瑙河向东南流去,经保加利亚流入黑海,这已经令我释怀了。我尽情倾诉着对这条河的美好想象,希望静静向东南流去的多瑙河,把我的祝福带到保加利亚,向当年那群忠于祖国、忠于友谊的少年们,向那些深明大义的慈祥母亲们,向漂流在河面上的美好歌声,向美丽的保加利亚,表达一个中国军人的敬意。

2012年9月16日

朝鲜行思

在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之际,我开始了朝鲜之旅。并非有意安排,而是巧合。这次朝鲜之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的难忘岁月,也是为了看看饱受战火蹂躏的朝鲜三千里江山。还有一层隐秘的思绪,即印证想象中的朝鲜和传闻中的朝鲜会给我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车行徐徐,断桥即在侧畔,一任坍塌之状,承载着艰辛岁月的不凡历史,留下残破凋零之美。

新义州,与丹东一江之隔的英雄城市。建筑物的墙上,尽是金日成、金正日两位领导人的巨幅彩色画像和语录。城市的建筑多为旧色,市民服饰亦难见鲜亮色。街市行人极少,城市显得清静寂寥。乘电气火车到达平壤,顿感眼前一亮。作为朝鲜首都的平壤,建筑宏伟,气势不凡。大街宽阔笔直,但往来车辆较少,偶见朝鲜战争期间缴获的美国十轮卡在大街上驶过,不由得一番别样感想。

平壤街市极为清洁,难见纸屑垃圾,但亦难见商场酒楼。口渴时,转了几条小街,亦未见到售饮料的店家。

参观平壤少年宫,看孩子的演出,十分精湛。小小年纪,表演各种高难动作,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技巧,令人感佩不已。参观幼儿园,把从国内带来的食品尽数捐出,以期为孩子们增加些营养。同行的一位丹东的老奶奶,每年都要来平壤,为幼儿园的孩子捐赠些食品、学习用品等。我们把食品放在每个小朋友的桌子前,每个孩子的桌子上很快堆满了各种物品。当时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们能够品尝到。

下榻在平壤青年宾馆。晚餐后无处可去,到了三楼服务处,眼前不禁一亮,心头亦为之一喜。大厅里,一位画家正潜心作画,作品多为鸟禽花卉,明显呈中国风格,款识题有“金钟连”三个汉字。此情此景,我竟有他乡遇故知之感。在历史上,中国文化艺术确实在朝鲜半岛产生过深远影响。金先生为朝鲜画家职业同盟盟员,相当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可见其艺术造诣已达相当层次。询问之后,知其售价不高,便购得几幅。但金先生当时却得不到钱,由宾馆按比例返给画家一部分。

一个晴朗的上午,瞻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纪念碑。松青柏翠,气氛肃穆。这些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忠骨埋异国,英魂满故园。我们把鲜花敬献在纪念碑前,心中缅思不尽,先烈们九泉可知?在志愿军烈士纪念碑前,我心情慨然,在友邻遭受美国侵犯,我国安危存亡之际,中国政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师出有名,伸张正义,一扫晚清政府颓朽之气,为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最为扬眉吐气的壮举,更树泱泱大国中华之雄风。毛泽东、彭德怀不愧为世界伟人,中华民族之大英雄。

开城,朝鲜的直辖市之一,古代高丽国的都城。繁华不再,古风犹存。王宫园林,面积不大,四方院落,树木萧疏,金碧易色,殿堂沉寂。曾经的森严与辉煌,已在漫长岁月中消蚀殆尽,只剩下一派苍凉寂寞的古意。一个王朝的兴起和衰落,是何其惊世,又何其黯然。一位青年在王宫花园作画。一幅旧时王宫园林的水彩画使我爱不释手,当即购下,至今珍爱。

板门店,因朝鲜战争停战条约的签订而闻名世界。我在想象着当年的情景,中朝方面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而美国方面又是何等的沮丧失意。彭德怀、金日成、克拉克是这次签字仪式的主角。签字结束后,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上将克拉克言犹在耳:“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历史早已翻过硝烟弥漫的一页,分界线两端,仍为铁网隔开。荷枪实弹的士兵,仍警惕着对方的阵地。胜利不易,和平亦难,但历史终会作出理智的选择。

三天行旅结束,回国前望着江对面的丹东,正值暮时,沿江高楼大厦灯火一片辉煌。面对着一江之隔两座城市截然不同的景色,我默然良久,不知该说些什么。

2001年2月8日

同类推荐
  • 换种方式看世界

    换种方式看世界

    《换种方式看世界》讲述了知名盲人教授杨佳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故事。其15岁读完高一就考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讲师,24岁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最年轻的讲师,29岁因眼疾失明,丈夫又带着女儿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信。面对双重打击,杨佳选择了坚强,在37岁时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来自国外的盲人学生。随后,她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改写了全国政协的历史。2009年,杨佳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副主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 戴望舒作品集(6)

    戴望舒作品集(6)

    一九二八年,戴望舒从法译本《西班牙的爱与死的故事》中选译十二篇小说(另有《良夜幽情曲》和《夏娃的四个儿子》二篇为杜衡所译),分别于当年九月和十二月,以《良夜幽情曲》(收入小说七篇)和《醉男醉女》(收入小说七篇)为题,分作上下两集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上集有译者的《题词》,下集收录孙春霆所作《伊巴涅思评传》。一九五六年七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根据译者遗留的改正稿,并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润,以《伊巴涅思短篇小说选》(共十二篇)为题印行。本辑收入的十二篇小说和译者《后记》,即依据这个版本。
  • 凝碧贤湖

    凝碧贤湖

    全书共304页,收录了各类文章177篇,均为信阳高中学生的优秀作品。
  • 巫婆的红筷子

    巫婆的红筷子

    最具争议的作家阎连科与颇有人气的人文学者梁鸿跨越十年的文学对话。在连绵的追问与回忆之间,作家个人的历史回眸即是时代、国族的印迹,对民众命运的深入思索激发成作品的内在多层回声,一幅幅可感的画面重新回现,多少悲欢离合、穷形尽相都不脱厚实的悲悯。在激情与思想的交锋中,两代人文思想精英共同展示了当代中国文学深处的精彩波澜。
  • 竹外桃花

    竹外桃花

    赵立功所著《竹外桃花》为中国当代随笔,长长短短的篇幅,连缀成一段生命的过往。
热门推荐
  • 万宇帝尊

    万宇帝尊

    八千年前的星光天帝,又转世成为了陈文轩;他誓要重回前世巅峰,踏入那虚无缥缈的神境。
  • 上神出嫁攻略

    上神出嫁攻略

    【内容版简介】金乌族灭,红日何载?黑暗笼罩凡尘间,池鱼难以越水出。甘水出渊,百鸟齐贺,曙雀飞上扶桑树,红花一朝满枝头。当黎朝以冥界圣阎女的身份登上月轮天上重华殿,当飞升上神的雷劫就要打到她的身上。劫雷突返,乌云避让,霞光漫天。原来她本就是地位尊崇的上神,统领一方水土的君主!那在这交通要道孽摇羝,百花齐放的温源谷,怎容尔等肖想算计,猖狂放肆!女主:我只想找到我的夫君,为他披荆斩棘,为他逆天改命,哪怕前路坎坷,妖魔相阻,神佛挡路!男主:厄运缠身,世世孤苦,但幸有心爱女子痴心守护,我得命运此等眷顾,只愿她平安顺遂,与天同寿,长乐无忧。若不然,那就别怪他重塑真身,夺回霸权,放任这四海倾覆!【文艺版简介】遥遥碧海之东隅,茫茫彼岸上扶桑,幽幽青崖间白鹿,浩浩仙乐若白霜。六界大乱,四海动荡。苦难悠哉悠哉从天而降。又怎及你一人之眉间思绪,喜怒哀伤!
  • 天书魔界

    天书魔界

    在拯救家族时,他母亲被黑手党给杀害了,为了让母亲复活,他听到一个让母亲复活的方法,就是找到天书。只要天书上写上自己的一个愿望就会实现。因为天书在魔界,于是他和他的同伴一起去魔界与魔兽展开激烈的斗争。
  • 命朝天

    命朝天

    “这不是历史,真的。”“那为什么名字一样?”
  • 余生漫长你是炙热

    余生漫长你是炙热

    从宋妍一出生起就注定了她是唐毅的妻。他们俩个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让人羡慕的小情侣。同是豪门出生却是不同的性格,他冷漠无情,却唯独宠她一人,她活泼可爱,却只对他情有独钟。
  • 红火

    红火

    古老的神祗陨落了,整个世界的崩塌近在眼前。但是……这跟我们要钱不要命、除了四处搞破坏外什么也不管的埃比有啥米关系?埃比在收养他的玛姬大妈威胁下踏上了往圣玛斯林学园求学的路,殊不知,除了艰难的入学试外,还有充满迷雾的未来正等着他……求学途中,他结识了天生神力却立志做弓箭手的斯文少年狂龙咬、法力超群而坚持报考剑客教程的暴力女卡加,还有唯一“正常”的神兽召唤使、翩翩贵公子的格雷。四人以其无人难挡的破坏力成为学园中最为恐怖的组合。入学试上,埃比体内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无数纷繁错杂的陌生记忆浮现在他脑海中,他真的只是个普通乡村少年吗?渐渐地,一个传说中的恐怖名字开始浮出水面,一切的争端——即将由此展开…………总想尝试一下比较轻松的写作风格,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没有负担的欢愉与快乐。红火就像一个水晶般的梦,里面没有太多世俗繁杂的所在,这也是我儿时一个梦境,从高中开始编织至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云星辰苍穹

    云星辰苍穹

    星辰奇缘玄悠云溪五行玉珏陆陆相接踏雪归来魂相连敛月浮生几世间QQ群:782969406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百分百小美女

    百分百小美女

    我的眼皮一单一双;眼睛不近视也不弱视;没有蛀牙;性格特爽,喜欢冒险,偶尔有点冲动;女生们说我喜欢臭显摆,男生们却事实上,我喜欢帮助人,尽管有时皆大欢喜,有时却弄巧成拙。我承认,我身上总有没完没了的小毛病。可是,我并不觉得它们会妨碍我成为一个健康阳光的小女生。我折腾出的好事远远大于糗事,就证明了这一点呃。
  • 爱不如故

    爱不如故

    若不是失而复得,怎会为曾经的擦肩而过而难过。他和她,曾经有过最美好且清丽的回忆,但却因为太年轻、太骄傲而错过。求而不得,他的心便从此有了一个缺口,不能愈合。他们之间,有过甜蜜、伤害、呵护、背叛……兜兜转转,彼此在不同的方向上行走了很多年,最终还是走不出彼此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