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42300000015

第15章 寂寞花红--文坛崛起(1)

1.温暖的朋友

鲁迅先生,让她的灵魂重生,让她真正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让她清醒地觉得自己还活着,有意义地活着。

怀揣着激动的心情,他们到了梁园豫菜馆。这样一次聚会,对当时萧红萧军来说,着实是一场盛宴。

他们到来的时候,鲁迅和许广平以及海婴全在了,另外几位不认识的人。由鲁迅沿着一张特大的圆面桌指定了座位,有两个座位空留着。他以主人的身份对客人依次作了介绍,他们是:茅盾、聂绀弩和夫人周颖、叶紫,再就是萧军和萧红。

他称茅盾为“老板”,并没有说出姓名。还解释说,今天本来是为胡风的儿子做满月的,大概没有收到信,这样,贺宴也就成了聚餐会了。

席间,大家的谈话是融洽的,间或用些隐语,颇有些地下工作的意味,让萧军听得有点莫名其妙。他出于礼貌,也讲了一些东北的各种风俗习惯以及一些事情,在座的各位都是感兴趣的,而鲁迅听得特别专注。

在宴会上,萧红把她来前准备好的礼物交给海婴。她先掏出两只核桃,解释说:“这是我祖父留传下来的。”接着又拿出一对小棒槌,说:“这也是我带在身边的玩意儿,捣衣用的小模型,通通送给你。”

她不惜以患难中的随身“伴侣”相赠,已可知晓她心中对这份情感的珍重。

飘摇在异乡,她为自己得到了超乎血缘的亲情而感到幸运。

小小的礼物,寄予着她浓厚的感情。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她的灵魂在欢声歌舞,心中一片花海,温暖如春。

有爱的地方,即便异乡,也是家;薄情之处,即便在家中,也是客。

她受得可皮囊的苦难,却忍不了精神的孤苦。而那一颗,漂泊多年的心,终于懂得了甘甜的幸福。

1934年年底,萧军和萧红搬到拉都路411弄22号的二楼,拉都路在法租界的西南角。

一片荒凉的地界,到处是肆意生长地荒草,张牙舞爪,像一个个干枯的骨架,在寒风中干涩地乱舞,刺激着人的视觉。

房子在弄堂的拐角上,又是靠北边的最后一排,冬季的寒风呼啸而过,一片萧索,直吹得人心发荒。再怎样荒凉,还是要住下去的。他们开始收拾家居,为新的生活做准备。

他们写信把新居的情况告诉了鲁迅。

鲁迅回信说:“知道已经搬了新房子,好极好极,但搬来搬去不出拉都路,正如我总在北四川路兜圈子一样。有大草地可看,在上海要算新年幸福,我生在乡下,住了北京,享惯了广大的土地了,初到上海,真如被禁进鸽子笼一样,两三年才习惯。”这里大概也含有慰藉的意思吧。慢慢习惯,不要急。

鲁迅的关爱,像是春日里的潺潺细雨般,温润地滋养着两个年轻人;又如同艳艳朝阳,给他们永远不落的希望。

两人开始布置新居。这时,萧红说是失眠,向萧军提出了分床而居。于是,他们置办两张床。一张东北角,一张西南角,恰好处在对角线上,可以把距离拉得远一点。临睡时,两人都若无其事地彼此道了“晚安”。

萧军朦朦胧胧正要入睡,忽然听到一阵抽泣的声音,萧军焦急地问是怎么一回事,萧红没有回答他,竟侧过脸去,两股泪水滚落下来,立刻把枕头洇湿了。

萧红说:“我要一个人睡,可又睡不着!电灯一闭,觉得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说着,泪水又浮上了她的眼睛……

敏感揉碎了心,伤愁跳上了眉头。这样一个如水一般善感的人儿,直叫人心底生怜。

鲁迅宴客,名义上是庆贺胡风夫妇儿子的满月,实际上,是特意为萧军和萧红介绍几位作家朋友,使他们能够互相帮助,以此安抚两颗寂寞的心。

其中,叶紫同他们来往最多,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他有时直呼萧军为“阿木林”,即上海人的所谓“傻瓜”,可见彼此的亲密。

朋友渐渐熟悉以后,见到萧军和萧红生活窘迫,他们便怂恿萧军找鲁迅介绍文稿,而鲁迅也确实热心为他们兜售。

萧红的《生死场》,他就托人找过不少地方,最后文学社愿意付印,结果搁在中央宣传部书报检查委员会那里,批复是不许可。

由于担心萧红等得焦急,或是知道消息以后感到沮丧,信中却编出另外一种理由,说:“吟太太的小说送检查处后,亦尚无回信,我看这是和原稿的不容易看相关的,因为用复写纸写,看起来较为费力,他们便搁下了。”

逐渐,经过鲁迅的推荐,萧军和萧红的文字陆续发表在各种大小刊物上面,他们的名字,逐渐为上海文坛所知晓。

两颗文坛新星,被鲁迅手捧着,缓缓升起,开始在美丽的上海滩上,绽放光华。

有一次,叶紫来访,他跟萧军商量,要老头子请他们吃馆子。萧红自告奋勇写了信,说怕费钱可以吃得差一点,还附寄了小说《小六》,请求帮助发表。鲁迅立刻将小说转给《太白》的主编陈望道,并回信给萧红和萧军的小说做了一点印象式评论:“小说稿已经看过了,都做得好的--不是客气话--充满着热情,和只玩技巧的所谓‘作家’的作品大两样。”至于请客吃饭一事,答应很爽快。

大半个月过后,鲁迅践约,请了叶紫、萧军和萧红,正好黄源来访,便也一并请了。后偶遇《芒种》的编辑曹聚仁,加上许广平和海婴,汇集齐了,一行八人前往桥香夜饭店,凑成了一个不小的聚会。

优雅的环境,精致的菜肴,光线里泛着黄晕,好友在座……一幅惬意的景象。置身当时当处,萧红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恩,她感觉到,自己的血液在燃烧,自己的人生开始升腾,所有梦想,都将不再是梦,它会暖洋洋地照进现实,照进她的人生。

有了新朋友,更有了鲁迅先生的关爱,萧红觉得如今的生活更加有色彩了。

1935年4月2日,萧军和萧红又搬到同在拉都路上的一处小弄堂里的房子。是坐北朝南中西式的假三层的楼房,他们就住在三楼上。楼下是一片空地,还有栽着花木的池子。相比之前的环境,这一处住所已经好很多了。他们已经习惯了搬家经历,虽然很费力,但是日子总是算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了。对于萧红来说,家不是房子,而是一个有伴、有生活、有理想的地方。

他们给鲁迅写信,告诉了搬家的事。这时,鲁迅已经看完《八月的乡村》,并写了序言,还有长信,连同书稿放在内山书店里。跟着发出短简,让萧军去取,并借此确定地址。

一个月后,鲁迅应邀到这新家做客来了。他和许广平带同海婴的突然到访,给萧军和萧红带来无比的兴奋和欢乐,有客才有主。并且有这样尊贵的客人来访,更让他们兴奋。

六月,因为某些原因,萧军萧红又搬了一次家,地址在法租界萨坡赛路190号的唐豪律师事务所。

一处一处的新家,他们像流浪的并蒂莲,漂泊,却美美地绽放。任生活苦难风雨,不离不弃。

能和所爱的人一起流浪,一起吃苦的幸福,是许许多多人艳羡的。

生活就如同那苦咖啡,在任何时候不要因为苦痛而放弃了自己,

由于鲁迅的关系,萧红和萧军开始认识胡风,并且很快地变得熟络起来。鲁迅,为两个年轻人,打开了一个新的宽广的世界。

一天,他们邀请胡风夫妇到自己的新家吃晚饭,席间还有从哈尔滨前来的罗烽白朗夫妇。喝酒,畅谈、欢笑。胡风的夫人梅志第一次接触到这群北国的慷慨之士,随之变得毫无顾忌,这样的情境让萧红又回忆起年少时和同学一起欢聚的场面。但是,她不曾想象,多年之后,还能够重拾这种畅快的感觉。这是一份天赐的礼物,萧红悄悄的把这些欢声笑语的片段珍藏在心里。

11月5日,萧军和萧红收到鲁迅的一封信,信里邀请他们两人到他家里做客。这也表示,他们的与鲁迅的关系更进了。黄昏时分,他们如约来到鲁迅的寓所。那是北四川路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的一栋三层房子。

幽暗的客厅里,使萧红感到新奇的,是种在一只绿豆青色瓷瓶里的几株大叶子植物,在寒冷的冬季,居然保持着春天的翠绿。绿得让人惊喜而感动。

鲁迅看出萧红很在意这颗植物,他告诉萧红,这个叫万年青,无论严寒酷暑,它始终这样青翠欲滴。

萧红“喔”了一声,又盯了这植物好久,她把这样一颗植物的精魂埋在了心灵的土壤,永存希望,永不放弃。

晚饭过后,两家人一道坐在长桌旁边喝茶,惬意地闲谈着。谈得最多的是满洲国的见闻。

窗外,晚霞映红了半边天,灿艳艳的,像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夕阳下的精致也是别样悠然,朋友相聚,欢声漫谈,笑语不断。如此和美光景,总算是不负岁月流年。

日落西山,明月渐白,他们一直谈到深夜十一点钟。萧红是个非常细心的人,见夜已深了,她便时时想退出来,让鲁迅早点休息,因为她看出他身体不大好,又加上听了许广平说过。

但是,鲁迅一点倦意也没有。客厅里摆着一张藤椅,萧红和萧军几次劝他坐在藤椅上休息一下,他也没有去,仍旧坐在椅子上。过了十一点,萧红回头的时候,发现窗玻璃上的小水流的游动,听着浙淅沥沥的雨声,一直到将近十二点,鲁迅才肯让他们穿起雨衣出门。

鲁迅非要送他们到铁门外不可,鲁迅的热情和亲切,使得萧红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她想:为什么他一定要送呢?对于这样年轻的客人,这样的送是应该的吗?雨会打湿头发,受了寒,伤风不是又要继续下去吗?他们拗不过他。

站在铁门外面,鲁迅指着隔壁一家写着“茶”字的大招牌,说:“下次来记住这个‘茶’字,就是这个‘茶’的隔壁。”他伸出手去,几乎触到了钉在铁门旁边的那个九号的“九”字,又叮嘱他们说:“下次来记住茶的旁边九号。”

萧红深深地回望了一眼,把这个“九”字记在心里。她看了看鲁迅的身影,眼前湿濛濛一片。她要永远记住这眼前这一幕。

从此以后,萧红两人便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2.流泪的笔尖

萧红萧军同鲁迅这一群朋友之前讨论过的“奴隶丛书”,曾经托人送到黎明书店,希望能正式出版。而书店的编辑也不是没有出版的考虑的,但是怯于严厉的书报审查制度,到底还是拒绝了。

最后,叶紫他们把书稿送到民光印刷所,壮着胆子杜撰了一个叫“容光书局”的出版社的名目,非法出版了。

继叶紫的《丰收》之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接着出版。作为丛书的第三种,萧红的《生死场》,到了年底,也即隔了半年之后才得以艰难面世。

同类推荐
  •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由商传编著。讲述了朱元璋可以说是成功的历史人物:他出身于贫寒之家,自幼父母双亡,自己从社会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要饭的小和尚,不懈奋斗。
  • 等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最美林徽因

    等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最美林徽因

    男人都想有她这样素淡如莲的知音,女人希望像她那样和有情人做快乐事。为什么要读林徽因?她是让三大才子魂牵梦绕的奇女子,民国学者眼中学识渊博的林先生,文学与建筑的双料才女,事业与婚姻美满无暇的女神。最真实的林徽因,温雅如玉,民国气质,美到极致,纵然岁月流转,未曾输给时光。
  •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

    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

    梁漱溟称作者是“多年相识的晚辈朋友”,在本书初版时亲自审定书稿并作序介绍。这是唯一一部经梁先生亲自审定的关于自己的传记作品。作者在特殊年代里记录整理了梁漱溟在当时的各次发言以及受批判斗争的情况,在文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记录了梁漱溟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和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独家披露了包括1953年梁漱溟与毛泽东之争、“文革”中拒绝“批林批孔”等重大历史内容在内的1949年以后梁漱溟先生39年人生轨迹,为海内外梁漱溟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档案材料。
  •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纳尔逊·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生于南非特兰凯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南非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任南非总统,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本书从曼德拉的童年开始,记录了他从酋长继承者,到青年领袖,直到入狱27年,并且在出狱后成为首位南非总统的传奇人生。带领读者去认识去喜欢去尊敬一位全世界人都爱戴的自由战士。向读者传达曼德拉的精神之光。
  • 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收复新疆第一人左宗棠传

    本书记载了铁血将军左宗棠波澜壮阔的一生,重点记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段历史,提出了“犯我中华天威者、妄图分裂我疆土者,虽远必诛之”的爱国理念。
热门推荐
  • 那就继承皇位好了

    那就继承皇位好了

    她费尽心思坐上大将军之位,屁股还未坐热,却要她继承皇位?她:我再想想。“将军也到了婚娶的年龄了,不如……将三公主许配给将军吧?”她忙摇头:大可不必!某帝君愁云难消:怎么她就是不动情?莫非真喜欢女人么?她:别爱我,没结果。【异世大陆?异能超力?女扮男?后宫】
  • 高冷男神的小丫头

    高冷男神的小丫头

    慢慢的从信任到不信任,他失去了她,还能否追回她?
  • 三公主的黑暗归来

    三公主的黑暗归来

    她们步步为棋,只为复仇,却逃不出他们精心设计的情网。她们三人,拥有绝世容貌和惊人的身份,为复仇而来,闯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三人,是圣夜学院的天之骄子,却偏偏迷上了为了复仇的她们。一方冷漠如冰,一方热情如火,到底是冰熄灭了火,还是火融化了冰。那么,他们和她们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万古九域

    万古九域

    眨眼便是万年,曾经的一切皆为云烟,一个新的时代已蔚然成荫,黑暗时代似乎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自沉睡之中苏醒的远古之人,为破天地封印,遍寻八荒九神山,传承远古神府至上传承,横空出世,欲纵横神州。然而这个时代注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盛世,诸多天骄出现,群星璀璨:远古的帝子,圣子,当代的少主,皇子,面对他们,燕冬未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凡........
  • 星河上将

    星河上将

    二百年前,荆风作为反抗军首领,带领人族推翻了铎恩族的殖民统治。但在胜利的前夕,他遭到下属背叛。当他在逃生舱中醒来之时,却发现背叛他的下属成为了新时代的开创者,而他却变成历史记载的背叛者。荆风仰望璀璨星辰:“现在该换他们,尝尝痛苦的滋味了。”
  • 花开花落不识君

    花开花落不识君

    都说女追男,隔层纱怎么她追起这个男人,却是犹如隔着个沙哈拉沙漠!
  • 魔转九世

    魔转九世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是为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为道!长舞天地间,恩泽万山河,是为仙!随我心,纵我欲,一怒乾坤颤,再怒苍穹惊,是为魔!天魔转世,九世为终!
  • 异界灵武破天

    异界灵武破天

    穿越到灵武大陆之后,楚鸿飞发现这个世界灵武者和普通人并存。灵武者吸天地灵气,翻江倒海,无所不能,寿达万岁,堪比神魔。普通人无法修炼,依附于灵武者,低等下贱,被称为“贱民”。而他,就穿越到了一个“贱民”身上!看一个“贱民”如何崛起,最终凌驾于灵武者之上!
  • 首辅重生后夫人丢了

    首辅重生后夫人丢了

    一场隐世家族的阴谋一位前世翻云覆雨的首辅大人,一朝重生。朝廷恩怨,儿女情长,对他来说,只有那个他爱了两辈子的人最重要。
  • 都市之虚无主宰

    都市之虚无主宰

    不甘平凡的少年凌天偶尔获得虚无系统,从此之后一手遮天,手持把唐刀卷起无尽杀戮狂潮,领引绝对黑暗打造无敌强者,战意直冲九天云霄撕裂苍穹,以绝强之资纵横都市扫平一切敌对势力,凌天建立终极帝国以‘邪皇’之名成就虚无主宰统御天下,“这个世界的秩序由我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