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39500000006

第6章 自然境界: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切世事尘中见

这一境界中的人,悟得自然界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佛身和佛的智慧的显现,他们讴歌自然,要求复归自然,抗议宗法专制社会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道是平常心

深山藏古寺,禅堂卧蛟龙。一位禅僧自从住进禅堂,就效仿禅宗四祖道信,夜不展单,胁不沾席——俗称“不倒单”——不睡觉。他十年之中,昼夜坐禅,心无杂念。然而,眼看着同门师兄弟一个个越过龙门,化作飞龙喷云拨雾遨游太空,而他仍然是鲤鱼一条。

有一天,他实在想不明白,就到方丈请示住持和尚:“师父,弟子自从投到您的门下,打坐修行不倒单,没有一刻嬉戏荒废。可以说,在您的弟子中,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心切的了,可是,为何只有我一直不能开悟?”

禅师递给了他一只葫芦和一把粗盐粒,说道:“你知道,水,能溶化食盐。现在,你去把葫芦里灌满水,再将盐粒装进去。你若是能让葫芦里的盐立刻溶化,你就开悟了。”

弟子将信将疑,但仍然按照师父的嘱咐去做了。不一会儿,他手里提着沉甸甸的葫芦跑回了方丈,急切地对师父说:“师父,盐粒装进去之后,并不能立刻自行溶化。而葫芦的口太小,棍子又伸不进去,无法搅动。所以,葫芦里的盐到现在还没化完,看来,我是无法开悟了。”

禅师接过葫芦,将里面的水倒出了一部分,仅仅摇晃了几下,所有的盐粒马上溶化了。他这才对弟子说:“一日六时(古代印度计时方法,一昼夜分为六个时段)不间断用功,不为心灵留下一些空闲,就如同灌满水的葫芦,搅动不得,摇晃不动,如何能溶解其中的盐粒呢?又如何能心开得悟、契入禅机呢?”

弟子不解:“难道,不用功就能开悟吗?”

“修行要用平常心。而执著修行,急切期盼开悟,也是执著,必须舍弃。”

弟子豁然开悟了,说:“我由师父见到了南泉。”

“平常心是道。”

南泉普愿大师仅此一语,道尽了禅宗千年风韵。

把平常心诠释得最通俗易懂、最生动有趣、最别具一格的,当属南泉的弟子——长沙景岑禅师。

学僧问景岑:“师父,你曾亲自见过南泉提倡平常心。那么,如何是平常心?”

景岑本来是双盘跏趺而坐,听得学僧如此一问,就把腿放了下来,改为像平常人一样的舒舒服服的坐姿。然后,他问道:“懂么?”

学僧一头雾水,老老实实说:“不懂。”

景岑禅师微笑着说:“傻小子,想睡就睡,想坐就坐。热了纳凉,冷了烤火。”

禅思禅悟

饥来吃饭倦来眠。禅宗之道无它,一切顺其自然——道就是平常心。人生中做人处世的道理也是亦然。

机锋已过

有一年,罗山云游来到禾山。与他同行的矩长老小住几日之后,又要到远方行脚了。罗山禅师为他送行。刚刚走出山门,他无风起浪,将禅杖往矩长老面前一扔,与之斗上了机锋。矩长老默然无对。罗山自己说道:“石牛拦古路,一马生双驹。”

岩头大师圆寂之后,罗山禅师回到了故乡岭中。当时,正处在唐朝末期,各地军阀割据,成半独立状态。闽地统帅偶然听罗山禅师讲了一次禅法,畅快淋漓、如沐春风、如饮甘露,立刻请他住持罗山禅院。他的“罗山”名号,便来源于此。

开堂那天,他登上高高的法座,刚刚整理好衣襟(跏趺坐时,要用衣襟包住腿),一句法语未讲,便对大众说:“再见。”

众僧何曾见过如此局面?他们依然站立在法堂不肯散去。等待良久,罗山禅师见人们实在不走,便说道:“未能领会的到近前来。”

就有一僧出来礼拜,罗山见状,高声喊道:“苦哇,真苦哇!”

这僧刚想开口询问,罗山就将他呵斥了出去。禅,重在用心领悟,言谈话语,都是落第二峰头。

有僧问:“如何是奇特一句?”

罗山反问:“你说什么?”

这位僧人似乎参禅有得,问道:“当机锋相接时,如何辨明?”

罗山禅师随手举起了如意——真正的“机锋相接”。禅僧未能契入禅机,说:“乞求和尚慈悲明示。”

罗山禅师摇摇头,叹息说:“差得太远了。”

禅僧不甘心,哀求说:“我奔波千里,急切相投,无论如何请师父接引。”

罗山道闲又问他:“你领会了么?”那僧摇头示意不领会。罗山说道:“机锋早已过去了。”

禅思禅悟

禅,并不奇特,自然而然,即是禅的无上妙用,除此别无他法。

不淋一人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三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对弟子们说:“现在说说你们对这句诗的理解吧!为什么‘不淋一人’呢?”

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肯定是因为那个没淋雨的人穿着雨衣。”

禅师没有做任何的点评,对另外一个弟子说:“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的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两个人走在雨里,有一个人却没淋到雨,这实在是太奇怪了,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一边下雨,另一边没下雨,所以两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一个淋不到雨。”禅师微笑着,仍然不做任何的点评。

第三个弟子说:“你们两个的原因都太牵强了,什么穿雨衣,局部阵雨!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们居然把它说得那么复杂。其实有一个人没有淋雨,是因为他走在屋檐下,下雨的时候屋檐下怎么会有雨呢?”他得意洋洋,认为禅师一定会赞赏他,可是禅师并没有赞赏他。

过了一会儿,禅师微笑着对他的三个弟子说:“今天我把你们叫来,给你们出了这个题目,你们没有一个人的答案是我满意的。你们跟在我的身边,每天参悟佛法,可是总也没有进展,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三个弟子互相看着,惭愧地低下了头。

禅师紧接着说:“你们都没有进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们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钻牛角尖。就拿今天给你们出的这个题目来说吧,你们都执著于‘不淋一人’这一点上,所以才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其实,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人都在淋雨吗?”

禅思禅悟

禅宗借公案接引门人,全在一个“悟”字。其实,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悟”,只停留在事物表面,被字面上的意思所束缚,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智慧”起来。

禅道自然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无德禅师欣喜地说道:“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道:“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依然烦乱,请问禅师,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你又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禅思禅悟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慧可,最后到慧能,一个个故事让人神往。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弘一法师如是说:“禅,就是自然,毫不勉强!”

别去管它

罗山道闲禅师,俗姓陈,岭中(福建)长溪人。他幼年之时在龟山出家,做了一个无忧无虑、清净可爱的小沙弥。岁月荏苒,小沙弥长成了青年比丘,也长了满心的烦恼——生从何来?死向何去?

似乎每个人都能回答这个问题:生从娘肚里来,死到坟墓中去。但是,父母未生前,你在哪里?死了、死了,果真是一死了之,一了百了?你能回答吗?

罗山年满二十岁,受具足戒之后,脚下乘着东南海风,杖头挑着闽中弯月,遍历诸方,试图寻找到困惑他多年的答案。然而,随着禅修功夫的深入,那个与生俱来的疑问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沉重。它就像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整日纠缠在心头;它还像一个讨债的阴魂,不招自来,挥之不去,搅扰得他坐卧不宁……

罗山道闲跋涉万水千山,从福建而江西而湖南——真正走了一回江湖。他爬上禅宗胜地石霜山,前来参谒著名的庆诸大师。石霜庆诸是教导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识,应该能轻而易举帮他解除心头的疑问吧?罗山行囊未放,草鞋未脱,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去住不宁时如何?”

去住不宁,坐立不安,心灵得不到片刻的安宁,恰恰是他现在的心境。

石霜庆诸大师说:“直须尽却。”

可是,罗山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种令人焦头烂额的疑虑全部排除掉,不得不继续忍受着极为痛苦的煎熬。

他未能契入石霜大师的禅机,只好背负着那硕大而又沉重的困惑,从湖南行脚到湖北鄂州来参拜岩头大师。岩头是德山宣鉴的首徒,又十分仰慕临济祖师的宗风,受过临济高足定上座的提携,可以说是深得“德山棒,临济喝”的真谛。要知道,连他的师弟——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雪峰义存大师,都是在他凌厉机锋的逼迫下豁然彻悟的。罗山道闲站在岩头大师面前,亦如前问:“去住不宁时如何?”

在临上山之前,他早已做好了被当头棒喝的准备。然而,岩头大师既没有冲他大声喝责,也没有赏他以劈头盖脸的老棒,而是轻轻说道:“从它去住,管它作么?”

怎么是这样?要知道,这乱麻、这阴魂,都快将罗山纠缠至死、熬煎成干了。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拼命与它搏斗,想尽一切办法限制、压抑它,耗费所有的精力想将它从心中排除出去。他用尽这些措施都毫无成效,若是任其自由发展,岂不……

然而,禅,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罗山道闲听了岩头这句平平常常的话语,心中巨大的困惑却豁然冰释,消融得无影无踪了。

各种忧愁烦恼都是这样,你越在乎它,越想去除它,它越没完没了,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真能将你烦得头脑爆炸,神经错乱,最后精神崩溃!禅宗历代祖师传授给我们一幅疗心药方:

别理它!

禅思禅悟

制服烦恼、降伏心猿意马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排遣,更不是强行压制,而是顺其自然,别刻意理会它。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奇妙:抽刀斩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落叶自有清风扫,天凉自会好个秋。

翻 跟 头

有一个人做事非常紧张,时而出丑,心里自然对任何事很在意。一天,他遇见了一禅师,曾这样对他说:“生在世第一件得学习的就是摔倒不受伤。从椅子上栽跟头,做事栽跟头都不在乎!我学习了摔倒不受伤的本领,我来教给你。”

原来这位禅师在出家前是一名马戏团的小丑演员,于是他先跟着老禅师学习翻跟头。

禅师说:“你不是别的,只要是一只旧袜子,就不在乎摔倒了;旧袜子不会受伤,也不会断,这就是全部诀窍。现在我们来假装旧袜子吧!不要硬撞。注意!你周身都是软绵绵的,别让肌肉硬僵僵的。”

就这样练习,禅师把他举起,往下一扔,他果然没有受伤。这个人从此得到教训,每遇到急事就告诉自己,不要紧张,把自己当做一只软绵绵的旧袜子,身体如此,精神也如此。

禅思禅悟

抱着从容之心去看人生,不要太自我中心,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要以从容之心去看待它。自然清心自在,活力无穷。

以物悟道

有一个国王生性好斗,傲慢不羁,妄自尊大。虽有向佛之心,可奈何自己却难以平心静气地修行。

他本人有一个最大嗜好就是斗鸡。于是将斗鸡命一位得道高僧驯养,想从其中有所得获。

一日,国王问高僧:“和尚,现已多日,鸡可养好?”

高僧回答:“还没,现在鸡还骄傲自大得难以控制。”

国王心中自知是在说他,于是回去平和几日再来询问。

“高僧,现在此鸡可养好?”

“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就惊慌起来。”高僧答到。

于是国王又回去平和心态,几日后又问:“现在可否?”

高僧又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此次国王已有所顿悟,又过几日来问:“师傅最近可否安康?”

高僧问:“陛下可否要问斗鸡如何?”

“已经无所谓了,朕现在已经不再斗鸡了,此来是想探望师傅,更为寻求为事之道。”国王平和地回答。

高僧笑道:“差不多了,它们都已达到了‘望之似木鸡’的最高境界。”

禅思禅悟

禅即是要世人通过真理使人迷而知返,看住自己的心念,用真心看住妄心,无得自性。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上,要想达到高僧所谓的“望之似木鸡”的境界,必须先降下心头的虚火,张扬祥和之气才行。

禅无生死

王田精于医术,但看着许多病人死去,便生惧怕死的阴影。一次遇见一位云水僧,王田请示道:“什么是禅?”云水僧回答道:“此事我也难以向你解说,不过一旦会了禅,便再无怕死之心了。”于是王田去请教南隐禅师。

南隐禅师却道:“既身为医师,就应好好照料病人,那便是为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地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此话。

第四次参访时,王田就抱怨道:“禅师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这一点我很明白。若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笑了笑,后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两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仍说:“尚未进入禅境。”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总是以死吓恐自己。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就是参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及至到他参透了“无”字的公案,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这便是无死的禅境了。

禅思禅悟

视生死之事,而伤己者,乃不知何以为禅者,惧死而弃自职者又何以为禅?达到忘我无我之境,方可显现为禅之心也。

衣裹真珠

禅的故事往往出人意料,超乎常理,在中国古老的禅故事里面,有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从前,一个穷汉去拜访亲戚,受到热情的款待,以致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酣睡去。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人事不省,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离去。

这个穷汉已经烂醉如泥,哪里知道这件事情。醉醒之后,他也起身回去了。他仍然一贫如洗,生活潦倒,仅能糊口。

这时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珠。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又碰见那位亲戚。对方目睹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不禁叹息道:

“你真是个傻瓜,为了衣食费尽心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以前,我还以为你生活得很舒适,因为那年你来我家里时,我曾把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本想着你会从此富有起来,可是你却毫不知情,一直为衣食奔波劳碌!”

禅思禅悟

曾几何时,佛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仍然劳劳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中。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一颗“珍宝”,因为无缘,庸者不知,以致珍宝暗投。佛,只渡有缘人、潜心向善之人。

诚实无欺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道楷禅师,他经过多年的修行终于得道,在他得道之后便开始云游四方,为大众讲学来阐明禅宗的道理。道楷禅师走了很多地方,曾经担任过净因寺和天宁寺等大寺的住持。

禅师的美名被当朝的皇上听说了,对禅师的这种作为非常欣赏,于是决定颁给他一件紫衣袈裟,以褒扬他弘扬佛法的圣德,并且还赐号为“定照禅师”。

当道楷禅师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表示坚决不能接受这些荣誉,于是皇上又派出了开封府的李孝寿亲王来到禅师的住处,代表皇上来表达朝廷对道楷禅师的一片美意,但是禅师还是不肯接受,皇上被他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冷淡反应所激怒,下令州官把禅师收押起来,想看看惩罚能不能让禅师回心转意。

这名州官以前曾经听过禅师的讲经,他深深知道禅师的为人是何等仁厚忠诚。他来到寺中的时候,特意让手下人回避,低声对禅师说道:“禅师,您的身体看上去很虚弱,脸色也很苍白憔悴,是不是有什么病?”

道楷禅师摇了摇头回答道:“没有。”

州官看自己的启发没有用,就心下一横,直接对禅师说:“禅师,您如果说自己生病,皇上肯定会看在你以前四处讲学的辛苦上,免除对你的惩罚。”

禅师还是摇了摇头,依然用平静的口气说:“没有病就是没有病,我怎么能为了免除惩罚而装病呢?”

州官听了禅师的话既感动又无奈,只好迫不得已将禅师贬到了淄州去。

禅思禅悟

诚实无欺,就是不虚妄,不做假,履行承诺,实事求是。诚实,是人格的一种坚守。

不得模仿

有两位学僧同住一庵,彼此多日没有谋面,有一天两人相遇,住在楼上的学僧就对住在楼下的学僧问道:“多日不见,不知你在忙些什么?”

楼下的学僧答道:“我在忙着造一个无缝塔。”

楼上的学僧一听大喜,说道:“我也正想造一个无缝塔,能否借你的塔来看样子?”

楼下的学僧道:“真不巧,你怎么不早说呢?我的无缝塔被人借去了!”

楼上的学僧很自信地道:“没有关系,你就给我一看好了。”

众生的本性,才是真正的无缝塔,除了圆满的法性外,另外还有什么无缝塔呢?

法身舍利乃佛觉悟之全体法性,就是佛依其觉性、法性而开示的法语经典,亦称为法身,亦可称为法身舍利,所以《金刚经》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楼下学僧既会得法身无边际,所以才知造一无缝塔、无边际的塔来供养法身。但是这种悟性是模仿不得的,是唯证相应的,所以借也借不得,学也学不来,楼下学僧当然推说被人借去了。

禅思禅悟

悟道,只能靠自己独立去悟;修行,只有依靠自己去修。模仿只像鹦鹉学语而不知实义。俯仰由人者,鲜能成功。此乃古今的至理。

除去闲名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廷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儿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殿前一片寂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院子里只有沉静。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着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了,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围的人围了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禅思禅悟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多少人为了名利终其一生,到头来才发现自己空忙一场。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别总是那么匆忙,还是给生命留点真正的清爽吧!

得失之间

有一个商人,因为一直没有遇见到什么大的机会而常常抱怨,所以生意直趋下坡。一日他去请教一为禅师开示。

禅师笑了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只熊在溪边苦等了一天,终于捕到一条小鱼。

“我太小了根本不够你塞牙缝。放我回溪中吧,过几年我就长成一条大鱼,那时你再吃我才肥美,也够你饱餐。”小鱼说。

熊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能长得这么高壮肥胖吗?因为我不会为了一个大而无望的机会而抛掉手上拥有的小利益。”

商人听后便有所得悟。自己的欲望往往压制了自己本身的智慧,执迷于其中,上下求所,反而更是不得其解。人总是怀念着过去,期盼着将来而没有在过现在。能掌握目前拥有的,真切地过着现在,才算是体会人生的人。

禅思禅悟

追求着也痛苦着,得到着也失去着。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像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这就是痛苦。禅宗度人的智慧,就是让人们不要被欲望把自己的灵魂捆绑,放自己到自由的空间去飞翔。

天下第一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同时又是有名的一休禅师的得意弟子,他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地位非常尊贵。

有一次,宇治这个地方一个名叫上林竹庵的人邀请千利休参加自己的茶会。千利休居然答应了,并带众弟子前往。

竹庵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紧张。在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他开始亲自为大家点茶。但是,由于他太紧张了,点茶的手有些发抖,致使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笼倒下、茶笼中的水溢出,显得十分不雅。千利休的弟子们都暗暗在心里窃笑。

可是,茶会一结束,作为主客的千利休就赞叹说:“今天茶会主人的点茶是天下第一。”

弟子们都觉得千利休的话不可思议,便在回去的路上问千利休:“那样不恰当的点茶,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千利休回答说:“那是因为竹庵为了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做的缘故。所以,他没有留意是否会出现那样的失败,只管一心做茶。这种心意是最重要的。”

对于茶道来说,重要的是心。不管多么漂亮的点茶,多么高贵的茶具,没有心的真诚,可以说任何意义都没有。

禅思禅悟

在自然界中,诸如桃李等的小小果核,能长出无量的桃李果实,与此外因果相比,内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极为明显。所以,修业,须要讲求“虔诚”二字。

供果因果

老方丈将佛龛上撤下的供果分给众僧侣时,有的僧侣却没拿到。

一个和尚问:“为什么我没有供果?”

方丈说:“你正月初三下大雪,起床晚,没参加扫雪,二月初三去化缘,回来最早,却空手而归。”

另一年过半百的老和尚也问,“我为什么也没拿到供果?”

方丈说:“你对新来的僧侣没尽心尽责,光顾自己修身养性,对一位施主提出的问题敷衍、搪塞,辜负了施主的信仰和尊重,有失出家人的品格。”

之后,该寺院僧侣都改称供果为“因果”。

刻求因果,也是一种执著的悲哀,为心所困,不得其解,没得解。

人的弱点是看别人容易看自己难,愿意面对别人的问题却不想面对自己的问题,所以无法改变自己,是因为不想改变。但是,人总喜欢研究一些和自己不太相关的问题,自寻烦恼,杞人忧天。如果,能淡然处之,自得其解。

禅思禅悟

因果循环,冥冥天定。因果报应,不是世人所想象那样地立杆见影。生死轮回,天理昭昭,善恶分明,终有报应。世人行事,当以此自鉴。

荣枯自性

药山禅师有两位弟子,一位叫云岩,一位叫道吾。有一天,禅师在庭院里打坐,两位弟子在身旁坐着,禅师看到院子里一棵树长得很茂盛,而旁边的一棵却枯死了,他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的两棵树,先对道吾问道:“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荣的好。”

药山再问云岩道:“枯的好呢?荣的好呢?”

云岩答道:“枯的好!”

这时,正好一位姓高的侍者经过,药山又以同样的问题问他道:“枯的好呢?荣的好呢?”

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禅师说:“荣自有荣的道理,枯自有枯的理由,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长短、善恶,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是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而这个侍者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去体会道的无差别性,所以才能说出‘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物的一种差别和执著。

禅思禅悟

同一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答案。“荣的好”,这表示一个人的性格热忱进取;“枯的好”,这表示清净淡泊;“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这是顺应自然,各有因缘。

我以前为什么看不见

有一个禅师整天用祈祷、禅修和绕行来深研佛法大意。一夜,他梦见他骑在一只仙鹤身上,手持一束五彩缤纷的花。当他把这个梦说给自己的师父听时,老师说,恭喜你!这表明保鲜的障碍已将真正清净了,开悟的种子正在萌芽。

几天之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仿佛是师父的人高立在寺院屋顶之上,递给他一根金光灿烂的金刚杵。他把这个梦再次告诉师父时,老师对此解释道:“现在,我所教过你的一切已经绽放了,智慧已经转移到你的双手。当我不在这儿后,你将会了悟佛法的微言大义。”

后来,他的师父圆寂了,在一个清晨,他突然了悟到本具的佛性,并得到解脱,说:“我为什么以前没有看到呢?”他惊呼道,“原来它就在我的眼前呀!”从此,他眼前的事情一下子完全不同了。当太阳从山顶升起时,他气定神闲地啜着茶,没有一件事能影响他内在的明觉。

禅思禅悟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何所求?每个人只要不被物欲所累,就可以做到五蕴皆空,不迷不醉。

逼出一眼清泉

保福清豁禅师,本是福州人氏,少而聪敏。有一天,他跟随父母到福州城东边的鼓山涌泉寺去进香,顿觉与此寺有缘。于是,他留在了鼓山,落发为僧。

有一次,他跑到了漳州睡龙山,来参礼道溥禅师。

睡龙道溥是雪峰义存大师的高足,道眼明亮,通天彻地。他问清豁:“你曾经拜见何方高僧,开悟了没有?”

清豁禅师说:“我曾参访过大章契如庵主,得了个信处。”

睡龙禅师哈哈大笑。他笑什么呢?大章契如是他的师侄,当年,这位孤行奇僧从他的大师兄——玄沙师备座下悟道之后,玄沙就已经悬记说:“你的禅悟飘逸出群,你的机锋玄妙绝伦,但是,你却连一个继承人都没有。”玄沙师兄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大章契如不善于教人授徒。不是吗,连清豁这样十分难得的伶俐禅僧,追随他多时,他都无法引导其悟入禅道。

那么,睡龙禅师又有什么高明手段呢?

睡龙命维那敲响洪钟,召唤大众齐集法堂。睡龙禅师如雄狮一般威严地蹲踞在高高的法座上,久久沉默着。数百禅僧更是一动不敢动,悄然无声。然而,他们的心里都在打鼓:老和尚要干什么?

静默,久久的静默,法堂里的空气似乎正在渐渐凝固,几近凝结成透明的冰,每一个人仿佛都感觉呼吸越来越困难……

突然,石破天惊,睡龙禅师一声大喊:“清豁,出来!你现在对大众焚香说一说你的悟处,老僧给你印证!”

可怜清豁禅师,冷不丁被当众点了名,并且要他在数百禅僧面前讲说禅悟的境界,他一下子惊呆了,吓傻了,震蒙了!要知道,他毫无思想准备呀!要晓得,他尚未大彻大悟呢!要明白,他实在无话可说啊!

“清豁,出来!”

这不是催命吗?清豁心中空空荡荡,感觉自己就像被剥光了衣服,赤裸裸、净洒洒,一丝不挂被展示在大众面前!

“清豁,说!”

你要我说什么?!清豁就像被逼到墙角的狗子,走投无路。奇妙得是,就在他被迫抬起头来面对大众的时候,他真的像狗急跳墙一样,突然跃过了所有的障碍,豁然彻悟了!

悟后的清豁,拈起一支檀香,更拈出一瓣心香,说:“香,已经拈了,悟,却不悟。”

睡龙大为喜悦,频频颔首,肯之,赞之。

禅思禅悟

不启不发,不迫不悟;狗急跳墙,人急生智;逼入绝境闯新路,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禅宗祖师高明之处。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有时,人生如井,被外力挤兑时,却能出乎意料地酿出一眼生命的清泉来。

反求诸己

有一天,佛陀在乌鲁瑞拉附近浓密的森林里禅坐,忽然,有一群愤怒而焦急的村民闯到他面前,问他有没有看到一个女人从这儿逃走了。

原来,他们中有一个有钱的单身青年,前一天晚上,受他宠爱的妓女发现了他藏在床下的钱,偷偷地拿着跑了

于是,他的朋友和邻居全部出动帮他追捕,恰巧在这儿遇到佛陀,炎热的森林里到处是猛兽,折腾了一夜,大家都已经疲惫不堪。

佛陀没有立刻回答他们的询问,等大家都安静下来以后,缓缓地开口说道:“与其在危险的丛林里毫无希望地寻找金钱和一个女人,何不好好寻觅你真实的自我?”

众人在瞬间为之一震,他们都忘记了原先追捕小偷的事,开始认真地思考佛陀的话。

后来,这些人都成了佛陀的追随者。

禅思禅悟

人在红尘中,难免落俗。但是,若把金钱、美女当作人生主要目标去追逐,就很难寻觅到真正的自我。有时,并不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太少,而是我们需求的过多。若能不贪不嗔,无心有所希求,人生的“宝藏”自然而至。

处处都是风水宝地

有一天,岩头大师与罗山道闲一同到山上勘查建塔的基地——岩头大师准备入灭了。走着、走着,罗山忽然叫了一声:“和尚。”岩头回顾,问他干什么?罗山随便一举手,指着一片山坡说:“这里便是一块风水宝地。”

岩头呵斥弟子说:“瓜州卖瓜汉。

禅思禅悟

禅宗最反对盲目迷信,更不相信什么鬼神,所以,罗山随手一指,便说这里就是风水宝地。这种随缘即好缘的思想,可以说深得禅的三昧。然而,禅的自然而然,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而是契合自然真谛、遵循自然法则、利用自然规律。此时,是处青山可埋骨,都是风水宝地。

无修无碍

有位僧人潜心参悟了二十年后,他觉得自己已有了很深的觉观与证悟,心中有大乐、清明、无念的体验。他觉得自己的修行已经圆满并且开悟,于是,他决定去拜见当时鼎鼎大名的慧安大师,希望他能证实自己的禅悟。

慧安大师亲切地接见了他。他向大师谨慎地禀报了他二十年的参悟历程,还有自己的体悟和目前的状况。

谁知,慧安大师听了他的话后,竟惊呼起来:哎呀!不好!这些不值什么,赶紧回去把它丢掉,就像一座山,岩石一块块落下之后,它才会堆积起来,禅修也要一再放松,才能进步。

那个和尚顿时不知所措了,回去吧!慧安大师建议他:三年期间,你独自留在山洞里,不要去参禅,不要有一点刻意的修行,去保持在一个本来自然的状态中,不要有一丝的烦恼迷惑,当你不论“为”与“不为”都能自在逍遥时,你所修习的佛法就有成就了。除非你舍弃一切,甚至包括佛法的修行,否则你绝不可能在今后成就开悟,忘记你二十年的苦修吧,快停下来!

那个和尚很困惑,慢慢地旅行回到自己的山洞里。一开始,他很难按慧安大师所示去做,但渐渐地,他开始习惯于一种任运而为,自然无饰的生活方式,而无所执著的明觉和佛性也悄悄在他的内心绽放出来,最后如阳光那样在浩瀚的宇宙中大放光明。

三年之后,这位僧人再次去见慧安大师,这回,他仅仅对大师恭敬顶了个礼,什么也没有说。

慧安大师却对他赞许不已。

禅思禅悟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什么都不做”,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决不去刻意做事。要像大雁那样没有留下踪迹之意,像山下吃草的水牯牛一样悠然。到那时,你的人生自然光风霁月,心旷神怡。

舌头真的硬了

福州覆船山上有一位洪荐禅师。其电光石火的机锋,十分了得。

有一位禅僧问道:“如何是狮子?”

覆船洪荐禅师回答:“善于咆哮吼叫。”

所谓狮子,是说开悟的僧人如同号称百兽之王的雄狮,其讲说佛法如同狮子哮吼原野,威慑无比,百兽臣服。

禅僧闻听了覆船洪荐禅师的答话,拍手鼓掌:“好手!好手!”

覆船禅师却不肯见好就收,又将禅机拓向更深层次:“青天白日,你却怎么被鬼迷住了?”

禅僧是个会家子,上前一步,去掀覆船禅师坐着的禅床。覆船禅师也不客气,举起禅杖便打了下来。禅僧退开一步,指着覆船禅师说:“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他的意思是说,我故意摆出掀禅床的架势,是没事找事,而你拿禅杖打人,也是多此一举呀!

覆船禅师竖起大拇指,似乎赞叹道:“灼然,作家!”

此话“不怀好意”,表面上他是在赞扬禅僧是一位悟透了禅机、富有创造力的人,然而,禅之心,因其无所执著,才能永远清明灵动,照天映地,无所遗漏。果然,那僧拂袖而出。覆船禅师总结道:“将瓦盆里装上水,来拟比大海大洋。”

有云游僧从道吾山来。道吾山,是覆船禅师的师祖——宗智大师的道场。云游僧问:“很久就向往道吾山,和尚您会禅,是吗?”

覆船禅师像是受了什么冤枉,仰天喊叫道:“苍天!苍天!”

云游僧一步跨到近前,用手捂住他的口,呵斥说:“低声!低声!”

覆船禅师抬手打了他一巴掌。云游僧便叫起屈来:“苍天!苍天!”

覆船禅师揪住他说:“你怎么能够这样无礼?”云游却更加无礼,反回来给覆船一耳光。覆船说道:“老僧罪过!”

云游僧拂袖便行。覆船呵呵大笑说:“早知这样,不来参见也是一样。”

覆船洪荐禅师临去世的时候,伸出舌头让众人看。他的一位上首弟子说:“各位,老和尚的舌根硬了。”

覆船禅师说:“苦啊,的确像他所说,现在舌根真的硬了。”

说完,他飘然而逝。

禅思禅悟

禅宗的旷达是去留无意的淡然,慢看云舒云卷的适然。达此一途,人间是是非非,尽是一川烟草,满城飞絮。

无形无相

六祖惠能大师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说,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从而使后世学人能舍末究本,直契心源,使顿教法门风行天下。

德山禅师对《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研究,还作了注解,称为《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之说,颇不以为然,便带着《青龙疏抄》南下,准备与惠能大师辩论。

到了南方,路上经过一所卖饼的小店,德山腹饥,欲买饼作为点心充饥。

店中仅一老婆婆,见德山买点心,当即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

“《金刚经青龙疏抄》。”

“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的问题,如果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

“请说来听听!”德山满腹信心地答应。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里的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对,最初的一番气势,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他才知道南方惠能大师的顿悟之说,在老婆婆那里就有了印证。

所以,时间上有过去、未来、现在之说,但无住真心没有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分别,只那一念,吾人的本来面目,“自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有何过去现在未来呢?

禅思禅悟

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的,不能用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随缘适意,顺其自然好了。

用得着避免吗

赵州和尚曾有一言:“佛这个字,我最不喜欢听!”言下之意,即一切佛经上的话他也都不喜欢听了!

因为透彻佛理的人,自己就是“佛”,与神佛同在!他是一个类似中世纪欧洲天主教“柱子修士”那样的苦行僧,一直站在自己精神与禅定的荒漠中,为灵魂的自由与禅机祈祷。

据记载,赵州行脚参方不辞年迈,一直持续到八十岁左右。赵州为什么老年仍行脚江湖?禅门中流传有“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了然”的话。但他真的没有了然吗?

赵州说:“佛就是烦恼,烦恼就是佛。”

一僧问他:“未审佛是谁家烦恼?”

他说:“与一切人烦恼。”

又问:“如何避免?”

他回答:“用得着避免吗?!”

他的回答让很多人震惊,并从中领悟到智慧,皈依佛教。

禅思禅悟

佛法大旨并不是身体上超凡脱俗,而是身心上的自由放旷。佛法超越了世俗之见,乃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在更高层面上回归了自然之境,在更高级文明的基础上恢复人的“像太阳和花一样的天性”。

以杀止杀

《大涅磐经》中记载,释迦牟尼曾说:他在往昔无量世前做大国王的时侯,曾供养一位婆罗门四十年;但有一天,这婆罗门说了一句诽谤大乘佛教的话,释迦牟尼说:“我于尔时,立断彼命。”当时就宰了他!

如此,佛陀也曾经杀过人!——虽然是在他的前世,一个过去时。

有人问,释迦牟尼当年是否已住于“一子地”?所谓“一子地”,指佛等视众生,犹如一子。释迦牟尼说,当年他已住此地,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于一切众生自然毫无嗔心;但为了真实利益的众生,所以杀了他。该婆罗门因为诽谤大乘之故,堕入地狱;在初入地狱的一刹那,追忆起自己是被某大国王所杀。为何被杀呢?是因为自己诽谤大乘佛法。想到这里,他立刻对大乘法起了恭敬心。因为他起了一念恭敬,当下就又从地狱中脱出,生于“知足天”中。所以释迦牟尼后来又说:我不仅没有剥夺他的生命,相反,还增添了他千岁的天寿。我以杀此婆罗门,以超越无数多的“劫”而成佛。

这是一则“杀中有救,救中有杀”的典故。

禅思禅悟

佛法高妙,竟能以杀止杀。此处的婆罗门是“乱”的化身,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才导致了无数的争执和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取消矛盾的核心。佛法精妙,令人感佩不已。

生灭随心

盘禅师说法时不仅浅显易懂,也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发问问题,并当场解说,因此不远千里慕道而来的信徒很多。

一日,一位信徒请示盘禅师说:“我天生暴躁,不知要如何改正?”

盘:“是怎样一个‘天生’法?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盘:“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此开示,会意过来,再也不轻易地发脾气了。

禅思禅悟

世间上没有天生的东西,大自然因缘聚合会生森罗万象,吾人的本性上包含了善恶诸法,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任何人只要有心,没有什么改不了的恶习。对于怎样学佛修行,禅师认为:学道之要领,必须从去妄念入手,三藏十二部,可用“去妄”二字概括。世间许多烦恼事,皆是因为这个“妄”字,去“妄”,身心得安宁。

天真最好

道一在洪州弘传怀让的宗旨,当时称为洪州宗。道一的言行,后人辑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后有一人问他:“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

道一说:“为止小儿啼。”

那人又问:“啼止时如何?”

道一说:“非心非佛。”

禅思禅悟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哭……一直到老都会哭。哭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发出的不平之鸣。每个人都渴望幸福,想找到能让自己欢乐微笑的东西,找到真理。要找到真理,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过程。而当你真的找到了,却会发现天真的哭才是生命中的最好。“赤子其人”,永远是人类高山仰止的大境界。

剑道要诀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拜宫本学艺时,师徒间就如何成为一流剑客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父,我努力学习的话,需要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剑师?”又寿郎问道。

“你的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么久。”又寿郎解释说,“只要你肯教我,我愿意下任何苦功去达到目的。如果我当你的忠诚仆人,需时多久?”

“哦,那样也许要十年。”武藏缓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渐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寿郎不甘心地继续说道,“如果我更加刻苦地学习,需时多久?”

“嗯,也许三十年。”武藏答道。

“这怎么说啊?”又寿郎问道,“你先说十年而现在又说三十年。我不惜任何苦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此艺!”

“嗯,”武藏说道,“那样的话,你得跟我七十年才行,像你这样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达。”

“好吧,”又寿郎说道,他终于明白了因缺乏耐心而被申斥了,“我同意好啦。”

武藏给又寿郎的训练是:不但不许谈论剑术,连剑也不准他碰一下。只要他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和照顾花园,对于剑术只字不提。

三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又寿郎仍是做着这些苦役,每当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内心不免有些凄惶、茫然。

有一天,武藏悄悄从他背后蹑进,以木剑给了他重重的一击。第二天,正当又寿郎忙着煮饭的当儿,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向他袭击。

自此以后,无论日夜,又寿郎都得随时随地预防突如其来的袭击;一天二十四小时,他时时刻刻都品尝遭受剑击的滋味。

他忽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渐入佳境,武藏也绽出了满意的笑容。

后来,又寿郎成了全日本最精湛的剑手。

禅思禅悟

不执于法相,独超物外,乃至绝对无碍,是为禅宗之境。悟道切戒强解强悟,为事切记不得强攻强取,是为大不易也。用强,人生的大忌。

最好的供养

有个出家人曾在一个山洞内闭关修行,有一天接到消息,说他的功德施主第二天将会前来,他们会带些补给来做供养,并将领受加持。

供养是佛教里的重要修行法门,意即以待上宾之法供奉圣者,水和清洁的环境是供养法中很重要的部分。

于是,这个出家人开始努力清扫灰尘,把洞内每样东西都擦拭得发亮,并在坛城上摆好美丽的供品,准备迎接他的访客。然后,他后退几步,很满意地审视他所准备的一切。

可是,他突然觉得这已经不是他熟悉的居所了,一切都是那么矫情与虚伪。

他警觉起来,环顾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什么邪恶的力量跑进这虚伪的领域?”他把手伸到一个黑暗的角落,抓起一大把尘土洒在干净的坛城上。

“让他们现在就来参观吧!”破坏完了以后,他满意地想。

许多年后,许多高人听到这件事时,都赞叹道:“那一把尘土是有史来最好的供养!”

禅思禅悟

圣者根本不会被尘垢所污,所以供养的真正目的依然在于修心和为自己培聚超生死涅磐而必备的资粮。不为红尘中的俗事所扰,方能成就大道。

松紧合宜

有一位僧人努力地学习禅坐,可是,日复一日,似乎没有什么进步。

他总觉得自己还不够放松,不够专注,可是,他越是想着要放松就越是放松不了,越是努力要控制散乱的念头,念头就越多。

他为此很苦恼,觉得在修行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于是,他就去请教佛陀这个问题。

佛陀没有直接回答,他亲切地询问:“你还记得你年轻没有出家前是怎么调胡琴(一种弦乐器)的吗?什么时候的音乐最美妙?是弦紧绷呢,或是弦松驰的时候?”

佛陀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他非常清楚每个弟子的过往,这位僧人以前的确是个乐匠。

“修道也类似于此: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中道与平衡,永远是最理想的。”佛陀微笑地说。

禅思禅悟

中庸之道,就是自然的大道,它并不是儒家的专利。当一个人能够不执不妄、不偏不向时,他的人生自会进入“不紧不松”的合宜之态。生命,正如此琴一般。若众生对待每一件事,皆轻松却不轻浮去面对,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琴弦不松不紧的时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生命之歌。

生命的长度

一天,佛陀待弟子们乞食归来时,问他们道:“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长养色身,来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个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说道:“嗯,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限于表面。”

又听得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的时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又一个弟子说:“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两样,看起来不乏美丽,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干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这时,只见一个弟子站起身,语惊四座地说:“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佛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禅思禅悟

生命的长度,就在一呼一吸之间;禅宗的妙悟,就在一指一点之际。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是真正体证了人生的精髓。

吃梨的学问

中秋节,老方丈从供品中挑了两兜梨,分别发给甲乙两个和尚。

他对甲和尚说:“这些梨还有些生,放个十天半月的再吃吧。”又对乙和尚说:“这些梨在供桌上放了好多天了,不能再放了,赶紧吃了吧。”

结果是,甲和尚的梨放了半个月之后再想吃时,已全部烂掉了;乙和尚的梨,当时就吃了,却生涩难忍。后来当老方丈问询二人梨子的口味时,二人就把各自的情况如实告诉了老方丈。

老方丈对甲和尚说:“看来,有些东西是不能放置的,哪怕有些生涩,也得及时享用,不然的话,后悔晚矣。”

又对乙和尚说:“看来,有些东西是急不得的,放置一段时间也许更好些。”

禅思禅悟

同样的梨子,在老方丈的特意安排下却得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禅的智慧。有些事就像老方丈的梨,早不得,迟不得,不早不迟,方为处事上策。

不能全说

唐末世事剧变,战火纷飞。然而,就在那物是人非的年月里,长安留守王公依然修建了永安禅院,恭请善静禅师住持,弘扬禅法。

有禅僧问:“知道禅法的存在,也有所领会,却说不出是如何?”

善静禅师说:“知道有个什么?”

禅僧说:“禅,不可能没有啊。”

善静禅师笑道:“既然有,你就应该说得出来呀!”

禅僧为难地说:“说,也不是不能说,可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完全。”

善静禅师非常形象地说道:“水冻鱼难跃,山寒花发迟。”

禅思禅悟

禅僧所说的,是参禅必经的一个阶段。其实,不仅仅是参禅,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若有所得、若有所悟,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事情。这时候,我们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勇气与智慧,弃旧图新,超越自己,自会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一 与 三

玄沙师备禅师有一次向雪峰义存禅师说道:“有拄杖子吗?向你化缘一支拄杖子。”

雪峰禅师慷慨地回答道:“我有三支拄杖子,你拿一支去好了。”

玄沙禅师惊讶地说道:“每个人都只有一支,那你为什么却有三支呢?”

雪峰禅师解释道:“三支有三支的用处。”

玄沙禅师不以为然地说道:“是即是,我却不如此用法。”

雪峰禅师问道:“那你做什么用呢?”

玄沙禅师答道:“是三是一。”

此时,轮到雪峰禅师不以为然,他道:“三是三,一是一;三不是一,一不是三;是三是一,是一是三。此事如似一片田地,一任众人耕种,大家无不靠此为生,是一是三,你怎可只说是三是一?”

玄沙禅师道:“你凭什么说是一片田地?”

雪峰禅师用手在虚空中一画,说道:“看!这就是一片田地!”

玄沙禅师道:“是即是,我不这么说。”

雪峰禅师问道:“你为什么不这么说呢?”

玄沙禅师道:“那是各人的事,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

雪峰禅师问道:“既然人人如此,为什么跟别人借拄杖子,何不用自己的拄杖子呢?”

玄沙禅师下一偈语道:“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当来的则来,当去的则去,用一支拄杖子助他,莫用三支拄杖子累他!”

禅思禅悟

禅宗说的拄杖子,应该是人人本具的清净本性,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不可说一,岂能说三?你无,我夺却你的;你有,我就给你;禅师与禅师之间,只是一来一去,一去一来,何必分别二三呢?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代的李翱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以文会友,颇有深交。他所著的《复性书》,就是由禅入儒之作。在这方面,他比韩愈的见解要高明得多,因此也为宋明理学家所接受,被视为理学之前兆。

李翱非常向往惟严禅师的德行,任朗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惟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都被惟严拒绝了。所以李翱只得亲身去拜见惟严禅师,去的那一天,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

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禅师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侍者提醒惟严说:“太守已等候您多时了。”惟严禅师只当没听见,只是闭目养神。

李翱偏是一个急性之人,看禅师这种不理睬的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欲去。

惟严禅师这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慢条斯理地问:“太守为何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

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翱听了亦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但惟严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

因此惟严禅师回答说:“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道:“大师贵姓?”惟严禅师说:“正是这个时候。”

李翱更弄不明白了,他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的总管,刚才大师的回答是什么意思?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么?”

惟严禅师听后说:“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热’么?”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几声,气氛顿时轻松多了。他又问禅师什么是道。惟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然后问他道:“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

惟严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直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不知他是领会了惟严说的禅机呢,还是在赞美老禅师说得好,抑或是说老禅师道行高,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的禅偈。

惟严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因此,最后见他气和、心平之后,这才对他说了人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

禅思禅悟

“云中青天水在瓶”正是自然的状态。云在天上是自然,水在瓶中是自然,各各守其位,个个安其分,不起非分之念。平常心就是这种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平和的心态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归静悟禅

归静禅师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笔下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一次,归静禅师去参加几位文友的雅集,其中一位风流秀才携妓前来。席间,数位江南名妓操琴鼓板,且歌且舞,其歌缠绵,其舞曼妙,风韵万千,风情万种。众人皆醺醺然欲醉欲仙,惟有归静禅师默默静坐,不为所动。于是,风流秀才出了一个馊主意,请归静禅师用升华的妙笔将歌妓们妙不可言的舞姿描绘下来。归静禅师断然拒绝,说:“出家之人,隔墙听到妇女的钗簪之声,都是犯戒,何况当面为舞女作画呢!”

秀才嬉皮笑脸说:“可是,你不但看了她们的舞蹈,还听了她的歌声,也已经破戒了,索性就再破一次吧!”

归静禅师说:“你们的孔夫子说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

“你是不是心不在焉,有谁知道呢?”

秀才强词夺理,众人跟着起哄,非要归静禅师当众挥毫不可。归静禅师说是准备笔墨,退到朋友的书房,“砰”然关闭了房门,再也不肯出来。秀才让一位妓女坐在书房门口,半真半假说:“等那和尚出来,你就一把抱住他,看他如何!”

文友们继续把盏畅饮——没了碍眼的和尚,大家愈发放肆,其乐陶陶……

不知过了多久,总不见归静禅师出来,而且,书房里连一丁点动静都没有。秀才捅开窗户纸往里一看,顿时吓傻了——

房梁上吊着一个人,一个光头的人!

——自然是归静禅师!

天哪,归静禅师竟然上吊啦!他长长的舌头也已吐了出来,肯定一命呜呼了。

众人急忙撞开房门,一拥而入,不由得再次惊呆了——哪里有什么人上吊呢,那不过是墙上的画像!归静禅师惟妙惟肖的杰作!

归静禅师呢?他趁着混乱,早已溜之大吉了。

归静禅师的大名被皇帝知道了,一纸诏书将他请到了京城,住进了皇家的御花园。皇帝说:“听说你的绘画很神奇,你能用一幅画描绘出人生之路吗?”

人生之路,岂能用图画描绘?然而,归静禅师却点了点头,说,试试吧。

一天、两天过去了,归静禅师呆在画室,毫无动静。十天、半月过去了,归静禅师说仍未画好。而且,他的画室整天门窗紧闭,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莫非,其中隐藏着什么奥妙?

半年时光悠然而逝,初春的萌芽已经变成了飘飘黄叶。皇帝再次召见归静禅师,急切地说:“我对你的那幅画越来越感兴趣了,不知你何时能画好?”

归静禅师微微一笑,说:“我的画已经准备好了,但是,不知欣赏画的人准备好了没有?”

皇帝急不可耐地跟着归静禅师来到画室。归静禅师说:“不用进屋,站在大门口,在远处欣赏就可以了。”

说着,他推开门。于是,画室之内,整整一面墙的壁画扑面而来。

画面上,山峰耸立,沟壑纵横,溪流洄转,林木葱茏。画面正中是一座房子,房子向外开了一扇门,门外,一条小路蜿蜒在林木丛中。它弯弯曲曲,曲曲弯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时宽时窄,时隐时现,隐没在一抹远山里,不知它通向哪里,更不知它终于何方……

皇帝指着小路问道:“那是一条什么路?”

归静禅师说:“这就是生活之路,人生之路。”

皇帝又问:“它通向何处?”

归静禅师说:“我去看看。”

归静禅师竟然真的走进了画中,通过那扇门,踏上小路,走向遥远,渐渐消失在一痕远山的青黛之中……

皇帝等了很长时间,归静禅师却一直没有回来。他好奇地走进画室,走到壁画前面。于是,他惊讶地发现,那扇门,居然是真的!真的是在墙上开出了一扇门!门外蜿蜒的小路,就是园林中的曲折的花径!小路通向的远方群山,自然是园林外面真实的山山水水……禅思禅悟

人生之路,生活之路,是任何图画所无法描绘的。它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你要自己去走才知道深浅。那扇门所通之路,就是人生道路的一个指向:人生不是图画,它是真实之旅,只有自然而然踏实地走向外面,“寒时就暖,热时向凉。”不思虑,不攀援,整个天然,真如浑成,自会走出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

事事随行

一位富人请仙崖禅师为他的家族永远兴旺写些祝语,以便作为传家之宝而代代相传下去。

仙崖展开一大张好纸,写道:“父死,子死,孙死。”

那位富人见了突然发起火来,说道:“我是请你写些祝福我家世代幸福的话!你怎么开起这种玩笑来?”

“没有开玩笑。”仙崖解释说,“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你将十分悲痛。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悲痛欲绝。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那就叫做享尽天年。我认为这是真正的兴旺。”

禅宗认为,不管能否觉察到,人类的存在是不能与自然偏离的。一个人越是把自己感觉为一个自我,想加强这个自我来达到一种不可能的完美,就越会剧烈地偏离存在的中心;自我不再处于其中,离存在的中心越来越远。

所以为事,切皆有因果,一切皆为自然。事事随行,何必苛求虚无的完美呢?

禅思禅悟

禅者,需要清心寡欲、修身养性,一切顺其自然,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只要心怀善念,说话行事顺心而为,那出家、受戒、禁欲、敬佛等都非必要。

只手之声

有一位沙弥南利,每天看着师兄们早晚都到禅堂里参禅,心里非常向往,就鼓起勇气请求默雷禅师准许他也能进入禅堂参禅。默雷禅师道:“学禅要用心,绝不能嬉戏、游乐,以你小小的年纪实在不适合,等长大一点儿再说吧!”

南利沙弥不肯罢休,一再恳求道:“禅师!我一定有始有终,请给我机会。”

默雷禅师不得已,只得允许道:“好!注意听,你可以听到两手拍掌的声音,现在你进入禅堂,给我举示一只手的声音。”

南利沙弥一鞠躬后退出法堂,用心思量这个问题。他从窗口听到不知何处来的演奏乐器声音,高兴地叫道:“我会了!”于是便到禅师面前将听到的声音演奏给禅师听。

默雷禅师指示道:“不是!不是!那不是只手之声。”

南利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打岔,于是便搬到一个偏僻寂静的地方,思量什么是“只手之声”,忽然听到水滴声,便马上跑到禅师的面前,模拟了滴水之声。

默雷禅师听后说道:“那是滴水之声,不是只手之声。再参!”

南利沙弥只有打坐,谛听只手之声,毫无所得。他每天听到的是风声、蝉声、虫鸣、猫头鹰叫,三年来,往默雷禅师处跑了十几次,都被否决了,到底什么是只手之声呢?他观照禅心,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

南利沙弥最后说道:“原来世间的声音都是无常的,只有只手之声,那种无声之声才是‘只手之声’”。

“双手互拍会有声音,一只手会有什么声音?”这是白隐禅师创始的有名公案。也就是说,两只手掌互相拍击时会发出声音,但是,对一个禅者而言,如何去听出一只不加拍击的手所发出来的声音呢?

白隐禅师的用意在于透过此种无义的公案,使人直入无法分别的世界。白隐禅师曾将五祖法演禅师和大慧禅师以来的“赵州无字”公案交给初学者去修行,但是,“无”字较难引起疑团,因此,才提出“只手”的公案,以便修行者下工夫参究,结果较易地引导修行者达到了悟的境界。默雷禅师教导后学沙弥南利的悟道方法,终于得到了实用。

禅思禅悟

一只手的存在是自然,即使世界完全静默,有禅心的人也能听见静默的声音,这就是“只手之声”。在喧嚣的尘世里,我们没听见的又是什么呢?生活在熙熙攘攘、名来利往的现代社会的我们,这个偈语实在是战胜自身烦恼、解除心灵痛苦、获得自我解脱的一剂良药。

同类推荐
  •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共同存在并得到发展,而且没有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正如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各民族绝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所产生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都为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
  •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

    这部唯一由中国人写的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念执着,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更快乐地活在当下,每时每刻都能享受最活波、最自在的生命状态!
  •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理究竟:证严法师讲四十二章经

    佛法就像一颗很硬的糖果,对没有牙齿的人来说,这颗糖放在口中含着,能够尝到糖的甜味;对有牙齿的人来说,在口中咀嚼更能尝到那份甜味的质感。但是若不会运用,就像没有牙齿的人却硬要一口咬下糖果,牙龈可能会受伤、流血。所以,要深深去思惟、体会。魔是一种障碍,它有两种。一种是外魔,他会运用外境来扰乱修行者的心。另一种魔是内心自起的无明烦恼,它会扰乱、障碍自己的道心。人人本具佛性,只因被烦恼遮蔽而无法外露。就如铁器的本质原本就很坚硬,只要去除杂质就能制成精纯的器物。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虔敬的行走:一个穆斯林妇女的朝觐手记

    这本日记以朝觐为主线,贯穿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思想感悟,以及有关朝觐的教法规定、有关伊斯兰的历史。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系统你真会玩

    系统你真会玩

    因为一次意外,彻底改变了蓝奕的命运,拥有异常的力量但是造成了末日般的浩劫,可他知道是新生,蓝奕想接触到更高层,那他就要做的就更多!
  • 大魏异姓王

    大魏异姓王

    他权倾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下不嫉。征战半生,讨董卓,征袁绍,败吕布,战马腾,抗刘备,伐孙权。且看他一步一步走向灰黄!!!
  • 兮兮尾巴交出来

    兮兮尾巴交出来

    本文改到《兮兮不苟》文中,请亲人们移步阅读新发布文中,《兮兮不苟》谢谢大家的喜欢!!!!!么么哒!!!!!一小只总想要逃出高墙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总以为自己是只聪明的狐狸………一位不务正业的假道士总想揪出她的狐狸尾巴……头顶被扣上总想作妖的背锅盖……好冤枉……眼疾手快逮到,想要靠墙角溜走的行走肉包,想知包子凶不凶,要数它头上捏的的褶子够不够多。遇到口嫌体正直的醋坛精,脚步飘逸酸气环绕,不知本身味沖,还要时不时压住被酸气冒泡顶开的坛盖。肉包子配醋,味道相当可以!只有肉包子心中愤愤不平,吧唧吧唧,太过分了!它还想尝尝其他味道,有点念头就被扔进醋坛中泡澡。委屈??*~~~~~~~~
  • 青春一个梦

    青春一个梦

    木瓜新人报道,《青春一个梦》献给大家。本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韩龙的十八岁男孩从神秘外域回到中国。带他的妹妹上学。看他与他兄弟们在高中的生活.......
  • 天地传说之替爱

    天地传说之替爱

    自我睁开双眼,我便成为一缕幽魂,不记得自己的生死,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只是一直游荡在这人世间。
  • 我是小丑你是什么

    我是小丑你是什么

    他说:自作多情的小丑会哭泣。他还说:懦弱的小丑会笑。起初我不能够明白他的意思,可现在我知道了。他啊,还真是个大作家呢。(伸舌头)笨蛋
  • 逆练星空

    逆练星空

    逆我武学法,炼我妙玄功,漫漫灵台路,谁主此巅峰!少年叶炼,上个纪元陨落的天才,这个纪元醒来后,能否再次大放异彩,独立巅峰。新书等级:灵士、灵师、灵帅、灵王、灵皇、灵尊、灵宗、灵帝、灵圣……新人新书,求推荐,打赏,收藏
  • 网游之魔神再现

    网游之魔神再现

    玄幻般网游,梦幻般经典。陆斩风,一个神话般的名字在刹那间崛起。种种奇遇,强硬的天赋,逐渐成熟。控制系的战士,各种步法对拼,不称霸,但强力;不懦弱,但隐世。没有一般网游的数字计算与金钱攻略,只有那独特的思想。步法,武技,血脉,体质,轮回等等尽在魔神系列1——魔神再现。
  • 我是你前世的妻子

    我是你前世的妻子

    总裁高天的私生子已经上幼儿园了,他本人却被蒙在鼓里,而陈小薇矢口否认孩子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