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95000000005

第5章 “神童”莫扎特(1)

W.A.莫扎特(1756-1791年),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莫扎特自幼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4岁学弹钢琴,5岁作曲,6岁学小提琴,是年随其父旅行演出,大获成功,被誉为“神童”。8岁写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一部歌剧,14岁登上米兰歌剧院舞台,指挥世界闻名的意大利乐队演奏自己的歌剧,名震欧洲。19岁起任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乐师,由于不堪忍受非人的待遇和凌辱,25岁时愤然离职。移居维也纳,进入他艰难的也是辉煌的10年创作阶段。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莫扎特才华横溢,终生勤奋,写有600多部各类乐曲。他对歌剧、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及室内乐等多种音乐体裁的发展、成熟、完善,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音乐质朴、真纯、清新、明丽,是爱与美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珍宝。

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首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

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当时他的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35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

《“巴黎”交响曲》

在完成了一系列出色的交响曲后,莫扎特在这个领域的创作趋于沉寂,1774年之后的好几年时间,他没有新的交响曲问世。1775~1778年间,作曲家长期居住在故乡萨尔兹堡,但期间没有写过任何交响曲。当然,这并不代表莫扎特的灵感被什么抑制住了,在其一生中,似乎从没有任何因素可以让这位音乐天才中断创作。那到底是什么让莫扎特停下了交响曲创作的脚步?从许多传记中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莫扎特供职于萨尔兹堡的宫廷乐队,但他的才华却并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重视,因此收到的创作任务往往只是些小规模的音乐作品,如小夜曲和嬉游曲。与此同时,莫扎特开始对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写下了第6至第9号等四部早期代表作。所有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综合起来,以至于交响曲这种题材在这段时期被莫扎特忽略了。

新的交响曲直到1778年才诞生。在那段时期,20岁出头的青年作曲家在父亲的督促下,多次前往萨尔兹堡以外的城市,希望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谋求一个可以施展自己音乐才华的职位,以摆脱大主教的阴影。但褪去“神童”光环的莫扎特已经不再被人们所重视,所有一切进展的都不太顺利。1778的夏天,莫扎特和母亲一起来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地一个名为“神圣音乐会”的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应邀为他们即将举行的一场基督圣体音乐会创作并排演一部交响曲。作曲家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自然不会错失良机,他非常爽快地答应,并且很快完成了作品,这就是《D大调第31交响曲》。因为这部作品是莫扎特在巴黎完成并首演的,所以后人也习惯称之为《“巴黎”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法国味非常浓郁,显然莫扎特在创作时刻意考虑了巴黎听众的欣赏口味。巴黎对于莫扎特而言是绝不陌生的,1764年沃尔夫冈年仅8岁时就跟随父亲来到这里进行旅行演出,并一举成名。当时在法国宫廷供职的一个德国音乐家Jean Schobert(让·朔贝特),也曾给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带去相当深刻的影响。所以此番重回巴黎的作曲家对于法国音乐以及当地听众的品位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创作过程一帆风顺,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但首演前的排练却进行得很不顺利,莫扎特曾在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乐队的演奏素质让他非常恼火,糟糕的表现力一度让他失去信心,莫扎特甚至一度跳出想回避作品首演音乐会的念头。不过幸运的是,首演的状况并没有他预想中那样蹩脚,这部交响曲获得了应有的成功,巴黎听众对这部交响曲的印象无疑是深刻而满意的。对于作曲家本人而言,经过了三年积累后,他的这部交响曲新作也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作中注入的激情和对总体风格的周全考虑收到了丰厚的回报。

当时巴黎的乐团是要比奥地利的那些宫廷乐团编制大得多,海顿也曾为巴黎的大乐队写过六首配器丰满的《“巴黎”交响曲》,据此就不难理解莫扎特的这首第31交响曲为何会显出光彩夺目、辉煌壮阔的艺术风格。在配器创作中,因为有这支庞大乐团作为后盾,作曲家可以用到的乐器种类要比他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丰富,尤其是单簧管的加入让作品的整体音色表现力上升了一个层次,这也让莫扎特本人感到非常欣喜。不过复杂的配器、欢快的节奏却让这部交响曲同他早期的那些作品比起来,显得有些嘈杂,尤其是首尾两个快板乐章部分,而巴黎人却恰恰喜欢这种热闹而缤纷的丰富音色效果。当然这并不代表这是一部缺乏章法的创作,莫扎特在赋予其华丽外表的同时,非常注重比例和层次方面的协调。

慢板乐章写得非常优雅,而且莫扎特为它准备了两个可供选择的乐段。为什么会有两个慢板?据莫扎特写给父亲书信中透露的原因,作品首演后“神圣音乐会”的经理并不太喜欢原先的那个采用6/8拍的版本,虽然莫扎特认为自己的创作没有任何问题,但最后他还是为了满足经理的需要,妥协地写下了第二种版本,采用3/4拍。作曲家自己认为两个版本“各有所适、各有其妙”,但同时自己又承认更喜欢后写的那个版本。实际上对于两个版本哪个是原作、哪个是替补,还存在一些争议,但通常篇幅更长的6/8拍板被认为是第一版。好在当代一些乐团和唱片公司在演奏录制这部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将两个慢板乐章都录下来。由此大家不要被唱片信息所迷惑,莫扎特的《“巴黎”交响曲》是一部三乐章交响曲,额外的那个乐章便是替补的慢板。

莫扎特在当时给父亲的信中曾描绘了首演的盛况:“第一乐章快板的中段有个我知道会讨人喜欢的过场,听众也果然喜爱,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因为我写的时候就知道这招管用,所以我在结尾时又来了一遍——于是重复。行板乐章也受到了欢迎;但听众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快板乐章。我注意到这里演出的所有交响曲的末乐章快板都是以乐队齐奏开始,所以我只用两把小提琴开场,八个小节弱,然后猛得来一下强;这样,在弱的八个小节里,这里的听众都有些不明白(如同我料想的一样),但一旦听到强音进入,他们马上开始鼓掌。”不幸的是,这部作品首演后没几天,随莫扎特一起旅行的母亲就因斑疹伤寒而逝世。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巴黎这座城市从此成为作曲家心中的一片阴影。

从当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一部非常出彩的作品,但与莫扎特后期的交响曲比起来,《巴黎》似乎让人感觉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其色彩显得过于表面化,而缺少一些深层次的内容。所以即便它非常好听,却在莫扎特整个创作生涯中并没有十分显赫的地位。

同类推荐
  •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对“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和考察,并以此为研究语境、理论视野和写作支援平台,从“民间”的维度,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做了概括性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全局分析,又有引人入胜的个案探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间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 探索未知丛书-音乐之声(二)

    探索未知丛书-音乐之声(二)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地理世界、动物乐园、海洋与天空、化学天地、计算机王国、历史趣闻、美术沙龙、农业科学、少年楷模、物理城堡、艺术天地、音乐之声、幼儿教育、语文大观、植物之谜、走遍天下、祖国在我心中等书籍。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书法艺术起源于何时?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字研究中得到某些启发。汉字最初叫做“文”,甲骨文写作,像经纬交错的织纹。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饰,因此“文”字引申出美饰的含义,如古汉语中的“文饰”、“文身”等。古人用具有美饰含义的“文”来给汉字定名,说明汉字从一开始就注意美饰,具有艺术化的倾向。并且也可以由此推断,书法艺术与汉字一样古老,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的起源是同步的。
  •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林下玄谈:中国书画批评的角度与方法》作者所撰文章,在很大程度上都选择了比较特殊的叙述角度,甚至以异于时人的艺术批评方法进入批评文本。这些文章几乎都显现着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的智慧灵光,梁先生此著传导给笔者的文化智慧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
  •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

    粉墨留痕:新中国节目单和入场券珍藏故事

    即使不看文字,只翻阅那一张张由旧至新的节目单,新中国的演出乃至文化的发展也如同电影般幕幕现前——这本书就是一部纪录片,真实、生动、有趣。收藏者,可以按图索骥,作为鉴赏参考。演艺人,可以从观演述评中听到一位懂戏的观众的心声,设计者,可以在一张张节目单和入场券上描摹出角动心灵的下一张海报,史学家,可以从故事里读出北京甚至中国的演艺微观史,我们,最普通不过的你我,可以学着像作者一样,亲近演出艺术,享受多彩人生。
热门推荐
  • 亲亲我的纣王

    亲亲我的纣王

    姬发??妲己??这算啥??穿越啦?~??啥啥啥?纣王是个大帅哥?姜子牙是个老顽童?哪吒是个小气财神??
  • 混在斗罗的假火影

    混在斗罗的假火影

    林启天做为一个火影与斗罗的死忠粉,在被穿越专用车---卡车,穿越到了斗罗,并被火影系统绑定,从此不得不走上了用火之意志忽悠人的道路,并在斗罗创造木叶村的旅途(可能年更,不喜勿喷)
  • 全魔录

    全魔录

    大一新生王文,救美身亡。再次醒来,身处异世,魂居异体,而在他脑子里也多了一本叫做《全魔录》的书。……魔法世界,强者为尊,。看他如何依靠一书成神……
  • 平民贵妃

    平民贵妃

    她是一位无出色容貌的一介平民,却意外被皇上册封成为太子的侧妃,这一切是福还是祸?他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高贵的血统,不凡的俊容,高傲的个性,无视世俗礼教他在遇到这个完全不符合他审美观的妃子,会有什么表现?他温文儒雅,为了他心爱的师妹的幸福,倾尽所能,可惜有的事是早也注定,无力回天?
  • 花千骨之刻画心骨

    花千骨之刻画心骨

    东方说:骨头,就算你真的做错了,毁天灭地,欺师灭祖,他也宁愿不违背自己的原则。这白子画替花千骨受消魂钉所说。
  • 猫耳的故事

    猫耳的故事

    一只现代都市,猫的自述,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一切
  • 唯你属我

    唯你属我

    “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没人会在乎我?是不是我死了都没有人会记得我?”“不,你不会的,因为你还有我。我说过,我的一切都是你的,只要唯你属我。”
  • 莫小牙

    莫小牙

    莫小牙,莫名的外来灵魂醒来成了被流放的庶小姐,仅有一位乳嬷嬷誓死追随,没了优越的身份和权利,流落小小村落。生命重新开始。被三哥莫俞衡辱骂,被大姐莫静音教训,还有蚀骨殿神秘殿主的嘱托。当然,俊俏男子也不少,有邪魅驾马男馈赠夜明珠,还有墨文斋邵卿哥哥的陪伴解围,更有神秘刺客的默默守护!莫小牙该如何生存?脱离罪海,重或自由呢?且看,莫小牙古代奋斗史!
  • 胡蝶的那些年

    胡蝶的那些年

    这是一本描述当代农村变迁的小说。书中主人公胡中,毕业后拒绝了大城市的诱惑,回家乡小城教书。从最初的不甘心、不习惯,慢慢融入了小城生活,最后还收获了一份美满的爱情。他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父亲的遗愿,成为胡蝶村村长,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又是一本描述人性变迁的书,也是一本当代小城青年的梦想之书。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众多的小城青年,除了北上广之外,是否更应该考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建设家乡上呢?而众多失去的土地,洗脚上田的农民的生存状态,也是国家需要关注的。
  • 错嫁:弃妃翻身记

    错嫁:弃妃翻身记

    一个误会,一场错嫁,她刚穿越,就被名义上的夫君上下其手。她的反抗,换来他更为粗暴的对待。被栽赃,被陷害,入天牢,中剧毒,几度徘徊生死线。靠!当她还是那个逆来顺受的弃妃!虐她,她反虐回去。挑衅她,她恶整回去!当他的残暴渐渐变成恩宠,她的心也日渐沦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