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02900000022

第22章 《三国》三题

即使非常伟大的人物,也有其失误之处。尤其成为历史人物以后,便没有许多现实的顾虑,可以进行客观的科学分析,也许更接近于实事求是的评价。“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还是很有真理性的。

收在《古文观止》里的前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文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及从这两句话延伸出来的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便构成诸葛亮垂范千世的至善品格,被万人景仰的忠诚典范。

所以,文学这东西,它要渲染起来的话,挺能打动人心的。我们管这种作用,叫做“煽情”;而煽情的结果,往往就有一叶障目的弊端。前后《出师表》的感情,当然是真挚的,表达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简直溢于言表。但是,若研究一下蜀国当时的内外状况,刚刚劳师远征、七擒孟获归来,诸葛亮就要挥戈北上,这两篇动员令,从给蜀国所造成的后果看,就颇有值得斟酌的地方了。

孔明之失

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素质。但他一不顾国力强弱,二不顾民心向背,三不顾敌方虚实,四不顾周边环境,就要向曹魏挑战,实属冒进行为。好像所有好大喜功的领袖,都有因冒进而吃苦头的教训,而吃了苦头,还继续冒进,再吃更大的苦头者,也不乏其人。所以,二次上表,甚至连阿斗也劝他了:“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阿斗当皇帝后,可算是一无可取的庸才,独有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虽然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正确的。可惜他这个皇帝是个傀儡,如果说话算数,休养生息,修边固防,也许还真能偏安一隅。可是诸葛亮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劳军扰民,内外交困,以致西蜀苟安的局面,也不能长久。

《蜀记》里记载:“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

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靖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这都是与诸葛亮同时代,或稍后一点的人士,对于他频繁北伐的议论,可见当时有识之士,对他的六出祁山,是大不以为然的。诸葛亮罔顾国力,频繁出击,实在是由于他太过于自信自负。但这种心理失衡者,岂止孔明一人,凡领袖群伦者,一旦成为人誉自诩的济世之才,便有一种功名欲,不朽欲,树碑欲;甚至像文坛这么一个其实没有什么戏唱的场合,也有人来不及地给自己盖个庙,以便活着被人上供,真是很可笑的。孔明认为曹操死后,魏国再无足堪较量的对手,过于轻敌,过于躁急,想一举打开蜀国的封锁局面;当然,这也是他过于相信自己万能,过于追求不朽声名的结果。

这种可怕的欲望,也是此前此后许多人物都具有的留名万世的情结。哪怕倾家荡产,祸国殃民,也情不自禁要在历史的长卷中,给自己树一块碑石。诸葛亮的出兵汉中,绝对是他的性格悲剧所造成的。由于他位极人臣,权重一国,自然无人能够左右他,结果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大家看着他一步步地走向最终的失败,无法挽救。

所以,他的亲信马谡认为“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复远征”是听不进去的。谯周的苦谏,“何故强为”他同样不以为然,甚至连毫无头脑的后主阿斗,不解地提出疑问,也都阻止不了他北进的意愿。

这样一意孤行,置蜀国于死地,恐怕是这个伟大人物的大错了。

他若是如张俨所说,不将国力消耗殆尽的话,蜀与魏之争也许是另外的结果。

西蜀最后败亡于晋时,户二十八万,官吏数为四万,而吴降晋时,户五十二万,但官吏只有三万二。这样一个头重脚轻的国家,怎能不失败呢由此看,诸葛亮留下的臃肿的官僚机构,实在是蜀国的累赘。但有如此数量的干部队伍,可诸葛亮直到临死,也没有物色到一个好的接班人,眼高如此,挑剔如此,实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他在五丈原弥留之际,还在遗憾:“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也就只有姜维,勉强够格,真是够他痛苦的了。

马谡之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精明的领导,便光看到下属的缺点和不足了。所以,“大树底下不长草”,是很有一点道理的。孔明最后弄到文臣武将难以为继的局面,看来并非西蜀无人,而是他不让人才脱颖而出罢了。在文坛上,也是这样,若抱着一种流派,搂着一位宗师,即使衣钵相传,袈裟在身,而不求自己的出息,永远做跟屁虫,大抵是难有成就的。用人,和被人用,其中有相辅相成的辩证法。

所以,国家成败,系于君臣;战争胜负,决定在将士,缺一不可。但,会用人,更是关键。

吴将朱桓在守濡须口时,数千守军对数万曹仁重兵,诸将业业,各有惧心,桓喻之曰:“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朱桓勇而贼忍,不足取,但他这句话是极有见地的。

蜀诸葛亮与魏战,吴陆逊也与魏战,蜀败而吴胜,不能不说是与主帅的指挥得失紧密相关的。蜀相信的马谡丢了街亭,全军败绩,而吴相信的周鲂赚了曹休,大获全胜。所以,一个伟大的人物,不一定处处伟大,事事伟大。圣明如诸葛亮,用马谡去守街亭重镇,把老将赵云、猛将魏延、上将王平、青年将领姜维,都撇在一边不予重用,顶多给他们安排给马谡擦屁股的任务,如此中了邪似地偏爱这个“言过其实”的青年人,看来,料事如神的军师,也难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栽了个大跟头。

司马懿“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连敌方都了解底细的一个人,孔明却毫无察觉,委以重任,这就是那些总相信自己英明,而别人也捧他英明的领导人物,常常犯的主观武断,自以为是的毛病。

其实,刘备曾任魏延为汉中太守,对于这一带地形,应该是最熟知者。此次北征,任前督部,街亭咽喉要地,不派魏延,而委重任于中参军的马谡,也难怪他要发牢骚。再看赵云用计保护全军撤退,不失一兵一骑,不遗辎重军资,虽老而不弱。至此,方知诸葛亮有如许智勇之将不用,独垂青一个马谡,而马谡也自不量力,甚至还自炫“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上下皆无自知之明,焉有不败之理。

贤者如孔明尚且如此,那么后来平庸的领导,如武大郎开店,只能用比自己更矮的伙计,就更不在话下了。

胜败乃兵家常事,本是不足为奇的。但街亭咽喉重地,一旦失守,则事关重大,非但陇西诸郡,不得不放弃,复归于魏,而且此后北伐通路也被扼杀封死,只能是一个困兽犹斗的艰难局面。本来不佳的形势,变得愈益恶劣。西蜀遂日暮途穷,一步步走下坡路了。

街亭失利,一是马谡玩忽职守,一是孔明用人不当。更主要的责任,在于主帅。他知道街亭的战略要冲的地位,他知道司马懿不会轻易放过,他知道马谡缺乏实战经验,然而宁肯派出几批人马左右来策应,也不让像赵云、魏延、王平这样的勇将担此重任。因此,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偏爱偏信,造成这次失误。

刘备论马谡“言过其实”,是指他的夸夸其谈,坐而论道。“不可大用”,实际是针对诸葛亮极其倚重信任马谡有感而发,看来不幸而言中。刘备在用人政策上,持独特见解时不多,单对马谡,有此一针见血的看法,恐怕还是为孔明考虑。可以设想,倘非诸葛亮对于马谡的抬爱,超过限度,刘备也不会在临死前,非要说出这番话的。

按说,明智如诸葛亮者,不会察觉不出马谡,是一位赵括式纸上谈兵的角色。但一,这种理论上一套一套地能言善道之人,所谓“耍嘴皮子”者,是很易邀宠讨好的。二,因为他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少付诸行动,所以,他永远不至于出错,这也就是“动手干的,总是不如袖手看的”道理。三,应该承认,诸葛亮一生,也是理论领先于实践,赤壁之战,他不过是一个参谋,荆州之战,他连前线都没去,打西川,攻刘璋,是庞统的谋划,彝陵之战,他在成都留守。因此,在习性上与这位青年战争理论家,可能有某些相通相惜之处。

这也是许多用人之人,常常使自己陷入困境的原因。诸葛亮治理西蜀,以法威刑重著称,睚眦之怨必报。所以历史上留下了“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的记载。马谡把街亭丢掉,只好杀头了。这不过用他的头替诸葛亮承担大部分责任,和为诸葛亮落一个执法如山的美名罢了。所以他内心也很不平静,“大哭不已”,便是一种感情的流露。

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多少诸葛亮用马谡的事例啊!

魏延之乱

诸葛亮不用魏延计,是他一生最失着处。

其实他之所以先南征而后北伐,也是想在荡平后院之患,把扰乱边庭的南方少数民族平定下来,能腾出手来进行战略反攻,出祁山,过秦岭,兵临渭水,直逼畿辅。也是想步曹操官渡之战、周瑜赤壁之战的后尘,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扭转形势,实现其政治抱负,而名垂青史。

他这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使他进攻奏效的计谋了。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计谋的书,至今被政治家、军事家,乃至于所有动心眼的人,视作一部简明教科书。据说东瀛日本的商界大亨,也很看重这部小说,并将其计谋运用到经济领域、市场竞争、经营策略中来。这部书中,有许多成功的计谋,也有许多失败的计谋。还有一些未待实现,便胎死腹中的计谋,最有名的就是魏延出子午谷奇袭关中的飞兵之计。

可惜,这个计谋不是孔明提的,也不是他得意门生马谡提的,是他所不喜欢的魏延提的,于是被诸葛亮“枪毙”了。否则,魏延率兵挺进长安,三国的历史不知该怎么改写呢?

看起来,一个伟人,“从善如流”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到却难。

当时,魏主曹睿临位不久,司马懿被闲置,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夏侯楙掌握兵权,是个绝好的趁虚而入的进攻机会。所以,魏延向主帅诸葛亮建议:“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出其不意,击其不备,这本是军事家最经常采用的战术。但诸葛亮以稳妥为由拒绝了。

诸葛亮在政治上,是帅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决策,才能以最弱的力量,跻身于吴、魏之间,而成鼎立之势。但诸葛亮并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至少他没有像曹操那样指挥官渡之战,击溃袁绍六十万人马,统一了北方;像周瑜那样指挥赤壁之战,消灭曹操三十万大军,巩固了江东。而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建树,并不如政治上的成就来得高。

所以,他一生用兵谨慎,这也是事实,但他绝不是不敢行险。其实,空城计,比起子午谷出兵急袭长安,要险得多多。后来,司马懿对张郃说:“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所以,司马懿要是蜀方主帅的话,一定会采用魏延的主意。可见诸葛亮之不肯采纳飞兵之计,确实是一次严重失误了。

说到底,战争,能不冒一点风险吗?

除了他军事上的保守主义外,就不得不从他的感情、性格上找找这次失误的原因了。文人相轻,一向如此,相互菲薄,家常便饭,都由于嫉妒心作怪。但政治家、军事家也未必都是完人,不能说略无半点嫉才之心。诸葛亮拒绝魏延,是有其个人感情上的因素的。

上帝造人的时候,设计这种情感,大概是作为一种催动力量,鼓励竞争要强之心吧一旦超乎这个范围,必然构成对他人的妨害或侵犯。你看那奥赛罗,妒火中烧,把无罪的苔丝迪蒙娜,扼住喉咙然后将她刺死时的狠毒。就知道嫉妒,要是发作起来,那是一种可怕的感情。

在文人这个圈子来看,那就更有看头了。韶华已逝,便仇恨一切来日方长的人;风光不再,便嫉妒所有姹紫嫣红的美丽;寂寞冷落,自然怨嗟窗外传来的繁华热闹的声音;江郎才尽,便对文场的新鲜举止,视若仇敌,非咬牙切齿不可了。所以“食少事烦”苦日无多的诸葛亮,对于这样一个潜在的对手,是不敢掉以轻心的。

刘备生前对魏延十分信任。“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但与诸葛亮谈到马谡,却认为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刘备这个人,才质平庸,但对马谡的看法,事实验证他是对的。因此,对他赏识魏延,委以重任,决不是兴之所至,率意而为的事,自是有魏延值得信赖之处的。但后来诸葛亮治蜀,多用平实之才,守成有余,开拓不力,而恃才狂放,倚武踞傲者,——被他搁置摈弃。所以蜀中干部,青黄不接,是事实,他急于物色人才也是事实。不过他的用人标准,拘谨偏执,较之曹操的“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简直无法比拟,因而不可能有出色的人物出现。

他所以对马谡“深加器异”,就因为马谡好纸上谈兵,能顺承他的意旨,而对魏延一直持怀疑和仇视的态度,动不动就要把魏延推出斩首。说穿了,就是魏延不怎么买他的账。

《三国志》载:“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看来他们帅、将之间的矛盾,早就相当尖锐的了。所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计烧死司马懿父子时,这位主帅,甚至想把魏延也一并火葬的。

由此可见,有才能的诸葛亮,也未必不存有复杂的嫉妒心理。而一旦由嫉而恨,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了。

正是由于他的过分,视部属为敌,他的狭隘,无容人之量,以及他的嫉妒,已难分好歹。所以,他一死,在他临死前的最后安排之下,促使魏延生变作乱。本来战斗力已很疲弱的蜀国军队,至此,则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了。

对魏延这样一个有军事头脑、有实战经验、有胆有谋的强将,对这个不以他的尊严为念具有挑战意味的部属,诸葛亮的感情虽然表现得特别地隐晦曲折,不那么容易察觉,但内心世界却还是有踪迹可寻的。

以一支弱势的军队,要去和强大的对手打正面战争,却以不可冒险为名,放弃这样一次战机,除了感情的拒绝外,找不到别的什么理由。

魏延之乱,始于诸葛,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同类推荐
  • 从五十岁开始

    从五十岁开始

    《从五十岁开始》收录了作者以多年积累的阅历学识,创作的大量散文、随笔。其内容多是反映过去在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活,回顾作者从困顿自学、做有准备的人,到改革大潮涌起之时,积极参与融入时代洪流,去改变自身命运的心路历程和生活足迹。
  • 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本书撷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史脍灸人口、广为流传的谜语故事,又是一本实用的灯谜指南,集灯谜故事、灯谜文化及灯谜历史知识于一体,是为读者朋友指点猜谜迷津的集大成之作。
  • 林徽因全集(1-4)

    林徽因全集(1-4)

    《林徽因全集》收录林徽因的诗歌、散文、小说、书信、剧本、译文以及建筑方面作品,共分四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林徽因全集》。这些文章,或写亲友交往、家庭琐事,或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或是发表真实的议论,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诗文玲珑剔透、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美感;建筑相关作品深入浅出、审美独特,古典韵味十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 小日子诗头诗尾

    小日子诗头诗尾

    爱情、亲情、父爱、母爱、男人、女人……一个家庭在作者笔下焕发出柔美光彩。
  • 纳兰词

    纳兰词

    《纳兰词》是一本收录纳兰性德的词作集,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他的词风颇有南唐后主之风,所写的爱情感情真挚,缠绵悱恻,其中悼亡类的词作,更是写得让人读起来痛彻肺腑,不忍卒读。也常被用来和宋柳永的词作相提起并论,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之说。他写的景色词作,如边塞词,风格苍凉,有一种悲壮之美,写的荷花、水色,常描摹出一种动态的静美,渲染了一种以水唯德的中国文化和文人精神。本书以多个《纳兰词》版本为依托,力求再现纳兰性德笔下的意境,把真挚感情和景色之美表现出,让读者体验诗词的魅力,以及千年难遇的才子心中的绝美和韵味。
热门推荐
  • 藏地兵书

    藏地兵书

    这是一部比小说更精彩的反映解放军将士在西藏战斗生活的情感大散文。作家王宗仁以最贴近青藏线士兵的心,真情写了一辈子西藏,再现了当代军人热血报国的情怀。
  • 地球防护盾

    地球防护盾

    当那片星空从眼前慢慢消失,地球已然成为人类最后的避难所。和平向来鄙视那些屈膝者,它只在勇者的射程之内。来吧!让我们放弃所有的成见,一起携手保卫我们这个最后的家园!至死方休!
  • 玫兰曲

    玫兰曲

    两个姑娘竭力想把自己嫁的好一点,选择了不同的奋斗方法。究竟会有什么结果呢,嫁人成亲神马的,永远都是生活中不变的主题啊。
  • 莓果的一生

    莓果的一生

    莓果,一个普通的女生,平凡如同一株小草,随着雨露阳光的滋养,不断的变强。。。。。
  • 伊人倌

    伊人倌

    也许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命运这也许只是一些人逃避事实的措辞但世事无常在这里你也许会感受到何为身不由己
  • 反抗无效:御狼王的烙印

    反抗无效:御狼王的烙印

    有她这么倒霉吗?穿越而来破坏了银狼王的好事,被他禁锢。他被诅咒成狼,关她什么事,要成为解咒的牺牲品!“在你全身刻满我的烙印,你才会乖乖的。”狼王冷酷妖孽的说。“我要反抗……”绾鸥哭叫起来。纵身跃起将她扑倒,绿莹莹的眸子里闪烁着浓浓的魔性,“反抗无效!你还要生一窝狼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从2003年参与教育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以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全面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连续召开了三次全省校本教研工作研讨会,评选出274所“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校本教研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得到了各地基层学校的积极响应,在创建“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示范学校中除了一些历史名校,还有许多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的新兴学校。
  • 万物乱世之万物纵横

    万物乱世之万物纵横

    “斗破通天,斗破山河。英雄几多?斗破裂地,斗破峰岳。豪杰春香!非者,盗死危也!是者,万焚惧也!”
  • 回到地球感觉有些不一样

    回到地球感觉有些不一样

    我,程昊冉,在经历了一次强迫穿越后,好不容易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回到了家里,作为富二代的我终于可以好好享受人生了。只不过,似乎有什么不对劲?周围的灵气怎么比那个世界还高?那个在天空上飞来飞去的是龙?还有人在上面?电视机里播出了所谓的修炼者?一些山里海里出现了灵兽?是我穿错了地球还是地球灵气复苏了?我只是想要当个咸鱼而已,不用这么难吧?作为曾经打穿了一个世界的程昊冉露出了无奈的表情。
  • 快穿女配要虐渣

    快穿女配要虐渣

    作为一名系统修理员,祁安的任务就是修补各种因为不同原因损坏的世界。这次,她负责修理的是因为女配怨气太重而损坏的世界。修复世界的方法就是完成悲惨女配的愿望,手撕渣男,手撕小三,到达人生巅峰。不管是霸总巨星还是帝皇王爷,祁安就是要统统撕个遍!她表示:我是个无情的系统修理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