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143900000077

第77章 开路先锋及行家里手(27)

除理智和情绪之间的冲突之外,哲学家们从未就情绪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产生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智力的工作原理和知识的来源。当他们偶尔涉及人类的行为时,通常也是在道德哲学的范围之内——我们应该怎么行为——而不是就行为的原因进行探讨。人们关注情绪的心理学机制只是近现代的事。如我们已知,笛卡儿做过一点儿工作,将情欲分为六种,将其他情绪解释为六种情绪的合并。尽管斯宾诺莎详细地处理过情绪问题,但探讨得过于严峻与逻辑,因而无法传达出它们的力量,更无法表达出情绪体验的力量。比如,他将爱定义为“某一外部原因的伴随性喜悦”,定义恨为“外部原因的伴随性痛苦”。第一个以科学方式探索情绪对行为影响的人并不是心理学家,而是自然史学家查尔斯·达尔文。1872年,在其历史性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十几年后,达尔文出版了另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在这本小册子里,他提出,情绪之所以发生进化,是因其可以导致有用的行动,从而增加了动物物种的生存机会。恐惧、愤怒和性冲动分别可产生逃避、对敌人的反击和物种的繁殖等行为。达尔文认为,人类情绪是从其动物先辈遗传而来的,具有类似的价值和表达。狼会龇牙裂齿,人类会冷笑;动物的体毛在愤怒或害怕时会直竖起来,以使自己看上去更加庞大,人类在愤怒时也会毛发耸立,挺胸扬臂,一副恶狠狠的挑战姿态。

然而,尽管达尔文声名显赫,早期的大部分科学心理学家仍然回避着情绪这个话题(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分析学家例外)。今天,由于心理疗法已广为接受,许多人认为,情绪和行为是心理学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但欧内斯特·希尔加德在其美国心理学史中说,在20世纪的前50年里,“进行学术研究的心理学家对文学和戏剧中占比例最大的情绪主题缺少兴趣,真是咄咄怪事”。

这是他们在那些年代里天真努力的结果。他们像物理学家一样严格而客观,结果却认为,对主观状态的报告,包括感觉或情绪,都超出了科学的范围。自桑代克用猫在迷宫箱里进行实验的时代开始,到20世纪中叶,研究者大都在致力于寻找方法以连接行为和可观察的客观生理状态,如饥饿、口渴或疼痛等,而不是主观状态,如情绪等。

在这些心理状态的不快与其产生的行为之间,必定有某种方向性的机制或力量。如果没有,为什么饥饿会导致寻寻觅觅,或性欲会导致求爱行为,而不是随意性冲动行为?

在20世纪初始,心理学家满足于这样一个认识,即由生理需要或生理状态促发的行为取决于本能。但这一简化的回答对本能如何在心理学水平上进行操作只字未提,也没有提供出某种心理学的条件以供实验调查。1908年,心理学家威廉·麦克杜格尔(William McDougall)提出一些解释,并于1923年将这些解释进一步完善。他认为,受生理需要激发的物种会追寻某个已知的目标,其行为因此带有目的性,或激发性;从这一行为中产生的心理动力,即动机,是可以用实验方法加以控制、测量和研究的。于是,心理学的又一分支正式启动。

人类行为从解扣脱衣到写出十四行诗都带有动机性,但行为主义时代的心理学家只将自己限定在研究实验老鼠之中。在这种相对简单的动物中,他们可为其创造出基本的生理需要如饥饿,并可依据食物剥夺的时间是几个小时还是几天而加以量化,可轻易并客观地测量其因此而产生的行为,如觅食和走迷宫等。

在20世纪的50和60年代,随着新认知主义的兴起,心理过程再一次成为正统的研究领域,一些研究者趁机着手研究人类的动机和情绪。但在起初的几十年里,认知主义心理学家的大部分兴趣集中在“冷认知”(信息加工、推理等)里,只是在近十几年来,才转向“热认知”,并着手了解它与动机的联系机制。1988年,动机和情绪研究方面的领袖人物,康乃狄格大学的罗斯·巴克,终于宣称:“心理学重新发现了情绪。”

可能是因为这一进展过于新潮,也可能是因为这一课题过于混杂,情绪研究者和理论家久久不能就其所研究的课题的定义达成一致。普通人并没有困难,即使3岁的孩子也知道什么是快乐、悲伤或害怕——即其有何感觉。但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家却看得更为深远;他们对情绪的定义包括诸如原因、生理伴随症状、后果等。在一般人听来是艰涩难懂的。例如:

情绪是具有控制顺序的行为预备状态(可中断或参与竞争其他心理和行为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是评估与利害(可引起积极或消极感觉)相关联的事件所引起的变化。

对情绪的这个定义,或现行的其他近30种专业性定义均没有为心理学家所接受。最近一位专栏作家评论道:“人人都知道情绪是什么,但给出它的定义并不容易。”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基本情绪有许多种,其他情绪均是从这些基本情绪中派生出来或与之相关联的。但基本情绪究竟有哪些目前仍没有确切的定论。一些专家将“欲望”、“惊讶”等包括在内,另一些特意将“震惊”排除在外,但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震惊是惊讶的一种形式;大多数心理治疗专家使用“感情”一词来表达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绪状态,但一些学院派的心理学家则认为,感觉上的喜欢或不喜欢是感情,情绪则不是。

十多年以前,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著名情绪研究专家罗伯特·普鲁契克(Robert Plutehik)请志愿者给出一长串成对的、与情绪有关的词汇,并按其类似程度进行等级评定。对志愿者的等级评定所进行的因素分析可显出哪些情绪具有与其他情绪最大限度的重合率,因而是最为基本的。普鲁契克的结论是,共有8种基本情绪:喜悦、赞同、害怕、惊讶、悲伤、厌恶、愤怒和期盼。他发现,其他一般的情绪大多是这些基本情绪的程度不同的翻版。比如,极度悲伤是悲伤的极点,忧愁则为最低水平的悲伤。在现存定义中,这一定义相当不错。然而,人们尽管经常引用它,但在情绪研究者眼中,它仍不能算作标准定义——也没有这样一个标准。

到目前为止,仍未出现一个大家所普遍接受的情绪理论。我们稍后将看到,有些理论认为,情绪由内脏的状态构成,其他理论则认为,情绪是自主中枢神经系统的现象,还有者认为,它是更高级的心理过程。一些人强调情绪的起因,另一些却强调它的行为后果。一位学者作过统计,得出约100种明显不同的情绪理论。即使将一些类似理论组合在一起,其数目也不下18种。

所有这些听上去可能导致情绪研究远离现实生活,但在事实上,心理学家也的确只对情绪的较高级别的问题发生兴趣:情绪有什么功能?是源于先天还是后天经验?是普遍存在还是因文化不同而有差异?肉体与心理过程是如何与其联系起来的?心理学家还对下面一个实践问题大感兴趣:情绪如何与行为产生关联?大多数人认为,情绪不仅是动物表达与其需要相关的某个物体或事件的信号,也是一种方法,动机可因之而成为有目的的行为。

这样一来,这个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最终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中心问题,而情绪也被视做对这一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回答。对动机和情绪的研究始于哲学思辨,并在科学时代转变成为生理需要的研究,而后转变为对神经系统功能的研究,再后转变为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它是心理学自身的一个进化范式。

§§§第二节躯体理论

什么人能将一只将抓到的老鼠饿上两天,然后将其关在笼子里,并在笼子远处放上几粒它抓不到的粮食,它惟一的渠道只有爬上通电的栅栏,从而使其爪子触电?什么人能将一只母鼠放在笼子的一端,再将其幼鼠放在另一端?

虐待狂,你可能认为。但行为主义时代的典型实验心理学家卡尔·J·沃登(cad J.warden)是一位非常体面的年轻人,与虐待狂沾不上边儿。

时间是1931年,地点在哥伦比亚大学,仪器是沃登发明的,即“哥伦比亚障碍笼”。他图谋通过这只笼子尽量客观地测量两种动机来源的力量,即饥饿驱动力和母性驱动力。

他希望自己的数据能够验证一个简单的假设:老鼠的需求越强,其满足需求的动机或驱动力越强。测量对食物的需要比较简单,就是看老鼠在多长时间内没有进食;对因之而来的驱动力的测量则是观察老鼠跨过电栅栏索取食物的频率。在老鼠饿到第3天时验证了沃登的假设。而在第三天之后,老鼠则变得软弱无力,不再费力跨越栅栏了。动机研究没有比之更客观的了(用母鼠及幼鼠进行的实验则不那么尽如人意,因为与幼鼠的分离,并没有造成如饥饿一样准确无误的需求)。

沃登的报告与其他行为主义著作一样,根本没有谈及本能。行为主义者相信,高等动物(如哺乳动物)的行为几乎无一例外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本能理论是倒退的。到20年代,他们已不再称动机行为中的有目的行为力量为本能,而称其为“驱动力”。于1918年提出驱动力概念的罗伯特·s·伍德沃思认为,尽管有机体具有天生的机制以从事诸如寻找和吞咽食物之类活动,但这些机制一般是闲置不用的,除非其受到某种驱动力的激发。该驱动力将使动物趋向一个它知道可以满足其需要的目标。行为主义者认为,驱动力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概念。另外,驱动力与本能不同,心理学家可通过实验条件对其进行创造、测量并修正,从而确定出动机的规律。

在这些假想中,最明显的一个是,生理需要越大,满足它的驱动力也越大,该动物表现出来的活动也越多。为检测这一假设,1922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里一位名叫克特·里奇塔(Curt Richter)的心理学家把鼠笼绑在弹簧上,使其自动记录老鼠的活动,结果令人满意。它们显示,饥饿的老鼠在笼里窜动的次数要多于不饿的老鼠。1925年,在北卡罗莱那大学,J·F·达谢尔(J.F.Dashiell)利用一块棋盘式的迷宫进行同样的试验。他清查了老鼠踏过的格数,发现饥饿的老鼠踏进的方格数目远多于喂过的老鼠的次数。1931年,沃登的“哥伦比亚障碍笼”提供了检测同一驱动力的更有效方法。

在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人们发起了大量的实验以探索其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满足于液体、氧气、性、适宜的温度及避开疼痛需要的驱动力。1943年,这些动机的生理方面被喜欢数学的行为主义者克拉克·赫尔(Clark Hun)归纳入一条极为简单的理论,即所有的驱动力均在寻找同样的基本满足——放松因生理需要而生成的令人不快的紧张感——所有动物寻求的理想状态均来自于所有驱动力得到满足的平衡。在几乎半个世纪以后,生态学的研究显示,许多动物在其肉体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在一小段时间里处于不活跃状态。狮子在饱食之后,会在同一地方一动不动地呆上12个小时。

但许多行为形式并不在赫尔理论所描述的范围之内。狗会听从命令,只要能逗主人开心,可以将自己的生理需要搁置一边。仓鼠会在锻炼轮上无目的地奔跑。老鼠可学会压按杠杆,使其滴下有甜味但无营养的水。行为主义者用驱动力减退理论来解释这些行为,认为的确存在一些诸如“后天得来”或“次等”的驱动力和动机。这些驱动力产生于非生理需要,但它们可通过对原始驱动力的联想而得到动机力量。比如,狗学会听从主人的命令,因为它已学到,只要听从,就能得到食物奖励。于是,它慢慢地形成寻找服从的驱动力,从而使服从变成奖励。

然而,这种对驱动力理论的偷工减料式修补并不能解释其他行为。例如,它不能解释仓鼠为什么在轮子上无目的地奔跑,也不能解释老鼠何以想尽办法搞到甜水。而且,除非“次级驱动力”的定义非常广泛,可包括并没有通过条件反射使其与一项生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否则,它就不可能解释为什么猴子在一些实验中一而再地打开一扇窗户(窗户只能开30秒钟)以看到一列玩具电动火车在外面跑动,也无法解释它们何以在另一些实验中一而再地松开一连串的钩子和门闩,即使它们已经明白,打开钩子和门闩即不能开门也不能得到奖励;更无法解释音乐爱好者去听音乐会,改革家辛苦地变革社会体制,神学家努力向人类宣扬上帝指定的道路,悔罪者何以用铁链子抽打自己的后背,登山者何以攀登马特合恩峰,或心理学家何以研究动机现象,等等。

赫尔认为,驱动力减退是所有动机行为的最终目标。这一思想于1957年受到发生在麦克吉尔大学的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的挑战。一些志愿者戴着有垫层的手套和半透明的头罩呆在一个小房间里,头罩仅能通过光线,但看不到图像。他们在房间里呆上许多天,躺在柔软的泡沫皮垫上,空调的单调声音将其他的所有声音全部淹没(只允许他们偶尔出去进食、上厕所和接受测试)。他们中的大多数原来准备在这里进行一次长时间的愉快的休息,但很快发现,由于没有感觉刺激,他们显得非常难受,感到一片茫然。他们无法连贯地思想,情绪在十分高兴到极度恼火之间动荡不定。他们在心理能力标准测试中呈现出明显的减退,其中少数人还体会了幻觉,且几乎所有人均在实验刚进行几天之后即要求退出。

显然,许多行为的动机是由复杂的需要激发的,是由自主中枢神经系统及思维生成的。而这一点却正是动机和情绪研究者所一直忽略的。

尽管行为主义者可以观察并测量与动机相关联的外在活动,但他们既没有观察也没有测量出情绪的生理指标。虽然老鼠不能告诉他们它的感觉,但人类可以,但他们认为,这些信息仍是不可检测且没有科学价值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因为行为主义所提出的证据而受到约束。一些人仍然愿意认同人类的感觉。但即使这些人,在本世纪早期的几十年中也只对伴随受试者感受的情绪上的生理变化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生理变化正是情绪的来源。

我们在前面已经读到,此种理论首先是由威廉·詹姆斯于1884年提出的。但几乎在同时,丹麦生理学家卡尔·朗格也提出了同一理论。如我们在前面所述,詹姆斯一朗格理论认为,并不是某项事实激发某个情绪,并因此产生出身体变化,而是因为一个令人激动的事实可带来身体的变化,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就是情绪(詹姆斯指出,我们遇到熊,会发抖,并由于发抖而感到害怕)。

同类推荐
  • 图解日常心理学

    图解日常心理学

    心理学并不神秘,它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只是看我们如何去表达和表现。如何才能让这门学问通俗易懂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剥去晦涩,袒露真纯。本书就是从这一目标出发,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配以简洁生动的图画,从心理学研究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方面系统地加以阐释,对心理学进行图解,使人们能够清晰、更加省力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心理学的兴趣,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用心理学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
  • 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

    本书正是从上面这些角度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人员,为校长、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工作者,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为家长和学生,介绍和描述心理援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以及实施心理援助的基本任务、基本途径、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心理学研究人员和更多的学校管理工作者、校长、教师能参与到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和实施中,能有更多的研究案例和研究成果出现,让我们的校园成为真正安全、和谐、健康的地方。
  • 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

    紧张、焦虑,这成为对当今中国人心理状态最贴切的描述。其实,中国人一直过度紧张,供奉中庸与和谐的中国人一直没能学会淡定平和《过度紧张》作者臧一民从国民性出发。从历史典籍和当今社会现状中寻找分析的素材,深挖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渊源,总结七种造成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基础。
  • 人格塑造与犯罪预防

    人格塑造与犯罪预防

    胡锦涛同志才党的士气大报告中发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号召,并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直觉的魔力

    直觉的魔力

    我们人体本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直觉的魔力潜藏其中,它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今这种魔力已日渐引起人们的好奇和重视。可在生活中,真正能通晓并且能好好利用自己直觉能量的人却少之又少。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培训师,作者用10多年的时间潜心研读了大量心理学、古代巫术方面的书籍,总结归纳了使数万人受益的直觉潜能开发秘诀。一旦你学会运用自己的直觉,你的灵感、自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会纷至沓来,奇迹不再只是“可能发生”,而是“就要发生”。
热门推荐
  • 活色又生香

    活色又生香

    从小被卖入张家的长安成了张家长媳,谁知相公被抓壮丁,又被京城来的纨绔看上,为了家里的兄弟姐妹,她该如何去从……(纯古代,男主前渣后被调教,请抱着批判的眼光看待(???????))
  • 混沌游

    混沌游

    一朝穿越混沌成为命运魔神,最后证得大道的故事。这是一个洪荒流和无限流相结合的故事。新人新作,不喜勿喷请点X。
  • 不良嫡女

    不良嫡女

    她是豪华夜总会里最年轻的“妈咪”,不幸的遭遇让她寸步难行。然而却不小心穿越到了古代,区区一个秦府算什么,既然老天让她重生,那她就不能辜负这番美意。且看一个小小的嫡女如何工于心计、谋略天下!不良嫡女?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不是吗?
  • 日本世相系列:饱食穷民

    日本世相系列:饱食穷民

    泡沫经济年代的日本社会,宛如梦幻泡影一样变化无常,又像断梗浮萍一样飘忽不定,到处充斥着不安的色彩。被眼前的欲望迷住双眼而深陷连环债务不能自拔的他们,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他们,在食欲和失衡的内心世界间痛苦挣扎的他们……每个人都在成功强迫症的驱动下随波逐流、筋疲力尽。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想要度过怎样的人生?漂泊于饱食时代的新穷困人群,将会走向何方?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日本终于走出了战后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时代,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减少人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仅仅是从“贫困中的贫困”转变为“繁荣中的贫困”。在这个不再为温饱发愁的新时代依然陷入穷忙和债务缠身的极限状态的人们,被称为“饱食穷民”。他们既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企业战士”,又是这个残酷竞争社会的牺牲品。
  • 不负天下不负卿九州破

    不负天下不负卿九州破

    乱世板荡,天下方懠,苍苍华夏,茫茫九州。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大争之世,谁主沉浮?千秋史册,寥寥数语,可谁知笔尖下的机关算尽,血雨腥风?万里江山,锦绣如画,可谁知这山河脚下的森森白骨,幽幽阴魂?“以铁为我面,以铁化我心!”且看他如何杀伐天下,覆立乾坤!“八荒之地任我踩踏,六国格局凭我改写!”再看她如何攻破命格,为九州创一个盛世太平!
  • 离与歌

    离与歌

    清新武侠言情小说:一个杀手大叔与呆萌丫头的小故事,男的坏坏女的呆呆,还有一众出色的配角与路人。《离与歌》已经写完第一部分了,精彩的第二第三部分陆续来临了~~没有被那个喔,没有被下架喔~~剧情将要突变了喔~~你还不来看?
  • 来到宋朝的那些事儿

    来到宋朝的那些事儿

    赵康是一个没车没房没钱没女人的屌丝,生活在现代社会压力山大,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他因为吃了几串大腰子,把自己给吃穿越了,这让他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虚不受补!!!
  • 犬妖的世界

    犬妖的世界

    最强大的北方妖国。最高贵的西方西族。还有精灵族,地底世界,魔法族,魔族,蛮人一族……灾难重来,拯救世界的究竟是谁?人类的命运何去何从?光明一方能否放弃成见,对战黑暗……不悔的爱情,神奇的冒险,历经生死,初心不变。
  • 仙佛策

    仙佛策

    佛本是道,道亦是魔,魔可成佛,世间的是是非非善恶对错谁又说的说的清楚讲的明白。本是一腔热血保家卫国,无奈国之将亡,必生造孽,一步步走上一条血腥的不归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