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12000000021

第21章 纪录片《鲁迅》摄制组访谈录

2007年7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八集纪录片《鲁迅》摄制组到上海对一些鲁迅研究者进行访谈。萧同庆先生事先用电子邮件发给我五个问题,要我略作准备。我随手写下一些文字资料,作为录像谈话的依据。这几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但录像谈话需要简短,必然要作许多剪辑,故将文字资料整理出来,另行发表——虽然仍不详尽。

问: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和性格特点,以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鲁迅为例,试加说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走上历史舞台有何必然性和偶然性?

答: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走上历史舞台,是社会改革运动的必然产物。中国近代的社会改革运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器物改革,代表人物是晚清的洋务派,他们觉得我们的失败是由于武力不如人,所以要学习外国人的洋枪洋炮、机器制造,但体制文物还是我们的好,祖宗的成法是不能变的,这就叫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派的改革也就破产了。继之而起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要求改变祖宗的成法,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取得了光绪皇帝的信任。但是没有多久,就被顽固派打在血泊之中。百日维新流产了。接着起来的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他们所着眼的也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是前进了一步,要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是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还是处于混乱之中,而且还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共和国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有识之士提出了深一层的问题,正如鲁迅所说:“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这样改革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即文化思想的改革。所以我们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社会改革运动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哪几个人心血来潮,就能发动得起来的。

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都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健将,他们在具体的看法上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当时,却有一个共同的主张,促使他们走到一起,结成一条联合战线,这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所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所说的,他们只是拥护那德先生(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先生(赛因斯Science),即拥护民主与科学,其余的事都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如说:“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这里顺便说一下,当时新文化运动者之所以要集中火力批判孔子学说,与那时袁世凯和其他军阀利用孔子作为工具,来恢复帝制和进行专制统治有关。一切文化口号,都是有着现实针对性的。

问:鲁迅批判国民性最深刻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答:鲁迅所说的改造国民性,就是要改造旧的文化思想。但他所批判的,主要还不在于旧的文化学说的本身,或者说是它的经典文本,它的“原教旨”,而是这些学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影响。比如,孔子在《论语》里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种教导,就使得人们一切都从“礼”出发,也就是一切都从抽象的原则出发去看问题,而不敢正视现实。鲁迅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并且由这瞒和骗的精神而造出瞒和骗的文艺来,而“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他要求改变这种状况,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

鲁迅有时批评得很尖锐,他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只在两个时代里循环,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还把中国历史说成是“相砍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这看似对中国历史的全盘否定,其实是对专制主义的深刻批判,从这批判里,提出了“立人”的思想,提出了对于“人”的尊重。因为中国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乏“人”的尊严,没有从“人”出发而产生的。所以鲁迅这种批评是正确的,深刻的。但时下有位历史学家却说:“鲁迅的这种历史观就是过去农民起义历史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小孩饱读水泊梁山这些相互吃人的东西,再读到鲁迅对中国历史的大简化,他会饮鸩止渴,会产生前几年我们知道的像马加爵这样的一种极端悲剧性的行为:既然我们打开书,我们的大文豪告诉我们,几千年的中国就是人砍人的历史,那今天我拿起刀来捅杀自己宿舍的同学,那并不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啊!”这真是罪莫大焉。但可惜却把鲁迅的意思完全弄反了。鲁迅是批判中国历史上的“吃人”现象——包括指摘水泊梁山上“好汉”们的乱杀人,如说:“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但这位论者却说鲁迅在鼓励杀人。这不知从何谈起。要批评一个人的文字时,至少应把他的原意弄清楚了才能发言,这应该是文化批评最起码的要求吧!而且,若是为了配合讲“和谐”,而抹杀掉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残酷性,也是很可悲的。

问:学界认为鲁迅的论战多是“文明的批评和文化的批判”,比如,他对京剧和梅兰芳的批评等,您怎么看这种意见?

答:鲁迅提倡“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他的杂文,就是进行此种批评的利器。有时虽然涉及个人,但都是从他的社会性和文化倾向着眼,不是为了个人恩怨。他在致杨霁云的一封信中说:“我的杂感集中,《华盖集》及《续编》中文,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而销数独少,足见读者的判断,亦幼稚者居多也。”鲁迅对梅兰芳的批评,实际上也是对于一种文化现象和审美情趣的批评,并非针对个人的。

鲁迅谈论梅兰芳的主要有两处:一是1925年初发表的《论照相之类》,其中说到,那时北京的照相馆里,总是挂一些名人的放大照片,但“无非其人阔,则其像放大,其人‘下野’,则其像不见,比电光自然永久得多。倘若白昼明烛,要在北京城内寻求一张不像那些阔人似的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照相,则据鄙陋所知,实在只有一位梅兰芳君。而该君的麻姑一般的‘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像,也确乎比那些缩小放大挂起挂倒的东西标致,即此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其一面又放大挺胸凸肚的照相者,盖出于不得已。”接着,又进一步讽刺道:“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是如此之凸,嘴唇是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

这段话,很引起梅派戏迷们的反感,口头上和文字上的攻击不断。1936年鲁迅逝世时,《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篇短评,其中说:“他那尖酸刻薄的笔调,给中国文坛划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青年不少不良影响。”“无疑的,他是中国文坛最有希望的领袖之一,可惜在他晚年把许多力量浪费了,而没有用到中国文艺的建设上。”这篇短评,使得上海文艺界“群情愤慨”,时任《大公报》文艺版编辑的萧乾说:“我除了愤怒之外,还感到背后被人捅了一刀”,他找胡政之老板追问,甚至提出要辞职。这篇短评是王芸生写的,不过当时别人不知道,他晚年与儿子提起此事时,称之谓一生“败走麦城”的一大遗憾。他儿子问他为何要这样写,他说:“你看,鲁迅对梅先生实在太‘不恭’了!”因为他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京剧,特别喜欢梅兰芳(见王芝琛:《王芸生与短评风波》)。

但鲁迅的批评是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盖因清朝皇帝下令严禁官员嫖妓,士大夫们就形成了另一种玩娈童美男的风气,叫做“男风”,他们喜欢捧戏子,特别是男旦——当时的“捧角”与时下的“追星”还有所不同,时下的“粉丝”们对于“明星”完全是仰视的,而那时的捧角者,还有点俯视的样子,内含“玩”的味道。鲁迅所批评的实际上是这种文化现象,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道:“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因为从两性看来,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至于为什么要抓住梅兰芳来做文章,则因为他是男旦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新文化界,持这种批评态度的,远不止鲁迅一个,1929年,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周报》第353期,就出了一个批梅专号,发表了十多篇批梅文章,打头的一篇是郑振铎自己以西源的笔名写的,题目叫做《打倒男扮女装的旦角——打倒旦角的代表人梅兰芳》。从中可见当时文化思想斗争的情况。所以说,鲁迅在这里,是借梅兰芳现象来批评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审美情趣。

鲁迅真正论及梅兰芳表演艺术本身的,是另外两篇文章,即1934年写的《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和(下),特别是上篇。他对捧角现象作了历史分析,说:“崇拜名伶原是北京的传统,辛亥革命后,伶人的品格提高了,这崇拜也干净起来。”对京剧的发展也作了历史分析:“梅兰芳不是生,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梅兰芳原是俗人的宠儿,鲁迅希望他不要脱离俗人。

问:鲁迅葬礼实际上演变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政治反抗运动,如何理解?

答:鲁迅在逝世前一个半月,写过一篇题为《死》的文章,有几条类似遗嘱的东西,其中说道:“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但是,鲁迅的丧事办得很大,参加的人很多。这当然不合鲁迅本人的意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民众对于鲁迅的敬仰,另一方面是由于有意地组织。当时出面操办鲁迅丧事的是救国会,而在背后出主意的,则是中共派驻上海的代表冯雪峰。而鲁迅的丧礼之所以能搞成一场政治运动,则与当时的形势有关,也由于鲁迅本身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鲁迅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正值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那时日本军阀不但侵占了东北,而且控制了华北,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书桌了。前一年,即1935年的年底,在北平就发生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影响遍及全国。鲁迅一向是敢于抗暴的文人,而且一直批判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在群众中深有影响,所以借他的丧礼来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也是很自然的事。

据楚图南的回忆文章《与人肝胆照,见义轻风浪》说,正是由于救国会组织了鲁迅的丧仪,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引起国民党的恐慌,政府当局才于同年11月22日逮捕了沈钧儒、邹韬奋等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救国会七君子事件。

问:有人说鲁迅身上有“绍兴师爷”的影子,您如何理解故乡文化对鲁迅的这种影响?

答:“绍兴师爷”在日常用语中是一个贬词。但其实,师爷只不过是一种职务,就是幕僚,或称幕友,是主要官员的助手,他本身无所谓好坏,或者说,可好可坏。因为清朝绍兴籍师爷较多,所以叫做绍兴师爷。师爷也有不同的专业,常见的有钱粮师爷,专管经济事务;有刑名师爷,专管政法,善于断案;还有专管文书的师爷。这里所说的“绍兴师爷”的影子,大概是指后二者而言。意思是说他这支笔很厉害,能置人于死地。其实,这与思想、眼光和文字风格有关,并不在于师爷的影子。

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里,曾批评一种“女性”文章的作法云:“一到辩论之文,尤易看出特别。即历举对手之语,从头至尾,逐一驳去,虽然犀利,而不沉重,且罕有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与致命的重伤者。总之是只有小毒而无剧毒,好作长文而不善于短文。”又说到自己文章的特点是:“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见1925年4月8日和14日信)这一击,就使得论敌难以招架。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是对付章士钊的。章士钊是学习政法、逻辑出身,在1925年是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鲁迅是教育部的科长,是他的部下,但因为文化主张不同,两人意见不合,章士钊提倡文言文,说文言写“二桃杀三士”,是何等简洁,白话一定要成是“二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是多么繁复,由此证明白话不及文言好。鲁迅就揭发他把“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搞错了——此典出于《晏子春秋》,说的是晏子设计,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但章士钊却把“士”解成“文士”,这就证明他实际上不明白古代的典故,而且也说明古文虽简,而意思却不如白话明确。于是章士钊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抓住鲁迅参加女师大校务维持会这件事,说是“又该伪校务维持会擅举该员为委员,该员又不声明否认,显系有意抗阻本部行政,既情理之所难容,亦法律之所不许”,就将他“呈请免职”。鲁迅到平政院上诉,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打官司,但既不与他辩论“情理”问题,也不与他纠缠“法律”问题,却是找出这位逻辑学家的一项逻辑错误:“查校务维持会公举树人为委员,系在八月十三日,而该总长呈请免职,据称在十二日,岂先预知将举树人为委员而先为免职之罪名耶?……”终于,他打赢了官司。章士钊是湖南师爷,是有名的大律师,但在官司上还是败在鲁迅手里,也可以说,鲁迅是“比师爷还师爷”。

另一例是对付梁实秋的。梁实秋的笔锋也是很厉害的,1932年11月,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题目是《再论“第三种人”》,其中曾譬喻道,胡适之先生所倡导的新文学运动,是穿着皮鞋踏入文坛,现在的普罗运动,是赤脚的也要闯入文坛。随后报上就有批评说,鲁迅先生演讲的那天既未穿皮鞋亦未赤脚,而蹬着一双帆布胶皮鞋,正是“第三种人”。于是,梁实秋接过这个话头,就津津乐道起来。鲁迅既不与他们辩论穿帆布胶皮鞋是否第三种人,也不论证第三种人的实质是什么,却写了一篇短文《谈蝙蝠》,说起《伊索寓言》中写到鸟兽各开大会,蝙蝠到兽类里去,因为它有翅膀,兽类不收,到鸟类里去,又因为它是四足,鸟类也不收,弄得他毫无立场。但现在不同了,鲸鱼属于什么类,蝙蝠属于什么类,就是小学生也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倘若还拾一些希腊古典,来作正经话讲,那就只足表示他的知识,还在伊索时候,各开大会的两类绅士淑女们相同。”“大学教授梁实秋先生以为橡皮鞋是草鞋和皮鞋之间的东西,那知识也相仿,假使他生在希腊,位置是说不定会在伊索之下的,现在可惜得很,生得太晚一点了。”一下子,把他的知识水准归入鸟类兽类中去了。

至于说到故乡文化对鲁迅的影响,我以为主要还在于永不屈服的战斗精神。绍兴古称会稽,这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这种精神一直影响后来的民风。明人王思任说:“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这句话对鲁迅影响很大,直到临终那一年,他还引此语道:“‘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身为越人,未忘斯义。”

——发表于2007年秋季号《上海鲁迅研究》

同类推荐
  • 思想钝刀

    思想钝刀

    这是一部思想文化类散文随笔集,全书包括《每代人,都有十年好时光》《如果你真的花痴》《偶像的早晨》和《书架上的自我》四部分,主要记叙了作者对当代生活和文化热点的客观看法,以及个人阅读心得等内容。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积极态度。
  • 中华歇后语(第五卷)

    中华歇后语(第五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蒙新甘宁考察记

    蒙新甘宁考察记

    本书记载了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的人口、教育、风俗、宗教、部落情况;以及蒙、新、宁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情况等内容。
  • 现代性及其不满:中国现代文学的张力结构

    现代性及其不满:中国现代文学的张力结构

    本书从宏观上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张力结构的存在,指出这种张力结构的形成是由西方文学理念的中国移植和中国本土经验的现代转换的冲突性选择所导致的,从而铸就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两种不同的文学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这些探讨为转型期的中国文论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界。
  • 感恩父母 亲情故事(醉美文摘)

    感恩父母 亲情故事(醉美文摘)

    本书是一本富有人文关怀的心灵读物,深受学生、老师、家长的认可和欢迎。它描绘了关于亲情与关爱的故事,从书中我们体会到与生俱来从不改变的亲情;我们能看到即使与全世界为敌,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在乎你的人。本书中,娓娓叙说言行与生活点滴,更以悲悯有情之笔写世间万物,不论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深刻动人,而脍炙人口的怀旧记忆篇章,更洋溢醇厚的人情之美。
热门推荐
  • 古帝阴阳

    古帝阴阳

    龙,就应该翱翔在九天之上。一世逆神,一世古帝,一世神帝。神灵中的王者,恶魔中的梦魇,成神成魔,一念之间。社长、大佬、尊上、古帝、盟主、战神、阴阳。他的身份有很多,而他从来都不在意。一个传奇,让我们一起去见证他的传奇。苦读三年磨一剑,寒暑狂生必纵横。我敢用生命保证,这本书必定会是五十万字的书。
  • 神界故事

    神界故事

    人间之上有仙、仙之上谓神……神土浩瀚,自灾神化劫,神土分割南北,以本心观世界者谓己为正,以本性者,行事悖于旁人,谓之为邪,自始正邪相称,南北割据,双方并世称雄。
  • 邪剑旷古今

    邪剑旷古今

    ???一把邪剑,不知来自何方。一把邪剑,阻止了一场旷世战争。一把邪剑,覆灭了战场所有强者。一把邪剑,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一把邪剑,带来了巨大谜团。一把邪剑,造就了绝世强者。一把邪剑,破开万年阴谋。一把邪剑,旷古烁今。十大圣体,生来何意?!
  • 源界时空

    源界时空

    这里是源界。这里的玩家叫猎人,都通过完成不同等级的任务获得源能币,拥有足够多的源能币你可以在这个世界为所欲为。实力与金钱才是猎人应对追寻的东西。欢迎来到源界!
  • 丽娜的战斗

    丽娜的战斗

    当姐姐很不容易了吧?当双胞胎中的姐姐更是不容易。丽娜是这对双胞胎中的姐姐,天生具有守护妹妹的爆棚责任感。她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她是个有特异功能的女生,而开始,她自己都不知道。她有着普通中学生的青春期经历和烦恼,同时,她也有着一个战神种子选手的责任和使命。在她的梦里战神传承者联系了她,启发她去探索和提升自己的超能力。一边经历着战斗,一边经历着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她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智慧,坚持不懈的努力,同神秘的死神团伙展开了斗争。她要守护胞妹丽萍,她更要守护人神世界的平衡。她终究能不能成为一代女战神?让我们和她一起战斗吧!加油!
  • 师父扛不住:徒弟太妖孽

    师父扛不住:徒弟太妖孽

    二十一世纪神秘九家传人九若,一次偶然的机会穿越到了一个有仙有妖,有鬼有魔还有着无数个性鲜明人类的大陆。在这个充满着玄幻色彩的世界里,随着她一步步的成长,一段段不可思议的神奇之旅中,她渐渐开始发现了自己离奇的身世。随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揭开神秘的面纱,她开始发现,原来她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与她前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与凤无夜的相遇,则是万万年前,就已开始纠缠的宿命。
  • 舌尖上的狂欢

    舌尖上的狂欢

    生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而口腹之欲是通向终极目标的必由之路。盛宴与简单的食物并存,滋润着生命的天天与年年。洪烛的笔悄悄敷衍开来,在这个仿佛人人都可以表述的领域,他更有说服力,也更加深入、精确。通过感受的舌尖。我们一次次登上五味筑起的狂欢天堂!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舌尖上的狂欢》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 梦集之神隼之主

    梦集之神隼之主

    我乃一方霸主,从未行恶,自由洒脱。梦中之境,天地之邪,与我何干?
  • 剑饮离歌

    剑饮离歌

    一剑执苍生……一杵抡太平……庙堂之上离间杀戮!江湖之中,儿女情仇!是杀?还是拯救?麒麟命,命又将归何处……
  • 功骨

    功骨

    二十年前,道家玄书《天机册》被盗,江湖术士流传天相有‘紫气西散’之势,暗示紫薇星陨落。天下陷入诸侯争霸的局面,君威没落。世人皆赞一人位卑不敢忘忧国,皆撼三千甲士镇国门,皆叹北山万古一逆贼。人死为骼,功存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