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12000000016

第16章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是说,所有历史著作都是根据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意识来书写的。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评价,特别是那些与政治关系密切,或受到政治色彩涂抹的人事,当政治形势起了变化的时候,必然会出现新的评价。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鲁迅是与现实政治关系比较密切的作家,鲁迅研究中就涂抹了许多政治色彩。这种涂抹,适应了某种政治需要,或受到某种政治气候的影响,但却改变了鲁迅的本来面貌。因此,对鲁迅的重新解读和重新评价,是必要的,这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重新解读和重新评价,目的是为了恢复鲁迅的本来面貌,而不是为翻案而翻案,不然,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一种曲解。因此,有两条基本原则是应该遵守的:其一,是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即从鲁迅本人的作品及其他原始资料出发,并顾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摭拾一些道听途说或凭空臆想的材料来进行推断;其二,是根据人文思想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来进行评价,而不是以传统思想本身为依据而进行取舍。

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正确,一向是鲁迅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又成了讨论的焦点,而且牵涉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本文就此进行辨析。

大概出于对“文化革命”中“破四旧”行动和“批儒评法”运动的反思,同时也受了新儒家理论观点的影响,有些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非议,认为它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说它割断了中国文化传统,造成了文化断裂的严重后果。而鲁迅当然难辞其咎,因为他被封为“文化革命”的主将,文化新军的英勇旗手。

但实际情况远非这么简单。五四新文化运动并非少数激进分子随心所欲地造成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一部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入侵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和改革的历史。中国近代的改革运动,是在国难当头时被迫进行的,目的在于保国保种,而改革者的认识水平,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早期的改革者,只想引进外国的洋枪洋炮,学习他们的机器制造,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中国富强起来,他们并不想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更没有意识到要进行文化思想上的改革。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是这种形而下改革思想的代表。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此路不通,于是新的改革者悟到了器物改革的不足,而提出了政治改革的要求。开始只是一种改良的主张,即所谓维新变法,但当权的慈禧却以鲜血结束了这场变法运动。这结果是刺激了革命运动的发展,直到1911年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中华民国的建立,虽然改变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但没有改善中国的混乱状况,这又使得改革者进入了新的思考。鲁迅后来在给许广平信中所说的一段话,大致代表了这种思考过程:“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1925年3月31日信)这里所谓改革国民性,也就是要改革文化思想的意思。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时代的共识,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才开始了“文化革命”运动。所以说,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是改革发展的深化,是历史的必然。

至于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批判对象,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一则,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影响最大,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起着主导地位;二则,在现实政治中,袁世凯正打着尊孔崇儒的招牌,妄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不是书斋里的学术讨论,而是一场社会变革,所以必然有着现实针对性。俗语说:厌恶和尚,憎及袈裟。袁世凯既然以孔子作为他的敲门砖,那么反对者以孔子作为攻击对象,也是必然的。何况在孔子的学说里,的确也有为权势者设想的办法。如果离开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来指责新文化运动的指向,那就难免有些错怪。我们只要看看鲁迅对于孔子,主要批判的是他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如《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就可明白。至于有些人把20世纪中期“文化革命”中的所作所为,看作是五四时期反传统文化的后遗症,那更是不切实际。这大概是远在外洋用望远镜遥看的结果。实际上,“文化革命”期间倒是传统思想泛滥时期,什么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四无限,无一不是忠君思想、迷信观念的恶性发展,其实倒是五四的民主科学精神夭折的结果。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英勇旗手,以批判旧文化的锐利性著称。但要说他是文化传统的割裂者,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早在1907年所写的《文化偏至论》里,他就申述过自己的文化主张:“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这就是说,他是很看重中国文化固有之血脉的,只是认为不能落后于世界之潮流,所以必须有所变革,有所发展;而创造新文化的目的,则在于启发国人的觉悟,张扬个性,改变中国的现状。这一主张,鲁迅可说是终生遵守,从不动摇。

鲁迅讨论文化问题,决定文化取舍的一个大前提,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他在《随感录三十五》中说:“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他与国粹派的争论,主要在于出发点的不同:国粹派是看重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所以要保存国粹,而鲁迅则认为“粹”太多便太特别,太特别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他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所以他反对国粹主义。

但是他对国粹派还是有分析的。因为,人们虽然同样说着“保存国粹”这一句话,但实际内容却大不相同。“前清末年说这话的人,大约有两种:一是爱国志士,一是出洋游历的大官。他们在这题目的后面,各各藏着别的意思。志士说保存国粹,是光复旧物的意思;大官说保存国粹,是教留学生不要去剪辫子的意思。”(同上文)对于保存国粹的志士们,鲁迅是崇敬的,他跟着国粹派的精神领袖章太炎学习小学,就说明他的态度。但对五四时期的国粹派就不同了。虽然其中头面人物刘师培,也是晚清国粹派的主要角色,而这时,“保存国粹”的内涵不同了,这些人在五四时期再打出“保存国粹”的旗号,则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意思,所以鲁迅大加反对,他在致钱玄同的信中把刘师培和国粹派大骂了一通,用语相当尖刻。

或者有人会说,对于国粹派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鲁迅在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想的变化。这自然也不无道理,但即使在后一时期,鲁迅对宣扬旧文化,主张保存国粹的人们也是区别对待的。我们常常在各种文学史料书籍和其他选本上,看到鲁迅揭露章士钊用错典故、指责学衡派文句不通、嘲笑上海的所谓“国学家”们“错字迭出,破句连篇”,遂以为鲁迅是从根本上否定“国学”和“国学家”的。其实不然。鲁迅否定的是那些假“国学”和假“国学家”,以及他们所提倡的文化方向。试想,反对新文化提倡旧文化的人,却弄不懂旧典,反对白话文提倡文言文的人,却写不通文言,反对新学标榜国学的人,却点不断旧籍,这叫人如何能看得起呢?有如时下倡导“国学”的大学校长,却在他的演讲中读错古诗的字音一样,这只能给人一种滑稽感。难怪鲁迅要讽刺道:“总之,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估〈学衡〉》)而对于真正的国学家们,鲁迅却是很尊重的。且不说对于他的老师章太炎,这位“有学问的革命家”,始终抱着敬意,虽然后来因为自己主张白话,不敢去见他,而且对章太炎以现在的口头语有许多是古语,而认为非深通小学即要出错的主张,有所批评,但对他的人品学问,仍很敬仰。这种敬仰之意,从鲁迅临终前所写的两篇纪念文章《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和《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可以看出。就是对于政治主张很不相同的王国维,鲁迅也是很尊重的,只因为他的确有学问,而且做出了很好的成绩。鲁迅在严厉地批评那些假“国学家”的同时,却举出他所看重的真“国学”和真“国学家”来示范道:“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不懂的音译(二)》)鲁迅不但对这位常被别人做成夹肉面包的“老实人”的学术成就予以赞扬,就是对“卖过人肉的侦心探龙”刘师培,也还是有分析的。他一面揭露刘师培出卖革命的叛徒嘴脸,批判他复古的文化方向,但并不否定其学术成果。鲁迅在广州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时,一开始就介绍道:“辑录关于这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刘师培编的《中国中古文学史》。……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较详一点。”可见其重视的程度。

1925年,鲁迅应《京报》的征求,写过一篇《青年必读书》的答卷,说是:“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此答卷曾引起轩然大波,批判、攻击的文章和信件一大堆,至今犹有人认为鲁迅是彻底否定中国典籍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但这答卷是有针对性的。五四运动退潮以后,新文化阵营在分化,复古势力重新活跃起来,各类学者文人都在《青年必读书》的答卷中大开其古籍书目,引导青年钻进故纸堆中去,其实有些书目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读过。鲁迅对这种情况是很反感的,因此在答卷的正栏中他写道:“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也就是拒绝回答的意思。而在“附注”栏里却写出上述的惊人之语。但他还是作了一些说明。如说:“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这就是说,他这话是对一般青年说的,如若专门研究中国文学或中国文化,自然另当别论。这只要看看他开给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学生许世瑛的书单,即可明白。

而且,事实上,鲁迅也并不是一概反对读中国书,他反对读经,却主张读史。所谓经者,是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却要用它来指导两千年后的现实运动,当然是不可能的,必然要引起立足于“现在”的鲁迅的反对。但是,他竭力主张读史,因为可以从史书里找到历史经验,有利于改革。他在写作《青年必读书》后六天,就在《忽然想到(四)》里说道:“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同年年底,他又发表《读经与读史》(《这个与那个》之一),明确提出反对读经而主张读史,因为经书不能挽救中国的衰败,而史书却有助于人们的清醒。“史书本来是过去的陈账簿,和急进的猛士不相干。但先前说过,倘若还不能忘情于咿唔,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形,和那时的何其神似,而现在的昏妄举动,胡涂思想,那时也早已有过,并且都闹糟了。”

既然鲁迅并不一概反对读中国书,那么为何他要说出那样激烈的话呢?我想,这一方面出于他作为改革者的急切心情,另一方面也与他对中国人的接受态度的估计有关。鲁迅曾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无声的中国》)所以这些改革者常有拆屋顶之论,是不足为奇的。

同样,鲁迅对于旧道德的批判,也是充分说理的。他在五四时期写过两篇长文:《我之节烈观》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反对夫权主义和父权主义的,他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应尊重妇女和儿童的个性和独立地位,反对把他们作为私产,作为工具。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现在社会上夫权主义虽然尚未肃清,但在理论上反对妇女解放的声音是不大听到了,而对于儿童解放问题,却时有非议,因为这牵涉到所谓“孝道”。在传统文化的鼓吹者看来,仿佛现在有些子女对父母的不孝,都是因为五四新人物提倡“非孝”之故,真是罪莫大焉。其实这是一种歪曲。因为五四新人物所要求的是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所批判的是违反人性的所谓孝道,而不是反对对于父母长辈正常的照顾。即以鲁迅对于《二十四孝图》的批判为例吧,他在以这本书名为题的回忆散文中说:“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不但感到难,而且有许多不解甚至反感之处,特别是对于“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这两件事之所以使鲁迅反感,前者在其“诈”,在其矫情;后者则更是违反人性,十分可怕了。鲁迅从儿童的真诚心理和人文主义观念出发,对《二十四孝图》提出指责,是正确的,值得后学者认真思考。但现在有些人却打着恢复传统文化的名义,又大力宣传此种孝道了,有些地方重印《二十四孝图》,对儿童、青年进行教育,有些风景区甚至将二十四孝故事做成雕塑,向游人宣示。且不说“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悖逆儿童心理和违反人性的故事,不宜再行宣传,就是“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稀奇古怪之事,也难以学习。树立榜样是要让人学习的,而宣传这些故事,却叫人如何学习呢?这其实也是我们的老毛病了,中国的宣传家们总喜欢树立一些离普通人很远,别人难以学习的榜样来,不说得稀奇古怪总不肯歇手,只图自己说得畅快,实际上却很使人反感。现在还拿这些不情的故事来宣扬孝道,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的了。

由此看来,鲁迅以及其他五四新人们批判旧文化旧道德的文章,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至少,我们应该学会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化问题,从人文主义出发来评判是非。

——发表于2006年《世界》第十期

同类推荐
  • 怪谈

    怪谈

    《怪谈》是小泉八云领悟日本文化精髓后,根据日本广为流传的故事改编创作而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书中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来自于历史,比如琴师芳一为战败而死的冤魂演奏琵琶的故事;有的取自于民间,比如天狗和雪女的故事;有的则取材中国的文学典籍,比如《牡丹灯笼》《梦应之鲤》等。这些故事如梦似幻,凄美动人,看似黑暗诡谲,实则直指人心,发人深思。1964年,《怪谈》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书里的很多经典场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以及电视、电影、动漫等作品中屡次被引用,影响深远。
  • 人生多滋味

    人生多滋味

    名家们透过青春、爱情、美食品味生活的万般滋味一睹作家们的恋爱日常为快。看文豪们是如何透过青春、恋爱、情伤、婚姻、衰老、美食等来体味人生的万般滋味。他们也有不安、怀疑、愧疚,及坚持与勇敢。文豪作家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们一窥人生旅途上,无论是绚烂还是平淡的幻化美景!
  • 叶紫作品集

    叶紫作品集

    掉队以后,我们,一共是五个人,在这荒山中已经走了四个整天了。我们的心中,谁都怀着一种莫大的恐怖。本来,依我们的计划,每天应该多走三十里路,预料至多在这四天之内,一定要追上我们的部队的。但是,我们毕竟是打了折扣,四天过了还没有追上一半路程。彷徨,焦灼……各种各色的感慨的因子,一齐麇集在我们的心头。
  • 我最亲爱的

    我最亲爱的

    一位名场阅历销年华,每天在最紧张的新闻媒体前线调兵遣将,早识人间哀乐,心事颇有的中年父亲,带着一对古灵精怪,花样百出,黏时让你烦,不理时让你忧的青春女儿。一个屋檐下,三人如何互动过活?“西瓜你个芭乐咧”,看过女儿的“宇宙无敌成绩单”后,父亲这样说。“鸟咧?”染着一头黄发,如今整天只想跟男孩子打篮球的女儿如此回答。自认每天过着惊险生活的老爸,不禁想念起不过几年之前,还爱看鸟爱画画,成天爱黏跟老爸团团转,一身灵气的同一个女儿。怎么会这样?shorttimepassing而已,到底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
  • 沙漠上飞起风筝

    沙漠上飞起风筝

    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在纷繁中淡定,在苍茫中从容。心静下来,阳光温暖起来,空气清新起来。面向阳光,沐浴温暖。世事沧桑,风起云涌,坐看一株雅菊,它的鲜艳、它的芳香,是对你的问候。春天的温暖,夏日的热烈,秋天的清爽,冬雪的洁白,是四季对你赐予。花红柳绿,山清水秀,是自然对你的赐予。拥有善美的心,夜里便拥有一轮清月。拥有善美的心,清晨便拥有一轮红日。风动、云动,你的心动。
热门推荐
  • 重生之荒域

    重生之荒域

    在一个世界里,有人死了。却意外重生到“三次元”的世界里。这是意兆吗?还是一场不可能的游戏的开始?在这个唯有修为高的世界,我们的主人公又会做出怎样惊天的选择呢?
  • 龙忆录

    龙忆录

    蓝元墨的本体源灵是植物系的“废中废”藤慕草,因为一次大冒险,去一个不明小岛,无意中进行一次本体源灵的升灵,源灵变异,还变成了双生源灵。之后,他成为一代龙匠,成为了第一个飞升的龙神王。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昆虫记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昆虫记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倾其一生心血著成的科学巨著,在他的笔下,小小的昆虫是如此奇妙有趣、充满活力。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将一部严谨优美的科普文学作品完美呈现。
  • 莲灯

    莲灯

    阴历七月十五,中元日,这一天鬼门关开。莲灯祭逝。第九十九年,她终于要离开这游荡的人间,带着怨恨与留恋。那一夜,皇宫中龙凤双生出世,一刻之差却是生死两端。备受宠爱的妃子为了后宫之争,溺毙了年幼的初生的女婴。她阴错阳差地跌落冥河重回人间,重生到了女婴的身上。暗夜风起,挑着小灯的男孩成为了她的哥哥。月正圆,又是莲灯亮起时。她渴望人世的温暖,渴望永不背叛的爱情。那些在世间徘徊不去的魂魄,让她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人是鬼。或许人与鬼本就没有分别。人不过是活着的鬼,而鬼,不过是死去的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她如死去般地活着,又把‘生’当作执念,等待着,有一天可以真正的破茧。
  • 废土避难所之姚视角

    废土避难所之姚视角

    这个作品,分为几个视角,主要是废土之上的故事……
  • 女主今天不想谈恋爱

    女主今天不想谈恋爱

    不会写简介T^T 夏满转学了,一不小心当了个学霸,顺带把那个作天作地的给勾走了女主美,女主美,女主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太子家有朵霸王花

    太子家有朵霸王花

    苏临曦十五上战场,十六立战功,十八岁荣归故里时已是战功赫赫、名动四方的镇边女将。江暻泞三岁识千字,五岁能吟诗,不过十四便才惊天下,能在金銮殿上与君王群臣论天下事。只是,她行事粗鲁,毫无名门闺秀之态,他身娇体弱,兴许连而立之年都迈不过去。旁人道她年纪大,他只报以一笑,十八正好,是娇花一样的年华。旁人道她无淑仪,他亦是报以一笑,能如骄阳一般璀璨,才是真正活过。而每逢有人笑他弱不经风,她则是一甩九节鞭,冷哼,我能打抗揍会赚钱,他只要貌美如花就好。ps:男主大女主两岁~(1v1,身心干净,大甜饼,坑品保证,小可爱放心入坑,么么哒)
  • 花语劫

    花语劫

    花开的那一刻便已注定――斩不破这天道,众生皆为蝼蚁!
  • 末世之活着

    末世之活着

    丧尸来袭,最重要的就是活下去,活下去才有希望。。。。。。。丧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推向人类走向末日的不是外界因素,而是因为人类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