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669800000003

第3章 气势磅礴的汉长城(2)

敦煌北部地多戈壁、沙滩,土质粗糙松软,且风力强劲,年均风速大于每秒2.2米,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多达20余天,并往往伴有沙暴,对墙体的侵蚀特别强烈。因而在这里如果单纯以砂土修筑墙垣,就不可能筑得很坚固,就起不到有效的防御作用。古代敦煌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以当地盛产的红柳、芨芨、芦苇、罗布麻等天然植物的枝条为骨架,用砂土、碎石分层叠压夯筑成墙的方法。

具体筑法为:以红柳、芦苇等枝条捆扎成束,围成框架,内填土石,夯筑紧实,上面纵横交错铺一层厚约4厘米至5厘米的芦苇或红柳层;再放上苇束等枝条框架,填土石夯实。如此一层层叠压上去,就筑成了一段以芦苇或红柳为骨架的墙垣。每层厚20厘米至30厘米不等,墙垣基宽一般3米,顶宽1.5米,现存墙体最高3.75米。以每40米至60米为一段,分段修筑,相连成墙。还有些地段墙垣底层压胡杨,第二层压红柳,第三层压芦苇,第四层压罗布麻,每层内填以沙石,依次向上垒砌。由于当地水源中所含盐分很高,盐分可将墙体内的砂土砾石与芦苇等枝条凝结在一起,使其十分牢固,因而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剥蚀,至今仍巍然屹立于戈壁风沙之中。

我曾在这道“苇墙”近侧仔细察看,墙中每一层土都由于风沙的剥蚀而凹陷进墙里面去了,只有铡得齐刷刷的芦苇和红柳枝条还支楞楞地露在外头,从外观上粗看起来似乎巍巍长城竟是用芦苇或红柳堆成的。柔嫩细弱的苇杆,竟能像现代建筑中的钢筋一般,起到如此强大的拉拽支撑作用,令人叹为观止。敦煌的“苇墙”,堪称为我国古代工程史上一项值得大书特书的创举。

敦煌地区的芦苇,主要沿党河、疏勒河下游的岸滨湖沼地带分布,只要靠近水边,不管是淡水、咸水,还是清水、浊水,它都能勃勃旺长,蔚成绿色。它具有青松的品格,红柳的坚韧,雪莲的高洁,翠竹的风范,扎根在大漠莽原中,装点着塞上的风光。人们不仅用它遮挡风沙,抵御旱魃,用它编席造纸,铺盖屋顶,而且还将它用于建造长城塞垣,用于构筑军防城堡。它默默奉献,无怨无悔,难怪有人将芦苇的精神看作是敦煌两千多年来开拓者、建设者和创造者们风貌的象征。

“苇墙”结构的墙体主要见于今安西县西部以至敦煌市西境,尤以大方盘城以西的墙段保存完好。这里地处偏远,人为破坏较轻,墙体基本连贯完整,少有缺损,高度多在3米以上,一气呵通,如长蛇飞动,似巨龙奔腾,一往无前,跃向天际。

易被误认的砂石梁

安西县东部汉塞建筑方式与“苇墙”有所不同。这里塞垣(宜禾都尉广汉、美稷候官辖段)需要穿越疏勒河北岸黑色戈壁滩,当地几乎没有可资利用的芦苇、红柳等枝柴,于是便就地采挖砂石垒砌成墙。今天所见其外观呈现为一条起伏延伸的砂石梁,长度约93公里,底基残宽5米至10米,顶部宽1.5米至3.5米,残高0.8米至1.6米。因其靠近国道312线南侧,极易被误认为是修筑公路时堆挖的砂石堆。

砂石如何能砌筑成坚固的墙垣,古人采用了怎样的修造方法?今天尚不很清楚,仅在个别地段发现砂石中夹压有柴草。

堑壕与天田

敦煌塞墙的内侧往往可见到堑壕遗迹,堑壕宽约10米,大多残深0.6米至1.3米,与塞墙一道并行延伸,这尤其是在盐池湾、马圈湾、后坑一带遗迹最明显。堑壕是与塞墙配套的防御体系,一般构筑塞墙与挖掘堑壕同步进行,将壕内挖出的砂土堆向塞墙一侧,正好可用做筑墙的材料。塞墙筑成了,堑壕也就同时掘好了。

读者可能要问,堑壕除能为筑墙提供材料外,还可起到什么作用?它为何要掘在塞墙的内侧,而不在其外侧?其实,堑壕之所以这样构筑是与“天田”密切相关的。天田是汉长城体系的又一重要防御手段,不少汉代简牍都提到了天田。天田即是于开挖的堑壕内铺上一层细沙,用以巡察越塞者的足迹。当越塞的人马通过细沙时肯定会留下脚印、蹄印,依据脚印蹄印的多少即可得知越塞的人数,以备及时防范。天田每天要徼巡两次,拂晓时由戍卒在两烽之间巡察一次,中午时由各部候史在部的范围内(约10公里)巡察一次。

天田这种方式,因其铺筑简单,实用有效,而被后代的军事防御系统所沿袭,唐代的“土河”即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即使在今天我国北部边境一些地区边界线上,仍然采用类似于天田的铺设细沙的方法,来徼巡越界者。

汉风唐雨,宋月清雪,历朝历代的风雨不知浸凌剥蚀了多少峨宇华厦,多少雕梁画栋,然而,长城那大气魄的豪放,磅礴的风流,难以阻止的放荡不羁的狂傲,全都用这墩墩实实的土石之躯,展现成了一种长存不息的景观,一种历史状态,像一扇宏阔的中华古代文明的窗口,让人们去洞穿,去思考。

长城的传说

饱经历史的沧桑,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长城遗迹早已断断续续。长城为什么成了今天这副模样?河西乡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

相传,当年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在新婚之夜就被抓去修长城,结果一去无回,音信杳然。转眼3年过去了,孟姜女天天想,夜夜盼,哭干了眼泪,哭肿了双眼,就是不见丈夫回还。她思夫心切,便辞别了公婆,打点行装,翻过一千座高山,趟过一千条河流,只身来到敦煌寻夫。

这天,孟姜女找到玉门关下,恰逢关城刚刚竣工。她问守关兵士,可知她的丈夫在哪里?兵士们说:“你到马迷兔长城第一墩去问。”

孟姜女便来到长城塞墙最西端的马迷兔第一墩,向筑墙民夫打问丈夫的下落。民夫们知道她的丈夫万喜良早在一年前就累死了,连骨头都被筑在长城里了,哪里找得到!但怕孟姜女过于伤感,又不敢以实相告,便说:“没见过,或许他在第二墩,你去问问看。”

于是孟姜女又来到第二墩,第二墩的民夫同样对他说:“没见过,或许他在第三墩,你去问问看。”

孟姜女又来到第三墩、第四墩……走了一墩又一墩,问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每一墩的民夫都这样回答她。她早已横下一条心,不找到丈夫誓不回还,哪怕跑断了腿,磨烂了脚也在所不惜。她一路走,一路问,一路哭。奇怪的是,她每哭一声,身边的长城就“哗啦”倒一截,她的哭声大,长城就倒得多,哭声小,长城就倒得少。就这样,她沿着长城整整走了14年,一直找到长城的最东端山海关下。好端端的一条万里长城,经她这一路上的啼哭,就变成断断续续的了。

5.连瞩相望的长城烽台

古代信息“高速公路”

烽台也称作烽燧、烽堠、烽火台、烟墩、狼烟墩、墩台、亭、燧等。这是我国古代用以快速传递军情讯息的一种设置。于军情通讯线路上每隔一段距离筑造一座高台,即烽台,相邻两座烽台间可互相望见对方台上燃放的烟火。烽台多用泥土夯筑或石块垒砌,大多筑成正四棱台体,即通常所说的覆斗形,亦有正八棱台体等形制。台上有士卒守望房屋和燃放烟火的设备,台下有住房和马厩、仓房等建筑。如果遇到敌情,台上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以此传告下一个烽台知晓。这样一个烽台接一个烽台地依次传下去,敌情就会很快地被传到指挥决策机构,由此可迅速地作出决策反应。有人将烽火台形象地比喻为我国古代的信息“高速公路”。

烽火台的位置一般有四种选择:一、筑于长城两侧,紧靠塞墙;二、筑在长城以外,向远处伸展;三、筑于长城以内,伸向王朝首都;四、筑于长城以内,伸向相邻的郡县、关隘。大约每5公里一墩,选择便于互相了望的高岗、丘阜上建造。

汉代的烽火台通常在台上竖立一个高架子,上面悬挂装着干柴枯草的笼子,如有敌人来犯,夜间点着笼中柴草放火,叫作“烽”。台子上还堆放用以燃烟的狼粪、柴草,白天燃烟,叫做“燧”,因而合称作烽燧。烽燧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军事制度,于敦煌、居延等地烽燧遗址出土的汉简知,烽燧的规模、高度、烽上应配备的设施、武器、烽火的种类、燃放烽火的规程、方法、密号、守烽士卒的人数、马匹数量、士卒的职责、更番等,均有严格的规定。

敦煌长城沿线的烽燧,今天仍然大多保存,烽间距离一般2公里至3公里,多数建在塞墙以内。据当地文物普查,汉塞沿线安西县境内存烽燧54座,敦煌市境内存烽燧80座。从当地出土汉简资料知,许多烽燧的名称今天仍可得晓。如止奸燧、青堆燧、朱爵燧、平望燧、博望燧、破虏燧、当谷燧、千秋燧、显明燧、富昌燧、厌胡燧、广新燧、宜秋燧、步昌燧、扬威燧、凌胡燧、美水燧、高望燧、通望燧、威胡燧、临泽燧、临泉燧、仓亭燧、临要燧、察适燧、富贵燧、诛虏燧、广明燧、威严燧、广昌燧、当欲燧、却适燧,等等。它们或以所处地势命名,或以政治军事含义寓名,或以美好愿望赋名,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政情民俗的若干方面。

敦煌汉燧的建造方式也因地制宜。实地所见主要有四种类型:一种是临近河湖的地方就地用黄胶土层层盘垒,夯实而成;一种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杂红柳、胡杨枝垒砌,每隔二三十厘米,铺一层芦苇,类似于建造塞墙;又一种在穿越山丘的地方,完全用当地石块砌成,每层石块间铺一层芦苇;还有一种是用土墼砌筑,每3至5层土墼间隔一层芦苇或红柳。土墼即土坯,按照汉代“官墼”的规格,每块土墼重9公斤。居延汉简记载:“墼广八寸,厚六寸,长尺八寸。一枚用土八斗,水二斗二升。”敦煌地区所见土墼一般长约40厘米,宽20厘米,厚14厘米左右,多为粘土、砂砾掺杂切短的苇筋制成,硬度类似于砖块,颇为牢固。还有一种土墼几乎完全用砂石和苇筋制成,虽然不见粘土,但仍然胶结得很紧实,未知当时是如何制作的,看了使人感叹。

这一块块的土墼,如同一页页的史书,无声地诉说着这道老墙脚下的多少厮杀,多少惨烈,多少悲壮,多少离人泪,多少闺中怨……遥想当年,这里曾是祖辈发动壮举的地方,这里曾是先烈创造辉煌的疆场,这里汇聚过昔时的强大和精粹。今天,烽台残损了,土墼破碎了,但是积淀、凝结于其中的精神内蕴在历史的演进中却得到了升华。

烽台大都建在塞墙内侧数米至十数米远处,可谓紧贴塞垣。个别烽台选择塞墙外地势较高之处建造,以便于候望。烽燧间的距离不尽相同,大致在戈壁、平滩上两燧间距多为1.3公里至2.5公里,约合汉里4里至6里。在丘陵、湖沼地带,则根据实地地形情况布局,或远或近。如矗立于哈拉湖东西两岸的两座烽燧间距远达7.5公里,有的烽燧间距仅0.5公里。

望楼和坞

烽燧底部每边宽约6米至8米,残存高度一般3米至8米,有的高达10米。许多烽燧至今仍雄姿不减当年,如同威猛的勇士,忠实地守护在大漠边塞上。一些烽燧顶部还可见到倒坍的房屋残迹,这即是望楼,又叫做“堠”或“堠楼”。有的望楼四厨还残存女墙,女墙多用土墼砌筑,残高0.6米至1.5米,顶部抹平,不设雉堞或了望孔等设施,但墙内镶嵌“转射”和“深目”。转射用坚实的木框构成,长约0.4米,高0.3米许,中间镶有一块可以自由转动的圆木,圆木中间掏有箭孔,转动圆木即可开闭箭孔。深目为向外观察的装置。女墙向烽燧内侧开有小门,为上下烽燧出入之用。登上望楼的方法,或者依靠台阶,或者借用拉绳、脚窝,或者使用木梯。有的烽燧仍保留登顶所用的芨芨草环,草环可用作拉手或拴结上烽的绳索。有的烽体上登顶踏踩的脚窝仍清晰可辨。有的烽燧边上残存土墼砌成的登烽阶梯,汉简中将这种阶梯叫做“坞陛”。

敦煌汉燧侧旁常可见到被称作“坞”的小院。坞一般10余米见方,少数的坞较大,可达20米至30米见方。坞有坞墙,坞内有守燧戍卒居住的房舍和盛放军械、柴草的小屋,有的还有马厩。

“苣”和“积薪”

敦煌烽燧近旁还常常能见到“苣”和“积薪”的遗存。“苣”和“积薪”为燃放烟火的材料。用芦苇捆扎成束名叫“苣”,主要用于夜间燔火;用芦苇、红柳、胡杨等柴草垛成方形或圆形的堆,叫做“积薪”,主要用于白天煨烟。由于敦煌极为干燥的气候条件,不仅坚实的塞墙、烽燧可以保存,就连很容易腐烂的苣和积薪竟也能留存至今。据出土实物来看,苣束长度不一,可分大、中、小三种。大苣长2.4米左右,直径5厘米,用芦苇数根拧成绳捆扎,共6道。中苣长33厘米至60厘米。直径约4.5厘米,捆扎方法与大苣同,个别的有用麻绳捆扎2道至4道的。小苣长8厘米至9厘米,多用蒲草做成,用细麻绳捆扎3道,似作引火之用。

积薪,一般边长2米多,残高1.3米以上,有的烽燧近侧堆放积薪达15堆之多。因其存放年代已久,上面被厚层尘土覆压,柴草多已结成块状,类似“化石”。

这些苣和薪堆保存完好,堆放齐整,取用便利,似乎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随时准备着迎接可能出现的烽火硝烟,燃烧自己,来换取边塞的安宁。面对着一堆堆的积薪,我们仿佛正置身于烽火连天的古战场上,只见铁骑奔腾,尘埃滚滚,戍守烽燧的兵士竞相举火,沿长城一线烟火冲空,“狼烟!狼烟!”的呼喊声不绝于耳,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啊!

丰富多样的烽燧遗存

经过甘肃考古工作者多年来大量的田野调查、发掘,已掌握了有关汉长城烽燧极为丰富的资料。以下略举几例:

马圈湾D21燧(甘肃省博物馆编号),位于敦煌市城西北95公里处的长城内侧,底基长8.35米,宽7.6米,现残存高度1.87米,三层土墼中间夹一层芦苇叠砌而成。烽燧四面墙壁涂抹草泥,表面刷灰粉,灰粉颜色由于所用材料的不同,有土红色、浅蓝色和白色数种。墙皮经多次抹泥和刷粉,有的竟厚达12层,表明烽燧曾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修护。烽台东南角有一处长方形缺口,缺口处筑有登顶的台阶,即坞陛,现残存4级。烽燧东侧残留早期所建坞的遗迹,坞墙与烽燧的东壁和南壁相连,北墙长6.2米,东墙长11.1米,南墙长8.7米,皆用粘土夯筑。坞向西开门,门宽0.76米,有双重门。坞内有过道和套房3间,一问砌有灶台,一间盘有小土炕。土炕高0.35米,炕边缘镶砌单层土墼,炕面以草泥抹光。该坞有明显遭受战火焚烧的痕迹,焚毁后倒塌被砂砾掩埋,发掘前呈圆形沙丘状。晚期又在烽燧南侧筑有一处长方形房间,长4.77米,宽1.6米,门朝南开,门前灰坑中清理出转射一件。坞南墙外东侧还有厕所遗迹,厕所用芦苇编成的低矮篱墙围成。坞的东南角有土墼砌成的堆放苇苣的坑,坑内下层整齐地堆放着大苣,有的长达2.33米,上层不规则地散放着点燃过的残苣。坞南20余米处有一长方形牲畜圈,坞外东南角4米处有一口水井。

同类推荐
  •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

    《千字文》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作品,作者周兴嗣是一名古代公务员,他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进行排列组合,鼓捣出了一篇音韵谐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长诗。从这一千个字中,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完整轮廓,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为袖珍的百科全书。来自东北那疙瘩的望于江湖,充分发挥东北人的小品幽默和搞笑功力,用别开生面的历史典故和八卦段子解读千字文,引人人胜,是学生,老师,上班族,家庭主妇,退休在家的老人随时随地可以享用的生活调剂品。这是一个速成的社会,从填饱肚子到赚钱致富,从家居清洁到美体塑身,都有捷径可寻,如今连看上……
  •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8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部分。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民族礼仪等等,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呼志强、刘瑞才编著的《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是一本浓缩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精粹的趣味问答读本,《最有趣的民俗知识》以全面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各类事物的由来典故,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将近千个基础的中国民俗文化常识辑录在一起,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全书涵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寿诞、姓名称谓、崇拜信仰、民谚俗语等400多则趣味民俗文化常识。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读物。
  • 江南文化资源研究

    江南文化资源研究

    《江南文化资源研究》是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南文化资源研究”结项成果。本书对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的江南文化资源进行综合研究与现代价值阐释。重点阐述了江南文化的要素集聚、文化品牌创建、文化事业发展等问题,为当今长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战略框架。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热门推荐
  • 我的太监情人

    我的太监情人

    一块牛肉的争夺战开始了苏小小受苦受难的穿越人生,从此便与一个冷酷,邪佞、霸道,有时还有点孩子气的死太监纠缠不清,和一个人如其名,视钱财如命根的葛朗台牵扯不断。一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个是青年才俊首富;淘气可爱、人来疯的苏小小,不由感叹是轮回,是命运,难道这就是天注定的因缘?
  • 星际快车

    星际快车

    这是一个科技伟力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类最美好的时代。三十多岁的左锷指着修练了万年成为天神的老怪物说道:靠,天神,那是什么玩意儿,好好的人不做,你去当天神,你就是人类的耻辱,人类的叛徙。老怪物:对不起,我错了,一定改过,我不要当天神了,要不我现在废掉修为,加入星际快车公司,您给我一瓶基因进化液和一具机甲怎么样?左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看在同为人类的份上,我就原谅你这一次,给你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 太阴图录

    太阴图录

    不入先天,与凡夫俗子何异?寿鲜有过百年者。然大魏七十九年,一代刀术宗师,人称破浪刀姜潮,偶然发现一上古大派遗迹,并从中得到壁画一卷,可窥先天。三月后,姜潮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拈花成谶

    拈花成谶

    宰相嫡女云良岫,身带异状降临人世。自出生便被赐婚九王爷,令外人无比艳羡。然而,却因母亲猝死而被咒为妖异,自四岁起便被寄养在距京城数千里之遥的苦寒之地——嵯峨山白云观。后来方知其身份竟是玉魄转世的凤随寄主,凤随,非人、非仙、非妖、非鬼,乃是天地混沌之时便形成的一种乾坤元气,能量之大,无人可知,得之便可得天下。后云良岫被迫嫁于九王爷龙云漠,却早已心有所属,龙云漠亦是如此,因此二人之间矛盾重重,历经生死离合,却终不知去向何方……
  • 希望世界美好,我能飞翔

    希望世界美好,我能飞翔

    本书很魔幻,很治愈。故事主要讲一个名叫丽安娜的女孩,竟然穿越了一个结界,来到了一个拥有魔法的世界,随之,她遇到了她的第一个魔法朋友宾娜。宾娜引导丽安娜走上了学习魔法的道路,来到了圣灵魔法学院,与恶灵巫女学院抗衡······
  • 奇妙之旅来自远方的贵客

    奇妙之旅来自远方的贵客

    来自中国的美丽少女夏婉萤是文科学霸,与死党苏晨苏子阳姐弟结伴来到鲁尔特丹旅行时结识了许多好朋友,包括鲁尔特丹的皇室成员。在朋友帮助下,他们发现了一件惊天大秘密……
  • 匿之名

    匿之名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眼睛看不到的,也未必不存在,就像是你心中的那只……
  • 朝辞客归矣

    朝辞客归矣

    太荒时期,始有羲御,彼时只是一个神灵,尚无灵身。那时羲御如顽童般,时常爱去四界游玩,可是通身赤焱之气,让人不敢靠近。一日下凡游玩,救了一已有灵识的花妖,花妖感恩,便努力修炼,成了一株不惧赤焱之气的朝阳花。后来种种,当羲御成了圣尊之时,花妖如同从未出现般消失了,人人都说羲御圣尊是世间最为薄情冷漠之人,却不知他最孤独之时,唯有花妖相伴。花开花散,情起情灭。
  • 天越传奇

    天越传奇

    麒麟双生,天地色变,正邪纠缠,祸及苍生。一个隐藏在窥天镜中的惊天阴谋,即将拉开正邪之战的序幕,当命运的巨轮开始滚滚向前时,主角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面对一次次险象环生的奇遇。凶险异常的绝域森林,神秘的天空之城,勇猛擅战的赤焰联盟,奇葩的天都学府,再加上主角离奇的身世,这一切,终将交织成一条波澜壮阔的战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