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90800000052

第52章 解构主义文学理论(5)

(2)语词含义依赖于其他词义的映照。语言本身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其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不仅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其含义,而且还必须与全部语言相联系才能把握其意义,因为“词并不依赖于它们自身,而是依赖于其他的词”436。尤其是在与别的符号的差异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这使得语言成为一个巨大的、彼此映现着对方又等待着对方映现的意义网链,甚至需要与全部语言联系才能最终完成语词意义的确定,而这实际上意味着无法确定。

(3)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从语言与现实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它与现实不可分割,它表现现实、阐明现实;而另一方面,语言本身的符号性又否定自身与现象世界间的关系,它超越现象世界在符号领域活动并使自己具有变动不居的特性。

(4)语言的含义越是含蓄、丰富,越是具有不确定性,越是具有一种自我解构、自我颠覆的特征。哈特曼看到,“那种认为不同于批评或哲学语言的文学语言是最‘丰富的’(即多义的,含有丰富的歧义的)看法,也必须加以修正。语言……愈是丰富或愈是含蓄,它就愈会具有颠覆意义。使含蓄变得过于含蓄的双关语是这种颠覆的一个特殊的实例:无论这些双关语多么巧智和富有爆发性,无论它们产生的意义多么有力,它们都会在我们内心唤起一种破坏的无实体性的感觉,一种遍布于整个语言的传染的感觉。”

2、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既然“语言”意义不确定,那“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就很容易揭示了。哈特曼认为,“写作总是言词的偷窃或修补。这种偷窃以一种新的公平原则分配言词,像飘散的花种,没有可参照的资产法,也没有界限……甚至以专有名词表述,所有权也非专有。因此,写作是一种跨越文本界限的行为,一种使文本不确定的行为,或者把mini表现为mi-dit(说了一半)的行为。”438也就是说,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在作者写作过程中就已经不可逃避地形成了,不确定性是写作的必然结果。此处之“言词的偷窃或修补”类似罗兰·巴尔特所说的,一个文本从围绕自己的“他文本”的海洋中提取那些已被写过、读过的片断、语词,并“按照伪装的程式”把它们“编织”到自己的文本中去。从而使得写作成为一种跨越自身文本界限的行为,使文本的意义总是与别的意义相互交叉与转换,最终成为一种与别的意义共存的、可作多种解释的意义类型,乃至成为别的意义。因此,即使对于写作者来说,该文本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多重的。

(二)批评与阅读应关注的是: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1、阅读与批评所要关注的,是自身作为阅读的过程。由于语言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因此以关心确定意义为目的的批评和阅读既违背了阅读的真正目的,也是不可能的。何况“阅读是为了理解作为一种生活形式的阅读所包含的东西,而不是把读到的东西化为似是而非的思想。”439涉及到阅读诸多方面的问题理解,须让阅读者参与以使阅读成为一种思想和文本的典型结合。阅读者解释不同,文本意义不相同,同时也不确定。显然,批评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关注和分析阅读过程中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的产生,以及文本在读者意识中的变化。

2、由于阅读与批评中对确定意义的追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故其目标就是揭示矛盾和歧义。结合批评和阅读的对象——文本来看,语言及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于确定意义的追寻在事实上成为不可能。“不确定性像是一道栏杆,隔开理解和真理。”440从而,阅读或者批评所能做的工作,就只能是根据需要尽可能处于不确定性之中,去揭示矛盾和歧义,而不是如何努力去克服不确定性,或者去弥合矛盾和歧义,从而确定一个连贯一致的意义。

3、创造性再思考是文学阅读和批评的方式。哈特曼从阅读和批评的目标就是揭示矛盾和歧义这一角度出发,指出:由于文本意义具有着不确定性,因此这种不确定性必然会对文学阅读和批评方式产生影响,“它鼓励一种写作形式——一种表达解释的形式,这种形式不会天真地服从于思想的追求。”441而必定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再思考,成为一种对于非真实的事物的存在和对于关于存在的虚构的一种细察,从而实现“阅读是为了理解作为一种生活形式的阅读所包含的东西”这一目的。

4、批评也是一种写作。哈特曼也正是从文学阅读和批评是创造性再思考这一点出发,进一步消解了批评写作与文学写作的界限。在哈特曼看来,批评在文学之内而不是之外,批评产生的文本也是一种文学文本,也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方式的产物,它和文学文本一样,也在编织语言。当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德里达的《丧钟》、巴尔特的《恋人絮语》,以及基督教的《圣经》,其实都可以作为文学文本看待。

三、希利斯·米勒对解构方法的研究

希利斯·米勒(1928-),美国着名批评家。24岁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72-1985年为耶鲁大学教授。1983年保罗·德·曼去世后,成为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领袖人物。希利斯·米勒的批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早期观点:文学批评是一种次生文学

在70年代转向解构主义为标志,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50年代前期的米勒受新批评的影响较大,推崇的是文本细读法;50年代后期,深受日内瓦学派现象学文学理论的影响,在美国积极推行他自己多接受的日内瓦学派的代表乔治·布莱的思想。认为阅读行为先于批评,是批评的源头。而文学是一种意识形式的观念,认为文学既不是寓于诗和小说文字中的客观的意义结构,也不是作者无意识情绪的表达,更不是某种与社会相结合的交流结构的显性形式,而是某种意识的形式通过思想和文学的结合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的体现。与此相应的,希利斯·米勒也认为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次生文学。批评家与诗人、小说家一样,也在进行自己的精神历险,只是批评家是通过思考他人——诗人和小说家——的经验进行历险,即从作家经验内部体验、扩展和完善作家意识,从而扩展人类意识的内部空间。

(二)70年代后:解构主义批评观点

1、语言的修辞性使得其因隐喻和转喻的虚构效果而使语义歪曲。从70年代开始,希利斯·米勒接受德里达的影响,加入解构主义行列,和保罗·德·曼、杰弗里·哈特曼等共同推进解构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在解构主义基本观念上,希利斯·米勒与其他解构主义理论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对解构主义批评理论作了更深的开掘。他同意保罗·德·曼的解构主义修辞学观念,也认为一切符号都是修辞的“图形”,即所有的词都是隐喻。在保罗·德·曼的解构修辞学理论基础上,希利斯·米勒进一步指出:“与其说修辞手段是从正确使用语言中产生或转化而来,不如说一切语言从一开始就有隐喻手段的性质。语言的实义或指称作用的概念,是从忘记语言的隐喻‘根源’中产生的一种幻觉。”442希利斯·米勒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依赖语言的修辞性即转喻和隐喻完成自己的传达的,转喻关涉的是对象双方的联系,鼓励一种按照字面意思的实义阅读,隐喻暗示的是对象双方的相似性,是一种明显没有根据的虚构。但是,作为修辞手段,无论是隐喻还是转喻,都会引起误解。例如,诗不论多么富于隐喻性,都可能让我们按语词实义来阅读,而小说通常是转喻性的,但最终都是虚构而并非模仿。说到底,语言的修辞性最终成为一种解构语言指称性的分裂力量,使符号随时随地产生一种歪曲语义的效果。

2、一切文学文本都在自我建构中自我分解。从语言的修辞性使得其因隐喻和转喻的虚构效果而使语义歪曲这一观点出发,进一步观察文学文本,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一切文学文本都有一种自我分解性质,文本自身的建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自我分解过程。和保罗-德·曼以及杰弗里·哈特曼一样,希利斯·米勒也突出地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而且,他进一步将他的修辞理论扩展到文本之间的关系,认为任何一个文本总是与其他文本相互干涉,他的语言总是关于其他文本的语言。在文学文本中,总是存在这对于先前文本的模仿、借喻,存在一种的关系:文本既是“寄主”者,又是“寄生”者,“先前的文本既是新的文本的基础,也是这首新诗必定予以消灭的某种东西。新诗消灭其他的方式使它合并进来,把它化作幽灵似的非实在体,以便完成变成自身基础的那种既可能也不可能的任务。新诗既需要那些老的文本,又必须消灭它们。它既寄生于它们,又贪婪地吞食它们的躯体。”

希利斯·米勒甚至认为,这种“寄主”和“寄生”的关系不仅贯穿于整个文学史,而且也是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显着特征。“寄主兼寄生物‘不合逻辑’的关系,在每一个单独存在的实体中重新建构自身,变成更大范围中的这一极或那一极,这一无情的法则既适用于批评文章所批评的文本,同样也适用于批评文章本身。”例如,“无论‘明显的’解读(指非解构主义的解读——引者)或是‘解构主义的’解读法都不是‘单义性的’。每一种解读在其自身之内都必然地包含着自己的敌人,本身既是寄主,也是寄生物。解构主义的解读包含着‘明显的’解读,反之亦然。在诗中以及在诗的批评中,虚无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之内的一种不可割离的异己存在。”

3、关于修辞性阅读。米勒认为,由于当下的文学研究体制的变化,使得解构主义者必须对阅读问题集中精力去关注。当下学科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学必须与自己寓于其中的语境这两者之间相互服务;而且又由于当下学习文学的人日渐减少,人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下降,相反的是,文学研究的范式却越来越多。但文学研究的最核心问题就是阅读问题,米勒甚至认为“盲目地拒绝阅读是我们职业的最低义务的轻视”445。而且,文学研究者一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理论逻辑起点已经受到了普通文学批评的四个支柱(社会、自我、语言和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影响,而自己的理论起点决定自己的言说内容和方式,因此,米勒负责任地劝告说:“我们必须慎重而又缓慢地行进,仔细检验其基础,不要想当然地接受任何东西”,这样做的目的是以便“再次回到我们现代传统的文学研究的基础性文本上来,耐心细致地重新阅读”446。这才是修辞性研究。

米勒认为,既然一切文本都是语言,而阅读又先于批评,所以,最佳的方式就应当是修辞性的阅读,这样才能把握语言的根本特质,因为“一切语言一开始就是比喻性的。语言使用过程的字面意思或者指称性的概念,仅仅是由于忘记了语言的隐喻性‘根源’而产生的一种幻想”447。因此,他认为解构主义探讨的是“在比喻、概念和叙述的相互交织的固有属性中究竟暗含了什么。”448也就是说,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一方面接受着新文本与从前文本的“互文性”作用,另一方面又在关注着文本内部所存在类似的对立关系,运用修辞的、词源的或者喻象的分析来解除文学和哲学语言的神秘性,显然这是内部批评。解构“不是以君临一切的架势从外部审视文本,而是始终局限于文本追寻自身的活动之中”449。同时,任何一种解构同时也是一种建构:“它非但不把文本再还原为支离破碎的片断,反而不可避免地将以另一种方式建构它所解构的东西”。

4、为“解构”正名。针对一直以来人们对解构主义形成的“虚无主义”的误解,米勒也像德里达一样力求准确解释“解构”的含义,为“解构”正名。米勒首先认为感受到“虚无”,那是因为人们对解构主义这种新的批评模式感到恐惧。因为它贬低一切价值观念,进而使得传统的阐释模式变得不可能。其实,虚无主义是形而上学内在的寄生物,它们本就是一体的,米勒充分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借以证明解构主义不可能是虚无主义。他说:“‘解构主义’既非虚无主义,亦非形而上学,而只不过就是作为阐释的阐释而已,即通过细读文本来清理虚无主义中形而上学的内涵。……我们没有任何其他的语言。批评的语言同它所解读的作品的语言一样,都受到同样的限制,都会进入同样的死胡同。为逃脱语言牢房所做的最为勇敢的努力到头来只会把墙筑得更高。”450因此,同虚无主义相比,解构主义批评不是寄生者,而是弑亲者,它把西方的形而上学彻底拆毁,使其没有修复的机会和再生的希望。

四、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

哈罗德·布鲁姆(1930-)是当代美国着名的文学批评家,耶鲁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生于纽约,1955年在耶鲁大学获英语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其着作中影响最大的是1975年所发表的《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和《误读图示》,其中提出并阐述了“影响即误读”理论。

首先,“阅读总是误读”。布鲁姆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出发,沿着保罗·德·曼的解构思路,提出“阅读总是误读”的着名观点。他认为,文学文本的原始意义是无法通过阅读找寻到的。因为它通过能指之间的无止境的意义转换、播撒与延异而不断产生与消失着,所以,“阅读,如我在标题里所暗示的,是一种延异的、几乎不可能的行为,如果更强调一下的话,那么,阅读总是一种误读”451。

其次,“影响即误读”。布鲁姆认为,文学史上后人所受前辈的影响,并非是后人对前辈的继承而是对其误读、误释、修正和改造。布鲁姆主要针对浪漫主义诗歌史上英美诗人的表现而言,认为当代诗人就像一个具有俄狄浦斯恋母情节的儿子,他为了树立自己的诗人的形象,总是试图用各种有意和无意的误读来贬低“诗的传统”这一“父亲”的价值,而后者又试图压抑和毁灭前者。因而,一部诗歌史,至少部分地是伟大诗人们同他们伟大前辈们间的“遮盖/反遮盖”的斗争史。譬如布莱克借对弥尔顿《失乐园》的“重写”来确立自己的天才地位,类似的后人对前辈的误读、修正和改造的例子还有:但丁对维吉尔,维吉尔对荷马,华兹华斯对弥尔顿,弥尔顿对斯宾塞。因此,他认为,一部“诗歌影响史,即从文艺复兴起西方诗歌的主要传统,就是一部焦虑和自我适合的歪曲模仿的历史,一部曲解的历史,一部反常、任性、故意的‘修正主义’的历史”452。

同类推荐
  • 崇明岛传

    崇明岛传

    本书着重写崇明岛的历史,从而使崇明岛的特色,包括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大浪淘沙聚沙成洲的神奇、沙洲涨坍垦拓不止的垦拓精神、薪火不断的教育与文化传承,得以突出。
  • 塞上古史钩沉

    塞上古史钩沉

    本书为描述宁夏历史的一部著作,全书分:神奇香山、枸杞种植考略、枸杞饮食史话、宁夏丝绸之路新考、周穆王西游宁夏考证、成吉思汗病殂海原天都寨行宫考证、成吉思汗陵寝建寻踪等章节。
  • 狼人的月夜迷踪

    狼人的月夜迷踪

    古世纪欧洲盛传的传说:“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这是一个关于月圆之夜变狼的秘密。本书将带我们一起追寻狼人的传奇和秘密。
  • 命运——古今命运神秘文化评析

    命运——古今命运神秘文化评析

    八字算命,是我国古代神秘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对于“命”,究竟是信还是不信,自古以采就争论不休。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就是一个坚信“命”的人。孔子学识渊博,年轻的时候就周游列国,企图干一番大事业,然而只是到处碰壁,如“丧家之犬”,到了五十之后,才恍然大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矣。”
  • 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茶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表现,也是生命积淀的形象化表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消费品,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了解茶道,才能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之道。中国人对茶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也将自己的生命意识灌注到了茶香、茶话、茶情之中。从茶杯中氤氲飘起的水雾,就像中国人轻松自如的处世状态;浸泡在茶壶中的芬芳,就像中国人淡雅闲适的生活情怀。这便是茶之道,也是中国人的生活之道和艺术之道。
热门推荐
  • 红拂

    红拂

    她,芳名出尘,初名怜花,沦落风尘;她,杨府名姬,慧眼识人,红拂夜奔;她,风尘三侠,倾国倾城,颠覆众生;她,隋末唐初,巾帼女英,一品夫人。
  • 斗魂爵迹

    斗魂爵迹

    在这片大陆,有些人出生带有伴生源魂的出现,就可以通过修炼的方式,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且看主角洛痕如何化解重重磨难,突破重重困难,站在这个世界的最巅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网游之我想当大侠

    网游之我想当大侠

    他连续被评为武林之中最不能惹的玩家。他的恶名从爱尔兰到契丹,从中原到蒙古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十大帮派上下皆怒,武林江湖哀鸿遍野。而李阳的梦想却是当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真正的侠之大者。
  • 间谍宝宝:黒焰总裁爬墙妻

    间谍宝宝:黒焰总裁爬墙妻

    莫幻灵,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突然有天得到了一个惊爆消息,电视上得帅锅居然是老妈曾经的未婚夫。为了能让帅锅做爸爸,她决定帮未来的帅锅老爸制定追妻计划。可那个萧冕阳怎么那么讨厌捏,老是阻碍她不说还找借口来接近老妈。萧冕阳:灵儿,你为什么总欺负我?小幻灵:谁让你叫小绵羊的?
  • 当我来到异世界

    当我来到异世界

    我叫灵井祠,今年十二岁,家暂住纳兰家长亭院,未婚。我的工作是纳兰嫣然的贴身护卫,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亥时,我不抽烟,酒仅浅尝即止。晚上子时睡觉,每天都睡不到八个小时。睡前都会喝一杯热牛奶,回想一天的所做所得,上了床,马上熟睡。绝不把疲劳和压力留到第二天,大夫都说我很正常。新书《在火影修行成功后》以发布,三观良好,放心食用。
  • 萧皇

    萧皇

    欲突破天道极限的萧秋风,却因触碰到一则惊天隐秘惨遭禁忌之主和自己倾心之人围杀,带着一张名原始真解的震世至宝重生十四岁之时。盘古之死,圣人隐世,王者陨落,修士没落,地球末法。一切一切的谜团,萧秋风自原始真解上似乎找到了岁月的轨迹。且看曾经至尊重走人生,扫平所有遗憾和阻碍,一步步重回巅峰,解开所谓不可触碰的禁秘。萧秋风:“我终将归来,各位至尊且存好头颅,待我摘取,用来下酒。”
  • 诸天配角幕后的大BOSS

    诸天配角幕后的大BOSS

    林浪穿越到了斗破苍穹世界,绑定了一个诸天配(Fan)角(Pai)群。一个合格的配角该干什么?当然是干主角,夺机缘,抢气运。于是,林浪在歪的道路上越来越浪,最终成为小说配角幕后大BOSS的故事。……
  • 大秦工师

    大秦工师

    “工师,官名,相传帝尧时置,主工匠之吏。”工程师穿越大秦,成为小工师。秦王政雄心勃勃欲一统六国,他几番奋斗,终位列上卿。天下一统,他献计始皇:“陛下,臣无意中得到一张地图,似乎可将驰道修通地中海,拓地五万里!”秦始皇:“哦?让朕看看地图……”
  • 无限次从来

    无限次从来

    如果时间倒回十天前,你将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十天后的叶思宇,父亲跳楼身亡,母亲离奇被杀,姐姐莫名流产之后疯了而她,刚走出医院大门,就出车祸身亡重回到十天前的一诊考试,拥有异能,还提前知晓剧情,可结局仍然没有改变第三次,原来重生的,不止她一个和最讨厌的人,是一起改变结局?还是?“你想和恶魔签订契约吗?”“不,因为,我便是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