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99000000015

第15章

【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花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释】

五戒:佛教名词。指在家男女佛教徒终身应当遵守的五条戒律。它们是:1.不杀生——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不可杀害。2.不偷盗——亦作“不与取”,不能擅取他人的东西。3.不邪淫——尊重所有的异性,不能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4.不妄语——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能随便乱说,要努力做到句句实言,诚恳待人。5.不饮酒——不能饮用带有刺激性的、易于麻痹神经、扰乱心态的饮料,以随时保持心神的宁静状态。《俱舍论》卷十四载“受离五所应远离,安立第一近事律仪。何等名为五所应离?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欲邪行,四虚诳说,五饮诸酒。”《大乘义章》卷十二:“言五戒者,所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其五戒也。此五能防故名为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之一种通防身口,护前四故。”

“不杀生”是五戒之首戒。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仅仅做到不杀生是远远不够的,还主张放生。因为不杀生仅是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认为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因此在大乘思想流行的中国,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形成。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历代政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每年都有数日定期禁屠;为了祈雨禳灾,也有放生禁屠之举。如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屠杀生命以祭礼宗庙;梁代慧集比丘,自燃两臂游历诸州,以乞化所得赎生放生;隋天台宗智大师发起建筑放生池,为被放的鱼类讲《金光明经》和《法华经》,又购买各类食以饲养鱼龟;陈宣帝时,敕令国子祭酒徐克撰写“天台山修禅寺智禅师放生碑文”,这是中国有放生池及放生会记载的开始。此后,由唐至宋及明,无不盛行放生。如唐肃宗时,刺史颜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礼两位大师,也极力提倡放生。

然而,历代高僧中提倡放生最积极的一位当数明末莲池大师云栖宏。他在《竹窗随笔》中有“如来不救杀业”、“食肉”、“齐素”等文;在《竹窗二笔》中,写有“衣锦食肉”、“戒杀延寿”、“放生池”、“医戒杀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三笔》中,还有“杀生人世大恶”、“杀生非人所为”、“人不宜食众生肉”等文,鼓励戒杀放生。此外,还写了《放生仪》及《戒杀放生文》等用于大众放生仪式的文章。在现代,有弘一大师书、丰子恺先生画的《护生画集》共六册。此外,还有一位叫蔡念生运辰的居生,一生提倡戒杀放生,他编集了历代有关动物也有灵性和感应的故事,成为一书,名为《物犹如是》。

从根本上讲,放生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教义。这一点从佛教徒所熟悉的有关放生理论和记载的二部经中可以看出:一是《梵纲菩萨戒经》,其中记载:“若夫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见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二是《金光明经》,其卷四《流水长者子品》有一段释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萨道的记载,当时世尊名叫流水长者子,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很大的池沼,时逢天旱,而且有人为了捕鱼,把上游悬崖处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长者子眼见上万条大小鱼儿濒临死亡,又无法从其上游开堤引水。为了救活池中之鱼,他不得已向当时的国王请求派二十只大象,以皮囊盛水运到池中,直到池水满足,并且饲以食料,方才救活了这些鱼。前一部经是放生的理论依据。后一部经则为开设放生池的依据。

佛教认为,既戒杀又放生,会功德倍增,早得解脱。我们且不管其戒杀放生的动机和目的,仅这一主张的确有利于环境保护。

五逆:又称“五逆罪”。指五种将招致堕入无间地狱苦果的恶业大罪。《阿世王问五逆经》载:“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必入地狱无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斗乱众僧(亦称“破和合僧”)、起恶意于如来所(亦称“出佛身血”)。”亦泛指各种逆伦之罪。有的地方还指称“五戒”之反面,又称“五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经中“五逆”指“五逆罪”。

无众过患:“众”,各种、许多;“过”,过失、过错;“患”,忧患、灾祸。此句意为:没有犯各种过失,没有引起什么灾祸。

出家:梵文“波吠弥野”的意译,亦译“林居者”。佛教术语。指离家到寺院做僧尼。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遁世制度,后为佛教沿用。《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诸有四姓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彼当灭本名字,自称释迦弟子。”

出家有一定的程序,从佛教戒律的角度来说,一般是这样规定的:打算出家者应先找到寺院,请求某一位比丘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接受请求后,即向全寺院的僧人说明情由,征得众僧一致同意后,才能收他为弟子。随后就为他剃除须发,授以沙弥戒,受此沙弥戒者,必须在7岁以上,沙弥到了20岁,他的依止师经过众僧的同意,合同寺院主持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授比丘戒,这时才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允许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行,可以云游各地,居住于各座寺院中。女性出家者,同样要先找一位比丘尼作为自己的依止师,受沙弥尼戒;沙弥尼到了18岁,受式叉摩那戒,成为式叉摩那尼;满20岁时,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如此三次受戒,才成为比丘尼。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及寺院的迅速发展,国家也开始制定对出家僧人的管理办法。在我国唐代,官府开始颁发度牒(政府颁发给欲出家者的批准证明书,持此即可剃发为僧),设立寺籍、僧籍制度,规定出家时领取度牒,受戒时领取戒牒(出家受戒后所发之受戒证明书。一般格式为首列其教授师名,次表白自己受戒出家之决心,并签名,最后为传戒师等十师之署名押印为证)。其程序时:立志出家者,必须先到寺院里当无须剃发的“行者”,服各种劳役,可以从师受沙弥戒。到了政府规定的度僧日期,经过政府甄别或考试,合格者就能领取度牒,并被指定隶属于某座寺院,这时,才算取得了僧人的资格,允许剃度。随后前往政府准许受戒的寺院,接受比丘戒,领取戒牒。这套出家程序,唐宋两代比较严格,元代以后就比较宽松了。清代干脆废除了度牒,戒牒也改由传戒寺院颁发。出家和尚传戒也漫无限制。约从元代起,受戒者还要在头顶上点上三个、九个或十二个香疤,以香洞作为终身誓愿的标志。近年来,佛教界已在汉族地区废除了这种规定。

佛教徒要求出家,程序的确很复杂。但僧人如想还俗,却非常方便,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一下,就可以放弃出家人的身份。

寻:此处为副词,意为“随即”、“不久”。

敷:音,意为“布”、“施”,此处指“敷荣”,即开花结实。

四谛:“谛”是真理、真谛的意思。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因被认为是神圣的“真理”,故亦名“四圣谛”。1.苦谛,是佛教对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做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为苦海,有说不尽的苦,最常见的有八苦。《杂集论》卷六:“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即有情世间,器世间如其次第若生,若生处,俱说名苦谛”。2.集谛,亦名“习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即佛教通常所谓的“业”与“惑”。《俱舍论》卷二十二:“一切三界烦恼及业皆名集谛”。《杂集论》卷六:“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由此集起生死苦故。”3.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显扬圣教论》卷二:“全摄集谛无馀断弃、吐弃、离欲、灭没、寂静”。亦即根绝“集谛”所包括的一切“业”与“惑”。作为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亦称“解脱”、“涅”。4.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即“八正道”等。《杂集论》卷五:“由此道故,知善、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

阿罗汉:梵文音译,亦译“阿罗诃”,略称“罗汉”。意译“杀贼”、“应供”、“不生”。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声闻四果位中之最高果位,称阿罗汉果。阿罗汉果具体有三个方面的意义:1.杀贼,小乘以烦恼为贼,因为烦恼会妨害善法。罗汉能断除贪、嗔、痴等烦恼,犹如杀贼。2.应供,罗汉为民造福,应该受到供养、侍奉。3.不生,罗汉已永入涅,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果报。得阿罗汉果者,就可获得自我解脱,佛教小乘以此作为追求的最终目的。大乘则认为,修得此果位固然可喜可贺,但不应满足于此,主张继续修行,成就菩萨果位,普度众生。

佛教中罗汉很多,但广为我国百姓熟知的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十六罗汉”相传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陀去世之前嘱咐他们要在佛涅后守护佛法,常住人间,渡脱众生,直到未来佛弥勒出世后才能离开。这十六罗汉是:宾度罗跋惰尊者、迦诺迦伐蹉尊者、伽诺伽跋厘惰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距罗尊者、跋陀罗尊者、迦哩伽尊者、伐罗弗多罗尊者、戍博伽尊者、半托伽尊者、怙罗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宋元后,罗汉由十六变为十八,增加的两名到底为谁,说法不一,一说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玄奘法师;一说是增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关于五百罗汉,佛经上说法不一,原因据说是这五百罗汉多次转生,故形象、名号各异。一种说法以参加第一次结集和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为五百罗汉;另一种说法认为常随释迦佛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是五百罗汉;还有一种说法,载于《法苑珠林》,此经言,过去九十一劫有一学识广博的婆罗门,教有五百豪族弟子,这五百豪族弟子即以后的五百罗汉。此外,还有五百贾客成为五百罗汉的传说。最离奇的还属《西域记》所载五百蝙蝠为五百罗汉的故事。

三明:梵文意译。佛教名词。指佛和阿罗汉所拥有的三种神通。据《大智度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七载:1.宿命明,又叫“宿住智证明”,有此神通者,可悉知一切众生在过去世的苦乐之事。2.天眼明,又叫“死生智证明”,有些神通者,可悉知一切众生在未来世生死情况。3.漏尽明,又叫“漏尽智证明”,有此神通者,能证知四谛等佛教真理,断尽一切烦恼。据称,以上三种神通是以智慧力量破除愚痴,故称“三明”。彻底通达三明谓之“三达”,《大部补注》卷八:“三明居极,故云三达。”隋慧远《大乘义章》载“知之穷尽说三达,明共二乘,达唯如来”,认为“三达”为佛所独有。

六通:即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种神通。(详见词条“神通”)八解脱:佛教用语。亦称“八背舍”,禅定的一种。谓通过八种禅定而舍弃对色和无色之贪欲。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一记载,它们是:1.“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为解脱内身对色的贪想而观身外不净(指观死尸等),使贪心不起。2.“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内身虽无对色的贪想,为使其牢固,再观身外不净。3.“净背舍,身作证。第三背舍”。观净色(指青黄等八种颜色),于定中除去不净相,对净色亦不贪,称为“净背舍”;证得此背舍性于身,名“身作证”。4.空无边处背舍,相当于四无色定的空无边处定。5.识无边处背舍,相当于识无边处定。6.无所有处背舍,相当于无所有处定。7.非想非非想处背舍,相当于非想非非想处定。8.灭受想背舍,受、想皆灭,相当于“灭尽定”。

沙弥戒:即“十戒”,佛教名词。指佛教沙弥和沙弥尼所受的十条戒律。据《俱舍论》卷十四、《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沙弥尼戒经》等记载,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7.不听视歌舞。8.不坐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财宝。

香:梵文“健达”之意译,为佛教六种供养(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之一。据《大日经疏》载:“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香亦尔,随一一功德,即为慧火所烧,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熏一切。故曰‘烧香’”。也就是说,烧香是为了使自己所修功德或佛之功德周遍一切地方。所以,这种香也称为功德香。

在一切功德香中,佛香是最上等的。佛香指佛证得的五分法身香。所谓五分法身香,是说佛之法身是用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五种功德的香熏出来的。戒香——戒掉、除去心中念心、心、痴心等种种恶心,此谓戒香。定香——外边的种种境界,不管其好、坏、苦、乐皆不为所动,此谓定香。慧香——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心不起杂念,此谓慧香。解脱香——心中清净安宁、不为外界的一切所动,逍遥自在,无阻碍、无束缚,此谓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既然心不为外界所累,那么,就会专心读各种佛经,智慧日见增长,此谓解脱知见香。

烧香是佛教的一种仪式,在行法中,有五处要烧香:1.初入道场,见****圣众,五体投地,礼拜恭敬,这时应该先烧香。2.引入己身,行者先于身上观月轮,以致月轮中显现世尊身,为了供奉这时所显现的佛身而烧香。3.为供奉道场所布列的诸尊而烧香。4.正念诵经时,持诵世尊所言之妙法,就如同世尊亲临道场宣讲一样,为了供奉之而烧香。5.观念之后,为奉送世尊而烧香。除此之外,几乎佛教的一切活动都要烧香,祭祖宗、悼亡灵也不例外。因为,佛教认为,香火是联结佛和信徒以及教友之间的纽带,因此,称彼此契合为“香火因缘”,如同结盟于宿世。香又能通人之信心于佛之使,所以称“佛使”。

还有,几乎佛教活动场所所陈设的一切都能与“香”挂上钩,烧香之器,称作“香炉”;置香炉之几,称作“香案”;置香案之处,称作“香亭”;香火旺盛的供佛之处,称作“香室”、“香殿”、“香刹”、“香界”等。但所有的“香”中,惟佛具有的香是最上乘的,所以称“香上佛”。

须陀洹:梵文音译,意译“预流”、“入流”。为小乘佛教修行果位之一,声闻四果位中之初果。指通过思悟四谛之理而断灭三界见惑所达到的最初修行果位。达到此果位后,此人即进入无漏的圣道之流,故也被称为初入圣道之人。

善男子、善女人:指信佛的男性、女性。佛教认为,做人有五种难处:1.人身难得:据佛经讲,完全不犯五戒,或是修中品的十善,才可得人身;另外,就发心修行,一心向佛来讲,生在人道比生在天道好,因为天道中快乐颇多,生在此道中人,反而会因贪图快乐而不肯发心修行、止步不前。况且,凡佛出世,也在人道中,说法也是在人道中,所以佛经上常说人身难得而不说天身难得。2.中国难生:如生在国外,就不容易听到佛法。3.五根难备:所谓“五根”,即眼、耳、鼻、舌、身。“备”具备、完备。五根难备意即:一个人要眼、耳、鼻、舌、身样样具备,完好无损很不容易。它们之中有一样不具备或损坏,都对修行不利,目盲不能看佛经、耳聋不能听佛法、舌坏不能念佛经、身残不能拜佛像等。4.善友难值:“值”碰到、遇到。据佛教宣称,现在为末法时代,人心恶者多、引诱旁人做坏事者多,劝人行善者少,而劝人念佛修行的就更少了。所以,要碰到一位真正的好友很难。5.佛法难闻:经过上面的“四难”,要听到佛法,实在是很不容易。另外,不是任何世界都有佛出世,曾经有180劫空过无有佛,生在那个时代的人就听不到佛法。现时代,世间有佛法可闻,实在是幸事。如过了这个末法时代,就需等许多万万年后,未来佛弥勒出世,才可再闻佛法。所以,一个人能过“五难”,并闻佛、信佛、念佛,那么,其前生定有善根,有因缘,因此,佛教称信佛之人为善男子、善女人。

善知识:佛教称谓。指善于教化众生,使众生萌发善心、进入佛道的高僧。如《法华文句》卷四载:“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阿弥陀佛未成佛前为法藏比丘,他曾在佛前立四十八个大心愿。在其修道成佛后果然一一实现。这四十八愿为:

1.无三恶趣愿。2.不更恶趣愿。

3.悉皆金色愿。4.无有好丑愿。

5.宿命智通愿。6.天眼智通愿。

7.天耳智通愿。8.他心智通愿。

9.神境智通愿。10.速得漏尽愿。

11.住正定聚愿。12.光明无量愿。

13.寿命无量愿。14.声闻无数愿。

15.眷属长寿愿。16.无诸不善愿。

17.诸佛称扬愿。18.念佛往生愿。

19.来迎引接愿。20.系念定生愿。

21.三十二相愿。22.必至补处愿。

23.供养诸佛愿。24.供具如意愿。

25.说一切智愿。26.那罗延身愿。

27.所须严净愿。28.见道场树愿。

29.得辩才智愿。30.智辩无穷愿。

31.国土清净愿。32.国土严饰愿。

33.触光柔软愿。34.闻名得忍愿。

35.女人往生愿。36.常修梵行愿。

37.人天致敬愿。38.衣服随念愿。

39.受乐无染愿。40.见诸佛土愿。

41.诸根具足愿。42.住定供佛愿。

43.生尊贵家愿。44.具足德本愿。

45.住定见佛愿。46.随意闻法愿。

47.得不退转愿。48.得三法忍愿。

这些愿望归根到底是要渡有情众生于彼岸,脱离苦海,永享快乐,故被比做“愿船”,正如《迦才净土论》载:“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乘大愿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上大愿船。”

【译文】

佛接着告诉阿难和韦提希:“第四等级为中品上生者:如果有这样的众生,他们能受持五戒、八戒,专心修行诸多戒律,不造做招致无间地狱苦果的五逆恶业,不犯各种过失,不引起各种祸患。以这样持戒的善根回向,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他们临到阳寿终了之时,阿弥陀佛会在诸位比丘、菩萨的簇拥围绕之下,放射着金色的佛光,手里拿着七种宝贝合成的莲花,来到他们的住所,为其演说苦、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等佛法,赞叹出家的好处,可以脱离种种痛苦。修行者们若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心中会自然而然的生起听闻佛法后的大欢喜,不知不觉地就发现自己的身体已坐在莲花台上,长跪合掌向佛致敬。修行者行礼还未抬头的功夫,就已经往生到了极乐世界。莲花不一会便开放,当花开的时候,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无一不在赞叹四圣谛法。往生者也应时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具有三明六神通,具足八种解脱的方法。以上说的,是‘中品上生者’。

“第五等级为中品中生者:如果有这么一些众生,他们能受持一天一夜的八戒斋、一天一夜的沙弥戒、一天一夜的具足戒,不失威仪。以这样持戒的功德回向,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受戒香的熏修。这样的修行者在阳寿终了之时,能见到阿弥陀佛与其身边的菩萨、比丘等眷属放射着金色的光芒,手持七宝莲花来到他们的面前。他们听到空中在自然发声赞颂说‘善男子,像你这样的善人,因为你能遵守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三世诸佛的教化,我等特来接引你。’不知不觉中,修行者已自见己身坐在莲花上,莲花马上闭拢,由此便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度过七天后莲花才开。随着莲花的开启,修行者也睁开双目,合掌礼佛,赞叹世尊的无量功德。之后,得闻佛法而心生欢喜,得初入圣道的须陀洹果位。然后,再经半个时劫的修行,成阿罗汉。以上说的,是‘中品中生者。’“第六等级为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信女,孝顺地供养父母,处世为人仁慈友爱,此人阳寿将终之时,若遇到善于教化他人、使之萌发善心的得道高僧为其详细地宣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快乐,宣说法藏比丘如何通过修行使其所发的四十八个大宏心愿得以实现并成就极乐世界。听说了这些教化后,该修行者立即逝世,大约大力天神一伸手臂的时间,便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过七天后,得遇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听闻二位菩萨说法后,心生欢喜,即得初入圣道的须陀洹果位。又经过一小劫的修行,成阿罗汉。以上说的,是‘中品下生者’。

“以上是中等往生者的情况,称为‘中辈生想’,是观想法门中的‘第十五观’。依照我所教授的方法修行此观想的,是正确的观想法;若按其他方法观想,便是不正确的邪观。”

【说明】

此节经文为正宗分第三部分之第二段,讲的是第十五观想法门——“中辈生想”。认为凡是能坚持戒行,不作恶事者,均属中品。根据持戒程度之不同,中品也分为上生、中生、下生三个等级。前两级的人临终时还有阿弥陀佛来迎接,第三级的人则只好自行前往了。到了净土七宝莲花中之后,中品上生的人所投生的莲花马上就开放,马上就能听到说法之声;中品中生的人要在宝池中呆七天后,莲花才开放,然后才闻法;中品下生的人要过七天,才有可能遇到观世音和大势至,听到说法。

同类推荐
  • 星云日记39:忙中修福慧

    星云日记39:忙中修福慧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的第三十九册。收录星云大师1996年1月1日至2月29日期间的日记,分为“健全自己”、“以一当百”、“自知之明”、“忙中修福慧”四部分。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雪舞九重幕

    雪舞九重幕

    【雪姬系列番外合集,免费连载,不定时更新】飘零:遇见他那一年,她十三岁,他说会娶她为妻,她等了他九年,终于知道那不过是一句谎言。沈媚:洞房花烛夜,误将他人当作夫婿,从此人生改写流落风尘,许多年后,他向她求婚,她轻蔑一笑决然回绝。
  • 再见,草样年华

    再见,草样年华

    个不大不小的校园,以男主为主的六个懵懵懂懂的学生,一段风风火火的经历,一段荡气回肠的感慨,谱写出一个个难以忘怀的记忆。没有疯狂的举动,就没有深刻的回忆,没有堕落的青春,就没有疼痛的领悟,没有刻苦铭心的爱情,就没有成长的烦恼,一切一切都发生在这个校园里,六个不同性格的男生,面临着不同的生活感情经历,早就成了唯一不可忘记的青春回忆,再见了,我们的青葱岁月!
  • 武道梦想

    武道梦想

    人们常说死后回去另一个世界,也许是地狱,也许是天堂……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年却身死魂穿,亦或者那就是死后会去的世界梦想和现实之间,少年究竟是被现实击溃,还是成就梦想,打破常规。。。。。。。。。。。
  • 神医引归人

    神医引归人

    奇遇起于好奇,世界在少女眼前如画卷一般展开。神秘之事在幽深的时光里等待着解答它的智者。少年们的成长与历史的转折接轨于此,万古之后,还会有人记得这些绚烂的时光。
  • 阎魔罗王

    阎魔罗王

    掌中横握五尺刀,妖魔仙佛俱哀嚎。轮回六道一念中,三界众生吾最高!
  • 我是个祸害啊

    我是个祸害啊

    在一万年前,统治过九天十地的人族唯一至高神,(至高神心有蜇龙,以天下不义丈夫为饵)(简单来说,就是全民公敌,作死流)他不惜散尽自身修为,逆转天伦,只为了让心中那一袭红衣能够轮回转世......十世的轮回苦等,当再次重逢的两人,唤醒了一万年前的记忆之后,迎接他们的会是沉默还是眼泪?女主是个女孩子嘛……等了某个家伙一万年了,所以这辈子天生就跟他不对付......撒撒娇,耍耍小性子,发点小脾气嘛,这都很正常......可没想到这辈子,恰逢天道三千年大劫难,又有各种谋划与算计都将发生在他身上......最终谁为了谁,去投身于永世不得光明的恶魔之眼(魔化的西王母瑶池)中去?谁又会为谁献身于光明星河?只为能带给Ta一丝光明?在大劫难来临之际,他唯有再次成为那屹立绝巅之上,一览众山小的无上至高神,才可使出高出于天外的一剑,才能拯救众生出于水火......
  • 学霸又在撒狗粮

    学霸又在撒狗粮

    当学霸遇上学霸,男神和女神的校园小甜文。温岚一直是个很有计划的人,对学习对生活对未来,都规划好了大致路线。?可是自从那个谁来了,她觉得自己的计划好像被人一点点修改,单行道里硬生生挤进来一个他。温岚:单行道麻烦你走开点。某人:没事,我抱着你走。***某游乐场众人:去鬼屋啦!温岚(打死不说害怕):等一下,要不我们先去···再去···(玩一圈下来鬼屋肯定关门了)。众人:好像有点道理。某人:其实我们可以趁游客不多先去鬼屋,出来正好饭点吃东西压惊。然后再···(此处省略)众人:说的不错,鬼屋我们来啦!温岚:绝对是故意的!某人:手给我,里面很黑。温岚:我想回家!(摔!)
  • 晋阳公主

    晋阳公主

    普通孤女成为公主,上有千古一帝父亲的万分宠爱,下有完美型恋人?吟几句千古名句成为一代才女?呵呵,穿越有风险。尊重历史,不小白,不开挂,体会一回真正的穿越人生。
  • 山河兵器谱

    山河兵器谱

    一个从上古流传下来的传说,十国乱华,天道崩裂。秦皇留下两本图谱,欲逆天改命,正是这两本图谱将几位毫无关联的少年联系起来。当你众叛亲离时,当你与世人为敌时,当你权倾天下时,当你爱而不得时,当你推行新法时,你会如何抉择?是逃避现实,是孤注一掷,是刚愎自用,是苦苦追寻,是铁面无私?还是在现实与梦想的夹缝中顽强的生存,等待着太阳再次升起,照亮阴森的角落?一切并非天命但也自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