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33400000001

第1章 德彪西生平(1)

并不美好的开始

法兰西民族的艺术才能世人皆知。在他们悠久的历史中,这种艺术才能被无数的艺术家尽情地施展、表现,以至于在各艺术领域和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他们的业绩。

1862年8月22日,在法国巴黎附近的小城镇圣日耳曼昂莱,一个平凡的家庭中诞生了新的生命——克劳德·亚西尔·德彪西。他的双亲从上一代手里接过一份经营瓷器的产业,并以此维持生计。父亲整日为瓷器的进出忙忙碌碌,无暇顾及而且也厌恶家中事务,母亲同样日夜操劳,很少关照到以德彪西为首的5个孩子。童年时代的德彪西缺少浪漫与欢乐,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早期教育。然而,令德彪西感到庆幸的是他有一位知书达理又非常疼爱他的婶祖母。从她那里,小德彪西初识文字与音符。小德彪西能到音乐学院附中注册上学也归功于这位婶祖母的干预,这或许能算作是对小德彪西的一种补偿。一些对德彪西的身世感兴趣的人,在研究了德彪西童年时期的各种经历后推断出小德彪西不是这个家庭的正式成员,仅是一个养子,他的生父应是股票经纪人亚西尔·安德瓦努。尽管这种说法缺乏史料证实,但安德瓦努对小德彪西表现出的那种关心,不免使人有些费解,1864年7月31日小德彪西的洗礼仪式上,安德瓦努就是以代父的身份参加的,安德瓦努还为他聘请优秀教师。几年后,小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可小德彪西并不为此感到荣耀,相反,却有些像接到了服刑判决书。尽管如此,小德彪西还是在自己音乐天资的保佑下顺利地通过了一次次考试。14岁时,他已是能靠教授钢琴谋生的少年了。他的父亲看到儿子的成就便开始设计起了光辉的未来,凭他的主观想像力为小德彪西制定了一个所能忍受的极限,将休息的时间压缩到了最低点,就如同对待一架挣钱的小机器一样开足马力、不停地运转。虽然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但在小德彪西幼小的心灵上也确实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天,他的母亲在街上看到小德彪西坐在一家小吃店里,手拿着一块圆面包狼吞虎咽。顿时怒气大发,冲进去将小德彪西拖了出来,边走边大声训斥他如此浪费、不知节俭。回到家中,父亲更是为此暴怒,照例用鞭子教训了小德彪西一番才算了事。这时,从上一代人手里接过的那份产业已被父亲转卖给了他人,家庭生活主要靠他当书记员的收入来维持。然而,现实并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热情,总以为自己会有时来运转、飞黄腾达的机会,小德彪西在音乐上的天资使他确信自己有了出头之日。因此在经济上他对小德彪西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儿子的所作所为不能不令他失望。首先,小德彪西毕竟不是一座金矿,他以教授钢琴所获得的收益大大低于父亲的预期数目,父亲为此抱怨并经常使小德彪西囊中空无一文。其次,小德彪西也确实不具有讨父母欢心的本能,对父母的赞许或训斥每每都是淡然处之,令双亲感到无可奈何。

其实,德彪西自幼便有一种贵族气质,这也是他不合群、不受宠的原因之一。在圣日耳曼昂莱的一家糖果店里,孩子们都在用少量的钱买最便宜的糖果解馋,而小德彪西却在精心地挑选一小块三明治或通心粉这样的高档点心。别的孩子大多不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整洁,尤其是那些喜欢玩耍的男孩子,可小德彪西却与众不同,他好像时时都在留意自己的服饰和举止,不管新旧总是让衣服尽量整洁,以表现出他自己的独特个性。这种习惯伴随了德彪西的一生。成年以后,他随时留意收集一些版画和书籍中的精品,对于他以为美好的东西爱不释手,当然穿着更是讲究。他的围巾、衣服、鞋帽以及宽帽檐的牛仔帽都表现出了他的审美品味。在饮食方面同样如此,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他就会充分满足自己体内那种消化优良食品的愿望,他嗜食鱼子酱,为此不惜牺牲部分绅士风度。

童年时期,小德彪西遇到了一位对他一生来说都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的钢琴老师——莫特·德·弗勒维尔夫人。这位夫人是诗人韦纳的岳母,也是肖邦的钢琴学生。从他那里,德彪西尽情地吸取着一切有利于他日后发展的思想、知识、技巧,老师对这个小男孩的音乐天赋也颇为赏识,并为他在钢琴演奏方面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872年10月,10岁的德彪西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同时在A.F.马蒙泰尔的钢琴班和拉维尼克的理论班学习。后又随艾米·杜朗学习和声,随艾尼斯特·圭罗学习作曲。到1874年,德彪西已经能演奏肖邦f小调钢琴协奏曲并能像真正的艺术家那样对乐曲有了自己的诠释,与此同时,他也逐渐将他那天赋的叛逆素质表现在人们面前。在巴黎音乐学院,德彪西有幸聆听塞扎尔·弗朗克这位享誉当时乐坛的比利时作曲家的作曲课,但却与老师闹得不欢而散。中途退出,大有扰闹课堂、不敬师长之嫌。原因是老师弗朗克看过德彪西的作曲作业之后大为不满,对着德彪西大声喊道:“转调、要转调”,而德彪西此时也被激怒,用同样的声响回答:“我对这种调性安排完全满意,为什么非转调不可?”班上同学被他的举动吓得目瞪口呆。不知这是否就是那位平时沉默、冷淡的德彪西,而德彪西本人则怨气难消,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将弗朗克戏称为“转调机器”。在其他老师的课上,德彪西也依然是固执己见。艾尼斯圭罗老师的作曲课上,德彪西坐在钢琴面前悠然地弹出了一串奇妙的七和弦,并拒绝接受老师要他将此和弦解决的指令。为此,老师质问他这样胡闹的依据是什么?他的回答倒也坦率:“我高兴。”总之,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渡过了数次难关,并获得了多方面的赏识。在赢得了几次奖赏之后,德彪西于1884年获得了当时音乐界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

不知道俄国富孀封·梅克夫人是如何对德彪西感兴趣的。这位柴科夫斯基的赞助人于1880年和1881年两次邀请18岁的德彪西利用暑假时间去莫斯科,以担任这个家庭的钢琴教师工作。德彪西和他的父母对此都感到满意,并不是因为他出国之行本身,而是他们双方都把分离看作是一种解脱烦恼的最佳选择。

德彪西对遥远的莫斯科很早就怀有一种神往之情,那里培育出了格林卡、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包罗西、穆索尔斯基、柴科夫斯基等一些享誉世界的音乐家。那里有德彪西为之惊喜的音乐宝藏,有异国情调的风俗民情,当然也有封·梅克夫人对这位年轻人的关照。这些,使德彪西时常忘记了自己已是远离家乡。每当夜幕降临,封·梅克夫人和她的宾客们便围坐在钢琴旁边,一面交谈一面欣赏着这位年轻人用双手制造出的各种奇妙音响。尽管人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评价,但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这位年轻的音乐家将会对日后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多么重要的影响。

封·梅克夫人家留给德彪西的空闲时间足够他到处游览观光,俄罗斯夏日景色的优美和周围环境中的浪漫气氛能够强烈地感召着年轻人的心。而德彪西却与众不同,对他来说,坐在钢琴边的感受胜过一切。这是上帝赋予他独享这种感受的机会,他要以创作出新的音乐来作为回报。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彪西研究着实现他种种创作意图的方法,不同的音乐素材被他巧妙地组织在一起、并储存在他的头脑中以备日后取用。家庭钢琴教师的职务使德彪西与封·梅克夫人的长女接触频繁,相互之间的爱恋之情也渐渐萌生。封·梅克夫人得知后,德彪西便很快被礼貌地辞退了。

返回巴黎后正遇举行“罗马大奖”作曲比赛,这为德彪西摆脱失恋所带来的烦恼提供了机会。他将在莫斯科时创作的具有新意的作品送往评审委员会,但并没有对能否获奖抱有多少希望。因为他对评审委员们怀有一种偏见,以为他的参赛作品不会得到这些人的赏识。德彪西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这些评审委员们到底是谁呢?他们对艺术到底知道些什么呢?他们是不是相信他们自己就是艺术呢?他们是从哪里获得的权利来评审这些神秘而新奇的作品呢?他们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判定作品的优劣呢?假如是以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优胜者的话,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比较聪明的作法。”一连串的疑问表明了德彪西对评审委员们的不信任,但当他得知他本人赢得了奖学金时,确实令他感到十分意外、惊讶,这样的结果使他毫无准备,那种偏见似乎还影响着他的行为。更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德彪西并没有因为获奖而表现出应有的快乐,相反的却认为这一荣耀与其说是一种成功的认可倒不如说是一种失败的征兆。他怀疑是自己作品中是否具有陈旧的创作手法,从而迎合了评审委员们的口味。这一怪念头很长时间都潜伏在德彪西的意识里。

按照惯例,“罗马大奖”的得主要在设于罗马的法兰西学院里进修两年时间。这里文化环境得天独厚,得奖者也不必为吃住发愁,如此优越的条件自然会使许多音乐家为之羡慕不已。可德彪西却又一次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那满不在意的态度仿佛他与此事无干。人们猜测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德彪西留恋着一位老建筑师的年青妻子——瓦尼耶夫人,德彪西对她怀有一腔热情,不想远离也在情理之中。家人和朋友的再三规劝,使德彪西勉强踏上离开巴黎的马车,罗马这座历史名城也没能改变他的态度。德彪西是在各种压力的驱使下应付学业的,形单影只、度日如年。他一再写信给瓦尼耶夫人,申诉他的苦闷和打算放弃奖学金回到巴黎的想法。瓦尼耶夫人在回信中总是以一种请求的口吻不厌其烦地劝导德彪西,忠告他要继续留在罗马并要以优良的成绩完成学业,其中一些言语如同出自长者之口那样中肯。然而,德彪西还是不为所动、他任性地中断了罗马学业,提前返回了日夜思念的巴黎。1887年,德彪西拿着他在罗马完成的两部作品参加“获奖教授候选人”的角逐,评审委员们在认真分析了作品后遗憾地表示,他们发现德彪西是一个不值得尊敬而又有天才的人。德彪西听后大喜,他说:“感谢上帝,我终于成功谱写了有创意的作品!”

孤僻的性格和婚恋的变迁

25岁的德彪西依旧沉默寡言,有时神经过敏得近乎失常,一旦与陌生人接触便显得焦虑不安。当然,更讨厌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这种性格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他也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性格,他始终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坚硬的壳子里,努力与外界筑起一道难以突破的围墙。德彪西的容貌也很有个性,那轮廓鲜明的面孔难以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双眼中总含有一丝冷酷与忧伤,黑厚而又卷曲的头发时而飘撒在他的前额,时而又像难以梳理的鬃毛散在头上。他有一双不同寻常的手,既能以近似铁槌般的力度来敲击琴键,也能轻柔地抚摸琴键吟唱出悠扬的乐句,两者之间音色变化之大令人赞叹不已。

有人不无贬义地将德彪西的性格与猫做了一番比较,认为二者之间确有类似的地方。首先,德彪西以猫为宠物,他对猫所表现出的亲昵与疼爱超过常人的态度。德彪西身边常有数只猫相伴,他把猫的存在作为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其次,他在性格以及体态上也有与猫近似之处。性格孤僻,反应灵敏,身材矮胖,脸色苍白,神情忧郁。尤其是那高突的额下有一双眼袋松垂的巨目,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一种若有所思的状态。还有他那即将布满脸上的络腮胡子,类似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正因为德彪西的长相奇特,一位女作家在描述他的时候这样写道:“他的头部像牧神——潘(pan),当他锐利的目光凝神一个目标时,便有如一只觊觎猎物而陷入强烈催眠状态的猛兽,瞳孔急速地飞梭瞟视。”与猫的性情近似,德彪西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支配其行动,为此不惜落下一个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恶名。女作家说:“今后他是否能压抑这种自私,谁也无从知道。任何事都难以让他作出牺牲,他也不受事物的约束。他的父母并不富有,但他的教书所得收入却不肯拿出来奉养双亲,而宁可为自己添置许多书籍、古董、版画等物品。他的双亲就曾经打开装满这类物品的抽屉给我们看。”如此这般的德彪西无异于一位自私自利的小人。然而,人们在评价他时到底带有多少个人因素也不易察明,况且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其他人很难对此作出公允的解释。

德彪西外表柔弱、散漫、孤傲通常都给人留下欠佳的印象,当然,他自己也很难与人相处。对德彪西怀有崇敬之意的马歇尔·普鲁斯特,有一次突然想到要与德彪西会晤恳谈,于是就以强迫手段用马车将德彪西接到自己家中,其结果是这两位当时都已成名的感性艺术大师相处地并不愉快。普鲁斯特抱怨德彪西不肯接纳他的意见,而德彪西则责怪普鲁斯特“啰啰唆唆,活像一位公寓管理员”。即使如此,普鲁斯特还是很热情地邀请德彪西参加一个专门为他举办的宴会,而德彪西却断然表示拒绝,他说:“我是个粗鄙的人,要再见面的话就在咖啡馆里。至于宴会的事,我想还是免了吧,谁教我天生就是这个样子呢?”因此,能称为德彪西知心朋友的人并不多,其中要以艾利克·萨蒂和皮罗·路易斯最具代表性。德彪西与萨蒂是在1890年左右一个名为“黑猫”的酒店中相遇后开始他们之间真挚友谊的。萨蒂为此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我初遇德彪西,他满脑子里都装满了穆索尔斯基,正辛苦地探索一条不易被人发现的道路。在这方面,我走的路要比他远得多,我肩上没有罗马大奖或其他各种奖励的压力。当时我正在谱写约瑟夫·佩勒当编剧的《星期之子》。我向德彪西说,我绝非反对瓦格纳派,可是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音乐,至少不要被认为是酸白菜,或者可以考虑用莫奈、塞尚、罗特烈克等人所阐明的方法,尝试着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音乐上,这可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萨蒂是一位奇特的钢琴家兼作曲家,他除了在这家“黑猫”酒店弹奏钢琴外。巴黎各种艺术界的聚会中也时常出现他的身影。他是当时甚为流行的瓦格纳派的一个积极反对者,也许是由于他的原因,才使得德彪西从瓦格纳的崇拜者变为反对者。

同类推荐
  •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收藏

    农村文化娱乐常识——收藏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娱乐可被看作是一种通过表现喜怒哀乐或自己和他人的技巧而使与受者喜悦,并带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很显然,这种定义是广泛的,它包含了悲喜剧、各种比赛和游戏、音乐舞蹈表演和欣赏等等。
  • 元曲鉴赏

    元曲鉴赏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自汉代以来,由于国力鼎盛,威名远播,故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狭义地讲,国学是指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均指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特指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全部文化范畴。
  • 意大利美术史话

    意大利美术史话

    本书为中国学者研究外国美术的重要成果,分国介绍美术史,此书主要介绍了意大利的美术历史。
  • 孙振华自选集

    孙振华自选集

    《孙振华自选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文库》之一,《孙振华自选集》分为四个部分:雕塑及历史,是关于中国现当代雕塑的理论和历史;方法与视角,使借用图像学、经济学、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来分析和阐述艺术问题;问题与反思,针对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研究、评论中的一些问题所进行的反思;城市与空间,主要涉及城市问题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
  •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杨宪益中译作品集: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

    历史戏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讲述了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征伐过程中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发生的种种故事,杰出的剧作家萧伯纳在《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里塑造了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妙语连珠的对话,以寄托萧伯纳的政治理想,讽刺当时欧洲帝国主义蔓延全球的动荡现实。《卖花女》里,伊莉莎应允了语音学家息金斯的实验,摇身一变,如出名门。萧伯纳借《卖花女》抨击了当时英国社会腐朽保守的等级意识。《卖花女》在1912年出版发行之后,立即获得成功,于1956年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于1964年改编为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并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杨宪益译本充分还原了萧伯纳犀利而诙谐的语言风格,表现力极强。
热门推荐
  • 魅倾城:公子泪无双

    魅倾城:公子泪无双

    前世,我在忘川喝下了孟婆汤,忘记了世俗的一切,错过了和你携手一世的愿望。而今生我走错了街巷,忘记了你给的糖葫芦,苦了三生,爱了三世,才发现,命运的因果轮回总是惊人的相似。老七,我希望下辈子能快点找到你,对你说一声迟到了很久很久的爱……今生,换我护你……
  • 福缘天降

    福缘天降

    林叶在回家的路上被雷劈中,人生的转折就在这里开始!
  • 王者之无尽荣耀

    王者之无尽荣耀

    眼花缭乱的炫酷技能释放,激情热血的王者英雄生涯,尽在这个无限荣耀的王者世界!
  • 中学理科课程资源-纵览物理发现

    中学理科课程资源-纵览物理发现

    追溯数理化的演变历程,对话最新颖权威的方法,探索最成功的课程教学,感受最前沿的科技动态,理科教育的全程解码,数理化的直面写真。
  • 糖果屋里的星星

    糖果屋里的星星

    独自长大成人的伊星星,在经历了父母离异,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独自守着在米安的支持下,利用父母离异后给她留下的屋子,开了一家糖果屋。之后认识了带着弟弟欧水经过的欧永,从而开启了另一段精彩的生活。在一大群好朋友的包围下,孤单的伊星星再也不会哭泣了。
  • 捉鬼道士之缉鬼司

    捉鬼道士之缉鬼司

    我叫叶问天,出生在红叶村,是一名学生,自小跟着爷爷学习着道术,与人斗,与鬼斗,与魅妖美狐斗。重重险阻,最后登上茅山掌门之位。加作者QQ:3435760943
  • 妖孽少爷来袭:宝贝,跟我回家

    妖孽少爷来袭:宝贝,跟我回家

    遇见京城慵少爷,肿么办?跑,赶紧跑,不要回头,这是糖笙笙总结出来的经验糖家菇凉要分手,肿么办?拽,向前扑,堵住小嘴,这是慵离总结出来的经验糖笙笙:慵离,你是我的劫慵离:糖笙笙,你是我的命(男女主身心干净)
  • 逍遥小君王

    逍遥小君王

    人的一生多么短暂,干嘛非要忙忙碌碌过一生呢!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多好。“皇上,婉儿大人求见。!”“快传,正好没人陪我玩。”“皇上,木兰将军回来了!”“嘿嘿,太好了……”“皇上……”“哎呀,真烦。”………
  • 我的机器人老婆

    我的机器人老婆

    在一个没有生物的星球,却拥有发达的科技,所有的人全是在一个叫“阿木特寺”的基地生产出来的,阿木特寺“可以说是这个星球所有人的母亲,最新一代生产出来的高智慧机器人!
  • 俞家双殊仙姿不俗

    俞家双殊仙姿不俗

    西云国丞相府,同日诞了两位千金,偏生还天降异像,使得人人都知这两个婴孩儿的不同。不负众望的,二人天赋都极好。但总不会好事都让她们占了,总是要做些什么的,否则天道怎么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