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05600000015

第15章 明代在宁夏新建筑的长城

明代在宁夏地区除对存世古长城选择利用、修补加筑外,在一些地方还新建筑了长城。

宁夏明代固原内边

固原内边现存遗迹

《皇明九边考·卷十》载:固原“内边一条,自饶阳界起,西至徐斌水三百余里,系固原地界;自徐斌水起,西至靖虏花儿岔止,长六百余里,亦各修筑……屹然为关中重险”。明代固原镇管辖今陕西定边县、甘肃环县、宁夏同心县、中宁县、海原县、甘肃靖远县、景泰县、兰州、临洮、岷县境内的边防长城。

宁夏固原明代长城位于河套平原南部与今宁夏固原县北部自东向西的毗邻地带。这道长城东起陕西省定边县姬原乡延、固二镇分界处的饶阳水堡,经甘肃环县甜水堡、宁夏同心县下马关、徐冰水(徐斌水)、红古城、海原县西安州、干盐池、甘肃省靖远县打拉赤、青沙岘抵达该县黄河东岸的花儿岔,全长1000多里。固原明长城设置于明代第一线边防延绥长城和宁夏河东长城之南,为该地区的第二道防线。上述地区的长城,明代属固原镇管辖,所以这道长城明代亦称固原次边、固原内边、固原内墙。固原明长城属河套平原的第二道防线,修筑质量不高,存世遗迹塌毁严重,现在见到的多是残垣断壁、城障遗址、倾毁墩台及隐约可见的沟壕基址。西从今同心县下马关城,东至老爷山顶这一段,为黄土夯筑,长约30里。长城土垅、墩台断续可见,坍塌墙体基宽约10米,残高2~10米不等,夯层18~25厘米。自西向东的一步墩至六步墩,这6座墩台台基均在12米见方,残高10米以上,每座墩台四周均筑有墩院,墩院大小30~60米见方不等,墩院墙基宽约3米,残高一般在4~6米。同心县、海原县长城沿线的下马关、西安州、干盐池等古城轮廓尚在,城墙、墙台、城门、瓮城、角台、护城壕沟等遗迹尚存。上述遗迹遗址,展现了数百年前固原内边长城的防御功能及历史文化信息。

固原内边始筑年代

明代魏焕《九边图考》针对中国西北边防榆林镇、宁夏镇、甘肃镇说:“三边既为中国所有,而宁夏居中,适当喉噤之地。”宁夏镇河东长城位于花马池(今盐池县)、灵州(今灵武)一线,这里的军事地理形势恰如弘治中制臣杨一清所言:“花马池东至延绥安边营,西至宁夏黄河边横城堡,横亘四百余里,黄沙野草,瀰望无际,无高山巨堑为之阻限,非创筑边墙不足以御腹心之患。”明孝宗弘治以降,蒙古火筛、鞑靼小王子等多次从宁夏河东长城、延绥长城拆墙入侵套内,南掠固原、平凉,威逼关中。明朝为保证关中地区的安全,弘治十五年始设固原镇,“以固、靖、甘、兰四卫隶之”,并在固原北境大规模构筑东西走向的第二道长城防线,即所谓固原内边。

固原明长城倡筑于成化初年。《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载:成化九年“二月庚午(1473年3月7日),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马文升等以灾异奉敕,议上御寇安民事宜;一、河套虏寇犯边将及四载,今欲御之,方略有三……今宜效有宋缘边,次边之制,省百姓转输之劳。以榆林等一带城堡为缘边……以米脂、绥德、安定、保安、金汤、铁边、柔远、槐安、环县、庆阳、平凉、固原一带为次边,分布客兵以时截杀。”根据延绥长城、宁夏河东长城、固原一带的边防形势,从成化初年开始,明朝陕西、延绥镇、固原镇的边防大吏,就陆续构筑固原次边长城。

成化初年,王复修筑了从延绥长城西段的安边、定边至庆阳、环县的长城、墩台。《明史·王复列传》载:“自安边营接庆阳,自定边营接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计凡三十有四。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成化九年,刘聚、王赿倡筑了固原、环庆、靖远长城、壕堑、扼塞。《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载:成化九年“九月壬子,平虏将军总兵官宁晋伯刘聚、参赞军务左都御史王赿会沿边镇守、巡抚等官,奉敕议上安边三策……其固原、环庆或挑筑壕墙,或铲削山崖。其靖虏连接宁夏黄河两岸各修筑扼塞,使虏不得渡河,此则陕西安边之策也”。

弘治十五年,秦纮奏筑固原内边长城。《九边图考》载:“弘治十五年,秦兖敏(秦綋)总制三边,筑内边一条,自饶阳界起西至徐冰水三百里,自徐冰水起至靖虏花儿岔止,长六百余里。”秦纮在成化年间修筑的固原内边长城的基础上,从定边营南山口开始,从东向西南方向,经石涝池堡,绕阳水堡,甜水堡、下马房关、徐冰水堡、干盐池、打拉赤、青沙岘,一直修筑到靖远县黄河东岸的花儿岔,全长1000多里。从明代文献记载看,秦纮修筑的这道千里长城,质量不高,属草创阶段构建的断断续续的简陋边墙。为此,从弘治年间开始,继任者就在不断接修、补筑和完善。《万历固原州志》“边隘”条载:“北自下马关左右,铲削险隘,修筑大边,东西长五百余里。弘治十八年,总制杨公一清修四十余里,唐公龙接修四十里,王公琼修一百三十里,王公宪继修五十七里。”据《明实录》,弘治十八年,杨一清未修筑过长城。此处的40里长城,当系杨一清于正德元年所修筑的延绥定边营至石涝池之长城。

正德元年,杨一清修筑定边营至石涝池长城。弘治年间,秦纮所筑固原内边长城到正德初年已不堪保障。《明史·杨一清列传》载:杨一清认为:“总制尚书秦纮仅修四、五小堡及靖虏至环庆治堑七百里,谓可无患。不一二年,寇复深入。是綋所修不足捍敌。”杨一清奏请对秦綋所筑固原长城进行增补修缮。《明武宗毅皇帝实录》载:正德元年九月戊戌,总制陕西都御史杨一清言:“自延绥定边营之石涝池迄于宁夏之横城共三百里,沿途(广本、抱本作边。)旧有墩台七十一座,旧筑边墙低薄,壕堑窄浅,墩堡稀疏,以致虏贼攻挖甚易入境,长驱一日夜直抵固原,无复邀阻。兹将旧墙邦筑高厚,壕堑挑浚深阔,添设墩台、暖铺、小堡,分拨官军防守,庶可缓深入之锋,以邀逃归之路。”朝廷同意了他的奏请,发帑金数十万筑长城。定边营至石涝池长城163里,其中平衍宜墙者131里,险崖峻阜可铲削者32里。据《明实录》,“杨一清筑白马城堡而后,东路之寇不至”。

嘉靖九年,王琼修筑环县响石沟至靖远花儿岔长城。《北虏事迹》载:嘉靖九年,总制陕西三边尚书王琼言:“自环县萌城西响石沟至靖虏卫地名花儿岔,长六百三十六里,系陕西固原镇该管边界。弘治十五年,总制尚书秦纮修理墙堑低浅,日久坍坏填塞,套虏节年过花马池,分道深入不能阻隔。是年八月,王琼令镇守固原署都督佥事刘文,统领官兵八千四百余员名,巡行响石沟等处,防御套贼。挑挖响石沟至下马房旧堑长三十里,俱深二丈,阔三丈五尺,南面堑上筑墙,连沟共高三丈;又修理下马房关西接平虏、镇戎、红古城、海剌都、西安州五堡坍塌边墙一百二十五里,随山就崖,铲削陡峻,至九月初三日次第修完;又于干盐池地名青沙岘,铲崖挑沟长四十里,深险壮固,以绝胡虏西入临、固之路;及干盐池以西栅塞崖堑二十九里,令靖虏守备都指挥赵昶修理完备。”据《明实录》,“王琼等筑下马房关而后,中路之患得免。”

嘉靖十五年,唐龙修筑干沟至石涝池等处长城。《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载:嘉靖十五年正月丁丑,总制陕西三边尚书唐龙言:“花马池定边行(广本、阁本、东本作营,是也。)之境,乃虏骑入犯要冲,请自干沟定南八墩至石涝池堡宁朔墩一十七里之间创筑新墙,自宁朔至永济堡昌平墩九十里之间增筑旧墙,以固疆圉。”兵都复议,从之。

经过明代历朝修筑,明代固原镇管辖的长城总长1500多里,遍布今宁、甘黄河东西部地区。黄河以东地区有:固原内边,东起延绥镇与固原镇分界处的饶阳水堡(今陕西定边县姬原乡辽阳村),经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北),西至靖虏花儿岔(今甘肃靖远县古北水泉镇黄河东岸);梁家泉新边,西北起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黄河南岸,经红寺堡(今同心县西北境)至徐冰水(今同心县大罗山西南);靖虏卫黄河内岸边墙,南起迭列逊堡(今甘肃靖远县平川区水泉乡黄湾中村黄河东岸),经扯木峡旧堡河口(今甘肃靖远县北城滩唐代古城堡黄河南岸),北至白草川墩(今甘肃靖远县北境黄河南岸)。黄河以西地区有:兰州卫长城,东起黄河东岸一条城堡(今甘肃榆中县青城镇),西至高山堡(今甘肃永靖县境);河州卫长城,北起河州卫(今甘肃临夏市)黄河东岸,南至洮州堡(今甘肃临潭县境);松山新边,东南起哈思吉堡西的索桥堡(今甘肃景泰县黄河西岸),西北至芦塘堡(景泰县芦阳镇),达红水堡(景泰县案门塘村东)西境接宁夏镇中卫管辖长城界。

扯木峡长城方位考

许成著《宁夏古长城遗迹》《宁夏古长城》等书将“扯木峡旧堡河口”考定在“今中卫下河沿一带”,并据此将扯木峡长城的始筑年代作为宁夏黄河两岸长城、贺兰山长城始筑于明代隆庆五年的证据,这是误引误考。

扯木峡黄河南岸长城系王之诰、戴才于明代隆庆五年修筑。《明穆宗庆皇帝实录》载:隆庆五年四月辛亥,“总督陕西三边右都御史王之浩(诰)请于宁夏扯木峡旧堡河口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川墩增筑边墙、墩台、大小堡寨,设守备一员驻裴家川,以扼犬虏出入要路,及其余东西隘口次第修筑……兵部复奏,从之”。扯木峡,在今甘肃省靖远县黄河红山峡南岸,黑山峡之西南,古今均名车木峡,扯木峡系车木峡之同音别字。如《甘肃新通志》在“黄河图说”中写道:“黄河入靖远县界……经老龙湾、车木峡,出长城,又东北经上长滩南,入中卫县界。”王之诰、戴才新筑的边墙西南自扯木峡旧堡河口(今甘肃靖远县北城滩唐代古城堡黄河南岸),东至白草川墩(今甘肃靖远县北境双龙乡黄河南岸,其北岸即是甘肃景泰县五佛寺),仅30里。王之诰、戴才还在靖虏卫黄河南岸新建永安堡(今靖远县双龙乡永和村)驻军屯戍,与固原内边长城营堡呼应。《甘肃新通志》载:甘肃地临边塞,扼险设防,最关紧要。秦筑长城,汉置障塞,尉为塞防所由昉。自是,代有规画,以迄於明……永安堡,在靖远县东北120里。明隆庆五年建,城周3里。三面距山,一面临河。河外即边徼,为边防极冲要地。管隘口12,有边墙50里,无墙处斩坡边100余里(详见《明许用中建设永安堡碑记》)。

明代靖虏卫沿河地带是大小松山的“西番”从靖虏卫河外地区南越黄河侵犯关中的捷径,向被镇抚关中者视为边防要地。在这一地带修筑长城,早为明代边防大吏所关注。成化十二年,兵部侍郎滕昭、英国公张懋条上边备,言:“凉州镇番、庄浪、贺兰山迤西,从雪山过河,南通靖虏,直至临、巩,俱敌入犯之路,请调陕西官军,益以甘、凉、临、巩、秦、平、河、洮兵,戍安定、会宁,遇警截击;以凉州锐士五千,扼要屯驻,彼此策应。诏可。”(《明史·兵志》)。隆庆五年王之诰、戴才修筑扯木峡长城,仅是明代修筑固原内边中的一次而已。很清楚,王之诰、戴才新筑的靖远卫扯木峡长城及永安堡位于今甘肃省靖远县红山峡黄河南岸,明代属固原镇靖远卫管辖,不属宁夏镇管辖,更不在今宁夏境内,这与修筑宁夏黄河两岸长城、贺兰山长城及其始筑年代毫无关联。

宁夏明代新北长城

新北长城现存遗迹

宁夏新北长城位于平罗县城北10里处,明代称其为边防北关门墙,史称平虏(罗)新墙,当地俗称大武口长城。这道长城西起石嘴山市大武口乡贺兰山东麓枣儿沟烽火台附近处,沿山东行,至明水湖农场西5公里处进入平罗县境,过包兰铁路、简泉农场机砖厂至二闸乡惠威村,再折向东北经高庄乡幸福村、金星村、东至黄河西岸的沙湖,长约50里。现存遗迹为黄土夯筑,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毁坏严重,长城线路所经的上述地段,其基址、土垅、墙体、墩台断续可见。其中大武口乡以东和明水湖农场以东各有一段保存较好。长城基宽约15米,残高5~7米,残顶宽约3米。高低不等的残缺墩台耸立于残墙之上,长城外侧的壕沟依稀可辨,沟口宽约10米。

新北长城始筑年代

正统以后,明朝边防吃紧。鞑靼小王子集结贺兰山后,连年侵扰。正统九年九月,小王子3万人入平虏(罗)城大掠。嘉靖七年十一月,鞑靼六七千骑攻宁夏镇远关,南向扰掠。镇远关之东为黄河,西为贺兰山尽头,山水相交,最为要地。关之南5里,旧有黑山营,设有官军备御。弘治以前,多因极边地方,供饷不便,军多逃散,兵力寡弱遂行废弃。黑山只有空营。镇远关虽称有墩有军,相离平虏城百里之远,孤危难守,有名无实而已(《嘉靖宁夏新志·杨守礼疏》)。限于军供困难与兵力不足的原因,明朝边防大吏决定摒弃镇远关、黑山营一线的旧北长城并另行构筑新北长城。

新北长城始筑于明代,先后构筑3次。

第一次创筑于成化二十一年。天顺年间,鞑靼攻掠平罗城,宁夏北境震动。加强平罗一线的防御,势在必行。《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载:成化二十一年五月丙子,巡抚宁夏右佥都御史崔让等奏:“请于平虏城枣儿沟增筑边墙一道,塞堡一座,墩台三座……兵部请从其奏,报可。”崔让创筑的这道长城,就是新北长城的西段。

第二次修筑于嘉靖九年。倡筑者为总制、尚书王琼,原计划东自黄河,西抵贺兰山,筑墙以遮平罗城。这道长城开始起自贺兰山王玘口,北去平虏城40余里。命既下,修筑了一截后,因“工浩费繁,役不能举”,只好废弃,另行择地改筑(《嘉靖宁夏新志·边防》)。这道废弃长城的现存遗迹即今红果子至石嘴山第四中学附近的小墩湾长城。现存遗迹保存较好。这里有一北一南两道并行的长城,间距有10多米。北面是黄土夯筑长城。这道长城位于扁沟口烽火台附近的石砌长城外侧10余米处,坍塌严重。现存遗迹是一道隆起的土梁,长约一里;南面是石砌和土筑长城。这道长城从贺兰山东南麓的扁沟门子北侧,沿着山坡,顺着山势向东北延伸。在扁沟门子北侧有烽火台一座。烽火台的西南侧有与烽火台衔接的长城一段,长约1000米,为堵塞扁沟长城,两侧蜿蜒入山。这段长城残高4.1米,基宽2.6米,顶宽1.6米,系石基,黄土夯筑而成。烽火台向东方向,有一段石砌长城,长1里多。两边砌以石,中间填砂土、碎石。这段长城现多已坍塌,基宽约4米,残顶宽2.2~3米,残高2.7~4米不等。在这段长城上,由于地震,造成上下错位1.5米,水平错位1.45米。这段长城错位,吸引了中外地质专家前来考察。沿石砌长城向东,直到石嘴山市第四中学处的长城,为黄土夯筑,除中间流水沟冲断外(长约百米),其余部分虽然塌圮,但形迹尚存,有的地方保存尚好。现存基宽3.4米,残高3.5米,夯层明显,层厚10厘米、15厘米~25厘米不等,从墙身断开的纵断面可以看出,长城是分段夯筑的,每段长5.6米。

红果子至小墩湾长城实为明代王琼嘉靖九年未完成的报废工程,并非旧北长城。

第三次改筑于嘉靖十年。《明世宗肃皇帝实录》载:嘉靖九年(1530年)十二月辛己,“总制陕西三边兵部尚书王琼言……又言平虏城北(广本、阁本、东本无北字)威镇堡、伍岔沟与沙湖、黄河相连,旧有沟渠年久湮塞。自五(阁本无五字。东本作伍。)岔渠西南至贺兰山大水口并平虏城外,沟堑俱宜挑挖深阔,筑堤垒高丈许,临山墩西有砂石处宜修砌石墙,下置暗门,并东路五岔渠墩亦置暗门,以通哨探。沿沟每三里盖房一座,为巡军栖止之所。再于沿沟尖塔儿墩并新兴墩各筑一堡,及将镇朔堡展筑宽大。查勘近山镇北诸堡无田处水处,屯军量移耕牧,公私两便。其西南贺兰山通贼路口旧有关墙,仍加修筑,以防零贼窃入。其镇城西南大沙沟等处边墙,宜筑一城堡,拨军拒守,务使贼骑不得越轶,永为保障。兵部复谓:宜如琼议。得旨,俱允行”。经朝廷批准,王琼委派佥事齐之鸾“料理役事”,“东自黄河,西抵贺兰山,筑墙以遮平虏城”。据齐之鸾《朔方天堑北关门记》,新建长城“由沙湖西至贺兰山之枣儿沟,凡三十五里,皆内筑墙,高厚各二丈;外浚堑,深广各1丈五尺有奇。墙有堞可蔽,有空可下视以击射。为关门二:东曰平虏,中曰镇北。其上皆为堂,若干楹。其下各增城三面,为二堡,周遭里百二十余步,徙旧威镇并镇北堡军实之。又徙内堡军之无屯种者于西偏隈,为临山堡……沙湖东至黄河凡五里,水涨则泽;竭则壖,虏可窃出。皆为墙,高厚一丈五尺,堑深广一丈,以旁窒其间道。于是宁夏河山如故,而扼塞之险一新矣。”此即“平虏城北十里许”的边防北关门墙,史称平虏(罗)新墙,亦称宁夏新北长城。

新北长城建成以后,巡抚都御史杨守礼、任杰说:“平虏城北十里许,修筑长城一道,东西约五十里,西抵贺兰山,东抵沙湖,各设墩台,拨军哨望。又于墙之里,西北尽头,设临山堡,每年拨军防守。居人借此墩墙,稍敢樵牧,人亦称便。”到嘉靖十九年,“其新修边墙已经十年,间有坍塌之处”。为了恢复新北长城,杨守礼建言对新北长城进行维修改造。他说:“其打硙口三关,并枣儿沟等口,及新边圮坏处所,候修赤木口关墙工完之日,悉照各官所议,相应修筑,且所费不多,恢复有渐。其临山堡委的地土沙漠、草茅不生,人难防守,坐废钱粮,名虽为堡,其实无益,似应改筑墩台,拨军守哨,委于边备有益,人情称便(《嘉靖宁夏新志》)。”新北长城枣儿沟处的现存墩台,就是杨守礼维修改造的遗迹。

宁夏明代西关门壕堑

西关门壕堑现存遗迹

西关门是一条人工挖掘而成的边防壕堑。从贺兰山三关口向南,沿贺兰山东麓一直南行,直达今青铜峡大坝镇,长80余里。现存遗迹断续可见。青铜峡北岔口长城内侧,从营盘山南到大柳木沟这一段,长约15公里。在长城内侧60米处,有一道人工壕堑,口宽16米,底宽11米,深浅不一,最深处2~3米。营盘山北到三关口这一段,西关门壕堑大部分已淤塞,但从坑坑洼洼的遗迹仍可看出其断续相连的走向。

西关门壕堑始筑年代

西关门壕堑始建于明嘉靖十年。当时,对开挖这道壕堑,反对者很多,认为此地不适宜挑挖壕堑。但由于佥事齐之鸾力主,总制尚书王琼支持,经朝廷批准,还是开挖了。

西关门壕堑北起贺兰山赤木口(今贺兰山三关口),沿贺兰山南麓,南抵大坝堡(今青铜峡大坝附近),长约80余里,均系人工挑挖的壕堑。

西关门壕堑工程艰巨,役屯丁万人,耗时半年,终于挑挖完工。但完工不到1个月,由于大风扬沙,没几天,开挖的壕堑就被沙尘掩埋了。随后,朝廷又命杨显堡、平羌堡、邵纲堡、玉泉堡屯兵清淤,由于边清淤边被风沙掩埋,屯兵不堪其苦。基于这种情况,经都御史杨志学奏请朝廷批准,决定将西关门壕堑摒弃,不再清淤使用。

西关门壕堑是一项失败的边防工程。明代就对该项边防工程予以否定。明宁夏巡抚杨守礼纂修《嘉靖宁夏新志》时,对齐之鸾撰写的《朔方天堑西关门记》不予收录,表明了明人对西关门壕堑的态度。

宁夏明代河东新墙

河东新墙现存遗迹

宁夏明代河东新边,亦称深沟高垒、河东沟垒、东长城、横城大边,史称河东新墙,当地俗称头道边。宁夏河东深沟高垒位于今灵武市、盐池县北境,它西起灵武市黄河东岸的横城堡,中经盐池县兴武营、英雄堡、安定堡、盐池县城东南,从郭庄东入陕西省定边县盐场堡,全长360里。现存遗迹基宽约8米,残高5~8米,夯层10~13厘米。敌台呈方形,边长约11米,残高约10米,间距约150米。墙外壕堑深、宽各6米多,多为流沙埋没。所挖品字形坑隐约可见。长城内侧筑有驻军城堡,间距约15公里,毁坏严重。盐池县城北门外的长城关,墙体为黄土夯筑,层厚20厘米。其台基长约70米,宽38米,残高20米,顶宽19米。

河东新墙始筑年代

河东新墙系明代嘉靖年间的总制尚书王琼、佥事齐之鸾于嘉靖十年(1531年)始筑。王琼认为,成化年间余子俊修缮补筑的河东故墙距离军营太远,不便战斗,即所谓“今城去军营远,贼至不即知”。于是,王琼摒弃了余子俊修缮补筑的河东故墙的东段,并对河东故墙全线进行了改造改筑。对河东故墙的西段,即从今灵武市横城附近到今盐池县兴武营,王琼在河东故墙的基础上对其维修加固;对河东故墙的东段,即从今盐池县兴武营向东南,将河东故墙废弃,从河东故墙向内后退约10里,新建了一道长城,长50多里;王琼又在经他改造新筑的长城外侧,新建了一道深沟高垒。这道长城,史称河东新墙。据史籍记载:河东新墙西“自红山堡之黑水沟(今宁夏灵武市红山堡),东至定边之南山口(今陕西省定边县城附近)”。河东新墙在今宁夏境内是从红山堡(据《嘉靖宁夏通志》,红山堡西至横城20里)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城),长360里。

河东新墙的深沟高垒位于长城外侧,沟宽2丈,深2丈;垒宽3丈,高1丈;沙土易塌处筑墙,墙高2丈多。整个工程采取分段施工完成。红山堡黑水以东50里,由参将史经率领2000兵挖筑;毛卜剌堡以东24里,由都指挥吴吉、郑时率领3000兵挖筑;兴武营以东48里,由征西将军周尚文率领12000兵挖筑;安定堡以东17里,由参将王玑率领1200兵挖筑;红石崖至盐场堡47里,由游击将军彭椷、指挥穆希周率领5000兵挖筑(齐之鸾《东关门记》)。

宁夏明代大佛寺土边

大佛寺土边现存遗迹

宁夏大佛寺土边位于青铜峡市、中宁县黄河北岸的卫宁北山。它东起今青铜峡市广武西边的大佛寺口,沿北山而西,至中宁县石空寺东的黄沙口,长30多里。现存长城遗迹为黄土夯筑,基宽约10米,残高3~5米,顶宽约4米,烽火台坍塌为土墩。

大佛寺土边始筑年代

大佛寺土边系明代宁夏巡抚梁向孟始筑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一八〇》载:万历十四年十一月戊戌,兵部题:宁夏巡抚梁向孟条陈应复者四事,一、议处协防要地。谓宁夏一镇,河西有玉泉营、石空寺,河东有横城一带三堡,逼近虏巢,素称冲要,而兵微将寡,地广边长,诚难防御……一、议修紧要边隘。河东、河西自大佛寺起直抵黄沙,接石空寺界上,该创筑土边一道,长30余里,又该筑敌台37座,月城各一道,俱应酌量冲缓,次第兴修……俱从之。梁向孟奏请创筑的这道黄土夯筑长城,系宁夏西长城的一部分。

宁夏明代徐冰水新边

徐冰水新边现存遗迹

宁夏徐冰水(亦写作“徐斌水”)新边位于宁夏中宁县、同心县境内。这道长城起自中宁县鸣沙镇黄河南岸,从西北向东南,经红寺堡抵达同心县徐冰水,与固原内边相交,明代称为徐冰水新边,亦称“梁家泉新边”,当地俗称“古长城”。现存遗迹已变为一道道高低起伏的土垅,土垅沿线的墩台、营垒遗迹遗址陆续可见。很明显,这是一道与固原内边配套的古代长城遗迹。

徐冰水新边始筑年代

徐冰水新边倡筑于明嘉靖十五年。当时,总制陕西侍郎刘天和奏陈修筑固原内边及相关地段的长城,已获朝廷批准。嘉靖十六年八月庚申,《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载:总督陕西三边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天和又详奏此事:“固原一镇为套虏深入之冲,前尚书秦纮修筑边墙,延袤千里,然虏每大举入寇,尚不能支。及尚书杨一清筑白马城堡而后,东路之寇不至;尚书王琼等筑下马房关而后,中路之患得免。惟西路自徐斌水至黄河岸六百余里,地势辽远,终难保障。今红寺堡东南起徐斌水至鸣沙州河岸可百二十里,总兵任杰议于此地修筑新边一道,迁红寺堡于边内,彻(抱本作撤,下同)旧墩军士使守新边。舍六百里平漫之地,守百二十里易据之险,又占水泉数十处,断胡马饮牧之区,而召军佃种,可省馈饷,计无便于此矣。奏至,兵科都给事中朱隆禧等言:祖宗之时,河套固中国地也。自余子俊修筑边墙,不以黄河为界,而河套为虏所据。宁夏与山后诸夷为邻,贺兰山其界也。自王琼弃镇远关创为新边,而贺兰山为虏所据,遂使延、宁二镇受患。至今明鉴不远,人所共惜。杰及天和敢于妄议,不思新边既筑,旧边不守,红寺堡五百里之地直弃胡中,且使延、宁二镇皆在边外。我退一步,虏侵一步,非所以为国家深长虑也。兵部议:疆界不可轻弃,堡军未易移撤。杰等避危就安,割已资敌,罪不可辞,诚如隆禧所奏。上曰:移筑边墙,往者总抚大臣屡尝举行,劳民费财,迄无成效。天和何以蹈袭故辙,无事生扰!姑贳(中本作贷)不问。杰擅兴妄议,弃损旧边,夺俸半年。”从上文看,刘天和在嘉靖十六年的建言受到了反对,修筑徐冰水(即徐斌水)新边当年未获朝廷批准。刘天和建言修筑徐冰水新边的时间,《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为嘉靖十五年,比《明实录》要早一年。而万历四十四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兵部左侍郎刘敏宽编纂的《固原州志》“边隘”条却记述说:“嘉靖十六年,总制刘公天和修乾沟、乾涧六十余里,挑筑壕堤各一道,复自徐冰水迄鸣沙州黄河岸修一百二十五里,增葺女墙,始险峻。张公衍添修敌台墩铺,防御益固云。”从《明实录》和《固原州志》的记述看,徐冰水新边的建言嘉靖十五年获得批准,嘉靖十六年详细规划施工时却遭到反对。后来,朝廷又认为刘天和的建言可行,于是又同意自徐冰水迄鸣沙州黄河岸修筑了长城,后来还继续完善,终于修筑成为一道正规长城。关于这道长城的实际存在,清代《道光中卫县志》记载说:“古长城,鸣沙州南,有旧边墙一道,跨山直至定边,俗称古长城。”所谓徐冰水新边“直至定边”的说法,是因为鸣沙州南的古长城在徐冰水与固原内边相交后,就与东起定边营南山口的固原内边连接为一道统一的长城了。现存遗迹也证明,徐冰水新边是明代创造的一道正式长城,而并非《宁夏历史地理考》等著作所说的是“实未修筑”。

徐冰水新边亦称梁家泉新边。《甘肃新通志》载:固原直隶州边隘“北自下马关左右铲削险隘,修筑大边,东西长五百余里。明弘治十八年,总督杨一清创修四十余里,唐龙接修四十里,王琼修一百三十里,王宪继修五十七里。嘉靖十六年,总督刘天和修乾沟、乾涧六十余里,挑砦濠堤各一道,谓之横城大边。复自徐斌水迄鸣沙州黄河岸修一百二十五里,增葺女墙,甚险峻,谓之梁家泉新边。总督张衍添修敌台、墩铺,防御益固。其境东接榆林,西连甘肃,北负宁夏,延袤千有余里,守御为最急云”。

徐冰水堡在固原州西安所北100余里,旧边在堡西南,新边在堡东北,为固原西路之要。

宁夏明代盐池兴武营壕堑

兴武营壕堑现存遗迹

宁夏盐池县兴武营壕堑从盐池县柳杨堡乡的上红沟粱至陕西省定边县界,位于盐池县境明代王琼“深沟高垒”北侧10~400米处,基本上与“深沟高垒”线路并行。在盐池县境内长50多里,俗称小边。现存遗迹呈浅沟与堤状人工堆积,断续相接的浅沟宽窄深浅不一,长堤表面呈现出片片断断的黑褐色、红色或白色。经考古发掘,堤状堆积物“墙体残高多在1~2米之间,残宽(包括坍塌土)5~13米,发掘墙体实宽9.8米”。墩台位于墙体内侧,基宽13米,残高7米左右。考古调查显示,遗迹从盐池县王乐井乡牛毛井自然村东1.5公里开始,向东南走向与深沟高垒基本平行,断续抵达陕西省定边县盐场堡乡二楼村东,平行段落长约50里。

兴武营壕堑始筑年代

据《嘉靖宁夏新志·边防》载:王琼深沟高垒“其在兴武营者,以其土沙相半,不堪保障。十六年,总制尚书刘天和沿边内外挑壕堑各一道,袤长五十三里二分,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人斯有恃”。宁夏考古人员在王琼“深沟高垒”外侧发现的这条壕堑与堤状堆积物,即是明嘉靖十年总制尚书刘天和沿王琼“深沟高垒”内外挑挖的壕堑。

盐池县新发现的“隋长城”考辨

199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县博物馆对天然气管道所穿过的盐池境内的古长城地点进行了钻探试掘,同时对长城沿线进行了考古调查。据考古调查人员称:他们在明内长城(周按:即王琼所构筑的深沟高垒,亦称河东新墙,当地俗称头道边。)发掘地点以北250米左右的地方新发现了一条与明内长城走向基本平行的堤状人工堆积。这条堆积从盐池县王乐井乡牛毛井自然村东1.5公里处与明内长城分开,东南至城郊乡八堡村以北700米处与其重合,又在东南至县城(花马池古城)东1公里处再次分开,再向东南出宁夏境于陕西定边县盐池堡乡二楼村以东约1公里处再度与明长城重合。非重合部分全长约25公里。沿线均匀分布有明显的墙、墩台遗迹,因而此人工堆积应是一条长城遗迹无疑。据考古人员介绍,他们所发现的这条长城,其构筑方法采用“堆筑法”,即“长城表面呈弧状形土层堆筑,其土层表面是用大平面重物拍打,没有夯实,虽层次清楚,但不见夯迹”,“长城墙体断面呈梯形,外陡内缓”。“墙体外侧有浅沟,宽5~9米,深0.6~1.5米”,“墙基外侧也挖有壕堑,形成墙体外陡内缓,易守难攻”。“这条长城沿线保留有依墙内侧而筑,比墙体高大的墩台,相邻的墩台其间距为1430±15米,外形呈覆斗式”(见《宁夏盐池县古长城调查报告》)。对这条长城遗迹,宁夏考古试掘的调查人员认为这是隋代崔仲方于开皇五年在朔方、灵武所筑的隋长城遗迹,现今著述也作如是说。我认为:从墙体、墩台构筑方法及其断面、土层、夯迹看,这条堤状堆积物肯定不是明以前的古长城;从堤状堆积物的走向、堤状堆积物的断面及其外侧的壕堑看,这分明是明代壕堑遗迹;从隋唐文献记载看,这条壕堑及堤状堆积物与崔仲方在灵武修筑的隋长城无关。

关于隋朝修筑的长城,唐初太史令傅奕说是“因其成业”,即是在前代古长城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成。宁夏考古人员发现的这条长城遗迹所在地带,既没有前代遗存下来的古长城,更无“因其成业”修筑长城的特点。可以断定,这不是崔仲方修筑的隋长城。崔仲方是在“朔方、灵武”筑长城:开皇六年崔仲方是在“朔方以东”筑长城(古长城沿线的逻戍所);显然,开皇五年崔仲方筑的是“朔方以西”的长城,长城的西端在隋灵武。《隋书·地理志》载:隋朔方郡,大业初置,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辖岩绿、宁朔(今陕西靖边县东)、长泽(今内蒙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三县;隋灵武郡,大业初置,治回乐(今宁夏吴忠),辖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丰安六县,其中弘静(今宁夏永宁)、怀远(今宁夏银川市)、灵武(今宁夏青铜峡西北贺兰山南端灵武口附近)、丰安(今宁夏中卫)在黄河西北面。隋绥州,属隋雕阴郡,在今陕西绥德县。崔仲方在朔方郡筑长城,理应将朔方郡所统3县包括于其所筑的长城以内。今盐池县最北边的“二道边”一线的长城,正位于隋朔方郡和灵武郡东境内(今陕西靖边县、定边县、内蒙鄂托克前旗与今宁夏盐池县、灵武市境),此长城即隋代崔仲方在战国秦昭王“拒胡”长城基础上修补而成的隋长城。崔仲方在灵武郡筑长城,理应将灵武郡所统6县包括于长城以内,特别是黄河西面的弘静、怀远、灵武、丰安4县。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载:“废怀远县,本汉富平县地(约当今中宁、青铜峡、吴忠、永宁、灵武、陶乐一带)……隋长城,隋炀帝大业中筑,在县西北大河外……”《太平寰宇记》说:隋长城在废怀远县(宋废怀远县在今银川市境)“西北大河外”。宋距隋不远,此记载当有所据,应为信史。按此记载,灵武郡境内的隋长城西端当在今宁夏贺兰山、卫宁北山一线,而这一线的古长城正位于废怀远县(今银川市境)“西北大河外”。

据《资治通鉴》载: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主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隋朔方郡治岩绿,治所在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辖岩绿、宁朔(今陕西靖边县东)、长泽(今内蒙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3县。隋灵武郡治回乐,治所在今宁夏吴忠,辖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丰安6县,其中弘静(今宁夏永宁)、怀远(今宁夏银川市)、灵武(今宁夏青铜峡西北贺兰山南端灵武口附近)、丰安(今宁夏中卫)在黄河西北面。这就是说,崔仲方开皇五年修筑的长城在朔方(今陕西靖边、内蒙鄂托克前旗)与灵武郡境内(今宁夏银川市河东河西)。《资治通鉴》又载:开皇六年,即陈至德四年二月,“丁亥,隋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从崔仲方修筑长城的时间看,他在开皇五年修筑长城是第一次,在开皇六年修筑长城是第二次,所以《资治通鉴》称崔仲方第二次修筑长城为“复令”;从崔仲方修筑长城的地理方位看,他在开皇五年修筑长城的地方是在朔方以西至灵武这一段;他在开皇六年修筑长城的地方是在“朔方以东”这一段;从文献记载看,崔仲方在开皇五年、六年两次修筑长城是一个接续工程。开皇五年修筑的是朔方以西的长城,开皇六年修筑的是朔方以东的长城。其后的开皇七年,隋发“丁男十余万修长城”,但无起止地点。而再后的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修长城”,修的是西距榆林、东至紫河这一段。由上可知,崔仲方开皇五年修筑的是朔方以西至灵武这一段,开皇六年修筑的长城应是朔方以东至榆林以西这一段,大业三年修筑的长城榆林以西至紫河这一段。由上可证,《资治通鉴》所载崔仲方开皇五年修筑长城的“东距河,西至绥州”确为“西距河,东至绥州”之笔误。

通观崔仲方于开皇五年、开皇六年和大业三年这3次修筑长城的方向路线,自西向东依次是在修筑今宁夏河西贺兰山,宁夏河东灵武、盐池,陕西定边、静边、横山、榆林,内蒙古和山西交界的十二连城这一线的长城。隋朝在短短的37年统治中,修筑长城就有8次之多。对于隋朝修筑长城的情况,唐朝初年的太史令傅奕曾有过明确地说明,他说:“今朔塞上多古长城,未知起自何代,自汉至隋,因其成业,或修或筑,无代无之。”隋开皇中,傅奕以仪曹事汉王琼。唐武德初,傅奕被拜为太史丞,寻迁太史令。傅奕于隋于唐都是现职官员,精通史籍与当朝史实,并著有《老子注》《老子音义》《高识论》。从傅奕对朔塞古长城的介绍中,说明他对历代修筑长城的史实是清楚的。傅奕作为隋朝官员,他说隋朝修筑长城是“因其成业”“或修或筑”而成,这就是说,隋朝修筑长城是在前代古长城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已。傅奕是隋朝官员说隋朝的长城修筑,他说的话应是客观可信的。崔仲方等人于开皇五年、开皇六年、大业三年修筑长城的时间都不长,其中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修长城”,仅“筑之二旬而毕”。以上证明,正如傅奕所言,隋朝崔仲方等人所修筑的长城是对前代古长城的修修补补。

崔仲方修筑长城的地带是在贺兰山、灵武、盐池、定边、静边、横山、榆林及内蒙古和山西交界的十二连城这一线。在崔仲方修筑长城的上述地区内,隋以前的存世古长城最早是战国秦昭王伐灭义渠戎国,据有陇西、北地、上郡后沿上述3郡外界所修筑的“拒胡”长城,再就是汉武帝渡过黄河驱逐匈奴后沿河西走廊、贺兰山一线修筑的河西长城。

据《明实录》《明史》《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等史籍记载,遗存今宁夏灵武、盐池境内的古长城,最早见者的当数明人所说的“河东故墙”。《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四十》说:“洪武间,东胜迄西,路通宁夏,墩台基址尚存。”东胜以西至宁夏的长城“墩台”,洪武以前就已存在。从战国秦至明朝以前,从东胜以西至宁夏,亦即从今内蒙古与陕北黄河转弯处至宁夏盐池、灵武一带修筑过长城的最早的只有战国秦昭王。因此,遗存于东胜以西至宁夏的长城“墩台”,只能是战国秦昭王据有陇西、北地、上郡后在这三郡的外界所修筑的“拒胡”长城遗迹。明朝在宁夏河东修筑长城始于正统二年,盛于成化九年。在此之前,整饬边备兵部尚书王复、右副都御史余子俊就想修缮利用今陕北、宁夏河东一线的存世古长城,兵部左右侍郎王复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明史·王复传》)。王复还说:“辽东、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皆有高山大川、长城固垒限隔,延绥境外亦有黄河千六百余里,实天造地设之险”(《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四十》)。成化六年(1470年),余子俊上书说:“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崖。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明史·余子俊传》)。成化八年,明朝同意了余子俊的上书,在“旧界石”,即战国秦昭王“拒胡”长城的基础上,由余子俊对其修缮利用,构筑成了明朝的延绥长城和宁夏河东长城(即宁夏“河东故墙”)。因此,今盐池县最北边的“二道边”,即是隋代崔仲方在战国秦昭王长城基础上修补而成的隋长城;明朝成化初年,余子俊又在这道战国秦和隋长城的基础上修补而成为宁夏的“河东故墙”。

明嘉靖十年(1531年),总制尚书王琼认为成化七年余子俊修缮补筑而成的这道“河东故墙”距离军营太远,“贼至不即知”,不堪制敌。于是,王琼摒弃了余子俊修筑的“河东故墙”的东段,向内后退10至20里不等,重新构筑了一条边防长城,此即王琼所谓的“深沟高垒”,亦称“河东新边”。

关于宁夏考古人员在王琼“深沟高垒”外侧发现的这条壕堑与堤状堆积物的来历,明代史籍有明确记载。据《嘉靖宁夏新志·边防》载:王琼深沟高垒“其在兴武营者,以其土沙相半,不堪保障。十六年,总制尚书刘天和沿边内外挑壕堑各一道,袤长五十三里二分,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人斯有恃”。从宁夏考古人员的调查资料看,新发现的这条壕堑与堤状堆积物:一是在兴武营以东,明代属兴武营管辖;二是与王琼“深沟高垒”靠近并行;三是堆积物呈弧状形土层堆筑,土层表面是用大平面重物拍打而成,不见夯迹;四是墙体外侧挖有壕堑;五是这条堆积物长约50里。从明代文献记载与考古调查反映出的以上特征判断,新发现的这条壕堑遗迹与明代文献所载刘天和沿王琼所筑“深沟高垒”旁侧挑挖壕堑“长53里”等资料完全相符。因此,宁夏考古人员新发现的这条壕堑遗迹不是隋代崔仲方在朔方、灵武所筑的长城遗迹,而是嘉靖十六年总制尚书刘天和沿王琼所筑深沟高垒内外挑挖的一条约50里的壕堑遗迹。

同类推荐
  • 梁朝系列

    梁朝系列

    幽幽古道,萧萧西风,卷起漫天黄沙塞外之地,一座高城横亘于此,如卧龙一般,曲折盘旋。青砖瓦砾虽已斑驳,但肃杀之气依旧在,大气而磅礴,空旷而高远。一位将军巍然的矗立于城墙之上,眸光深邃,遥望着北方,那里好像不太宁静。……与此同时,西域,柔然,康巴,凉遗等正蓄势待发,暗中集结力量,随时准备叩关。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正在悄悄拉开帷幕……
  • 启灵司

    启灵司

    启灵之始,精武道,进智谋。二次启灵,入神魂,净灵失。三次启灵,失之灵,为死尸。启灵,竟是一个阴谋……这一切都源自于它……
  • 我不想当秦桧

    我不想当秦桧

    “把前些天南海古沉船上打捞上来的那些文物登记造册了,别忘了晚上值守的时候多长点心。”大腹便便的主任秦辉头也不回的走了,出门的时候仍旧不忘嘱咐木子林。。。。死胖子,真够心黑,这两年来就知道让我干这干那,工资却低的可怜,既要看守仓库,又要整理文物,还的做文保修复的伙计,博物馆财务处每年拨的那些维护费用哪去了?要不是被你黑吞了,打死我也不信,,,,。。。。。。这个宋代瓷器的造型真独特,雕刻的花纹也是头次所见哎,,,,,
  • 震惊世界的100次变革(上)

    震惊世界的100次变革(上)

    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 北宋甘虎传

    北宋甘虎传

    北宋徽宗年间,一帮无能又贪婪的高官把中国搞得很杯具。最发指的是,当大牛站出来捡起他们的烂摊子,替他们搞定一切的时候,他们还在后面玩阴谋,试图搞定大牛。甘虎没有被穿越者上身,也不知道未来,却无意中吞了一颗仙丹,从此人生改变。这个杯具的年代,注定要被他一手扭转。
热门推荐
  • 上神父君追妻难

    上神父君追妻难

    只要你幸福,我是谁,记不记得,又有什么关系呢.
  • 自述与空谈

    自述与空谈

    是一篇随笔的拼凑,许多作者自身的想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励志做盗人

    励志做盗人

    目标抢走师娘与师妹的李求安踏上了人生不归路。意外获得上古神盗秘籍,从此修真天下间再无一人钱万贯。选道无需挣扎,盗就是道。喝点小酒,吃点小菜,拿走店家老板娘数月经营。
  • 青春告白时

    青春告白时

    最好的青春也不过那几年。岁月留不住,那就尽情地浪费消遣吧!
  • 身边故事

    身边故事

    讲述别人的故事,喜怒哀乐,悲伤离和的……
  • 木叶之最强木遁

    木叶之最强木遁

    意外穿越到火影世界还成为了忍界之神千手柱间的孙子?!宇智波写轮眼幻术天下无敌?日向家白眼透视看穿一切?幼小的千手云间看着手里渐渐长出的树苗陷入了沉思。。。。。。
  • 我一定要娶你

    我一定要娶你

    这是一个土的掉渣的故事,就犹如刚从泥土里刨出来带着泥巴的土豆,沉甸甸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展现在世人面前,煎炸炖煮任由你来分享它的酸甜苦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帝殇梦醒

    帝殇梦醒

    亲人的背叛,只为那张高高在上的真龙皇椅,乱世中挣扎,因果难辨,究竟谁对谁错,这是非因缘难解。朕曾执掌雄师千百万,挥手伐天下,待到天下安宁时,天下归一,朕为千古第一帝!最爱的人儿,追随朕一生,朕却不知,待知时,朕不得不负之!身边的红颜,朕心碎负之!天下百姓,称朕为“万古一圣君!”可朕心已碎,只想寻回初见的那片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