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59700000030

第30章 人能弘道——《卫灵公》讲读(上)

本章的主旋律是“人能弘道”,但是由“道不同,不相为谋”开篇。孔子拒绝回答相问的卫灵公。是孔子故意卖关子?装清高?真不懂?都非如此。追求道行天下,是孔子的信念与追求,为了实现于此,他全力以赴,更有坚守的底线。他追求社会的“大同”,希望能够解决社会****,当然不希望乱上加乱。所以,对于卫灵公问的“军旅之事”,他说不知道,其实是不赞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追求道行天下,怎么就落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况呢?子路不解。奥古斯丁认为:“生活中的幸运和灾祸为善人和恶人所共有。”同理,生活中的幸运与灾祸为君子与小人所共有。但这不是讲善人与恶人,君子与小人就是一回事。绝非如此!尽管君子和小人都会遭受“穷”境,但不代表他们所受到的“穷”境没有区别,从而设想人本身没有区别。孔子认为君子的选择是理性认知,深深地安于现状。小人则无所不用其极,怨天恨地,甚至怨爹骂娘。读到此处,还可明白一个道理,人对于自己的选择要有着全然的担当,对结果要有全然负责的能力。

弘道,需要有德之人。真正的有德者,并不刻意表现其有德,不自认为自己有德,而是将“无为”当作是最大的为,也就是安分守己,尽到自己的本职与本分。在孔子心中,舜就是这无为而治的代表。他的本职与本分就是“恭己正南面”。修养自身,端然正坐。

对于君主来讲,他的本分是“恭己正南面”,明确价值体系是核心。但明确的价值体系要被执行,要“行”才有用。如何行?孔子认为要“言忠信,行笃敬”。做到此,即便是在蛮夷之地,也能行得通。反之,就是在乡里之间也行不通。

弘道,需要智、仁、勇。智者不失人,不失言。勇者明达杀身成仁并不值得追求,忍耐和生存才更为可取。但是,一旦底线受到冲击,总是要有人站出来,站在悬崖边,以便更多的人免坠悬崖。行仁,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照君子的美德,一名君子当以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为忧,并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别人不知自己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为不了解,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本就是无所作为,庸庸碌碌。孔子欣赏“在其位,谋其政”,一名君子有位,应该有为,应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此者,则人过留声,雁过留名,自然声名为人们所称颂。

本篇的末章,孔子以自己的行动表达相师之道。人能弘道,靠的就是身体力行。

问题索引——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关于行军打仗之事,孔子说他不知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吗?

君子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吗?

孔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博学多识是如何练就的?

有种方法到哪里都能行得通,是什么?

孔子认为智者应该做到不失人,亦不失言。如何能够做到?

治国安邦和乐有什么关系?为何要“放郑声”?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的远虑是什么?近忧是什么?

有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奉行?

孔子所赞誉之人,要经过怎样的考量?

何为“谋道不谋食”?

孔子尊师尚让,但有件事情,他说连自己的老师都不要让,是什么?

人当如何弘道?

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陈:通“阵”,军师行伍之列。

俎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此处是指祭祀礼仪之事。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关于行军打仗之事,孔子说他不知道。他说关于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军队方面的事,从来没有学习过。关于军队方面的事情,孔子真的不知道吗?

根据《孔子家语·相鲁》篇记载: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盟会,孔子担当为定公相礼的任务。他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他不仅如此说,还为定公的此次出行进行了周密的部署。面对强大的齐国,孔子既智且勇,不卑不亢,坚持以礼制行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国家利益,迫使齐景公返还长期侵占的鲁国土地,亦成就了孔子政治生涯的顶峰。

看来,对于文武之事,孔子深晓。孔子渴求有明君的赏识,为何当卫灵公相问的时候,他又说自己不知道了呢?这和孔子的理想、追求、信念紧密相连。

如果说孔子是一位“思想家”,他首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其思想的特征就是将关注的目光落在社会治乱问题上。孔子的理想或者信念,就是社会的“大同”或者“大顺”。实现这个信念的方法,就是“为政以德”。他希望能够解决社会****,当然不希望乱上加乱。所以,对于“军旅之事”,他说不知道,其实是不赞成。

关于“用兵”这件事,老子这样讲: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会有报应的。军队所停驻的地方,田地里会长满荆棘。善用兵的只要能够达到基本目的就应该停止,不要用来耀武扬威……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既然是道不同,就不相为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第二天,孔子一行就离开了卫国。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兴:兴起。

固穷:固,固守,安于。穷,当为窘,即窘迫,困厄,穷困。

滥:水满溢,这里比喻行为越轨。朱熹《论语集注》引何氏曰:“滥,溢也。

关于“在陈绝粮”的前前后后,《孔子家语·在厄》篇讲述详细,可与本章对读。电影《孔子》中关于这段的场景是:大雪封山,北风呼呼吹,断粮已经多日,外无所通,连野菜汤也吃不上。随从的人病的病,伤的伤,无精打采,心神不定,焦躁不安。这就是“从者病,莫能兴”。子路带有怨气,自己以前听老师讲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追随孔子积德怀义,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做的,可为什么还会沦落到这种穷困的境地呢?这穷是穷困,是困厄,是穷途末路。

奥古斯丁认为,“生活中的幸运和灾祸为善人和恶人所共有”。同理,生活中的幸运与灾祸为君子与小人所共有。但这不是讲善人与恶人,君子与小人就是一回事。绝非如此!尽管君子和小人都会遭受“穷”境,但不代表他们所受到的“穷”境没有区别,从而设想人本身没有区别。奥古斯丁作了比喻:就好比在同样的火里,黄金闪光,而糠秕冒烟;同受连伽敲打,秸草扁瘪,而谷粒洁净。所以,同样力度的伤害,对善人是一种考验、净化和纯洁,而对恶人来说是遭殃、毁灭和根除。受到同样的伤害后,恶人会咒骂、亵渎上帝,而善人会求告和赞美上帝。所以重要的区别不在于遭受什么苦难,而在于什么样的人在受苦。同样受搅动,污泥发出熏人的臭气,而香膏则满是馨香。

同样面对“困”境,君子的选择是理性认知,深深地安于现状。小人则无所不用其极,怨天恨地,甚至怨爹骂娘。

本章与上章相应,还可明白一个道理,人对于自己的选择要有着全然的担当,对结果要有全然承负的能力。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家语》中有一篇《辩物》,记载了多处关于孔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小故事。在常人的眼中,孔子当然是博学、多识。但孔子的博学、多识是如何练就的?通常的方法当然是多学、强记。孔子问子贡是不是这样认为的?子贡的答案是肯定的,然后反问:“难道不是吗?”结果孔子认为不是,他说自己是“一以贯之”。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一以贯之”,即有一个根本的道贯穿始终,但是二者的落脚点不同。《里仁》篇的“一以贯之”落脚在为人处世上,即曾子所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重视修身,推崇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之道。本章的“一以贯之”,则侧重于学习方法。孔子告诉子贡自己博学的原因,即学习过程中善于用一个根本理念贯穿始终。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上章言孔子谈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再一次申明的是,孔子所言“学”的内容,首当其冲是学道,是奉行美德。遗憾的是,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乱世,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孔子感叹知德的人很少。正因为如此,他更是要勉励自己的弟子要注重德行的修养。

15.5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上章孔子言德,感叹知德的人很少。那么,至高的德是什么?老子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至上的德不刻意表现为有德,不自认为自己有德,实际上是真正有德。真正的有德者,将“无为”当作最大的为,也就是安分守己,尽到自己的本职与本分。在孔子心中,舜就是这无为而治的代表,他的本职与本分就是“恭己正南面”。修养自身,端然正坐。

这修养自身、端然正坐的核心就是明确“道”与“德”的关系,就是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这是古代明王之道的核心。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称谓,蛮在南方,貊在北方。

州里:周代的居民编制,五党为州,每州两千五百户,每里二十五户。后泛指乡里或本土。

参于前:显现在前面。

舆:车。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上章言无为而治。对于君主来讲,他的本分是“恭己正南面”,明确价值体系是核心。但明确的价值体系要被执行,要“行”才有用。所以,在《孔子家语·王言解》篇中,子曰:

政之不中,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

君主的职责在于定政策,定方向,定调子。定政策有着最为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正”,也就是“公平合理”。为了实现“公平合理”,就要延伸出一套系统的任贤、奖罚机制等。在这套“公平合理”“任贤选能”“奖优罚懒”的运营机制下,臣下才可放手去为,贯彻政令,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无为而治的核心亦在于此。

君主当正,臣子当行。如何行?本章,子张问行。行是奉行,行是行走,行还是行得通。孔子认为要想通行于世,离不开自己的一言一行。这一言一行要奉行的原则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做到此,即便是在蛮夷之地也能行得通。反之,就是在乡里之间也行不通。所以,要时时刻刻将此铭记于心中。站立之时,见这“言忠信,行笃敬”在眼前晃悠。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这原则将自然四处通行。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本章最后一句“子张书诸绅”透露了许多学术信息。《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语的著作。我们认为,《论语》应该是在孔子裔孙子思的率领下完成的。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把自己的“笔记”汇集起来编成关于孔子的资料,取其“正实而切事者”纂为《论语》,其余“则都记录之”为《孔子家语》。《孔子家语》长期以来被视为伪书,但是随着新出土文献的面世,证实了《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孔子家语》中有很多与“子张书诸绅”类似的记载,由此可以想见《论语》与《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

蘧伯玉:卫国大夫,名瑗。

如矢:形容像箭一样直。矢,箭。

这能够行得通,不仅要考虑在蛮貊之邦行得通,在邻里乡间也要行得通,还要考虑在邦有道时行得通,在邦无道时还要行得通。卫国大夫史鱼是个非常直的人,孔子作了个比喻来形容他,“如矢”,像射出的箭。一方面箭本身就非常直,再者,“开弓没有回头箭”。

《孔子家语·困誓》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卫国的蘧伯玉非常贤能,但卫灵公并不任用他。弥子瑕不贤,卫灵公反而任用。对此,史鱼多次进谏,卫灵公不听。史鱼临终之际,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卫国朝廷任职,却不能进荐蘧伯玉、斥退弥子瑕,作为臣子的不能匡正君主,这是我的失职!活着不能匡正君主,死了就不值得举办丧礼。我死后,你把我的尸体放在窗下,对于我来说就够了。”他的儿子就按他说的办。

卫灵公前来吊丧,对此感到奇怪并询问原因。史鱼的儿子就把史鱼的话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愕然失容,深知过错。于是命令将史鱼的灵柩停放在宾客的位置上。起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

孔子听到这事说:古时极力劝谏的人,死了劝谏也就停止了,没有像史鱼这样,人死了却还要用尸体来进谏,忠诚感动了君主的,怎能不称为正直呢?

这就是史鱼的直,有了矢志不渝的决心,还有什么不能实现呢?

一名大夫当是要在其位,谋其政,以进举贤能之人为贤。史鱼所进举的贤人蘧伯玉是怎样一个人呢?是孔子心中的君子。他和孔子一样,不仕无道之君。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政治黑暗,就把自己的本领隐藏在心里。

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到底可不可与言?追求的是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时间与空间的高度统一。讲得通俗些,就是“话要讲给对的人听”。在《孔子家语·六本》篇中,子曰:

是以非其人,告之弗听;非其地,树之弗生。得其人,如聚砂而雨之;非其人,如会聋而鼓之。

理要说给讲理的人听。反之,不是合适的人,讲给他这些道理,他也不会听。不是合适的土地,树木不会繁茂生长。所以,遇到合适的人很重要,就像是在聚拢的沙上倒水那样,全部被吸收了。而人不对,就是对聋子敲鼓。

时间对了,空间对了,人对了,才是真正的智,才可以做到“不失人”“不失言”。“人”与“言”才能各自发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不因人失言、不因言失人,本质还是“不迁怒”,不由人迁怒到言,也不要由言迁怒到人。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若非统治者的暴行激发了儒者的良知,使之受到极端的考验,那些英勇无畏的抗议行为本来是不会发生的。对于孔子来讲,杀身成仁并不值得追求,忍耐和生存才更为可取。但是,一旦底线受到冲击,总是要有人站出来,站在悬崖边,以便更多的人免坠悬崖。为此,即便付出生命很无奈,但也适得其所。如此,再来理解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实在是儒者的可贵,此乃儒者之勇。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上章言对于“志士仁人”来讲,有“杀身以成仁”的情况,但不代表杀身就必然成仁。杀身成仁是无奈的选择,并不需要主动追求。如何真正地实现仁?要讲求方法,才能更有品质与效率。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再具体一点,他对子贡讲,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夫之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中的仁人。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可为“择处仁”作注。如此,为仁则为智。

15.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夏之时:夏代的历法。夏朝用的是自然历,也就是传统的阴历,它以建寅之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合乎自然现象。至于今,人们还是按照阴历的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

殷之辂:辂,大车。殷之辂即木辂,古代多以木为车,至商代而有辂之名。与商代的车子相比,周代的车子“饰以金玉,则过侈而易败”。因此,商代的车子要自然质朴一些。孔子崇尚“殷之辂”,见其尚质朴。

周之冕:朱熹在《四书集注》说:“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黄帝以来,盖已有之,而制度仪等,至周始备。然其为物小,而加于众体之上,故虽华而不为靡,虽费而不及奢。夫子取之,盖亦以为文而得其中也。”到了周代,礼乐文明的发展已近于完备,是三代文明损益的结果,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礼制的完备方面,孔子亦重文而取其中。

乐则韶舞:指正声雅乐。

放郑声:放,禁绝。郑声,郑国的乐曲,因为音乐多变,容易吸引人的兴趣而沉迷其中,只是听个热闹,既没有伦理的表达,也没有美德的彰表。子夏认为听这样的音乐易于“淫志”,消靡志向。《乐记》认为郑卫之音是乱世之音。

远佞人:远离花言巧语、巧言献媚之人。

殆:危险。

综合前三章,谈到了一名志士仁人的美德,有智、有勇、有仁,这是一名君子修身的基础。将修身再向外推延,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就要谈到为邦之道。本章,颜渊问为邦。

面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带他进行了一次穿越,穿越到距离孔子时代二三千年前的时光,从夏朝开始谈起。首谈天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耕大国,重农事,当是要知时节。夏朝对于历法的研究是最为精到的,为孔子首选。

接着到了商朝,商代的车子是木车,要自然质朴一些,为孔子所崇尚。实际上,孔子崇尚的是殷人的质朴。

再到周朝,文明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与积淀,周代的文明本身就是夏、商两代文明发展与损益的结果。孔子崇尚周代完备的礼制,既尚质也重文,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再接着谈到具体的教化问题,我国的先王之道重德治,重乐教,音乐本身就是教化。这其中的作用,首在“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随着音符及节奏的回旋,其间唱和有应,使一个人的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再进一步,则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一个人听什么样的音乐极为重要,孔子推崇《韶》《武》,称后者尽美,称前者尽善尽美。郑声是淫乐的代表,自然要远之。但是有时候,害人的东西会非常吸引人。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魏文侯就向子夏请教过这个问题。他说端冕而听古乐,就想睡觉;一听郑卫之音,则不知疲倦。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像极了某些人一读书、一开会就发困,一玩起网游就来精神。

由此看来,喜欢看热闹,喜好轻松,此亦为人之本性,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如此。但谈到志向与追求,理想与信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有修养、有追求、有境界的人才可企及。而修养与追求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

最后一项就是“远佞人”,远离那些巧言谄媚之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危险。

本章,孔子所言仅数语,但天时、地利、人和,尽在其中。尤其是人和,重的是文质彬彬,重的是礼乐兴盛,重的是尽善尽美,还重人心淳朴。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上章就是远虑,穿越几千年,集夏、商、周三代精华于一体,为国治邦。没有这样的远虑,眼下就是近忧。眼下的情况是礼崩乐坏,是苛政猛于虎,是邦分崩离析,是更多的有位者为了一己私利而谋动干戈于内。

同类推荐
  • 世界神秘文化

    世界神秘文化

    巫医、巫师、巫术,从远古的喧嚣中走来,星相,吸血鬼、炼金术,在幽暗中绽放神秘的光彩,是冥冥中的蛊惑,是宇宙的安排,让人们顾影徘徊。
  •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本书是一本中美两国两个普通人之间的民间对话集,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对中美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各个角度的对比。对话者的平民身份使得对话也更具平民意味,也更具采信度,其识见多是源自各自的生活领悟,所以反映的是中美大众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及观念。
  • 最美国

    最美国

    本书以对美国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时尚、娱乐等诸多方面的近距离观察为基础,深入生活的细节,还原最真实的美国社会。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1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1册)(选题报告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
  •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是从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信仰、节日、仪礼七处着眼介绍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的历史。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史论结合”。在具体介绍一事一物发展历程的同时,注重从时代大背景去分析,更能加深读者对事物何以如此的理解。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由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古代王朝,它又处于中西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多可以从清朝找到起源。这无疑可以增强代入感,增强读者阅读趣味。
热门推荐
  • 孽缘之最温柔的守护

    孽缘之最温柔的守护

    韩若无是韩氏集团的大公子,可是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存在感极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然而这却不能怪韩家,既不能怪他的父亲韩棠,也不能怪他的继母宋玲,要怪只能怪他自己的亲生母亲沐明雪,那个偷偷地爱上了她不该爱的男人的女人。那是一段孽缘,一段真真正正的孽缘,不仅葬送了他母亲沐明雪的生命,而且也给韩若无戴上了一幅沉重到无以复加的枷锁。
  • 风淡天青不见云

    风淡天青不见云

    少年的肩上应当担起清风明月,可没人说过少年的肩上只能担起清风明月。神说世界需要光亮,于是诞生了文明。神说魔鬼来自深渊,于是囚禁了归墟。生死存亡,放弃与坚持。误入深渊,少年与女孩寻找起回家的路。
  • 孤身疫情狂想记

    孤身疫情狂想记

    这是一部我在疫情期间思考自己人生已渡年华后的深刻反思,或许其中有些东西和你一样,或许其中有些东西和你不一样,那又如何呢?人生之于你我的感动,痛苦虽然以不同的形式到来,却一样降临在你我身边。或许我的故事,会让你感动!来看看我这个00后中的异类吧!
  • 灵核战记I命运之轮

    灵核战记I命运之轮

    生于黑暗与战火的恶魔,诞生于光明却徘徊于罪恶边缘的的天使,浩瀚的宇宙究竟到底还藏着什么?正义和邪恶之间又该怎么区别,悄然转动的命运之轮,是这无情的命运来制裁你还是由你去打碎这无情转动的命运之轮?
  • 许你一生只陪我

    许你一生只陪我

    “小哥哥,你叫什么名字啊?你家在哪啊?你几岁了?你怕不怕黑,你要不要和我一起睡觉啊,我会保护你的!”小女孩一脸正义的说但对方好像是被他屏蔽了似的,良久,薄唇轻启“你这是在变相的说你怕黑。”说罢,便起身进了卧室留下了小女孩在那里纠结10年后,“你只能是我的,记住了”他霸道的说,说完就转身离去了“哎,莫名其妙!"说罢一脸迷茫的她也转身离去
  • 似水年华可浮生若梦

    似水年华可浮生若梦

    出生在乡镇的小女孩,懵懂地带着对世界的憧憬来到了这个世界,可是她要面对的竟是祖父祖母抹不掉的封建社会时代普遍的重男轻女,就好像一颗种子慢慢地生根发芽……直到那一抹温暖的光,外婆用心制造的光,很微弱,却那么温暖……
  • 二货江湖

    二货江湖

    这是一部现代感十足的武侠世界,没穿越,不玄幻,无灵异,拒绝鬼神。主角虽会一些三脚猫的功夫,但是他实实在在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因为你会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界之圣主独尊

    异界之圣主独尊

    魂穿越异世大陆,获得来自《成龙历险记》圣主的力量,鬼影忍者兵团,十二符咒,与地球古代封建社会一般无二的封建社会,古老的修炼体系,全新观念与魔法的出现,会给这个一成不变的旧世激发出怎样的火花......(新人开书,多多关照)
  • 全面天赋提升系统

    全面天赋提升系统

    一次梦境,我们的主角枫言,获得了一个系统。才发现世界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接触到到了一个崭新的新世界。获得系统能干什么?成为学霸?暂缓时间?那都是系统的标配!让我们看看,这原来本应该普通的少年会怎样闯出一番新天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