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59700000013

第13章 能近取譬,立己达人——《雍也》讲读(下)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巷:古代村中的小道,相当于今天的小胡同。

堪:忍受。

子曰“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每个人都不喜欢贫贱。无论是我们称为君子的美德拥有者,还是我们称为小人的道德低下者。尽管君子和小人都可能贫贱,但他们所持有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行动也绝不一样。君子不会因为身处富贵而傲慢,也不会因为贫贱而崩溃。小人会将富贵看成自傲的资本,将贫贱当成是不幸的惩罚,进而怨天尤人,即孔子所说的“人不堪其忧”。一般人受不了“一箪食,一瓢饮”,粗茶淡饭,但颜回就不同。所以,孔子曰“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贫而乐”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不是为了追求“乐”而鼓励“贫”,而是说无论现状如何,都应该“安”,并实现“乐”。在贫中亦是如此。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说:通“悦”。

女画:女,通“汝”。画,原地不动。

无论现状如何,都应该“安”,并实现“乐”。在贫中亦是如此。但是,只有有修养、有境界之人方能实现。冉求对孔子讲,不是我不喜欢老师的“道”,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这理由听起来很是冠冕堂皇。

所谓力不足者,是才能、力量不足,还是心力不足?才能和力量不足,可以通过进德修业来完善。但心力不足的本质在于自身,是自性未开,画地为牢,中道而废,非力不足,是心不诚。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君子儒”即为儒中的君子,“小人儒”是儒中的小人。在孔子以前,“儒”本属一种行业,而后孔子广收弟子,创立儒家学派。本章“儒”当作行业讲。同一行业,亦有人品高下、志趣大小之分,故亦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儒”,以儒道教化人心;“小人儒”,把儒作为谋生手段或流于形式。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大德之人不拘于一官之任;懂得大道理的人不局限于一定的用处;最讲诚信的人不必靠立约来约束;天时与天机并非一成不变。能懂得这四种道理,就能立志于根本。君子儒即如同君子不器,本质在于讲求“道器合一”,不拘于一定的用处,但是干一行爱一行,且能干好一行,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乃“君子儒”。小人易于为耳目导心,声色美味,见之欲取,才干不高,志趣不广。孔子设教,希望弟子应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正是源于孔子所教,所以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只要是道,总有可取之处,即便是小道,也有可见之长。但若是拘泥于小道,不能通达,经不起时空的检验,行高致远恐怕是要受到阻隔,君子不如此行事。看来,子夏学到了真经。

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

武城:鲁国的小城邑。

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他因为人正派、刚烈、博学、门徒众多而被誉为鲁之名士,后为孔子弟子。

行不由径:指做事合乎正道,光明磊落。行,走路,此指做事。径,小路。

在孔子心中,为政在人,在得人,在得贤人。所以,子游任武城的长官,孔子要先问一问他任贤知人的情况。子游讲了澹台灭明的情况,他做事合乎正道,光明磊落,非为公事,从未到过子游的屋中。做事不行小道,不走捷径,好行大道,是孔子欣赏的品格。没有公事,到领导屋中来做什么呢?要么是套近乎,要么是窃窃私语。对此,孔子均以之为耻。

在《孔子家语·五仪解》中,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取人之法”。孔子对曰:

事任于官,无取捷捷,无取钳钳,无取啍啍。捷捷,贪也;钳钳,乱也;啍啍,诞也。

孔子认为“事任于官”,取其所能而任命相应的官职是最重要的。用今天的话说,即因材施用、知人善用。孔子认为以下几种人是不能用的。

捷捷,花言巧语。凡花言巧语必有所求、有所贪。近义词:甜言蜜语、巧舌如簧。延伸意:虚情假意。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反义词就是肺腑之言、心口如一、由衷之言、真心实话。所以,捷捷,贪也,不取。

钳钳,妄言乱语、锋牙利口、寒酸刻薄。凡妄言乱语、胡说八道者,捕风捉影、颠倒是非,多起纷争,为乱之首。所以,钳钳,乱也,不取。

啍啍,多言多语。多言多语者,多不着边际、不据事实、欺诈寡信。所以,啍啍,荒诞,不取。

因此,孔子随后说道:

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

弓箭,要先把方向调整正确,然后才可追求疾速强劲。对于马,要先驯服它,然后才可追求速度及耐力。而选人,必定是诚实谨慎在先,再考虑他的智慧才干。没有诚实谨慎,而满腔小聪明、善使阴谋诡计者,就像是豺狼一样不可接近。

如此看,孔子的任贤观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弟子。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

伐:夸耀。

奔而殿:军败逃跑曰奔,在后面断后的曰殿。

策:鞭打。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鲁国与齐国作战,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最后到达的他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贤达的君子好行大道,可以表现在方方面面,孟之反亦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面对功劳,不自居,不自夸;面对过失与困难,不推诿,不退缩。这亦是孔子所欣赏的品格。

6.16

子曰:“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祝:卫大夫,字子鱼,有口才。

佞:巧言,高才,即能言善辩。

宋朝:宋公子,出奔于卫,有美色。《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左传·定公十四年》都有关于他因美貌而引起祸端的记载。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就有人认为冉雍具有“仁”的美德,但口才一般,“不佞”。看来在当时,很多人以“佞”为美德。亦无可厚非,即便是在今日,巧言、高才、能言善辩也为很多人所追崇。在价值排序中,人们的选择往往是世故而实际,比如说“佞”。因此,尽管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好好色”,即使是有了宋朝般的美色,如果不能像祝一样能说会道,不够“佞”,也难免受害于今之世。这是孔子对于现世实情的感伤。由此也知,对于“不能免于今之世”,孔子心中明镜似的。认知真相即“智”,接受现实即“仁”。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上章言孔子对于现世实情的感伤,因感伤而感叹。问一问“谁能出不由户?”按理说,人外出怎能不经过门户?由窗子里跳进跳出,怎么能行?不走大道怎么能行?实在是有几分苦口婆心。

孟子读了本章,写下“读书笔记”: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道,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即是如此。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质朴。

文:华饰。

野:鄙野。

史:古之史官,这里指虚浮。

彬彬:物相杂而适均之义。这里指“文”与“质”相得益彰的样子。

“文”是一个宽广的概念,如《周易》所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外在的威仪、装饰皆可称之为“文”。“质”与“文”相对而生,“文”是外在的表达,“质”是内在的本质,质朴的本性。

“文”与“质”同样重要,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废其一端。有所偏差,就会出现孔子所言的情况,就会“质胜文则野”,人没有文化,没有外在的威仪,就会显得粗野、落后。而另外一端的情况是“文胜质则史”,就是指文饰过于发达,过于注重外在的表达,而丧失了质朴本性,就会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真正的君子,就是“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讲道,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追求“文质彬彬”,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直:刚正,正直。内不自欺,外不欺人。

罔:直的反义词。自欺,欺人。

孔子认为人追求“直”是天性、天命使然,理应以直立身,此乃“人之生也直”。可是,现实生活中有人“罔”,也在生存,甚至生活得不错,该当何解?这就如同好人不见得不面对灾祸,而恶人也不见得不面对幸运。只是这种幸运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侥幸,终不是长久之计,更非恒定之念。有什么好被提及的呢!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好之、乐之”中的“之”指什么?有人认为是学习,可作此解。但学的是什么?孔子所云“志于学”,本质在于“学道”,学习的是对于生活的态度,对于价值的确立。如上章所言“人之生也直”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就是价值的确立。对于此,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此,好此,乐此,生命万象、生活百态均在此中。

对于这样的价值认知,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吗?未必。所以孔子讲了下面的话。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孔子看来,道有高下,智有深浅。善导人者,必因其才而加以教导。中人以下,骤语以高深之道,不唯无益,反将有害。唯循序渐进,才可日达高明。

六祖慧能在讲到智慧修行时,认为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儒家、佛家“说法虽万般,合理还归一”,所讲都是同一道理。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务:使人致力于某事。

民之义:符合人民利益的事,即“人之义”。孔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人之义。”

膜拜与明白完全是两回事。孔子所追求的是,希望百姓可以明白、安然地活着。为了实现让百姓明白的理想,当然要务民之意,临民之道,不离人心与人性,不离民心与民生,不离家长里短。所以,子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存亡祸福,都源于自身罢了,无关于天地、鬼神。那为何还要敬鬼神呢?敬是人对自然、对他人、对万物的基础态度与法则。敬鬼神并非膜拜鬼神,而是通过外敬他人,实现内调心性,祈请那个内心深处更加高明的自己。

向内求,祈请那个内心深处更加高明的自己,不仅是智者的行为,亦是仁者的标识。真正的仁者必然会做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站在前面,面对责任与担当,不让;在要收获的时候站在后面,面对利益,不争。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既仁且智者由自觉到觉他,因自知而自在。所以,其对于自我的觉知源于“孝”,终通于天地、自然、山水、鸟兽。有着浓郁的自然情怀,自能乐山乐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俯仰之间,天人合一。于动、于静,于人、于物,于张、于弛,一切都自然而然。如此者,自然行而可乐,乐得其寿,颐养天年。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按照孔子的逻辑,鲁国的国政近于王道,但还是稍逊一筹。齐国的国政近于鲁了,还是稍逊一筹。欲知为何如此,需要穿越到几千年前,从两国文化的源头及发展来谈起。

鲁国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邦国,但地位却非同寻常。鲁自周初始封,经西周、春秋、战国,到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历时七八百年,在当时的政治、文化舞台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鲁国的始封之君是周公的长子伯禽,由于周公在周初政治中的地位十分显赫,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相对于他国来说还得到了不少特权,如鲁国可以“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后来,周王室在东方又分封了一些小国,这些小国有的成为鲁的附庸,奉鲁国为“宗国”。时至春秋王室衰微、礼坏乐崩之际,许多小国依然纷纷朝鲁,并且到鲁国学礼、观礼。在东方夷人势力较盛的地区,鲁国始终不忘“尊尊而亲亲”的原则,使鲁国的政权一直掌握在“伯禽”之后的周人手中。鲁国较完整地保存了周礼,周代的礼乐传统深深地影响着鲁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

鲁国为东方的宗周模范,担负着传播宗周礼乐文明的使命,如在周王朝治国政策的贯彻上,鲁国即堪称典范。周公治国,他的保民思想、明德慎罚、勤政任贤等都似乎在鲁国当政者身上有明显体现。如此看来,鲁文化从一开始的使命就是代表周来抚镇东方,即代表着在当时背景下经过时代损益、最为先进的周文化。鲁文化在履行使命时又是用最为自然的方式,吸引、润泽、循序渐进。

齐有太公之余风,管仲兴霸业,其俗急功利,其民喜夸诈。齐国虽然有人对孔子所讲的繁文缛礼不感兴趣,但他们毕竟不能不对鲁国“尊卑有等,贵贱有序”的礼治秩序表示重视。例如,齐国的另一位名相晏婴就曾经与齐景公一起到鲁国“俱问鲁礼”;孔子到齐国时,齐景公也不失时机地问政于孔子。又如,鲁国发生庆父之乱时,齐欲伐鲁,但有人看到鲁国“犹秉周礼”,认为“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齐人看重周礼,向鲁国借鉴、学习,显示了其积极进取、灵活开放的一面,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然而,这也证明齐文化中尚有不少待改进之处。如在君臣关系方面,齐国出现了不少相弑相残的现象,而鲁国的情况要好得多。鲁国的大夫臧文仲曾教别人“事君之礼”,说:“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逐之,如鹰之逐雀也。”这种典型的尊君之论,便基于鲁国深沉的礼乐传统,这对鲁国君臣关系的和睦和鲁国社会的安定都有积极的作用。

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多的可比之处。就先秦时期两国的文化而言,它们有同有异。从实质上说,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都是两地人民共有的风尚。两国文化上的不同之处更多,齐人的务实开放,鲁人的重视礼乐,使齐鲁两国在文化上各具特色,并且位居当时华夏文化的领先或者中心地位。但齐鲁两国的文化孰优孰劣,一直都有争论。不少论者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大谈鲁文化的所谓“保守”“落后”和“缺乏进取”。但实际上,分析某种文化的优劣应当用历史的眼光,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

另外,一开始就具有文化上的进取精神,不代表此时在文化上仍然是先进的。若是失去了开放、持续的学习,以“先前的进取、优势”自许,结果就会带来落后,不仅经济落后,文化上亦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正确认知,开放,包容,进取,相互学习才是持续发展之道。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有人认为这段话莫名其妙,不知是什么意思。所以就怀疑应把“觚”读为“孤”,认为孔子是在自问自答:我孤独吗?孤独呀!孤独呀!

事实上,孔子这段话放在此是有理有据、上下贯连的。上章言“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无论这政治治理怎么变,本质都在于“至于道”,至于先王之道,实现王道精神。大道无形,但是当道器合一之时,道的载体和实现却需要标准,需要有边界,需要有角有棱。如此,才可有发展,才可谈自由,才可真正地“至于道”。

觚就是有角有楞之器的典型代表。它本是行礼酒器,上圆下方,容二升。朱熹曾引程子的话,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又引范氏曰:“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盖意在讥讽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现象。当是此理,当是有角有棱,有标准,有边界。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上章言“行道”当是要做那“觚”器,有角有棱,有标准,有边界,时时奉行,择善固执。但是,宰我假设了一种情况,有人对仁者说“井中有仁人”,那仁者是不是要跳下去,随“仁”而去?孔子反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君子可逝也。关于“逝”,老子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大、逝、远、返”,都是道的特征。一名君子,可以为其大,可以为其远行,还可以再次返回来,无可无不可。但是有一点,不能诱使君子落入陷阱,追寻不代表盲从。

关于“可欺,不可罔”,“欺”和“罔”都有欺骗的意思,但动心起念处不同。君子之可欺,就是君子知道你在利用他的善良欺骗他,但是源于善良,对于此欺,明明是吃亏,也是认的。面对“罔”,态度就不同了,人们不可以设置圈套来考验君子,或假设不合情不合理之事要其做出选择,这说到底是愚弄。宰我假设的“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就是典型的“罔”。

作为一名仁者,行仁是本分,但也不作无谓的牺牲。舍生取义、杀身求仁是仁者的担当,但是假设考验来验证这种担当,本身就是最大的不信任。仁者心中不可容的不是舍生,不是杀身,而是不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沟通的根基。可是,真的能够做到信任吗?如何可以增加信任呢?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本章言增强信任的方法与路径。于“文”博学,文是文化,是文献。于“礼”,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这样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矢:通“誓”,正告,发誓。

君子可以通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做到不离经叛道,增强被人信任的能力,却不见得必然就为人所信任,包括自己最亲近的学生在内。

在当时的卫国,南子是个有绯闻的女子。孔子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子路是孔子的学生,理应深信老师的品行,但是做到这点很难。面对学生的质疑,孔子解释了,郑重其事地发了毒誓且不停重复:若是自己做了出格的事,连自己最为敬奉的上天都要放弃自己。孔子倒也有几分可爱,难道是真的动了几分情?无论如何,值得信任、经得住信任,被信任、信任别人,皆是可贵。

荀子曰: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能够做到品德高尚被人尊重,但不能要求别人一定、必须尊重自己;能够做到诚信而被人信任,但不能要求所有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有能力而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任用自己。君子不被荣誉、夸赞所诱惑,飘飘然忘乎所以,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做事,端然正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这才叫作真正的君子。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一名君子做到端然正己,这其中的学问实在是大,君子的魅力也实在是大。果真做到荀子讲的那般,拥有的将不仅是人格的魅力,简直就是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刀枪不入。这才是真正强大、广博的内心,大到和天地一样。天地囊括万物,人心囊括天地,这不是戏言。而实现这一切的载体和原则并使之落地的措施就是要符合“中庸”。不偏之谓中,偶尔偏,也要有所觉知,不停地纠偏,归于中。庸,就是用,中庸就是用中。这是最高的智慧,是源头活水。孔子深深地感叹,这中道、这火候、这分寸,实在是难以企及,百姓很少能长期做到“中”。有时,也会因为自己“不中”,从而也不相信别人具有“中”的能力。如此来看,子路为“子见南子”而生气,反倒在情理之中。但是,“中”真的是遥不可及吗?如何实现“中”,本篇的末章还是给出了最佳的路径。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博爱普施于百姓,使其得实惠,紧急时又能救济大众。

实现“中”,就是要符合“礼”,合礼即是合理。“仁”,是守礼的自觉,是人性的自觉。自觉到一定程度将自然地觉他,人生便有了境界说。所以,当子贡问及如果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否称得上是仁的时候,孔子回答,做到这般,何止是“仁”,“圣”也不过如此。真正做到此,尧、舜都觉得很困难。看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人生的境界说中,是最高境界,成仁即为成圣。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自己“有”,“己立”“己达”,才能施于民、济于众。如何实现“己立”“己达”?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人”“达人”是实现“己立”“己达”的原动力、起点和目的地。这就是我们先祖的思维逻辑了,天道圆圆,复归于朴,走了一圈还要回来。回到出发点,出发点就是目的地。正因如此,那些身边事、那些最小的事,往往是通往最高境界的良方达道。此为孔子所云“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读到本章,再来和本篇的首章对读。首章,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认为冉雍可以面南而坐,出任一方长官。接着问题就来了,出任一方长官到底是要做什么?自是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立己达人”。实现此,需要“能近取譬”。至此,首尾呼应,一脉相承,尽在其中。

同类推荐
  • 对联大全

    对联大全

    本书将历代对联分门别类,包括节日时令对联、喜庆祝贺对联、哀挽对联、名胜古迹对联、行业对联、趣巧对联等。
  •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历史之谜》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未解之谜,并加以申述。
  • 中国神话与传说故事解析

    中国神话与传说故事解析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姓名与人生

    姓名与人生

    怎样为个人、公司、产品、商标起名?名字并不像附号那么简单,起名字也不有随意为之。一个好名字有时能决定一个人、一个产品的命运。
  •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本部论著虽然从始至终贯彻着人学三大定理或定律的研究,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新的综合,但从本质上讲,本部论著不是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推理式研究,而是在贯彻着人学第三定理或定律并对前两大定理或定律实行新的综合时,直接面对社会人生,以价值实现中的社会历史逻辑和人生逻辑为中心内容而展开理论叙事。这只要读一读“价值实现与主体间意向性结构”、“价值实现的广泛因果论”、“文化逻辑及其辩证法的运动”、“知识结构与价值实现”、“深层价值实现的悟性”等章节,就可以看得出来。
热门推荐
  • 龙纹盾之龙纹现世

    龙纹盾之龙纹现世

    一个天才正太如何走向巅峰,无奈踏上修仙路,和他的兄弟,红颜,与龙纹盾的一段人生旅程
  • 寻龙秘记

    寻龙秘记

    人类历史上几场未解之谜,背后竟然隐藏着惊天秘密。无知少年凭借父亲笔记将这世间搅得天翻地覆。发现留下的龙骨碎片,寻找龙的存在。不断地经历生死逃亡,与陌生人结为亲密伙伴,和黑暗组织斗智斗勇,却不曾想会遇到更大的难题。千万年的秘密被发现,世间的平衡遭打破,一切却都是为了什么?
  • 排球青春

    排球青春

    主角是一个从小打排球的女生,进入高中以后,与其他两个女生闪耀整个高中,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拿不到冠军,高三那年,她们再次向冠军发起冲击,可是最关键的一球,出现了失误,导致了失去了最后一次夺冠的机会。进入大学以后,其他人都放弃了排球,只有主角一直在坚持着排球,大学期间,她将集结最强战队,向人生更高的层次发起挑战。
  • 大善之人

    大善之人

    俗云:大善之人有大恶。同理,大恶之人也有大善。地球上十恶不赦的恶人杜春边,犯下滔天罪孽,终究难逃法网,直到枪刑的前一刻,还在赌咒老天,发誓要生生世世做大恶之人,为祸人间。一个神秘的善人系统,包容了数个世界的文明,意外的选中了他,并携带其灵魂意志穿透平行空间,重生在一个修炼文明陷落的世界――完美世界。同样的姓名,同样的恶人,除了英俊变丑陋,身材变粗肥,一颗为恶之心并未改变。请看善人系统如何引导恶人杜春边一步步成为大善之人;一步步助其站在世界巅峰,受亿万人膜拜;一步步重开完美世界的文明盛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积德。
  • 腹黑王爷:杀手王妃要逆天

    腹黑王爷:杀手王妃要逆天

    她,21世纪地质勘察精英部队的一员。他,南玄犹如神袛般的瑾王殿下。一见钟情,却因家族纷争被迫分离。四年之约,身世之迷终将解开。几经波折,微光照进云层。两人再度携手,结果又将如何?
  • 异明崛起

    异明崛起

    许浩穿越到崭新的“大明国”,在这里把毕生绝学发挥的淋漓尽致。你们不会造竹制品?我教你们。这诗你们也不会作?我帮你们。这三妻四妾你们不要?……咳咳……许浩老练一红,看着自家娇妻,无奈摊手:“不敢不敢……”
  • 姬龙故事

    姬龙故事

    我碰到的每一个人,我都得感谢他们的到来。
  • 都市重生之无上仙帝

    都市重生之无上仙帝

    千年前,他家道中落,被贼人坑害,家破人亡。后以医入道,成就仙帝道行,仙界五帝之首,睥睨天下。重生都市,一切从头再来,他誓要重回巅峰,一扫乾坤。
  • 池小飘传奇

    池小飘传奇

    当飘了一千多年的灵魂为自己的下一场人生计划时众人:你踏马开挂?!!池悠死后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凄惨,于是她暗搓搓的为自己的下一场人生计划了起来她重来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把一直陪着自己的那个老头的精神聚集起来,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一只红狐狸,后来把它养起来做宠物不过她很奇怪为什么自己的身边有些奇奇怪怪的人比如莫名其妙的认了三个徒弟,还有一个不是人她也不清楚修炼这一说,因为她好像和老天的亲闺女一样,生下来就不用修炼什么都会池小飘表示非常无奈,不过也只能摊摊手继续过了
  • 血凤归来,王爷纵妻无度

    血凤归来,王爷纵妻无度

    一朝受叛,万箭穿心,一朝重生,凤舞天下!乱世天下,群雄角逐,他余三年寿命,只为她再展风华,她冷情绝爱,只为他再敞心怀。渣母毒计?反将一军,跪地求饶!渣妹莲花?毒药一包,毁你清白!渣男反悔?美男环绕,不屑一顾!重生归来,她张狂无忌,舞动风云,只是……“慕容,过来。”某王爷半趟床上,轻轻招手。“王爷,你……你行吗?”“行与不行,慕容一试便知。”某王爷将佳人扑倒,势要一展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