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研究工作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主要研究文献做了细致综述
本书从追溯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源头开始,对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本书跟踪了经济增长领域的主要研究文献,分别综述了影响经济增长非制度要素和制度要素,如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实证研究等不同角度的大量文献,针对既有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评述,认为对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三大地带的研究,同一地带省际经济增长差异也十分明显,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并反思了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研究上的不足。
二、系统地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梯度发展战略,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同一区域的省际间经济差距也十分显著。本书通过借鉴新古典等增长模型,建立省际经济增长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得出了省际经济增长差异发散的结论。平衡增长路径的发散导致了省际区域经济增长的发散,教育投入、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省际经济收敛的根本途径,城乡差距的扩大是省际经济增长发散的一种表现,省际经济增长具有相对较快的条件收敛速度。
三、对影响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资本、人口、技术等要素做了研究
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力。资本省际间的变化是引致省际经济增长和省际经济差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本对省际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资本总量、资本构成和资金空间流动对省际经济差异变化影响明显。人口是影响省际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人口从消费与生产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人口数量增长、人口素质、脑力劳动力、就业和人口迁移对省际经济差异产生影响。我国科学技术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东部省市的综合科技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9个少数民族省区都属于低的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省际间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不同,制约了各省的经济活动或产业的类型及效率,进而影响到它们之间的区际分工格局以及各自在区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的多寡。
四、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制度、环境做了分析
在制度因素方面,制度创新与转型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意义,省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正是由于制度创新及其差异所致。解决区域经济差距,就必须从制度根源出发,对症下药,通过完善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制度环境及制度创新,逐渐消除制度差异,从而缓解甚至消除区域发展差距。在市场化方面,市场化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省际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市场化。区域市场化指数与区域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工业化方面,为综合判定我国省际工业化进程,本书测算了内地31个省域的工业化指数,依据工业化指数,得知我国内地31个省处于工业化的4个阶段。在城市化方面,通过对各省区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得知省区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收入大体上成正比关系,两者的零相关系数1990年是0.9363,2000年是0.9224,均呈强相关。
五、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差异做了实证分析
在实证方面,根据省际经济差异的界定和测度省际经济差异指标的讨论,为了准确测算我国省际经济差异,本书实证方面采集的统计数据主要有各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以当年现价为标准。以省区为单位,计算了全国各省1978~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C)的标准差(S)、极差(R)、变异系数(VUW)、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权数的加权变异系数(VWGDP)、以人口为权数的加权变异系数(VWP)、经济水平最高与最低省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计算了1978~2004年各省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和省区总和中的份额,并以此绘制了每两年的各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洛伦茨曲线,同时,排列出各省区历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计算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区域组在1978~2004年各年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份额。所有计算结果都绘制成了相应的图表,为研究分析1978~2004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变化的依据。
六、提出了中国省际协调发展的建议
尽快缩小省际经济差距,协调省际经济发展势在必行。在省际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依靠中央政府力量,实现省际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产业发展与竞争,促进省际间产业协调发展。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建立全国统一完善的大市场是实现省际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计划、尽快落实中部崛起战略计划是缩小省际差距的重要途径。
七、本书研究的不足
本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是,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定量的数理模型研究不足
本书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更多地借助语言的逻辑来阐释理论和思想,在用构建精巧模型来表述理论的方面存在欠缺,这是本书的不足。尤其是在第二章构建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模型时,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创新不够。本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努力补上这一课。
(二)在协调省际发展的建议方面创新不够
本书第九章构建了协调省际经济增长的政策体系,但限于本人对我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未知性,虽然提出了系列的对策,但随时间推移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可能部分建议与实际有许多差异,这是笔者的另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