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97100000002

第2章 创造市场的提出背景及基本内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以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计划为导向就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准则。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什么,市场在哪里,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几年,随着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发展市场经济同时面临产品过剩或市场需求不足感到困惑。出路在哪里?

比尔·盖茨的发展揭示了一种成功的现象。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公司,不是依靠自然资源,没有宏大的生产设备,也没有大规模的原材料消耗和产品堆积,而是依靠知识创新,瞄准新的市场,短短几年时间就把计算机产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曾经造就美国经济辉煌的汽车产业远远抛在了后头,比尔·盖茨本人也一跃成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也许是个奇迹,但人们更为关注的是,他在全球市场的大舞台上创造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天地。同比尔·盖茨一样,国际国内众多成功的事例,都揭示出了一个明确的理念:市场是创造出来的。

创造市场较之一般意义上的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更具超前性、创新性、主动性和竞争性。适应市场、开拓市场都是以企业为中心,以企业所有的资源或产品去找市场,往往导致你争我夺、结构趋同的被动局面。而创造市场则是根据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增长,以市场为目标,结合自身优势,瞄准市场空缺,瞄准未来市场,创造市场需求。这一理念,不仅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也克服了在现有市场格局中搞竞争的定向思维,一下子把人们从苦苦竞争、生死拼杀的市场僵局中解脱出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无可非议,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推动了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又使得市场空间不断扩张。人口众多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速了这种扩张。在未来的竞争中,谁能适应并掌握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趋势,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谁就能抓住机遇,在不断扩张的市场格局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市场来。

一、提出背景

(一)历史背景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巡视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成为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份宣言书,申明了我国将不断深化改革、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全党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我国经济呈现出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崭新局面。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长期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指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在党的十四大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指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并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可以说,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选择,也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

(二)现实背景

如何建立和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十分艰巨的历史性课题。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影响、制约市场以来,市场经济发展了200余年。可以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已进入了成熟的、高度发达的阶段。

对于我国来讲,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三点认识应该统一。

第一,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历史阶段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因此,在较短的时间走完西方国家200余年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不能不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史无前例的,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创造的。

第二,必须努力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态。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必要时国家加以宏观调控的经济形态。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素包括供求、价格、竞争三个方面。现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生产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成为一对矛盾体,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市场交换把供求双方联系起来,达到平衡。其利益纽带则为价格。通过价格的双向调节,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平衡。价格和质量的较量,则形成了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使价格随供求的变化而升降,价格的变化反过来调节供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供求、价格、竞争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中,发挥市场对节约资源和合理分配资源的功能,形成内有追求利润动力、外有竞争压力的开放运行系统。因此,如何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既使市场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又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和保护弱势群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探索、研究、实践。

第三,必须明确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最大课题和最大难题。因为在许多欠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根本表现是组织社会生活的规则落后。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方面统得很死,一方面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这对生产力是极大的束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其目的是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因此,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革命性的变革。要完成这个变革,任重道远。

(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背景

回顾西方国家市场经济200余年的发展历程,总体上讲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扩大生产规模,减少生产成本,降低销售价格,打开了市场,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条是创造与发明新产品,创造市场,扩张市场,实现市场经济的跨越发展。

关于第一条道路。20世纪初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走过的路。在福特汽车上市之前,每辆汽车售价为4700美元,富人才买得起汽车。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又摈弃手工装配,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装配流水线。通过采用流水线和简化设计标准部件,装一辆汽车由720小时缩短为12.5小时,后来又提高到每分钟一辆,直至每10秒钟一辆,使得汽车生产成本大幅下降,1910年售价降为780美元。从此,汽车由富人的“奢侈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福特认为,售价每降低1美元,就可增加1000名顾客。所以在1910~1924年间福特汽车又相继降价8次。1914年,福特公司1.3万名工人生产了26.7万辆汽车,其他299家工厂69万工人生产了28.6万辆汽车,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占到美国市场的48%。正因为这些,亨利·福特被尊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同福特公司一样,一百年后的中国汽车生产商奇瑞汽车同样依靠科技进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从2006年3月开始,奇瑞ACTECO四缸发动机正式出口对发动机最为挑剔的美国,2006年出口超过1.5万台,2007年出口2.5万台以上。奇瑞汽车成功的背后是我国数控机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发动机这一代表汽车核心技术水平的产品品质已得到国外市场的认可。

沿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这条道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典型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复兴之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工业生产发展很快,“二战”前经济发展已达到了相当规模。“二战”中,日本的经济实力受到了极大削弱,战争结束后,其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曾有人断言,在短时间内日本经济将不会出现什么奇迹。但出乎人们的意料,短短二三十年时间,日本就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视教育和实行“科技立国”的战略方针是根本性的原因。日本的基础研究并不突出,而在应用技术上很有一套,日本的企业非常善于把别人的发明成果开发成销往世界各地的商品,是典型的“拿来主义”。汽车业是美国人最早发展起来的。日本从自己是“资源小国”的国情出发,通过开发新技术实现“开源节流”,研制出了精巧节油的汽车。20世纪70年代初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收回原油标价权,将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提高到每桶10.6美元,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石油危机。当时,对重工业依赖较重的美国经济受到明显影响,习惯以车代步的美国人一度感到恐慌。此时,日产汽车因其体积小、油耗低的特点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迅速进入并占领了美国市场,进而占领了全世界的汽车市场。依靠科技进步,日本不断推出别国尚不能生产的新产品,通过新产品引导新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50~1990年的40年内,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美国的两倍。到1995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085.4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关于第二条道路,即创造市场的道路。其实,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占有市场分为三个层次: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创造市场。创造市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最高境界,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像人们常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取了巨大的利润。少数企业走的是这条路。美国微软公司是最为典型的代表。1975年,在美国的汽车修理间中,一项新的爱好被发掘出来,这就是微型计算机。这些早期的微型计算机看上去与组装的金属盒子差不多,能够执行简单的计算和运行几个简单的游戏。两个年轻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怀着将计算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梦想,开发了一套软件应用程序,从而使得PC的功能对每个人来说都成为有用和触手可及的。1996年Windows 95发布,4天之内售出100多万份。

在微软之前,日本的索尼公司同样走的是创造市场的道路。1946年5月7日,索尼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通工)在东京成立,资本总额只有19万日元。瞄准市场空白和社会需求,索尼公司推出了CR-63袖珍收音机,担负起了日本第一代出口晶体管收音机的光荣使命,出口价为39.95美元,并且大获成功。1957年11月16日的《朝日新闻》曾有这样的报道:“由于欧美各国都已进入圣诞季节,大家都在争购圣诞礼物。东通工方面考虑到船运可能赶不上这个销售旺季,于是便利用日本航空的货运专机装载上大量的CR-63机型出口。至此东通工已经出口了约2万台晶体管收音机,而且在海外,人们对晶体管收音机的评价非常高”。索尼公司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市场法则,游刃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中,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器制造商之一。1999年索尼公司营业收入达到66866亿日元(约合630.82亿美元)。

从微软和索尼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从无到有,满足明天的需求、未来的需求,开创了市场经济一片新的天空。

(四)实践认识背景

在短缺经济时代,第一条道路即技术创新的道路取得的成效非常明显。日本走的是这条路,我国20世纪末高速发展也走的是这条路。经过20年的高速增长,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内正面临市场需求不足、大量产品滞销、生产能力闲置、就业压力增大、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等新问题。这些问题尽管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市场表象,但却反映了多年来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深层的矛盾积累。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其实,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有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从兴旺走向衰落,而另外一些新的产品、企业和产业不断涌现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当今,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波澜壮阔地在全世界展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和重组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大调整,只有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这方面,北大方正集团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北大方正集团是中国本土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拥有并创造对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其前身是三五个人、40万元人民币起家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校办公司——北大新技术公司。1988年1月10日,因当年国家“748工程”——汉字照排系统的技术负责人王选教授,北大新技术公司更名为北大方正公司。被称为“当代毕昇”的中国激光照排之父王选教授,根据汉字字数多、笔画密的特点,采取“揭示信息”的方法,对字形进行参数描述,跳过日本、欧美流行的第二、三代照排机,经过近14年的研究,研制出了第四代激光扫描输出照排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转变为商品。经过王选教授的努力,北大直接作为生产单位,参与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的开发和生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北大方正在激光照排市场上占了绝对优势,并引发了印刷业的“第二次革命”,使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开启了“光与电”的时代。这以后,北大方正的发展紧紧围绕出版领域这条主线展开。时至今日,北大方正依然保持着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占领着电子出版系统的市场。到2000年,北大方正已成为员工总数约6000人、总资产50多亿元、销售规模达101亿元的大型集团化企业。到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440亿元,拥有在上海、深圳、香港及马来西亚交易所上司的公众公司和海内外的20多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近3万人。总结北大方正的成功实践,正如王选教授列出的一个公式:有市场意识的科学家+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未来方正集团的10位院士、100位百万富翁、一个世界500强企业。这一奇特的公式,导出了方正独特的经营之道——“顶天立地”,科技顶天,市场立地。正因为有了“顶天立地”的结合,才使得技术创新推动了市场成功,市场的成功又支持技术的发展,才使得北大方正的名字闪耀在中国印刷业,进而在信息产业中声名鹊起。

综合四方面背景资料,在实践和认识中,大多数人选择的是依靠科技创新的第一条道路。对于第二条道路,认识到了,感觉到了,但仅仅少数人、少数企业在走。所以,创造市场的口号真正叫出来的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理性认识。1995年,山西省泽州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提出“走出泽州看天下、对照全国找差距”,全国许多地方和企业大开放、抓机遇、抢市场,勇敢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成功经验深深激励了这里的人们,思想豁然开朗,初步认识到市场是创造出来的。从宏观层面看,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东南亚各国(地区)和东亚的经济滑坡,中国一枝独秀、一花独放的经济发展态势;从微观层面看,美国微软、日本索尼、中国海尔和北大方正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人们关于市场是创造出来的认识。

二、创造市场的理论基点和基本内涵

以上所论述的历史、现实、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和实践认识背景,初步反映了创造市场的形成过程和现实依据。而真正能够支撑和推动企业创造市场的动力在于社会的总体需求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即创造市场的理论基点是需求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却十分重要的理论。有人曾经有一句妙语,一只鹦鹉只要会说“需求和供给”,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用需求的概念来说明消费者在给定价格下选择购买的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但经济学家不仅仅关心人们需要什么,更关心在他们的预算约束所给定的支出范围和各种商品的给定价格下,他们选择购买什么、能够购买什么。对于需求理论这一基本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从市场需求曲线及其移动的变化中掌握。

市场需求曲线给出了在每一价格下对这种商品的总需求,它是通过在每一价格下,将每个人消费的数量相加而得到的。从市场需求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在较高的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都购买得较少,而在很高的价格下,有些消费者就根本不买——他们退出了这个市场,反映在图中,就形成了需求曲线和价格纵轴的愈益接近。二是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下降。而在现实世界中,其他因素是不可能不变的。任何一种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比如,因为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体形和体重,糖的市场需求曲线就发生了移动。

市场需求曲线移动的过程,就是市场资源配置的过程,直接揭示了市场份额的扩大和缩小。影响市场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很多,大体有以下因素:收入的变化、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者个人偏好的变化、信息的变化、预期的变化等。因此,把需求理论正确、全面地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必须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社会形势迅猛发展的今天,单纯研究市场价格,忽视社会需求的大背景,忽视市场的创造性竞争力,必然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2000年7月30日《参考消息》第四版,刊登了一篇题为《高科技巨头:全球投资者的宠儿——评〈商业周刊〉全球1000强公司排名榜》的报道。报道中指出,“抱负远大的电信公司的成功是今年全球1000强排行榜上所出现的主要议题之一。”“销售电信服务的公司和另外一些制造至关重要的电信设备——手机、网络等——的公司实力十分清楚地显示出来。排在榜首的25家公司当中,有10家来自电信领域,而1999年则为5家。鉴于初春时节所发生的电信和技术股票被大量抛售,所以它们的实力更加引人瞩目。”“从事数码世界基础设施建设的许多美国公司仍然高居2000年榜首。例如,美国网络巨人思科系统公司在2000年的排名中从第9位跃居第3位。到5月31日为止,微处理器制造商英特尔公司(第2位)股票价格的上涨突破130%。”“除了在欧洲,在日本,数码革命也正在造就新的一批赢家。例如,日本头号无线电业务经营者日本电信电话——多科莫公司,它从1999年的第27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8位。”“这些公司正在享受一场出口的繁荣、储存芯片等高科技产品需求的激增。”

“技术和电信的胜利与旧经济中的许多主要玩家的命运形成鲜明对比。在将近20年的结构调整之后,在老牌大公司里,该节约的成本费用基本上已经节约。而且,低通胀率的环境使提价变得很困难。”“这些情况使许多家喻户晓的公司利润大减,并使它们在投资者中名誉扫地——起码目前是如此。”“由于管理层的动乱和利润锐减,可口可乐公司的排名从第11位降低到第26位。”“辛辛那提的宝洁公司被迫就赢利问题发出警告,并解聘其董事长。”“消费者不愿为著名品牌付出更多的钱。”“亨乐食品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逊说‘人们再也不会通过提价来致富了。我们依靠定价已经太久,使其超过了必要的极限’”。

这一报道的意见非常深刻,给我们的启示非常重要。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想抢占国际国内市场,不能单以产品为中心来刺激需求,而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立足于社会的潜在需求,寻求更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任务,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1992年至今,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多年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了很大满足,我国正迅速由一个传统的以卖方市场或者说以短缺为特征的计划经济,过渡到了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相对过剩的市场经济阶段。

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家们更加领略了市场的无情与市场竞争的激烈,人们对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市场疲软感到困惑和不解。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各家企业都运用了各自不同的经营策略来为自己服务。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企业家似乎走进了一个市场“误区”:过分注重了在市场流通领域的竞争,而忽视了市场竞争最本质的一方面——创造性生产能力的竞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作用是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最优配置,体现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就是生产要素向效率最佳的产业和企业不断转移的过程。现代经济运行是建立在资源稀缺规律这一前提下的。从本质上来讲,市场竞争就是各个企业为在现有的资源中获取最大份额的生产要素,通过经营获取利润的行为。然而,要想获得最大份额的生产要素,必须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只有对生产要素的运用效率越高,才能获得越多的生产要素,更充分地利用资源。

客观地分析看待我国目前的“过剩”现象,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过剩有着本质的差别,不是生产能力的绝对过剩,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滞后,产品品种、质量、性能不能满足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表现。不是国内需求真的饱和了,积压的商品大都是质量低劣、品种老化而无人购买的;市场销售很旺的电子类、精细化工、精密机床、成套设备、饮料等产品,有50%以上依靠进口;即使在农村市场上,符合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论在品种上还是数量上,也都满足不了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过剩”现象的出现,在给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更多地带来了发展机会。可以预计,在市场过剩的压力下,我国经济的结构升级、企业重组、品牌竞争、创新意识、优胜劣汰都会加速,生产要素的运用效率会越来越高,由此必然导致社会生产力和市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理论

1899年,美国专利局专员查尔斯·迪尤尔强烈要求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撤销专利局,他认为“所有人类能够发明的东西都已经发明出来了”。无独有偶,德国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菲利普·冯·约利也曾宣称,物理学当时拿不出什么来给任何希望作出伟大发现的人,绝大多数人都相信,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建立之后,余下的就是一些扫尾工作了。但社会发展的实践都充分证明,查尔斯·迪尤尔和菲利普·冯·约利的认识是主观的、错误的,是违反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因为,进入20世纪,人类的新发明、新发现已经超过了以前所有世纪发明的总和。正如马克思讲的,人类社会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永恒发展的。特别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论述,突出强调了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停滞不前必然要落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充分验证了这一点。美国人罗伯特·K。G。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写到:“迄今为止尚未披露的最大历史秘密之一是,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到18世纪末,中华民族孤傲地屹立在世界之巅。乾隆末年(1795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然而,在18世纪,“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将近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鸦片战争之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国人民才真正站立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又经过这么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一个经济繁荣、民族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在崛起。

总结历史进程,有的经济学家给经济发展下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定义。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长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而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关于发展的含义,有一个演变过程。西方经济理论曾经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因而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经常被交替使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经济理论中开始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1980年出版的《新大英百科全书》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分列为两个词条,经济发展是相对于不发达经济而言,经济增长则主要用于发达经济的分析。这是因为,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率较高,发展的成果只被少数人享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实际上社会和技术没有得到普遍的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所下降,结果是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是没有发展的增长。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对一些传统的发展理论或观点提出了疑义。经过讨论,经济发展概念被赋予新的内容:不仅仅是指经济量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质量的改善。因此,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发展所关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过渡的经济演变过程,而经济增长则侧重于研究和反映某种成熟状态的经济进步的动态化的过程。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是互为条件的。没有增长,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发展,长期的持续的增长也将是不可能的。增长必须是以进步为前提的增长,否则不如不增长。就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而言,发展是比增长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更应当给予重视和关注。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思想。

经济发展按照投入产出关系变化过程的属性划分,可分为渐进式发展和突变式发展两种基本类型。渐进式发展过程突出表现为,由经济发展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如投资、劳动投入等的量的变化与增加和原有结构关系的渐进性改善,导致系统机体和产出的量逐渐增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突变式发展则是一种质的飞跃,表现为经济发展系统内部各种因素和结构关系的量的增加达到临界点之后所引起的系统输出的量的猛烈扩张,并形成更为高级的系统结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个方面自始至终相互交织在一起,但它们所担负的功能及其所处于的地位又是很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系统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等没有大的变化时,经济将处于平稳的发展时期,量变是显现的;当系统环境和内部动因发生重大变化时,经济发展处于转折点上,质变就上升为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学中长期存在这样一种片面的认识,即把均衡状态和结构稳定条件下的财富量的增长视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甚至是唯一的实现方式。毫无疑问,经济与财富量的增长是重要的,投入同样多的要素,力争产出更多更大量的财富,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发展目标的核心。然而,问题在于,当经济发展系统的内部结构达到一种完全均衡、市场趋于饱和、供求结构相对稳定和有序,这时也就恰恰意味着这种产品已基本不存在可供开发、扩张新的市场潜力,再生产的规模只能维持在新旧产品的更新规模水平上。于是,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看,若要扩大其总产出的规模,增加财富总量,就必须开发新的产品,突破原有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否则,财富总量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可见,在一定时期内,打破经济的均衡状态,破坏原有的结构关系,有效实现结构方面的创新,乃是经济发展的主流。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分“一杯羹”,必须创造,在创造中破旧立新,在创造中改变现有状况,实现质的突破。特别是通过转变增长方式,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改革现有体制和机制,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活力;通过转变组织形式,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企业改组,增强集约化管理水平,在转变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正如邓小平讲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三)创造市场的基本内涵:发掘需求,激发需求,引导市场

社会需求是个变量,有物质的有精神的。在一般情况下,只会客观地存在某种物质或精神需求,而不会自然地需要某种产品。只有当产品显示出能满足物质或精神需求的某种特征后,这种产品在市场上才有销路。社会需求只是市场需求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需要许多人的努力,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创造市场的过程。简单地说,创造市场是将社会需求激发为市场需求,将潜在市场激发为现实市场,引导社会消费,领导市场潮流。

1.只要存在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就存在市场机会

市场规律决定了市场都有一个淡旺季的循环过程。对于淡旺季十分明显的产品,许多厂家往往是在淡季大幅削减产量,撤回销售人员,以等待旺季的到来。在他们眼里,淡季、旺季的循环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改变的。市场规律是由需求规律决定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都存在有对某种物品的需求,只是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产品的适用性等条件的变化,需求程度存在有差异。因此,在产品销售淡季,社会也是存在一定需求的。通过改进产品的个性化差异,改善产品的适用性,这种非强烈社会的需求便能够转化为市场需求,创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2007年度中国企业排名第二十八的海尔集团就是成功的范例。

在过去,洗衣机就是一个淡旺季十分明显的产品,夏天是它的淡季。可在海尔人眼里,“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只要深入分析,进行市场调研和细分,挖掘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就能在淡季里创造出一个市场来。海尔通过分析发现,夏天人们并不是不需要洗衣机,恰恰相反,此时是最需要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人们洗衣服洗得更勤。只是传统的洗衣机容量大,一般在5公斤左右,对于夏天经常洗小件衣服来说就不太适用。由此,海尔开发出了一种容量只有1.5公斤的小洗衣机——“小小神童”洗衣机,并根据上海人洗衣服勤的特点,率先在上海试销,很快就被上海人接受了,排队来购买这种产品。“小小神童”上市20几个月,销售量就突破了100万台。海尔过去到了夏季,生产都要下降一大块,现在由它顶起来,实现了淡季不淡。随后在全国市场也获得了成功。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本、韩国还在大量进口这种洗衣机,因为它们没有这种产品。

知识“供应”与知识“需求”的矛盾,带来了教育和学习的终身化,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的基本需要。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教育视为纯消费部门,忽视了教育的产业地位和在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产业化特征将日益突出,教育产业化趋势集中体现在教育运行方式的变革当中。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发展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逆转的。在这种大潮中,掌握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就是一种资本。商务英语培训就成为一种商机。尤其是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及中国顺利加入WTO,学习英语成为热门,“英语经济”开始形成。据专家估算,目前仅北京市每年英语培训班以及学习产业有20亿元的潜在市场。翻开北京某报的招生广告版,发现英语培训班的广告不下30个,凡是标有“外教”的商务英语班学费基本不会低于1800元。北京贝立兹语言培训有限公司过去每天接到的咨询电话也就十几个,现在每天打来的电话有100多个,学生的年龄也从原来的20岁左右变为了20~50岁,甚至60~70多岁。北京的英语培训学校以每人每小时10元~20元的较低学费拥有了稳定的消费者;资产雄厚的新东方在教学收入上达到9000多万元;最大的少儿英语民办培训机构精诚文化学校,中小学生高达16000人。美国ELLIS商务英语、华尔街商务英语等机构也都在北京占有了一席之地。业内人士认为,申奥和“入世”的成功,将使北京的现代化步伐加快,语言培训市场自然会更加火暴。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只要存在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就存在市场机会。

2.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又会产生,出现新的市场

除了基本生存外,需求也是人的一种主观意念。一般来讲,人们有了一种想得到某种事物或东西的愿望,就会唤起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就是需求,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年龄稍大点的人都会记得结婚购物的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简单,两人搬一块儿就妥了。70年代、80年代,兴起了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80年代后期以来,又演变为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新三大件”。进入新世纪,房子、电脑、汽车已成为一种趋势。这说明一个问题,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旧的需求满足了,新的需求就会产生。抓住了新的需求,就抓住了市场份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生存环境却在急剧恶化。如每年春天的沙尘暴,令人苦不堪言。这时,人们就想天蓝一点、水清一点、空气新鲜一点、环境干净一点!人们的这种意识,其实就是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产生的对良好生存环境的新需求。这种新需求给环保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因重视环保事业而闻名于世界的瑞典,其环保事业的成功,不仅表现在蓝天白云碧水绿树的幽美环境,更重要的表现在环保产业的逐渐形成。

瑞典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满足新的需求的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瑞典人民饱受环境污染之害,强烈要求改善环境。民众的需求,引起了瑞典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治理环境污染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从6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治理。70年代初、中期,瑞典政府仅通过国家环保局就给予地方政府及相关工业环保补贴20亿瑞典克朗,占同期政府公共投资的20%以上。政府的巨额投入,又拉动了对环保设备的大量需求,许多环保企业应运而生。瑞典现有500多家环保企业,经营范围涉及污水处理、废气排放控制、固体垃圾回收与处理等各个方面。其中既有拥有13800名员工的环保设备生产商阿尔法拉阀尔,在全世界55个国家建有3000多个污染处理厂的普拉克公司,也有像斯维科这样拥有2500名雇员的大型国际咨询商,还有众多雇员不足百人的中小企业。在此,还需要提一下对于瑞典环保企业发展功不可没的、成立于1966年的瑞典环境科学院。该院成立之初,就走的是科研与企业相结合、与市场相联系的道路,企业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科研成果很快通过企业转化成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地球只有一个,全世界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是,在瑞典大力治理环境污染的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对此还未给予充分重视。瑞典的环保企业,便瞄准国外需求,迅速进入邻近的西欧国家抢占市场。如成立于1956年的普拉克公司,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飞速发展后,就在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寻求市场,之后又立足于西欧,向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发展,一直扩大到现有规模。80年代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环保,又为瑞典的环保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为了促进环保企业的出口,瑞典政府采取软贷款的方式,即瑞方企业的外方合作伙伴可以向瑞典国际外援开发署申请贷款,购买瑞典的设备、产品或技术,贷款额最高可达瑞方总投资的70%或整个工程投资的35%,而且是无息贷款。

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到满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再到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瑞典的环保企业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成为瑞典经济重要的增长点。1997年,瑞典环保产业的总产值约为900亿瑞典克朗,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1%。

3.谁能发现并满足消费者未来的需求,谁就能创造出市场

需求的形成来源于人类的本质需要,而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又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马斯洛对此进行了归类,形成了在西方很有影响的需要层次论。第一是生理的需要,要生存就必须具有生存条件。第二是安全的需求。当生理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后,寻求保障安全的条件就成为起主导作用的需要。第三是社交的需要,就是希望与他人建立关系、交流感情的一种欲望。第四是尊重的需要,实际上这是多种需要的集中表现,包括对名誉、地位的向往和对荣誉、权利的追求。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文学家希望能够写作,企业家希望能够办好公司等。第六是求知的需要。即产生希望揭示奥秘的好奇心。第七是美的需要。虽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还有这样或那样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反映出人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这样,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需求就有了现实和未来之分。谁能发现并满足尚未满足的现实需求,谁能唤醒并满足未来的需求,谁就能创造出市场。

10多年前,电子湾只是硅谷刚成立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五六年以后,硅谷的商业网站伤的伤、死的死,早已不见昔日的红火,唯独这个网上拍卖站不仅有声有色地存活下来,而且创下了世界电子商务的奇迹,每年商业利润稳步增长。

为什么电子湾在激烈的电子商业竞争中能够独占鳌头?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湾只是个虚无的东西,它本身并不是商品,也不能产生商品,它所做的只是提供一种服务——网上交易服务。它把历史悠久的交易形式——“拍卖”活动搬到了网上,使拍卖商的商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子湾登台伊始喊出的响亮口号是:如果你需要什么东西而其他地方又找不到,就来找电子湾;如果你的家里塞满了“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就来找电子湾。电子湾这种创意正好抓住了美国人的一种心理,满足了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需求。美国人喜欢搬家,一般一个家庭很难在一个地方居住5年以上。以前,美国人在搬家前,总要处理掉家里一些不便带走的东西。“搬家甩卖”的小广告随处可见。电子湾的拍卖信息传播开后,一时间,美国人欣喜若狂。许多人高喊着“让电子湾帮助你清理房间”的口号。翻箱倒柜,纷纷把家里多余的物品倒腾出来,放在电子湾网站上拍卖。电子湾由此声名鹊起,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大胆的创意不仅使电子湾步入正常的商业轨道,而且将它同其他专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的商业网站明显地区分开来。比如雅虎,90%的收入来自广告。而电子湾则不同,它的广告收入只占其总收入很少的部分,大约5%。如今电子湾在美国的网上拍卖市场独霸一方,大约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

目前,电子商务正在改变工业化时代企业客户管理、计划、采购、定价及衡量内部运作的模式;消费者开始要求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最低的价格及最快的速度获得商品。这种正在形成并极具潜力的社会需求,成为电子湾在2000~2001年国际网络世界动荡之际不断扩张的强大动力。2000年,电子湾决定开拓网络商店,同时说动国际商业机器、戴尔电脑和升阳等大公司进驻商店。同年,电子湾买下了以明码标价二手商品的Haif。com,并在网站增加“现在就买”区,开始走浮动价格和明码实价相结合的道路。此举不仅让顾客能够以比市场低的价格买到电脑及其相关产品、掌上电脑设备等高科技产品,更重要的是,电子湾的业务也得以突飞猛进地发展。目前电子湾已有4200万个用户,而且每月还在以200万人次的数目增长。公司的业务已经扩展到欧洲、亚洲、澳洲等地。美国咨询公司得勤的报告称,电子湾是过去5年来美国高科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公司。

作为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站,电子湾的成就是辉煌的。一个绝妙的创意带来了一个绝妙的商业模式,通过一个绝妙的打造品牌的过程,电子湾创造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商机无限的电子商务市场。

三、创造市场的主要特征

(一)超前性

未来是人创造的,未来的市场就由今天的企业创造。一般的企业,是满足人们现在的消费需求;杰出的企业家却是着眼于和立足于未来,引导人们的消费,创造消费者,创造市场的需求,从而创造市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前沿孕育着一系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迅速崛起,为人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和变化。为了争夺高新技术这一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各个国家纷纷投入人力、物力,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1983年美国开始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随后欧洲启动“尤里卡”计划,日本也制定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等。

全球新一轮的高新技术革命的竞争和挑战,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给党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根据邓小平的批示,国务院迅速组织上百名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研究制定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选择生物、信息、航天、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研究发展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的技术力量,在所选择的领域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努力创新,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有所突破,并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的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家安全创造条件。同年10月,中央批准实施《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由于该计划产生于1986年3月,所以又称“863计划”。这是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到来之后,我国以主动姿态发展高新技术的里程碑。

2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创新,“863计划”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在“863计划”重点支持的民用6个领域的230多个专题研究中,共资助项目近5200个,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亿多元,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在所选择的7个技术领域均取得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使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并在局部形成优势,开始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据专家分析,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并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的基础上也有很大的进步。这些先进的高新技术成果极大地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863计划”突破的关键技术在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下,使我国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高新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具备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些产品开始形成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和源头。同时,还培养、造就和凝聚了新一代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了上万名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特别是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具有较深专业造诣、又具有较高决策能力的“战略科学家”。

“863计划”的成功实施,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在当时做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这一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通过实施“863计划”,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决策思想更加显示出其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主动性

这是创造市场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从思维的角度讲,创造市场体现了一种主动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主动去研究市场需求,引导市场潮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动中流行一个词,即“赶超”,中国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内陆赶超沿海发达地区,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追赶市场潮流,市场热什么就干什么。这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追赶市场需要是被动的跟随,引导市场潮流则是主动的出击。英特尔公司的口号是:“你必须不断淘汰自己的产品,否则别人会把你淘汰出局。”海尔的市场理念是:“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产品”,“只有疲软的思想、没有疲软的市场。”因此,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实现“超”的目标,“爬”不行,“走”不行,“跑”不行,必须“飞”。“爬”绝对不行,“走”体现出按部就班的陈旧思想,必然被越甩越远;“跑”虽然体现出紧迫感,但速度不可能快;只有“飞”,“飞”是一种创造、一种超越,也是一种破坏,体现了主动创造市场需求的思维和实践。

“钟表王国”瑞士在1969年就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只石英电子表,但瑞士工业决策部门对是否生产石英电子表一直犹豫不决,原因是担心这种表能不能被市场接受,有没有市场空间,会不会对机械手表产生影响,等等。在摇摇摆摆中,因对机械表的“情有独钟”和“偏爱”,做出了石英电子表发展前景不大的错误判断,决定不生产石英电子表,从而让极佳的创造市场的机会悄然从身边溜走了。然而,敏锐性极强的日本人得到这个消息后,主动出击,对人们的心理、市场的需求、技术的开发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论证,认为石英电子表市场广阔、大有可为。随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发达的优势,开发石英技术。不久,日产石英电子表大批量涌入国际市场,掀起了一股“石英浪潮”,短短5年时间,瑞士178家手表工厂就被日本人挤垮了。

世界第一游戏机公司——任天堂,之所以能够数次战胜丰田公司这样的超级企业,成为日本赢利第一的公司,并创造出每位员工为公司净赚150万美元的神话,不能忽视的原因在于,任天堂主动创造市场需求的理念和实践。当其他厂家对电视游戏机市场还在等待观望时,任天堂是唯一深刻认识到人们需要游戏的厂家。与任天堂的FC机同时推出的世嘉SG100机附键盘,以电脑教育为宣传口号,FC机却只有游戏手柄,但画面不是SG100机的单色而是彩色,画面鲜艳,人物活泼,动作细致、灵敏。结果FC机以售出650万台对37万台的绝对优势击败SG100,开始了任天堂时代。当来自顾客的反馈信息暗示了成年人的潜在市场时,任天堂迅速作出反应,推出了手持型的“游戏小子”。“游戏小子”一问世就造成了轰动,到1996年售出4000万部。当时,索尼公司的许多董事和经理怒不可遏地对手下的工程师们吼道:“这种产品本来应该是索尼开发出来的,你们说为什么会让任天堂抢了先?”

(三)竞争性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是竞争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他所著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正螺旋效应”(又称“正反馈效应”),意思是指在一个发展的市场上,只要存在一种稍微优于竞争对手的做法,就会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市场和投资者的加倍青睐,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任何公司和企业,只有努力创造,积极开拓,勇于竞争,才能得到市场经济的回报。市场经济“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扶胜不扶败”,谁走在前面,谁就是强者。

微软公司作为当今世界软件业的巨头,年营业收入超过144亿美元。在目前中国市场上,计算机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6%,而微软却高达44.3%。这种辉煌业绩的创造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盖茨对竞争的认识和“正螺旋效应”的思想。2000年4月2日,金山公司正式发布新产品WPS 2000的前一天,微软公司抢先一步推出了新一代中文版办公软件Office 2000,并打折销售。其实,历史上用计算机书写汉字一直比较困难,金山公司的WPS为汉字书写带来了一场革命,WPS也曾一度占领了全国很大的市场份额。到1994年,微软公司依靠品牌、技术、资金的优势,开发出了中文字处理软件Word,一举打入我国,抢占了金山公司已占据的大半个市场。为对抗微软,金山老总求伯君先生不惜变卖自己的汽车、别墅,以筹措资金,开发新产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金山的WPS 2000再次被微软封杀在了襁褓之中。微软抢先金山抛出了Office 2000中文版,一上市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折价50%左右(英文版不打折),大搞促销。尽管金山公司声称要决战到底,但不能不看出微软公司“先入为主、强占先机”的理念和胆识,不能不看出由此而带来的竞争优势,不能不看出进而创造出的市场空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上边这个事例,也反映出在竞争中创造市场的另一层含义: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如果被动地以第二或者第三家企业将新产品推向市场,那么获得的利润远不如第一家企业作为冒险者获得的利益,因为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比如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并不总是性能最好、速度最快的,但是英特尔公司始终是新一代产品的开发者和倡导者。在1995年,英特尔公司为了避开IBM公司的Power PC RISC系列产品的挑战,故意缩短了当时极其成功的486处理器的技术生命,支撑586的战略,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生产出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微处理器。然后,通过一边削减旧芯片的供应,一边降低新芯片的价格,使得电脑制造商和电脑用户不得不听其摆布。英特尔公司通过实施这种战略,把许多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类似的事例,还能从微软公司的视窗战略中窥视出其轨迹。微软公司和其他软件开发公司采取了类似的战略。它们不是一次向消费者提供尽善尽美的产品而是逐步改进产品使其升级换代。比如,Windows 95本身就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而微软公司极力推荐,在完成大批量生产之后,又推出了Windows 97和其他后继产品。祖籍山西省泽州县的台湾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先生,在世界权威刊物《福布斯》杂志上多次蝉联“台湾科技首富”。究其原因,郭台铭先生一语破天机:“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四千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绝不是四千年后才知道的。”1974年,他成立了资本额只有30万元台币、以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为主的鸿海精密集团。由于旋钮与连接器一样,模具开得不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因此郭台铭在1977年挣到第一笔钱时,并未选择买地建厂,而是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在台湾率先建起了模具厂。一年以后,房地产开始红火起来,地价整整翻了一番,但他没有急功近利将模具厂卖掉购买土地。鸿海精密集团陆续建立起来的电镀部门与冲压厂迅速拉开了与同行业的距离,并在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中,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郭台铭的连接器王国自此开始建立起来,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厂商之一。这就是郭台铭先生所说的“第一效应”——第一挣大钱,第二挣小钱,第三不挣钱,第四就赔钱。

同类推荐
  • 市场预测与决策

    市场预测与决策

    本书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市场预测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主要预测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市场研究的意识、市场预测技能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市场决策的基本理论与主要的决策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市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进行市场决策的技能。
  • 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

    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

    本书围绕当前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和发展中所遇到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主要阐述了我国煤炭大集团的基本内涵、我国煤炭大集团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煤炭大集团产权结构的改革、煤炭大集团实施并购的策略等内容。
  • 经理人财务读本

    经理人财务读本

    财务管理是经理人日常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必须知道钱从哪里来,又流往哪里去;为此,你必须能够读懂会计报表,通晓最基本的会计专业术语,并了解各种财务制度;同时,你还应该掌握各种最基本的理财技巧和资金运作方式以及税收常识;只有这样,你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经理人!
  • 了不起的中国人

    了不起的中国人

    中国经济奇迹已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原因却众说纷纭。制度变革,人口红利……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忽略,中国人的勤劳、坚忍和奋斗精神在中国经济奇迹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作者正是通过对众多案例的梳理,描绘出一群群中国人在海内外奋力拼搏的场景。他们含辛茹苦,背井离乡,奋力打拼。正是他们的勤劳与坚忍,支撑起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奇迹和光明的未来!
  • 后天有多远?

    后天有多远?

    当今世界,气候危机、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三重危机叠加出现,三重危机的核心是能源,为了走出这三重危机的阴影,人们寄希望于低碳能源的新能源,希望通过它“毕其功于一役”,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没有一种能源形式能够替代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那么,在三重危机之下,我们不禁要问:后天有多远?后天之后,我们又该去向何方?本书所讨论的正是这三种危机之间的深层次的相互关系。
热门推荐
  • 快乐者生存

    快乐者生存

    本书的深刻用意即唤醒你那沉睡的幽默及灿烂的笑脸,与你共同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期,搭上幸福的快车,共创美好的明天。
  • 网游之邪剑士

    网游之邪剑士

    一个无比骄傲邪魅的男子,一把猩红长剑,进入“天启”。搅乱风云。既然要,就要做最强!——吾名夜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阿福便利店

    阿福便利店

    “哎,店长,你相信这个世界有修真者嘛?”“我信啊。”“哎,店长,你相信这个世界有筑基丹嘛?”“我信啊。”“哎,店长,你相信这颗棒棒糖就是我的专属筑基丹嘛?你送给我,待我筑基……”“滚!”正常的便利店不正常的店长灵气复苏下,一个非正常人类的日常生活
  • 穿越宋辽之陌上花开

    穿越宋辽之陌上花开

    她,一个刚大学毕业致力于成为“无冕之王”的女记者,一场诡异的古董展览会改变了她的一生,再醒来时居然来到宋朝,桃花运纷沓而来,爱情和伤口变成自己不小心酿的苦果和美好,未来又要何去何从。初情,他最终负了她。烈爱,他却忘了她。深恩,他冷落背叛了她。心疼的难以呼吸,事到如今,再说深爱她,又有何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复仇公主,我用一生来守护你

    复仇公主,我用一生来守护你

    冰冷如她,腹黑如她,温柔如她,可爱如她。她们在小时候同样被家里人万分宠爱,却因嫉妒心超强的姐姐或妹妹而赶出家门,从此她们走上了复仇之路。。。在复仇之路上,她们遇到了自己的真爱,这段真爱,坎坎坷坷,跌跌撞撞。。(因为我只是个中学生,每两周才放一次假,不能每天都更新,但是我保证不会弃更)
  • 重来

    重来

    大多数的企业管理的书籍都会告诉你:制定商业计划、分析竞争形势、寻找投资人等等。如果你要找的是那样的书,那么把这本书放回书架吧。《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呈现的是一种更好、更简单的经商成功之道。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计划实际上百害而无一益,为什么你不需要外界投资人,为什么将竞争视而不见反倒会发展得更好。事实是你所需要的比你想象的少得多。你不必成为工作狂,你不必大量招兵买马,你不必把时间浪费在案头工作和会议上,你甚至不必拥有一间办公室。所有这些都仅仅是借口!
  • 落叶飘下水过无痕

    落叶飘下水过无痕

    可能你很幸运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就遇上了一生相伴的那个人,可是大部分女生的青春里都会遇到渣男,那个可能让你很多年都忘不了的那个人。
  • 北极爱

    北极爱

    我和你的相遇算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偶然,但是再很多外人眼里看来,却是一种刻意的安排。我们从相遇到相知,再到相爱。。。是那么的一帆风顺,可是,忽然有一天,我知道了,你有家,可是,你却欺骗了,你并没有告诉我,你说你爱我,但是,你却不会和她离婚,于是,我开始了翘首期盼,希望有天你可以放下现在的不幸福,而和我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可是我错了。一年以后,当我发现我有了你的Baby时,我依然决定离开你,因为我懂你不会让我留下这个孩子的。可是3年后,我们却再次重逢在一次意外的北极探险旅程中。。。。于是,我决定,无论多冷,多难,我都要给你全北极最温暖的爱
  •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

    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尽力还原经济学的本来面貌,剔除了经济学中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函数和定理法则,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揭示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您在轻松的阅读中,真正掌握这门会使您的人生更加幸福的学问。全书共分12篇,以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骨架,以古今中外的经济学现象为血肉,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专业和领域,囊括了国内最新、最经典的经济学概念,生动而又严谨地阐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经济学热门话题,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学知识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