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极不起眼的小本子,但它却是我最看重的物品之一:它记载了10年前陕西妇女研究会妇女热线岗前培训的全部内容——从1996年7月12日至14日的三天时间。如今再翻看它时,仿佛是在回头看自己顺着那一路走来的志愿者历程。
确切地说,当时咨询员笔试、面试过后,我的综合成绩排在第一批上线的50名咨询员之后,且相差20多名呢。咨询员培训时,我是硬着头皮去“蹭”课的。现在想来,我都说不清当时哪来的那么大的勇气和劲头:因为不在册,所以不能在会上吃住,又没有认识的人,只能是上课的时候认真听,中午下课了别人去吃饭,我就到饭店外面买着吃,然后到距饭店比较近的一个股市去休息,下午再接着听课、记笔记,再下课后别人回房间去等着开晚饭了,我骑车回家。或许是我的耐力感动了当时的项目负责人,也或许是上苍照顾我,给了我一次能够让自己把握命运的机会。总之,我被热线录取了,并被安排于9月19日热线开通的第8天首次上线。
说实话,在开始培训之前,我对热线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认识,只是觉得当时自己有空闲时间,愿意每月付出3个小时,再就是自己刚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时间不长,精神生活还需要得到充实,当然还有一点,那就是自己是比较热心的人,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虽说是跟着咨询员们听了三天的课,但究竟能不能上线,自己心里依然还是没有谱,不过毕竟对热线的认识比没有培训前加深了许多,对老师们所讲的内容感到特别的新鲜,全都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尤其是当看到王行娟老师顶着一头如丝的白发,却精神矍铄地向大家讲述她作为妇女热线创始人在开办热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时,我很受震动,也很受感动。现在想来王老师当时通过心理咨询和政治工作两种方法的对比,让我们了解妇女热线的服务性质,了解咨询员和求助者关系的建立、互动以及咨询过程中的具体方法等为我们日后的咨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对王老师强调的:所有的妇女热线电话都要贯穿一条红线——自尊、自立、自强、自爱,帮助来话者发掘自身的潜力,增强妇女的自信心之类的话今天想起来仍能感到她的魅力。王行娟老师在她的课结束时所说到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爱,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爱的,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希望人人都得到爱和幸福,让我们用爱心适应社会的发展,帮助妇女摆脱沉重的心理负担。”10年过去了,但这些话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如果说王行娟老师的课,让我对妇女热线的定位有了一定认识,那么王淑兰老师的课就是在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做了。记得当年王老师的课是从女性的染色体、女性的生理特征讲起,一直讲到女性的心理特征,两性的性别差异、智力差异以及行为差异等等,我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双性人的特点,就是在王老师的授课中了解到的。在听了王老师的课后,我对女性心理健康的话题从不了解到感兴趣再到喜欢,其中有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更有王老师多年对热线对志愿者始终如一的关注和培养,在咨询员心里,王淑兰老师既像是我们妇女热线的接生者:从热线招录咨询员开始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王老师的参与;又像是我们的家长:咨询员的每一步成长都渗透着王老师的心血,更难能可贵地是,如今已年近7旬的王老师,一直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始终伴随着妇女热线,关注着咨询员的成长。10年来,每听王老师讲一次课,或者随之参与一次活动,我都能从王老师身上感觉到青春的气息,都觉得自己仿佛也年轻了许多。记得有一次分享会上,一位咨询员这样说:有王老师做后盾,我们心理很踏实。相信这也是大家的心里话。我非常感谢王老师,感谢所有对热线、对志愿者的成长付出心血的老师和社会工作者。虽然,在这里我不可能把她们的名字一一写上,但在我的心里,她们永远都会有一处位置。
也是10年前,我在西北大学一个文学爱好者讲习班听课时,对贾平凹讲过的一段话印象很深。他说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当文学达到一定境界之后,则会没有国家和种族之分,就像坐飞机时所看到的云层的上面都是阳光一样。我没有坐过飞机,无法感受飞机在飞到一定高度后被阳光包围着的情形。听过他这番话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只要有飞机从头顶飞过,我都会举头追视,思忖良久:云层上面真的都是阳光吗?我一直试图求证那个问题。前几年,已故的原西安晚报副刊部主任赵发元老师从香港考察归来,曾送给我一张他在飞机上拍摄的照片,飞机窗户外面确实是阳光灿烂,云彩都在脚下……10年后,当我做了10年志愿者的今天,我渐渐悟出了这句话的含义。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翻阅了以前的笔记,发现3年前的今天恰是我做工会信访工作的开始,看着那天的工作笔记,想起8年前我到研究会做热线专职工作时的情景……如今,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待来访者,他们大多都十分贫困,物质及社会资源都极为匮乏。在我耐心地听他们讲述,并有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时,我时常会想,假如当初没有走进妇女热线,没有接受过那么多高层次的培训,没有树立一种平等尊重的理念;假如当初没有高小贤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学电脑,并给了我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的机会,我怎么可能获得今天这个岗位,又怎么可能虽紧张却快乐地工作着、生活着。每当我以从研究会接受到的理念和学习到的知识为困难职工服务时,就经常会想起文学大师当年说过的那句话,尤其是去年11月25日反家庭暴力日那天,我们在大街上宣传,看到两个外国人也拿起笔,在横幅上签下他们的名字时,我突然想到,那不就是志愿者精神的写照么:志愿者可以是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社会地位,但助人自助的宗旨是相同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造就了千万志愿者,“平等、尊重、真诚、耐心”的行为准则,又使每一位志愿者受益匪浅。志愿者队伍使志愿者们情同手足亲如家人,更奠定了志愿者们共有的爱心:爱国家,爱社会,爱朋友,爱家人,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我之所以看重我的那个极不起眼的小本子,是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志愿者的成长。同时,在它上面,还有文学大师的签字,比如陈忠实就曾在它的扉页上写道:雕铸灵魂。余秋雨写下的:仁者寿。我觉得它既是对所有“仁者”的美好祝愿,更是对志愿者精神的一种弘扬。新近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陕西人的文化情结》一书中,作者铃子在“与爱同行”文中宣传了志愿者精神,文章结尾,她以“志愿者,仁者也”六个字表达了对所有志愿者的崇高敬意,我愿在此把它献给所有“关注妇女发展,促进两性平等”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