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妙评,讲到做学问有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一段经典的评论,兼有感性与理性,适用的范围也很广。很多过来人都有心得,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进步,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一个NGO组织志愿者的成长历程一般也是这样的。从探索人生的意义开始,“望尽天涯路”,最后发现有“志愿者”这样一个群体,感到生活打开了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新窗口;以热忱的心和自己能力所长投入志愿者事业,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叫做“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发现志愿者事业其实是助人自助,是一个“双赢”的格局,从个人的内心体验来讲,最大的受益者,恰恰是自己,正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下面,就套用三重境界,剖析一下志愿者精神。
第一境:认识志愿者精神
认识志愿者精神,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志愿者。志愿者就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知识以及其他资源无偿地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援助和服务的人。在中国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台湾地区称为“志工”。不管名称叫什么,志愿者的精神是相通的。志愿者精神指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在我国,志愿者精神被定义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最大的特点,是关爱弱势群体。为什么要关爱弱势群体呢?站在公平的角度上讲,社会进步的成果与代价,应该是由全社会来分担的,但是这一理论往往与大家在实际中观察到的现象相悖。实际上,民主程度再高的社会,社会进步的成果也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者首先享受,社会代价却是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者主要承担。处在弱势群体中的个人,与处在强势群体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关爱弱势群体的意义,在于努力矫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为不掌握话语权的“沉默的大多数”尽可能地提供相对公平的发展空间。
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志愿者精神如何被人看到?如何影响更多的人来做志愿者?这一切归功于众多NGO组织的努力。我们看到,现在的大学里,知道什么是志愿者的学子越来越多了,做过志愿者的,也越来越多了。将来,他们走向社会,是新的生产力,是新的中坚力量,也将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将志愿者精神带往四方。
第二境:实践志愿者精神
热力学有一个基本概念,叫做“熵”。通常情况下,能量的产生是一个“熵增”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能量愈来愈小最终衰竭的过程。比如我们燃烧一块煤,煤的能量虽然没有被消灭,但是经过转化的能量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散发到空中去了,我们再也不能把同样一块煤重新燃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每当我们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就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永远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功的一定能量。“熵”这个物理学的概念被扩展到很多领域,用于解释生态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学者提出,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大框架下,应当致力于将处于“熵增”状态下的社会,转变为一个“负熵”社会,这意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和代价。志愿者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一支减缓“熵增”,产生“负熵”的力量。比如,志愿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弱者和弱势群体的关心、支持、自助和增权等4个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小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代价往往由弱势群体来承担的现实情况。这对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展观,就是一股削减“熵增”的力量。
对于妇女NGO组织来讲,关注的重点是女性弱势群体,这个群体十分典型,无论在社会、经济和家庭中的地位,这个群体都可能处于边缘地位,甚至各项交叉,使女性弱势群体承受本不该由她们承受的压力,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从另一个方面讲,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有人甚至将21世纪称为“她世纪”,意思是说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优势,可能更加适应以信息为发展基础的新世纪。实践志愿者精神的核心,叫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实现“双赢互利”。服务于女性弱势群体的目标,是“关注妇女发展,促进两性平等”。
第三境:内化志愿者精神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讲求奉献、利他的精神。自愿、不计报酬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从表面上看,是与人类自私的天性相悖的。可是,我们见到了那么多无论在人格、品行、修养还是专业技能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优秀志愿者。她(他)们气质优雅,当你走近她(他)们,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精神力量。这就说明,做志愿者,弘扬志愿者精神,其实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从事志愿者事业,奉献的是时间、精力,牺牲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可是同时也收获了心灵的成长和自我的满足,甚至收获了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宇宙相通的感受。真正将志愿者精神内化,忘记自己是一个志愿者,却时时处处用志愿者精神行事,才是志愿者精神的最高境界。
不能不提志愿者精神最高境界的典范——梁从诫先生。10多年来,被媒体广为传颂的是他带领“自然之友”,保护滇金丝猴和可可西里藏羚羊。走近他的人,都会津津乐道他平时生活如何节俭,每天骑自行车东奔西走,收集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出去吃饭总是自带筷子,再热也不用空调。他使用一种著名的用废纸印制的名片。他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可是他笑起来,就像一个孩子。他早就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可是仍然会为环保事业奔走呼号。梁从诫先生就像一个标杆,让我们看到高标的志愿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