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42400000006

第6章 靠得紧也不一定温暖——人脉观

交朋友,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似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可以与之相交的原因。但你需要明白: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可以交,就如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一样。交一个好朋友可以给你带来无限的好处;交一个坏朋友,给你带来的坏处也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交朋友一定要慎重。距离效应许多人在交友过程中都在不自觉地犯着一个错误,那就是与人靠得太紧,走得太近。因而常常会在一段时间的持续高温之后急速转冷,甚至降至冰点。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其实仔细想想,个中道理应是我们都该明白的。况且古人也一再告诫我们“物极必反”。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样在遵循着这个道理,即使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再亲密也该在彼此之间留下一点儿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样,亲密的关系才能维持得长久。

对人际距离的把握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其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彼此间的差异,容纳他人的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最后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将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润滑剂。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4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致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在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范围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在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76厘米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122厘米端。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约3.7~7.6米,远范围在7.6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取决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能感受到对方的呼吸,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比如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有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素。

因经,当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后,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亲密需适度

“度”是一种很难把握的无形概念,而适度就更难把握,但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还是必须去把握。“适度”真可谓是一个人际交往中的难题!与人走得远了,别人会觉得你难以接近,高傲怠慢;与人走得近了,别人会觉得你故意亲热,黏腻无趣。总之,近了也不好,远了也不对。不远不近、不疏不亲才是“适度”。那么,这个度该如何衡量和把握,就要视你和对方的关系而定了。而且,这个适度的问题需要你在生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积累经验。尤其是在与你关系至亲的朋友和爱人之间,“适度”是更加重要的一个概念。如果你掌握不好这个度,再亲密的友情和爱情都会在“高温”之后分崩离析。

虽然朋友失去了还可以再交,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朋友好;爱人失去了也可以再找,但新人未必比旧人更适合你。失去任何一份珍贵的感情都是人生的损失。为了避免失去朋友,避免让多年的友情随风而散,有一个原则值得考虑,那就是保持距离!

这话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是好朋友、亲密爱人,那为何还要保持距离?这样不就彼此疏远、缺乏诚意了吗?而现实中很多人感情疏散,问题就恰恰出在这种形影不离之中。

人为什么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就是因为被彼此的气质所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在同性还是异性之间都一样。但两个人不管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有多大,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彼此所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没有差异那就是两个同一体了,就不存在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了。一对处于“蜜月期”的新婚男女,当蜜月期一过,便不可避免地发现彼此的差异和缺点,并且这种差异表现得越来越多。结婚之前,他们一直在求同,眼里闪烁的总是对方的优点。而经过一个阶段后,求同的动力变小,差异就显露出来。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直至最后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挑剔、批评,然后人离情散。

密友之间交往的艺术与夫妻之间相处的艺术有些共同之处。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与其因为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适度保持距离,以免碰撞,而且还能增进双方的感情。

所谓“保持距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过于亲密,不要一天到晚形影不离。也就是说,心灵应贴近,但形体应该保持距离。

“保持距离”能使双方产生一种“礼”,有了这种“礼”,就会相互尊重,避免碰撞而产生矛盾。但运用这一技巧时,一定要注意一个“度”,如果距离过大,就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现代社会,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实在挤不出时间,这样很容易忘了对方。因此一对好朋友也要经常打个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一般的朋友,最后变成仅仅是一个熟人,两人的友情会逐渐淡漠!

林颖把王怡看成是比一日三餐还重要的朋友,两人同在一个合资公司做公关小姐,公司的工作纪律非常严格,交谈机会很少。但她们总能找到空闲时间聊上几句。

星期天,林颖总有理由把王怡叫出来,陪她去买菜、购物、逛公园,王怡每次也能勉强同意。林颖每次都兴高采烈,不玩一整天是不回家的。

有一次,林颖说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要王怡一起去相看,王怡说:“不行,我得去学习。”林颖怕王怡偷偷溜走,一大早就赶到王怡家死缠烂磨,王怡因此没有上成电脑班。

从那之后王怡开始有意疏远林颖,她们的聚会少了,可是林颖却惊奇地发现,她们的友谊反而更加深厚了。

与朋友交往,适当保持一点儿距离对双方都有益而无害。而且多数人都不愿被别人紧追不放,怕失去该有的心理空间和自由。所谓不即不离才有吸引力就是这个原因。而且,你一旦对朋友总是黏着不放,很容易让他觉得你是在有意讨好他。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你大可不必去做。

要给自己留一点儿缝隙

“热胀冷缩”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所以,在任何实际运用中,人们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规律,以免靠得太紧或离得太远而出问题。在人际关系中,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同样离不开这一规律的运用,那就是为防止“热胀冷缩”造成的伤害,与人适当保持距离,给自己留一点儿缝隙。

人与人之间,如果还没到亲密无间的地步,便是一条射线,前面的路还会很长;一旦亲密无间了,就成了一条线段,那份交情就要进入倒计时了。

拿破仑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友谊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为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尽,没有给友谊留下必要的生长空间。

两个人有如两条铁轨,平行着才能走远。真正的快乐是无法分享的,真正的痛苦也无法分担。与一个不幸的人分享幸福,只能使他的内心更加凄凉。心灵和情感上的某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正如两条铁轨不能相交一样。

心扉完全敞开,容易伤风着凉。将内心的隐秘昭示于恶人,那会成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于善人,会成为他精神上的负担,因为要为你恪尽守口如瓶的责任。所以,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会自找麻烦,也不会让别人为难。

出门旅游,我们在某个景点留影,总要用门匾做背景,并千方百计突出其特点。这是要把距离拉近,表明我们和那个景点之间的关联。假如这个景点就在自家门口,我们反而忽略了门匾,忽略了其特点突出的那一部分。这是要把距离拉远,太熟悉了,审美的角度就要变换一下。

照相要把握好距离,人际交往也是如此。

这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女士短暂的婚姻史,离婚的原因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用她丈夫的话说:“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都觉得受不了了。”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关心照顾别人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等,都由她一个人包办,别人绝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觉得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好事几乎都被她做尽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对其忍无可忍,终于提出要让她离开这个家庭,因为他们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坐享其成不好吗?其实,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正常的生活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一提到人际交往,卡耐基几乎成了一个“成功人际交往”的代名词。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与物质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

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中国古语有“交友强于己”,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不仅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开头的那个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抱怨自己为孩子付出很多,结果孩子却不领情,其实是孩子承受了太大的压力所致。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令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中国人讲究回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如何做以及其中包含的心理学的道理未必都知道。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在农村,乡亲们对于给过他们帮助的人总是好酒好肉的招待。好酒好肉是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只有拿最好的东西才能回报别人的帮助。也只有这样,在下一次有求于人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不欠别人的,才不会心有愧疚。假如别人不接受他们的招待,那么乡亲们也许再也不会求助于他。这是淳朴的本心,但也的确是正确的交往之道。所以,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他们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

学会反向识人

世间的纷繁复杂远不及人心的纷繁复杂,善于伪装的人是不会让你从正面看清他的真面目的。假如你受他迷惑,轻信于他,必定会吃亏上当,惨遭暗算。因此,看人不能光看正面,更应该从反面去辨识他,以达到清楚识人的目的,达到交到好朋友的目的。

一只狐狸为了躲避猎人,看见一个伐木人便请求把它藏起来。伐木人叫狐狸到他的茅屋里去躲着。过了不久,猎人赶到了,问伐木人看见狐狸没有。伐木人一面嘴里说没看见,一面打手势,暗示狐狸藏在什么地方。但是,猎人没有注意到他的手势,却相信了他的话。狐狸见猎人走了,便从茅屋里出来,不打招呼就要走。伐木人责备狐狸,说它保全了性命,却连一点儿谢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说:“假如你的手势和你的语言是一致的,我就该感谢你了。”

这只狐狸面对一个人做的事,并未受到表面的迷惑。对于口里说要行好事、实际上要做坏事的人,有一种很好的识别方法:观其表面之意而作反解,可即刻识破其虚假勾当。站在逆向思维的角度,能让我们从反面去发现从正面很难看见的真实情况,从而避免轻信所带来的失误。

就以生活中女子选婿来说吧,一个好端端的女子没能找到一个好丈夫,结果,她的一生就抹上了一层愁绪。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女子说:“我不在乎他是干什么的,只要他对我好!”这里面确有一些苍凉的味道,同时,也足以证明她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好丈夫。可是,如何通过婚前男性的美丽光环来看清其本来面目呢,那就不妨用反向识人法来做一个判断。比如:

1.越是有礼貌、言谈中肯的男人,也许婚后越会计较芝麻小事有礼貌、言谈中肯的男人是多数人都喜欢的,所以一般姑娘以及姑娘家人都把这一点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因为他们知道这种男人知书达理,今后生活也是靠得住的。这样的推断,从一个角度看是对的,换一个角度呢?他们的优点又恰好成了他们的缺点,因为这类男人,他们不仅情感细腻,而且对任何一件事,任何一样东西有时候也是细腻的。比方说,他们会要你穿这件衣服,而不穿那件;他们会对你无意中说的一句话深深记在心中,或加以分析;他们会因你去参加了单位组织的一场舞会而独自生闷气,或干脆暴跳如雷;他们会因叫你买蓝色窗帘而你偏偏按自己的审美观点买了绿色的,于是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几乎都要干涉。和这样的男性生活在一起,显然会经常产生矛盾,发生口角。在离婚卷宗里,不少是因为女方无法忍受丈夫细腻到近乎刻薄而导致离婚的。

2.对自己的修饰过分讲究的男人可能有自私的动机和忽略女性的倾向有些男人过分地打扮自己,纯属一种自恋。也许是因为他们太爱自己了,所以,就顾不上爱别人,甚至是自己的爱妻。有位十分有风韵的中年女子说,她的丈夫很有风度,既会买衣服,又会搭配着穿。可是,他对她和孩子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平时大家在一块兴趣盎然地谈老婆、谈孩子、谈家庭,他却在一旁神情淡然。这种男性,大概不单是为了想吸引女性,可能也是一种自我满足和自我表现吧。

3.过分体贴异性的男人,说不定婚后容易变得专横霸道在这一点上,时间能证明一切。在你成为他妻子之前和你已经成了他妻子之后,时间把他割成两个人。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种男性是骗子,但是,他们对你的殷勤、百依百顺,又确实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本能的手段。那么,在婚后,他的态度也许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改变,直到从前的温柔体贴全部烟消云散,剩下的,或者说能取代的,就只有“大男子主义”的身体力行以及态度上的专横跋扈了。

4.喜欢夸耀自己的男人,往往个性偏向歇斯底里且虚荣心强有不少男青年在恋爱对象面前不甘寂寞,喜欢神采飞扬地夸耀自己:是某某重点大学毕业的啦,在某某机关坐办公室,月薪近3000元,单位人如何评价他有才能、机智啦……一切都被拔高拉长了,而这种光环又最容易令姑娘心旷神怡,倍感自豪。其实,越是这一流的男性,就越有可能是一个三流的公民,他们的虚荣心极强,自私又任性,情绪上极不稳定。这种个性在心理学上称为歇斯底里性格。此类型的男人由于内心是自卑的,是虚脱的,因而也就是无力的。但他们要装潢门面,这样就会不断地去用言行欺骗自己,欺骗别人。这样的男人,又怎能去关心、体贴别人呢?

5.犯错误时找很多借口的男人婚后夫妻之间容易吵架当我们的恋人在约会时间晚到半个小时或一刻钟时,他反反复复地解释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才迟到的,这样的人就是没有能力认识错误、承认错误的人。一般人犯错误时,多半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立刻向对方认错赔礼,另一种则是先做一番自我解释。前者是个性率直而且比较体谅别人的人,而后者则比较自私,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来行动。后者很怕遭到他人的批评,因此,不愿轻易认错。相反,把责任全部往对方身上推。试想,这样的人,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妻子?丈夫永远不愿承认自己的不是,永远怪罪妻子,永远是妻子的错,如此个性缺陷,又怎能使家庭和平安宁?

从正面洞察人心很容易被迷惑,而且弄不好还极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抵御,而从反面入手,恰恰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可达到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从反面识人也要慎重,不能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以至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反面识人时也需灵活运用。

患难时更显真情

在人的观念领地,真情所占的比重往往更甚于金钱和其他,假如得不到别人的真情相待,那将是一种最大的痛苦。但千金易得,真情无价。在平常的交往中,礼尚往来、相互关心,未必是真正的感情投入。只有患难时才可以使真情凸显。

大难当头时,人们总是愿意联合起来,这时候他们就成了朋友。而当朋友不能够共御灾难时,人们又通常出卖朋友来保存自己,所以识别朋友的方法十分复杂。孙子说:“吴人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说的是当舟将沉下水去时,吴人越人,都想把舟拖出水来,成了方向相同的合力线,所以平日的仇人,就会变成患难相救的好友。

然而,人在危难时也易出卖朋友。要避免交上一个不可靠的朋友,就要采取下列方法:交朋友首先得有共同的操守和共同的志趣,不分年长年幼,也不分男性女性,但思想必须站在同一高度上才有可能成为真朋友。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很难说他是不是你的真朋友。在人们遇到困难、危机的时候,非万不得已是不会向朋友要求什么的,一旦求到就说明了求助者对朋友的信任和认同。而真朋友往往是即使自己倾家荡产、牺牲性命也会举义相助的。见死不救、落井下石者绝不会是真朋友。朋友应是以心相交的,所以,当他们发现彼此身上存在的缺点时,肯定会诚心诚意地直接指出来,不会有任何顾忌。这种直言不讳的朋友是真朋友,而文过饰非、有所保留的不见得是真朋友。

其次是要重视义。三国时孙策夺取丹阳后,吕范要求暂领丹阳都督的职务。孙策说:“我现在已经拥有很多兵马,怎么再委屈你做这小官呢?”吕范说:“我舍去本土托身于将军,就是为了同你一起共创大业。我俩像是同舟涉海,存亡相关,稍有不慎就要遭到失败。这就是我的忧虑,不单单是您啊!现在丹阳这样重要,关系全局,还计较官职大小吗?”孙策非常感动,认为吕范是自己可以共生死的朋友,就把丹阳交给了他。

顺境中,特别在你春风得意时,凡来往多的都可以称之为朋友。大家礼尚往来,杯盏应酬,互相关照。但如果风浪骤起,祸从天降,比如你因事而落泊,或蒙冤被困,或事业失意,或病魔缠身,或权力不存等等,这时,你倒霉自不必说,就连昔日那些笑脸相对的朋友也将受到严峻的考验。他们对朋友的态度、距离,必将看得一清二楚。那时,势利小人会退避三舍,躲得远远的;担心自己仕途受挫的人,会划清界限;酒肉朋友因无酒肉诱惑而另找饭局;甚至还有人会乘人之危而落井下石,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当然也有始终如一的人继续站在你身边,把一颗金子般的心捧给你,与你祸福相依,患难与共。如古人所说:“居心叵测,甚于知天,腹之所藏,何从而显?”答曰:在患难之时,真朋友、假朋友、亲密的朋友、一般的朋友、“铁哥们儿”、“投机者”就泾渭分明了。

权力官位、金钱利益历来都是人心的试金石。有的人在当普通一兵时自觉人微言轻,尚与伙伴们情同手足,同喜共忧。一旦他的地位上升了,便官升脾气长,交朋会友的观念也就变了。对过去那些“穷朋友”、“俗朋友”便羞于与他们为伍,保持一定距离。比如,有两位战友在战争年代同甘共苦,建国后一位因犯一般错误离开部队。后来他的这段历史被当成严重历史问题被追究。为了说清问题,他去找当年的战友为自己作证,可是这位当了领导的战友却怕连累自己,拒而不见,说不认识他。这位老兵伤心地掉下了眼泪。很显然,这位领导在关键时刻太不够朋友了。这种做法和落井下石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灵魂也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或利益无损时,可以称兄道弟,显得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有损于他的利益时,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什么友谊,什么感情统统抛到脑后。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里大家说笑逗闹,关系融洽。可是到了晋级时,名额有限,“僧多粥少”,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他们再不认什么同事、朋友,在会上直言自己之长,揭别人之短,在背后造谣中伤,四处活动,千方百计把别人拉下去,自己挤上来。这种人的内心世界,在利益面前暴露无遗。事过之后,谁还敢和他们交心认友呢?

当然,大公无私、吃亏让人、看重友谊的还是多数。但是,在利益得失面前,每个人总会亮相,每个人的心灵会钻出来当众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所以,此刻也是识别人心的大好时机。

中行文子在落难之时,能够推断出“老友”的出卖,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灾难,这可以让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当某朋友对你,尤其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你危难之中施以援手。

话又说回来,通过逆境来检验人心,尽管代价高、时日长,又过于被动,然而其准确程度却大于依推理所下的结论。因此我们说:激流之时测度人心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法。

隐观人心

精明的人善于分散他人心志,再伺机加以打击。因为人的心志一旦分散,便很容易受挫,那些图谋不轨者善于隐藏其真实意图,本意是要独占鳌头,却常常甘愿暂居第二。他们下手害人的最佳时机不外是人人都看不见他们张弓搭箭的时候。所以,对于他人的阴谋诡计,一定要小心识破。要提防他们翩翩来去,伺机夺取其猎物。他们为了阴谋能最终得逞,往往会声东击西,往来周旋。他们如果做出表面上的让步,你切不可轻信松懈。有时,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明白,你早已识破他们的花招。

张扬的敌手未必险恶,难对付的是外表柔弱的奸邪之徒,因为他容易让我们因疏忽而遭暗算。虽然柔弱之人未必心照,但对他们更应多加防范。

谨慎最能防备欺诈。若对方心思精细,你就更应小心。有人善于将他的事变为你的事。你若看不透他们的意图,就会被人利用。辨别真相需退隐静观,因而智者与谨慎者从不急于下判断。

东晋大将军王敦去世后,他的兄长王含一时感到没了依靠,便想去投奔王舒。王含的儿子王应在一边劝说他父亲去投奔王彬,王含训斥道:“大将军生前与王彬有什么交往?你小子以为到他那儿有什么好处?”王应不服气地答道:“这正是孩儿劝父亲投奔他的原因,江川王彬是在强手如林时打出一片天地的,他能不趋炎附势,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现在看到我们衰亡下去,一定会产生慈悲怜悯之心;而荆州的王舒一向保守,他怎么会破格开恩收容我们呢?”王含不听,于是径直去投靠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沉没于江中。而王彬当初听说王应及其父要来,悄悄地准备好了船只在江边等候,但没有等到,后来听说王含父子投靠王舒后惨遭厄运,深深地感到遗憾。

好欺侮弱者的人,必然会依附于强者;能抑制强者的人,必然会扶助弱者。作为背叛父辈王敦的王应,本来算不上是个好侄儿,但他的一番话说明他是深谙世情的,在这点上,他要比“老妇人”强得多(王敦每每称呼他兄长王含为“老妇人”)。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于危难之中。弱者之柔很少有害,往往是弱者寻找保护的一个护身符,柔若被正者利用,则正者更正,为天下所敬佩。正者之柔,往往是为人宽怀,不露锋芒,忍人所不能忍。

柔还有可能被奸、邪者所利用,这就很可能是天下之大不幸。他们往往欺下罔上,无恶不作;在强者面前奴颜卑膝,阿谀奉承,在弱者面前却盛气凌人,横行霸道,他们以柔来掩盖真实的丑恶嘴脸,让人看不到他的阴险毒辣,然后趁你不注意时狠狠地戳你一刀。这才是最可怕的。宦官石显虽不能位列三卿,但也充分利用皇帝对他的宠信而日益骄奢淫逸,滥施淫威。在皇帝面前他却显出一副柔弱受气的小媳妇神态,不露一点锋芒,以博得皇帝的同情和信赖,借此却又更加胡作非为。严嵩是一代奸相,可谓赫赫有名,恐怕要永垂大名于青史了,他奸也是奸得很有水平,把皇帝玩得团团转。奸贼在皇帝面前往往是以忠臣的面孔出现的,总是显得比谁都忠于皇上,忠于朝廷;而在皇帝背后却欺凌百姓,玩弄权术,恶名昭著。正是这种人才善于用手腕,以他的所谓柔来战胜他的敌人,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往往长于不动声色,老谋深算,满肚子鬼胎,对手往往来不及防备便遭暗算。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般而言,这样的人与人交际应对,大都低声下气,并且始终运用赞美的语气。因此,初识之际,对方往往感觉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会察觉这种人随时阿谀的态度而致厌恶。

仔细观察后就会了解,这种类型的人在幼年期,多数受到双亲严厉且不当的管教而致心理扭曲。总是怀抱不安与罪恶感,心中有所欲求时,就受到内在自我的苛责。久而久之,这些积压的情绪经过自律转化,就现形于表面。这样的表象,是他们所自知的,却是难以修正的,因为借着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们才能平衡内在的不安与罪恶感,并且压抑益深,态度益甚。也就是说,他们外表的恭敬并非是内在的反映。

这种人常常过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语,常是敌意、轻视、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双方关系好时是用不着过多恭敬语的。比如:贵府的千金真可爱!你丈夫又那么健康,实在令人羡慕……这类口头的礼貌,并不表示对你的尊敬,而是表示一种戒心、敌意或不信任。

公允地说,毕恭毕敬的柔弱者,大多并非是什么恶人邪徒。之所以强调对他们的防范,是因为在他们柔弱的表象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之时,混迹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袭得手。

由此可见,当我们与外表平柔之人打交道时,应该力戒松懈,小心测试他内心的意图,而绝不能掉以轻心,对外表毕恭毕敬的人更应如此。这样才不至于落入他人的陷阱。

交友务必求精

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也并非朋友越多越好。朋友太多,无疑就会增加应酬的次数,留给自己的空间就会相对减少。如果因不慎而交错了朋友还很可能让自己走失方向,落入迷途。所以,朋友不在多,而在于精。

“交友结友不在多,而在于质量,多交必滥。”这是中国古代人的交友经验。人们常说:“朋友遍天下,知心有几人,”的确,知音难觅呀。况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加选择,一味地以多结交朋友为荣,则会整日忙于应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与朋友的周旋上,必然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再者,结交的人多了,也必然影响到对朋友的观察和鉴别,如果所结交的人中有品行不端或用心不良者,也很可能给你带来危害。在社会上,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以广泛结交朋友为荣,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交。严格地说,这不是在交朋友,只不过是不负责任的一般交际行为。真正的朋友在于共同的志向和思想,在于互相帮助,使生活增加乐趣和光彩。

我们应把结交朋友看做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绝对不可轻率。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思想、兴趣、爱好、品质和行为,掂量一下是否值得结交。当然,这里并不强求朋友是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人。“毋友不如己者。”孔子是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观点虽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也有其道理。因为朋友之间本是互有短长的,在这方面你有优点,在其他方面他有特长,朋友相处,长短互补,这也是交朋友的益处之一。我们应该明白,孔子的意思是要交思想纯净、品德高尚的人,向这样的人看齐。还要注意,看朋友是否值得结交并不是不允许朋友有缺点。人无完人,朋友也是如此。只要你所结交的朋友品行端正,能够真心帮助你,不至于对你有害就可以了。

但在择友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标准,要结交对你有帮助的益友。有的人以兴趣相投作为唯一标准,而不论对方的思想品行,只讲朋友义气,只要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同样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肯为我赴汤蹈火,我也会为你两肋插刀。至于是否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则根本不考虑了。在他的朋友中,既有讲吃讲喝者,又有讲玩讲闹者,甚至还有为非作歹、流氓地痞之类的人。这样,难免影响到自己。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选择朋友,切不可滥交,一定要避免和那些道德品行不端的人结交,免得沾染恶习。

一些人因交友不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使自己的前程、理想、事业全部化为乌有。比如,某公司经理马某,在业务往来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一天,一个朋友和他一起吃喝玩乐后把他带到宾馆的一间豪华房间,神秘地递给他一支香烟。马某毫不介意地抽了起来,不一会儿,马某感到异样,这时,朋友告诉他,香烟中放了毒品。马某当时十分气愤,转身就离去,但初次吸毒的体验却使马某产生了再吸一次的想法。于是,他再次找到那位朋友,又要了一些毒品。从此,马某一发而不可收,一个月过后,他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瘾君子。公司业务他没心思过问,对妻子也不去关心,他只是不断地动用自己的积蓄,花费巨资用来购买毒品,而向他提供毒品的,正是引诱他第一次吸毒的那位“朋友”。短短两年时间,马某就花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妻子多次规劝,马某自己也曾多次痛下决心戒毒,两次进戒毒所,但都无济于事,妻子失望之余弃他而去,马某悔恨不已。后来登上公司正在承建的一座16层楼房的楼顶,然后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见,交朋友也非相识即可为友,相交就可相信。多几个朋友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但至少需要有度,更应重视质量,不能轻易拒绝,更不能轻易深信。否则,吃亏的就该是你了。

与志同道合者交友

交友之所以讲求志同道合,是因为只有志相同、道相合,彼此之间才会互相扶助,风雨共担;才可以推心置腹,彼此温暖。一生之中若真能拥有几个这样的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倘若朋友很多,能够相互搀扶的没有几个,能够风雨同舟的更是寥若晨星,那么这样做人也是一种失败,事业当然也难求进展。

在卡耐基的一生中,友谊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如果没有友谊,我就无法活下去。”

卡耐基共结交了3位挚友:赫蒙·克洛依、法兰格·贝克尔和罗威尔·汉姆斯。

赫蒙·克洛依是来自卡耐基故乡玛丽维尔的作家,卡耐基和他都是从玛丽维尔走向纽约的。但赫蒙·克洛依似乎更幸运些,他在《圣约瑟夫报》、《圣约瑟新闻》以及《圣路易斯快报》担任记者之后,就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职位——巴特瑞克出版社杂志编辑的助理。

刚开始时,他们两人并没有什么交往,在一次偶然的度假中,卡耐基遇上了克洛依,两人交谈起各自在纽约的奋斗历程。

卡耐基在和克洛依的一系列交往中,逐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一生的挚友,关系一直持续到卡耐基逝世。

他们两人都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旅游,而且还经常一同出去游泳。

一次游泳中,克洛依问卡耐基:

“亲爱的戴尔,为什么不尝试写作呢?”

“我正在积极地准备。”卡耐基兴奋地回答。

从此,卡耐基提起了笔,下定决心进行创作,在卡耐基一生的畅销书创作中,克洛依的帮助功不可没。

卡耐基对克洛依在他成功道路上所起的作用非常感谢,为此,他特意在《影响力的本质》一书的扉页上写了一段话赠给克洛依,他写道:

“让我以最高的名誉把此书献给我最尊敬、最重要、最诚实的朋友。”

法兰格·贝克尔曾是卡耐基的学生,他们的友谊是在卡耐基培训班上开始的。

贝克尔也是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去世了,家庭从此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计,贝克尔很小就开始当报童,稍微长大一些后便去开蒸汽炉挣钱来帮助母亲,后来他成为一名棒球手而使他进入了灿烂的人生舞台。可是,后来他在球场上受了伤,不得不从球场上退下来。

在这之后贝克尔转向销售,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很难取得预想的成功。于是他加入了卡耐基培训班。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卡耐基对自己的理论充满了信心。

与此同时,对于卡耐基来说,贝克尔简直就像是位明星学生。因为他从卡耐基课程毕业后,其事业蒸蒸日上。贝克尔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卡耐基理论的高明。

为了表示对卡耐基课程的支持,他特别希望能帮助那些处于贫困或者事业无法拓展的人们。因此,他也成了卡耐基家中的常客,因为他永远记着卡耐基对他的帮助。

贝克尔后来也写过一本书,名叫《我如何在行销中反败为胜》,便是叙述自己是如何将卡耐基课程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行销业务上去,并加以革新而取得胜利的。

这本书是对卡耐基人际交往技术的一项最好的证明。

通过这位全美最佳行销人员的大力推荐,确实有助于卡耐基的教学发展,而且从贝克尔的见地中,卡耐基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与罗威尔·汤姆斯的友谊出现在两个人事业的低谷阶段,因此可以说是患难之交。而后来汤姆斯也靠自己的盛名为卡耐基销售他的书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卡耐基服了18个月的兵役,在他回来后,报名参加他培训班的人数已经很少了,大家都忙着寻找工作,领取救济金。

尽管战后的情形并不令人满意,但卡耐基心中的那个事业依然存在着。

有一天,卡耐基接到了罗威尔·汤姆斯从伦敦发来的电报,说想和卡耐斯再次合作,许多内容暂时保密。

1919年汤姆斯返回纽约市时,带回了许多战时在中东旅游和历险的照片,这时,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汤姆斯的心头形成了。

他希望卡耐基能帮他准备一些相关的文稿,他雄心勃勃地想以一种兴奋、乐观、激动的第一手资料表达方式,发表题为“与爱拜斯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演说,这一构想成功的希望相当大。

汤姆斯打算利用骆驼队、印第安人、开罗人骑兵及伯特印人的非正规军等栩栩如生的照片来开展演说。不过,尽管他拥有丰富的资料,却仍需要一名能为他整理资料的助手。

在他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人便是戴尔·卡耐基,这个曾经帮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真正朋友。

接到电报后,卡耐基略作准备,便匆匆地收拾行装奔赴伦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首场演出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伦敦的新闻界整天都对此进行报道。

演出任务完成后,卡耐基满怀喜悦地返回纽约。

但是不久后,汤姆斯又电传卡耐基,让他马上回英国,并请他为爱伦拜——劳伦斯组织两个巡回演出公司。此时,罗威尔·汤姆斯表演公司正应邀在全美、全英及加拿大巡回演出,盛况空前。

尽管在以后的事业上遭到挫折,但两人的友谊并没有因此而削减,数年后,汤姆斯再度邀请卡耐基撰写影片中罗斯·华盛顿的台词。汤姆斯为《影响力的本质》第一版撰写绪论,他的签名常在戴尔·卡耐基的广告上出现。而且,卡耐基还经常去汤姆斯家作客,汤姆斯的孩子都记得有一位友善、愉悦、一头灰发和戴着淡色镜框眼镜的慈祥长者,常来他家与他父亲亲切交谈。

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对友谊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而他对增进友谊也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在社会上生活,身边没有一个能够信赖的朋友,他的事业是肯定不会成功的。卡耐基事业的成功固然与他自己的艰苦奋斗分不开,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挚友的支持和帮助,卡耐基的成功就不会如此辉煌。

交友也该分等级

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人是形形色色的,选择朋友不是一件容易事,“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但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强调交友的审慎,就认为这个也不可靠,那个也信不过呢?当然不是。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与共、患难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错误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交朋友,必要时还可化敌为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广泛地结交那些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身份的朋友,有时也能相得益彰。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对于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都是有益的。

既要广泛交友,又要审慎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略小节,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计较不足,而是从大处着眼。看人首先看大节,不是盯住对方的缺点错误不放,我们讲求的是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人。如果不是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与人为善,就不能全面地、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开,就可能得不到良好的人缘。

朋友相交以“诚”为本,但也要分等级。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不诚了,其实这并不矛盾。

有个地方士绅,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夸耀,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你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

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清高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儿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方有交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士绅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

他就根据这些等级来决定和对方来往的密度和自己心扉打开的程度。

“我过去就是因为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他说。

把朋友分等级听来似乎无情,但听了那位士绅的话,我们该做何感想?

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非常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必须勉强自己把朋友分等级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可把伤害减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可能比较难,因为这种人不厚不黑,往往在对方尚未把他当朋友时,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级,他也会觉得有罪恶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学习,交朋友也是如此。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到了一定年纪,自然热情冷却,不用人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

分等级,可像前述那位士绅那样分,也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及“不可深交级”。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只需维持基本的礼仪就可以了。这就好比客人来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请进客厅,推销员之类的在门口应付就可以了。

另外,有一种“朋友”也是你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在应酬场合认识、只交换过名片、谈不上交情的“朋友”。这种“朋友”各种行业各种阶层都会有,你不应把这些名片丢掉,应该在名片中尽量记下这个人的特征,以备再见面时能“一眼认出”。

但最重要的是,名片带回家后,要依姓氏或专长、行业分类保存下来;你不必刻意去结交他们,但可以借故在电话里向他们请教一两个专业问题,话里自然要提一下你们碰面的场合,或你们共同的朋友,以唤起他对你的印象。有过“请教”,他对你的印象也会深刻些。当然,这种“朋友”不可能帮你什么大忙,因为你们没有进一步的交情,但帮小忙、为你解决一些小问题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总之,交朋友的选择性和谨慎态度都需注意,我们交友有时虽不求有用,但也不求对己不利。因此,给朋友分一分等级当然是必要和必须的。

同类推荐
  • 40几岁要睡得着

    40几岁要睡得着

    四十几岁是人生中收获的季节,是生命的一个高峰。真正的人生,当从四十几岁开始。崭新的希望,全凭人们自己的选择;明日的成功,全靠人们自我的设计。此时,四十几岁的你,或许事业和家庭的担子压在肩上感到沉甸甸,或许在生活的征程中遇到一些无奈或迷茫,但不管如何,四十几岁绝不是人生的一道坎,而是人生的艳阳天。因为对已有相当阅历的四十几岁人来说,风雨中的成熟,已完全可以使他们更从容地解决难题,创造和享受新的精彩生活。
  • 做一次心灵的旅行

    做一次心灵的旅行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一种心灵的旅行,带您走向你渴望已久的生命绿洲。找回属于我们的人生,找回快乐、自信的自己,通过一次心灵的自我引导,让心灵赴一场旅行,改变自己的心理世界,改变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 人脉决定命脉全集

    人脉决定命脉全集

    一个人被众人接纳和认可,并不一定是这个人能力超群或者才华横溢,很多时候,一个事业上成功的人背后往往有着一群人在为之付出努力。自古以来,总有不少怀才不遇者,却鲜有善于经营人际关系而找不到出路的人。本书在告诉人们人脉的重要性的同时,教会人们如何去编织、完善、维护和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从而最终为读者追求成功打好基础。
  • 成败对话:富同学穷同学

    成败对话:富同学穷同学

    聪明的船长利用“鲶鱼效应”让自己致富,处于迷茫中的穷同学们也能如此!面对困境,不必失落、不必绝望,只要学会用富同学思维经营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差距定会逐渐缩小!
  • 乘着气球去跨栏:大学生活的8定理

    乘着气球去跨栏:大学生活的8定理

    在我国古代,寒门学子十年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而出将入相,因此便有了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超脱与豪迈。
热门推荐
  • 上帝修炼路

    上帝修炼路

    当一个正常的男人获得了上帝的力量,你觉得他会干什么?
  • 死亡判决

    死亡判决

    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文为侦探推理类文
  • 你的路上一直有我

    你的路上一直有我

    错过,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眼里的人却不是我,我们只能像两条平行线,永不再会有交集。曾经的沈梅,以为自己是爱赵越的,那是一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却的情。可后来,才明白,那不过是一种执念,一种得不到的不甘。正如陈奕迅唱的红玫瑰中的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其实我是巨星

    其实我是巨星

    “这个家伙穿着白色蕾丝长裤长衣、顶着粉色斗篷,绝对是走怪咖路线,唱功能好到哪里去?”“这个老外的穿着很风骚啊,小裤裤、红丝巾、还没穿鞋子和上衣,难不成是个变态?”“这是个黑人,大概率是唱RAP的,但戴着墨镜捂着裆在台上唱RAP,也太猥琐了吧?”“这个体重有200斤了吧?瞧这双下巴、大肚子,手里还拎着奶茶,肯定是实力唱将,毕竟是以胖子出道的歌手。”当齐洛得到系统之后,他觉得异时空的歌星都很奇怪。
  • 凤飞九天

    凤飞九天

    她是天上遗落在21世纪的仙,一次闺蜜的谋害让她穿越到了古代,从此开始了修炼的一生,最终凤飞九天,那个爱着她的人,站在她面前手持银色的宝剑:“等你已经亿万年!”
  • 王爷,妾身很低调

    王爷,妾身很低调

    她不过抢了个名额跑去留学,哪知目的地没到就被送到“战争”最多的清朝,还成了面瘫君胤禛的女人。于是,她低调求生存,为嘛这些阿哥要找上她,难道穿越定律不可违背?四四青睐引来无数目光,自虐、躲避、自当背景,为嘛四四还要盯着她,无可奈何之下,她高喊,四爷,妾身很低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总裁,重新从心爱你

    总裁,重新从心爱你

    情到浓时无怨尤,爱到深时心不悔,虽已遍体鳞伤,蚀骨销髓,却还是又一次的,从心爱上了你…………那一年的那一天,车子缓缓的停在一栋威严的楼前,她震惊的一把拉住正要下车他。“你带我来这做什么?”他俊容如冰,声音好听,却不带一丝感情色彩:“一个未婚男人带着一个未婚女人来民政局,你说我想做什么?”从未想过结婚竟是如此简单,两个钢印一盖,她就成了他的合法妻子,没有婚礼,没有钻戒,更没人知道…………那一年的那一天,她带着他重归旧地,看着那栋威严的楼房,他跟她说了同一句话。“你带我来这做什么?”她笑靥如花,言语讽刺:“一个已婚女人带着一个已婚男人来民政局,你说我想做什么?”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拿起笔签下自己的名字。说起来,他们不过是一个交易,各取所需,只是在这个交易里,丢了身的是她,丢了心的是她,怀了孩子的也是她。收拾好行李,潇洒的走出他的世界,却又掉进了他精心设计好的意外里。她怀着孩子躺在火海之中,满面泪水的呼喊求救,却只能看着红色的鲜血不停流出体外。爆破声响——那一年的那一天,一条人命,两份回忆,三个人的生离死别…………五年后她死而复生,成为珠宝界最受瞩目的珠宝设计师,追求她的名门公子犹如过江之鲫,绯闻层出不穷。而他,有妻有子,家庭幸福圆满,好好先生的美名传遍整个都城,羡煞千万女子,但却无人知道,他婚后竟连一次都未碰过他的妻子。再相见时,他挽着大腹便便的娇妻与她擦肩而过。忆起往事,她盯着他妻子的肚子发誓,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报仇。————————————新文,只求收藏。么么哒~
  • 旧梦回忆吧

    旧梦回忆吧

    京城的夜晚,纸醉金迷,高楼鼎立,机车声不绝于耳,男女痴缠,欢声笑语,痛哭流涕,不绝于耳。就在这样一个混乱却又繁华的城市里,一个名曰某年某月的酒吧在某条小巷中深夜亭立,店铺很小,可是,嘘,来人了。
  • 农家养女之凤鸣朝阳

    农家养女之凤鸣朝阳

    唐安平觉得没有比自己更倒霉的人了吧,在21世纪自己好歹是个富家千金,有车有房还意外得了一个空间,虽然不受继母待见,生活也过的有滋有味,不过福气也是有用完的时候,不过是在树叉上睡了一觉,醒来自己居然变成了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有着极品的家人,自己还不是这个家的亲生女儿,还好爷爷奶奶还是非常偏心她这个孙女的,养父母极致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