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864500000021

第21章 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进行(1)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质量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因此,迫切需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不断创新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第一节 教育思想改革与教学理念创新

一、教育思想与高校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一)教育思想释义

教育思想从广义上说,是人们对各种教育现象的认识。从狭义上说,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教育认识。教育思想在其形成的现实基础上,具有与人们的教育活动相联系的现实性和实践性特征;在其存在的观念形态上,具有超越日常经验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普遍性的特征;在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上,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及背景相联系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在其存在的历史向度上,具有面向未来教育发展及其实践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教育思想具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反思功能等。其中对教育事物的认识功能是教育思想的最基本功能。

教育思想可以分为:理论型的教育思想,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产生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抽象的理论形式存在的教育思想;政策型的教育思想,是体现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教育思想,是国家及其政府在管理和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等表达的教育思想;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或实际工作者面向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以解决现实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其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们进行自我关照、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使教育者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及结果,从而提高自己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会自我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策略、完善教育技能等,最终由一个自发的教育者变成一个自觉而成熟的教育者。

现代教育思想,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思想,即以我国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基础,以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时代背景所形成的教育思想。推动现代教育思想的普及和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更新和创新,是教育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以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有: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宏观指导思想。

第二,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标志,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第三,以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教学方法等为重点,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改革求活力,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体系、保障体系,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形势和新情况,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积极吸纳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进成果,追踪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处理好需要与可能、近期与长远、继承与创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脚踏实地地推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二、教育思想改革

教育思想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关键。教育思想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教育的所有领域。首先是教育理论的改革,即在教育基本理论层面上的思想创新。通过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论创新,深化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从而为教育事业和教育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政策型的教育思想改革,是在宏观教育政策层面的思想创新,涉及政府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上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制定和推行各项教育政策,不仅需要面对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且需要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实践型的教育思想改革,是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创新,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领域,涉及学校运营和管理、班级教育教学,以及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教育实践问题。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不仅有操作原则、规则、方法、技能等问题,而且有实践的思想、理念、观念、信念等问题。只有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思想观念创新,才能逐步优化教育教学的原则和规则,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实践型的教育思想创新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合格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二)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这里主要是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能力、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

(四)教育的全面性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二是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拥有全面发展的素质,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三是既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又要注意挖掘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按照国际著名教育家加德纳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力,即言语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韵律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沟通智力、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力。这八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八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它、强化它。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维,加强训练。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都可能获得某方面的专长。

(五)教育的开放性

一是教育涉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六)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的信息化从技术层面上表现出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从教育层面看,教育的信息化包括:①教材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使得教材内容以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②学习资源全球化。利用因特网,使得全球资源能连成一体。③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④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⑤活动合作化。利用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条件。⑥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⑦环境虚拟化。网络环境为构建虚拟学习环境提供了条件。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1.文化思维层次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基础的影响,首先是通过文化这个重要中介来完成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文化基础的深刻变革,使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阅读、写作和计算发生了裂变:阅读方式从传统的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从电子数据库中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写作方式由手写到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计算方式从数学计算走向基于二进制的高速运算。文字的数字化使得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使读、写、算融为一体。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得人类进入了视听新境界。当文化教育的基石发生了裂变后,传统的教育体制必然要发生深刻的变化。

2.教育思想观念与体制模式的理论更新。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传统教育要适应这一变化,就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体制,探究新的教学结构。在人才培养观念上,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在教育体制上,要从学校教育体制向终身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在教育结构上,要从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改革发展。

3.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当教育信息化理念、手段、方法、模式、过程、环境等日益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三、教学理念创新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它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反映了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和他对学生需要的考虑,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而言,教学理念就是他们对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知识价值、学生本性的最根本的理性的认识和看法。教学理念有层次之分,观念层面上的教学理念虽然较为笼统、一般,但却更能达到本质,更具全面性、原则性;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更具指导意义,但却比较零碎、片面;学科层面的教学理念不仅是对学科作用的认识,更要包含对学生、学习的认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实际上是对“知识是什么、学习是什么、学生是什么”这几个根本问题的回答。

教学理念创新就是一个基于新的时代、新的背景、新的形势,以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视野,研究教学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事实、新问题,探索教学实践的新观念、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新内容和新方法的过程。要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创新型、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教学新理念:

(一)现代教学观

教学有四大任务、六大特征。四大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体力发展。六大特征包括:既重视教师更重视学生,既重视知识更重视能力,既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既重视认知更重视发展,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既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具体有:

第一,教学内容从“唯科学主义”到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与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相结合;从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强调还原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之本来面貌);从陈旧落后到现代化。

第二,教学过程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见解;从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转变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三,教学方法由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的生硬灌输转变到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启发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四,教学组织形式从强调整齐划一、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转变到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多样地采用班级教学、分组教学、独立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第五,教学原则在坚持传统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直观性、系统性、因材施教、巩固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要切实贯彻落实在现代社会已逐渐形成的五大教育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个别性原则和成功性原则。

第六,教学手段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即在继承传统教学手段(包括传统的电化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教育活动效率、增强教育功能、减少教学难度等方面的作用。

(二)现代教学质量观

1.提倡人才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教育应该充分地顺应天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培养,注重为每一个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发展目标等,积极引导其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充分地发展,强调教育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价值,教育的目标就是促成“人尽其才”。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学校改变过去“千孔一面”的单一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根据社会不同行业的需要,尽可能地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为培养多样化人才“脱颖而出”,构建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课堂教学策略。

2.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具体包括:道德素质,即要学会关心;智育素质,即要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创造;生活素质,即要学会交往、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身心素质,即要学会健体、学会做人。

3.现代人才观。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而不是模仿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喜欢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拓宽思维空间,开拓工作新局面。第二,自信,自主意识较强。坚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即使遇到了误解和挫折,也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初衷和信念。第三,能力卓越。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会锲而不舍地追求成功,并且具有敢破敢立的勇气和魄力。第四,善于变通和寻找高明的方法。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能够恰如其分地找到解决难题的正确对策。第五,永不满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喜欢与别人公平竞争,而且愿意向别人学习,愿意不断地超越自我。要成为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有:(1)受过充分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2)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①全面+个性。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②人脑+电脑。既善于用人脑,做到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又善于用电脑,不仅会操作电脑,而且会借助计算机与网络来进行学习和工作。③智商+情商。智商(IQ)用来反映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表示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但情商对于人的成功起着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情商同样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从重视智商转到既重视智商,更重视情商,并大力提升年青一代的情商,才能取得教育教学上的成功。新的成功方程式是:20%的智商+80%的情商=100%。

4.素质教育观。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三个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应围绕“三个发展”来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以是否有利于“三个发展”作为衡量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

5.“主导——主体”教学观。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辅导、引导、诱导、帮助者的角色,发挥知识领航员、导航员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导——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又都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二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主导——主体”教学观,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终身教育观。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除了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教育是个人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应该将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分散在整个一生,并且使教育与劳动、学习、工作相互交替进行。因此,全面的终身教育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习是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应使教育与劳动、学习、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完善的人。

7.现代教师观。现代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标准甚高,除了崇高的职业道德、丰富的知识底蕴、必备的传统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养:①较好的教育科学理论功底。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自觉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这是与过去从事教师工作的主要区别。②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性是未来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不是教育经费、教学设备,而是一支创造型的教师队伍。③较高的学习能力。在学习型社会里,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学习,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更新和提高学识及技能水平,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④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时,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力量比教师自身的心理和人格特质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广泛和更有效。而面对以变化为特征的新世纪,教师本身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新塑造心理和人格的挑战。

8.现代学生观。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的身心暂时处于比较不成熟的幼稚状态,他们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中被改造的对象,具有受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始终处于客体地位;但是,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主观能动性、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目的的承载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更处于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主体作用,变消极被动的灌输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吸收。除此之外,学生观还应该包括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个别性等。

9.现代学生观要扬弃传统的学校观,树立新的学校观念。现代学校观认为凡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各种学习形式及场所的都可以是学校,如全日制学校、业余学校、远距离学校、网络学校等。

10.四大支柱教育观。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四种基本的本领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育教学。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就是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to to 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即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转变到个别学习方式,转变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方式。

(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自身。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实现“知识——能力——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还要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教育观念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由此可见,只有不断更新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才能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节 教学体系改革

一、教学体系的含义

所谓教学体系,是指由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结果评价等形成的一个完整而且能不断发展完善的综合结构。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以不断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为保证,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适应社会对不同专业素质要求的合格人才为目的。一套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学校办学的前提和开办专业的基础。

学校教学体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学校教学体系既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及时加以调整、修改或补充。

教学思想是构筑优秀教学体系的灵魂,不同的教学思想构建起不同的教学体系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是落实教学体系建设的保证,优秀的教学管理制度及其落实是确保学校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证;师资队伍是构筑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学校教学体系的具体落实者;教学环境是构筑教学体系的基础,学校校园环境、教师工作环境、图书馆、教室、计算机和实验室等教学环境是保证教学体系落实的基础;教材建设是构筑教学体系的重点,教材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始终伴随着师生,从而也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同时教材还具有激励学生探索、不断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

(一)课程及课程体系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是学科、活动和相应的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的统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课程是一种动态过程,具有生成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是与学生经验相联系而不是远离学生生活。课程具有人性化与个性化的特点。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有机整体。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单位和基本要素是课程。课程体系改革不仅受教育内部因素的制约,也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课程与课程体系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三维结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趋势出发,合理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内容和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比例匹配的关系,使课程内部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的诸要素达到最优组合与动态平衡,以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与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基础课程教学具有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重功能。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应体现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T字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精神,特别是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综合性原则。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必须考虑当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学科知识的纵横网络关系,增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衔接性与各学科知识、技能、过程的渗透性,使学生形成整合的视野和价值观。

3.协同性原则。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系统中倡导一种和谐协同发展的教育观。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的逐渐协同:课程内部的协同表现在章、节、内容之间的协同;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表现在前后课程的安排,学生接受知识的可能性,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学时的分配比例性;课程体系的协同。只有做好不同层次、不同课程间的协同,优化课程体系工作流程和运作,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4.选择性原则。课程体系中的“难、繁、偏、旧”局面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学生多元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存在以及学生的差异性等,都要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坚持选择性,以促进学生和谐性、有个性地发展。

5.拓展性原则。课程体系的优化应是开放性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协调好经典内容和新内容的关系,有增有减、取舍有度地进行优选;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课程设置要多样化,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兴趣和需求,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6.创新性原则。高校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必须突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新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审视现行课程体系,要有选择地继承,要大胆创新,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综合运用的有机结合,努力使新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征。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途径

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核心课程板块。包括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也包括基础课,此类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二是相关课程板块。主要是指与本专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组合可以根据某一专业不同方向进行组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需要进行组合。三是交叉课程板块。这是一种可向相关学科拓展的课程,既可以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类课程的交叉,也可以是本学科领域内的课程交叉,注重对学生个人修养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与技能的开发。这类课程属于选择课。对高校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就是重组由三大板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具体包括:

第一,打破学科与课程间的壁垒,构建立体交叉课程模块体系。强化课程与课程体系间的逻辑联系,重新审定与调整课程整体结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化、综合性和创造性,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多样化的立体交叉课程模块体系。在各高校现有的基础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等系列基础上,构建立体交叉课程模块体系,着重构建综合性课程模块、创造性课程模块两个系列,包括复合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学科专业前沿“顶点”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研究性课程、创新教育课程模块等,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二,设置综合性课程模块。体现学科和课程相互渗透融合、学生知识和能力综合,实现课程结构综合化,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多学科整合的视野和价值观念。一是设置跨学科复合课程模块。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界限课程,建立联合导师制度,由一组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联合开设一门复合课程,为学生带来不同角度的视野和综合知识结构。二是设置跨学科选修课程模块。按学科群设置不同课群模块,开设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实行无学院边界、无学科边界选课制。学生可以在任何二级学院选课,本科生可以选研究生课程,还可以进入双主修专业、联合学位培养项目等。三是设置“顶点”课程模块。在毕业班设置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能全面描述学科专业前沿的“顶点”课程,塑造“顶峰体验”,使所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为适应社会职业生活奠定扎实基础。

第三,开设创造性课程模块。主要包括:①实践教育课程模块。要将现有的实践教育活动确定为系列课程模块,设置最低学分要求,基本内容涵盖基础知识应用、专业技能运用、科学研究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在现有的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基础上,开设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模块,与社会各界联动培养,设置现场教学、专题研究、毕业论文研究等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职业适应能力。开设科研服务学习等课程模块,开展科技援助、科技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与学术课程及科研项目相关的学校或社区服务,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获取自身发展的机会;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举办科技学术节,组织“挑战杯”等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学术交流,增强自身的应用创新能力。②研究性课程模块。建立以研究为本的课程模块,将科研活动上升为系列课程模块,并设置最低学分要求。制定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设置更多的课程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提供更多的资源鼓励学生从事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包括:开设学术研究课程,重视设计创造性思维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重视科研方法训练,开设科研原理、科研方法等课程。开设讨论研究课程,针对专项研究内容,开展基于研究的合作学习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中探索问题、面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形成研究成果。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组织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的综合科研训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由学生自己制定学术研究计划,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研究项目。③创新教育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学科领域创新知识、相关交叉学科创新知识等系列课程,学习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学习专业创新知识、理论和方法,注重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融入课程,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第四,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一是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增设课程的种类;同时要强调学科综合,包括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生活主题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二是积极开发新课程和国际化课程。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国际经贸往来十分频繁。因此,培养适应这一需要的全球通人才显得十分必要。高校课程设置在内容上应积极开发新课程,增设信息化、国际化课程,内容体系应具有开放性。

第五,应明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课程类型的课程目标,构建多元化课程类型体系结构,实现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并举、知识广度和深度平衡。

第六,应兼顾掌握知识技能、满足社会需要和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七,课程体系改革应顺应科学研究日益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构建跨学科有机统一的本科教育体制与机制,打破“文科”、“理科”等学科壁垒,培养学生从多学科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

第八,应特别重视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认识课程容量、课时容量、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力度,优化课程内容结构。

第九,合理规划课程比例。高校应根据社会需要、专业发展和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提高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同时要注意隐性课程功能的开发,使学生在获得学习自主权的同时能够保证专业基础、技能的扎实构建。

第十,不断优化课程评价体系。高校的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而是要更多强调新知识的发现以及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课程评价的模式和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其本身应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开放性的课程评价会使优秀课程的标准不断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促进课程设置内容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含义、类型与特征

教学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切手段、途径和方法的总称,即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狭义的教学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学原则指导下,教师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一定教学手段所进行的一整套师生间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通常情况下所说的教学方法是指狭义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日益丰富起来的。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与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案例教学法、强化法,以及基于WEB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法、模块化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通达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结合。它不是教学工具或手段,而是对工具或手段的运用;不是某种固定的方式或动作,而是一系列的活动——有目的的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以及一定动作相结合的活动。同时,它还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调节教学的活动。教学方法类型众多、层出不穷,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启发性。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能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所有方式方法的总称。其精髓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互动性。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师生统一的双向活动。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是师生双方积极介入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容器。如果教学过程缺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可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积极、科学的引导。没有教师的教,教学目标的实现很难,甚至是空谈。

第三,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单调而枯燥,只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发展,只强调认知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而轻视非认知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既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又突出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相结合。

第四,注重优化组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有效范围都是相对的,没有适应于任何学科和教材的教学方法,必须确定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或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教学思想的创新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有优点也有缺点,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方法的不足之处,综合使用有关教学方法有助于取长补短,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基于多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目前流行的各种现代教学方法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基于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基于WEB的网络教学技术(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既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动机、降低教师教学强度、优化教学环境,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于更新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与目标

教学方法改革就是教师为了更快速、有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而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更。一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受到社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主要会受一定社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的世界观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应包括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发展水平、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观念等内容。改革的最终目的应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改变以教师“教”为主、满堂灌、方法单一等不适应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信息化教学等方法,实现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逐步向互动、多边交流的教学模式过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得到普遍提高;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推进。

(三)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要突破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观念,彻底改变一本书、一支粉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依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大胆探索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际锻炼的关系,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相结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而且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破“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改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状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

2.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有利于传导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出发,进行综合考虑,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进步,培养和造就符合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

3.坚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原则。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围绕这一任务和目标进行,自始至终坚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原则。

4.注重思维启发原则。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使用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特性,采取启发、引导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启发并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5.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研究实际问题。改革不应该是经验式的纸上谈兵,而是要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改革不但要有理论依据,而且要结合教师、学生及教学设施等学校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改革可行和付诸于实践。

(四)深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1.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方法的认识,需要有个更新思想观念的过程。要从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出发,充分认识在提高教学质量及深化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教学内容再先进,但若没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与之相匹配,还是采用灌注的、死板的甚至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法,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书橱式、知识容器式人才,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和深化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2.不断调动教师、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力量。高等院校任何一项改革,如果没有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要认真组织、大力扶植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成果要大力宣传与推广。

3.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和运用,对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以及更新教学模式与内容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素养,研究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工具,并在教学实践中能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等科学地选择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课堂以讲授为主转向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应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以自学为主是指:在量的方面,应将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学生独立的学习、研究活动,讲授的学时应大幅度减少;在质的方面,主要是依靠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都应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之上,并与自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只重视教的方法转移到重视学生学的方法,最根本的是教学生学习的方式,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知识、获取新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6.建立教学方法改革评估系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成效如何予以认定,必须有一套衡量、评判的标准,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系统。这套系统应包括定性评价标准和定量评价标准。系统的建立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得以规范和落实,使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得到应有的认可,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并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进来。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工作,也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不改革教学方法,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人才。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能保证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类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牛顿传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牛顿传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中学理科课程资源-感知化学动向

    中学理科课程资源-感知化学动向

    追溯数理化的演变历程,对话最新颖权威的方法,探索最成功的课程教学,感受最前沿的科技动态,理科教育的全程解码,数理化的直面写真。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战争与和平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战争与和平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公共关系学作业集

    公共关系学作业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公共关系学也日益成为新兴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掌握公共关系学理论与方法,我们编写了这本作业集。本作业集是依据居延安主编的《公共关系学》第二版编写的。本作业集包括各章重点、难点、习题及参考答案,并附有模拟试题及答案。
  • 构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下)

    构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下)

    本套“学校规范化管理的建设方案”图书,主要包括《完善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体制》、《构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方法》、《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学生与课外的规范化管理》、《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德育美育体育的规范化管理》、《学校财务与财产的规范化管理》、《学校行政与工会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公共与文化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质量》共13册,全面指导学校如何制定各项科学的管理规划、如何明确学校长远的内涵发展目标、如何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和规范管理的每个细节、如何规范管理思想和提升管理理念、如何规范化管理的全过程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进行学校管理和研究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热门推荐
  • 我和我的异界

    我和我的异界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是个创世神→_→在我掌管的世界中,我带领着玩家们征战四方衍天神帝:大哥啊!让我加入你们玩家的行列吧!阿尔泰:我愿意奉玩家们为主,做他们的骑士!陨天神:放过我吧!我不是韭菜!!!
  • 万灵鬼尊

    万灵鬼尊

    位面碰撞,世界崩毁,凶魔入侵,群魔乱舞。怀无上天赋,携最强妖刀,拥绝代佳人,戮无尽邪魔。他,一个表面冷苦无情、内心柔软而善良的少年,无意与人为敌,却被乱世逼着叛离正道堕落成魔。神,是他刀下亡魂;妖,是他刀下亡魂;魔,亦是他刀下亡魂。世间毁誉,世人冷眼,于我何干?我自淡然一笑,以吾本性,快意恩仇,屠尽天下,独掌万灵!
  • 妃不是妖孽

    妃不是妖孽

    宫斗?她不会。家斗?她没学过。天可怜见,她真的只是想过着简单低调的生活而已,可是麻烦似乎总是接踵而至。三千恩宠?没兴趣。独宠王妃?不感冒。可是天公不作美,中年皇帝想要收了她,太后就笑了。绝美王爷想娶她为妃,皇上就笑了。
  • 江湖风云录

    江湖风云录

    江湖争霸,胜者王败者寇。风云再起时,谁能一手遮天。
  • 萧何的奋斗笔记

    萧何的奋斗笔记

    萧何,是为数不多的青史留名又善始善终的谋士。《萧何的奋斗笔记》讲述了萧何跌宕起伏的一生。尤为难得的是,全书的视角很现代,语言通俗幽默,以萧何的官场升迁经历为蓝本,道出了楚汉传奇中的人性百态。从基层的科级干部,到万人之上的国级干部,萧何的职场奋斗史,不仅突出了其智商情商双高的经国之才,还勾勒了一个相互制衡、人情交错的官场形态,如何成功处理同事、兄弟、上下级等关系的职场秘籍。
  • 我家国师又妖了

    我家国师又妖了

    一朝穿越为公主,这公主还是个纨绔,感想如何?索性,皇帝老爹倚着,太子哥哥靠着,国公府护着。这还不够,国师大人宠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粉红兔

    粉红兔

    随心随性,漂流浮沉。我想用干净的眼晴看看这个世界,用纯真的心感受人情冷暖,触摸一下曾经有过的是与非。
  • 夏云重生录

    夏云重生录

    夏云在绝望之际选择了跳崖,手中的玉佩在泪水的浸润下光芒一闪,一同消失在悬崖下,醒来后却回到了小时候。那时,与她相依为命的奶奶还活着,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夏云为改变未来的命运,努力生活、努力赚钱……从卖野菜到卖饰品,一路向前没有胆怯,却偶遇了一个从画中走出来的美少年;美少年身有残疾本对生活充满绝望,但通过与夏云的相处,从夏云身上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情,决定勇敢面对生活;从此展开了一段青梅竹马的佳话……当夏云习惯了这个美少年的存在时,有一天,美少年却从夏云的生活中消失了……这个消失的美少年去了哪里呢?夏云带着满满的想念,继续努力奋斗、努力生活,终于在自己成功的那一天,当初的美少年回来了,还解开了夏云的身世之谜。满满的思念化作爱意,在收获爱情的时候,却又要面对身世之苦……
  • 霸道王爷追妻:妃爱不可

    霸道王爷追妻:妃爱不可

    一道圣旨,她被迫嫁到凌王府。她为了家人委曲求全,受尽折磨。最终在一场战乱中,她失去所有,伤心欲绝。直到她伤心离去,他才恍然发现自己早已爱上了那个绝美女人。当别人同她谈起他时,她冷笑一声:“身边有人又怎样,你闭上眼睛心里想的谁,睁开眼睛身边又是谁?他凌王从来不缺女人,我怎么知道我是第几个?”可她早已不在。他发了疯一样的寻她,却闻之她逝去的消息。命运的齿轮究竟如何转动,有情人是否能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