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07400000005

第5章 职场人际心理

求职面试的心理策略

心理咨询中,年轻的朋友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在面试中向用人单位成功地推销自己?这里,就从心理学角度为求职面试的年轻朋友来点出谋划策。

策略之一:讲究“包装”

不仅商品的促销需要良好的包装,人的自我推销也要讲究“包装”。美国兰斯登博士认为:“一个人给人的初步影响力,几乎永远是视觉上的。在我们真正了解一个人之前,我们是在第一眼看到他时,便形成了对他的看法。如果他的样子顺眼,我们就会在他身上寻找其它好的特质;如果他的样子不讨人喜欢,我们会倾向于探求他不良的特质。”因此,林肯在竞选总统时,曾蓄起一部大胡子,以增加威严感,使他的男子汉形象更高大,给选民以坚强、可靠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了更多的选素。

面试无异于一次竞选,谁知道有多少人面试成功是得益于悄无声息的“形象包装”。主试的眼睛,总试图从你的外部包装透视到你的内在性格的弱点:你不修边幅,可能是窝窝囊囊、邋邋遢遢的外露;你上身衣冠楚楚,皮鞋却沾满泥土,会被看成没长性;你服装式样夸张色彩“跳眼”,也许正是过于爱表现自己的象征。果如此,你的面试也许就“砸”在不良的包装上。因此,当你面试时“包装”应有讲究。

1.一般说,应通过包装给人以整洁、美观、大方、明快之感。

2.针对招聘单位不同,穿着打扮应有所不同。如国家机关要整洁、端庄;涉外单位要漂亮、明快;工厂企业要朴素、大方。试想:如若穿上一双鞋跟又高又细的高跟鞋去企业招聘中面试,人家很快会联想到,这样的人怎能进车间呢?

3.用服饰弥补性格的不足。如,内向的人若感到身单力薄,可以用艳丽一点的服装去补充;性格过于活跃的人,不妨穿文静一点的服装。

策略之二:注意礼仪

礼仪在面试这样的正式社交场合,其意义众所周知。这里给你提几点靠礼仪在面试中取胜的技巧。

1.面试时,绝对不能迟到,最好提前几分钟到达面试地点。这既表明你是守时的人,又表明你求职的诚意。

2.像走进家门一样自然地走进面试现场,千万不要抱着双肩或搓手播头。

3.见面时,向其他面试人问好。一句“您早”“您好”,可以使你和面试人之间产生一种和谐气氛,有利于你毫不拘谨地开始面试谈话。

4.主试人没请你坐下,切勿急于坐下。在主试人请你坐下时,说声“谢谢”之后入座,并保持良好的坐姿。

5.谈话中,目光注视对方,不要飘忽不定。要注视,不能逼视,别让对方感到你在威胁他。

6.表示对主试人感兴趣。每个人都偏爱喜欢自己的人。注意倾听,既表现了谦虚,更是尊重与爱的表示。在对方谈话时,可以适时的点头,对方谈到高潮风趣处,你可以报以微笑。

策略之三:调控心态

面试是一场货真价实的“自我心理战”。情绪的过度紧张,心态的过度不稳,是面试成功的大敌。只有战胜心灵的颤抖,才能在面试中从容地表现真正的富于魅力的自我,成功地推销自己。心理学家为人们战胜心理紧张,提供了具体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1.强化自信。“尽管有众多的求职者,只有我有能力得到这一位置。这个职业就是为我而设的……”要在内心不断重复这一信念,以增强自信。先哲早有言:“自信是走向成功的敲门砖。”

2.态度豁达。别把面试看得过重,面试不行还有笔试,这个单位不行还有那个单位。“豁出去了”,“成败算什么”,如此豁达起来,面试中就容易多一份恬然、安然、自然。

3.镇静心神。等待面试时,读一本有趣而未读完的书。心思投入到这上面,你就没空去紧张。面试开始前的瞬间,回想一件美好的往事,带着甜蜜轻松的笑意走进考场。有趣的读物,美妙的遐想,是面试前服用的最好的“镇静剂”。

4.积极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心态的平稳有一种自我制约的功能。“我的心跳得很均匀”,“我现在很安静”,“没什么了不起,我一定能在面试中取胜,不用慌”……这样的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减轻乃至消除心理紧张。

5.调整呼吸。感到紧张时,多次做深呼吸,或采取“呼吸守点法”,即呼吸时眼睛看一个固定目标。这样可以稳住情绪。

6.调节语速。用慢速度开始你的谈话,这既有助于理清思路,又可稳定情绪。

7.调控目光。生活经验和心理试验一再表明,目光对准主试者的额头,对于安定情绪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又不妨碍礼仪需要。

8.如实说出。采取了一些措施后如果还是紧张,最佳对策是坦白承认:“对不起,我很紧张,请让我先安定一下,可以吗?”主试人一般不会拒绝,甚至还会同情你。如实说出紧张,得到了同情,安定了情绪,还会给主试人以诚实之感,时常可以化不利为有利。

策略之四:巧妙交谈

心理状态调控好了,就为顺利地交谈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而交谈,最便于表现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人格魅力等。这正是面试主要测试的内容。怎样使你面试时的谈话既“巧”且“妙”呢?

1.“功夫在诗外”。不少人面试前把95%的精力用于准备对答内容,写在纸上,记在心里。这虽不好全盘否定,但这样做,失败很可能就在前头。因为,这容易禁锢了你思维的活力。其实,临场面试是把你平日积累的知识和才能尽情地展露出来。所以要注意平日里的修炼。

2.口齿清楚,答话简练,不用口头禅。逻辑性和条理性尤为重要。

3.开头声调不要太高,在讲到自己的特长、才能或家庭情况时,不妨多带些感情色彩。随着交谈进程,你的声调也逐渐地大起来。这可以迫使对方接受你的情绪感染——胜利在望,信心越来越足。

4.幽默的语言会表现出你优雅的风度,也给谈话增加轻松愉快的气氛。

5.在我们这个对“谦虚”还有种种误解的时代,自己讲出自己的优点,确实要有那么一点勇气。面试中你必须勇于讲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但是,要做到既宣传了自己又不虚夸,以博得主试人的认可。记住:谈话的根本宗旨在于以自我宣传来“促销”。

策略之五:机智应付

面试,总不免难堪的局面,怎么应付?这里只能就出现概率大的几种情况给你出个主意。

1.对主试人提出的问题,自己确实不会答的,就坦诚回答“我不会”。既不要支支吾吾,也不要不懂装懂。让主试人从“我不会”三个字中看出你的诚实、坦率、磊落,也许正是他要的最佳答案呢!

2.主试人提出很难回答的问题,你就边想过说。比如问“你对当前社会风气不好有何看法”,为赢得时间,开口先说:“这个问题很大,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首先……”你想一点答一点,答着第一点再想第二点,如此类推,答完了再简要概括。这类问题时常不是要你给出确切答案,而是要从你回答的过程,看你的思维是否敏捷,思路是否清晰。

3.吹牛吹破了,不要面红耳赤不知所措,也不要继续掩盖进行狡辩。最好的办法是坦率承认,之后努力在其他问题上补救。这样主试人能够谅解,因为面试中自我宣传地高一些是情理之中的。

4.对自己不便回答的问题应慎重。对一般用人单位,可以婉言拒绝。对某些单位是必须回答的。如果确实不便当场回答,可以说:“这个问题能否允许随后以书面或其他形式回答?”

5.如果主试人问:“在学生时代参加过什么运动?”你答“没有”,就等于拿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少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身体条件。即使你真的不太喜欢运动,你也会打过球,游过泳,等等。无论你的球技如何差劲,无论你游泳次数多或少,都没关系,只要对方知道你也曾喜欢过某一运动就行了。

6.如果感到自己有失败的苗头,要拿出不到最后关头誓不罢休的雄心,把成败念头扔得远远的。这会使你镇定自若临危不乱,也许会反败为胜呢!

工作之初,我无所适从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刚刚走进社会的青年,20岁的我被分配到一所中学任教。由于我性格较为内向,在同事面前总是无所适从,特别是在领导面前更加不知所措。我生怕这样会坏了我在同事和领导心目中的形象而惨遭下岗。于是,我整天忧心忡忡,唉声叹气,感到每一天都危在旦夕,我就在危在旦夕的感觉中痛苦地挣扎。我曾经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但在面临真正的生活时,我感到有很大距离,于是,我怕,我恐惧!我周围的同事们其实都很好,把我当“小弟弟”一样地看待。但我总觉得进入不了他们的圈子。有时我想,我是不是应该离开校园,到外面去闯一番,但又想,校园这么大的人际关系都处理不好,何况社会?我也想使自己坚强起来,但天生的忧郁和内向,使我陷入自卑的泥坑不能自拔。鲁迅有句名言: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现在的我,感到好像不久的未来我便会消逝于这个世界!

我曾经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可没有多大作用。万般无奈,我写信求助了。请告诉我,一个初涉世事的青年怎样才能告别这种无所适从的困境?

一个困惑的青年 赵海锟

赵海锟朋友:

你好!马老师很理解你的苦恼。不过,我看你的生活原本没有什么麻烦,是你“自作多情”地为自己编织了苦恼。为什么这样说?你的苦恼表面看来好像是怕下岗。其实,是你处在社会适应期心理陷入了误区。

首先是你的角色心理出了问题。你是个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就社会的角色期望来看,本来人们是接纳年轻人的一些不适应的表现的,换句话说,刚走进社会的年轻人有些幼稚,能力较差,不够干练,适应不好,人们是不以为怪的,人们是倾向于理解和接纳的。但是,你的自我角色期望过高了。也许,你感到和同事们比起来,能力,水平,经验,以及人际交往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你感到很多问题处理起来都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你对自己的角色扮演产生了怀疑,出现了自我认知的矛盾和混乱。一面觉得自己有了自主的能力:我应该主宰自己生活了;另一面又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你为什么这样软弱无能?青年的自我认知常常陷于这样的矛盾,一面是自我扩大: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切都好;一面是自我萎缩:觉得自己很差劲,什么都不好。于是,就出现了如下的心态:本来我可以干得更出色,但我的能力不强,性格不好,这样我就可以心安理得来接受自我,免于痛苦。这是在运用一种心理自我防卫机制。但是,这样的心理防卫并不能使现实的自我角色有满意的定位。于是,你对自己更加怀疑。而且,通过心理投射的作用,你觉得似乎别人真的很瞧不起你。于是,你感到了无所适从。

这又与你的性格有关。正如你自己所说,你有明显的自卑性格。你知道自卑意味着什么?自卑的背后是变相的极端的自尊。你对生活的“美好的憧憬”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极端完美主义倾向,潜意识里你期望自己处处很出色,很优秀,很完美。可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哪里会有那么多的优势,哪里会有那么完美?于是,你越发体验到了一种劣势感。于是,极端的自尊需要反而加剧了你的自卑心理,使你找不到了自己的位置。于是,你感到了无所适从。

再有,你的人际交往出了问题。由于你的性格内向,很可能一直都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而面对一个新的环境,体验就更明显了。你感到面对一个新的人际圈子,一时难于找到“我们感”,而存在明显的“他们感”。其实,这也是刚到一个新环境的正常现象。但是,你选择了自我封闭。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旦封闭自我,你的交流的需要就没法满足了。而你不是一个以孤独为乐的人,于是,你感到了无所适从。

你该怎么办?

很简单,就是别再“自作多情”编织苦恼。一是对自己来点平常心。调整对自己的角色期望,接受自己工作初期这样那样的不适应的表现,丢掉完美主义。这样想:一个新来的“小弟弟”,不论哪方面,我不幼稚谁幼稚,我不差劲谁差劲?如此,你的自我认知就有了现实性,既不自我扩大,也不自我萎缩,对现实的自我就有了更多的满意。二是理解别人对你的角色期望。就一般情况说,很少有人会和“小弟弟”在什么事上都叫较真的,大家不会因为你的不适应而排斥你,特别是你先“让人三分”了,人们更会接纳你的诸多不如意。三是发现自己的优点。你不妨多找找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单是从你的一封来信,我看就有很多优点:你的字写的挺好,语言很有文气,同时也可以看出你很爱读书。如果从生活中再去找,你会找到更多的优点。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就会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作用,逐渐地找回你的自信。四是专心于工作。一个年轻人,无论你怎样在乎自己的形象,也不会多么地完美。而你一旦专心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小弟弟”的最好的形象。就是真的论起下岗,有了专心工作这一条,作为一个年轻人也就有了最大的资本。五是每天和同事们多说一句话。你一旦这样做起来,你就会感到融入你生活的人际圈子原来并不难,就会感到找到了“我们感”原来真的很幸福。

当然,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地重塑自己的性格是最为重要的。前面的办法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意思。

当你进行了如上的认知和行为调节之后,你也就在新的生活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和感觉,也就不再为无所适从而苦恼了。相信你会很快地走过社会适应期,走上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职场上为何我总是受伤害

一位年轻人的困惑

我大学毕业后分配于一家企业。几年后这家企业倒闭了,我在家里发愤写作,三年中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我的收入很不稳定。于是,通过妻子的关系,我在一家晚报打工当记者。刚刚实习一个月就有十几篇文章见报,超过了正式记者。但是,晚报没有承诺给我转正。我一急之下送礼到社长家。不久,他借口说我送礼是人品不好,把我给炒了。我工资和稿费分文未取,就茫然地走到了今天。

一个多月前,妻子帮我来到了现在这家杂志社作编辑,开始了新的人生的竞争。我负责的栏目如果每期上不了稿子,很有可能被炒。我坚信自己有能力做得好。但是,同事们经常在主编面前说我的坏话,甚至说我发表的小说不是自己写的。因此,主编也怀疑我的写作和编辑能力。现在,我每天工作学习到深夜两三点钟,我要用自己的实力证实自己。我尽管在工作上很用功,很努力,但还是得不到领导的理解和帮助。

马老师,您说,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打击别人,利用别人?人生的成功之路为什么这么难走?为什么在职场我总是收到伤害?请您百忙中帮我解除心中的困惑。谢谢您!

心理咨询师的解析

很高兴我们的沟通。你的困惑来自哪里?既然是朋友就该来点“真格的”,你愿意听马老师实话实说吗?我以为你的困惑主要源于你的认知偏差。

首先,你的成功期望出现了偏差。你的成功期望一是过高,二是过急。因此,你刚刚写了三年就耐不住性子了,因此,你到报社刚刚一个月就急于转正而不顾辱没自己的人品而送礼,因此,你到杂志社刚刚一个多月便开始抱怨得不到理解和帮助,因此,你开始抱怨人生的成功之路难走。其实,人生的成功之路本来就是一条漫长的路,要一步一步走来的。也许有一天早上忽突然成功的特例,但大多都要慢慢来。就马老师的切身体验说,且不说我工作已经30多年,单是心理学研究写作少说也有20年,才慢慢地被大家所认可接受。你说用实力证实自己,这很好,但需要有一个过程,怎么能心太高,怎么能心太急?其实你到两个单位都时间不长,大家认可你也需要一个时间,同事怀疑你的小说是否自己写的,领导怀疑你的能力,其实,都是还没有走完必经的一段逐渐被人了解认可的过程的表现,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你再用功,再努力,刚刚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又能怎样待你?对你众星捧月?对你顶礼膜拜?对你呵护有加?初来乍到,你凭什么这样期望人家?你的成功期望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差距,于是,你陷入了困惑。

其次,你的人际认知出现了偏差。人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互利的,越是社会现代化越是需要人际合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人际之间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但是,你似乎光看到了竞争甚至是争夺的一面,而忽略了合作的一面。再加上前面说的你的心太急太高,于是,你来到一个单位,便难免有抢别人饭碗的劲头:你急于给领导送礼,你急于让大家肯定你,你急于让领导器重你,你急于……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你过于心急的表现。初来乍到,你越是这样过于心切,大家越是对你有所防范,越是难于接纳你。这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反之也一样,你对于一个虎视眈眈要争夺你的利益的人会怎样待他?接纳合作者,排斥争夺者,这是人们的天性,是无可厚非的,原本说不上什么“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打击别人,利用别人”。再说,由于你的人际认知的偏差,你以“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打击别人,利用别人”的眼光看人看事,而且你给领导送礼,希望得到领导帮助,恰恰是你希望“利用别人”的心态的折射。你说是吗?按照心理防卫机制中的“投射作用”的规律,你的这种心态就会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都是“打击别人,利用别人”,于是,把别人本来无可厚非的一些言行也看成是对你的打击和利用。于是,让你感到困惑。

再次,你的自我评价出现了偏差。从来信中看,你的自我评价偏高了。你认为自己很有能力,是别人不识“千里马”,让你感到怀才不遇。其实,别人眼中的你未必是如此。实事求是地说,由于前几年的“铁饭碗”浪费了你的潜能,你的写作才开始,你的编辑工作更是才起步,你的能力发展还不够高,还需要一个开发锻炼的过程。不然,有些本来做编辑记者的人砸了“铁饭碗”做了自由撰稿人,你为什么偏要急着转正?再说,即使你很有发展潜能,也需要一个逐渐发展和逐渐被人了解的过程。反过来,你也不会随便就看中一个人的。你对别人不是也要有一个逐渐认识了解的过程吗?由于初来乍到,别人眼里的你很可能是这样的形象:不靠正常的招聘而靠关系,甚至靠夫人关系的人怎会有真才实学?急不可耐请客送礼的人怎会有真才实学?这样的人怎会自己写小说?由于你心中的你和别人眼中的你相去较远,也让你感到待遇不公,因而陷于困惑。

马老师知道你在努力创造成功,你只需要在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上来点小小的心理策略的转换,就会走出困惑。一是平和心态。成功者极少是“暴发户”。来点平常心,求成之心不要太高太急。其实你在前一家报社如果慢慢来也许已经站稳了脚跟。不忘前车之鉴,现在你一定要静下心来,慢慢地让大家了解你,接纳你。二是学会合作。人们都愿意接纳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给别人一个鲜明的态度,我是来和大家合作的,不是来和大家争“饭碗”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首先考虑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在共事之初更是如此。三是心理换位。对所遇到的问题,在心理上换位,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看人看事,就会对人对事多一份理解,就会悟透,初来乍到人家要有个了解过程是人之常情,于是少了抱怨,多了宽容。

如此,以一颗平和、合作、宽容的心来看生活,你会发现,人际关系固然比较复杂,但并非只有伤害,人生成功之路固然艰难,但永远充满希望。这是因为你心中有了温暖的阳光。

胆大的女孩也害羞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来到城市在外打工已经好几年了。从小,我就是温室中的花朵,没有经历过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害怕。跟我平等的人比如同伴相处时,我的胆子可大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我不敢的。

可是,工作的时候,每当我面对不太熟悉的人,特别是比我高一等的人,比如管理人员,我都会心跳得厉害,脑袋里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了。面对他们时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特别是回答他们的提问时,会全身发抖。有的时候,看见他们在身边或从身边走过都会出现这些状况。有的时候,我越是作好心理准备,就越难平静,越紧张,越糊涂,连说话也说不清了。我不知道是害怕的原因,还是我的心理有了毛病?

马老师,帮帮我,我真的很需要您的帮助。谢谢!

伤心的女孩 阿花

阿花女孩:

你好!你的心理没有毛病,你的问题不过是羞怯心理的表现。你不用伤心。

羞怯心理是一种人际交往时胆怯紧张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或权威者交往时紧张焦虑,心慌意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不敢与对方目光接触,等等。人际交往时羞怯心理有程度的差异,只有程度较重的并有临床症状的羞怯心理,才称为社交恐怖症。你的心态属于羞怯心理。羞怯心理会让人的人际交往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因而感到自责和痛苦。你该怎么办呢?

首先是坦然接纳自己的心态。

胆大的女孩也害羞。面对陌生人或者权威者,谁都会和日常同伴在一起时不同,都会体验到一种紧张焦虑,都会有羞怯心理。羞怯心理是人人都有的心理体验,只不过羞怯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就是说,有羞怯心理是一种完全正常的心理反应。你从农村来到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特别是面对在你看来高高在上的管理人员,自然有点害怕,有点紧张,有点羞怯心理。这实在是人之常情,怎么能说是心理有毛病?你一点也不必因此而自责,别人也不会因此而认为你是“怪人”。再说,羞怯心理也有好处,常常给人以腼腆、诚实、可信的印象。一个女孩在外打工,如果真的什么都不怕,对谁都不当回事,毫无羞怯之感,有如久闯江湖的女人,反而会让人对你不放心。你说是吗?这样说来,对自己的羞怯心理不是应该坦然接纳了吗?

其次是不要过分自我关注。

人的许多所谓心病都是自己吓唬自己造成的。羞怯心理本来是应该坦然接纳的,你却把它当成了心病,于是过分地关注它。你说的“越是作好心理准备,就越难平静,越紧张,越糊涂,连说话也说不清了”,就是你过分自我关注所造成的。就是在这样的过分自我关注下,让你对羞怯心理的体验越来越重了。其实,别人并未没有发现是你有什么异常。不信,你侧面做个调查,别人根本就没有发现过你所说的感觉。这就是自己吓唬自己。所以,你对羞怯心理不必过分关注了,紧张就紧张一点,心慌就心慌一点,脸红就脸红一点,语无伦次就语无伦次一点,谁都难免遇到这样的时候,怕什么!人的心理常常这样,你越是关注它,越是想控制它,它越是表现强烈。而一旦你对它顺其自然,不与理睬,它反而会自行化解。不信,你试试看。

第三是运用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羞怯心理的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你可以试试以下方法:①在共同的操作性活动中进行谈话交流,比如,可能的情况下,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谈话,因为这时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手上的操作上,可以减少目光接触;②与人交谈时身体向外45°倾斜,避免面对面的目光接触;③在必须进行目光接触时,可以让你的目光在对方上齐两眉、下齐两肩、与肩同宽的范围内活动。这样既可让对方感到你在注意听他讲话,又可避免长时间目光接触带来的尴尬;④说话时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你要讲的内容上,而不要放到“别人怎样评价”“自己是不是说错了”等问题上;⑤说话中如果自我感到脸发热、心发慌时,适当放缓讲话的节奏,把自己的意思慢慢地表达清楚。这些都有助于交往时心态的调整。

最后是进行系统脱敏。

照一般情况说,如果以上的认知调整和行为调整到位,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情况较为严重,也可以采取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一步一步亲自去接触那些发生恐怖情绪的事物和情境,即使暂时还会产生恐惧,也要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忍受、习惯和适应,直至恐怖情绪消除为止。它的具体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第一,明确引起恐怖的具体刺激情境;第二,将恐怖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一个等级系列;第三,学会一种或几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的松弛技术,如,深呼吸放松法、静坐放松法,意守丹田放松法、想象放松法、6秒钟放松法(抓住片刻时间,6 秒钟就够,收腹,缩颏,扭身体,打哈欠)等等;第四,在恐怖刺激由弱到强出现时,进行肌肉放松,使松弛反应和恐怖反应这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怖反应的出现。

针对你的具体情况,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为:首先把引起紧张恐怖的人分成等级,按程度由弱到强排队,如:家人→好友→熟人→生人→同性→异性→普通人→权威者。然后从引起恐怖强度最弱的第一等级的对象开始,反复地主动接触恐怖对象,每次接触恐怖对象后立即进行肌肉的自我放松,直到恐惧反应消除,再主动接触第二等级的对象,依次类推,每个等级用1~2周的时间。这样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消除对人的恐惧反应。应注意的是这一方法越是及早运用越好,就是说对引起恐怖的对象不能回避,而应及早地主动去接触,越及时越好。还有,这个方法你也可以在没有实际接触恐怖对象而在想象恐怖对象出现时进行。

最后再强调一下,关键是前面三点做到位。人只有自己能够最终救助自己。相信你会有很好的领悟和自救行动。怎么样,现在你的“伤心”一定变成了信心!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打工女,别把自己当“女王”

“我是一年前大学毕业的。当时分配的工作我感到不满意,就开始了打工生涯。”一个女孩这样开始诉说她的心事,“可是,现在我有很多烦恼,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我喜欢的一个男友并不爱我,我所在的公司让我并不满意。我把我的心里话和身边的朋友说,他们都冷漠对我。最近这些日子以来,我经常自己偷偷地流泪,我感到心烦意乱,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心理咨询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求询者只知道自己的心很乱,却不知乱在哪里,给人一头雾水。现在这个女孩就是如此。心理咨询师需要做的,首先就是慢慢帮求询者理清思路,看清自己的心。于是,我们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你到底为什么拨通心理咨询专线?”

“我的心感到非常迷茫。”

“让你迷茫的是什么?是爱情,是工作?”

“是——”女孩略一迟疑又肯定,“是工作。”

“工作上怎么样,请你具体讲讲。”

女孩开始把思路指向了工作:“我先是在一家公司打工,在外面跑业务。本来这个地区的业务很难,经过努力业务慢慢地好起来。可是,后来老板却不让我跑这个地区,让别人抢走了我的地盘。就在这时,原来这里的一个男同事,现在转到另一家公司,说他那边挺好,让我去他那里。我就去了他所在的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公司。可是等我来到了这里,才发现这里的老板对我们也薄厚不一样。我们都是这样跳槽过来的,可是给我们的薪水却不一样。既然我们是一样来的,为什么对我们不一样?还有与同事的关系也让我不满意,我来到这里,因为人地两生,先是我不理他们,慢慢他们也都不理我了。现在,我想离开这家公司。但是,我还是迷茫,我找不到了目标,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我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我很讨厌现在的人际关系……”

“你的人际关系到底有什么麻烦?”

“我感到总是有人欺负我,有人对我不公平。”

“谁在欺负你?”

“比如,前面那家公司,我跑业务好好的,可是老板为什么就不让我去了,这不是欺负我吗?”

“工作安排,是该你说了算,还是该老板说了算?”

“当然是老板啦!”

“既然如此,怎么说是欺负你?”我反问道。

女孩沉默了。

我继续问道:“还有什么不公平?”

“还有就是,我来到了现在的这家公司,为什么对我们不一样待遇?”

“作为公司,难道对所有的员工都要开一样的薪水?”我再次反问。

女孩陷入沉思。

“什么叫打工?”我趁势说道,“打工是给人家来做事的。你愿意给人家来做事吗?那么,就来做好人家安排给你的事情。你对工作安排不满意吗?你嫌薪水少了吗?那么,可以说‘再见’呀!事情就这么简单。不是这样吗?这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不论哪个老板,首先需要的是听他指挥的人,绝不需要来指挥他的人。”

“这倒是真的。”女孩开始了新的思考,“看来这是我的教训了。”

“能够想到是一个教训,这很好。”我肯定说,“这个教训是什么呢?用心理学的话说是一个怎样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问题。许多人际关系的麻烦,其实往往是各自的角色扮演出了偏差。你的心烦意乱源于你的人际关系困扰,你的人际关系困扰源于你的角色扮演失当,就是说你忘了你是一个打工女。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赋予每一种社会角色一定的行为规范,约定俗成,大家都这样做,都演好自己的角色,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的戏才能顺利唱下去。打工者和老板,在人格上当然永远是平等的。但,打工者和老板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彼此需要遵从各自的行为规范,要讲究角色扮演。就是说,许多事都不是个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个角色的行为规范的问题。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是来打工的,不是来当老板的。所以,只要你愿意在这里打工,就该时时牢记自己是一位打工者,遵从打工者的规范,演好打工者的角色。谁不愿意满世界都听自己的指挥?但是那可能吗?就是在一个小小的公司里想让别人听你的,也要等你当老板的时候,作为打工者,现在首先是学会听从指挥,而不是发号施令。”

“首先是学会听从指挥,而不是发号施令……”女孩自言自语。

“对,假如换成你是老板,到你这里来的打工者,都想来对你发号施令,你又该怎样?你受得了吗?”

“您的意思是说不管老板怎样,不管对老板有多不满意……”

“当然,决不是说对老板要逆来顺受。不满意可以说‘再见’。对钱不满意,可以走,对人不满意,也可以走。但是,公司首先需要的是恪尽职守的员工,不是发号施令的女王。相信你会调适自己,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后我半是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哪一天你又找不准感觉了,你就想想:我是打工女,我不是女王。”

“我是打工女,我不是女王。”女孩伴着笑声自言自语,“谢谢您,我懂了。”

“三角关系冲突”中的女孩

我虽然已经25岁,但我至今没有恋爱。我是一个重事业的女孩。

两年前,刚毕业的时候应聘到一个公司就职,我被安排到营销部。这个部门的经理是个30多岁的男子,我们相处的很好。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对于有关的业务,谈判,侃价,签协议,慢慢地熟悉了。同时,我和经理也多了几分熟悉感和亲近感。正当我找到好感觉的时候,又一个女孩来到营销部。据说她给经理送很多礼,经理就安排到我们这个办公室,和我做完全一样工作。我感觉这份工作根本用不了两个人,经理是让她来代替我的。我一直认为工作要凭自己的实力,从没有给谁送过礼。可是,得到经理表扬的却总是她。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弄得我们关系很不愉快。我感觉在这里没有发展了,就主动辞职了。

后来,我只身来到现在的城市,在一家公司很顺利地应聘了。我觉得这家公司虽然不是很大,但发展前景较好,与我先前做过的营销也比较接近。这里的老板30多岁,也很接纳我。虽然老板妻子也在公司,但在业务上帮不了他多少忙。倒是我提出的一些建议都被他采纳了,使公司就有了较大的发展。老板也比较认可我的工作成绩,很看中我。我们的接触逐渐地多起来。

最近我感觉老板和我的关系越来越有点不对劲了。那天下班后,老板约我晚上和他出去走走。我说下班了,还有自己的事情。他说,只是想谈谈工作的事情,怕我妻子不懂业务,却来干扰我们的思路,所以,不想在公司里谈,你不要多想。我就答应了。结果并不像他说的那样,我们出去后他根本没有谈工作的事情,而是一个劲儿地问我,去酒吧,去舞厅,还是去影院?我说,如果这样的话让我回去吧。他没有勉强我。我赶紧逃跑一样逃回住处。

后来的一个周末,趁没人的时候,他又说晚上还想约我出去,随手还塞给我一个信封,说,这些钱想买什么就买点什么。我说,为什么给我钱,不明不白的钱我不要。结果我们有点不欢而散。

我一个人来到这里,只能住在集体宿舍。此后老板经常往这里打电话。我就想自己出去租房,甚至不想在这儿干了。可是,我应聘的时候答应年底有奖金,现在已经将近年底,我就想趁早先把奖金拿到手。于是,对老板说,我想出去租房,先借1000块钱去租房。他答应了。可是我前思后想这里不太适合了,我还是要走出去。老板极力地挽留我,说,你工作挺好的,比我妻子给我的支持还要大,再说平时我也挺支持你的。我还是坚持要走。他说,我们过去的一些事情,挺不好意思,其实我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当然你一个女孩那样猜测我也有道理。但我能在这里开一家公司,如果我真的对你有什么不良的企图,就是你走了也未必不能达到目的。你想想过去,你和我出去,我也没有对你有什么不轨,工作中也没有对你有什么不尊重。你不要多想了,还是留下来吧。我们公司马上就加薪,到年底的奖金5000元以上。这样,我就接受了他的挽留。

现在,我心里挺矛盾的。我觉得在这个公司是很有价值的,我一个人来到这里,在一个公司打开局面,很不容易,重新到一家新公司重新打开局面到现在的业绩,很难。再说,我觉得老板不是多坏的人。所以,我不想离开这里。但是,我又感觉他似乎心灵有什么欠缺,想通过某种方式比如婚外情来补偿感情的不足。如果我向他屈从,他当然高兴。虽然与他妻子相比,我是他事业上更好的一个伙伴,但面对他的妻子,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我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复杂了。所以我很矛盾。矛盾之中我总想寻求一种与老板相处的折衷的出路,既不损伤我的人格不违背道德规范,又不妨碍在这里继续发展我的事业。不知有没有这种可能?

一个来访的女孩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后,把这样一个问题摆在我面前。

“你的意思是说,不想离开这里又感到有某种危险,所以,你既想在这里发展又想避免危险。是这样吗?”我的反问是为了把问题明朗化。

“是的,如果这种危险不能排除,我就离开这里。我一直很想和作一次彻底的沟通,以免于感情的麻烦。我觉得又不可能。如果没有这种可能……”

“在这里继续工作同时又避免危险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我转而又说,“但是想通过谈话改变他的态度,很难。如果继续在这里,又不想避免感情的麻烦,你一定要随时准备付出很多心力,来准备随时随地地保护自己。一般说来,的确不宜轻率地把人简单地分成好人和坏人,人都是既有向善向上的一面,又有不完美的一面,究竟对方会向那一面发展,更多地不是取决于你对他的一次谈话,而是取决于你每一时每一事的态度和做法,就你前面的故事看,如果你一直能够保持理智而坚定的态度,他也许不会伤害你什么。但是,这不能保证他是否一直容纳你。如果他真的不坏,他会约束自己的同时而容纳你,把你当作一个很好的事业伙伴,如果他道德水准低下,心怀不轨,只是时机问题,即使你一再小心,他也不会长期容纳你。”

“可是,可是……”女孩还是迟疑。

我知道女孩还在困惑之中。所以更重要的是事情的发展不在于别人,而在于女孩自己的心态。以心理咨询师的眼光看,女孩明知有潜在的危险却不忍离去,薪水和奖金以及事业的发展只是表面的原因,深层的心理原因在于她几乎习惯纠缠于“三角关系”的麻烦中。这是女孩在两个工作单位中反应的一个共性的心理问题。这是为什么?我请女孩谈谈他的家庭生活,特别是亲子关系。

在女孩的继续诉说中,我知道了女孩在家里是独生女。她说:从小父母特别疼爱我,不,准确地说应该是父亲更疼我。我从小就经常和父亲一起玩,对父亲撒娇。我母亲的脾气特别不好,他们经常吵架。每当吵架的时候,我都向着父亲。后来,我十来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母亲扔下我们父女改嫁了。我更加对母亲不满,更加依恋父亲。可以说是我们父女相依为命过来的……

现在,我的推测得到了证实。从精神分析学说看,人的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孩子和父母之间会形成“亲子三角关系情结”,大多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化解。可是,如果到了青春期前,儿子还与母亲过分地亲近,没有跟父亲亲近认同,女儿还是迷恋父亲,排斥母亲,就形成了亲子三角关系的障碍,成人后往往会出现与此相关的性心理问题。男性常常会继续喜欢与母亲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别是已婚的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女性常常会继续爱慕父亲型的男人,特别是已婚的男人或比自己大的而成熟有资历男人。而且容易在两性三角关系中争风吃醋,即使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也容易陷入三角关系冲突。我们不难看到,由于女孩特殊的经历,亲子三角关系情结没有及时地得到化解。女孩在两个工作单位遇到的困扰,就是陷入这样与潜在性心理有关的三角关系:在先前单位与经理和另一女孩形成三角关系,在现在的公司与老板和老板的妻子形成三角关系。这也是女孩至今没有男友的一个潜在的心理原因。

但是,由于女孩不自觉地运用了“投射作用”这种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在叙述中不知不觉地把过错和责任投射到了别人身上,从而避免意识到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感觉或想法给自己内心带来痛苦。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两个三角关系冲突中,女孩都不是完全的被动者。但她又的确不是有意的,而是潜意识的作用使她纠缠于三角关系之中。现在,女孩隐约感觉到纠缠于这种三角关系的麻烦和危险,于是,去留的问题便成了现实的困扰。

就上面的分析我们做了较为通俗地沟通。很高兴女孩有所领悟:“谢谢您,我知道了,我的问题不仅仅是否在这里发展,更重要的是学会心灵自救,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

“说得好!这样你的选择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顺利,少一些困扰。”我再一次给女孩以心理的支持。

职业女性的尴尬境地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我一直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快30岁的人了,还业绩平平。

还是几年前的时候,我们单位来了一位领导,当时他40来岁的光景。刚来这里的时候,他担任副职,大家都看出来他很不得意。那时候,我们工作上接触也极少。

两年后,他调到另一个部门担任领导工作。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了,由于工作关系,还要和我们单位里他以前分管过的部门的人打交道。有时,他们一起吃饭,他就会叫上我。这样我们交往就多起来。

如此两三次之后,有一次,我们又在一起的时候,他说要感谢我,要专门请我单独吃饭。我有点受宠若惊,也就欣然赴约。这天傍晚,我们来到了一家离工作单位很远的饭店。饭桌上,我们聊得倒也愉快,气氛很好。饭后,他提议说去哪里玩一会。我答应了。于是,我们去了KTV。我们在一起,边唱边跳。第一次这样近距离接触,让我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就这样,我们唱着跳着,他开始抚摸着我的头发,用好听的语言夸奖着我。忽然,他把嘴巴凑了过来亲吻我。我挣扎了一下,他仍然亲到我脸颊。我的脸立刻红了,当时抬手擦了一下,彼此都感到很不自然。片刻的尴尬之后,我说我们走吧,我还有工作要做。他答应了。来到外面,他立刻换了一幅面孔,像个领导一样,又和我谈起了工作。

自从那次之后,我对他有了戒心。

此后,在同事的婚礼上或别的场合,我们还会偶尔相遇。但是,每次我都是礼貌的打过招呼后,尽量提早脱身。那天,我们又一次这样偶然相遇,我照样提前离开了。没想到,我走了之后,他给我打来电话。电话里,他问我此刻在哪里,跟谁在一起。我慌乱中推说在家里,跟我老公在一起。他就不再纠缠,挂断了电话。

去年下半年,我们单位竞聘中层领导干部,我报名了。他在和我们单位领导通电话时得知了这个情况,就要求我们单位领导提拔我。然后,他又给我打电话,说要和我当面详细谈谈这件事。

我该不该去赴约?说实话自己心里很是矛盾。再三考虑后,还是决定去赴约前。但是,临行前我跟一个要好的男同事说好,请他在我们吃饭时打电话给我,我好借口脱身。这样,我才赶到了约定的地点。这时,他已经等在那里了。见面后,他很热情,很有兴致的样子。我们坐下来谈天。谈话中,他提起了竞聘这件事,说一定要帮助我。我告诉他,请他不要管这件事,我本来也对仕途无太大兴趣。这当中,我约定的那位同事的电话,果真响了好几次。我告诉他,电话是我老公打来的,老公发烧了,我要先回去了。于是,他答应说不再管我的事,就送我回去了。

后来,我们竞聘结束,我以各项考试第一的成绩当选了。我们单位的领导提醒我说要感谢他。在一次单位的庆祝活动上,我们又一次相遇了。我们单位的领导当着我的面对他说:“你托的事我替你办好了,虽然不需要你活动,人家自己也行……”这令我感到又欠他的一份人情。于是,我当面向他表示了感谢。

过了两天,他又给我打来电话,说中午请我一块吃饭。我案子思量觉得欠他一点人情,就答应了。于是,我们来到了一家餐饮洗浴一体的饭店。见面后,他提议先洗澡。我们分头洗澡后,他要了一个包间。在包间里,我们边吃边谈。他说我们单位领导班子要调整,他准备来我们单位一把手。随后,他的话题转到了我们的关系上来。于是,他很亲近地说:“很久以来,我就是喜欢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本来,我是不想说出来的,但是,看到你每次这么紧张,这么有压力的样子,我想还是干脆挑明了吧。请你放心,我保证不做让你反感的事情,保证不伤害你。但是,但是,我此刻只是真心地想抱抱你,亲亲你,好不好?”我半推半就地说:“我一直很尊重您,如果我们的关系再进一步的话,我觉得不合适……”随后,他提议说半年之内,他一定把握我们交往的尺度,他每周见我一次,保证不干扰我的家庭,让我考虑。我提出要离开这里。他说还想再抱抱我,只要半小时,半小时之后让我走。于是,我继续让他拥在怀里,就这么静静地坐着,坐着……过了不久,他说:“与其到了时间你走,不如现在放你走,走吧。”说着,他又亲了亲我的面颊,然后叫买单。回去的路上,他说准备问别人借辆车,教我开,问我有没假期,让我和他出去旅游。

这次相会之后,他打了几次电话约我。这期间盛传他要来我们单位的消息。我不敢直接拒绝,总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推托了。他没有勉强我。现在,我们单位领导确定了,不是他,但他所管的部门和我们单位最近,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要有很多的业务往来。这让我很头痛。那天,他又打电话给我,问我明天有什么安排,我不好意思再拒绝,只好答应了见面。挂了电话,才想起明天是情人节,我难受了一天,不知该怎么办。庆幸的是,他第二天来电话,说中午上级领导来视察,他要安排招待,实在走不开,并祝我情人节快乐。我这才如释重负。

我预感到,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样的骚扰还会经常发生,我实在疲于应付。他有一定权势,我不敢轻易得罪他,并且他对我没有实质性的侵犯,我也不想和他撕破脸。但是,每次他的电话一来,我就猛然头大如斗,不知怎么应付,又不敢告诉老公。我如何能即保全他的面子,又避免这种尴尬境地呢?

往后的日子还那样漫长,这尴尬的苦恼何日尽头?

心理咨询师点评:

透过这故事,我们看到女士的苦恼全是自己酿造的,而且倘若不能即时看清把握好自己的心,还会酿造更大的苦恼。

女士是怎样给自己酿造苦恼的呢?

本来一个感情色彩非常浓厚的故事,女士却叙述的近乎平淡。这平淡的背后是她掩盖了导致今天这个局面的内在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行为都有内在动因。女士与那个男人的交往决非完全被迫。那么,女士与之交往的动因是什么?动因之一是女士为情所惑。女士与男人相识之初,女士刚刚二十三四岁的年纪,还是一个青春女孩。而中年男人正是成熟而有魅力的时候。青春女孩常常会与中年男人演绎感情的故事。因为,中年男人的成熟对年轻女孩是一种魅力;而年轻女孩的青春活力对中年男人是一种魅力。这是一个难逃的魅力法则。由此,中年男人和年轻女孩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便可能产生爱情。再一个动因是女士为利所惑。男人也许没有给女士什么实际的好处。但是,如果他是一个没有权势的男人,女士是否还会与他有这样的故事?就是说,在他们的交往中,女士心里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某种利益方面的期望。而且,竞聘中层领导干部一事,男人的确是出力了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才有了这样的交往,交往中女士才默许男人一再的“骚扰”。不过女士最后定位的“骚扰”,于前面的交往中实在对男人有点冤枉了。因为彼此的关系是双向互利的。不然,作为已婚的女人,面对异性的性骚扰,最好的最方便的求助对象不该是自己的老公吗?

面对自己这样的心态该是多大的压力?于是,女士运用了一种叫做“合理化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来维护自己不安的心灵。合理化作用是指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他有一定权势,我不敢轻易得罪他”等理由都是女士的一种心理自我防卫。但是,自我心理防卫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于是,女士面临着动机冲突:想与他保持关系,又怕带来更大的危害,想断绝关系,又怕丢掉某种好处。至此,已经十分明了。让女士尴尬的是她自己的心。那么,面对动机冲突究竟该怎样选择?看清了自己的心,相信女士会以成熟而理性的生活告别尴尬。

白领女孩的怪癖行为

这一天,我接待了舒雅的来访。她一身套装雍容合体,落座后很完美的办公室白领的坐姿,只是优雅中略带刻板。漂亮的五官因精心修饰,每一笔划都显得浓重了些,睫毛在睫毛膏的滋润下硬挺地卷翘着,生动中又带着一丝突兀。初步沟通知道她就是为化妆的苦恼来咨询的。

“能告诉我你什么时候开始对化妆感兴趣的吗?”我委婉地问。

她习惯地拿出化妆盒对镜扫了一眼,开始了她的叙述:

我对化妆的兴趣源于童年时的一支口红。那年的冬天,远居省城的姨婆领养了8岁的我。退休的姨婆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早晚都要对着夹在自家相框后的耶酥像念念有词。一看到她死气沉沉的黑衣服我就害怕。一次学校演出,从来没有玩具的我在后台捡到一支快用完的口红。我视若珍宝,没人时拿出来抹上,寡淡的日子都有了光彩。姨婆发现后,大惊失色地叫起来:“那是魔鬼扔下来诱惑你的,快扔了,要不主会罚你!”虔诚的姨婆痛恨撒谎,常恫吓我说谎是最大的罪孽,主要降罪的。一天晚上热得睡不着,我忽然看见姨婆从床上坐起来,悄悄从水缸后面摸出一包藏好的牛奶无声地喝了下去。我惊讶得心怦怦直跳。身为教徒的姨婆从不让我喝牛奶,说牛奶是牛的血,看来她撒了谎,主要降罪于她了。以后的几天,桌上的耶酥仍心平气和地欣赏着他的信徒鬼鬼祟祟地享用夜餐。我蓦地明白了,主的权威和姨婆的说教都是假的。想起那支扔掉的口红,心里真是惋惜。

在姨婆的说教和恫吓中我长到15岁。妈妈把我接了回家,我才知道接我回家的真正理由:姐姐前不久出车祸去世,他们身边没有女儿了。我听了心里咯噔一沉,这三年来他们从未想起过我,要不是姐姐的去世,至今我还在异乡挣扎。想到这儿,我心里十分酸楚。

第二天,妈妈带我去商场,我径直走到化妆品柜台挑了一支珠光唇膏,妈很不乐意地付了钱。

用唇膏的感觉好极了,湿润的膏体抹在唇上像缎一样光滑,走在街上居然还有人频频回顾,这让一直在压抑中生活的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我开始想方设法跟妈要钱去买各种化妆品。妈妈总是先抱怨我浪费再眼泪汪汪地缅怀死去的姐姐的能干和节俭,然后才极不情愿地掏钱包。这使我感到屈辱,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超过姐姐。决定命运的高考到了,临进考场之际我忽然没来由地一阵慌乱。想了想,原来这几天忙着复习,没有顾上抹唇膏,赶紧摸出随身带的珠光口红郑重地润了润唇,但愿它给我带来好运。我果然如愿以偿。

舒雅的叙述中我看到了一个寄人篱下的女孩的敏感和自卑。我问她:“经历了姨婆的欺骗和家人的冷漠后,化妆成了正处在逆反期的你的精神寄托。还有,你精心修饰下的容光焕发和满足感还反映了你心理的另一个侧面,经过7年的压抑生活你急切想得到世人的肯定。是吗?”

她点点头,继续着自己的故事:

硕士毕业的我应聘进了外企。当我跨进公司销售部时,一下子明白了我对化妆知识的肤浅。室内的女职员虽然一概是职业装短裙,可每人的发型和鞋子的式样却不尽相同,就连嘴唇的颜色也是“万紫千红”,每人都在细节上做足功夫,在着装统一的写字间里尽显个性。午间休息时邻桌姜小姐的举动吸引了我,她正在把十几支不同颜色的口红切割到一个精致的小方格盘中重新组合,排列整齐后又用袖珍吹风机加温。我既好奇又纳闷,怯怯地问:“怎么用得了这么多口红?”她惊奇地看着我,然后不以为然地一笑:“靠一支口红怎么能有完美效果?要叠搽。”想到自己一年四季一支珠光唇膏,在光采四射的她们身边,出身贫寒的我显得苍白灰暗。

我真不愿意处于劣势。当晚我去了一次化妆品专柜,买回了我从未用过的粉底液、眼影、紧肤水……第二天着意打扮的我来到写字间,刚和同事打过招呼就迎来几张暧昧的笑脸。顶头上司司小姐提醒我:“你的口红抹到牙齿上了。”这一整天精神萎靡,似乎背上也长着嘲笑的眼睛。第二天我干脆连护肤霜也没用就去上班,在“姹紫嫣红”的同事中更显得格格不入。中午吃饭时姜小姐很直白地问我:“你脸色不好,是不是营养不良?”我清楚地听出了她话中的揶揄。在这个圈子里,化妆意味着档次和品位。

我警告自己即使一时不能成为业务上的强手也不要再在化妆上因小失大,每次化完妆我都会着意检查,可是类似的笑话还是出过几次:出外跑业务汗水冲掉了脸上的粉底,公司的聚会上描粗了眼线。以致看到同事嘲笑的眼神我就紧张:是不是又有了什么笑柄?面对着吹毛求疵的同事,我真想对她们喊一声:“别看我的脸,看我的工作行吗?”来到公司后加班加点我从来任劳任怨,每一份计划书都竭尽心智标新立异。可是年底在法国举办的交易会,副总还是让姜小姐去了。计划书却是我写的。

司小姐看出了我的委屈,安慰我来日方长。同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司小姐,35岁的她衣着优雅,仪态大方,恰到好处的化妆使她的眉眼熠熠生辉。她曾经对我说:“其实白领也是平常人家的孩子,不过既在外企,化妆才能造就一张完美的脸。”她告诉我,刚到公司时,她宁肯吃一个月的泡面省下300元去买一支资生堂的口红。原来我的晦气源于一支劣质的口红。

“就是说,你刚到外企时的刻意修饰是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是吗?”我说。

她似乎遇到知音的感觉:“是的。刚到外企时我是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高手林立,似乎周围的人都比你强,那种恐慌感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知道,要是化妆再输给人家,那就更无话可说了。”

“好在当时有司小姐的帮助……”我说。

“司小姐?”她冷冷地打断我的话头,“我今天的化妆成瘾就怪她。”

舒雅又陷入回忆:我们总裁这个身材矮胖的外国人家小都不在中国,下班时间请女下属喝咖啡是他的消遣和嗜好。总裁和我们这批新雇员见过面后,没几天就打来电话请我喝咖啡。还不到一个月请了我3次,也就是聊聊天而已。可销售部已是满城风雨。嘴尖舌快的姜小姐已当面“恭喜”我“什么时候荣升经理啊?”

没想到半个月后,厄运临头,一外地客户投诉我负责销售的商品是二次使用的禁品,造成了医疗事故,要向公司提起诉讼。事关公司声誉,上下如临大敌。连着几天我反复查证所有经手的手续,产品是刚出库的,根本没有二次使用的可能。我恳请司小姐以公司的名义出面调查,她板起脸来公事公办:“你必须先有个姿态,公司才好说话。”总裁早已是黑脸黑嘴,见到我就骂:“你长的是什么脑子,做出这样的蠢事!”满屋的“姹紫嫣红”都在隔岸观火,在那些修饰得近乎完美的脸上我看不到一丝同情。我只得引咎辞职。

说也奇怪,我辞职后,客户就自动撤诉了,整个事件不了了之。辞职一月后偶遇姜小姐,她告诉我,副总对我的走有点惋惜,找到司小姐希望她能给我一个留用机会,司小姐拒绝了,说这个人资质太差,连无师自通的化妆还得别人提醒,很难做出什么业绩。我听得目瞪口呆,姜小姐接下来的话更是石破天惊:“告诉你,投诉的那个人是司小姐的老客户,司小姐是总裁的老情人。”没遇到姜小姐前,我曾设想过千百个被淘汰出局的理由,想不到被淘汰的口实居然是化妆。

第二天我就报名上了一个高级美容师培训班。此后每天出门我都要化妆,从腮红到眼影一丝不苟,即使外出淋雨我也会赶紧回到车里补妆。糊上层层化妆品的脸笑起来似乎重得推不动,生活也增添了忙乱。可是我忍着,我要做到无懈可击。去年,现在的公司派我到法国参加一个业务会。我突然想起姜小姐那句话“用劣质口红的人还想呆在500强”,越想越紧张,生怕仪表上给人留下笑柄,一次会议补了三次妆,差点延误了发言。

回来后我知道自己心理问题了,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化妆次数。可是越想减少,化妆的欲望就越不可抑制,看到化妆盒就情不自禁,没有它我简直手足无措,让我陷入苦痛之中……

说到这里,舒雅努力睁大眼睛,避免晶莹的泪水从精心修饰的面庞上落下。我递过一张纸巾,她拒绝了,微仰起脸,久久地沉默。

“痴迷化妆的行为掩盖的是你恐惧失败的心理。”趁舒雅沉默的时候,我分析说:“把化妆这一生活习惯看得如此举足轻重,归根结底还是你对自己没有自信,生怕在强手如林的处境中加重你不利的砝码,由此引发失败,于是你要进行心理防卫。这是你痴迷于化妆的一个原因。再有,因为社会和生活中某些人和事使你失望,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似乎自己的完美可以弥补社会的不完美。心理学称之为补偿心理。其实,不管是事业还是生活,胜败乃兵家常事,输了还可以再来。再说,人没有绝对的完美,应该学会悦纳自我才是。”说到这里我话锋一转,“更重要的是,不知你想过没有,姜小姐、司小姐借化妆诋毁你,其实她们是把你看作强有力的竞争对象,为了打击你,她们才找到各种各样的口实。如此说来,你本来是个很有优势的女孩呀!应该好好悦纳自己呀?”

“原来是这样。”舒雅领悟地说,“我知道了,学会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也就不用靠化妆来自我补偿和自我保护了。”舒雅脸上露出了自然轻松的微笑。

当然,舒雅告别化妆成瘾的困扰,还要持之以恒,以逐渐消退有关的神经联系。但学会真正接纳自我是关键。我为舒雅的领悟而欣慰。

你究竟是为了改变什么

周六晚,一位叫韦杰的男子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把一个困惑摆在我面前:

“虽然我不到30岁,应该说还算年轻,但是最近两年来,我感到很累,不论是工作任务,还是日常生活,都觉得非常累。现在,我又面临一个困惑,一个很大的困惑。我是中专毕业,准备去进修‘充电’。可以考虑的进修方式有两种:一是脱职学习,这样的好处是比较专心,也轻松一些,但只能拿基本工资,收入就少多了;二是在职进修,这样的好处是照常拿钱,收入较高,但自己肯定要紧张忙碌。两者各有优劣,我不知怎样才好?”

现代社会,抓住机会给自己“充电”当然是好事。不论是谁,想充电,都要有投入,或是金钱的,或是时间的,或是精力的。就韦杰所说的两种进修方式看,不论哪一种,都是较为可取的,对于将近30的人来说,似乎并不很难选择,怎么会让他如此为难?况且,即使为难,也该去做一下职业咨询或培训咨询。韦杰拨通心理咨询专线究竟为什么?他说的非常累又是为什么?事情就是这样,当事人常常只是感到困扰,却一时看不清困扰何在。于是,沟通了上面的意思之后,我引导说:“我推测还有另外让你为难的东西。想想看是什么呢?”

韦杰表示理解:“是这样的,我在一个基层单位工作,这里的环境让我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你的意思是说,想得到满意的工作环境,但是,对于通过进修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你没有把握。是这样吗?”我分析说。

“对,您说的正对我的心思。”

人的生活环境的确影响着人的发展。而让我们感到满意与否的所谓环境其实有两种,一种可以叫作硬环境,比如偏远的山区与内地的城市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这种由客观现实条件造成的不同环境,就是所谓硬环境。硬环境主要由自然的社会的等客观现实因素构成。一种可以叫作软环境,比如同是在一样的地域条件中,甚至同在一个工作单位,有人感到谐心情舒畅,有人却感到心情压抑,这种主观体验到的不同环境就是软环境。软环境主要是由人际关系等人为的主观因素构成,所以也可以叫作人际环境。当我们谈到对环境的满意与否的时候,有人是因为这里能否喝上纯净水或办公设备是否现代化,有人则是因为人际关系是否融洽。

交流了上面的意思后,我问道:“想想看,你一再强调环境让你非常不满意,是属于上述的哪一种情况?就是说,让你不满意的到底是什么?你究竟想改变什么?”

韦杰开始看清自己的困扰:“我工作的单位虽然不大,人际关系却比较复杂。可能是因为我的性格——我对工作要求比较高,对人对事,总是追求完美主义,我感到领导不喜欢我这样的人,所以关系就不是很好,内心总有一种压抑感。”

“那就是说,你是想通过进修改变不满意的软环境了。”我说。

“是的。”韦杰转而关切地问,“您看我是否可以达到目的?”

人与环境的关系当然是相互作用的。就是说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是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硬环境让人不满意,人可以通过进修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智能因素,来给自己换一个生存环境。比如,通过考学让自己走出山沟,走进城市,从而使自己换了一个生存空间。这是就硬环境说。如果是软环境让人不满意,比如是因为与领导关系障碍而使生存环境不满意,那么,单是智能方面的提高,就很难达到这样的目的了。因为,大凡人际关系原因导致的生存环境的困扰,即使对方确有责任,自身往往也存在人际交往误区方面的原因。比如,自身有较重的完美主义人格,不仅对自己,对别人,对生活,都过于要求完美,就会出现人际障碍。再如,自身有较重的自我中心倾向,不善于心理换位,往往缺乏对别人的理解,也会导致人际障碍。如果不走出这些误区,即使通过考学进修换了工作单位,同样还会出现人际关系障碍。这种情况,就需要从完善性格方面去努力了。

交流至此,我说:“其实,你所以说面临一个很大的困惑,说明你已经朦胧地意识到,让你困惑的不是两种进修方式哪个好,而是进修能否使不满意的环境得到改变。这是你所以进行心理咨询的潜在动机。总之,你的问题关键是要好好想想,到底是想改变什么,是改变硬环境,还是改善软环境。你说是吗?”

“是的。”韦杰领悟得很好,“看来,我的问题主要是改变软环境。您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困惑,我知道该怎样做了。非常感谢!”

领导对我冷冰冰

领导的冷脸带来的压力

一个女孩在来信中,讲述了让人很是困惑故事:

我总是遇到令人头疼的难题。最近,又有一件事把我折磨的死去活来。

我是三年前参加工作的,分到一个镇政府搞计划生育。作为一名年轻的机关人员,都想与领导搞好关系,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领导总是对我冷冰冰的,不把我放在眼里。除了我,领导对别人都很热情,很随和。这是为什么?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说是因为我没有后台,可连一般群众来了他们都热情接待;如果说我没有出息而令人看不起,可我好歹也是个中专生。然而,我受到的始终是这样的待遇。后来我想是不是没有给领导送礼的缘故?今年正月我给领导送了将近200元的礼。我想这下总该对我好了吧?可我遇到的依然还是冷脸!

于是,我忍无可忍,调换了工作单位。我想,到了新单位情况总该好一些了吧。没想到,不出几天,我的美梦就被彻底打碎了。新单位的领导依然如此,甚至更糟!这里有一个挺老实的从农村借调来的干部,领导对他都能关怀备至,对我却总是板着面孔,冷若冰霜,总是生硬地让人受不了。老天,这是怎么了?我对领导产生一种极度的恐惧感!就这样,到新单位不几天,我的情绪就低落到了极点,甚至感到绝望。我感到一种可怕的自卑,几乎在所有人的面前都抬不起头来,而且总觉得别人都在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我,仿佛在问我:你怎么了!我不敢睁眼看人,我觉得简直就要堕落下去了——一个人被她所尊重的人伤害了,她往往就会变得堕落。十几天后,他给我们开会,不知怎的,我的大脑好像失灵了,我的耳朵好像被什么塞住了!我什么也听不进,我被吓懵了!我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孩,可是领导给我们布置任务我都听不进,怎么搞工作?这样下去,我不是要被开除吗?我越想越害怕,越想大脑越迟钝,最后居然发展到,别人面对面跟我说话,我都听不见。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都反应不过来。我被吓得整天躲在屋里,不与人接触,不敢见同事。到现在已经七个月了,我一直过着这种可怕的日子。我整个人都变得怪异了。奇怪的是领导一不在单位,我就什么都不怕了,我的大脑也复活了。

我总觉得领导在欺侮我,每天在惶惶不安中度过。我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就像房子要倒塌一样。再这样下去我怕真的变成精神病。这是为什么?我从小学习好,一直是第一,与这件事有关吗?我到底是怎么了?

父亲的触摸造成的伤口

让女孩感到困扰的,是通常年轻人难免的对领导的畏惧心理吗?她说“总是遇到令人头疼的难题”意味着什么?这个困扰的背后还有什么困扰?心理咨询师常常面对的是这样的困难:当事人不能一次谈清自己的问题。职业的敏感让我认为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了解,才能提供分析和帮助。在我复信说明了这样的意思之后,女孩的第二封来信让我找到了答案。

女孩说:我的确还有一个困惑,这是源于十几年前的问题。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天半夜,一个人影站在我的床前,用手触摸我的下身。我又惊又怕,呵斥“谁!”那个人影转身跑出我的房间。凭直觉和那个人的呼吸的声音,我猜测他是我的父亲。隔了几个晚上,又有一个人影窜进我的房间干同样的事。这回我更能断定,那个人就是我的父亲。从此,我在心里埋下了对父亲深深地恨,我们之间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壕沟。我对他采取了惩罚手段:不准他摸我的手。每次给他端饭时,若是他的手碰到我的手,我就会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样子。十几年了,都是这样。可我越是不让他摸我的手,他越是摸我的手。我吓不倒他,只能逃避,如不给他端饭,减少接触的机会。但他还是找机会碰我的手。我愤怒到了几点,似乎想拿刀把它杀了都不解恨,有时我甚至会哭出来,或者骂人。但一切都不管用,他还是要摸我的手。于是,我产生了恐惧,甚至害怕回家。前几天,单位放假,他又找机会摸我的手,我气得几乎要发疯了。可是他却一点都不在乎,还乐呵呵的。我感到一种绝望!于是,我气上加气,回到单位,心情抑郁,同事跟我说话,我也打不起精神,脸上一丝笑容也没有。一连几天都这样,我怀疑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或者真的要发疯了。

父亲说他也注意到了我不让摸手的现象。父亲承认晚上那个人是他,但他遮掩说是给我盖被子。其实根本不是,我的记忆是深刻的。父爱,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我从小就和父亲之间有深深地壕沟,即使他对我好,我也从不接受。所以父爱对我是无缘的。相反,在我的心里有一道深深地伤口,他每次摸我的手,都是在触痛我的伤口上,痛得我心都在痉挛。因为出不了心中那口恶气,伤口一直不愈合。我十六岁那年闹过病,有人说是精神病。我怀疑我的病就是由此引起的。我该怎么办?

心理支持:学会适应生活

现在总算能够解读女孩的困扰了。于是,再次的复信中我写道:

你与领导的问题和与父亲的问题确有因果联系,前者是“果”,后者是“因”。

我们先来看你与父亲的关系问题。

在灵魂深处,应该说你有对父亲的爱,有对父亲的亲近和依恋的感情。正如你所说,“父爱,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这是人的天性。及至后来你父亲对你的骚扰行为发生的时候,你开始走进了人生初春的季节,就是说你已经有了性意识的萌动。这让你感到恐怖的同时,却激活了你的性意识。于是,深层的潜意识里,对父亲你萌生了一种多少带有性成份的感情,你对父亲的感情变得复杂了。而这种复杂的感情实质上并不是排斥,而是越发的亲近和依恋。就是后来父亲摸你的手,在你的潜意识里也不是真正拒绝的,或者说有一种渴望抚摸亲近的需要。因为,不难理解,假如你真正彻底的拒绝父亲的抚摸亲近,父亲是不可能没完没了地十几年骚扰你的。正是你不知不觉间流露出来的默许,纵容或者说鼓励了父亲抚摸的行为。但是,对父亲怎么能有这种带有性成份的亲近和依恋?这怎么能行?于是,你很自然地把这种心态投射到了父亲的身上——是父亲不好,是父亲对我有邪念。在心理学上,这种把自己内心某种不愿承认的感受,指派到别人身上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心理自我防卫机制,叫作投射作用。投射的结果是,父亲如此无礼,对他当然不能再有爱了。于是,便有了你所说的“心里埋下了对父亲深深地恨”“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样子”,甚至“愤怒到了几点,似乎想拿刀把它杀了都不解恨”。

这时候,投射作用演化为反向作用了。反向作用,就是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内心某种真实的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正好相反,也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比如,本来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却表现为明显地去照顾别人,对自己本来喜欢的人或事物,却表现为恨,对自己所恨的人或事物,却表现我为爱。这是因为,人有许多原始的欲望和冲动,但有的是社会或自己所不能容忍不能接受的,就常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潜意识之中,而通过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当一个人的某些感情或行为如果表现过分或不当的时候,可能正好表示了他潜意识中有相反的欲望。你的情况就是这样,本来在心灵深处对父亲是亲近和依恋的,却表现为相反的感情——愤怒、憎恨、惧怕、逃避。自己觉得,这样的感情才能被自己所接受。这样的心理防卫需要花费很大的心理能量的。而对于一个正好处于青春期的人来说,常常会让躁动的心灵陷于越发混乱,于是,十六七岁的时候你身上出现了所谓的精神病。

我们再来看你与领导的关系问题。

就来信介绍的情况看,你“总觉得领导在欺侮我”是一种主观猜疑,其实领导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你自己在信中的许多话也表明,你知道说领导欺侮你是不能自圆其说的。那么,为什么你感到与领导的关系很麻烦呢?是因为你与父亲的关系问题,导致了你与领导的关系问题。就是说,你对领导的态度体验,是你对父亲的态度体验的一种移情。移情就是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也就是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如对父母弟兄或别的重要人物的情感或态度,转移到目前面对相似的人身上。领导与父亲有很大的相似性,一来都是男性,都会让你萌生有关两性的意念和联想。二来都是权威人物,都会在你的心理上占有较重的位置,成为心理重心人物。对父亲,你感觉“父爱,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对领导,你感觉是自己“所尊重的人”,“想与领导搞好关系”。正是这种相似性,让你把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了领导身上。

于是,在你处理与父亲关系上运用过的心理防卫机制,很自然地又搬用到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上来。明明是对领导怀着亲近和依恋的渴望,但是,不论是从两性关系角度,还是从干群关系角度,却不能坦然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和态度,反而表现为漠然,疏远,排斥,进而是不满,惧怕。一面怀着亲近的渴望,一面怀着恐惧的逃避,如此心态与人交往,给人的一定是一副“生硬”的面孔。正如你所说的,常常是自己“脸上一丝笑容也没有”。面对你生硬的表情,别人怎能有微笑和亲切?于是,你就很自然地运用了投射作用,本来是自己表情生硬冷漠,却感觉是别人生硬,是别人对你“冷冰冰”、“板着面孔,冷若冰霜”,“生硬地让人受不了”。本来是自己没有了自信,却“总觉得别人都在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我”。由于这样的投射作用,你感到是自己“被她所尊重的人伤害了”。这怎么得了?在学校里“一直是第一”的女孩肯定一直生活在众星捧月之中,是老师的宠生。一个众星捧月的宠生,忽然感觉别人特别是自己“尊重”的领导“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还怎能找到感觉?怎能不陷于深深的焦虑之中?(正是这种心态过度焦虑,神经过度紧张,而抑制了听觉中枢,让你感到“什么也听不进”了。其实这没有什么,只要心理放松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于是,你感到“每天在惶惶不安中度过”,“精神几乎要崩溃了”。

人最终靠自己才能救助自己。你怎样才能救助自己呢?

首先是正确理解心理防卫机制,学会以成熟的方式适应生活。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概念很不科学,你不用为所谓的精神病而担心。正如心理学家乔治·范伦特的研究认为,我们不能说精神病都是适应不良,比如器质性脑损伤肯定会产生精神失常,比如精神分裂症也可能有先天缺陷。但是,大多数精神障碍,如神经症、抑郁症和人格障碍,都是那些为了适应生活而进行的内心斗争向外显示的结果。它们正反应了一直在进行的适应过程,而现在人们注意到了它们,便给它们一个个标签。就是说,所谓精神障碍,大多是适应生活的外在表现,轻率地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是很有害的。

面对生活的困扰,我们的对策就是运用各种心理防卫机制来适应。但是,心理防卫主要是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因而我们不理解它们,或者只按表面现象进行处理对待它们,而没有理解在它们背后潜藏着什么。于是它让我们感到痛苦。世上很多不必要的痛苦都来自我们对于心理防卫机制的反应。我们知道,发烧和炎症实际上是身体对侵入的病菌的保护反应,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外部侵入的感染。同样的道理,心理防卫机制也是对异常情况的正常反应。正如范伦特说:“精神疾病也像麻疹的症状一样,反应了我们正在想办法适应病理性矛盾冲突的努力……实际上精神疾病的症状,反应了患者正在无意识地努力运用一组防御机制对病因进行防御。”就是说,人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冲突的困扰,总要想办法适应。适应不良的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精神疾病的症状。对心理防卫机制的理解,能够使我们以更合理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同时心理防卫机制也是可以转化的。所以,对心理防卫机制的理解,也能够促使我们选择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来适应生活。用范伦特的话说,“适应机制的转变能够让病人治愈自己的疾病。”所以,你需要的是学会用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来适应生活。

过去,你不断努力学习“一直是第一”,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你面对与父亲的困扰而采取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叫作“升华作用”。就是通过把不能直接满足的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以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潜在的欲望也就得到了满足。升华就是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歌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也是升华。说到这里,你已经明白,既然领导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又何必为此惶惶不安?与其刻意追求领导的好感或赏识,哪如把这种欲望升华为做好本职工作和追求自身发展的动力?等到你的发展和进步为大家瞩目的时候,就会得到大家更好地接纳和喜欢,你也就获得了真正的满足,找到了更大的自信。

再有是对自己的某些感觉和体验不要过分关注。

心理学上有个逆定律,越是想控制消灭自己的某些心态或意念,就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它反而更挥之不去了。因为关注本身等于强化了这种心态。所以,你对自己焦虑等心态,不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它,克服它,而应顺其自然,带着它照常去做应该做得事情。只要你不再那么关注它,它就会慢慢淡化了。

最后是让自己学会微笑。

正如前面说过的,由于你表情生硬,别人很自然地还给你生硬的面孔。表情很容易传染。人际交往就是这样,有很大的互动性。所以,你应该学会把自己生硬的表情换成自然的微笑。微笑最容易传染。对着镜子你会发现,只要当你微笑的时候,里面的那个人就会对你微笑。生活中也是这样,付出微笑,最容易收获回报。等你收获微笑的时候,你的心里就有了温暖的阳光。

打工女孩的“怪”病

马老师:

您好!我活得好累好累,请您帮帮我。

今年我都26岁了,至今还没有谈恋爱。因为我有个怪病,我总认为我的年纪还小,没有长大,认为自己才十七八岁,其实我知道我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我从十七八岁时就来这里打工,在这里一干就8年。8年当中除了工作之外很少和外面的人接触。由于人生地不熟,又没有老乡,所以就没有什么朋友,我工作的地方总共才三四个人。因为和老板的关系还不错,所以一直没有离开过。不过,老板娘和我的关系不好,一直以来她总是指责我,总是说我这不好,那不好,而且还时常骂我。我有时几乎受不了,只有忍气吞声。所以我现在很自卑。其实我也想换换工作,但现在找一份工作特别难,而且亲戚朋友,都反对我换工作。他们就有一份这么好的工作可以了,忍一忍,现在外面打工很难。其实,他们那里知道我的痛,他们只知道外表,而不知道我的内心感受是多么痛苦。

我该不该离开这里,另找一份工作,我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一个痛苦的人 小海

小海姑娘:

你好!读了你的来信,首先可以肯定,你什么病也没有,如果说有病纯粹是心病。究竟是什么心病让你这么痛苦?恕我直言,马老师几乎让你带进一个迷朦的圈子。心理咨询师常常面对这样的迷朦——求询者有意无意地绕一个复杂的圈子,让你一头雾水。

你看啊,不仅亲戚朋友认为你“有一份这么好的工作”,你也认为你的工作很不错,所以“在这里一干就8年”,而且“和老板的关系还不错”。身为打工人,这难道不是非常幸运吗?幸运的女孩,为什么“活得好累好累”?为什么心里有那么多别人不知道的“痛”?为什么感觉自己有了“怪病”?真是很“怪”。你的怪病“怪”在哪里?仔细读过几遍你的来信,透过字里行间,马老师终于发现你的难以言传的怪病——你爱上了你的老板,或者说你和老板萌生了一种朦胧的感情。

您这纯粹是诬蔑和陷害!你也许激动了。但请先不要骂,还是静下心来想一想。

你也许说,我的痛苦就是因为老板娘的责骂。但这样的痛苦即使再苦,按一般的心理规律也是可以对人言说的,而且,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这样的痛苦并非难言之痛,何况是对亲戚朋友?又何况涉及到了是否换换工作这样重大的问题?那么你为什么不能对人言说?可见你的心痛必定难言。再有,通常认为自己没有长大的女孩的心态都是较为幼稚单纯的,总是比自认长大的成熟的女孩少一些烦恼,而你却一面觉得自己“年龄还小”,一面却感到“很累很累”,如此与常理相悖,这又是为什么?再说,老板娘与老板经济利益上应该是一致的,为什么对一个打工者老板娘和老板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你心中的难言的隐痛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扪心自问,你的心会告诉你——你心中有一个梦幻,有一种对老板难以言说的感情。这有几种可能的情况:要么是老板对你的用情,要么是你对老板的暗恋,要么你与老板的感情是相互的。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让你心中产生一种朦胧的梦幻的期待。为什么你已经二十六七岁的姑娘,“至今还没有谈恋爱”,知道自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总认为我的年纪还小,没有长大,认为自己才十七八岁”?深层的潜意识里就是你对与老板的感情寄予着朦胧的期待。而这期待需要时间,于是,你幻想着时间慢些走,幻想着自己“年龄还小,没有长大”。于是,你虽然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一直“没有谈恋爱”。

你出外打工,“人生地不熟,又没有老乡,所以就没有什么朋友”,“工作的地方总共才三四个人”,“很少和外面的人接触”。置身于这样一个陌生封闭的环境中,和老板“还不错”的关系,极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极容易由依赖变成依恋,变成亲近,变成带有情爱成份的两性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种感情自然会让另一个女人不能接受。老板娘的责骂时时让你感到这种感情是那么不现实的,是那么的自责。于是,你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这一心态,于是,你感到“很自卑”,想到“换换工作”,来逃避这种关系。于是,你陷入难以言说的是否该了断这种关系的痛苦之中。既然这样的痛苦难以对人言说,就蒙上了一层伪装:面对老板娘的责骂我是否该离开这里。

就心理咨询的实践看,几乎所有的难言的隐痛,往往会改头换面表现出来。这是人们在心理上运用了“合理化作用”进行心理防卫的表现。你把自己对老板的朦胧的梦幻的期待心态带来的痛苦,进行合理化的表现有三点:一是我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受老板娘的气;二是我所以没有谈恋爱,是因为我没有长大;三是我所以没有离开是因为工作不好找,亲友都不同意离开。这样,暂时地减轻了自己内心的压力和困窘,起到了心理防卫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你不是故意这样的,如上的心理活动多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心理学上叫作潜意识活动。就是说,这一切并不是说你是个不好的女孩,而是陷入一个心理的怪圈。在这个心理怪圈中,你又分明感受到这样“合理化”没有让你的心真正安宁下来,于是你感到自己有了怪病。

即使退一万步说,单是老板娘对你的责骂,也是必有缘由的。那个缘由还不是因为你是与老板关系“还不错”的女孩?

说到这里,你肯定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对,就是让自己从梦幻中醒来,直面生活的现实,直面自己的心。这样,对于是否该离开这里,你也就有了理性的选择。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女教师的紧张哪里来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今年26岁,已经工作几年了。最近我出现一种怪病,总是特别紧张。坐在办公室总是很拘束,一点也放不开,脸部肌肉总是很僵硬,没有力气,总是出汗,别人跟我讲话我也不能集中精神,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敢抬头看别人,有时候别人说话了我也没有听清。一点自信也没有了。有同事提醒我,你最近怎么这样心神不安的?我也不知是什么病,我就努力调节,给自己提醒,没有什么好紧张的,可越是这样就越紧张,不知道怎么控制……”

女教师拨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沉重地诉说着自己的症状。我放过他的症状不谈,却赞叹地说:“刚刚26岁就工作好几年了,很棒,你真的很棒!”

“我以前的确是个很自信的人,而且比较开朗,不是畏缩拘谨的人。”她显然受到鼓励,语调变得稍许轻快了,“就是从这个学期开学以后,我才这样的……”

“这个学期?这个学期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对你影响较大的事件吗?”

“我是去年10月份结婚的,按照我们这里计划生育规定,生育要根据结婚时间和双方年龄排队。新学期开始,我知道了一个女同事今年上半年才结婚,这就被批准生育了,年龄和我一样大,只是不知道她丈夫多大。还有一个女老师怀孕了,她的年龄没有我大,据说她丈夫年龄比较大,可能夫妇双方和起来的年龄比我们夫妇两个大。避孕是挺麻烦的事情,我年龄也不小了,也很想要孩子,我向学校负责计划生育的领导提出了生育的请求,但是一直没有给我答复。我心里很有点想不通,很不平衡,很难受。”

“我们是重点小学,新学期总有一些转学插班的学生。今年我也有一个亲戚的小孩要来转学插班。虽说经过考试,就是走走形式,只要交了学费谁都可以近来。考试后,负责的主任说我那个学生不能进来,说校长不同意,因为这个学生的成绩太差了。我就请他代我向校长说说,宽容一下。过两天他说校长还是不同意。我想不同意就算了吧。可是过后一个同事说,转学插班的学生都进来了,你的那个学生怎么没进来?如果没有这话,我心里还好受一点,一听这话,我心里就特别不好受。”

“其实,我的工作一直干得挺好的,平时和领导的关系也不错。为什么刚一开学领导对我就冷淡了,不满了?究竟我哪个地方做错了?我就一直思虑重重,还不敢和别人交流,总担心什么地方做错了。所以就很紧张,很紧张……”

如此看来,她的焦虑状态的确事出有因了。这再一次证实,心理障碍常常起源于生活事件。当然,不是她的生活事件必然就导致如此焦虑的情绪障碍。按照认知评估学说,人的情绪体验取决于对事件的认知。这两件事所以导致她的焦虑情绪,是因为她对事件的认知评估出了问题。首先是因为她的信息沟通障碍。

我解释说:“每个人都会在意自己在领导和同事心目中的地位。假如那两对夫妇的年龄确实没有你们夫妇的年龄大却在你们前面生育了,假如情况完全相同所有的转学插班生都进来了就你介绍的这个没有进来,这的确给人带来压力,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的问题是,就计划生育这件事说,你并不知道人家夫妇的年龄究竟有多大,就转学这件事说,你也不知道要求转学插班的学生是否都进来了。就是说,你不知道事实到底怎样。”

“对,我只是听别人传说就觉得……”

“这就是间接信息沟通让你陷入信息沟通障碍。社会心理学发现,人际沟通有直接和间接区别。间接沟通,由于信息层层传递,经过的中间环节太多,常常会造成信息的损耗和失真。再有,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并不一视同仁,而是有选择地接收和处理的。一般的倾向是,人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喜欢选择自己赞同的信息进行接收和处理。这反应了人们对赞同性信息的偏好。就是说,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寻找赞同性信息,躲避非赞同性信息,以保持态度的一致性。就你的情况看,缺乏直接信息沟通是显而易见的。你只是根据间接的信息沟通就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更重要的是,间接信息可能很多,你只是选择了自己倾向于赞同的信息进行了接收和处理。由此导致了信息沟通障碍,进而导致了你的情绪障碍。你领会这个意思吗?”

“是因为我对这两件事心中不满,就注意了和自己的态度一致的有关信息,而忽略了事实真相?”女教师领悟地说,“那就是说,我这是自寻烦恼了?”

“你能这样领会很好。”我表示肯定,“你为什么不顾事件的真实性,而仅据自己选择的偏好的间接信息而自寻烦恼呢?这是由于你的自我中心意识。由于自我中心意识,你只站在自己这方面来看问题,认为应该让你生育,应该让你介绍的那个学生进来,否则是没有道理的。同样,按照这样的心理倾向,你也就选择了你所偏好的信息,而忽略了事实,而自寻烦恼了。”

“您分析的太对了。”她表示非常理解和领悟,“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一是做个实际调查。侧面调查之后,你也许就会发现事实并不如你的‘觉得’,根本说不上领导对你有什么不满和冷淡。二是进行心理换位。只要你能很好地心理换位,就跳出了自我中心的局限,就会发现根本不用什么实际的调查,对事件已经了新的理解。如此,你也就没有了压力,你的紧张状态也就烟消云散了。”

女教师笑了:“您说的对,有了心理换位,现在我就轻松了许多,还调查什么?谢谢您,我不会再去自寻烦恼。”

为写字而困扰的职业女性

书桌上展开着一封读者来信,几分娟秀的字迹中却有一个痛苦的故事:

我是一个30多岁的职业女性,有一个非常痛苦的心病向您求救。5年前,有一次同事说我的字“怎么写的这样差”。当时听了心里很难过,有一种自卑感。从那以后就留下了这个毛病。只要别人看着我写字,我就紧张,心慌,手颤,思维僵化。这个毛病给我带来很大的困难。这5年来,我一直看心理门诊,吃了不少抗抑郁症、强迫症和恐怖症的药物,医生只是开方配药,一般不和我进行交流。也住院做过森田疗法,虽然病情有所减轻,但总是不能根除。我这几年来一直在痛苦中工作生活,有时对生活都失去了信心,想一死了之。在杂志上看到您的心理咨询文章,使我又一次看到了希望。求您救救我吧,如果我病好了,我愿用一万元来报答恩人,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回一封信。谢谢您了!

又是一个自己吓唬自己的故事,我的回信只能实话实说。

马老师很理解你的心情,更感谢你对我的信任。首先我想说,你的字原本是不错的,在我的读者咨询来信中,你的字可算上乘,甚至比我的字还有可取之处,起码比我的字清晰工整。

马老师以为有几点你需要搞清楚。

一是你的“心理毛病”属于什么问题?是抑郁症吗?不是。是强迫症吗?也不是。你也许把它当成是恐怖症了。其实你的情况和恐怖症也不完全一样。一来别人看着写字都或多或少地有过紧张、心慌的感觉,这是人之常情;二来你的紧张心慌主要是怕别人说你的字不好,这是对自己的字没有信心的正常反应;三是你的紧张心慌的程度原本不是很重,是你自己夸大了那种感觉。那么怎样给你的问题“定性”呢?我看只是有点恐怖心理和强迫观念,够不上恐怖症或强迫症。如果再联系病因考虑,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否定意识作怪,也就是自卑心理作怪。

二是你是否需要吃药?5年的光景了靠药物也没“根治”你的“心理毛病”,说明药物是不管用的。常有一些求询者来信或来电说吃了多年的药,心病也没有治好,常常是因为根本没有患什么非靠药物治疗的疾病。就你的情况看,盲目用药只能通过消极的心理暗示给你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你的心病怎样才能治好?办法是不治自愈——只有“不治”才能“自愈”。就是说,你的心病完全是自己吓唬自己闹成的。只要你不怎么在意它,你就会逐渐走出困境。你说接受过森田疗法,当你看了下面介绍的森田疗法的基本原理后你会说,啊,我真是自己吓唬自己!

森田正马认为:神经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他们常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慌等,误认为是“病”而焦虑恐惧。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越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越容易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形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与理性不符合的观念任何正常人都会有的,只是一闪即逝不留痕迹。而有疑病素质的人,这些观念一旦出现,便固执地重复,同时又想反复控制,形成拮抗对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产生强迫观念。有疑病素质的人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往往在欲求与现实之间,在“理应如此”和“事以如此”之间形成“思想矛盾”,并力图解决这些现实无法解决的矛盾,对客观现实采取强求的态度,促使症状越来越重。

根据上述理论,森田提出了治疗原理和方法:

一是“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就是一面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不予抵抗,一面带着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对躯体和心理症状不加排斥和压抑,采取“有,就让它有去”的态度。要顺其自然必须做到:①要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不安等今人厌恶的情感。②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③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④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对自己的症状采取接受态度,一方面不再强化对状态的主观感觉;另一方面,因为不再排斥这种感觉,而逐渐使自己的注意不再固着在症状之上,从而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直至消除。

二是“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与人相关的事物分为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前者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后者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森田疗法要求以学习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去控制不可控制之事,如人的情感;但还是注意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如人的行动。“为所当为”就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这里的要点是:①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尽管症状痛苦也要接受,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注意力及能量投向自己生活中有确定意义并能见成效的事情上,努力做应做之事。这样,任凭症状起伏,都有助于打破精神交互作用,逐步建立起从症状中解脱出来的信心。②面对现实,陶冶性格。神经症患者的精神冲突,往往停留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他们对引起自己恐惧不安的事物想了又想,斗了又斗,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引起其痛苦的事物却采取了一种逃避和敷衍的态度。事实上,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会使思维变得更加实际和深刻。实际行动才是提高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的最直接的催化剂。在实际生活中将精神能量引向外部,就要注意所做的事情,这就减少了指向自己心身内部的精神能量。而与外部世界的实际接触,又有助于患者认识自身症状的主观虚构性。

相信你对森田疗法有了较深的领悟。好,现在不治自愈的“药方”已经有了:一是别再“想”你的病,也就是顺应自然;二是赶紧“做”你该做的事,也就是为所当为。

为了增强效果,你一定愿意记“成功日记”——哪一天做到了上面两点,比如你不再对“怕别人看你写字”的念头想了又想,斗了又斗,比如不管有没有别人看,你都坚持了写字,就把你的那种良好的成功的感受具体细致地随便自然地记录下来,经常看看自己的成功日记内容。这会强化良好感觉,逐渐让你的心病不治自愈。

这回,你的一万元看来要花定了,马老师呢也要发财了!因为现在你的心病已经好了一半了。说个笑话。让我们在笑声中结束这次沟通和交流。好吗?

后来的一个周六晚上,晓艳女士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我们就前面的意思做了进一步的沟通。晓艳女士说症状已经初步好转,就是有时候别人在场还是有些怕,有时干脆就回避不写字了。问我该怎么办。

“任何一次逃避,都会使治疗前功尽弃;任何一次逃避,都会使症状进入恶性循环。”我明确地说,“你来信来电求询,都表明你有很强的自助自救意识。这是你跨越心理障碍的最有利心理前提。然而,自助自救最关键的一步是,面对恐惧的情境,决不能有半步后退,该做的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前面曾经说过的‘为所当为’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只要该写字的时候,你不管怎样都坚持写下去,事后你会感到原来没有什么,事先的害怕都是‘自作多情’,你会感到是一种成功,说不定你会说‘感觉好极了’呢!我们说的‘成功日记’就是记录这种感觉,来自我鼓励,增强信心。希望下次听到你的‘成功日记’上的好消息!”

听到这里晓艳女士笑了:“马老师,真的感谢您的帮助。现在我更有信心了。”

过了不久,电话里终于传来晓艳女士的好消息:“马老师,现在我不再怕别人看我写字了,想想过去真是自己吓唬自己。马老师,真不知道怎样感谢您才好!”

“你的病好了就是对我的最好的酬谢。”我说,“可别再闹这自己吓唬自己的笑话了。”我们的通话在笑声中结束。

几个月后的一天,晓艳女士再一次来信说:

我比以前好多了,别人看着写字,手不再发抖,能坚持顺其自然地写下去。这是您对我帮助的巨大成果,我真的很高兴。每当看到自己的成功日记中的记录,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对消除疾病充满了信心。我由衷地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太需要您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了,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回一封信,好吗?

心理支持有利于她的继续自救,于是我复信如下:

马老师感到你是个很有自救信念和自救行动的人,并且为你自救的成功而欣慰。人最终需要自己救自己。希望你能继续坚持自救,绝不有一次逃避。

为了帮助你自救,你还可以采取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是治疗恐怖症较普遍应用的主要行为疗法,就是引导患者有计划有目的的一步一步亲自去接触那些发生恐怖情绪的事物和情境,即使患者暂时还会产生恐惧,也要以最大的勇气和毅力忍受和适应,直至恐怖情绪消除为止。具体操作方法分四个步骤:第一,明确引起恐怖的具体刺激情境;第二,将恐怖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一个等级系列;第三,学会一种或几种与恐惧反应相对的松弛技术,如,深呼吸放松法、静坐放松法,意守丹田放松法、想象放松法,等等;第四,在恐怖刺激出现时,进行肌肉放松,使松弛反应和恐怖反应这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恐怖反应的出现,逐渐消除恐怖感。

针对你的情况,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把引起恐怖的情况分成等级,按程度由弱到强排队,如:①家人在场②好友的在场③熟人的在场④生人的在场⑤领导的在场⑥异性的在场。实际顺序要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排列。然后从引起恐怖强度最弱的等级的情况开始,反复地主动在恐怖的情境下写字,出现害怕的体验立即进行自我放松,直到恐惧反应消除,依次类推,每个等级用1~2周的时间。这样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消除恐惧反应。

当然,这个方法和前面的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成功日记,都是不矛盾的,是相互配合的。我想你能领悟这一点,所以,希望你经常看看以前的通信,好好地领悟其中的道理,继续自救。

最近,晓艳女士又一次通过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好消息:她已经能够正常写字,正常工作和生活了。我为她终于自救成功而深感欣慰。

“炒老板鱿鱼”之后

又一个周六晚,我刚刚准备好,心理咨询专线就传来一个女孩的声音,急急切切,很是冲动。我一时间很是不得要领,经过不断地会话引导,慢慢地总算听清了她的故事:

我今年20岁,在一家个体企业打工。由于厂子最近活不多,没活的时候,我们就回家,什么时候需要上班了,厂子用电话通知。上个月,休息几天后,13号厂子来电话说要我去上班。可是我到了班上一看,别人已经上班两天了。是11号通知的。我一下就急了。我找老板去论理。没想到他却怪我为什么今天才来上班。这下我更急了,质问他为什么直到今天才通知我上班,为什么前两天不通知。老板说让人11号打过电话一起通知的。我说没有打电话,在家等两天都没有听说有人打电话给我。他说我不讲道理,我说他不讲理。我们就吵了起来。一气之下我什么也不怕了,我说,你别以为当个头儿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我不怕你,在这儿干不了还可以到别处。他说,不想干就走。我说,走就走。就这样,我一甩袖子就炒了他的鱿鱼……

心理咨询的经验告诉我,常有一些朋友是在非常情绪化的心态下来求询的,以致自己究竟想得到什么帮助都不是很清楚。于是等女孩平静之后,我问:“你和马老师想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

她说:“怎么要来我的工资?”

“这可是心理咨询师爱莫能助的事了。看来随便炒了老板的鱿鱼不潇洒呀!”我说,“马老师猜想,你其实不是想让马老师帮你要回工资,而是想诉说自己心中的恼火,让自己不再生气,让自己找回好心情。想想看,是这样吗?”

女孩想了想说:“是这样,我就是生气,前些天我和他吵过架,他报复我,欺负我,他一个小厂子的老板怎么就可以随便欺负人?”

我笑了:“前几天的吵架姑且不论,单说这次,马老师没有看出他究竟在哪里欺负你了。如果你一定较真的话,首先需要找到确实的证据,证明是他通知了别人没有通知你。现在你根本没有证据证实他到底是否给你打了电话,就稀里糊涂地和人家吵了起来,就把自己的‘饭碗’给扔了,你说这是不是有点不够聪明,是不是有点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女孩没有了刚才的冲动。

“再说,即使确实是他没有通知你,就一定需要吵架吗?”我继续说道,“有时候,即使别人确实有了不是,也不一定要采取激烈冲突的形式解决。比如你的上班问题,或者自己多跑跑多问问,或者让别人给你稍个信,就可以避免麻烦。麻烦已经出了,在没有证实的情况下也不该直接冲突,更不该无端地猜想是别人报复欺负自己。也许换个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你就会发现事情的可能性有好多:可能是厂子打了电话家里没人接,可能是家里接了电话却没来得及告诉你,可能是需要电话通知的人员很多,无意间把你漏掉了,可能是……这样一来,你就不会那么气恼,就不会炒老板的鱿鱼。还有,去一个私人企业打工,除非确实他们无理侵犯了你的人权,更不宜动辄吵架。现在你丢掉了饭碗,难道不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失误了吗?”

女孩默不作声了。

人际关系心理学早就发现,人际之间的许多冲突和矛盾,常常不是彼此是非对错的问题,而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心理误区的问题。就女孩的故事看存在两个人际心理误区。一是自我中心。许多人际之间的障碍常常就是这样起源于自我中心意识。而要克服“自我中心”,就需要学会心理换位。二是投射作用。投射作用使用失当会妨碍自己的人际交往,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诸多障碍。分析至此,我说:“现在你就比较容易看清自己的故事了。你从自我中心意识出发,没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导致情绪冲动。同时你又在潜意识不自觉地运用了投射作用。由于你们曾经闹过矛盾,你对人家有成见,于是把自己这种心态投射到了对方的身上,认为对方一定对自己有成见。就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上,你和对方发生了不必要的激烈冲突。想想是这样吗?”

“嗯,您说得有道理。”女孩此时有了深深地领悟和反思,开始时的冲动和激烈已经化为平和和温柔。“谢谢马老师,让我不再生气,让我找回了好心情,让我懂得了不少人生的道理。”

“单是听声音,马老师感觉你比刚才可爱多了。”我既是幽默又是认真地说,“不论男人女人,多一些人生的智慧的确会变得可爱。希望人生的智慧帮你成为一个更加可爱的女孩。员工当然也可以炒老板的鱿鱼,问题是不能糊里糊涂地炒鱿鱼。否则最终会在生活中炒了自己的鱿鱼。变得智慧的女孩,你说呢?”

我们在轻松的笑声中结束了会话。

家中上班族,心空阴云怎样飘散

虹25岁,一个在家里上班的职业女性。她就职的那个单位人很多,一个办公室十几个人,而且多是女性。虹本来是个愿意和人打交道的人,可是,上下班途中奔波劳累,又加上女人在一起会多出许多是非,虹总是担心那么多人在暗地里钩心斗角,人际关系很是麻烦。早听说已经有人在家里上班了,说感觉很好,虹心中的便产生了尝试一番的向往。正好单位有一个可以在家里独立工作的机会,虹便申请被批准,成了一个在家里上班的人。最初,虹感觉清清静静,省去了许多烦恼。在房间工作起来,一个人的世界简直好极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美好的感觉不再,一种焦虑不安悄悄爬上心头,渐渐地蔓延成一块阴云,变成了一种心灵的压力。一个人的世界,空间本来很大,却让虹感觉心灵受到了挤压,一种不舒畅的感觉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虹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心理解析:

如今确有一个社会群体构成了家中上班族,又称SOHO一族,他们不再走出家门上班,而是坐在家中办公了。而且一族似有队伍壮大的趋势。因而虹的困惑有一定的代表性。SOHO一族也有烦恼,对于部分人来讲,是孤独与时尚同行。

这主要是人际交往需要的满足受阻所至。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人际交往起码有这样三点功能:一是信息传递功能。通过交往,人际之间交流信息、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二是心理保健功能。人际交往是重要的心理需要,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在心理上获得安全、合群和归属需要的满足,是维护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条件。三是社会化的功能。人的社会化是指人从小接受社会经验和道德规范,逐渐养成与社会相符又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为、习惯、人格,以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做人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随着人的长大而结束。成人之后的社会化过程,这叫做再社会化。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离开人际交往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人际交往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且是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是人的其他所有精神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的心理前提。当然,人际交往有不同的方式。一个人坐在家中一样可以和别人有所交往,比如阅读,写作,上网,等等。但是这样的人际交往并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心理学研究发现,就时间而言,人际交往的9%以书面写作方式进行,16%以阅读方式进行,其余75%则分别以口头说话或倾听的方式进行。这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形式是面对面的直接的口头语言的交流,是其它交往方式所不能替代的。SOHO一族这种人际交往需要受阻,心头就会飘来阴云。

岚,一个将近而立之年的女性,一家公司的白领。岚成为SOHO一族,虽然不能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却肯定是SOHO一族中一个领先者。喜欢独处,喜欢静思,让岚对公司里交给她的文秘工作情有独钟。用岚自己的话说,她属于那种难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那种人。她惬意于独往独来,个性与职业的合一让她在公司里可以尽情地独往独来。就是这样的独往独来,不知不觉中让她领导了SOHO的新潮流。将近三年的SOHO一族的生活,至今她依然惬意。

心理解析:

为什么同是SOHO一族,感受迥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因为人际反应特质因人而异。人际反应特质在如下三种基本欲求方面都有强弱的类型差别。一是包容欲求方面。包容欲求强的人希望与别人增进交往,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关系,其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沟通、相容、参与、随同等;包容欲求弱的人与此相反,人际反应特质则为排斥、对立、疏远、回避、孤立等。二是控制欲求方面。控制欲求强的人希望通过权力或权威,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其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使用权力、权威、威信,以便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控制欲求弱的人与此相反,人际反应特质则是反抗权威或追随他人、受人支配等。三是情感欲求方面。情感欲求强的人希望在情感方面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其人际反应特质表现为同情、热爱、热情、亲密等;情感欲求弱的人与此相反,人际反应特质则为疏远、冷淡、厌恶等。正是不同人际反应特质,构成了人对人际交往需要的强度差别。岚的人际反应特质,至少在包容欲求方面和情感欲求方面属于弱型。正是对人际交往的需要的淡漠,让岚身为SOHO一族依然找到了惬意。

成,可说是颇有资历的先生了。在家中上班,让他心头有过阴云,不过早已散去。他采取的调试措施有两点:一是他和公司商定了一种比较弹性的上班方式,每周内都可以有一两天的时间在公司;二是他业余爱好广泛,既是当地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又是一个写作沙龙的主角。如此一来,虽说成基本是在家中上班,可是,工作之外的业余生活却给他营造了一个很大的人际圈子。成的感受是,SOHO一族,给他的是自由,却没有给他孤独。

心理解析:

成的故事告诉我们,SOHO一族心空的阴云可以飘散。

首先,社会也不宜盲目发展SOHO一族。人有多重的人际交往需要。家庭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各有不同的心理学意义,满足的是不同的心理需要。从某种角度说,人之所以走出家门上班不仅仅是挣钱的需要,更是心灵的需要,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家庭的功能不能满足人的全部的心理需要。

其次,个体的确不宜盲目加入SOHO一族。我们要考虑工作的性质。比如从事原本就很封闭的工作的人就不宜进SOHO一族,不比作家虽人在家里也心游天下,与很多的人都有交往。还要考虑个人的心理特征。比如人际交往需要较强的人不宜赶时髦闷在家中办公,而有人就比较耐得住寂寞。还要考虑动机。如果为了逃避外面的人际交往而把自己关进家门,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害无益,只能让心空的阴云更难消散。

还有,走进SOHO一族要注意适当的调节。成的经验值得借鉴,可以采取在家中办公和到单位办公交替的方式;长期在家中办公的人,要有自己的一个人际圈,要有自己业余的人际交往活动。因为在一人世界里,人的心灵没法长大,长大的心灵也会退化萎缩。所以,SOHO一族也应该经常地走出一人世界。

丈夫竞聘失败,我该怎么办

尊敬的马老师:

您好!我和丈夫相识已经13年,结婚也有8个年头了。丈夫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在一个研究院工作,在单位始终是骨干力量,年年被民主评定为先进工作者,从人品、学识、工作业绩和敬业精神来讲,他都是公认的优秀人才。

可丈夫的个性与他父亲一样很倔强,而且还有些软弱,不会争取自己的利益。处朋友时,我就发现他的父亲很倔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他越来越像他父亲了。他从不肯与任何领导交流和联系,甚至于在我们与领导家住得很近时,过年也不去给领导拜年。每次我劝他,平时很听我话的他都会硬棒棒的把我顶回来。甚至会和我急。两年前,他们所提拔副主任,大家都以为是他,可结果是一个比他小,业务能力还算可以的同志。为此,我很替他感到不公,可他却说:人家表达能力比我强,比我有优势。

今年,全院科级干部竞聘与他专业对口的那个位置,他自己及院里很多人都认为非他莫属。竞聘的前一天晚上,看到他踌躇满志的样子,我心里虽然有些疑虑,但还是鼓励他,协助他把讲稿改好。我心中在想,现今这个社会,如果事先没有得到任何许诺,光靠民主评定竞聘上,那我真应自我检讨以下对社会的看法了。可我不能和他说,如果我将这些想法告诉他,他会认为因为是我咒的。结果正如我的担忧,他不仅所长没聘上,连副所长都没聘上。这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对他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他太优秀了,太突出了,别人没法与他比,因此,别人都防备他,嫉妒他。我对他也有了新的认识,他怎么如此天真?

我耐心的帮他分析了原因:首先,他不接近领导,其次,他没有与群众打成一片。关键在于不会与人沟通。同时,宽慰他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他把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所以他业务很突出;别人拿出一部分精力用在人际交往上,所以业务不如他而关系好。好在我们也有所得,经济上得到了补偿,他几乎年年是奖金最高的。两天前,同时有两个处的领导给他打电话,准备借调他,其中一个许诺想培养他接班,可昨天突然一点动静都没有了。我催他与领导谈谈,或给领导打电话问问。他却说:他们抢着要我,我干嘛要上杆子爬。我把电话拨过去了,他马上摁断。我很头痛。也许我错了,丈夫干脆就不是当领导的那快料,可每当看到他为工作废寝忘食的样子,我就觉得他很可怜,可怜得像一头老黄牛,我该如何帮助他?

也许老话说的对:“有其父必有其子”。我那五岁的宝贝儿子,也生就一副事事无争的样子。我该怎样培养他?恳请马老师尽快给我回信,指点我。

一个求助的人 刘慧贤

刘慧贤女士:

你好!仔细读过来信,感到困扰你的不是怎样帮助丈夫,更不是怎样培养儿子。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困扰你的,是你对丈夫成功的价值期望取向出现了偏差。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它是一个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制约着人的活动积极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比如,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都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有人当官的欲望较强,有人更看中专业能力,正所谓‘人各有志’。再有,人的能力也存在类型的差异,比如有人的人际能力较好,善于从事领导工作,有人专业能力较强,善于专业工作。所谓‘各有专长’。就是说,领导工作与业务工作是两套功夫。也就是说,人才有很多种类型,业务能力强的人,未必就当得好官。打个比方说,有人种瓜是能手,种豆未必就是行家。一个不适合种豆也不屑为种豆花足够的功夫的人,让他在豆田里勉为其难怎么能有好收成?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马老师鲜明地感到你丈夫确实是一个“优秀人才”。但他的优秀主要表现在业务工作方面。你分析得多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为他把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所以他业务很突出;别人拿出一部分精力用在人际交往上,所以业务不如他而关系好。”更重要的是,纵观你介绍的情况看,你丈夫没有做领导工作的强烈动机,正所谓“官”念不强。这就是你说的“事事无争”。如果说他有点当官的想法,也是你“培养”的结果。这样看来,你的所谓“不公”,不过是人家适合种豆并且花了种豆的功夫,你丈夫不适合种豆也没有花足够的功夫。既然如此,人家在豆田里比我们多一份收获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吗?何况你们“也有所得”?你丈夫“几乎年年是奖金最高的”,“年年被民主评定为先进工作者”,这不也说明大家对他给予了肯定,这不也是公平吗?何必看丈夫“很可怜”?他有那样辉煌的工作业绩,难道不是“很英雄”嘛!致于别人“非他莫属”的看法未必准确,又何必当真?

一个社会必须有人当官,笼统地轻蔑当官的人,是心理的一种不成熟。问题是,在我们根深蒂固的“官本位”的传统文化中,人生的价值取向过于单一了,似乎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尺度就是看其是否当了官,当了多大的官。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常常有人把握不好自己,本不适合“当官”的人也走上了这条路,甚至为此极端地钻营。在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观念了:不是任何人都一定要“做官”才能体现其人生价值,“种瓜”与“种豆”,一样可以收获人生的幸福。你说不是这样吗?

马老师知道你是一位很睿智的女性,也是一位很会与丈夫沟通的贤慧的妻子。如果对上面的看法我们有所共识,如果你调整了对丈夫成功价值的期望取向,就不难领悟,明明知道“丈夫不是当领导的那快料”,却非要挤兑丈夫去做官,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一位睿智的妻子,一位优秀的丈夫,一个宝贝儿子,这样的小日子,连马老师都有点嫉妒了,守着这么一个美好的家庭,何不好好享受生活而平添烦恼呢?

世界那么大,我们的每一个小家怎能装得下?但只要好好拥享了属于我们的那份阳光,我们就是幸福的人。恕马老师直言,你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妻子。这没什么不好,只是责任重大了。好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让家庭多一份幸福吧!

心理咨询师 马志国

同类推荐
  •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美德故事

    良好的品德决定一生。正因为我们有了对美德的盼望,探索的脚步才时刻充满力量;正因为有了美德的滋润,我们才永葆希望之源的常青;正因为有了美德的牵引,我们才会在沧桑与风雨的日子里不偏离前进的航向;正因为有了美德的积淀,生命才变得如山一样不屈,如海一样博大。
  • 一生的成功励志书——致力行动

    一生的成功励志书——致力行动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品格决定一切

    品格决定一切

    对于每一名员工来说,品格的塑造远比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因为品格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能力只是其事业成功的必要因素。知识和技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吸收,而品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每一名员工总是能够以优秀的品格面对事业,那他将是一个深受企业信赖的人,而他的人生和事业也必将因他的优秀品格而步入坦途。一个缺失优秀品格的员工,即便他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
  • 读《挺经》学生活

    读《挺经》学生活

    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齐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 成就大事的83个性格要素

    成就大事的83个性格要素

    性格是指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的个性特征,如刚强、懦弱、孤僻等。一个人的性格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位名人说过:“性格是人们在生命中作为生存能力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性格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性格是人生前行的领航灯,同时,性格也能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性格直爽、开朗,那么他就会很容易地被人接受,交往活动广泛,在与他人广泛的交往中学习各种知识,就有可能走向各种成功人生的道路。而性格孤僻的人,他的交往活动就只会在狭窄的范围内,做任何事情都不愿同人们直接配合。这种人往往知识片面、死板,做事情也往往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热门推荐
  • 寻找河神库八

    寻找河神库八

    故事描写一位来自古代的鬼魂穿越时空,来到现代所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六道法师

    六道法师

    命运坎坷的钟凡死后离奇复活,更是带回了地狱六道的能力。捉鬼降妖斗僵尸,六道法师写传奇
  • 爱上黑色曼陀罗

    爱上黑色曼陀罗

    他是乾坤集团少东,天生大脑异于常人,8岁遭逢巨变,自此他走上长达20年的复仇不归路!她是坠入凡尘的天使,不顾祖训一厢情愿跟在他身边,她的执念能否逆天改命?“对不起,阿坤。”她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你敢不出来,我定叫这世间哀鸿遍野!”他的声音如同来自冰冷的地狱。
  • 王俊凯之我的帝王女友

    王俊凯之我的帝王女友

    从曾经调皮捣蛋的公主到高高在上的女帝,她曾哭过,笑过,苦过,累过,甚至最后与他错过,但无论她经历多少磨难最终只愿伴在他身旁,哪怕只剩一丝神魂七公主:你的劫,我帮你度;我的命,你替我活
  • 圣皇纪

    圣皇纪

    边荒中走出的少年,为了探寻身世之谜,踏上至强的道路。最终,煌煌刀威斩断一切羁绊,踏上至强,主宰自己命运,俯视苍茫大地。
  • 甜心笔记:我的男神王俊凯

    甜心笔记:我的男神王俊凯

    她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进三个人的心里。大哥哥一样照顾她的王俊凯,冷静成熟。总是和她斗嘴的王源,却总是在她最难过的时候出现。羞涩腼腆的易烊千玺,不会表达不懂表达,他会陪伴。“李梦宁,你要记得,我王俊凯一直等你!等你长大!”"丫头,我陪你一起吃苦我们去天涯海角。”“梦宁,我不会说好听的话,就这样就好。”
  • 情亦遗殇

    情亦遗殇

    斜靠在桌旁,仅有一只手臂支撑着身体,另一只手修长的指尖触及他的脸颊。冰凉,如同蜻蜓点水一般。没有一点邪恶之意,仿佛就是简单把他从梦中唤醒似的。她脸颊是温热的,不像白漓殇的体温,永远冰凉没有温度。很软。
  • 山祸

    山祸

    林锁为了父亲的病前往林家村,在路中遇见了楚汶,到了林家村后发现一系列事情,山婆婆究竟是什么?
  • 开山之咒

    开山之咒

    千年石人生子,演绎传奇之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成就完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