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40200000007

第7章 第六辑 曾国藩做官之管人

如果说曾国藩会用人,还不如说他善于管人。在曾国藩看来,抓住人性的优点、摸透人性的弱点,巧妙地引导,人才才能真正为己所用。

驭人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也是为官的必修课。

驾驭人要软硬兼施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曾国藩驾驭人要学会软硬兼施。从理论上讲,软,体现友善、涵养、通情达理;硬,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软与硬,作为管人的一种策略,这是最有力的领导哲学。

刘铭传生长在民风强悍的淮北平原,自小养成了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豪霸之气。十八岁时,一个土豪到他家勒索,其父亲与哥哥皆跪地求饶,只有刘铭传愤而寻找土豪报仇。土豪欺他年少,对他进行污辱,不料他大步跨上前去,抢过刀子割下了土豪的首级。之后便聚众为王,拉起了二支队伍,成了乡里有名的流氓头子。

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原籍招募淮军时,第一个就看中了刘铭传。

因此,将他的队伍募入淮勇,名为“铭军”,并花了不少银两,从洋人手中购买了枪支弹药,把铭军装备成为近代武装。这支队伍为李鸿章建立功业出了不少力,但对于刘铭传的倨傲狂妄,李鸿章也着实恼火。因此,当曾国藩借用淮军剿捻时,李鸿章就把“铭军”拨给了老师,希望曾国藩能够熏陶、管教他一下。

果然,在“剿捻”过程中,刘铭传军与另一悍将陈国瑞军发生了争斗。怎么处理这个事端,可真让曾国藩犯了难。不处理吧,于事不公,双方都不能平心静气,今后还会内讧;处理吧,这是李鸿章的属下,且刘铭传谋勇兼备,又有洋枪洋炮,今后自己还要倚重他。于是,曾国藩想了个万全之策,就是对刘铭传进行严厉斥责,嘴上说得狠,但对其过失不予追究,使他心生悸畏。这一招果然管用,只是不久,曾国藩就调铭军独自赴皖北去剿捻了。

对于老师的办法,李鸿章心领神会,所以他照方抓药,在剿捻成功后,他向清廷力保刘铭传的功绩,使刘铭传得以委任台湾道员。正是这个桀骜不驯的人,在中法战争中带领中国台湾军民奋起抵抗法军的进攻,使法军终未能攻下淡水,占领中国台湾的梦想破灭了。

1885 年,清政府将中国台湾正式撤道改建成省,刘铭传被任命为中国台湾第一任巡抚。

前面提到的陈国瑞,原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将。他从未读过书,更不知道什么德不德,开口脏话,只要想干的事,任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陈国瑞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转辗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据说他异常骁勇,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与陈国瑞军打上了交道。当处理陈国瑞与刘铭传所统率的两军械斗事宜时,曾国藩感到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于是,曾国藩拿定主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国瑞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陡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以莽撞毁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与他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定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唯唯退出。

但是,陈国瑞莽性难改,所以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的命令。看到软的作用不大,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和办军务之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了。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立即表示听曾国藩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所以,曾国藩驾驭人,无外乎用两种手段:或软硬兼施,或外严内宽。坚持两种手段都用,两种手段都要硬,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

用人都想用能人,能人是指有一技之长的人,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智者多诈,勇者多怒”。要使人才真正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既怀之以德,又严之以法,使他们扬长避短,各尽其用。

跟曾国藩学一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吃软不吃硬,有的人吃硬不吃软,这时要想驾驭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软硬兼施。曾国藩驾驭悍将,无外乎用两种手段:或软硬兼施,或外严内宽。坚持两种手段都用,两种手段都要硬,这样,就可以人尽其才。

奖惩必须分明重赏之下无弱兵,重罚之下有良将。

——曾国藩依靠赏和罚的力量驾驭下属,这是中国古人的一贯思想。在他们看来,驾驭之道必须符合人的本性。“凡治天下,必因人情”,而“赏”和“罚”的办法,是驾驭人最有效的手段。

奖惩分明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对部属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立下的军令,更要求必须做到。他认为,“视委员之尤不职者,撤参一二员,将司役之尤不良将,痛惩一辈”,那么“自然人知做慎,可望振兴”。他经常引用孙武演兵杀宠姬的故事来向下属说明这个道理。

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辛苦久从之将”,曾国藩自称与李元度“情谊之厚始终不渝”,在靖港、九江、樟树镇屡战屡败的艰难岁月中,他一再得到过李元度的有力支持,但李元度丢失徽州以后,仍被曾国藩弹劾而去职,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徽州。徽州是祁门老营的屏障,徽州得失关系重大,李元度领兵前去救援。因李元度擅长文学,不精于兵,曾国藩恐其有闪失,特与他约法五章,一再告诫要守住徽州,不得轻易接仗。然而,当太平军李世贤部来攻时,李元度却违反曾国藩“坚壁固守”的指令,出城接仗,结果一败涂地,丢失徽州。曾国藩悔恨交加,为严肃军纪,决定上疏劾之,一班文武参佐群起反对,有人甚至指责他悖离恩义,有失恢宏之气。李鸿章也表示要“率一幕人往争”,但曾国藩仍不为所动。像李元度这样与曾国藩交情深厚,且有过大功的将领一旦违反军令,也丝毫不予姑息,这一轰动事件传出后,众将为之凛然,盖知军法无情,不容苟且。

同时,他对有功将士、有才良士也倍加爱护,有功即赏。雷嘉澍是已被革职了的一个知县,因为失守德兴县,被江西抚臣毓科弹劾罢免了官职。他其实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在清朝宦海中,是难得的清廉刚正的父母官,做事勤奋而又严谨,奉公守法,爱护百姓,深得民心。离职后,恰逢太平军赖文鸿等人逃往德兴。左宗棠知道雷嘉澍平日颇得民心,就委令他招集兵勇,训练兵丁,阻挡围剿匪军,断其退路。雷嘉澍就在五村地区与左宗棠的官兵齐心协力,会战太平军,大获全胜。

曾国藩知道后就上奏咸丰皇帝,陈述其事,为雷嘉澍邀功,同时请求圣上取消对他的处分,并让雷嘉澍到自己的军营内听差,以观后效,再加提拔。

中国古代的治国统兵实践经验中有“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说法。这是指管理者、统治者要赏罚分明,善于通过奖赏和惩罚这两种正、负强化激励手段,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绩效的目的。

爱护下属不是溺爱,必须有必要的褒扬和处罚,恩威并施。赏罚的关键是赏罚分明。

1944 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前,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被安排到了巴顿将军的部队,以记者的身份到战地采访。海明威一到战场便与官兵一起浴血奋战,部队失散后,他在巴黎西部领导当地游击队战争,其间屡立战功。

巴顿将军对此事非常生气,因为按照《日内瓦公约》规定,新闻记者在战场上只作观察与报道,不能直接参加战斗。于是,他命令军法部门调查此事,成立专案组,准备对海明威审查惩处。但巴顿将军的做法引起人们的不满,闹得满城风雨,让军法部门处境尴尬。

对此,盟军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做了表态,他下达命令道:“对于向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取胜的人可以不加追究,但下不为例,否则按军法处置;军法部门秉公办事,值得肯定,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军法部门应集中精力清算纳粹。”

艾森豪威尔的命令,既肯定了海明威的个人作战功劳,也肯定了军法部门的办事态度,在严明军纪的同时,使双方都感受到了支持,很快就平息了此次事件。

所以在官场中,为官者一定要掌握好“平衡术”,过严或过松都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奖罚分明”,人们才会认为你是一位公平、公正的好领导,从而也就乐意接受你的批评,或在你的肯定声中,去自动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此,成大事者统率团队需要铁的纪律。要想使得某项主张得以贯彻,必须抓住两点:首先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道理、做法,让人们知道如何行动;其次便要照章办事,如有违抗或玩忽职守者,便拣其首恶者,严加惩治,以收到惩一儆百之效;而对执行得好的则需加以表彰与奖励。

跟曾国藩学一招奖惩分明是曾国藩用人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对部属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立下的军令,更要求必须做到。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奖罚分明,是为官者所奉行的不二法门。其实,做任何事都是一样,只有做到奖罚分明,才能既笼住人心,又树立了威严。

崇法护法,礼义并彰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曾国藩执法从严、从重,并不是随随便便,毫无规章,完全效法屠夫的杀戮行径,而是要以谨慎精确的态度,行使这一昭示我们军威权威的职事,务求达到受惩罚而死的人心服口服,没有怨言,使其他活着的人们知道警戒免蹈覆辙的效果,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安宁。

曾国藩所处的晚清时代,适逢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的时代。要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保国安民,制夷图强,就必须崇奉礼义,注重法制。曾国藩的法律思想中既保留了封建的正统法律思想,又有一些洋务派的主张。

曾国藩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认为治国以纲常礼义为先。因为纲常礼义是“性”与“命”,即所谓“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无论是“三纲”还是“五伦”,都是一种天性天命的礼,谁也不能违背。曾国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自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礼之所以能治国治天下,曾国藩认为礼体现为仁与义,仁、义能使人“心纯”,“心纯”则贤才辅佐,而贤才辅佐则“天下治”。“天下治”

是由于仁、义能“化万民”。同时指出,如以仁、义治天下,必然会出现“仁政”,并将“仁政”视为治理国家的规矩和准绳。

礼和仁义的集中表现是纲常伦理。曾国藩认为,“三纲之道”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的天经地义,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不可倒置。为了维护纲常伦理、实行仁政、修身齐家、泽民和物,首先是礼而不是法,即所谓“治国以礼为本,不当以赏罚为先”。

曾国藩虽主张“治国以礼为本”,强调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礼自治”和“以礼治人”,把礼看做统治权术不可须臾离开的法宝,但他又认为,要天下真正大治,也离不开法制。为此,他极力赞赏周敦颐的法制观:“圣人之法天,以政养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性,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论焉。故得刑以治情伪微暖。”他甚至将唐虞以后的五刑称做“不易之典。”

曾国藩主张立法、执法必须严肃认真,认为立法是必要的,立了法就一定要认真执行。他说,凡立一法,出一令,期在必行;若待而不行,尔后更改,则不如不轻议法令为好。他强调执法必须从严,但并非漫无条律,而是要“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为此,他提出了以下重要意见和措施:

第一,重视执法人员的品格才能。

有公允的执法者是实现“赏一人而天下劝,刑一人而天下惩”的良好执法局面的前提。曾国藩认为,如果执法者“心不公明,则虽有良法百条,行之全失本意。心诚公明,则法所未备者,临时可增新法,以期便民”。曾氏重视在执法中强调人的作用,认为法执行得如何,完全在于人是否熟悉法以及能否公允地运用法。他强调指出,“任法不如任人。”只有“公明”、“便民”的执法者,才能认真执法,公平断案,使生不恨、死不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第二,不得任意赦免和赎罚。

曾国藩以历史和现实的事例,论证说明了有法必行、不能任意赦免的道理。他举例说,诸葛亮治蜀,有人言其惜赦。亮就回答:“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西汉匡衡、东汉吴汉都不愿为赦。”蜀帝刘备也言,他与陈元方、郑康成为友,每遇见,经常谈起如何治天下,但从来没有说起赦免之事。而若刘景升、季玉父子,每年下赦令,实无作用。所以,当时的蜀人称诸葛亮为贤相。曾国藩自己对赦免也很有感触,他曾这样说:“国藩尝见家有不肖之子,其父曲宥其过,众子相率而日流于不肖。又见军士有失律者,主者鞭责不及数,又故轻贳之。厥后众士傲慢,常戏侮其管辖之官。故知小仁者,大仁之贼。多赦不可以治民,溺爱不可以治家,宽纵不可以治军。”曾国藩观点鲜明,意见明确,力主不能随意赦免;否则既治不好民,又治不好军,也治不好家。

与赦免相关的赎罚,曾国藩也主张严禁。他指出,关于词讼罚捐,过去愚民犯禁,有司念其无知,而思曲全。有地方刚好要用工,便定罚银若干,就赦而不议。此与律意相违背。因此,曾国藩明确要求各地方官吏,“专札通饬各属,于词讼罚捐,概行停止”。

第三,反对冤狱累讼,严禁私自关押。

曾国藩十分痛恨冤狱累讼。他说,冤狱太多,民气难申。在其刑部任职期间,京控、上控等案件,奏结数十案,咨结数百案,但只有河南知府黄庆安和密云防御阿祥二案,是“原告得实,水落石出”。其他各案,大抵是原告反得虚诬之罪;而被告脱然无事,逍遥法外。冤狱的严重和普遍,必然导致反复拖拉,牵连无辜,百姓的冤枉、痛苦也就不可避免。正如曾国藩所说:“一家久讼,十家破产;一人沉冤,百人含痛。

往往有纤小之案,累不结,颠倒黑白,老死囹圄,令人闻之发指者。”

为了防止冤狱累讼的发生,曾国藩严禁私自关押。他曾出榜晓示官吏和百姓,凡关押人犯、证人,本州县必须及时立牌晓示,包括姓名、日期、理由,使众人周知。如有私押者,“准该家属人等喊禀,以凭严究”。这是杜绝执法者以权谋私和乘机违法乱纪所采取的有力措施。

第四,要求州县长官躬亲狱讼,规定清讼期限。

对于符合条件的关押人犯,曾国藩认为必须依法从速处理。他在《直隶清讼事宜十条》中明确规定,全省大小衙门传达司法公文从速,不准拖拉;保定发审局应加以整顿;州县长官要亲自处理狱讼六事;禁止文书差役敲诈勒索;四种四柱册按月呈报、悬榜、讼案久悬不结者,核明注销;严办诬告讼棍;奖励公明便民的执法者;改变陈旧保守的风俗习惯等。由此可见,曾国藩关于清讼的思想中已注意到机构的整顿改革、管理的手续和制度、执法人员的奖励以及影响决狱断案的风俗习惯的改变等。

在清讼事宜中,曾国藩把“州县须躬亲六事”置于最重要的地位。

如州县长官必须亲自收状、拟定和审定有关文告,承审期限亲自计算,能断案件,立予断结,对命盗案件“以初供为重”,“常往看视”关押之犯等。这无论对案件的慎重处理,或者犯人的关心爱护,还是在总结执法的经验教训方面,可说是曾国藩的创见。对于“怠惰偷安”、不躬亲狱讼的州县长官,曾国藩指示“记过示惩”或“严参不贷”。他要求地方长官在自己所管辖的地区出现“政明刑清”,不可贪图享受,而要真心实意,且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清讼,还必须从速结案,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和对地方的骚乱。曾国藩在《直隶清讼期限功过章程》中对各类案件的处理规定了适当的期限:寻常命案,定例自获犯之日起,州县限三个月,审拟招解;斩绞立决命案,州县审两个月,审拟招解;大小盗案,定例自获犯之日起,州县限两个月,审拟招解;军流以下、徒罪以上杂案,定例限两个月,审拟详解;州县自理词讼,定例限二十日,完结。这一清讼期限,对重大命案,州县在处理中所费时间比寻常命案短些,以体现对危害严重的重大命案的重视和快速,反映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效能和威力。

崇法卫法,则要有优秀的官吏和良好的军队提供可靠的保证。这就必须严格整顿吏治,强调军纪,以法治吏和以法治军。

曾国藩以“转移”、“培养”、“考察”等法治吏。他指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转移之道”,并非是指人才的转移和调动,而是指对于无才之吏,应勉励其好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对于有才之吏,须鼓励其进一步勤学好问,“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

“培养之方”,曾国藩采用了“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方法。“教诲”就是教育诱导;“甄别”,即根据贤能程度加以鉴别分级;“保举”,即对于德才兼备又有经验者,加以推荐;“超擢”,即对德才特别优异者,可越级提拔任用。

“考察之法”,曾氏认为一定要全面和确凿。除了考九卿贤否,凭召见应对;考科道贤否,凭三年京察;考司道贤否,凭督抚考语外,还可以“借奏折为考核人才之具”,如“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则“更为核实”。

无论是转移之道,还是培养之方,或者是考察之法,都反映了曾国藩整顿、选拔官吏的法律思想。如转移之道中,对无才者要“痛惩模棱罢软之习”,对有才者要“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不良习惯和缺陷要加以限制、约束和惩罚。培养之方中的“教诲”,既含批评惩罚,又含教育引导;“甄别”,实际上就是分别贤不肖、功过,并据此予以奖惩,“保举”和“超擢”;可说是一种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

考察之法,反映了曾国藩广开言路,从多种渠道去培育、考察官吏的主张,但也注意核实,以防借机攻击或吹捧。因此,不能由皇帝和主管官任意决断,还要有关大臣、官吏的评议。应该说这是当时较为全面公允的官吏选举、考察制度。

考察、评定官吏的标准是是否为民,而为民则主要表现在能否办好词讼和钱粮。曾国藩指出,钱粮不可能不多收,但不能过于勒索;词讼不可能完全听断公允、曲直悉当,但不可过分拖拉牵连。他断言:“居官而不知爱民,即有位有名,也是罪孽。”而“勤”与“廉”是办好钱粮、词讼和爱民的必要条件。曾国藩认为,“欲讲廉字,须从俭字上下工夫”,“欲讲勤字,须从清理词讼下工夫”。他任职两江、直隶总督期间,严格要求办事人员,并制定条规,规定巡捕、门印、签押不许凌辱州县;不许收受银礼;不许荐引私人。“本部堂若犯其一,准备随员指摘谏争,立即更改”。由此可见,曾国藩把廉洁奉公、不受贿谋私、不任人唯亲、不结党营私作为做官的准则。

对于谋私、害民之吏,曾国藩予以坚决检举,严惩不贷。如江西巡抚陈启迈“荐引私人”,曾国藩立即予以“奏参”,并要求皇帝加以惩罚;又如江西补用副将胡开泰,平时横行不法,又无故殴妻毙命,曾国藩要求立即严惩,“按照军令,就地正法”。反映了他以法治吏的严肃态度。

曾国藩对于官吏有培养、教育,有监督、考察,有甄别、推荐,有“奏参”、惩办,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官吏选举制度。

曾国藩重视孔孟“仁”、“礼”对治军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他的“仁”,就是“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他的“礼”,是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他得出结论说,如能坚持“仁”、“礼”二字治军,“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在这里,“仁”表现为爱兵,但并非一味溺爱,其目的是为了“立人”、“达人”;而“礼”是一种限制、约束和规矩、准则,是对兵的一种严格要求。

跟曾国藩学一招曾国藩主张立法、执法必须严肃认真,认为立法是必要的,立了法就一定要认真执行。他说,凡立一法,出一令,期在必行;若待而不行,尔后更改,则不如不轻议法令为好。他强调执法必须从严,但并非漫无条律,而是要“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

收服人心从利害入手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情愿人占吾便宜,断不肯吾占人的便宜。

——曾国藩曾国藩认为,善于夺心者无不从利害入手,因为只有当对方认为某件事有利于己时他才可能接受,如果认为有害就一定会拒绝。据此,曾国藩形成了他“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收服人心之术。

蒋介石一生独服曾国藩,对曾国藩佩服得五体投地。除了佩服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高超外,蒋介石尤其钦佩曾国藩的“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收服人心之道。他在《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中说:“满清王朝之所以能够巾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归于失败,其原因并不是人才消亡的缘故,而实际上是道德事业兴盛衰替的证明。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和韦昌辉等人的才略,难道比不上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等满清大臣吗?然而曾国藩标榜传统的思想品德,身体力行,以为一世的先导,其结果竟然能够移风易俗,挽回颓靡的风气。我暂且不去讨论曾国藩等人在当时应对时变的手段、思想的新旧,事业成败过程如何,而他们的苦心和毅力,自己要立身,也要扶持造就使别人也能立身,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之道,就足以成为我们这些人的老师了。”

曾国藩的“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彻悟。任何人不论说得如何,做得怎样,但从本性上来说,都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如果一个人明知道干下去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他怎么会情愿再干下去呢?如果手下众人明知道跟着自己东征西讨没有发展,什么也得不到,他们为什么要白白地送命呢?

虽然曾国藩一生不爱钱财,但在收服人心方面却特别主张以“利”

来获得军心,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因此,他不惜精力,多方努力,坚持实行一种厚饷养兵的统军方式,使其得到了一支勇猛无比的精兵。

在编练湘军之初,曾国藩即认识到,绿营兵腐败无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兵饷太低。绿营马兵月饷银二两,绿营步兵月饷为一两五钱,而绿营守兵的月饷更是少得可怜,仅有一两。这点饷银在清朝初年,还能勉强维持生活,至道光以后,米价上涨,绿营兵饷已不够维持五口之家的食用,加之绿营兵饷日薄,到了晚清时期,就更无法依靠兵饷来维持生计了。《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记载,绿营兵“营中公费,近年益缺,各种杂出费用‘无一不摊派兵饷,是以每月每兵仅得饷三钱有零,不敷一人食用,别寻小本经济或另有他项技艺,籍资事畜’”。因此,绿营兵就不得不经常出营寻求生计,便忽视了在营的训练,最后导致战斗力低下。绿营军官为了聚敛钱财,也常常克扣军饷或冒领军饷,更加导致绿营兵军心不稳。

有鉴于此,曾国藩为了刺激湘军士兵出生入死,在最初办团练的时候就规定口粮,操练日给予一钱;出征本省“剿匪”,每日一钱四分;

征外省“粤匪”,每日一钱五分。队长哨长依次而加。养伤银上等三十两,中等二十两,下等十两。阵亡抚恤银六十两,征“土匪”减半,比绿营的兵饷差不多增加了一倍。

由于曾国藩采取厚饷养兵的措施,湘军的军饷是相当优厚的,湘军士卒的月饷几乎是绿营兵月饷的3 倍或3 倍以上。具体数目是:陆军营官月薪五十两,月给办公银一百五十两,凡帮办、书记、医生、工匠薪水及置办旗帜、号补各费用均包括在内。哨官月薪九两、伙勇三两三钱、长夫三两。阵亡者,恤银三十两,伤重者赏银十五两,次者赏银十两,复伤者赏银五两,成为残废另加赏银。水师营官月薪水及办公银二百两,哨官十八两,舱长四两八钱。马队营官月薪及办公费一百五十两,帮办月薪十六两,正哨官十八两,副哨官十五两,什长七两八钱,马勇七两二钱,伙夫三两三钱。

曾国藩通过厚饷养兵的原则,确实收到相当好的成效。湘军士兵的兵饷,除个人生活外,还可贴补家用,因此能够安心操练,战斗力大大提高,一改绿营兵因口粮不足而常常离营兼做他事,荒于训练的弊病。

同时,曾国藩也希望通过给予将领以丰厚的收入,来减少克扣兵饷的事情发生,达到“养廉”的目的。曾国藩在奏疏中阐述了这一想法,“臣初定湘营饷项,稍示优裕,厚冀月有盈余,以养将领之廉,而作军士之气”。饷章中规定:统带三千人以上者每月为三百九十两,五千人以上者五百二十两,万人以上者六百五十两。王阎运在《湘军志》中指出:“故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统万人,岁入六万金,犹廉将也。”湘军将领中除多隆阿“统万人,而身无珍裘、麻葛之奉,家无屋,子无衣履”以外,可以说人人足于财。就连曾国藩本人也不得不承认“章程本过于丰厚”。

曾国藩如此厚饷养兵,自然“陇亩愚氓,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急出效命,无复绿营征调别离之色”。于是,当兵—卖命—发财便成了湖南贫苦农民的第二职业,将曾国藩当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湘军也因此而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曾家军”。

曾国藩正是因为平时能厚待下属,才使得他的那些下属们可以死心塌地地尽职尽责。厚待他人能提高他人的积极性,能让人死心塌地为自己办事。因此,优厚的军饷成了曾国藩打造“曾家军”最佳招数之一。

跟曾国藩学一招曾国藩说:“要想收服一个人的心,那么利益是最好的突破口。”如果你掌握了一个人的厉害所在,也就等于掌握了他的命脉所在。曾国藩每次收服人心都从利害入手,才使得他的那些下属们死心塌地地尽职尽责,这一招他屡试不爽。

用真诚打动他人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也。无私著者,至虚也。是故天下之至虚,天下之至诚者也。

——曾国藩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他善于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

他能够做到这一点,秘密就在于“以诚待人”,虚心接受对方的建议,用真诚来打动对方,绝不虚与委蛇。这样能真正使别人信任他,交到真心朋友,真正吸引人才,真正做成大事。

“以诚待人,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然后加以改正”,这是曾国藩的处世原则。这一原则在《答欧阳勋》一信中有充分地表现:“春季承蒙惠赐,收到您寄来的信札及一首诗,情意深厚而且期许很高,有的不是我这浅陋之人所敢承当的。然而鉴于您教导我的一片心意,不敢不恭敬从命。由于我天资愚钝,无法凭自身求得振作、进步,常常借助外界的帮助来使自己不断向上、完善,因此一生对友谊一向珍视,谨慎而不敷衍。去年秋天和陈家二位兄弟见面,我们一起讨论争辩,其中有十分之六七的观点和我不一致,但我心里还是十分器重他们,认为他们确实是当今出类拔萃的人物,其见解虽不完全合乎大道,然而关键在于这些是他们自己悟到的,不像是一般读书人仅从读书、道听途说中得到的;其观点虽然不一定臻至炉火纯青毫无杂质,然而他们所批评的切合实际,完全可以匡正我的不足、欠缺。至于说到我们彼此之间的情投意合,又别有微妙唯言的默契。离别之后唯独经常思念他们,觉得像这样的人实在是朋友中不可缺少的,丝毫不敢以私心偏见掺杂其中。平时我之所以不断勉励自己,并且大体上还能相信自己,原因就在于此。”

邵蕙西是曾国藩的好朋友,1843 年2 月的一天,他曾经当着曾国藩的面指出了他的几个缺点:一是“怠慢”,说他结交朋友不能持久, 对别人不够恭敬; 二是“ 自以为是”, 说他看诗读文多固执己见,不善听他人的言辞;三是“虚伪”,说他待人多变,对人能做出几副面孔。邵蕙西所讲的话虽不多,但句句属实,件件是真,直截了当,一针见血,锋芒所向,直逼曾国藩的痛处。对于这件事,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直率啊,我的朋友!我每天沉溺在大恶之中而不能自知!”

这事对曾国藩的刺激很大,他在另一篇日记中又有记载:“我对客人有怠慢的时候。而对这样的良友,不能产生严惮的心情,拿什么吸收别人的长处!这是拒友人于千里之外啊!接待宾客尚且如此,不必再问其他时候了。静修容颜,偃息烟火,又怎么说呢?小人啊!”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过:“责善,朋友之道也。”现在的情形正是如此,他们两个人,一个是直言不讳,另一个是痛改前非。朋友有了过错,蕙西不指出来,那是蕙西的过错;朋友指出了过错,曾国藩不改正,那是曾国藩的过错。

在曾国藩的好友中,李鸿章算是他的一个诤友,这从“曾国藩弹劾李元度”一事中就可以看出。

1860 年,曾国藩为阻止王有龄分裂湘系,在祁门进驻以后,立即面呈咸丰皇帝,奏请将李元度由温处道调往皖南道,并派他率军三千进驻兵家必争之地徽州。至徽州不满十日,李世贤即攻克徽州,李元度不逃往祁门大营,却败退至浙江开化。这事,明显可见李元度倾向王有龄,及至回到祁门大营,李元度丝毫没有闭门思过的迹象,反而擅自向粮台索饷,并擅自回到了湖南。此事使得曾国藩悔恨交加,决心弹劾李元度失徽州之罪,以申以军纪论处。曾国藩此举,本一心为国,无可厚非,但文武众臣却一致反对,群起而攻之,言辞指责曾国藩忘恩负义。

李鸿章“乃率一幕人往争”,声称“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说:“我自属稿。”李鸿章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侍矣。”曾国藩气愤地说:“听君之便。”后来,李鸿章负气离开祁门。几经辗转波折,李鸿章有悔过之心,欲复归至曾国藩的门下,又恐曾国藩心存芥蒂。曾国藩则大度相容,写信请李鸿章回营相助。

另外,李鸿章在与曾国藩畅谈,直率地指出他的弱点是懦缓,即胆子小与效率差,这两个字入木三分地指出了曾国藩的致命缺点。

正因为曾国藩用真诚来打动对方的心,所以他才能既有蕙西、李鸿章这样的诤友,也有吴竹如那样的挚友,这是他德业能够不断长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1843 年2 月的又一天,吴竹如与曾国藩促膝谈心,说到他平生交道,以曾国藩为知己,他说:“凡是阁下您所有的以期望许诺下的古语,信了它就足以滋长您自以为是的私念,不信它又恐怕辜负了您相知相许的真情,我只好自始至终怀着恐惧的心理。”这几句话,不温不火,字字力若千斤。曾国藩当即记下了他的感受:“听了吴竹如的几句话,我悚然汗下,竹如对我的敬重,简直是将神明收敛在内心。我有什么道德能担当得起呢?连日来安逸放肆,怎么能成为竹如的知己?实在是玷污竹如啊!”

跟曾国藩学一招人心是肉长的,而人性又是复杂的。一个人要想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首先就需要打动别人,那么这时,真诚无疑是最好的利器。处世交友若能够真正做到待人以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过错,并且从不苛求于人,那么他就能够扬长避短, 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治军先治心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曾国藩战争是人类最残酷的较量手段,它摧残生命,甚至使许多人类文明在战争中消失。因此,古代便有“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的观点。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勾践说:

“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故不得已而用之。”

曾国藩深知“兵者,阴事”的道理,对行军打仗本不在行的书生而言,他每临战阵,多以失败告终。但他非常注意总结教训,而且注意民心的作用,严格约束部将。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交战双方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将士又是决定军队综合素质高低的关键因素。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因此,曾国藩在治军中特别重视将士自身素质的训练,他说:“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贵求……务求我之兵力足以自立。吾若整齐严肃,百度修明,亦自不至无端欺凌。”

曾国藩认为绿营兵的主要弊病有四:一是欺压文官,不听指挥;二是纪律败坏,骚扰大甚;三是勇于私斗,怯于公斗,敌来争先逃溃,敌去杀民报功;四是胜则争功,败不相救。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薪饷太低,差役太重,训练太差;二是军事体制不良,调遣方法不善。

薪饷低则士兵无法养家糊口,不得不离营贸贩,遇有操练,辄雇人顶替。差役重则士兵经常离营承差,不仅耽误军事训练,且易沾染市井与衙门习气。这样,必使军队素质下降,战斗力低下。由于绿营平时分防各地,有事临时征调,东抽一百,西拔五十,或此兵而管以彼弁,或楚弁而辖以黔镇,致使兵不习将,将不知兵,卒与卒不亲,将与将不和,作战时势必各怀一心,败不相救。

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今日兵事最堪痛哭者,莫大于‘败不相救’四字,虽此军大败奔北,流血成渊,彼军袖手旁观,哆口而微笑。”既然“危急之际无人救应,谁肯向前独履危地,出万死之地而博他人一微笑?是以相率为巧,近营则避匿不出,临阵则狂奔不止,以期于终身不见贼面而后快”。因而,如不改变绿营体制和调遣成法,即使孙子复生、诸葛亮再世也难以扭转清军一溃千里的局面。

曾国藩为了彻底扫除绿营积习,建立一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新军,为了把湘军训练成一支劲旅,一支有胆有技、能征善战的子弟兵,是不吝花费心血的。曾国藩将湘军的训练分为训教与操练两种,而以训教为根本,特别注重思想性的教育。

湘军的训教,没有制成明文颁布,但在曾国藩所著的《劝训练以御寇》中有很清楚的记载反映。他写道:“禁嫖赌,戒游惰,慎言语,敬尊长,此父兄教子弟之家规也。为营官者,待兵勇如子弟,使人人学好,个个成名,则众勇感之矣。”

曾国藩以理学大师的身份创立湘军,为此他十分重视义理之教在湘军中的作用。王守仁曾说过“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话,曾国藩遂将此思想运用到治军上,则可理解为,重视“操练”就是“破山中之贼”的外在功夫;而“训教”则是“破心中之贼”的内在功夫。因为“破心中之贼难”,所以对于训教必须下苦功夫。如何训教,曾国藩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即官兵与兵民。在官兵方面,曾国藩强调以义理来带兵。

在湘军中,倡导将领以父兄般对待、教导士兵,士兵也就视将领为父兄,加上湘军中客观存在的亲党邻里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每次在训教后,均收到勇丁感动得五体投地的效果。

曾国藩十分重视湘军的纪律教育,力争以湘军形象改变老百姓心目中“兵不如匪”的看法。曾国藩说:“恐民心一去,不可挽回,誓欲练成一旅,秋毫无犯,以挽民心而塞民口,每逢三八操演,集诸勇而教之,反复开说至千百语,但令其无扰百姓。自四月以后,间令塔将传唤营官,一同操演,亦不过令兵前来,听我教语。每次与诸兵讲说,至一时数刻之久,虽不敢云说法点顽石之头,亦诚欲以苦口滴杜鹃之血……

国藩之为此,盖欲感动一二,冀其不扰百姓,以雪兵勇不如贼匪之耻,而稍变武弁漫无纪律之态。”目的就是在于,要在精神上唤起湘军兵勇的自觉,以对抗太平军。曾国藩苦口婆心,开诚布公,劝导士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

对湘军的操练,曾国藩强调勤与熟。他将湘军营规定为《日夜常课之规》七条:

1. 五更三点皆起,兵三成队站墙子一次。放醒炮,闻锣声则攻。

2. 黎明演早操一次,营官看亲兵之操。或帮办代看。哨官看本哨之操。

3. 午刻点名一次,亲兵由营官点,或帮办代点。各哨由哨长点。

4. 日斜时,演操一次,与黎明早操同。

5. 掌灯时,派三成队站墙子一次,放定更炮,闻锣声则散。

6. 二更前点名一次,与午刻点名同。计每日夜共站墙子两次,点名二次,看操二次。此外,营官点全营之名,看全营之操无定期,约每月四至五次。

7. 每次派一成队站墙子,唱更,每更一人轮流替换。如离贼甚近,则成队,每更二人轮流替换。若但传令箭而不唱者,谓之暗令。仍派哨长、亲兵等常常稽查。曾国藩对湘军日夜课程的七条规定,就是要突出一个“勤”字,使士兵在营中日夜都有一定课程可做,严格遵守点名、演操、站墙子、巡更、放哨等营规。曾国藩对于治军中“勤”字的理解是“治军以勤字为先,实阅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起早,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又提到,“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胜,隋则败”。可见,曾国藩认为只有在平日里保持高度的紧张,有备无患,战时才能镇定自若。

跟曾国藩学一招众所周知,军心是一个军队的军魂。要想把一个军队治理好,就需要稳定军心。曾国藩对军队注重思想教育,严明纪律,也是准确地驾驭人心的直接反映。正所谓:“善制人者,必善制心。”把握住了人心,管理起人来就容易了。

曾国藩小传曾国藩(1811 年—1872 年),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孔子之后两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之唯一“解人”,而且认为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烁今”;也有人说他是“吾祖民贼”,“民族罪人”,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但无论如何,都不影响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6 岁时进入私塾读书;8岁的时候能读八股文,背诵五经;14 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曾国藩于道光十二年考取了秀才,随即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自此继续勤奋苦学,但是却连考两次会试不中。虽如此,曾国藩却不曾气馁,继续苦学,直至28 岁时尚考中了同进士,从此才一步步踏入仕途。

曾国藩为人谨慎小心,在仕途多年,步步高升,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兼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转机,就是组建湘军,帮助清朝政府消灭了太平军,也正因为此事,曾国藩被称为民族之贼。曾国藩绞杀太平军之残酷,在当时骇人听闻。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

太平军起义失败后,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会合,清朝命曾国藩继续绞杀。曾国藩为全力打击太平军,提出“重迎剿,不重尾追”的方针,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准备一举消灭太平军。由于太平军的英勇反抗,曾国藩最终失败了。太平军逃入山东一带,致使曾国藩被朝廷免职,由其弟子李鸿章代替。

在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 年,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是指在1870 年6 月21 日,天津人民怀疑一个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幌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镇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射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十名修女、两名神父、另外两名法国领事馆人员、两名法国侨民、三名俄国侨民和三十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四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

于是,朝廷派曾国藩处理此案。曾国藩到天津后,认为时局对清朝不利,不应该和法国开战,于是听从法国的要求,将为首的十八人处死,将其余二十五人充军流放,还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四十六万两白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

这样的处理结果,使得曾国藩的声誉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受到影响。曾国藩因此引起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清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1872 年)二月初四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2)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生命日记:勇战晚期肺癌

    生命日记:勇战晚期肺癌

    《生命日记:勇战晚期肺癌》内容简介:勇敢的心态,去面对病魔并取得胜利,她以知识女性的智慧和豁达,反思自已的性格、生活、饮食习惯等癌症的内在联。他在与癌魔的殊死较量中绽放出一个女人别样的美丽。
  • 这样做人做事最给力

    这样做人做事最给力

    不懂做人之道,就不会受人欢迎,不懂做事之道,就不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做人的价值是在做事中不断实现的,而做事是做人是否成功的重要体现。
  • 打工皇帝:奋斗到打工皇帝需要具备什么

    打工皇帝:奋斗到打工皇帝需要具备什么

    如果你在职场寒冬中感觉不适,如果你一周中的五天都不快乐,如果你在面试、和老板相处、跳槽三大职场关卡前困惑徘徊,如果你对未来充满彷徨,如果你面临职业瓶颈……不要担心,你也可以成为充满魅力的职场达人!《打工皇帝》为您解决这些难题,在本书中,我们将竭尽全力地为您重现工作中决定您命运的重要时刻,秘籍可以学习、成功可以复制,人人都可以成为打工皇帝。
  • 菜根谭的提醒

    菜根谭的提醒

    本书收录了菜根谭的原文,给出了译文,并结合实例总结了菜根谭的智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提醒。
热门推荐
  • 这个科技树偏咯

    这个科技树偏咯

    我张某人从未见过如此不务正业的科技世界、看看,你们偏了有多远?
  • 百合军团的战争使命

    百合军团的战争使命

    很俗套的开始,我们的主角穿越了,幸运的是主角获得了实化游戏中各种单位的能力,看主角如何以《战锤40k》的系统为基础发展出一支以各种动漫游戏人物组成的大军在这个神秘而又广阔的世界中砍人吧;游戏党+修改器党+各种不合理+各种乱入+无节操修改。爽文、不郁闷、不虐主,新人新书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求围观、求包养、求爆菊!本书原名《异界之战锤》喜欢的不要删了啊~PS:非正统的战锤,里面大量乱入角色和不合理,各种单位不是棋子的,是电脑游戏里面的,游戏异界小说,背景什么的都是主角说了算,原始设定太复杂果断仍之,不喜欢的点右上角。建了个企鹅群,群号116203513本书暂停...等到新书稳定了再慢慢的更这本...新书《战火燃烧的异界》书号...不知道,下面有链接...
  • 公主唱反调

    公主唱反调

    [花雨授权]她一堂堂圣卡莱尔公园的公主,就在台湾摆地摊赚学费。谁叫“他们”不肯承认自己的母亲!现在,要让她回去?在陌生的国度,他的温柔成了她的依赖。她的心渐渐迷失,可是,她愿意为他放弃自由,当个公主吗?
  • 费总费心爱

    费总费心爱

    啊~?????你没长眼吗?怎么走路的啊?你知不知道你撞到谁了?还不赶紧道歉。酒店的经理指着扎马尾的女孩大声斥责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萌妹爱豆来自外星

    萌妹爱豆来自外星

    天裔甦醒系列第一弹!小镇出现三个神秘美女,怪异的事也接踵而至……
  • 玄魂

    玄魂

    假使我能看到世界之外的东西,那么在我的世界里,会不会在黑暗的笼罩下失去我本该有的一切。张诺川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道微微的光线。
  • 龙愿

    龙愿

    眼中的世界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生活中存在着各种未知的力量和威胁。被称为“神”的组织在长久的黑暗中秘密建立起来,主人公在在一次任务中失去了同伴,新的生活开始后,神秘的力量在她的身上慢慢的被挖掘出来,原来她本属于一个名为“龙”的种族。带着重重仇恨,她被卷入了远古复仇的漩涡——以女性为主人公,深远缓慢的剧情,真相,只有到最后才会浮出水面——
  • 列车诡途

    列车诡途

    别人坐车,我也坐车。而我坐上了一辆不知归路的列车。当你们坐在火车上,你确定周围一定是人吗。我只知道我坐的这辆车不是人。车头往西,寻死。车头向东,往生。
  • 酒女阿栗

    酒女阿栗

    原谅我一生颠沛流离,只是为了等一个不确定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