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40200000005

第5章 第四辑 曾国藩做官之政事

一个人为官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处理政事的方法。在很多与曾国藩有关的文献中,都记载着他关于为政做官的警示录——

为政要勤俭廉劳,为政不可倨傲,为政要有百姓心等。

廪实为要,勤俭为本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在政务上,曾国藩“廪实”的理财之道,自然是从“俭”字入手。

他深知“每粒米来之不易”的古训,常对下属和家人讲“一文钱摔倒英雄汉,半碗粥扶起乞丐王”的道理。因此,为官时在理财问题上曾国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手大脚最是要不得的,既不利于人的德性修养,又不利于财物的积累。”

他说:“从来一国或一家的财政问题不出大乱子,都是由既勤劳又节俭所致。我平生也很重视以‘勤’字来激励自己,其实却没有做到勤……从节俭变到奢侈,跟下水一样容易;由奢侈返回到节俭,则难如登天。我在任两江总督职时,还存下朝廷给予我的两万两银子。我当初没有料到竟有这么多,但像今天这样放手用去,转眼就会马上用光。你们以后持家,要学陆梭山的办法,将每月要用多少两银子限定一个固定的数目,另外封好称出来。本月用完,只准有节余,不准有亏欠。衙门奢侈之风气,不能不彻底痛改。我带兵之初,就立下志向,不取军营钱财来肥私囊,今天所幸这件事被我基本上做到了。但我也不愿意子孙过于穷困,低三下四去求别人的施舍,只要靠你们大力推崇节俭的美德,善于操持以后的生活。”

在署衙中,曾国藩也以“廪实”的“俭”字诀教诲幕僚。他讲了很多徽商的经营理财之道。明、清两朝间徽州出大商大贾,全国出名,而他们致富的原因曾国藩认为离不开“俭”字诀。

他说,徽州以勤俭甲于天下,所以其富庶也甲于天下。……青衣童子在家赋闲,或长途跋涉而进京应试,都是身穿仅到小腿的短衣,光脚穿草鞋,随身只带一把伞,为节省轿子、车马的费用而徒步出行;

而其实都是拥有千万金的富室子弟。徽州人无论士、工、商,都很俭朴,所以他们起家致富,称雄天下,没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家业就不能称为富户。

曾国藩的弟弟们有的任官,有的持家,他多次去信告诫说无论为官为家,都应节俭。在曾国藩《书赠仲弟六则》中说:“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字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弟向无癖嗜之好,而颇有好动之弊。今日思做某事,明日思访某客,所费日增而不觉,此后讲求俭约,首戒好动。不轻出门,不轻举事,即修理桥梁道路,寺观善堂,亦不可轻作。举动多则私费大矣。其次则仆从宜少,所谓食之者寡也。最后则送情宜减,所谓用之者舒也。

否则今日不俭,异日必欠债。既负累于亲友,亦贻累于子孙。”

针对地方官吏的挥霍浪费现象,曾国藩提出了“节用”的主张。

他力主裁减冗员,减少应酬以节省开支,并将这一问题与减轻民力联系起来。

在晚清士大夫中,曾国藩以居家治身尚俭朴为众人所称道。他女儿曾纪芬说,其“手谕嫁女奁资,不得逾二百金”。曾氏的幕僚与朋友欧阳兆熊说,曾氏任两江总督期间,其夫人欧阳氏与长媳刘氏每夜两人纺棉纱不止,不达四两不休息,以致使曾氏父子夜闻嗡嗡声。曾国藩打诨讲笑话,以调剂家人。

为官者能做到“节俭再节俭”,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如果你能经常节俭,直到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会在仕途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跟曾国藩学一招曾国藩一生虽然官职显赫,但是他能做到勤俭自立、习惯劳苦。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即使自己已经处在了优裕的环境,也要把自己置身节俭的习惯中。只有这样,才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会使得自己犯下任何错误。

为政要善于把握轻重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详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曾国藩做政事最重要的是重点突出,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事时,抓住主要的,而放弃次要的,并且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及时出击,这些都是成功做事的重要手段。

在给胡林翼的信中,曾国藩说:“收取的利多了老百姓会怨恨,参劾别人多了官员们会生诽谤,用这些话来劝告你,虽有些不符合自己的情况,也不应该郁郁不乐放在心上。我们所以慎之又慎的,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就没有需要下力气的地方了。古人说:‘如果从流俗毁誉上打听消息,那他是站不住脚的。’总是想平日的短处,那只能是在毁誉上打听消息,近来应该多想想在用人妥当与否上打听消息。”

分析一下这里的原因,大约有两条。一是办事的人,绝不可能只有赞誉而没有诽谤或评论,只有恩宠而没有怨恨;二是舆论往往随时变化,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若不是自己要求树立根基,专从流俗毁誉上去打听消息,一定会有站不住脚的那一天。曾国藩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

“凡是干事的人,绝不可能只有赞扬而没有诽谤,只有恩宠而没有怨恨。自我修养的人,只求大闲不逾就够了,且不可因讥讽议论而气馁、消沉;衡量评价别人的人,只求一个长处可取就行了,且不可因有小毛病而放弃了有用的人才。如果对佼佼者过于苛求,那么庸庸碌碌的人反而会走运。”

在这里,曾国藩强调办事和做人权衡利害,把握轻重,要特别注意不以流俗的毁誉为转移。他在给陈舫仙的回信中说:“京师的议论与枢密院的消息随时变化。每逢遇到官员上下交接,本来众望所归的人,转眼间就会被人唾弃;也有的群疑众谤被议论纷纷的人,转眼工夫又风平浪静了。只有卓然自立的人士,经过红与黑的变化也不改变自己的形象。阁下这次进京,时间没有几天,但上天的眷顾和舆论似乎都是很好的,望阁下不要沾沾自喜,将来如果有吹毛求疵的议论,恩顾无存,望阁下也不要因此而沮丧。早晚孜孜以求自立之道,私事就是干自己的事与读书二者并进,公事就是管理与防务二者兼营。以勤为本,辅之以诚。勤,虽然柔弱也会变强,虽然愚钝但也会变得聪明。诚,诚心可以使金石为开,鬼神听话,鄙陋的讥讽,就是跳进黄河也是洗不清的,那还有什么可争辩的呢?”这些话深刻明白,要旨不外乎脚踏实地,努力做到自立自强,不以流俗的毁誉为转移。

曾国荃就任湖北巡抚时,曾国藩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督抚本来不容易做,近来又是多事之秋,必须招募兵员、筹措军饷。招兵则怕失败而受诽谤,筹措军饷则怕说搜刮而招致怨恨。这两样都容易败坏声名,而由此引起纷纷议论,被人参劾的人,常在用人不当。沅弟的博爱形同软弱,在用人上向来失于繁冗。以后要慎重选用贤人,以补救草率的毛病,少用几人,以补救繁冗的毛病。地位很高但资历很浅,外貌上贵在温和恭敬,内里贵在谦虚礼下。天下的事我们没有料到的多着呢,且不可存一点自以为是的思想。用人不草率,存心不自满,这两条如果都做到了,一定可以免却咎戾,不失去好名声。这些话是最重要的嘱咐,千万不要以为是泛泛的议论而忽视它!”从这里完全可看出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同他的经验阅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曾国藩在给丁日昌的回信中说:

“承蒙您论说淮盐事的利弊,洋洋洒洒数千言,十分详细。所说局外的议论,公正但不符合实际情况;局内的意见,亲切但多有私心在里面。善于猜测的人,不去顾及物力盈亏;议论变法的人,不去考虑后果。这几句话特别中肯。国藩上封信里要阁下审慎听取意见,谨慎抉择而不要轻易处置,正是这个意思……国藩从来办事不固执己见,也不轻信别人的话,必须是看准了利害关系后,才肯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别人的。阁下思想敏锐,常常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如果钻研得太过,看到处处都是荆棘,那也未免是舍弃康庄大道不走而去钻牛角尖,厌弃牧畜而想螺蛤了。”

曾国藩办事“不固执己见,也不轻信别人的话,必须看准了利害关系后,才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听从别人的”。由此可见,曾国藩既不是顽固不化的人,也不是一个盲目屈从的人。他对于社会舆论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对于个人的建议,也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他在给欧阳晓岑的回信中说:“对于集思广益的做法,本来不是容易做好的事;而在省城里尤其容易被人欺骗、蒙蔽。每天到我府上来的人,或者上书献策,或者当面陈说见解,大体上不出你写的三条之例。对那些骄横的人要抑制,然而,又不能因为这样就完全废除吐故纳新的风气。重要的应当是自己把握主见,如六辔在手;对外广泛慢慢地吸收,如万流赴壑,才是最完善的。我想古人全都应该这样,而小小的我却是做不到的。”

跟曾国藩学一招做官的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能够权衡利弊,把握事情的轻重,只有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能应对自如。曾国藩说过,天下的事我们没有料到的多着呢,且不可存一点自以为是的思想。用人不草率,存心不自满,这两条如果都做到了,一定可以免却咎戾,不失去好名声。

做官要有责任感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做“大人物”是许多人的想法,因为这样的人“势”大。曾国藩并不希望自己的势大,而是要把心思用在大事情上,试图一生真正有所建树。

在古代,官场如战场,残酷无比,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当官的机会。其实,如果某人不具备周旋官场的特殊本领,倒还不如平淡一生,因为官场的斗争极其残酷,尤其是近代官场。曾国藩作为清朝重臣,对官场上的周旋之术有其自身绝有的玩权秘诀,以保平安。

客观地说,个人的作用,哪怕是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风云人物,他们的作用也终究是有限的。个人的成功有时又恰恰是时代的悲哀,个人的无奈有时又恰恰是历史的进步。曾国藩自从中进士后,就立志成为国家屏藩,即中流砥柱,以后他平太平天国、剿捻、办教案,几乎难以措办的事都由他经手。但他又感到十分无奈,即这个江河日下的王朝,并非如他这样的几个人就能挽救的。回天虽无力,兴亡当有知。

曾国藩对清廷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不但没有出现“中兴”之势,反而形势一天比一天糟,这不能不引起曾国藩的深思,使他进而联想到清王朝未来的命运。一天,他对赵烈文说:“今日有四川庶常采见,其言谈举止不类主夫。前日有同乡庶常送诗,排不成排,古不成古。国家所得人物如此,一代不如一代,文章与国运相关,天下事可知矣。”他一边说一边不停地皱眉头,不过仅此而已。作为统治阶级最高层的一员,他没有也不可能再往深处去想。但是,地位较低的赵烈文却已经有了成熟的看法。

1867 年6 月18 日晚,曾国藩和赵烈文像往常一样在一起闲聊。曾国藩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挎。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口之祸必先根本颠扑,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意思是说,全国统一安定的局面已经很久了,势必渐渐走向分裂。但皇帝的权威一向很重,割据风气尚未形成,除非中央政府首先烂掉;否则,不会出现国家土崩瓦解的局面。以我的揣测,将来的病患必是中央政府首先垮台,而后天下无主,人自为政,这种情况的发生大概不会超出五十年了。曾国藩一听,立刻皱起眉头,过了好久才说:“然则当南迁乎?”赵烈文说:

“恐遂陆沉,未必能效晋、宋也。”也就是说,恐怕是彻底灭亡,不会再像晋、宋两代那样,出现政权南迁、南北分治的局面。曾国藩有些不服气,同赵烈文争辩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赵烈文说:“君德正矣,而国势之隆,食报已不为不厚。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曾国藩无言以对,沉默良久方说:“吾日夜望死,忧见宗拓之陨。”实际上,多少默认了赵烈文之论。

从此,曾国藩开始反复考虑赵烈文提出的问题,尤其集中于清王朝会不会“抽心一烂”、“根本颠扑”这个问题上,各种想法不断闪现在他的脑海里,流于他的语言中。有的,他同意赵烈文的看法:“京师水泉皆枯,御河断流,朝无君子,人事愤乱,恐非能久之道。”有时又不同意赵烈文的看法:奕为人“聪颖”,清朝“君德正,勤于政事”,那拉氏大权独揽,遇事“威断”,为前代所无。意思是,清朝人不会发生像赵烈文所说的那种“抽心一烂”的事。为此,赵烈文同他争辩说,奕“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身当姬旦之地,无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势极,虑不出庭户,恐不能无覆悚之虞,非浅智薄慧,涂饰耳目之技所能幸免也”。还说,“勤政”无补于兴亡,“威断”则易受蒙蔽。“中兴气象,第一贵政地有人,奄奄不改,欲以措施一二之偶当,默运天心,未必其然也”。曾国藩最后虽无言以对,但并未心服,对清朝的所谓“中兴”仍抱有幻想。不久,清廷发来上谕,依总理衙门奏请,令督、抚、将军就外交问题各抒己见,具折奏闻。据说,总理衙门在“折中开诚布公,于十年仓卒定约及历年办理情形,尽去虚文讳饰;于日后如何杜其要挟,及条约应准应驳,殷殷下问,颇有中外一家之象”。曾国藩请赵烈文过目后非常兴奋地说:“此折所关甚大,方国不能如此,中兴具有望乎?”接着又慷慨陈词地说:“国运长短,不系强弱,惟在上者有立国之道,则呈困不亡。”并举南宋和金朝在强敌威逼下幸存一时的例子得出结论说:“其妙如此,圣人所以动称天命也。”意思是说,清朝说不定能像宋、晋两代那样,偏安一隅,苟延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他的这种侥幸心理一直保持到1869 年赴任直隶总督之后。

自1869 年1 月1 日至2 月9 日,曾国藩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先住在金鱼胡同贤良寺,后移居宣武门外法源寺。在此期间,曾国藩除访亲问友会见各方要员外,还先后四次受到那拉氏的召见,两次参加国宴,并在宴会上以武英殿大学士排汉大臣班次第一。这是曾国藩一生中最感荣耀的活动。在此之前,曾国藩还没有见过那拉氏、同治皇帝以及奕军机大臣,通过观察、谈话和访亲问友,他对清政府中的核心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 月9 日,曾国藩从北京动身,沿途巡视永定河等水利设施,直至2 月16 日才到达保定,接任直隶总督。通过一个时期的了解,他发现,清朝的实际情况比他原来预料的还糟,到处是一片混乱,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可以依赖的人才,整个清王朝已经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只好眼看着它一天天地沉没下去,再也没有浮起的希望。

1869 年5 月28 日,赵烈文到达保定的当天晚上,曾国藩就迫不及待地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悲观心情:直隶“吏治风俗颓坏已极,官则出息毫无,仰资于淫役;民则健讼成性,藐然于完典。加以工瘠多灾,暂晴巴旱,一雨辄潦”,使他深感诸事棘手,“一筹莫展”。但最使他失望的还是,清政府领导核心中根本没有一个足以力挽狂澜、复兴大清之业的人。他分析清政府中的主要人物说,“两宫(指慈安、慈禧两太后)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默,亦无从测之;时局尽在军机恭邸、文祥数人。恭邸聪明,而晃荡不能立足;文伯川正派而规模狭隘,亦不知求人自辅;宝佩衡则不满人口。朝中有特立之操者尚推诿,然才薄识短。众更碌碌,甚可忧耳。”

曾国藩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他与赵烈文关于清朝能否中兴问题争论的一个总结。赵烈文早就认为,清朝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之后,虽然不少人大肆渲染所谓“同治中兴”,但从上到下竞相腐败,根本没有复兴的希望。经过两年的争论和观察思考,曾国藩基本上同意了赵烈文的论断,得出大体与赵烈文类似的看法:清王朝从上到下都腐败无能,再没有复兴的希望,它的灭亡不过是个时间和具体方式问题。

跟曾国藩学一招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为官者而言,更是如此。不难看出,曾国藩心系清王朝的兴衰,正是以国家的兴旺为己任,才使得曾国藩成为国之重臣。在现代的官场上,也只有心系国家和民众,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

多为国民着想国,民之所靠;民,国之根本。为官就是为国民。

——曾国藩由于曾国藩的地位,他的处世,不仅限于常人之间及日常生活的小事,更涉及国家外交等方面的大事。

曾国藩提出了在对外交涉中必须“大事苦争,小事放松”的主张。

他强调指出:“凡与洋人交际,小事可许者,宜示以大平恕;大事不可许者,宜始终坚执力争。若小事处处争竞,则大事或反有放松之时,不分大小,朝夕争辩,徒为彼族所轻视也。”总体来说,中国正“渐图自强”,为了赢得时间,应当在“坚守条约”的前提下予以力争。他说:

“与洋人交际,主裁不宜过峻,宜带浑含气象。渠之欺侮诡谲蔑视一切,吾若知之若不知之,恍似有几分痴气者,亦善处之道也。”这就说明,曾国藩的“大事苦争,小事放松”的基本思想运用于外交事务之中,就形成了他有时在有关问题上抵拒抗争的一面;同时,又因为总体方针是坚守条约,故又带有极大妥协性。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国内农民起义尚未镇压下去,“中外和好”的局面开始形成。曾国藩积极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即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之后,必须考虑“御侮”的问题。其基本设想是:

“苟欲捍御外侮,徐图自强,非持以一二十年之久,未易收效。然因事端艰巨,畏缩不为,侯诸后人,则永无一自强之日。”

为了争得十年或二十年时间的和平环境,在总结前段经验教训之后,他强调维持和遵守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明确指出:“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遂至外患渐深,不可收拾。……惟赖守定和议,绝无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无事。”围绕着以遵守不平等条约为基本准绳而进行的“大事苦争,小事放松”

这个中心,我们可以就曾国藩在处理对外交涉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作些分析考察。

关于“华洋会剿”的问题,曾国藩先是表示反对,继则认为条约所未规定开放的口岸不需外人相助收复;再则,既已借助,就得以礼相待,不能再生枝节。

在用中国之钱购买外国船只,由英国人组织舰队的问题上,曾国藩也表示了“大事苦争,小事放松”的基本立场。

1861 年8 月,曾国藩曾向清廷上了一个关于购置外国船炮的奏疏,主张用实力武装水师,以清军将领主办其事。他在给友人的信函中指出:必须“操纵自如,指挥由我”,每船只“酌留外洋三四人,令其习枪习火”。然而,代办购置船炮事务的英国人李泰国,妄图以英国海军大尉阿思本为舰队司令,舰上全用英国人,阴谋使这支中国购买的舰队,成为外国人所控制的侵华工具。曾国藩认为,这是喧宾夺主,“前则大掠资财,割剥遗黎,日后则百端要挟,损我国威”。他明确指出,“ 洋人本有欺凌之心, 而更授以可凌之势; 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又逼处可怯之地。”这种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引狼入室的做法万万使不得。

曾国藩坚持民族大义,维护国家主权,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妥善解决此事的两条对策。下策是于所购七船中“酌拔数船,与阿思本统带,配用洋兵,拔数船与蔡国祥(按:蔡氏时为湘军将领)统带,配用华兵”;上策是给洋兵“赶即拨给薪工经费,责成阿思本迅速押带回国,并将狡狯异常之李泰国趁势革退,不准再干预中国事务”。至于所费一百多万两银子,要尽数索回,“即使全不能收回,亦属无关紧要”,应以维护主权为重。在曾国藩等人的“苦争”和坚决反对之下,“李泰国先生失掉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之肥缺,阿思本舰长没有当成一名满清的水师提督”。

在关于西方列强利用通商条约掠夺中国资财,扩大经济侵略特权的问题上,曾国藩表现了既在总体上“坚守条约”的一面,又体现了他即使条约已定,在有关问题上也应“苦争”和抗拒的一面。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英、法、俄等国逼签的有关条约中的通商条款公布以后,曾国藩对外国商品倾销中国市场的危害性予以特别关注。他主张改变以大臣“统辖江、楚、苏、渐、闽、粤六省数千里之远”,以至形成“鞭长莫及”的状况,强化地方政权以应付“自轮船入鄂以来,洋人踪迹几遍沿江都县,或传教于僻壤,采茶于深山”的局面。

对于洋人以条约为凭恣意扩大条约以外,如在中国建造铁路、私运盐米贩卖剥夺“小民生计”,传教城镇乡村“以邪教诱惑”残害中国人民之事,曾国藩分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抗争。他反复指出,“军兴以采,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加以三口、五门通商,长江通商,生计日衰,小民困苦无告,迫于倒悬。今若听洋人行盐,则场商贩之生路穷矣;听洋人设机,则行店囤积之生路穷矣;听小轮船入内河,则大小舟船水手、舵工之生路穷矣。”

当他发觉洋商违例私运盐米,违反条约规定的情况后,愤怒指责英国人“白齐文所犯情罪重大,至今未将该犯交出,即系洋官袒庇之明证”。坚决主张中国“凡立一法出一令,期在必行”。强调此后于船只经过之处令洋船停泊候查,查出之后,令洋汉一律严惩。对于洋商无理提出减轻落地税,加收华商行商税银的要求,曾国藩立即照会对方“批驳不行”。随后,洋商又怂恿公使对总理衙门施加种种压力,企图逼迫撤去落地税,曾国藩一针见血地指出,外国人这样做的目的乃是为了能“垄断独登”。因为洋人“惟逐利居奇,是其本性”,建议总理衙门洞察其好,善筹对策。

1867 年,当外国侵略者借修约之机,提出在中国设电报、筑铁路等要求时,曾国藩多次在奏折和给朋友的书札中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他说:“小轮舟、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民之附和洋人者行之,亦以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

又说:“至铁路、轮船、行盐、外栈等事,害我百姓生计,则当竭力相争。”因为在“今日中国多事,洋人方张,我不能因曲徇和议,而不顾内地生民之困”。他在这个问题上总的“力争”方针是,作为一个中国官吏,应在对外交涉过程中极力为“小民生计”着想,这是天经地义之职责所在。他说:“总就小民生计与之切实理论,自有颠扑不破之道。”

如果洋人争辩不休,要挟多端,也要力争。“即使京师勉强应允,而中国亿万小民穷极思变,与彼为仇,亦断非中国官员所能禁止。中国大臣为中国之百姓请命,不患无辞置办,甚至因此而致决裂”也不要怕,因为“我以救民生而动兵,并非争虚议而开衅,上可以对天地列圣,下可以对薄海苍生”。所以,在这方面之利一定要争,“中无所惧,后无所悔”。

跟曾国藩学一招作为一个官吏,在对外交涉过程中极力为国民着想,这是天经地义的职责所在。曾国藩说:“总就小民生计与之切实理论,自有颠扑不破之道。”可见,为官为国民着想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急难政事缓处理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详,为处事第一法。

——曾国藩一个人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坑坑洼洼。遇到紧急又难以处理的事情,怎样对待?曾国藩开出一个“缓”字诀。缓即从容之谓。

1853 年11 月,安徽、湖北两路告急,清廷屡次诏令曾国藩出兵援助,他正因“长江千里,战船实为急务”,大练其水师,拒不应命,清廷再催,他便再推。一直推到1853 年12 月,曾国藩奏陈鄂、湘、皖、赣四省合防之道,兼筹以堵为剿之策,咸丰皇帝发了火,发下一纸朱批,狠狠地骂了一顿:

“……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今观汝奏,直以数省军务一身克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天下?……言既出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

这是曾国藩一生一世,凛于“天威可畏”,遇事“恭慎谦抑”,戒慎戒惧,唯恐“身败名裂”的由来。

但是,曾国藩在遇到为难之事时,还总是以“缓”字为应付的秘诀。

1864 年,正当曾国藩分期分批裁撤湘军之际,僧格林沁及其马队却被捻军在湖北牵着鼻子走,并且接连损兵折将。清政府遂命曾国藩率军增援湖北。

此次对于清政府的调遣,曾国藩态度十分消极。其一,攻陷天京以后,清政府咄咄逼人,大有卸磨杀驴之忌,为此曾国藩也满腹愁怨;其二,僧格林沁骄横刚愎,不谙韬略,向来轻视湘军,如果曾国藩统兵前往作战,势必会形成湘军送死有分、论功行赏无缘的情形。

此时,曾国藩正处在十分无奈的两难之中,不听从调遣,是不忠;听从调遣,是不利。万难之中,还是只有用“缓”字应之。因此,他上奏推辞道:

“臣自咸丰四年躬亲矢石,屡次败挫,厥后十载,久未亲临前敌。

即元年秋间大疫,群贼纷乘,曾国荃被围四十六日,鲍超绝粮三日,臣俱未亲行援救。本年奉谕旨,饬臣督攻金陵,臣亦未亲往围攻,非漠视也,自揣临阵指挥,非其所长,不得不自藏其短,俾诸将得展其才,此次臣若自赴楚界,未必有益,而僧格林沁、官文同驻薪、黄四百里之内,以钦差一人革于一隅,恐启贼匪轻视将帅之。”

曾国藩以自己临阵指挥并非其所长为借口,拒绝北援,同时又不愠不火,以钦差三人不宜聚在一起借以讽刺不懂兵法、不谙谋略的僧格林沁和官文,四百里内大军云集,却奈何不得一支捻军。

曾国藩十分清楚,僧格林沁大军在黄淮大地上穷追不舍,失败是注定的,结果只是早晚的事,他断言道:“此于兵法,必蹶上将军。”因此,曾国藩按兵不动,静坐江宁,观其成败。

高楼寨一战,僧格林沁全军覆灭,捻军声势浩大,他们纵横山东、河南,逼津京。清廷不得不急忙再次请出曾国藩,命他办直隶、河南、山东三省军务,用三省八旗,绿营地方文武员全均归其节制。两江总督由江苏巡抚李鸿章署理,为曾国藩指挥的湘军、淮军筹办粮饷。

此一结果,是曾国藩预料之中的事,当接到再次让他披挂出征,以解清廷于倒悬之急的命令时,他却十分惆怅。在这瞬息万变的政治生涯中,他很难预料此行的吉凶祸福。因此,还需以“缓”字应之。

在攻陷天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曾国藩在经历了这诸多政治变故后,日益变得心灰意冷,在曾国荃的复出问题上,颇能反映他此时的心境。曾国藩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说:

“沅弟出处大计,余前屡次言及,谓腊月乃有准信。近来熟思审处,劝弟出山不过十分之三四,劝弟潜藏竟居十分之六七。”

当曾国藩接到“赴山东剿捻”的旨令时,他切实感到“诧叹忧愤”,而且在以后的几天里,他都接到了急如星火的催令,命其统兵北上,然后绕至北面向南逼剿。曾国藩在这一份份催令中,已清楚看出此时清廷的着眼点是在于解救燃眉之急,确保京津安全。可这只是清廷的一厢情愿,而此时曾国藩所面临的出征前的困难是很大的。

湘军经过装减以后,曾国藩的北上剿捻就不得不仰仗淮军。但曾国藩心里也清楚,淮军出自李鸿章的门下,要它与湘军一样指挥上做到随心所欲是很难的。

另外,在匆匆之间难以将大队人马集结起来,而军购供应也不能迅速筹集到。

为此,曾国藩针对一个时期里捻军的活动规律,僧格林沁覆灭的经验,以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只好再以一“缓”字应之,特向清廷上奏,陈述万难迅速出征的原因。

曾国藩在提出不能迅速出兵的三个主要原因后,鉴于僧格林沁“贼流与之俱流”的经验教训,曾国藩认为必须以逸待劳,“此贼已成流寇,飘忽靡常,宜各练有定之兵,乃足以制无定之贼”。

曾国藩做事向来是未雨绸缪,对于清廷只顾解燃眉之急的做法实在难以从命。连僧格林沁这位朝廷的宠臣,战马优良,枪炮齐备,粮饷充足,与捻军周旋了四年多的时间,尚且落得个全军覆没,连僧格林沁本人也落得葬身沙场的结果。而自己兵力单薄,孤军深入黄淮平原,难以调度各方。况且,一个时期里,朝廷处处防范,若继续带兵出兵,不知还将惹出多少麻烦。因此,他推辞道:

“仰恳天恩,另简知兵大员督办北路军务,稍宽臣之责任。臣愿以闲散人员在营效力,不敢置身事外,忘尽瘁之大义。亦不敢久绾兵符,自知将致债事而不预为一区。”

以“不敢久绾兵符”来向朝廷声明,自己并没有贪恋军权的企图。

又说“不敢置身事外”,是说自己责无旁贷。话说得很好听,可就是不出山。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他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谈到:“若贼不渡黄,剿办尚不甚难,一渡黄则手忙脚乱,万目悬望,万口讥议,余实应接不暇,难乎其免于大戾矣。”尽管他向清廷一一陈述了不能迅速起程的原因,但又无法视捻军步步北进而不顾。正在其左右为难推脱延缓之时,李鸿章派活鼎新率鼎军十营(包括开花炮一营)从海上开赴天津,然后转道赴景州、德州,堵住捻军北上之路,以护卫京师,给曾国藩的准备和出征创造了条件。这样从1865 年5 月末让他出征,约经过了20 几天的拖延后,曾国藩才于6 月18 日登舟启行,北上“剿捻”。

“缓”字的处世秘诀解救了曾国藩,给了他以应付事态的时机,而更关键的是在曾国藩会“缓”,缓得自然,缓得似乎情有可原。

跟曾国藩学一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特别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懂得缓一缓,就会给自己应付事态的时机,把事情处理得更完善。所以,曾国藩在遇到为难之事时,总是以“缓”应付。因为越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就越需要冷静、妥善地处理,考虑周全,事情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

做官要公而忘私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曾国藩身为高官,就应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

自古以来,尽管官场的倾轧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但也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官员。

1849 年2 月,曾国藩升任礼部侍郎,从此跻身高官之列。任命的第二天,道光帝召见了曾国藩,训谕教诲了一番。两天后,曾国藩走马上任。虽说礼部在六部中属清要一类,但事务仍然繁多。而且,其属员即有百余人。曾国藩感到公事较多外,应酬私事也十分多,他给父母的信中说:“几于刻无暇时。”

父亲曾麟书收到信后,为曾家出了位大官而兴奋不已。但知子莫若父,曾麟书太了解儿子曾国藩的脾气性格了,他唯恐刚做大官的儿子有什么闪失,立即写信一封,嘱咐再三:“官阶既高,接人宜谦虚,一切应酬,不可自恃。见各位老师,当安门生之分。待各位同人,当尽协恭之谊。至于同乡官如何子贞,尔清他作祖父大人七十寿序,写作俱臻绝顶,有此学回,品行必端,尔宜善待之。外官李石梧前辈,癸卯年巡抚陕西,尔是年放四川正考官,路过其地,他待尔极好,并受其指教,受益最大。尔现两江总督,每年必以书信问候而已;若有人予以私情,宜拒绝之。做官宜公而忘私,自尽厥职,毋少懈怠己耳。

此嘱。”

由于父亲的殷殷教诲,曾国藩自为高官之始,就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曾国藩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动员他的兄弟也加入到镇压太平天国的斗争中去。

1858 年11 月,陈玉成部太平军攻逼曾国华、李续宾湘军大营,曾国华、李续宾战死。对于曾国华的死,曾国藩感到非常痛心,他在家书中表示,要为曾国华作哀辞、墓志、家传等文,并建议曾国圣也应作文以探其意。他的理由不仅仅因为曾国华死得惨烈,死后多日才收殓到尸骨,更重要的是曾国华在“生前于科名之途太蹇,死后又有缺憾”,所以,他要为弟弟立传扬名于天下。

四年之后,曾国藩的最小弟弟曾国葆病逝军中,对此,曾国藩深表哀痛,除为其撰墓志铭外,在挽联中情意深切地说:“大地干戈十二年,举室效愚忠,自称家国报恩子;诸兄离散三千里,音书寄涕泪,同哭天涯急难人。”曾国藩尽管由于两个弟弟接连死于军中,颇觉悲痛,发出“举室效愚忠”的慨叹,但他认定,急国家之难,是最大的“公”。曾国葆死的同年四月,曾国藩还写信给初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告诫他说:

“吾辈当为餐冰茹蘖之劳臣,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也。”

跟曾国藩学一招自古以来,尽管官场的倾轧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但也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官员。身为高官,就应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深知为政之体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曾国藩曾国藩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官的人,更不能以一己之好恶定夺处事,而要根据事情的情理决定可否,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服,有利于社会。“不禁秦淮灯舫”一事,充分说明了曾国藩是按这一原则为官的。

金陵乃六朝金粉之遗,自魏晋隋唐之后,一直以富贵繁华为天下所瞩目。但几经兴衰,到后来只剩秦淮河一带,尚残存着一些中古时代的风流了。明朝末年,此地出了马湘兰、李香君一辈色艺俱绝的名妓,倾动才流。

但自1851 年以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接连派兵攻打太平军,秦淮河一带受到战争的严重摧残,变得萧条凄凉了。直至1864 年,战争结束后数月,当年点缀太平的画舫、萧鼓,又渐渐地出现了。

此时,六安郡守涂廉访思想保守,对这种情形看不顺眼,下令各县严厉禁止秦淮河的画舫灯船。随后,他拜见了两江总督曾国藩,立即禀报他对此事的处理。

曾国藩对这件事的态度怎样呢?这是当时人们所关注的事情。很多人认为,他一定是主张严禁的。涂太守也认为他的做法一定会得到曾国藩的赞许。谁知曾国藩听了他的禀报后,只是不置可否地一笑,然后,对涂廉访说道:“听说淮河灯船,尚廖如晨星。我多年前曾经过此处,只见千万船只,来往如梭,笙歌之声,彻夜不绝,实在是太平年代的一大乐事啊!”涂廉访听了以后,好比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怏怏而回。

又过了几天,曾国藩约了幕府中的诸位僚属,乘船游览“十里秦淮”,并命江宁、上元两个县的县令设宴款待太守涂廉访。席间,曾国藩饶有风趣地对大家说他三十年前是心向游冶而不敢游冶;三十年后,是心不想游冶,而不禁别人游冶。三十年后的今天,他身为两江总督,处理事情不能凭一己之好恶,务要为金陵百姓恢复一个源远流长、大家喜爱的游乐场所,并重建一个人文荟萃、河山锦绣的江南名城。

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态度,对大家的启发很大,特别是对涂廉访太守是个极大的教育,他原来下令严禁,后来不仅撤了禁令,还积极采取措施,号令修复鸡鸣寺、莫愁湖、胜模楼、扫叶楼等,将六朝旧迹、前明文物一一恢复,使龙盘虎踞的石头城再放光彩。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肪的消息传开后,在金陵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士女欢欣,商贾云集,十里秦淮又复白舫红帘,日益繁华起来。无论外地的寓公或本地的工著,闻讯都渐渐聚居于此,大有一派丰乐昌盛的气象。

跟曾国藩学一招俗话说:千里为官只为民。一个国家和国家的掌权者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为民服务。因此,为官的人,不能以—己之好恶定夺处事,而要根据事情的情理决定可否,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服,有利于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同类推荐
  • 理所应当地生活

    理所应当地生活

    本书内容包括:放松你的身体、给自己放个假、远离不愉快、做情绪的主人、在忍耐中获得解脱等。
  • 边走边悟

    边走边悟

    人的生命是相当有限的,人活不过树木,更不用说苍石,所以我们感觉她是多么的宝贵。如果生命是无限的,那么明日复明日,一切就会到明日再说。如果生命是无穷的,那么她就会像沙土一样廉价。正因为人不知道哪天会死,所以才会格外地珍惜生命,不虚度一生。智慧的人多能人生顿悟,看淡尘世的物欲,抵御各种诱惑,善去烦恼和痛苦,惜时如金,提高生活的质量,丰富人生的内涵,踏踏实实做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从而流芳百世。愚蠢的人一般是混沌人生,一生只会贪求名利,在烦恼和痛苦中过早地耗尽生命的“灯油”。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金版)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金版)

    《孙子兵法》,又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为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著,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名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孙子原是陈国陈完(后改称田完)的后裔,名将田书和著名军事家司马穰苴是其先祖。正因如此,孙子得以从小诵读《司马穰苴兵法》《太公兵法》以及《管子》等优秀军事文化典籍,为其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奠定了基础。
  • 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性优点书

    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人性优点书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阿列克斯·卡瑞尔博士曾经说:“不知道如何消除忧虑的商人,他的寿命将不会长久。”这是一本通过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调适自我、展示自我来战胜忧虑、激活潜能,从而开启新生的心灵教本。去善待自己,做到既成功又幸福。
  • 启动心的力量

    启动心的力量

    生命如此沉重,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美国新时代运动领袖、国际知名心灵导师露易丝·海在本书中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年幼时常遭继父暴虐;5岁不幸被酒鬼强奸;16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生下小孩,因无力抚养而送人;结婚14年后被丈夫抛弃,几近崩溃;不久后又被确诊患上癌症……坎坷的经历使她全身心投入心灵科学和心理康复的学习中,6个月后,她用心理疗法和饮食排毒等方法逐步摆脱了癌症。关于康复的技巧和智慧,本书中有详细描述。爱自己,是我们所能给予自己最重要的礼物。
热门推荐
  • 爷的夫人又去种田了

    爷的夫人又去种田了

    女主版简介:二十一世纪资深单身狗白诺刚刚买了房换了车,迈着四方大步朝渣女大波浪方向走去的时候,一朝成了古代小村民的傻女儿。到手的房车没有了,渣女大波浪也不用想了,命运免费赠送她自私绝情老爹、清纯如白莲的后娘、好吃懒做的大哥、倔强小弟、一时一个样的奶奶一位,同时还带着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属性——不能退货的那种。单身狗还是那只单身狗,只是现在跟以前相比凄惨了一点,白诺使出了十八般手段,才好过了一些;到了待嫁之年又千挑万选了一个相公,开开心心的嫁过去,盼着对方一如既往的娇弱,她好把持家中大权,不用立规矩,不用以夫为尊,过她的逍遥日子。男主版简介:京城胡二爷,含着金钥匙出身,家财万贯,端的是潘安之貌却是个病秧子,走一步歇三步,走三步喘一喘。到了娶妻之年,胡二爷千挑万选选了一个好媳妇,文能左手作画右手成诗,下得了厨房上的了厅堂,武能抬得动家中大床,打得过大伯三叔的女子;开开心心的把人娶回来,日日盼着对方一如既往的彪悍,然后自己可以安心吃软饭,又除掉了自己的对手,一举两得,轻松又自在。成婚后的两人就日日夜夜在想怎么才能使对方一直都这样呢?是自己去煽风点火,还是……
  • 盛世冠宠

    盛世冠宠

    第第一世,她活在痛苦之中,而他是她的全部,她视他如神袛,她却被他生生杀死!第二世,她重生,长成了没有前世记忆的小姑娘,她与他再次相遇,直至再次爱上。谁知却被一个叫刘扶萧的男人彻底打碎了她和平的生活。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淹没了她,她又该何去何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从海贼开始的疾风剑豪

    从海贼开始的疾风剑豪

    一朝穿越海贼世界,叶尘成了拥有疾风之力的男人。库赞:再冷的冰,也冻不住他的剑。赤犬:他劈出的斩击,比我的岩浆温度还高!黄猿:我明明已经够快了,为什么他比我还快!鹰眼:他是我一生之敌!叶尘:你问我剑术为何这么犀利?没什么,只是E的够快而已!
  • 嘿,来抓我啊

    嘿,来抓我啊

    微生,刚回国便扯上案子,但又为自己洗脱嫌疑。他只是高中毕业,却是中国警察的求救专人,可他遇见一个案子,对方总能知晓他的下一步,并且无法无天的、残忍的杀害一个又一个无辜市民,那么他究竟是谁?微生,可以抓到他么?
  • 初次见面,我的天使

    初次见面,我的天使

    他,韩傲天z国的撒旦,家世显赫、一出生就得到了一切。自己创造的商业帝国遍布全球,受到所有的敬仰。却对坠入人类世界的伊瞳燕纠缠不清。“为什么?”当她含泪开始躲避时,他又对她穷追不舍。“这疼..”他把她抱在怀里,霸道囚禁在身边,用手摸了摸心口。=======================“帝少,少奶奶她又跑了。”某保镖大气都不带喘的小心翼翼的说道。“订张去E国的机票。”当天中午,“喂!起来,这我订的酒店!”翻身压下,却不料…
  • 网王之星耀

    网王之星耀

    呆萌萝莉X傲娇正太,本是三次元的天才大佬,不幸意外去世,来到了关于网球的二次元世界,她,是一位天才,亦是一位大佬,但但大佬也有呆萌可爱的一面。他,是一位十足傲娇,又带着自信与高傲。那么学什么都快的她与天赋异禀的他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敬请期待Pleaselookforwardtoit.
  • 王俊凯爱你一世

    王俊凯爱你一世

    请多多关照,我是第一次写这小说,有一些会读不通,请大家多多包涵,我是俊凯粉,这是偶的处女作。
  • 狂傲帝君暗卫妃

    狂傲帝君暗卫妃

    现代女警顾雪若,一招抓贼被砸死,魂穿异地,何去何从?上官府大小姐上官雪若,一朝睁眼,身是魂非。上官雪若:“如果早知道最后是这样的结局,那么从一开始我会让我们在一起”即墨长卿:我很少后悔什么事情,却后悔从一开始没像九弟那般真心实意的对你”即墨孤鸿:“如果不是我,你或许会有更好的结局,但是怎么办?我不能忍受站在你身边的是别人。”她以为,她爱他,但是他更爱的,是她背后的一切。她以为,他不爱他,却在她身陷险境之时一命换她之生。他以为,他爱她,所以放弃一切,只为成全她的童话,却在一个托大里失去了她。如果,所有的爱,只是为了这场皇位之争的白热化,那么,请让我独自一人,浪迹天涯。
  • 古月佣兵团

    古月佣兵团

    一个神奇的大陆,一段不朽的传承,一个从孤岛上走出的少年,带着和他一起长大的肥猫,找到了一群肝胆相照的伙伴,踏上了一次伟大的旅途,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 “七五”普法学习读本

    “七五”普法学习读本

    2016年是“七五”普法开局之年。本书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尤其立足于“依法治国”的背景,致力于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对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依法行政、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环境资源、国家和公共安全、互联网、程序法这几个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基本的归纳和阐释,不仅有利于增长读者的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修养,更对读者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