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21700000038

第38章 清代前期汉族风俗(11)

在清代,汉族社会的民间歌舞大多与节令、信仰、社交等活动结合,借娱神为由,起娱人之效果。如春节、农闲“闹秧歌”,正月十五“耍龙灯”,立春之际“打春牛”,各种庙会上的歌舞百戏等,均是人们娱乐消闲的主要方式。据载,清代汉族社会的主要民间舞蹈品目有秧歌、高跷、旱船、竹马、太平鼓、霸王鞭、大头和尚、采茶灯、龙舞、灯舞和狮舞等。

秧歌,在清代汉族地区农村、城镇都有流传,多以舞队形式出现于大街小巷和广场(或麦场)。几十甚至成百人的秧歌队,在锣、鼓、钹、唢呐等乐器伴奏下挥臂作舞。每当闹起秧歌,欢声鼎沸,万人空巷,热闹非凡。柯煜《燕九竹枝词》曰:“秧歌小队闹春阳,毂击肩摩不暇狂。人说太平行乐地,更须千步筑球场”。此外,“驻马郊西人似骛”,“画鼓秧歌不绝声”,“如蚁游人拦不住,纷纷挤过蹴球场”等清人诗句,描述的就是这种热闹情景。秧歌从清初开始广泛流传,尤其北方各省更为盛行,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不同地区形式风格的某些差异,如“陕北秧歌”的矫健豪放,“山东秧歌”的韧中带劲;“东北秧歌”的红火欢腾,“河北秧歌”的健朗风趣等。又因舞时所使用道具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变种,如“地秧歌”、“高跷秧歌”、“鼓子秧歌”等。不管是何种秧歌,从形式上看,可分大场与小场两种表演形式。大场是集体队舞,舞者装扮成日常生活、历史传说、戏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鼓、伞棒等道具,由领舞者带头扭舞成各式各样的队形图案。仅从队形的名称如:“单龙摆尾”、“二龙吐须”、“三连环”、“撑四角”、“五星开花”、“六角挂斗”、“卷七层”、“绕八字”、“九莲灯”、“花十字”以及“蒜瓣子”、“卷席子”、“剪子箍”等,可以看出是十分复杂而且壮观的。秧歌的小场子是一些两三个人表演的有人物个性和情节的小型舞蹈和歌舞小戏。

高跷,原为古代的一种踏跷技艺,清代称高跷,常和秧歌结合表演,又称高跷秧歌,大约产生于乾隆年间。清代的高跷表演,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扎高脚”题解描述曰:“农人扮村公村母,以木柱各二、约三尺,缚踏足下,几于长一身有半矣。所唱亦秧歌类”;其诗曰:“村公村母装村村,屐齿双移四柱均。高脚相看身有半,要知原不是长人”。高跷的跷,短者一二尺,长者至六七尺。若为表演翻跳跟斗技巧性舞蹈时,一般较短,如《都门琐记》所载,一队十四五岁的少年踩着三四尺长的高跷,竟然能够表演“屈一足于背,以木向上,以一木踔而趋,仍以手相搏,备诸险势,或子头开两胯,横伸其足,平坐于地,将起,但耸身一跃,已相率急走”等诸多技巧,并且急步似飞,如履平地一般;若是从聚揽观众着眼,则多用长跷,以造成“高跷秧歌夸捷是,群儿联臂欲升天”孙维:《燕京岁时杂咏》。的险耸升腾之势。《续阅微草堂笔记》就记有踩着高跷“皆上与楼齐”的表演,每当舞队稍有停顿,“即可借人家飞檐为其坐席也”。清代高跷多在街衢广场表演,偶然也有在室内表演的。清代木刻《高跷图》,刻绘的很象是民间艺人在贵族厅堂表演的高跷:四个踩高跷者,扮作头陀、丑公子、旦、儿童等,正在厅堂起舞,旁立观的有贵族男女及小儿等。

旱船,又称跑旱船,是一种表现游湖采莲等内容的民间歌舞。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旱船》诗曰:“罔水行舟古所难,居然一叶下银滩。无边陆海吾何惧,稳坐鳌鱼背上看。”题解曰:“陆地行舟,以锡片铺地作水形,亦水银江海之意也。”在表演场地上铺锡箔,银光闪闪,再配以莲荷、水兽之类的装置,于其上表演划船采莲,十分优美。

跑竹马,或称竹马灯、跳马灯。李声振《百戏竹枝词·竹马灯》诗有“红灯小队童男好,月夜胭脂出塞图”句。题解曰:“元夜儿童骑之,内可秉烛,好为《昭军出塞》之戏。”

清代民间的年节喜庆活动中,有舞太平鼓之俗。乾隆、嘉庆时期,民间太平鼓舞风很盛。清代太平鼓的形制,《听雨丛谈》曰:“京师正腊两月,有击太平鼓之戏,以驴、羊之皮冒于铁圈,作纨扇式,柄末另有大圈,贯以铁环,随挝随摇,铮铮聒耳。”鼓面也有“糊萤纸”汪启淑:《水曹清暇录》。和“覆以高丽纸”李振声:《百戏竹枝词·太平鼓》。等不同。小的直径一尺左右,大的竟有三尺多。“小者如盘如镜”,“更有大石瓮者”。在街市上敲击作舞时,“鼓声、环声、喧笑声、哄闹声,耳为之震”徐珂:《清稗类钞》。多在除夕、上元、燕九期间表演,是时“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何耳:《燕台竹枝词》。;“六街击鼓散春声,茧纸团圆熨贴平”;“腊后大刚十日,果然雨点落轻轻”。叶观国等:《上书房消寒诗录》。

霸王鞭,又称打连厢、金钱棒、打花棍。清代已广泛流传。舞时手持二尺多长竹棍,棍上装有串串铜钱,耍舞钱棍或自击四肢、肩、背等,或二人对击互碰钱棍,发出铮铮擦擦节奏分明的声响。常在年节之际与竹马、扑蝶、舞龙等同时表演。艺兰生《侧帽余谭》记载“打连厢”表演曰:“范铜为干,约二尺许,空其中,缀以环……盖一二雏伶,乔扮好女郎,执檀板,且歌且拍,先置干于指尖,旋转自如,铮铮作响,继移置眉宇间,仰面注目,不稍欹侧,复作势一耸,跳至鼻端,技至此为入神”;“方在眉宇间旋转时,左手敲板,右手旋扇,口唱《红绣鞋曲》,五官并用,汗出如浆。”有时还结合霸王鞭的舞蹈形式,演唱某些戏曲故事,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霸王鞭》就描述了此情况,诗曰:“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霸王鞭舞金钱落,恼论徐州《叠断桥》。”作者并进一步解释曰:“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曲名《叠断桥》,甚动听,行每覆蓝帕,作首妆。”

大头和尚,流行于全国各地,常见于元宵舞队中。清代北京灯市盛行此舞,有“大头和尚满街游”的灯夕口号。有时以“大头和尚戏(逗)柳翠”的形态,表演《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故事。一般为二人表演,一人扮和尚,头戴笑脸和尚假头,手拿拂尘或蒲扇;一人扮柳翠,也戴大头面具,手执扇子或手帕。有掸尘、拜佛、搔面、抓耳及嬉逗、追逐、男驮女等舞蹈动作,风趣、夸张。清代黄模诗“即看春柳翠,行处月明多,笑着袈裟舞,轻将袅娜驮”,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李声振《大头和尚》诗曰:“色色空空两洒然,好于面具逗红莲。大千柳翠寻常见,谁证前身月明禅。”

面具舞,有的地方俗称鬼脸、面鬼。清人郑荔乡有《鬼脸》诗曰:“妖孽由人兴,相取缘气焰。不见了不闻,庶几迹都敛。”清代的面县舞,其面具多用纸糊染画而成,便于制作,舞起来也轻便。

采茶灯,清初流行南方,后广泛流行于全国。清代中叶逐渐向戏曲转化成为采茶戏。采茶灯作为一种优美完整的歌舞形式,同时仍流传于广大民间,其表演情况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曰:“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手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所录歌词有:“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大姐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回家”;“四月采茶茶叶黄,三角田中使牛忙。使得牛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黄”等。

清代的龙舞以“龙灯”的形式表演为多。对这种“龙灯舞”,李声振《百戏竹枝词·龙灯斗》题解介绍曰:“以竹篾为之,外伏以纱,蜿蜒之势亦复可观。”《清稗类钞》记清宫正月十五日灯节情景:“有一灯为龙形,约长十五尺,支以十竿,太监十人执之,又一监在前执一灯球,取龙珠之意。”并说到了舞的方法,忽而像飞龙冲天腾跃而起,忽而如飞瀑直下伏地盘旋,鼓声隆隆犹雷鸣,光曳珠耀似闪电,气势磅礴,震撼人心。金江声《武林踏灯词》曰:“画鼓声喧百面雷,烛龙惊起上春台。游人尽道开光好,争向龙神庙里来。”

灯舞,又称舞灯,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舞蹈。孔尚任《舞灯行留赠流香阁》诗对康熙二十六年(1678年)在海陵(今江苏泰州)俞锦泉家所表演的一场灯舞有所描述:“此时看灯不似灯,夕阳零落晚霞生。忽而金蟾喷虹影,忽而青天灿银星,忽而烛龙旋紫电,忽而碧纱乱流萤。最后涌出满轮月,圆晕三重光皎洁,中有嫦娥绕桂行,《霓裳》初奏地三叠”;而在众人正神痴情迷地观看嫦娥作舞时,忽然又变幻出游人如织、灯火交辉的人间闹市,最后“一灯渐熄一灯少,昏黑乌啼天未晓”,留下混沌一片。灯舞的表演阵式,据清人姚燮《今乐考证·缘起·舞》记载,有36种之多,主要名目有“双龙交会”、“四象生八卦”、“步步上天梯”、“太极混元”、“三仙台”、“水晶帘”、“琉璃轮”、“五色祥云”、“三合图”、“火龙戏海”、“满地金钱”等(图77)。

狮舞,也叫耍狮子,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代表性民间舞之一。清初时的狮舞,李声振《百戏竹枝词·狮子滚绣球》题解曰:“以羊毛饰为狮形,人被之,滚球跳舞。”诗曰:“毛羽狻猊碧间金,绣球落处舞嶙峋。方山寄语休心悸,皮相原来不吼人。”可见此时所已与流传至今的狮子舞极为相似了。

4.百戏娱乐遍布城乡

清代的百戏,据有关资料记载,即现在的杂技表演,当然其中也不乏歌舞和武术的成分。清时,北京地区的“走会”、天津地区的“皇会”、山西、陕西等地的“社火”、四川等地的立春前“迎春”等活动中,都杂有百戏表演。如北京的“走会”融有歌舞、杂技、武术等多种技艺表演。其中属于杂技的有中幡、开路、双石、石锁、杠子、花坛、花砖、五虎棍等。

中幡,流行于北京,天津一带,北京行话叫“大执事”,是在一根长一大多的大竹竿上,挂上用布或绸制作的幡,幡上绣或画着各种神像,多为八仙庆寿十八罗汉等。中幡的表演套路很多,《北平俗曲·过大会》曰:“二挡儿中幡逞英豪,头一手新耍一个怀中抱,举三举,落三落,托塔转云幡,楞往脑袋深掉,别的故事全好了,唯有压肩最难学,劲不许大,劲不许小,要一小,砸脑袋,劲儿大,一出溜可能么好?眼睛鼻子全平了。”一面幡重三、四十斤,再加受风的干扰,表演起来既费力又有一定的危险。所以表演者都得有过硬的功夫。清时中幡表演技艺有七十二套之多,其中数中幡过牌楼最为惊险,表演者把高一丈多的中幡从牌楼上扔过去,由牌楼另一面的人接住,表演难度很大,故有“中幡怕过牌楼”之谚。

开路,也叫耍钢叉、滚钢叉或飞叉。清时民间忌讳说叉,因此称之为“开路”。开路在走会时,演员数目可多可少,但必须有五个“样鬼”,俗称“开路鬼”。五个鬼都勾脸、头鬼戴大额子,其余四个鬼梳蓬头,穿不同颜色的褶子、红彩裤,黑薄底靴子。行进时它们在前边,表演时站在后边,所以叫“样鬼”。参加表演的演员人数不限,多在十人左右,演员不勾脸,穿薄底靴子、各色彩裤,不练时穿各色开氅,表演时不论冬夏一律赤膊。《京都风俗志》曰:“开路以数人扮蓬头涂面,赤脊舞叉”。开路的表演技艺套路很多,有戏水、风摆荷叶、连环翅子、单双抱月、转盘、纺线、跨花轮子、朝天蹬等。

双石,俗称举砘子。双石表演有“蹬活”和“练活”之分。“蹬活”,《都门琐记》曰:“杂耍有以一木贯两巨石,一人仰卧竖两足擎之,木两端近石,各二人踏肩立,中伏一人,亦以木贯两巨石,举而转之,久乃下,两足所擎千斤。”双石表演的器具叫砘子,每副砘子的重量,最小是二十斤,最重三百六十斤,共分七个等级。蹬活中最难的叫“十三龙头”,三个人用双脚蹬起七个等级的七个砘子外加十三个人,重量超过二千五百斤。“练活”,用二十斤或四十斤的小砘子,表演十字披红、腰横玉带、燕子过桥,前后背花等套路。双石表演时,不论练活还是蹬活,都在大板凳上进行。一般用三条板凳摞两层,或用五条板凳摞三层。

石锁,又叫掷子,是流行很广的传统项目。石锁的大小重量差别很大,显示表演技术用的就小而轻,显示力量的就大而重。大小因人而异。石锁的表演形式,也分对练和单练,对练主要是几个人对扔对接,在接和扔的过程中作种种姿式。单练时不论人多人少,个人练个人的互不联系。经常表演的套路有盘肘、吊线、腰串、倒把、背剑、掏挡、片马等。

杠子,俗称盘杠子。表演时的杠子固定在大车上,演员手抓杠子,在上面表演挂肘、片腿、凤凰展翅、倒挂紫金冠等动作。比较高难的动作是在杠子上拿大鼎,其中的八字鼎就是在杠子上倒立后,两手大拇指和食指叉开成八字形,四个手指支撑全身;金勾鼎就是倒立后,把两个食指擎起来竖在杠子上,以手指支撑全身重量。《都门杂咏·技艺门》有咏杠子之诗曰:“三条杠木叉来支,中系皮条分手持。鹞子翻身鸭浮水,软中求硬力难施。”

花坛,其表演道具是瓷坛和瓷缸,有对练也有单练,表演时将又光又滑、重几十斤的瓷坛、瓷缸,在头上顶来顶去、上下翻转、左右滚动,演出各种动作和套路,显得十分奇险。《百戏竹枝词·坛技》题解曰:“以瓦坛掷定中,首以承之,端然不堕,或承以肩臂,亦然。”

五虎棍,又叫开路五虎棍,分四大类:一是式架棍,正名叫“五虎打路”;二是少林棍;三是藤牌少林棍;四是跟斗棍。五虎棍表演有单练、双练、群练,主要套路有:三抽、三扫、三捂、三月子、二龙头十八棒等。《京都风俗志》曰:“五虎棍,以数扮演宁祖郑恩等相,舞棍如飞,分合巾式。”

5.节会娱乐臻于极盛

在清代汉族民间的许多节日和迎神赛会中,休闲娱乐已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如一些节日都以娱乐为目的。元旦是隆重喧闹的节日,持续十余日,甚至延续到正月十五的上元节,逛市场、放爆竹、放烟火、张灯等,欣赏各种表演,热闹非凡,纯属为了娱乐。如天水县民间,每逢元旦日,民人多操鼓乐,馔酒肴,停业娱乐;并且有扮演秧歌、杂戏者。贵州兴仁县民间元旦期间还有踢毽、打秋千诸种游戏;上元节以观灯、看戏为主,除了观花灯、猜灯谜外,还有亲朋欢聚耍社火、荡秋千等娱乐活动。陕西靖边民间,上元灯节前后数夜,街市遍张灯火,村民亦各自鼓乐为傩,装扮歌舞,俗名“耍社火”,义取逐瘟,实为娱乐。四川巴县民间上元节时,乡人以扮灯为乐,用姣童作时世装,随日逐家双双踏歌,和以音乐,艳以灯火,谓之“闹元宵”。长寿县民间则自初九日至十五日夜,城乡市镇斗灯,制鱼、龙、狮、象各形状,导以鼓乐,沿门相贺,主人设香烛迎接,施放爆竹或花筒以为乐。四川汉州民间的街巷“土地会”有演各种戏剧的习尚。又如各地的立春,主要内容为迎春和打春,而迎春本身就是人们装扮社火、扮演杂剧的娱乐活动。据陕西《永寿县志》记载,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于东郊,地保扮戏剧,锣鼓彩旗,聚观者杂沓。此外,二月上旬的花朝节,是花王的生日,士人有赏花、饮酒、赋诗等娱乐;清明节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南方水乡普遍有龙舟竞渡的活动。

到了清时,迎神赛会也已成为汉族社会大众娱乐的普遍方式。春秋社和神诞日的活动最初是娱神,在清代则是娱神、娱人兼有,到清代后期,有的赛会则已以娱人为主。如安徽泾县民间每年凡逢迎神赛会时必须演戏,除正戏外,还兼演傀儡戏一出;北京每逢遇城隍出巡及各种庙会就有各地的花会组织联合献艺,如跨鼓、花钹、高跷、什不闲之类,“随地演唱,观者如堵”。

清时汉族社会的节会娱乐活动,影响较大的则有北京的花会、天津的皇会、山东潍坊的风筝会、广州的花市和杭州的钱江观潮会等。

同类推荐
  •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 怎样取名改名全书

    怎样取名改名全书

    本书阐述了取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了孩子取名、成人改名、民间取名的传统习俗等。
  •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空谷足音:扬州八怪书法

    为利于广大读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的无穷魅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我们特别聘请了相关专家学者编撰了《文化之美》这套书。这套书包括自然景观、考古发现、艺术精品、珍贵器物、历史遗存、民风习俗和文化艺术等内容,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彩纷呈。
  • 新世纪石嘴山

    新世纪石嘴山

    本书通过多方面多角度介绍了宁夏石嘴山多年来记录的大事件概况。
热门推荐
  • 刀剑异域

    刀剑异域

    刀剑异域,只要一把刀剑就可以去任何地方!
  • 我独自成王

    我独自成王

    空落落的王座,无人落座,寂寥的宫殿无人陪伴左右,吾王孤身一人……
  • 白鹿论丛

    白鹿论丛

    白鹿书院的卖点即重点是推广传统文化。5月28日陕西省隆重举行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000周年大型的电视直播活动“风追司马”,我来了,这次白鹿书院成立我也来参加,为什么两次都来呢?因为考虑文化问题。但究竟什么是文化?可以说我们的兵马俑、秦陵是,从羊肉泡摸到葫芦头也都是文化。现在文化特别泛滥,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酒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我不是学者类型的人,是个在实践中摸索、自我思考的人,学习、看书只是作为我的一个参考。我得出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
  • 千瓣冰莲

    千瓣冰莲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情,本该长长久久,却因为一场真相未明的大战,让两人来不及去相爱一生一世,来不及去约定生生世世,甚至来不及再去看彼此最后一眼。一颗凤凰蛋,留住了她差点散去的仙灵,却留不住他们往昔的记忆。一切从新开始,命运的车轮终将会驶向何方。凤族少主方珏与冰莲族少主凌绵绵是否能再次携手。这些都要从故事的开头说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王妃有毒:谋情

    王妃有毒:谋情

    平阳王乐正博凯旋归来,皇帝重赏,还将大将军嫡长女妍若城赐予其做妻,而乐正博却早有心上人,由于那女子身份低微,皇帝只能给她一个妾的身份。新婚当晚,乐正博抛下了他的正妃,次日,这消息便被传的沸沸扬扬,妍若城与整个将军府颜面扫地,自那后,她便形同废妃。被禁足,放血为给侧妃做药药引……
  • 异世之小白逆袭

    异世之小白逆袭

    如果你害怕温暖,那我就为你冰冷自己;如果你害怕触碰,那我就为你保持距离;如果你害怕杀人,那我就为你沾满鲜血;如果你害怕异能,那我就为你回归本真;如果你害怕自由,那我只能把你困在我的怀里……
  • 三界第一刺客

    三界第一刺客

    风剑为了泡妞,花了五年时间,学遍了所有恋爱心里学终于写出了“定姻缘”这本泡妞圣典,发下大宏愿后,却因心里耗尽而死。成功穿越到了一充满武道,斗气,和魔法,世界。长生诀一,丹田鼓胀气血旺。二,气行周天强五脏。三,气通百脉筋骨响。四,皮肉如绵刀不伤。五,体力绵长骨如钢。六,血如长河力抛象。七,光照紫府元神壮。八,生发换牙佛陀像。九,涅槃灵胎逆时光。十,还愿众生身如苍。
  • 八索九丘

    八索九丘

    自古以来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玄门正宗不传之秘。自黄帝升天,五帝辞世,三坟五典绝于世间。八索上乘天命,非天命不入世,又称为承天八索。九丘讲究入世随心,大隐隐于市,大都为大富大贵者。承天八索上应天命,脱离尘俗因此世人少知,然天心莫测,人心难辨,八索有传人不甘脱离人世,出山者常有。更有传人为曹操效命,创摸金一派,恐八索师门追究,大都只传风水之法,不传秘术。因此知承天八法不传之秘者少知又少。而九丘入世随心,传有九策。入世者只求己心,不应天命,不体天心,有功无德,每逢乱世,必受大难,门中秘术,也多有外流。因此九丘创发丘一脉,留下传承为其效命。而我们的故事则是从一个八索少年和九丘传人之间开始的。
  • 哈利波特与亚希伯恩

    哈利波特与亚希伯恩

    一个幸运的男孩重生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这是他的故事,这是我们当年的记忆------------------已经完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