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46400000005

第5章 爱是一种方式(4)

另外,对许多人来说还有一系列克服人与人隔离的方法。讲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希望和恐惧,谈出自己幼稚的或者不成熟的梦想,以及找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克服人与人之间隔离的途径。甚至表露自己的愤怒和仇恨,毫无顾忌地交心也都被看出是亲密的表现。也许从中就能解释一些夫妇常常感受到的相互之间那股不正常的吸引力:那就是只有当他们一起睡觉或者发泄了相互的憎恨后,他们才会突然感到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这种类型的“亲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后果就是人们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求爱。而那个陌生人又会成为“亲密”的人,新的爱情经历又会是十分强烈和幸福,然后又逐渐消失,一直到希望进行新的征服,得到新的爱情的要求重又出现——并永远幻想着新的爱情会和以前完全不同。同时性要求的欺骗性又会加强这种幻想。

性要求的目的旨在达到结合,而绝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要求和为了释放折磨人的压力。这时对孤独的恐惧会加强这种要求,此外占有欲和被占有欲,虚荣心以及人的破坏性都会加强性要求——当然爱情也会加强这一要求。看起来性要求是同每一种强烈的感情混杂在一起,并因此而得到加剧,所以爱情也会加强这一要求。大多数人认为性要求是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结论:即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他们就是互爱了。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如果生理上的结合要求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现在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现在爱的非生理形式中。

性与爱紧密相邻的,强分彼此违背了人的天性,过分强调又违背了社会的规范,掩饰它显得过分传统,谈论它显得有背纲伦,呜呼哀哉,它就存在于两个人神采飞扬的那一刻!

——腾讯网友空城

性爱的特性

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会为一体。

——弗洛姆《爱的艺术》

性爱的这种独占性经常被错误地解释为是一种互为占有的联系。我们经常看到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他们的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克服孤独。但正因为他们远远脱离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也是隔绝和互为陌生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幻觉。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会为一体。性爱只有在性结合这点上,在生活的全部范围彻底献身这一点上排斥他人,而不是在一个更深的博爱意义上。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人就其本质来看都是一样的,我们既是整体的部分;又是整体,因此实际上爱谁都一样。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这一点也正是婚姻是不可解除的观点和许多传统婚姻形式的思想基础。在这些传统的婚姻形式中,配偶不经自行选择,而是被人挑选——人们相信“先结婚,后恋爱”的说法。在现代西方世界,这种观点被视为是完全错误的。人们认为爱情是一种自发的感情反应,人们会突然被一种无法抗拒的感情所控制。这里人们只看到两个人的特点,而没有看到——所有的男人都是亚当的一部分,所有的女人都是夏娃的一部分这一事实。

男人知道,女人的爱情,离不开承诺,没有承诺,就是没有将来。男人若不向她许下承诺,女人难免想到这个男人只求片刻欢愉。

——新浪网友bobosworld

爱惜自己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弗洛姆《爱的艺术》

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点是由来已久的了。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弗洛伊德尽管用精神病学词汇来谈自爱,但他的观点同加在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利己和自爱以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自爱和爱别人是相互排斥的这一错误的逻辑结论。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因此上述原则本身就是矛盾的。《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这里我们就触及了使我们得出这些结论的一些心理上的先决条件。概括如下: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加尔文是相通的。对他来说自爱就是自恋,就是把里比多用到自己身上。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就会疯狂。弗洛伊德认为,爱情是性欲的显现,里比多不是作为爱情使用到其他人身上,就是作为自爱使用到自己身上。因此爱别人和自爱是相互排斥的,这方多了那方就少了。如果说自爱是一种恶习,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忘我就是一种美德的结论了。

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爱另外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在爱中包含的原则上的肯定是针对所爱之人,而这个人又体现了人类以及人性。对一个人的爱包括了对所有这样的人的爱。“分工”的形式: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对人类的爱是对一个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尽管对人类的爱从其产生来看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发展起来的。

从中可以得出我自己也是我的爱的对象,同他人没有区别的结论。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不爱自己的人怎么会爱别人呢?从“给”与“得”的关系讲,自己心里都没有爱或者说缺乏爱的能力,拿什么把爱给与别人呢?即使表现的关怀别人那也一定是虚伪的做作,恶心极致!

——腾讯网友霸气外漏

自爱误区

我们可以假设:爱自己和爱他人平行存在,那我们如何来解释显然是排斥一切关心他人的利己呢?

——弗洛姆《爱的艺术》

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愉快,而只想“得”。周围的一切,凡是能从中取利的,他们才感兴趣。利己者眼里只有自己,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一切事物,他们原则上没有爱的能力。这一结论难道不正好证明了对自己的关心和对别人的关心只能两者择一吗?是不是应该把利己和自爱看作是一回事才正确呢?如果这么认为,就完全错了,这一错误在自爱这个问题上已经导致许多不正确的结论。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互为矛盾的。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

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利己者就是自恋者,他们把对别人的爱用到自己身上。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是对的,但他们也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

自爱是一种自我尊重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也是对他尊重和永不放弃精神的延伸,但是掌握这一技巧的时候,很多人却走向了“利己”

这条道路,虽然两者是近义词,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中的差异我们明确可以感受到,但是当我们要用方法、理智横加干涉的时候,就会陷入更深的迷茫,迷茫到了生死渺茫、难以动弹的程度!这时我们就要走回头路,跟着感觉走!而自爱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搜狐网友最佳男猪脚

忘我是一种病

精神分析表明,这种“忘我”是一种病兆,而且常常会是主要病兆之一。患者没有能力爱,也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他对生活充满了敌意,在他的忘我后面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性。

——弗洛姆《爱的艺术》

“忘我”是神经病的一种征兆,在为数不少的患者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征兆,只是这些人一般来说不是受这种征兆,而是受到与这一征兆有关的其他病兆,如厌世、虚弱、失去工作能力和处理不好爱情问题等的折磨。但是“忘我”不是像我上面所说的被看作是一种病兆,在大多数情况下“忘我”被看作是值得自豪的、唯一令人满意的性格特点。“忘我”的人一无所求,他只为“别人活着”,而且因为不重视自己而感到自豪。但一旦他发现,尽管他那么“忘我”可还是感到不幸,他同别人的关系仍然不令人满意,他就会感到吃惊。精神分析表明,这种“忘我”是一种病兆,而且常常会是主要病兆之一。患者没有能力爱,也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他对生活充满了敌意,在他的“忘我”后面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性,我们只有把他的“忘我”看作是一种病兆,使他克服缺乏创造力的缺点,也就是克服造成“忘我”以及其他病兆的根源,他才会得到痊愈。

“忘我”的本质特别表现在对其他人的影响上——在我们的文化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忘我”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影响。母亲认为孩子可以通过她的“忘我”

认识到什么是被人爱,认识并学会什么是爱。但是她的“忘我”所造成的效果往往违背她的意愿。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他们是幸福的,他们是被人爱的;他们一个个胆小,紧张,担心受母亲的责备并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愿望。一般来说他们会受到母亲的那种隐蔽在深处的对生活的敌意和恐惧的传染,他们更多地是能感觉到,而不是认识到这点。总而言之,“忘我”的母亲的影响同利己者的影响并无多大区别,而且常常是前者甚于后者,因为母亲的“忘我”会阻止孩子对自己提出批评。孩子们生活在一种不能使母亲失望的压力下,在道德的假面具下人们在教育他们要轻视生活。

这里所说的“忘我”不是平常所提倡的忘我,这里的忘我由于宏观到完全脱离自己本身和现实境遇地步,所以对现实发展没有过多的促进作用,进而产生一种大的落差感,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疾病,甚至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真是羞煞我也!我也有着这种疾病!

——网易网友苏格拉没有底

爱的根源

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和打碎这一监狱,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弗洛姆《爱的艺术》

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我们所能看到的动物的爱情或者更确切地说动物身上类似爱情的东西,主要是动物的一部分本能。在人身上只能看到这一本能的残余。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人继续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同自然分离,永远不可能再同自然合二为一。人从天堂里被赶出来后失去了同自然的和谐状态,带有火剑的天神就挡住了人的归路。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的、充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吃了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子后,他们就不再顺从上帝(只有允许不顺从时,才会产生善恶),他俩就脱离了动物界与大自然的原始和谐,从而成为人。当他俩作为人诞生后,“这才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感到很是羞愧”。难道我们还应该用十九世纪拘泥的道德观去解释这一古老、基本的神话,即这个故事是要我们相信,亚当和夏娃之所以羞愧是因为他俩都看到了对方的性部位?这种解释肯定不对。如果我们这样理解这一故事,我们就忽视了主要的一点,那就是:男女在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后,也就意识到了他俩之间的区别和距离,知道他俩属于不同性别。由于他们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所以他们就相互陌生起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去爱对方——亚当把责任推卸到夏娃身上,而不是试图为夏娃辩护这一事实就证明这一点。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满人性的和谐去取代永不复返的类人猿时代的和谐。

人一生下来——亦指种族和个人——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如本能,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

同类推荐
  • 与弗洛伊德相约在微博:欲望的,太欲望的

    与弗洛伊德相约在微博:欲望的,太欲望的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同时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将人类面对欲望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压抑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焦虑的防御、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解决人格发展困境的方法,对于人类不断完善自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理论无疑是现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耸立的里程碑,不仅对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思想文化影响极深,同时更为我们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自我提供了前瞻性知识。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需要的是从他浩瀚的精神世界中汲取营养,得到人格及心灵的提升。
  •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变态心理学概论、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式、心身障碍与健康心理学、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心境障碍与自杀等。
  • 人事工作的第一本心理书

    人事工作的第一本心理书

    管理员工,从“心”开始。本书从人才选拔、员工成长、企业用人、员工行为塑造、员工考核管理、点燃员工激情、员工赏罚管理、提升员工归属感等8个方面入手,采用“问题/现象心理效应分析解决措施”的结构模式,解析了员工行为背后的根源,并从管理学与心理学角度提供了解决之道,以供企业管理人员更完美地完成工作!
  • 你是你自己吗?

    你是你自己吗?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知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对于自己,作为人的认知,却隐匿而诡秘。只是在对于外部世界探索的过程中,才无意识地调动起意识潜能。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不会将自己的意识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人类所有的进步,都是在开发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完成的。意识为人类提供最核心的动力源泉,并为人类与本源沟通提供媒介,但是我们对于意识却缺乏深入的认知。该书稿对于社会发展的意识根源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人的发展本质揭示出社会发展总体趋势,为人的发展奠定了自我认知的基础。
  • 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心理健康

    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心理健康

    本书主要谈论了心理健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源泉,环境适应—发展自我的基础,人际交往—相互沟通的钥匙,情绪情感—健康与成才的根本,恋爱与性—青春美妙的乐章,选择职业—提升自我的阶梯,医治心病—清除发展的障碍。
热门推荐
  • 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与信仰

    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与信仰

    平安时代之前的时代是奈良时代,它之后的时代是鎌仓时代。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同时佛教得到发展。本书详细论述了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结构和信仰状况,深刻剖析了当时日本社会阶层的各个方面,对研究日本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云朵的颜色

    云朵的颜色

    听说,云朵的颜色不同,它的心情也不同。例如,粉色就是云朵生气了,代表今天会有非常不好的事情发生。绿色则是云朵今天很开心,预示着今天回是幸运的一天等等。同样,每多云都有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心情,在下面的故事中,我会将此一一告诉你。
  • 校草的小甜心

    校草的小甜心

    冰雪本来是想在高中默默过完的,可是天不如人愿,在校就被恶男缠上了,不仅搞一些无聊的把戏,还逼她签订契约。冰雪心平气和对他说这位同学我们不熟。【恶男的步步来袭,冰雪的步步提防】】
  • 陆太太她恃宠而骄

    陆太太她恃宠而骄

    苏简上一世识人不清,被自己的好闺蜜和初恋算计,放着绝世好男人不要,作天作地作空气,最后作死了自己,知道真相的她以为为时已晚,可是再醒过来的时候她竟然回到了过去....ps:人物三观不代表作者三观,可喷男女主别骂我。有失忆梗等出现,男主不变,
  • 花心大少别玩了

    花心大少别玩了

    相爱多年,她竟无缘无故被踹!好不容易平复心情,努力忘记,一纸卖身合同,她竟又成了他的情人!还不由自主的失了心,真是丢人!果然,自作孽不可活!她又被蹬了!NND,是可忍孰不可忍。当她宣布订婚喜讯,他疯狂的嚷道,“刘依依,你是我的!”她邪魅一笑,“知道后悔了?晚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棺图

    棺图

    岳晨死而复生,自龙棺中醒来,发现世界发生惊天变化,老虎长了翅膀喷吐着火焰,蝙蝠超声波震塌一座高楼,几十米长的大蛇横在人类城市…
  • 造戮

    造戮

    天道不公我便化为天道!人心不古我便杀遍天下人!上一世我饱受欺凌这一世我便踏破世间所有不公!仙、佛若是不服“杀了便是!”
  • 记秋微凉

    记秋微凉

    书里不会告诉你,那些拥有悲惨过去的人都怎样了,书里只会说,有些人生来就是主角,不管历经艰险与磨难,主角仍然是主角,拥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结局。我想穿堂风,应该是主角吧,即便他不能与这个世界交流,但是他善良又正直,这样美好的一个人,不会像我一样,活在烂泥里。
  • 神奇宝贝之真嗣旅程

    神奇宝贝之真嗣旅程

    神奇宝贝的同人文,主角是真嗣,在这里设定参考动漫和游戏,无女主,专注于培养神奇宝贝。
  • 横扫万界称尊

    横扫万界称尊

    魔法世界距离修真界似乎是永远不会遇到一起的两个不同世界,其实并不是这样,只是一直没有修真者闯入它,让那片世界一直都是神秘的第一次地,直到有一天被他们自己人打开了一条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