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汽车市场的逐渐饱和,工业国家之间的汽车贸易摩擦不断发生。尽管采用跨国公司的方式组织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冲突并降低劳工成本,但也因此而带来了母公司所在国工人的失业和因产品返销引起的贸易赤字增加,导致本国政府不满。为寻求彻底解决问题之根本途径,各国汽车出产厂家纷纷进行合作生产,于是,一批跨越国界、完全不同于海外建厂的全球性公司逐步兴起。
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拥有日本三菱公司11%的股份,前者为后者生产道奇·科茨牌小型车。日本马自达公司设在广岛的工厂每隔几分钟就可生产出一辆福特牌汽车,原因是它24.4%的股份已归美国福特公司所有。美国通用公司除拥有五十铃公司的股份以外,还与日本丰田公司在美国加州合营“新联合汽车公司”。曾经扬言要在本世纪末跻身于世界汽车十强企业的韩国起亚汽车公司,在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中,无可奈何地宜告破产,由于本国公司无力兼并,它与外国公司的合并在所难免。德国两家知名汽车公司(宝马、大众)于1998年春天撕破脸皮展开的激烈竞争,其目的就在于获得“车王”生产者——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的购买权。德国老牌汽车公司戴姆勒一奔驰与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在1998年春天携起手来,让那颗令人神往的三义星与充满活力的五角星构成了更加光彩照人的双子星座。法国雷诺公司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联手建立大型客、货车合资公司。中国目前唯一一家生产“子弹头”型面包车的汽车厂,其股份分别由德国奔驰(45%)、广东三星(33%)和海南汽车制造厂(22%)拥有。美国福特公司购买了我国江铃汽车公司股份总额的20%……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已很难说清某种牌号的汽车是由美国人、日本人或其他哪个国家的人生产的了。
全球公司已不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公司,多数把科研部门和实验室也一同搬了出去,合作双方共享科技成果,以利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高级管理层的人员组成也不是一国公民,而是由双方或多方的人员共同组成。
全球公司与国内公司甚至跨国公司相比有以下优势:首先,有利于相互协作。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壁垒。再次,节省了开拓新市场的费用。
三、汽车商战对汽车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质次价高、售后服务无保障的厂家必定会被无情地淘汰;产品质优价廉、售后服务有保障的厂家则必定会得到发展壮大。汽车工业因此而得以健康发展。
1.降低了制造成本
福特公司通过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生产汽车,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使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高时达到过68%。别的厂家不甘心于失败,也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以便重新夺回失去的市场。这样一来,汽车的售价就一降再降,使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购买得起,人类终于迎来了辉煌的汽车时代。
2.提高了汽车性能
百余年来,汽车从简陋的“无马马车”到近乎智能化的交通工具,其性能的提高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这固然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促成的,但汽车商战的突出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
3.增加了汽车品种
本世纪初,汽车的品种似乎还只有小客车一种形式。后来,随着应用领域的逐渐拓展,汽车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例如,为参加汽车比赛,研制了赛车;为运输货物,研制了载重车、自动卸货车;为发展公共交通,研制了大型客车;为满足灭火需要,研制了消防车;为救助伤病员,研制了救护车;为防止武装袭击,研制了防弹车;为保证城市洁净,研制了洒水车、垃圾车;为押送罪犯,研制了囚车;为在无路条件下行车,研制了越野车;为检阅部队,研制了检阅车;为探测月球,研制了登月车……
多样的汽车品种,满足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减轻了社会公害
汽车发明之初,由于没有消音设施,发动机工作时总是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由于燃料的燃烧不太完善,汽车开过后会留下长长的一串烟雾;由于制动装置工作性能不够可靠,车祸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公害,引起了许多人对汽车的反感和抵制。
为求得社会认同,汽车制造商们推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时总是针对原有产品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使汽车公害降低到了最低的限度。消音器的安装使得汽车发动机的排气几乎无声无息;汽油喷射系统的采用几乎使每一滴汽油都得以完全燃烧,降低了油耗,减轻了废气排放;电(气)喇叭的发明及制动系统的改善使车祸的发生概率大为降低……
汽车商战虽然使许多曾经辉煌的汽车公司走向了倒闭,让人充分领略了失败的痛苦,但是,正是由于汽车商战的残酷性才使得汽车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当世人坐在舒适的轿车中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时,不应该忘记汽车商战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汽车价格的竞争
在汽车商战中,销售价格以其灵活、敏感和复杂的特性成为市场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是消费者能够直接感受到的重要指标之一。汽车价格的竞争包括于两个领域:一是在生产领域,由汽车公司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低于竞争对手同档次汽车的价格向市场推出自己的汽车与对手进行竞争;二是在流通领域,由汽车经销商采取不同的价格手段进行汽车销售竞争。
一、汽车价格在竞争中的作用
汽车价格在商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采取价格竞争有以下三条策略:
1.以价格目标取胜
这是指在生产领域中,制造商从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出发,为有效占领市场,首先制定目标价格,然后为达到该目标价格采取一系列降低生产成本的措施,最后实现目标价格,达到占领汽车市场的最终目的。
虽然德国人奔驰发明了汽车,但将人类带入辉煌汽车时代的却是美国人福特,他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通过采用大批量生产的方式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普通收入者甚至农民都能够买得起汽车,不仅有效地刺激了汽车市场,而且使自己占领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汽车“销售之神”神谷正太郎说过:“汽车的降价与款式更新相比,对刺激市场的需求具有同等的力量。”有人在评价丰田的经营业绩时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丰田汽车销售公司的经营史,就是丰田汽车的降价史。”在50年代初期,日本国内的汽车市场主要由外国汽车公司占领,出于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责任感,丰田公司将夺回国内市场当作公司的唯一经营日标。1952年8月,丰田公司宣布将其唯一的SF型轿车降价10万日元,同时提出至年底再降价15万日元的许诺。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内部上下努力,节约挖潜,终于如期实现了奋斗目标,使SF型轿车仅以95万日元的价格出厂,受到了租车行和计程车行(轿车需求员约占当时总需求量的75%)的热烈欢迎——在以后的岁月里,上述两行业成了丰田汽车的忠实用户。
60年代初期,日本汽车刚刚打入美国市场时,售价之低甚至于使他们都无法收回所投入的成本。但是后来,日本人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终于创造出了独特的生产系统,造出了质量好、性能高、价格低的小轿车。
因此,不断制定目标价格、降低成本是汽车商战中价格竞争的策略之一。
2.以低廉价格取胜
这是指在销售领域,运用低廉销售价格吸引顾客,从而扩大销售倾,争夺市场份额。
尽管福特向市场推出的T型车性能良好、质量优异,而且供不应求,但他还是采取了低价销售策略,从而占领了美国及世界汽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人开始大举进攻美国汽车市场,在日车的性能和质量与欧美汽车相比均不占优势的前提下,他们硬是依靠价格低廉的优势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当时,丰田“马克Ⅱ型”和日产“蓝鸟”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分别为1650美元和1900美元,而与其同档次的美车“沙步·康巴特”的零售价为3500美元;即使档次明显偏低的大众“甲壳虫”零售价亦达1750美元,因此,日车在价格上占有明显优势,夺去了一大块市场份额。
80年代初,“现代”在“三菱”帮助下投计成功了“小马”牌轿车,并从1983年开始将“小马”销往加拿大。虽然日本汽车以其价格低廉而着称于世,可“小马”仍以比同级日车低500~600炙元的价格在加拿大出售。结果,“小马”一下子成为加拿大的走红车,仅1985年一年就售出7.9万辆。
因此,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使自己的汽车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物美价廉的好印象是汽车商战中价格竞争的策略之二。
3.以高定价取胜
这是指在销售领域运用高价销售法给自己的汽车树立高品质的形象,从而吸引顾客注意、扩大销售的策略。制定这一策略的依据是:人们在评判一件商品时并不单纯依据其价格的高低,而是依据其价值与价格的比值大小,即“一分钱一分货”。作为具有交通工具和高档消费品双重属性的汽车,人们在购买时要综合比较其价格、性能、质量等内容之后才能作出选择。
奔驰汽车百余年来以其较高的知名度和优良的品质一直被人们所称颂。这除与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保证质量的措施有直接关系以外,还与他们采取的高定价销售策略有很大关系。在群雄并起的汽车市场,戴姆勒——奔驰公司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始终将自己产品的销售价格定得比其他厂家生产的同档次汽车高,即使因经济不景气而影响销售量时也决不降阶,长此以往,人们自然就会公认:奔驰汽车,质量上乘!
类似例子还有劳斯莱斯公司,多年以来,他们始终坚持高定价原则,使自己的产品成为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始终激发着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
因此,对质量有所保证的汽车采取高定价的销售策略,以便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长期扩大销售量是汽车商战小价格竞争的策略之三。
二、汽车价格的构成
在不同国度,汽车价格囚社会制度及消费政策的差异而有所区别。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汽车价格有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体制下的汽车价格有计划内供应价、计划外供应价和市场调节价。但总体来说,汽车价格可分为出厂价(初始价)和市场价。
1.出厂价的形成
构成出厂价的三大要素为汽车的生产成本、企业获取的利润和上交的税金,其中生产成本是其最主要的部分。
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动力等物质的消耗;职工工资、奖金等劳务性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技术开发费、产品“三包”费、流动资金贷款利息、广告费、办公费、企业负担税费等三大部分。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企业,组成汽车生产成本的各项费用比例有所不同。企业利润构成较为直接,但利润率的高低一般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当供大于求时,利润率较低;当供小于求时,利润率较高。国外轿车厂的利润率一般为4%~5%,而我国几家轿车厂在80年代末的利润率普遍高达10%~20%。企业向政府交纳的税金比率与各自政府的政策有关,各国不尽相同。
2.市场价的构成
为使经销商获得一定的利润,汽车的市场价(零售价)总要高于出厂价;政府对汽车销售所收取的各项税赞也必然要导致其市场价高于出厂价。
三、汽车价格的影响因素
市场上的汽车销售价格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车价的波动在所难免。
1.生产成本的波动会导致汽车市场价格的变化
当生产成本上升时,制造厂为维持原有利润水平,或者是保住所投入的成本,不得不将汽车的出厂价提高,结果必然影响到汽车的市价。事实证明,因生产成本变化而引起的汽车市场价格波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据统计,在汽车成本中,钢材约占22%,有色金属约占4%,木材约占2%,油漆约占2%,轮胎约占13%,轴承约占4%,这些原材料中的任何一项或几项的市价上扬都会影响到汽车的出厂价。1994年,日元的大幅升值使日本的劳动力成本与国际市场相比明显提高,导致日本厂商的生产成本上升。生产中的浪费、生产效率的降低、银行贷款利率的提高等都将使汽车的生产成本增加。
2.汽车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影响汽车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的任何商品,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将下降;当供小于求时,市场价格将上扬。
在资本主义社会,每当发生经济危机时,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的收入水平整体下降,社会对汽车的总需求量减少,导致供大于求,使汽车的市场价格明显下降。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百业待兴,各行各业对汽车的需求量较大,国产汽车生产水平明显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各地均出现抢购汽车的风潮,推动了汽车价格的上扬;经过1980年的市场旺销之后,1981年开始出现回落,全国各汽车生产厂家的产品出厂价亦呈下降趋势;自1982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汽车的需求量又有所增加,汽车价格的总体水平开始上升,至1985年达到巅峰;1986年,由于国家加强了对汽车的控购,因而汽车价格有所下降。
因而,车价伴随着销量的升降而发生变化,当社会需求量大、汽午旺销时,市场价格将上扬;当社会需求量小、汽车滞销时,市场价格将回落。
3.非经济因素对汽车市场价格的影响不容忽视
第一,关税政策对进口汽车市场价格的影响。
1993年12月31日以前,我国对进门轿车征收180%~220%的关税,使进口轿车在国内汽车市场的售价很高。后来,由于我国自身汽车工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复关”的需要,自1994年1月1日起将关税降为110%~150%,下降量达70%,使进口轿车的售价自然地得以下降。
1995年5月,美国因美日汽车贸易谈判告吹而声称要对日本5大厂13种豪华车加收100%的惩罚性关税。如果不是后来两家达成了协议而未能付诸实施的话,恐怕日本的豪华轿车将很难在美国的汽车市场上站住脚。
第二,国家管理政策对汽车市场价格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汽车的管理体制有所不同,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市场价格的高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长期试行的价格双轨制使汽车的销售以两条渠道的数种价格形态存在,而且不同形态的价格之差也较大,这就导致了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牌号汽车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时期以不同价格销售的奇特现象。